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研究

  【摘要】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存在较多问题,激励功能和诊断反馈功能缺失,也未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从过程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两个角度,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评内容、成绩评定方式等进行改革,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考评方式 过程性考评 终结性考评   一、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评×40%+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40%)=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学习及应用能力×60%;(3)期末考评成绩(60%)=笔试×40%+项目方案的撰写×40%+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性、综合性评价,关键是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求。考核评价出现相当多的主观性,对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教师有能力设计出优良的题目。设计题目形式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内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课程论文等综合性案例,需要从科研实践中积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以往的一纸考卷定分数转变为多层次的考核方式,突出的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教师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注:基金项目:丽水学院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研究”(14KZ02)。)   【参考文献】   [1] 朱佩枫、张浩:“微观经济学原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 韩锐: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 李进霞: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 陈宫、董明刚、谢晓兰: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   [5] 周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熊亚)

  【摘要】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存在较多问题,激励功能和诊断反馈功能缺失,也未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从过程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两个角度,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评内容、成绩评定方式等进行改革,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考评方式 过程性考评 终结性考评   一、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评×40%+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40%)=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学习及应用能力×60%;(3)期末考评成绩(60%)=笔试×40%+项目方案的撰写×40%+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性、综合性评价,关键是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求。考核评价出现相当多的主观性,对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教师有能力设计出优良的题目。设计题目形式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内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课程论文等综合性案例,需要从科研实践中积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以往的一纸考卷定分数转变为多层次的考核方式,突出的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教师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注:基金项目:丽水学院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研究”(14KZ02)。)   【参考文献】   [1] 朱佩枫、张浩:“微观经济学原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 韩锐: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 李进霞: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 陈宫、董明刚、谢晓兰: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   [5] 周冲: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熊亚)


相关内容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 ...

  • 土地资源管理(0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土地资源管理(0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前 言 华中师范大学在恢复研究教育后的20多年,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切合实际的研究生教学及管理规章制度.各学科专业制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经过五次修订,日臻完善.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 ...

  • 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引言 成本管理会计是我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我校自2003年开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到2009年,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是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开设的.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教学资源,从2010年开始,新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 ...

  • 一,课程教学计划
  • 一.课程教学计划 系(基础教学部.教研室)主任签字: 课程名称 微观经济学 共64学时:其中:双语教学计划 学时数 12学时案例.习题教材使用情况 无 辅导教师 钟永建 <微观经济学>黄亚钧高教出版社 将本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以提高教 ...

  • "学校教务处新学期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 精选范文:"学校教务处新学期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共0篇)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大报告为指导,按照教育局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贯彻校长室学期工作意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精致管理,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推进有效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升特色建设水平,努力构建和 ...

  • 小学2010-2011第二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报告为指导,按照教育局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贯彻校长室学期工作意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推进有效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不断进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促进我校级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 1.深入进行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 ...

  • 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 作者:方飞虎 摘要: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既是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其基本要素,同时,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并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校情.循序渐进,合理界定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实施方案, ...

  • (转载)如何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之What:培训什么?
  • 2010-11-15 10:48 二.What--培训些什么? 这个环节涉及到培训的课程体系.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培训课程的设计. 1.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 不同发展时期企业有不同的特征,其培训课程设置也有相应的重点. 创业期的企业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培训重点要放在销售人员上.对于销售经理的有两个培训重 ...

  • 课程建设方案
  • 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 课程作为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扎实推进初中部教育进程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应引起全体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严格落实. 1.特色课程建设是初中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企业要在竞争中不败,凭借的是产品具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