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调账的五个基本方法

会计调账的五个基本方法

1、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 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即,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 相关项目。追溯调整法的运用,首先,累计影响数;第二,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调账),对留存收益(包括法 定盈余公积,法定 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外商投资企业还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进行调账;第三,调整相关的会 计报表,在提供比较会计报 表时,要对受影响的各该期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第四,在表外进行披露,即在 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说明。

其中,累计影响数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三种不同角度给出了三种定义:

(1)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项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2)指它是假设与会计政策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而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收益应有的金 额与现有额之间的差额;

(3)指它是变更会计政策所导致的对净损益的累积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利润分配及未分配利润的累积影响金额,不 包括分配的利润或股利。

2、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 交易或事项。即, 不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也不必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只在变更当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根据披露 要求,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 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3、红字更正

红字更正:又叫红笔订正、赤字冲账法。它是指记账凭证的会计分录或金额发生错误,且已入账。更正时,用红字填制 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冲销原有错误记录,并用蓝字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入账的一种更正错帐的方法。

4、补充登记法

补充登记法:适用于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正确,但所填的金额的金额小于正确金额的情况。采 用补充登记法时,将少填的金额用蓝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补充第×号凭证少计数”,并据以 登记入账。这样便将少记的金额补充登记入账簿。

5、不能按错误额直接调整的调账方法

税务检查中审查出的纳税错误数额,有的直接表现为实现的利润,不需进行计算分摊,直接调整利润 账户;有的需经过 计算分摊,将错误的数额分别摊入相应的有关账户内,才能确定应调整的利润数额。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在材料采购成本 、原材料成本的结转、生产 成本的核算中发生的错误,如果尚未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其错误额会依次转入原材料、在产 品、产成品、销售成本及利润中,导致虚增利润,使纳税人多缴当期的所 得税。因此,应将错误额根据具体情况在期末 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成本之间进行合理分摊。

则一旦全部调增利润后就会造成虚增利润,征过头 税 。

如某企业某月多计材料采购成本20000元,生产领用一批,所领材料部分加工完成产成品一批, 完工产品销售一部分, 其10000元的错误额此时已进入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销售成本之中。因此应按比例计算确定各部分相应的错误额, 相应调整各有关 账户,而不能将10000元的错误额全部调增当期利润。

原则上讲,分摊时应按产品成本核算过程逐步剔除挤占因素。但具体操作起来困难很大,计算麻烦,效率很低,不易推 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较多地采用“按比例分摊法”。其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分摊率

查出的错误额分摊率=期末材料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期末产成品成本+本期销售产品成本

说明:上式是一个基本计算公式,具体运用时,应根据错误发生的环节,相应选用某几个项目进行计 算分摊,不涉及的 项目则不参加分摊。一般说来应在出错环节或由出错以后的各环节进行分摊。如:在材料账户借方查出的问题,即多记 或少记材料成本,要在上边 公式中分母的四个项目之间分摊。在材料账户贷方查出的问题,即多转或少转成本的错误, 应在公式中分母的后三个项目之间分摊。在“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借方查 出的错误额,也须在上述三个项目之间分摊, 在“生产成本”账户贷方,“产成品”账户借方查出的数额,只需要在期末产成品,本期销售产品成本之间分摊。

第二步:计算分摊额

(1)期末材料应分摊的数额=期末材料成本×分摊率

(2)期末在产品成本应分摊的数额=期末在产品成本×分摊率

(3)期末产成品应分摊的数额=期末产成品成本×分摊率

(4)本期销售产品应分摊的数额=本期销售工厂成本×分摊率

第三步:调整有关账户

将计算出的各环节应分摊的成本数额,分别调整有关账户,使企业的错误账务处理改正过来。需要说明的是,在期末结 账后,当期销售产品应分摊的错误数额,应直接调整利润数。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内容

掌握营业税金及附加相关知识对于会计工作很有必要,其主要是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税附加等。三资企业此项指标只含消费税和资源税。无论是一般纳税企业还是小规模纳税企业均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单独反映。

营业税金及附加反映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其中营业税是国家对提供各种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营业税按照营业额或交易金额的大小乘以相应的税率计算。

(1)消费税。

消费税是国家为了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消费税实行价内征收,企业交纳的消费税计入销售税金,抵减产品销售收入。

(2)资源税。

资源税是国家对在我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资源税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这里的课税数量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

(3)城市维护建设税。

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国家开征了城市维护建设税。

(4)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是国家为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而征收的一项费用。这项费用按照企业交纳流转税的一定比例计算,并与流转税一起交纳。

应当注意,上述所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几个税种不包括所得税和增值税。"所得税"将在利润表的底部出现,而增值税由于其特殊的核算方法,在企业的利润表中无法反映出来。再有就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仅反映主营业务缴纳的税款,还没有包括由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引起的纳税额。年终岁尾,总结表彰,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如何缴纳,是财务和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的发放形式,不同的计算方法,税额差距很大。下面跟着仁和会计在线一起来了解你的年终奖吧!

年终奖发放的九种形式及其税务处理

现行的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及要求,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的规定计算,要比合并到当月工资薪金计算的税负小一些,是一项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计算政策。

国税发【2005】9号文件基本规定是:“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于单位发放给员工的年终奖形式不同,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超过【3500】元,再发放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计算时,除以12找税率,但计算税额时,速算扣除数只允许扣除一次。

例一:赵某2013年1月工资5000,年终奖24000,无其它收入。

赵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

赵某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赵某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赵某2013年1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340元。

二.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不超过3500元,再发放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可以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以收入额扣除规定标准的免税所得(如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后的数额。

例二:钱某2013年1月工资2000,年终奖24000,无其它收入。

钱某当月工资2000元,未超过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钱某2013年1月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为3500-2000=1500元。

钱某年终奖24000元,先减除“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1500元)”,225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

22500除以12个月,即:22500/12=1875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钱某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500)*10%-105=2145元。

钱某2013年1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145元。

三.员工一个年度在两个以上单位工作过,只能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年终奖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采用该计税办法的时间和发放单位计算。

该条款的要点是:

1,一个员工2013年1月发放的年终奖适用了除以12找税率的优惠计算政策,2013年其它

月份就不能再适用了。

2,一个员工一年一次,在两处以上取得年终奖,也只能适用一次。

3,员工即使工作时间不足12个月,也可以适用一次。

例三:孙某2012年1-3月在石油企业工作,2012年4-8月跳槽到电信企业,2012年9月至今跳槽到房地产企业工作,如果孙某2012年12月在房地产企业取得工资5000,年终奖24000,其它无收入,虽然钱某只2012年在房地产企业工作4个月,但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与例一赵某相同,即当月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5,年终奖部分也是除12找税率,应缴纳个税2295元。

房地产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四,员工同一月份在两个以上单位取得年终奖,可以选择一个单位的一次性奖金按照国税发

[2005]9号文件优惠办法计算,从另一单位取得的年终奖合并到当月工资薪金项目缴税。 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如果同一个人同月在两个企业都取得了年终一次性奖金,纳税人在自行申报时,不可以将这两项奖金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享受一次性奖金的政策;对该个人按规定只能享受一次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优惠算法。

例四:李某2013年1月工资5000,取得本企业发放的年终奖24000元,另取得兼职单位发放的年终奖6000元,无其它收入。

李某本企业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李某本企业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李某取得的兼职单位发放6000元年终奖应合并到李某当月工资薪金中计算缴纳。如果兼职单位按发放年终奖计算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6000*3%=180元。

李某在本企业取得工资5000元,本企业代扣代缴(5000-3500)*3%-=45元个人所得税。 年终汇算清缴,李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6000-3500)*20%-555=945元。 应补缴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945-180-45=720元。

李某所在本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五、员工无论在本单位工作多长时间,都可以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取得年终奖的职员在本年度工作未满12个月,也应除以“12”来确定适用税率,因为一年一个人只能用一次。

例:周某是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012年7月入职,以前没有工作。2012年12月工资3500元,年终奖24000元,

周某当月工资3500元不需要纳税。

周某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周某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六、补发年终奖需要在发放时按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年终奖本月发放了一部分,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计算了个人所得税,后在次月又补发年终奖,不能与上月的年终奖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应合并到再发放当月工资中计算个人所得税。

例六:吴某2013年1月工资5000,按本企业考核要求,应得年终奖30000元,当月发放了24000元,余下6000元,准备在2013年7月再发放。2013年1月实际取得所得为29000元,无其它收入。

2013年1月,赵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

吴某实际取得的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吴某实际取得的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对于吴某预计在2013年7月取得的年终奖(6000)的税务处理:

个人所得税:2013年7月实际取得时,需要合并到取得当月工资薪金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如果1月计提了6000元应付职工薪酬,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按会计利润计算预缴。

如果7月份发放了这6000元年终奖,年终汇算清缴按工资薪金项目规定在税前扣除。 如果计提的6000元年终奖在2013年度汇算清缴前仍未发放,依据国税函【2009】3号文件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34号的规定,企业工资薪金计提而未发放的数额(6000),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七、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也要按国税发

【2005】9号文件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并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例七:郑某2012年年薪12万元,每月发放工资5000元,2012年12月终按照绩效考核补发2012年度剩余年薪60000元。

郑某2012年每个月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全年合计45*12=540元。

郑某2012年12月补发的年薪6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年薪,除以12个月,即:60000/12=5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555。

郑某补发年薪6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60000*20%-555=11445元。

八、关于雇主为雇员代付全年一次性奖金全部或部分税款问题,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无论是自行缴纳、代扣代缴,还是雇主为雇员代付全部或部分税款,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是相同的。如有不同,一定出现了错误。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28号公告《关于雇主为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有关个人

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的公告》规定:雇主为雇员负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个人所得税款,属于雇员又额外增加了收入,应将雇主负担的这部分税款并入雇员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后,按照规定方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例八:王某2012年度每月工资收入5000元,2012年12月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24000元。该单位全部负担王某的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

王某2012年12月当月工资5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5元。

王某全年一次性奖金24000元,由企业代付个人所得税。

王某应纳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24000】-当月工资薪金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0】-不含税级距的速算扣除数A【105】×雇主负担比例【100%】)÷(1-不含税级距的适用税率A【10%】×雇主负担比例【100%】)

即:(24000-105)/(1-10%)=26550元

王某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6550*10%-105=2550元。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雇主为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有关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8号)第四条的规定,雇主为雇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款,应属于个人工资薪金的一部分,按照工资薪金支出的扣除标准进行税务处理。凡单独作为企业管理费列支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税前扣除。

企业负担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计提年终奖时,按含税奖金额计提:

借:管理费用(等) 26550

贷:应付职工薪酬——奖金(等)26550

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奖金(等)26550

贷:银行存款 2400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550

缴纳税金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550

贷:银行存款 2550

九.多发1元年奖金,可能导致多交一万元的个人所得税--关注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无效问题。

由于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的年终奖计算方法是: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而计算公式的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年终奖除12找税率,但只允许减除一次“速算扣除数”,而不是十二次,由此导致在计算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时会出现员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与年终奖额度同比例增加。由此造成应得年终奖金额度高的员工,可能要比年终资金额度低的员工实际到手的会更少。

例九:2013年1月冯某取得年终奖18000元,找税率:(18000/12=1500),因此其年终奖适用税率为3%。冯某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8000*3%=540元。税后收入为17460元。

陈某2013年1月取得年终奖18001元,找税率:(18001/12=1500.1),因此其年终奖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陈某取得18001元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8001*10%-105=1695.1元。

陈某年终奖税后所得为16305.9元。陈某因为多发一元,造成多缴个人所得税1154.1元。类似情况在税收实践中多有发生。这是由于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的税额计算方法的原因,导致所得与税额的不匹配。

导致上述不合理的年终奖无效区间如下:

【18000--19283】、【54000-60187】、【108000-114600】、【420000 447500】、【60000-606538】、

【960000-1120000】。

如果发放的年终奖在上述无效区域内,会造成单位多发奖金,而个人税后所得变少的结果。 避免上述不合理现象,一是减少或增加一定数额年终奖,使发放的年终奖在无效区间外。二是在无效区间内的部分年终奖,转化为其它奖励或补贴,与当月工资合并纳税。

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算方法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如此,我们只有执行。税收法律和政策文件是用来遵从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在税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发放年终奖,以争取相对合理的税负。

会计调账的五个基本方法

1、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 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即,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 相关项目。追溯调整法的运用,首先,累计影响数;第二,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调账),对留存收益(包括法 定盈余公积,法定 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外商投资企业还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进行调账;第三,调整相关的会 计报表,在提供比较会计报 表时,要对受影响的各该期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第四,在表外进行披露,即在 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说明。

其中,累计影响数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三种不同角度给出了三种定义:

(1)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项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2)指它是假设与会计政策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而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收益应有的金 额与现有额之间的差额;

(3)指它是变更会计政策所导致的对净损益的累积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利润分配及未分配利润的累积影响金额,不 包括分配的利润或股利。

2、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 交易或事项。即, 不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也不必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只在变更当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根据披露 要求,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 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3、红字更正

红字更正:又叫红笔订正、赤字冲账法。它是指记账凭证的会计分录或金额发生错误,且已入账。更正时,用红字填制 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冲销原有错误记录,并用蓝字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入账的一种更正错帐的方法。

4、补充登记法

补充登记法:适用于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正确,但所填的金额的金额小于正确金额的情况。采 用补充登记法时,将少填的金额用蓝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补充第×号凭证少计数”,并据以 登记入账。这样便将少记的金额补充登记入账簿。

5、不能按错误额直接调整的调账方法

税务检查中审查出的纳税错误数额,有的直接表现为实现的利润,不需进行计算分摊,直接调整利润 账户;有的需经过 计算分摊,将错误的数额分别摊入相应的有关账户内,才能确定应调整的利润数额。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在材料采购成本 、原材料成本的结转、生产 成本的核算中发生的错误,如果尚未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其错误额会依次转入原材料、在产 品、产成品、销售成本及利润中,导致虚增利润,使纳税人多缴当期的所 得税。因此,应将错误额根据具体情况在期末 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成本之间进行合理分摊。

则一旦全部调增利润后就会造成虚增利润,征过头 税 。

如某企业某月多计材料采购成本20000元,生产领用一批,所领材料部分加工完成产成品一批, 完工产品销售一部分, 其10000元的错误额此时已进入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销售成本之中。因此应按比例计算确定各部分相应的错误额, 相应调整各有关 账户,而不能将10000元的错误额全部调增当期利润。

原则上讲,分摊时应按产品成本核算过程逐步剔除挤占因素。但具体操作起来困难很大,计算麻烦,效率很低,不易推 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较多地采用“按比例分摊法”。其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分摊率

查出的错误额分摊率=期末材料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期末产成品成本+本期销售产品成本

说明:上式是一个基本计算公式,具体运用时,应根据错误发生的环节,相应选用某几个项目进行计 算分摊,不涉及的 项目则不参加分摊。一般说来应在出错环节或由出错以后的各环节进行分摊。如:在材料账户借方查出的问题,即多记 或少记材料成本,要在上边 公式中分母的四个项目之间分摊。在材料账户贷方查出的问题,即多转或少转成本的错误, 应在公式中分母的后三个项目之间分摊。在“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借方查 出的错误额,也须在上述三个项目之间分摊, 在“生产成本”账户贷方,“产成品”账户借方查出的数额,只需要在期末产成品,本期销售产品成本之间分摊。

第二步:计算分摊额

(1)期末材料应分摊的数额=期末材料成本×分摊率

(2)期末在产品成本应分摊的数额=期末在产品成本×分摊率

(3)期末产成品应分摊的数额=期末产成品成本×分摊率

(4)本期销售产品应分摊的数额=本期销售工厂成本×分摊率

第三步:调整有关账户

将计算出的各环节应分摊的成本数额,分别调整有关账户,使企业的错误账务处理改正过来。需要说明的是,在期末结 账后,当期销售产品应分摊的错误数额,应直接调整利润数。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内容

掌握营业税金及附加相关知识对于会计工作很有必要,其主要是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税附加等。三资企业此项指标只含消费税和资源税。无论是一般纳税企业还是小规模纳税企业均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单独反映。

营业税金及附加反映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其中营业税是国家对提供各种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营业税按照营业额或交易金额的大小乘以相应的税率计算。

(1)消费税。

消费税是国家为了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消费税实行价内征收,企业交纳的消费税计入销售税金,抵减产品销售收入。

(2)资源税。

资源税是国家对在我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资源税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这里的课税数量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

(3)城市维护建设税。

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国家开征了城市维护建设税。

(4)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是国家为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而征收的一项费用。这项费用按照企业交纳流转税的一定比例计算,并与流转税一起交纳。

应当注意,上述所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几个税种不包括所得税和增值税。"所得税"将在利润表的底部出现,而增值税由于其特殊的核算方法,在企业的利润表中无法反映出来。再有就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仅反映主营业务缴纳的税款,还没有包括由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引起的纳税额。年终岁尾,总结表彰,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如何缴纳,是财务和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的发放形式,不同的计算方法,税额差距很大。下面跟着仁和会计在线一起来了解你的年终奖吧!

年终奖发放的九种形式及其税务处理

现行的年终奖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及要求,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的规定计算,要比合并到当月工资薪金计算的税负小一些,是一项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计算政策。

国税发【2005】9号文件基本规定是:“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于单位发放给员工的年终奖形式不同,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超过【3500】元,再发放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计算时,除以12找税率,但计算税额时,速算扣除数只允许扣除一次。

例一:赵某2013年1月工资5000,年终奖24000,无其它收入。

赵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

赵某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赵某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赵某2013年1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340元。

二.员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不超过3500元,再发放的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可以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以收入额扣除规定标准的免税所得(如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后的数额。

例二:钱某2013年1月工资2000,年终奖24000,无其它收入。

钱某当月工资2000元,未超过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钱某2013年1月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为3500-2000=1500元。

钱某年终奖24000元,先减除“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1500元)”,225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

22500除以12个月,即:22500/12=1875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钱某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500)*10%-105=2145元。

钱某2013年1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145元。

三.员工一个年度在两个以上单位工作过,只能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年终奖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纳税人可以自由选择采用该计税办法的时间和发放单位计算。

该条款的要点是:

1,一个员工2013年1月发放的年终奖适用了除以12找税率的优惠计算政策,2013年其它

月份就不能再适用了。

2,一个员工一年一次,在两处以上取得年终奖,也只能适用一次。

3,员工即使工作时间不足12个月,也可以适用一次。

例三:孙某2012年1-3月在石油企业工作,2012年4-8月跳槽到电信企业,2012年9月至今跳槽到房地产企业工作,如果孙某2012年12月在房地产企业取得工资5000,年终奖24000,其它无收入,虽然钱某只2012年在房地产企业工作4个月,但其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与例一赵某相同,即当月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5,年终奖部分也是除12找税率,应缴纳个税2295元。

房地产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四,员工同一月份在两个以上单位取得年终奖,可以选择一个单位的一次性奖金按照国税发

[2005]9号文件优惠办法计算,从另一单位取得的年终奖合并到当月工资薪金项目缴税。 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如果同一个人同月在两个企业都取得了年终一次性奖金,纳税人在自行申报时,不可以将这两项奖金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享受一次性奖金的政策;对该个人按规定只能享受一次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优惠算法。

例四:李某2013年1月工资5000,取得本企业发放的年终奖24000元,另取得兼职单位发放的年终奖6000元,无其它收入。

李某本企业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李某本企业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李某取得的兼职单位发放6000元年终奖应合并到李某当月工资薪金中计算缴纳。如果兼职单位按发放年终奖计算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6000*3%=180元。

李某在本企业取得工资5000元,本企业代扣代缴(5000-3500)*3%-=45元个人所得税。 年终汇算清缴,李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6000-3500)*20%-555=945元。 应补缴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945-180-45=720元。

李某所在本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五、员工无论在本单位工作多长时间,都可以按照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取得年终奖的职员在本年度工作未满12个月,也应除以“12”来确定适用税率,因为一年一个人只能用一次。

例:周某是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012年7月入职,以前没有工作。2012年12月工资3500元,年终奖24000元,

周某当月工资3500元不需要纳税。

周某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周某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六、补发年终奖需要在发放时按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年终奖本月发放了一部分,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计算了个人所得税,后在次月又补发年终奖,不能与上月的年终奖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应合并到再发放当月工资中计算个人所得税。

例六:吴某2013年1月工资5000,按本企业考核要求,应得年终奖30000元,当月发放了24000元,余下6000元,准备在2013年7月再发放。2013年1月实际取得所得为29000元,无其它收入。

2013年1月,赵某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

吴某实际取得的年终奖(24000)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即:24000/12=2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

吴某实际取得的年终奖2400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4000*10%-105=2295元。

对于吴某预计在2013年7月取得的年终奖(6000)的税务处理:

个人所得税:2013年7月实际取得时,需要合并到取得当月工资薪金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如果1月计提了6000元应付职工薪酬,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按会计利润计算预缴。

如果7月份发放了这6000元年终奖,年终汇算清缴按工资薪金项目规定在税前扣除。 如果计提的6000元年终奖在2013年度汇算清缴前仍未发放,依据国税函【2009】3号文件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34号的规定,企业工资薪金计提而未发放的数额(6000),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企业计提年终奖时,计提、发放会计处理同例一。

七、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也要按国税发

【2005】9号文件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并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例七:郑某2012年年薪12万元,每月发放工资5000元,2012年12月终按照绩效考核补发2012年度剩余年薪60000元。

郑某2012年每个月工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3500)*3%=45元,全年合计45*12=540元。

郑某2012年12月补发的年薪6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计算: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年薪,除以12个月,即:60000/12=5000元,

再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555。

郑某补发年薪60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60000*20%-555=11445元。

八、关于雇主为雇员代付全年一次性奖金全部或部分税款问题,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无论是自行缴纳、代扣代缴,还是雇主为雇员代付全部或部分税款,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是相同的。如有不同,一定出现了错误。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28号公告《关于雇主为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有关个人

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的公告》规定:雇主为雇员负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个人所得税款,属于雇员又额外增加了收入,应将雇主负担的这部分税款并入雇员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后,按照规定方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例八:王某2012年度每月工资收入5000元,2012年12月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24000元。该单位全部负担王某的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

王某2012年12月当月工资5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5元。

王某全年一次性奖金24000元,由企业代付个人所得税。

王某应纳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24000】-当月工资薪金低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差额【0】-不含税级距的速算扣除数A【105】×雇主负担比例【100%】)÷(1-不含税级距的适用税率A【10%】×雇主负担比例【100%】)

即:(24000-105)/(1-10%)=26550元

王某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26550*10%-105=2550元。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雇主为雇员承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有关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8号)第四条的规定,雇主为雇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款,应属于个人工资薪金的一部分,按照工资薪金支出的扣除标准进行税务处理。凡单独作为企业管理费列支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税前扣除。

企业负担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计提年终奖时,按含税奖金额计提:

借:管理费用(等) 26550

贷:应付职工薪酬——奖金(等)26550

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奖金(等)26550

贷:银行存款 24000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550

缴纳税金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2550

贷:银行存款 2550

九.多发1元年奖金,可能导致多交一万元的个人所得税--关注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无效问题。

由于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的年终奖计算方法是: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而计算公式的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年终奖除12找税率,但只允许减除一次“速算扣除数”,而不是十二次,由此导致在计算年终奖个人所得税时会出现员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与年终奖额度同比例增加。由此造成应得年终奖金额度高的员工,可能要比年终资金额度低的员工实际到手的会更少。

例九:2013年1月冯某取得年终奖18000元,找税率:(18000/12=1500),因此其年终奖适用税率为3%。冯某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8000*3%=540元。税后收入为17460元。

陈某2013年1月取得年终奖18001元,找税率:(18001/12=1500.1),因此其年终奖适用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陈某取得18001元年终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8001*10%-105=1695.1元。

陈某年终奖税后所得为16305.9元。陈某因为多发一元,造成多缴个人所得税1154.1元。类似情况在税收实践中多有发生。这是由于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的税额计算方法的原因,导致所得与税额的不匹配。

导致上述不合理的年终奖无效区间如下:

【18000--19283】、【54000-60187】、【108000-114600】、【420000 447500】、【60000-606538】、

【960000-1120000】。

如果发放的年终奖在上述无效区域内,会造成单位多发奖金,而个人税后所得变少的结果。 避免上述不合理现象,一是减少或增加一定数额年终奖,使发放的年终奖在无效区间外。二是在无效区间内的部分年终奖,转化为其它奖励或补贴,与当月工资合并纳税。

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算方法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如此,我们只有执行。税收法律和政策文件是用来遵从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在税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发放年终奖,以争取相对合理的税负。


相关内容

  • 中级财务会计(2014审计学)
  • <中级财务会计(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中级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课程编号: 9531211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 分: 4 学 时:72(其中: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 适用专业: 审计学专业 (2014 ...

  • [基础会计教程]教学要求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五年制高职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求 适用:2006级会计专业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会计基础>课程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 ...

  • 基础会计学教学大纲
  • <基础会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62320072 学 分:3.5 学 时:56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适用专业:会计学 教材:<基础会计学>,陈玉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开课院部:经济管理学院 撰写人:王文华 撰写时间:2013年4月 审定人:陈玉荣 批准人:江涛涛 一.本 ...

  • 第一章总论-铜陵学院会计学院欢迎您的光临!
  • <会计学基础>教案 主讲: 教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铜陵学院会计学系 <基础会计>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各有关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阐明会计学基本原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 ...

  •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 <中级财务会计(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会计学 学 时 数:64 学 分 数:4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级财务会计(上)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与中级财务会计(下)构成中级财务会计的完整内容.中级财务会计是以企业的资金运 ...

  • 财务会计教学计划
  • <财务会计>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初级会计人才所必需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和法规:系统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培养学生从事会计核 算和会计 ...

  •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述
  • 作者:范永武徐晓阳 当代财经 1998年01期 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作为按形成方法不同而划分成的两大类型理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二者又是相互对立的理论,长期以来各执一词纷争不止,因此正确和深刻地认识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的理论源流等基本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极其重要的事.我们拟从以 ...

  • 中职基础会计教材
  • 张玉森.陈伟清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 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四版.北京:高等 基本信息 作者:陈伟清张玉森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版 (2008年2月1日) 丛书名: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平装:191页 正文语种:中文 开本:16 ISBN:[1**********]7 ...

  • 基础会计学考试大纲
  • <基础会计学(第二版)>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和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具有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有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可能涉及到课程所包含的任何一部分内容.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具体 ...

  • 基础会计考试大纲
  • <基础会计学>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和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具有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有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可能涉及到课程所包含的任何一部分内容.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