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呢?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循循诱导,点拨促思      要想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要求学生读课文。首先,在泛读的基础上,循循诱导,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眼、字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此点拨促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其次,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难点,在读中解疑,这样顺藤摸瓜,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反复精读,悟出道理      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新教材中的《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适合反复读。学生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我要求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在此基础上,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自己解答,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山”和“海”在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为什么“海”的梦对我有如此的诱惑?作者所说的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能做到失望而不绝望?……在熟读领会全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诗的内容创造性地扩写作文。      3.想象训练,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促使学生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例,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更换结局来拓展思维,让学生作出种种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亲……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这种改变课文内容的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4.疏导释疑,求异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人们愿意创新、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初中语文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如有写顽强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有写让人心生敬意的《行道树》,还有写物候现象的《大自然语言》……所有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创造精神。《社戏》中对往事的回忆,对难忘生活的体验;《月亮上的足迹》中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壮举……以上种种的创新,无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团结协作,尽显潜能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领悟、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建议等。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容忽视的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一是注重信息的多向互动式交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教学的重点、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采用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互相探讨、议论交流。二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情感交流和相互启发,甚至辩论,从多方面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三是注意在合作学习时,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面临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出现,并进行碰撞,同时又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相互接纳,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尽显他们的学习潜能。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呢?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循循诱导,点拨促思      要想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要求学生读课文。首先,在泛读的基础上,循循诱导,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眼、字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此点拨促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其次,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难点,在读中解疑,这样顺藤摸瓜,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反复精读,悟出道理      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新教材中的《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适合反复读。学生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我要求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在此基础上,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自己解答,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山”和“海”在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为什么“海”的梦对我有如此的诱惑?作者所说的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能做到失望而不绝望?……在熟读领会全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诗的内容创造性地扩写作文。      3.想象训练,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促使学生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例,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更换结局来拓展思维,让学生作出种种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亲……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这种改变课文内容的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4.疏导释疑,求异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人们愿意创新、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初中语文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如有写顽强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有写让人心生敬意的《行道树》,还有写物候现象的《大自然语言》……所有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创造精神。《社戏》中对往事的回忆,对难忘生活的体验;《月亮上的足迹》中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壮举……以上种种的创新,无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团结协作,尽显潜能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领悟、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建议等。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容忽视的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一是注重信息的多向互动式交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教学的重点、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采用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互相探讨、议论交流。二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情感交流和相互启发,甚至辩论,从多方面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三是注意在合作学习时,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面临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出现,并进行碰撞,同时又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相互接纳,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尽显他们的学习潜能。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关内容

  •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 ...

  • 课题研究总结
  • 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 ...

  • 质疑环节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 质疑环节教师不可随声附和 作者:刘方姝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1期 摘 要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 ...

  • 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究
  • 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究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 ...

  • 优秀生培养总结
  • 培养优秀生工作总结 段庄小学 周庆峰 抓好优秀学生的培养,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并且逐步提高,并且通过他们起种子的作用,带动全班的英语学习,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 保护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秀生的英语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举手发言,积极 ...

  • 规划课题方案格式参考
  • 农村小学课堂"八分钟"质疑环节的设计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仍是知识经济的两大特征,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 浅谈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 浅谈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宋代学者朱熹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经常性的质疑问难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可以促进学生善于思考,可以让学生变"被动 ...

  • 阶段性总结
  • 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及创新能力的探究 绥棱县阁山乡中心校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不强调知识创新以及由此所需的创新能力.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学生成为贮存知识的容器.由此形成的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矛盾.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考试题答案
  • 1.简答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 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也是形成阅读能 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成才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培养学生的阅 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