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唯"闻道有先后"而绝无贵贱等级之分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体现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显然,如果自身就不是“闻道”和“问道”的先知先觉者,那么就根本谈不上“传道”和“术业有专攻”的“解惑”。否则,“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循循善诱”,必然是“误人子弟”的“毁人不倦”!至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原本就应该是“道为术之本”的“术为道之用”。故此,当今社会大众普遍诟病的“砖家叫兽公知精英”之流,问题首先也就出在“传道”而“不知道”的“失道”!

可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尊师重教”传统美德,也只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缺失了“道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根基,那么“传道授业”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也就必然会恶变为兜售“精神毒食品”的“吸毒贩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传道授业”的“学而时习之”,根本还是在于“人之初”的“大道启蒙”。那么,“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的“孺子可教也”,还是“性本恶”的“朽木不可雕也”?对于这个被认为是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性差异问题,其实还是应该回归“天之道”和“人之道”的世界观上来探究。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就是人类“道法自然”的“先天本性”。所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则是人们“习惯成自然”的“后天养成”。如果说,这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人性之善”,而这种“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就是“人性之恶”。那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究竟是谁在“抑恶扬善”?又是谁在“助纣为虐”?

据史传,孔子曾经多次“问道于老子”,而我们后来人又何妨“问道于老子”?且闻老子言:“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弃绝书本上死板僵化的学问教条,人就不会有困惑和烦忧。把书本奉为经典的“唯书是从”与“唯上是从”的阿谀奉承拍马屁,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行善和作恶又有什么差异?如果只是把知识当做个人升官发财追求名利的手段工具,那么读书学习就与个人前途命运和身份地位休戚相关,这样读书学习确实令人不能不畏惧!然而,自然大道广阔无垠,这不是人间世俗之见能够洞察的!静观这个世俗社会,人们都带着个人功利私欲熙熙攘攘地往前挤,就如争先独享祭祀的猪羊贡品,也就像争先登高独览美妙的春色。而我却淡薄宁静无动于衷,好像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几乎没有人觉察到我的存在。众人都显得雄心勃勃志得意满的样子,而唯独我自己却总是显得怅然若失。我真个愚笨的傻子啊!总是混混沌沌不开窍!其实,对于人们庸俗的炫富炫贵,唯独我能够保持昏昏若昧。对于人们低俗的智术机变小聪明,唯独我能够假装识别不了。那一边像是风云乍起群雄逐鹿,我这边却是宁静如海波澜不惊。别人好像都大有作为功成名就,唯独我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我与社会上的俗人不同,但我却坚守着人生的根本。

对于这里“贵求食於母”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天地母”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正如老子所言:“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所谓“贵求食於母”,还是归于“道法自然”的“大道”。

当然,“闻道”、“问道”和“知道”,乃至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确实是存在着觉悟快慢的“闻道有先后”。所谓“上士”、“中士”和“下士”,就是对于“天之道”与“人之道”的觉悟程度差异,而绝不是世俗社会的高低贵贱等级之分。亦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大意是说,思想觉悟反应快的人听见“道”,马上就会“学以致用”地亲身实践。思想觉悟反应慢一点的人听见“道”,就只能是将信将疑但却不一定会真正去实践。而“习惯成自然”思维固化的人以听见“道”,肯定就会哈哈大笑。正是因为庸俗低俗的人会哈哈大笑,这才反倒显示出了“道”的高深。所以,古人早就告诫说,“明道”的人,总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似乎是平坦的道路不走却偏要走坎坷崎岖的小路。其实,只有道德觉悟高的人才会虚怀若谷。持白守黑,为天下人广布恩德总显得不够。行善德不留名不求回报,就像偷偷摸摸做贼一样。品德操守忠贞不渝,但却让俗人总感觉到是处事飘忽不定。世界上最大的方正,就是没有边角界限。最大的容器,就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反而是听不见的。最大的有形之象,反而是看不见的。大道无声无形,简直不可名状。只有“道法自然”,善于生化万物为天下人谋福利,才真正算是“替天行道”的“知行合一”。

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所讲的“大道”,当然是传承自中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上五千年文明”。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开始,就有了夏商周私有制奴隶社会的“等级礼法”道德规范。此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假公济私”。特别是自“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种私有制社会的“等级礼教”主流文化,就变成了中国世俗社会的“习惯成自然”。在西方世界,自“民主法治”的古希腊奴隶制商业城邦和斯巴达军国主义时代以来,再经“欧洲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权”的“市场决定全球资源配置”国际惯例体系,此所谓古希腊式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天下兴亡周期律,就是这种社会公共资源私人占有制贫富阶级分化的“存在即为合理”。这种私有制商品社会贫富阶级分化的拜金主义“习惯成自然”,就更加固化了人们“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惯性思维。

在此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性差异,其“普世人性”的共同之处还是在于“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公私之变”。就公与私的哲学相对论而言,所谓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绝不等于否认矛盾对立面的存在,而恰恰是承认这种矛盾斗争的根本对立性。人类自身利益统一于自然宇宙世界的“公共利益”,但是同时也有自身私利的相对存在。在这样一对公与私的矛盾关系中,人类如果贪婪地索取自身私利,就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并最终损害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这种公利与私利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关系,就必然体现在人类“假公济私”的“损公肥私”。同样的道理,人类个体与集体的利益,也存在着这种公利与私利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关系。所谓“没有个人私利就没有社会公共利益”的诡辩术,只不过是自私物欲恶性膨胀的急功急利鼠目寸光罢了。

事实上,究竟是集体主义的先公后私,还是个人主义的先私后公,正是人类社会公有化道路与私有化道路发展方向的意识形态斗争焦点所在,也是文化先进与落后的“闻道有先后”之别。至于公私混合所有制“和平发展”的“合作共赢”,也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颜色革命”的遮羞布罢了!就这个偷换概念的“国有制”之“公”与“民营经济”之“私”而言,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以来,这个地球村不就一直是公私混合所有制贫富阶级分化“和平发展”的“合作共赢”吗?当此“美元霸权”的“互联网+生化科技基因食品鸦片战争”与“货币债券贸易战争”已经狼烟滚滚之时,中华民族百年救亡图存的危机突围之路,根本还是在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全民文化自觉!这是一场“公私之变”的“灵魂革命”,更是一场自我救赎的千年文化战争!(作者夏商,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资深文化传媒人,西安交通大学大遗址保护与古建筑(国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学研究所所长。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体现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显然,如果自身就不是“闻道”和“问道”的先知先觉者,那么就根本谈不上“传道”和“术业有专攻”的“解惑”。否则,“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循循善诱”,必然是“误人子弟”的“毁人不倦”!至于“术业有专攻”的“知识”,原本就应该是“道为术之本”的“术为道之用”。故此,当今社会大众普遍诟病的“砖家叫兽公知精英”之流,问题首先也就出在“传道”而“不知道”的“失道”!

可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尊师重教”传统美德,也只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缺失了“道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根基,那么“传道授业”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也就必然会恶变为兜售“精神毒食品”的“吸毒贩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传道授业”的“学而时习之”,根本还是在于“人之初”的“大道启蒙”。那么,“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的“孺子可教也”,还是“性本恶”的“朽木不可雕也”?对于这个被认为是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性差异问题,其实还是应该回归“天之道”和“人之道”的世界观上来探究。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就是人类“道法自然”的“先天本性”。所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则是人们“习惯成自然”的“后天养成”。如果说,这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人性之善”,而这种“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就是“人性之恶”。那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究竟是谁在“抑恶扬善”?又是谁在“助纣为虐”?

据史传,孔子曾经多次“问道于老子”,而我们后来人又何妨“问道于老子”?且闻老子言:“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弃绝书本上死板僵化的学问教条,人就不会有困惑和烦忧。把书本奉为经典的“唯书是从”与“唯上是从”的阿谀奉承拍马屁,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行善和作恶又有什么差异?如果只是把知识当做个人升官发财追求名利的手段工具,那么读书学习就与个人前途命运和身份地位休戚相关,这样读书学习确实令人不能不畏惧!然而,自然大道广阔无垠,这不是人间世俗之见能够洞察的!静观这个世俗社会,人们都带着个人功利私欲熙熙攘攘地往前挤,就如争先独享祭祀的猪羊贡品,也就像争先登高独览美妙的春色。而我却淡薄宁静无动于衷,好像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几乎没有人觉察到我的存在。众人都显得雄心勃勃志得意满的样子,而唯独我自己却总是显得怅然若失。我真个愚笨的傻子啊!总是混混沌沌不开窍!其实,对于人们庸俗的炫富炫贵,唯独我能够保持昏昏若昧。对于人们低俗的智术机变小聪明,唯独我能够假装识别不了。那一边像是风云乍起群雄逐鹿,我这边却是宁静如海波澜不惊。别人好像都大有作为功成名就,唯独我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我与社会上的俗人不同,但我却坚守着人生的根本。

对于这里“贵求食於母”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天地母”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正如老子所言:“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所谓“贵求食於母”,还是归于“道法自然”的“大道”。

当然,“闻道”、“问道”和“知道”,乃至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确实是存在着觉悟快慢的“闻道有先后”。所谓“上士”、“中士”和“下士”,就是对于“天之道”与“人之道”的觉悟程度差异,而绝不是世俗社会的高低贵贱等级之分。亦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里大意是说,思想觉悟反应快的人听见“道”,马上就会“学以致用”地亲身实践。思想觉悟反应慢一点的人听见“道”,就只能是将信将疑但却不一定会真正去实践。而“习惯成自然”思维固化的人以听见“道”,肯定就会哈哈大笑。正是因为庸俗低俗的人会哈哈大笑,这才反倒显示出了“道”的高深。所以,古人早就告诫说,“明道”的人,总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似乎是平坦的道路不走却偏要走坎坷崎岖的小路。其实,只有道德觉悟高的人才会虚怀若谷。持白守黑,为天下人广布恩德总显得不够。行善德不留名不求回报,就像偷偷摸摸做贼一样。品德操守忠贞不渝,但却让俗人总感觉到是处事飘忽不定。世界上最大的方正,就是没有边角界限。最大的容器,就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反而是听不见的。最大的有形之象,反而是看不见的。大道无声无形,简直不可名状。只有“道法自然”,善于生化万物为天下人谋福利,才真正算是“替天行道”的“知行合一”。

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所讲的“大道”,当然是传承自中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上五千年文明”。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开始,就有了夏商周私有制奴隶社会的“等级礼法”道德规范。此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假公济私”。特别是自“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种私有制社会的“等级礼教”主流文化,就变成了中国世俗社会的“习惯成自然”。在西方世界,自“民主法治”的古希腊奴隶制商业城邦和斯巴达军国主义时代以来,再经“欧洲文艺复兴”和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的世界自由贸易狂飙突进,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权”的“市场决定全球资源配置”国际惯例体系,此所谓古希腊式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天下兴亡周期律,就是这种社会公共资源私人占有制贫富阶级分化的“存在即为合理”。这种私有制商品社会贫富阶级分化的拜金主义“习惯成自然”,就更加固化了人们“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惯性思维。

在此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性差异,其“普世人性”的共同之处还是在于“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公私之变”。就公与私的哲学相对论而言,所谓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绝不等于否认矛盾对立面的存在,而恰恰是承认这种矛盾斗争的根本对立性。人类自身利益统一于自然宇宙世界的“公共利益”,但是同时也有自身私利的相对存在。在这样一对公与私的矛盾关系中,人类如果贪婪地索取自身私利,就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并最终损害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这种公利与私利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关系,就必然体现在人类“假公济私”的“损公肥私”。同样的道理,人类个体与集体的利益,也存在着这种公利与私利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关系。所谓“没有个人私利就没有社会公共利益”的诡辩术,只不过是自私物欲恶性膨胀的急功急利鼠目寸光罢了。

事实上,究竟是集体主义的先公后私,还是个人主义的先私后公,正是人类社会公有化道路与私有化道路发展方向的意识形态斗争焦点所在,也是文化先进与落后的“闻道有先后”之别。至于公私混合所有制“和平发展”的“合作共赢”,也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颜色革命”的遮羞布罢了!就这个偷换概念的“国有制”之“公”与“民营经济”之“私”而言,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以来,这个地球村不就一直是公私混合所有制贫富阶级分化“和平发展”的“合作共赢”吗?当此“美元霸权”的“互联网+生化科技基因食品鸦片战争”与“货币债券贸易战争”已经狼烟滚滚之时,中华民族百年救亡图存的危机突围之路,根本还是在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全民文化自觉!这是一场“公私之变”的“灵魂革命”,更是一场自我救赎的千年文化战争!(作者夏商,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资深文化传媒人,西安交通大学大遗址保护与古建筑(国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学研究所所长。


相关内容

  • 传统文化与班级建设
  • 传统文化与班级建设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师班级管理中育人作用(自拟)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部充满智慧.至今仍与时俱进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初中班级班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我国古代哲学有几大流派:道家.儒家.墨家与法家.其中,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尊重.顺应客观规律;儒家思想是&qu ...

  •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一是两者的内涵,二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三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儒家墨家仁爱兼爱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55-02 一 儒家 ...

  • 1学而篇第一
  • 学而篇第一 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金纲先生云:体认天命,推演天道,内圣外王,公道仁德--孔门功夫. 老谷柳按:学习是根本,朋友是同道,人不知而不愠是内圣的根本功夫. 学习与公道有逻辑关系,那就是学以致公. 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 ...

  • 中国养老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
  • 2010年9月第30卷第5期河北学刊 Hebei Academic Journal Sep.,2010Vol.30 No.5 文化与传播学研究 中国养老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 12 杨淑娥,孙宝庆 (1.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2. 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中 ...

  •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① 刘 海 鸥 (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广州大学城 510006) {摘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这种"和"的理念在日后广泛渗 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使 ...

  • 解读楚色符号下的文化内涵
  • 文艺评论大舞台 解读楚色符号下的文化内涵 晏 琦 (广西省贺州市贺州学院 542801) 摘要:色彩诞生于人类早期的仪式.崇拜.宗教等最古老并带有原生性特征的偶像符号,并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而来.剖析它的本质,色彩符号是将视觉中的色彩元素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上,传达信息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它是由能指 ...

  •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 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邹玉峰 李惠军 [背景分析]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册第1单元第4课课题.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 先说说&quo ...

  • 孟子荀子家庭伦理思想之比较_王林
  • 孟子荀子家庭伦理思想之比较 王 林1,张方玉2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江苏连云港222006:2.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34) 摘要:孟子与荀子沿袭并发展了早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呈现出向外扩展的特性.孟子与荀子家庭伦理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家庭伦理的成熟性和系统性 ...

  • 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
  • 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 围棋似乎是社会等级形成之前的产物 体现的是人类早期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而象棋的布局及游戏规则是秦代以后典型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而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