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目的和手段

质疑?谁给你的权利!

质疑,学术打假,变成了中国的时髦词汇。一群疯疯癫癫的人们开始胡乱的质疑开来。没人仔细地想想;我们可以质疑谁?质疑什么?我们质疑那个人和事物的理由是什么!

一些人把“质疑”,“学术打假”本身当成了道德高尚的代名词。只要是挂上“质疑”或“学术打假”就自动变成了合理,合法的道德行为。这是中国的普遍现象,因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时,从来不静下来好好思考西方社会现象的根本原理,根据学来的原理,具体情况具体判断。而是照葫芦画瓢,照搬西方的具体做法。结果把西方的东西学成了西服马褂,穿在身上得意洋洋地管那四不像叫西服!

质疑,学术打假不是用来当成口号的。它们背后都有其工作原理。不掌握这些原理,把这些名词神圣化,那就是一群傻逼在学做西服。

质疑,首先要回答质疑什么,为什么?一个共和国公民不可以肆意质疑另一个公民,没人赋予你那个权利。言论自由不包括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当你风风火火地想质疑他人的时候,你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他的行为侵犯了我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没侵犯我任何利益”。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他的行为侵犯了别人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没侵犯任何人的利益”。那么这时我劝你;有多远你给我滚多远!你在试图侵犯别人的隐私权。

质疑,本来最大的应用领域是对公务人员的质疑。为什么?因为他们拿了纳税人的钱财,作为纳税人,你花钱卖到了这个质疑的权利。他们如何花了你的钱,你有权知道。你不但有权质疑,而且对方有义务回答你的质疑!而对一个和你一样的公民,他没拿你一分钱,你没有权利肆意质疑另一个公民。可中国却反了!疯疯癫癫的人们拼命地“质疑”一个普通公民,而那些胡作非为的公务人员没人敢质疑!真是一帮子训练有素的好奴才。

学术打假,它不是道德的代名词。相反它是伪道德!自古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学术打假,《论语》到底是谁写的,我们现在不知道,也许永远不知道。可这并不影响我们阅读,欣赏《论语》。它的价值反映在那些文字上,不是因为谁谁写了它。没有学术打假几千年,我们没有因此而受难。

那么我们为什么现在需要学术打假?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下,我们出现了用思想,用文字卖钱的机会。一旦卖钱,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思想,哪些文章属于哪些人,否则我们不知道把钱给谁,最终会造成相互抢劫的现象。一句代之;知识产权问题!

学术打假的道德性在于;它是阻止盗窃的行为!当我写文章,我引用孔子的话,虽然那不是我说的,但我没有学术造假,因为孔子早已经死了,我们没有侵犯任何活着的人的利益。我没有盗窃。如果你用学术打假的旗号打我,你就是道德败类。学术打假本身不是道德。

如果我的文章里面有我爸爸说的话,你也没有权利用学术打假的旗号来打我。我和我爸爸没有利益冲突。我爸爸欢迎我记住他的话,他从小就教我学他那样说话,那样思想,使用我爸爸的语言不是盗窃,是我爸爸的赋予!如果你认为我的文章里面有我爸爸的话是学术造假,你给我滚远远的。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学术造假。你也不用念书了,因为学校里天天在教你学习你老师的思想,天天教你如何说话。你一旦学会了就变成了你的“学术造假”者!

这篇文章提醒那些疯疯癫癫的人们,冷静一下,别一脑袋的疯狂口号。想想口号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人权是天赋的,你的言论自由是天赋的权利。可天没有赋予你骚扰别人的权利。你要骚扰别人可以,但先给自己找到扎扎实实的理由!这篇文章不是写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们,你们看着办吧,我管不了也无权限制你们对利益的追求!

上一篇文章《质疑?谁给你的权利!》中我提到质疑谁,质疑什么,质疑的权利是怎么来的这些基本概念问题。这篇我接着谈质疑的目的和手段问题。最后我对中国的网上质疑提出我的观点。 质疑的理由不是公众要知道真相,让我们把事情说明白,公众没有权利知道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真相。比方说;某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几点钟洗澡,几点钟吃饭,这个真相无关的人是没有权利知道的!为什么?因为它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无关。质疑的理由不是满足大众的好奇心,而是消除大众的恐惧。因为某些行为会造成大众的利益遭到侵犯,这种利益将可能遭到侵犯的恐惧产生了我们质疑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要质疑官员的个人财产?因为我们恐惧他们私吞了我们的钱财。为什么要质疑警察的执法过程?因为我们恐惧下次我们自己将被警察黑盒子执法。为什么要质疑监狱里面的非法行为?因为我们恐惧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下回就被打死在监狱里。为什么要质疑司法的独立、公正性?因为我们恐惧下次我们来到法庭被某位领导给做了!质疑不是不可以,但目的必须是来自我们的利益将遭到侵犯的恐惧,解决我们的恐惧。 由于质疑是因为怀疑我们的利益将遭到侵犯,那么这一定有潜在的侵犯者!这就担保了质疑过程对某些人产生了损害公共利益的形象。这是对人的犯罪指责!这种指责将直接把对方推到了公众的对立面。在任何文明社会,乱用质疑,破坏其他公民正常形象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这叫诽谤行为。 什么叫诽谤?没有对方错误的证据,但让公众知道被质疑者可能有错误(或不排除被质疑者有错误的可能,只是没有证实错误的证据)。这就是诽谤!因为我们在质疑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不知道能否找到质疑的证据。如果我们找不到质疑的证据,而公众已经知道我们的质疑内容,那么我们就造成了诽谤。所以,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护被质疑者的身份在找到证据之前尽量不被曝光!所以在文明社会,质疑往往是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们来从事,而不允许普通公民任意质疑另一个公民。普通公民如果有怀疑,他们尊重社会法规向有能力的专业机构申报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自己开始调查,更不允许公布自己的怀疑。 中国在网上盛行的质疑往往违背了这个质疑的保密原则。越来越向公开诽谤的方向发展!网上公开打假,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符合文明社会要求的擅自自我赋权概念。这种行为没有社会规范,不尊重质疑的保密原则,完全把质疑的社会效果建立在个人信誉基础之上,没有任何的制度性保障。这种行为由于人的自利性驱动,它必然走向先善后恶的方向。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网上打假变成了一种个人报复,现在正在走向公开的诽谤!如果质疑唐骏的学历造假还算有客观证据,不形成诽谤的话。那么质疑贺卫方不符合北大教授资格,质疑李承鹏勾结房地产商,质疑于建嵘的成名之路骗局,质疑韩寒文章欺骗,这完全走上了诽谤的道路。质疑者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法庭证据的东西(最后已经走向完全依赖推理),质疑者不尊重质疑过程的保密原则直接指名道姓。这样的质疑几乎是肆无忌惮的公开犯罪。 中国的网上质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思想和行为框架。它等于把一个对社会正常运转非常重要的公正机构教给了一个毫无约束的个人。这可以比喻成让某个个人把中国军队给承包了!现在造成的恶果(如果现在的恶果还不算大,那么它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恶果),是这种极端的荒唐概念的必然后果。希望中国能意思到这个问题,叫停这种荒唐的行为!

质疑?谁给你的权利!

质疑,学术打假,变成了中国的时髦词汇。一群疯疯癫癫的人们开始胡乱的质疑开来。没人仔细地想想;我们可以质疑谁?质疑什么?我们质疑那个人和事物的理由是什么!

一些人把“质疑”,“学术打假”本身当成了道德高尚的代名词。只要是挂上“质疑”或“学术打假”就自动变成了合理,合法的道德行为。这是中国的普遍现象,因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时,从来不静下来好好思考西方社会现象的根本原理,根据学来的原理,具体情况具体判断。而是照葫芦画瓢,照搬西方的具体做法。结果把西方的东西学成了西服马褂,穿在身上得意洋洋地管那四不像叫西服!

质疑,学术打假不是用来当成口号的。它们背后都有其工作原理。不掌握这些原理,把这些名词神圣化,那就是一群傻逼在学做西服。

质疑,首先要回答质疑什么,为什么?一个共和国公民不可以肆意质疑另一个公民,没人赋予你那个权利。言论自由不包括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当你风风火火地想质疑他人的时候,你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他的行为侵犯了我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没侵犯我任何利益”。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他的行为侵犯了别人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没侵犯任何人的利益”。那么这时我劝你;有多远你给我滚多远!你在试图侵犯别人的隐私权。

质疑,本来最大的应用领域是对公务人员的质疑。为什么?因为他们拿了纳税人的钱财,作为纳税人,你花钱卖到了这个质疑的权利。他们如何花了你的钱,你有权知道。你不但有权质疑,而且对方有义务回答你的质疑!而对一个和你一样的公民,他没拿你一分钱,你没有权利肆意质疑另一个公民。可中国却反了!疯疯癫癫的人们拼命地“质疑”一个普通公民,而那些胡作非为的公务人员没人敢质疑!真是一帮子训练有素的好奴才。

学术打假,它不是道德的代名词。相反它是伪道德!自古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学术打假,《论语》到底是谁写的,我们现在不知道,也许永远不知道。可这并不影响我们阅读,欣赏《论语》。它的价值反映在那些文字上,不是因为谁谁写了它。没有学术打假几千年,我们没有因此而受难。

那么我们为什么现在需要学术打假?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下,我们出现了用思想,用文字卖钱的机会。一旦卖钱,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思想,哪些文章属于哪些人,否则我们不知道把钱给谁,最终会造成相互抢劫的现象。一句代之;知识产权问题!

学术打假的道德性在于;它是阻止盗窃的行为!当我写文章,我引用孔子的话,虽然那不是我说的,但我没有学术造假,因为孔子早已经死了,我们没有侵犯任何活着的人的利益。我没有盗窃。如果你用学术打假的旗号打我,你就是道德败类。学术打假本身不是道德。

如果我的文章里面有我爸爸说的话,你也没有权利用学术打假的旗号来打我。我和我爸爸没有利益冲突。我爸爸欢迎我记住他的话,他从小就教我学他那样说话,那样思想,使用我爸爸的语言不是盗窃,是我爸爸的赋予!如果你认为我的文章里面有我爸爸的话是学术造假,你给我滚远远的。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学术造假。你也不用念书了,因为学校里天天在教你学习你老师的思想,天天教你如何说话。你一旦学会了就变成了你的“学术造假”者!

这篇文章提醒那些疯疯癫癫的人们,冷静一下,别一脑袋的疯狂口号。想想口号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人权是天赋的,你的言论自由是天赋的权利。可天没有赋予你骚扰别人的权利。你要骚扰别人可以,但先给自己找到扎扎实实的理由!这篇文章不是写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们,你们看着办吧,我管不了也无权限制你们对利益的追求!

上一篇文章《质疑?谁给你的权利!》中我提到质疑谁,质疑什么,质疑的权利是怎么来的这些基本概念问题。这篇我接着谈质疑的目的和手段问题。最后我对中国的网上质疑提出我的观点。 质疑的理由不是公众要知道真相,让我们把事情说明白,公众没有权利知道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真相。比方说;某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几点钟洗澡,几点钟吃饭,这个真相无关的人是没有权利知道的!为什么?因为它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无关。质疑的理由不是满足大众的好奇心,而是消除大众的恐惧。因为某些行为会造成大众的利益遭到侵犯,这种利益将可能遭到侵犯的恐惧产生了我们质疑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要质疑官员的个人财产?因为我们恐惧他们私吞了我们的钱财。为什么要质疑警察的执法过程?因为我们恐惧下次我们自己将被警察黑盒子执法。为什么要质疑监狱里面的非法行为?因为我们恐惧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下回就被打死在监狱里。为什么要质疑司法的独立、公正性?因为我们恐惧下次我们来到法庭被某位领导给做了!质疑不是不可以,但目的必须是来自我们的利益将遭到侵犯的恐惧,解决我们的恐惧。 由于质疑是因为怀疑我们的利益将遭到侵犯,那么这一定有潜在的侵犯者!这就担保了质疑过程对某些人产生了损害公共利益的形象。这是对人的犯罪指责!这种指责将直接把对方推到了公众的对立面。在任何文明社会,乱用质疑,破坏其他公民正常形象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这叫诽谤行为。 什么叫诽谤?没有对方错误的证据,但让公众知道被质疑者可能有错误(或不排除被质疑者有错误的可能,只是没有证实错误的证据)。这就是诽谤!因为我们在质疑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不知道能否找到质疑的证据。如果我们找不到质疑的证据,而公众已经知道我们的质疑内容,那么我们就造成了诽谤。所以,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护被质疑者的身份在找到证据之前尽量不被曝光!所以在文明社会,质疑往往是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们来从事,而不允许普通公民任意质疑另一个公民。普通公民如果有怀疑,他们尊重社会法规向有能力的专业机构申报他们的怀疑,而不是自己开始调查,更不允许公布自己的怀疑。 中国在网上盛行的质疑往往违背了这个质疑的保密原则。越来越向公开诽谤的方向发展!网上公开打假,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符合文明社会要求的擅自自我赋权概念。这种行为没有社会规范,不尊重质疑的保密原则,完全把质疑的社会效果建立在个人信誉基础之上,没有任何的制度性保障。这种行为由于人的自利性驱动,它必然走向先善后恶的方向。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网上打假变成了一种个人报复,现在正在走向公开的诽谤!如果质疑唐骏的学历造假还算有客观证据,不形成诽谤的话。那么质疑贺卫方不符合北大教授资格,质疑李承鹏勾结房地产商,质疑于建嵘的成名之路骗局,质疑韩寒文章欺骗,这完全走上了诽谤的道路。质疑者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法庭证据的东西(最后已经走向完全依赖推理),质疑者不尊重质疑过程的保密原则直接指名道姓。这样的质疑几乎是肆无忌惮的公开犯罪。 中国的网上质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思想和行为框架。它等于把一个对社会正常运转非常重要的公正机构教给了一个毫无约束的个人。这可以比喻成让某个个人把中国军队给承包了!现在造成的恶果(如果现在的恶果还不算大,那么它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恶果),是这种极端的荒唐概念的必然后果。希望中国能意思到这个问题,叫停这种荒唐的行为!


相关内容

  • 税务"质疑约谈"制度的比较分析
  • 「摘要」目前,许多省市将税务"质疑约谈"制度作为税务检查的非强制性预告措施引入到征税过程中.本文将"质疑约谈"制度与"有奖发票"."辩诉交易"进行比较,指出"质疑约谈"制度存在着合法性.合理性等问题, ...

  • 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 ...

  • 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 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内容摘要]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学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们学校文化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 ...

  • 怎样引导学生质疑
  • 首先,寻找所要质的"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1)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2)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 ...

  • "执法"和"执罚"有没有界线
  • 乔志峰 西安一交警每月纠违量最少被通报.西安市未央交警大队的告示牌上写着:"四月份,我中队民警人均纠违数为全支队最少(163例/人)已被通报,希民警加大照像机抓拍和开具通知书力度."对此,不少网友表示"不能理解",有人质疑"传说中交警开罚单有任务难道 ...

  •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一) --王英莲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一种紧迫感,都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必须和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革 ...

  • 教学观摩活动中的忌讳
  • <教学与管理> [反思]: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 法,说,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为什么,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我们才使散文.诗歌,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去产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教师也一味地导学生去质疑,恐怕美文的"神韵"散了"架"特点,选取 ...

  •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 ...

  •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 第五章 理性与教学 第一节理性与人生 1. 日常生活中的"理性"用法 "理性"代表着一种冲动的克制.一份心态的沉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 辞典的定义 第一种释义将"理性"看成是一种"思维类型",与"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