学生思想品德情况调查

学生思想品德情况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查目的与方式方法

为了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于2010年暑期与几位同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6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 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在调查对象方面:其中男生35名,女生28名 。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思想道德现状、诚信行为习惯和社会、家庭、学校对其影响等方面共计52套题目及145个选择答案。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他们的思想道德有哪些新特点?社会家庭和学校需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担负何种职责?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建议。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现状

(一)个体价值取向

在对“你认为活者首先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1%的学生选择“一种精神追求”.“你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选择“社会需要”的学生占到50%,另有43%的人选择“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时,72%的人选择了“对社会和人类的奉献”,16%的人选择“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加现实。当提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认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占13%;“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的占71%。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行为方式上又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越来越重要。有43%的中学生同意“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54%的中学生同意“金钱够用就可以,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充实”。 “在你如何看同学间的物质攀比现象”这一调查中,47%学生明确“不会与别人攀比”,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学生淳朴的本质面,

他们并没有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指标,只有3%的学生认同“有钱就有一切”的观点。能够正视金钱的作用,是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种进步,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

(二)基本道德意识

在回答“乘车时是否会抢先”时,有95%的学生认为不会.“有人想吐痰,附近找不到痰盂,你认为该怎样”,有近83%的学生认为先吐在废纸,然后再扔掉;“在路口,一个同学看到老人被车撞倒在地”,88%的同学认为应立即上前扶起老人。在“用完东西你会归位吗”这一答题中,79%的同学选择了会,但有21%的学生认为不会。在“你认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选项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占91%,只有9%人认为“学习紧张,没有必要”或“家有父母,何须操劳”。在选择“在家是否帮助父母做家务”这一项时, “常常”占45%,“偶尔”占了41%。“不做”占了14 %。

(三)社会评价和交往

社会评价和交往反映了道德个体对社会总体道德的判断及对交往道德选择。 “在商店买东西,营业员多找了3元,你的想法是什么”答题中有近88%的人认为应当诚实,还回去。认为现在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真诚协作关系”的占76%,认为“竞争对手”的有19%。“同学向你请教,你会怎样做”这一答题,选择“详细讲解”占57%,“简单说明”占38%,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单纯、热心、诚恳。对中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持“不应该”态度的有47%,认为“不太正常”的有26%,认为“比较正常或正常”的有27%,一方面反映大多数学生对中学生谈恋爱表现出比较传统理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此事的一种默认与理解,说明学生思想存在多样性、多元性。

二、存在问题

1、价值取向存在极端

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为15.5%;有12%人在谈到人生价值体现时选择“拥有丰厚的财富”。这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崇尚金钱与物质,容易走上极端。

2、道德判断存在偏颇

许多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甚至有人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在现实中他们认为讲道德反而容易被欺负。“你认为社会中成人的言行是否一致”时,选择不是的占了38%左右,这使学生在道德诚信方面产生迷惑,成人的言行无疑成为他们容易效仿的榜样。因此中小学生对社会

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进而导致道德判断的偏颇。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上述的思想道德调查结果,尽管只是部分的调查,但基本能反映出当代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风貌。近年来,目前社会道德风尚总的来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道德滑坡”的说法。面对调查结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它们的成因进行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德育存在偏差。不可否认,学校德育存在着一定程度脱离社会现实。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一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时“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调查中显示,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和担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在“你经常的情绪是什么”问题时,“压抑多虑”占14%.1,“喜忧参半”有56.9%,“忧心忡忡”占

3.4%,只有25.6%觉得“无忧无虑”,这些数据应当说是让人震惊的,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对今后的成长显然不利。

2、社会负面影响。从社会来看,各种不良风气无孔不入,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如“在现实社会中,对你的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是什么”,其中“社会不正之风”占了47%;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如调查中发现不良的媒体信息、落后腐朽的影视书报、音像制品、游戏机和网络腐朽信息对中小学生产生29%的消极影响;三是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严重缺乏,能满足学生娱乐休闲活动的场地几乎为零。如暑假期间看电视成了唯一的选择,每天看电视2-3小时的人达34%,4小时以上达19%。其中一些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茶馆、游戏室、麻将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四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

3、家庭教育缺位。一是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二是部分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

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如有些父母沉溺于搓麻将、打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三是家长重智轻德。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

上述现象使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配合。

思考与建议 对我们国家来说,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第二,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原先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有的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于是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通过对部分学生思想品德的调查、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学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也是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日趋向多元、多向、多变方面发展,因此调查后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事关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和深化。我们务必下大功夫认真研究当前的社会状况、学生特点和德育对策,使学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思考和建议。

(一)在德育内容上注重基本。 德育工作“切入点”不是单从很抽象的理论原则或响亮的口号入手,而是从最基本、最切身的作为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入手,从教人如何做“好孩子”、“好学生”开始。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集体、人个利益有机结合,防止消极因素的发展和向不好方向转化。因此,必须更新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群众性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利用当地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发挥出自己对社会贡献的能量。

(二)在德育模式提倡创新。传统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要求青少年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年青一代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别力又不强的时期。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思想固执,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应当在社会中感受,

在体验中认知。通过开展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途径上符合人性。要注意渠道畅通、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学校要改变道德教育的方法。我国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注重的是“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我们要更加重视“隐性”道德教育,如他们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务劳动、 阅读书刊等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并用自己率先垂范的身教影响。

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坦率、宽容博爱、坚强自信、开拓进取的健全的人格。

家庭也是个不可忽视的环境, 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正确世界观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家庭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容忽视的园地.

总之,社会是个大环境,学校是个中环境,家庭是个小环境,要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使青少年学生能真正健康成长。

(指导教师:王 卿)

[评语] 本文通过列举大量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透彻,对于当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学生思想品德情况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查目的与方式方法

为了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于2010年暑期与几位同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6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 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在调查对象方面:其中男生35名,女生28名 。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思想道德现状、诚信行为习惯和社会、家庭、学校对其影响等方面共计52套题目及145个选择答案。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他们的思想道德有哪些新特点?社会家庭和学校需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担负何种职责?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建议。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现状

(一)个体价值取向

在对“你认为活者首先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1%的学生选择“一种精神追求”.“你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选择“社会需要”的学生占到50%,另有43%的人选择“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时,72%的人选择了“对社会和人类的奉献”,16%的人选择“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加现实。当提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认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占13%;“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的占71%。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行为方式上又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越来越重要。有43%的中学生同意“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54%的中学生同意“金钱够用就可以,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充实”。 “在你如何看同学间的物质攀比现象”这一调查中,47%学生明确“不会与别人攀比”,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学生淳朴的本质面,

他们并没有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指标,只有3%的学生认同“有钱就有一切”的观点。能够正视金钱的作用,是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种进步,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

(二)基本道德意识

在回答“乘车时是否会抢先”时,有95%的学生认为不会.“有人想吐痰,附近找不到痰盂,你认为该怎样”,有近83%的学生认为先吐在废纸,然后再扔掉;“在路口,一个同学看到老人被车撞倒在地”,88%的同学认为应立即上前扶起老人。在“用完东西你会归位吗”这一答题中,79%的同学选择了会,但有21%的学生认为不会。在“你认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选项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占91%,只有9%人认为“学习紧张,没有必要”或“家有父母,何须操劳”。在选择“在家是否帮助父母做家务”这一项时, “常常”占45%,“偶尔”占了41%。“不做”占了14 %。

(三)社会评价和交往

社会评价和交往反映了道德个体对社会总体道德的判断及对交往道德选择。 “在商店买东西,营业员多找了3元,你的想法是什么”答题中有近88%的人认为应当诚实,还回去。认为现在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真诚协作关系”的占76%,认为“竞争对手”的有19%。“同学向你请教,你会怎样做”这一答题,选择“详细讲解”占57%,“简单说明”占38%,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单纯、热心、诚恳。对中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持“不应该”态度的有47%,认为“不太正常”的有26%,认为“比较正常或正常”的有27%,一方面反映大多数学生对中学生谈恋爱表现出比较传统理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此事的一种默认与理解,说明学生思想存在多样性、多元性。

二、存在问题

1、价值取向存在极端

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为15.5%;有12%人在谈到人生价值体现时选择“拥有丰厚的财富”。这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崇尚金钱与物质,容易走上极端。

2、道德判断存在偏颇

许多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甚至有人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在现实中他们认为讲道德反而容易被欺负。“你认为社会中成人的言行是否一致”时,选择不是的占了38%左右,这使学生在道德诚信方面产生迷惑,成人的言行无疑成为他们容易效仿的榜样。因此中小学生对社会

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进而导致道德判断的偏颇。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上述的思想道德调查结果,尽管只是部分的调查,但基本能反映出当代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风貌。近年来,目前社会道德风尚总的来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道德滑坡”的说法。面对调查结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它们的成因进行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德育存在偏差。不可否认,学校德育存在着一定程度脱离社会现实。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一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时“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调查中显示,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的压力和担心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大学,在“你经常的情绪是什么”问题时,“压抑多虑”占14%.1,“喜忧参半”有56.9%,“忧心忡忡”占

3.4%,只有25.6%觉得“无忧无虑”,这些数据应当说是让人震惊的,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对今后的成长显然不利。

2、社会负面影响。从社会来看,各种不良风气无孔不入,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如“在现实社会中,对你的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是什么”,其中“社会不正之风”占了47%;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如调查中发现不良的媒体信息、落后腐朽的影视书报、音像制品、游戏机和网络腐朽信息对中小学生产生29%的消极影响;三是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严重缺乏,能满足学生娱乐休闲活动的场地几乎为零。如暑假期间看电视成了唯一的选择,每天看电视2-3小时的人达34%,4小时以上达19%。其中一些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茶馆、游戏室、麻将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四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

3、家庭教育缺位。一是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二是部分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

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如有些父母沉溺于搓麻将、打牌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三是家长重智轻德。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

上述现象使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配合。

思考与建议 对我们国家来说,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第二,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原先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有的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于是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通过对部分学生思想品德的调查、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目前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学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也是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日趋向多元、多向、多变方面发展,因此调查后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事关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和深化。我们务必下大功夫认真研究当前的社会状况、学生特点和德育对策,使学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思考和建议。

(一)在德育内容上注重基本。 德育工作“切入点”不是单从很抽象的理论原则或响亮的口号入手,而是从最基本、最切身的作为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入手,从教人如何做“好孩子”、“好学生”开始。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集体、人个利益有机结合,防止消极因素的发展和向不好方向转化。因此,必须更新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群众性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利用当地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发挥出自己对社会贡献的能量。

(二)在德育模式提倡创新。传统德育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要求青少年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年青一代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别力又不强的时期。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思想固执,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接受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这说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应当在社会中感受,

在体验中认知。通过开展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途径上符合人性。要注意渠道畅通、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学校要改变道德教育的方法。我国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注重的是“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我们要更加重视“隐性”道德教育,如他们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务劳动、 阅读书刊等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并用自己率先垂范的身教影响。

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坦率、宽容博爱、坚强自信、开拓进取的健全的人格。

家庭也是个不可忽视的环境, 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正确世界观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家庭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容忽视的园地.

总之,社会是个大环境,学校是个中环境,家庭是个小环境,要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使青少年学生能真正健康成长。

(指导教师:王 卿)

[评语] 本文通过列举大量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透彻,对于当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关内容

  •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状况问卷调查
  •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状况问卷调查 情况汇总与分析 为了摸索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能力.兴趣.动机.人格.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现状,我们对学校七至九年级的60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收回调查卷54张,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调查情况: 1.你的性别 A. 男(28人,52%) B. 女( ...

  •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 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广信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总结 一.调查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广信中学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为以后自己从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二.调查对象 广信中学初一年级01.02.03班:初二年级04.05.06班:初三年级07.08.09班. 三.调查方 ...

  •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 ...

  • 知网查重样本3
  • 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 - 1 - 目录 I. 绪论 ---------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目的与意义 ---------2 3.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4 - 2 - 4.研究的可行性 ---------4 5.研究的重点 ------ ...

  • 四(2)班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 2012-2013学年度水尧小学 和谐德育调查报告 调查教师 蒙军利 教师职称 小学一级教师 教师专业 小学教育 实验单位 水尧小学 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2013年6月 二O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水尧小学和谐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我所在的学校是荔波水尧小学,我们学校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 ...

  • 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方案问卷调查报告
  • 2012学年关于小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方案 为更好的完成德育工作的新任务,切实推进全校德育工作,拟于本学年度进行关于当代小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方案如下: 一. 前提和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来自多方面的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和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在小学生中日益显著,这给学校 ...

  • 福大2017[小学德育理论]作业及答案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与和影响.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 ...

  • 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或形式)和活动步骤四个部分组成,设计时可遵循以下思路或方法. 1.活动主题.有些活动方案的主题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主题设计其他部分即可.当然,也有的没有给定主题,要求考生自拟主题. 2.活动目的.活动目的要从落实行动,激 ...

  •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