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

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课文全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

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颛臾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名家点评】

这篇才三百字不到的短章,不但能表达出孔子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以使

人看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神态和孔子洞察事物、义正词严的原则精神。《论语》善用虚字传神,它不是专写人物的,但在对话中,可以给人鲜明生动的感觉,是后世记言的楷模。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要“持危扶颠”,就是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的严正立场。子路和冉有一道为季氏服务,但不像冉有那样为之聚敛,孔子在这篇中责备冉有很重,而只在最后责及子路,是根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原则指出子路也有不

可逃脱的责任。轻重分量明显不同。正因为《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涉及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十几个大弟子),所以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

要取材于《论语》。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本淳)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

(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

(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 .

(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

2.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

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

2.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

墙之内也 .

(2) 代词。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

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

(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 .

4.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

6.以

(1) 介词,用。 何以伐为 .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

7.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 .

(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

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课文全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

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颛臾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名家点评】

这篇才三百字不到的短章,不但能表达出孔子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以使

人看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神态和孔子洞察事物、义正词严的原则精神。《论语》善用虚字传神,它不是专写人物的,但在对话中,可以给人鲜明生动的感觉,是后世记言的楷模。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要“持危扶颠”,就是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的严正立场。子路和冉有一道为季氏服务,但不像冉有那样为之聚敛,孔子在这篇中责备冉有很重,而只在最后责及子路,是根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原则指出子路也有不

可逃脱的责任。轻重分量明显不同。正因为《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涉及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十几个大弟子),所以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

要取材于《论语》。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本淳)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

(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

(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 .

(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

2.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

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

2.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

墙之内也 .

(2) 代词。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

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

(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 .

4.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

6.以

(1) 介词,用。 何以伐为 .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

7.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 .

(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相关内容

  •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 古义--以+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

  •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阅人:薛加功 编号:1 日期:2010-8-29 <季氏将伐颛臾>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3. 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及孔子 ...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它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做的,我 ...

  • 六经之精华儒学之丰碑
  • <论语> --六经之精华 儒学之丰碑 韩辉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这是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给在旧金山举行的孔子2533年生辰纪念大会的献辞,美国总统给一位中国的古人这样高的赞誉,实属 ...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
  •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 ...

  • 为政以德教案(用)
  •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为 ...

  • 季氏将伐颛臾晏子治东阿知识点归纳dy
  • 季氏将伐颛臾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 ..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三.一词多义: 为:①何以伐为 ②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

  •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 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 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 ...

  • [为政以德]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 <为政以德>教案  浙江省台州中学  方青稚  QQ:402229297  邮箱:[email protected]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