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

——开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的实践研究

党山镇中 钱建华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题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入手,进行“挖掘人文因素、展示人文关怀、拓展人文内涵”等环节的有意的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人文意识,拓宽了阅读视野,开阔了学生眼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文性 人文功能 阅读教学

一、挖掘人文因素

1、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的情感态度的重视。教材的内容中除了正文之外,每一单元还设计了单元提示、学习建议、专题小结等,另外,每一课前面有“课前提示”,‘课文后面有“讨论与练习”、“知识链接”,特别是每一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里面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材料阅读与思考等项目,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是教师挖掘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我在活动步骤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组成活动小组,选定活动主题。

实施阶段: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同学藏书、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梳理,“去伪存真”。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报告会”形式、建立名人档案、小论文写作等。

在评价总结阶段: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

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教材,挖掘相关的人文资源,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利用课文资源,挖掘人文因素

把文本当作开发人文功能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信念、诚信、感恩、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在执教冰心《纸船》时,在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播放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氛围,之后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让课堂被真情萦绕。冰心的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因此在教学的第二板块,我以诗歌语言为切入点,以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学生抓住“抛”、“舟”等词,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如此,既体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野使得学生真正进入了诗歌的情感内核。在这一环节,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教师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首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生一:姐姐,倘若你梦见了弟弟的信鸽,

请不要惊讶,

那可写满了弟弟的无限思念与爱呀!

但山长水阔。

何寄彩签兼尺素?

生二: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支流泪的红烛,

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

这是海外游子的思乡泪,

万水千山,它也要点燃心中爱的火花。……

这是学生在“诗歌评改会”后,我要学生仿诗歌末尾四句所写的诗,尽管还稚嫩,但其中也不乏可圈点之作。从赏诗到写诗,第三个教学板块可以说经历了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更难点的跨越。在这堂课中,我以语言为抓手,充分挖掘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语言因素、写作技巧因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在小诗的创作中,进一步体会了“母爱”这一朴素情感的伟大,好些学生在朗诵自己的诗作时,是噙着泪花的。

3、梳理课文内容,进行单元阅读

在一组课文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人文精神。

如七年级下册,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全册书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课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展示“人文关怀”的操作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不可缺少的阳光、气候、土壤。

1、开展平等对话,体现人文关怀

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这种对话的特点是:

(1)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这种对话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有机的、自然的、协调的、互动的。教师就像是一个“菜单提供者”,学生可以在“菜单”上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与指导;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2)多类型、全方位的师生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多类型的,既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对话,也有“生——本”之间的对话。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又是全方位的,这种对话不只是日常的交际,也不只是情绪、情感上,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

如:“你真不简单,要是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你的朗读真棒,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

“这一点老师也没有想到,你是怎么发现的?”

这些是教师在教学时的课堂用语,由于教师人文化语言的感染,课堂始终处于浓浓的人文环境中。教师以思想点燃着思想,以自由呼唤着自由,以平等造就着平等,以宽容培养着宽容。

以《三峡》“对话式阅读”的教学为例:

A、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B、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

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C、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

a、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b、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c、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

2、珍视独特感受,张扬学生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有悲伤、有寂寞。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为一个用丰富的触角去感受美丽人生的人。

(1)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人性化情境。

如:“你是怎么理解的?”“能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使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 如我在《第一次真好》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书,而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丰富多彩,有词句方面的,如: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有结构方面的,如:“我觉得这一课的结构安排特别好。”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品味语言,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发展文本。

(2)重视个性化的朗读。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理解之后迫切希望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独特体验。传统的做法是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怎么样。看似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其实教师的心中自有一杆秤,或者说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的朗读一旦偏离了这个标准,就被视为不成功的。这样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也就成了空话。因此,语文教学中,因屏弃这种整齐划一的朗读方法,重视个性化的朗读。

“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把你对课文的独特见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你为什么这样读,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有这样开放的,重视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必然就有各种个性化的朗读,以人为本才真正得到了保障。

3、巧用教学策略,让阅读充满情趣。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激将引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惑,……教学策略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

(1)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A、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

如我们组的一位老师在讲析小说《孔乙己》时,要求三个男生分别扮演“我”、“掌柜”、“孔乙己”,有表情朗读,并辅以适当的动作和眼神,结果很成功。“我”的善良诚实,掌柜的势利冷酷,孔乙己的迂腐穷酸,更深刻地烙印在学生心中。

B、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一些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2)科学使用教学资源

借助多媒体去创设美的情境,渲染“诗画”背景。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诉诸视觉、听觉,拓展出一片充满想象的意境,营造诗意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课文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优势,高效地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和创造美的兴趣。

(3)选用多种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地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我感觉教学效果非常好:

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朋友的;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读、齐读、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

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独特,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

(4)注重课堂中的人文交流

课堂,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真正利用好语文课堂,我们探索出几种课堂模式,效果很好。

A、“聊天室”式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一改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围绕教师转;或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师生双双被动”的情况“。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

B、“操作间”式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不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新课堂”创设了一种自然的氛围,让学生自主的活动,自主的学习。

a、自主学习

“新课堂”下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b、小组合作学习

在这样的“新课堂”中,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生生交流。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因为同学之间的年龄、生活经验相仿,每个学生都愿畅所欲言,思想上也不容易开小差,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促进组员间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

c、“游戏活动式”式的课堂

玩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因此,学习者往往能通过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游戏活动式综合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结合课本精心设计的,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表演,或模仿,或比赛,或竞答,或辩论,或演讲,或个人,或小组,或集体,或师生共同参加的系列活动。它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慧潜能。

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宇宙之旅”知识大考场主题:认识宇宙,激发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步骤:(1)收集资料,主动探究;(2)合作互助,小组竞赛,竞赛形式多样,有自选题,抢答题,类似财富大考场。学生情绪高涨,比赛激烈,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玩中互动,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其影响是深远的。

4、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我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举止和言谈鼓励本组成员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列表如下: 举止 言谈 微笑 你有什么想法? 眼神会意 令人敬佩! 翘起拇指 多妙的主意 指手击掌 这多有意思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家的温馨后,让学生自己谈谈感觉读得好不好,学生自我评价道:“没读出感情、亲情,没有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然后让学生体会后合作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和先前的朗读互相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种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深入地进入文本,让文本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实在是一举两得。

三、拓展人文内涵

拓展人文内涵,通过实践体验是开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培养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

1、 结合教材搜集资料,内化人文气质。

引导他们进行民间考察,去发现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学生的作业体现出无限的情味,无穷的趣味,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感受到完成作业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如学了《杨修之死》一文后,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请学生课外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加深对历史名著的认识。这种超文本的阅读教学,拓展了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学生读懂的是名著的内容,领略的却是人物的品格。

2、运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体验,进入现实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又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在最后请学生回家时晚上给妈妈洗洗脚,然后通过洗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练笔。许多学生写道:“我从来都不知道妈妈的脚这么粗糙,脚跟的老茧这么厚。我想,妈妈每天为我劳累,为我奔波,我却经常惹妈妈生气,真不应该啊。通过实践体验,缩短了社会现实与学生语言交际的距离,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与创造性,学生会自觉地做一个懂得爱护人、体贴人、关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通过古诗词背诵,增加人文素养

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并作好摘录。活动中,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关注学生人文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如教学课外篇目《拉萨的天空》时教师让学生站起来,要求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然后再让学生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然后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体会“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通过读、说、体验使课文内容反映的价值取向得到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美,更发现了人类内心的美,进而体会到那种关注自然的悠悠人文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 刘华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偶然苦丁—程红兵教育随笔选》 程红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阅读教学现状探因》 胡明道 《语文教学通讯》 2006 -7

4、《熏陶渐染 厚积薄发》 张友慈 《语文教学通讯》2006 -9

5、《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 张富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6、《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张定元 语文出版社

7、闫承利编著,《能力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8.、《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开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的实践研究

党山镇中 钱建华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题主要从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入手,进行“挖掘人文因素、展示人文关怀、拓展人文内涵”等环节的有意的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人文意识,拓宽了阅读视野,开阔了学生眼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文性 人文功能 阅读教学

一、挖掘人文因素

1、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的情感态度的重视。教材的内容中除了正文之外,每一单元还设计了单元提示、学习建议、专题小结等,另外,每一课前面有“课前提示”,‘课文后面有“讨论与练习”、“知识链接”,特别是每一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里面的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材料阅读与思考等项目,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是教师挖掘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我在活动步骤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组成活动小组,选定活动主题。

实施阶段: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同学藏书、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梳理,“去伪存真”。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报告会”形式、建立名人档案、小论文写作等。

在评价总结阶段: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

这样的设计,充分运用教材,挖掘相关的人文资源,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利用课文资源,挖掘人文因素

把文本当作开发人文功能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信念、诚信、感恩、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在执教冰心《纸船》时,在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播放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氛围,之后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让课堂被真情萦绕。冰心的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因此在教学的第二板块,我以诗歌语言为切入点,以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学生抓住“抛”、“舟”等词,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如此,既体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野使得学生真正进入了诗歌的情感内核。在这一环节,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教师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首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生一:姐姐,倘若你梦见了弟弟的信鸽,

请不要惊讶,

那可写满了弟弟的无限思念与爱呀!

但山长水阔。

何寄彩签兼尺素?

生二: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支流泪的红烛,

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

这是海外游子的思乡泪,

万水千山,它也要点燃心中爱的火花。……

这是学生在“诗歌评改会”后,我要学生仿诗歌末尾四句所写的诗,尽管还稚嫩,但其中也不乏可圈点之作。从赏诗到写诗,第三个教学板块可以说经历了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更难点的跨越。在这堂课中,我以语言为抓手,充分挖掘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语言因素、写作技巧因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在小诗的创作中,进一步体会了“母爱”这一朴素情感的伟大,好些学生在朗诵自己的诗作时,是噙着泪花的。

3、梳理课文内容,进行单元阅读

在一组课文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提高阅读水平,培养人文精神。

如七年级下册,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全册书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课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展示“人文关怀”的操作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不可缺少的阳光、气候、土壤。

1、开展平等对话,体现人文关怀

英国哲学家宾沙夫茨伯里说过:“在各类人际关系中,最变化莫测的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关系。”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体验之思,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这种对话的特点是:

(1)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这种对话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有机的、自然的、协调的、互动的。教师就像是一个“菜单提供者”,学生可以在“菜单”上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与指导;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2)多类型、全方位的师生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多类型的,既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对话,也有“生——本”之间的对话。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又是全方位的,这种对话不只是日常的交际,也不只是情绪、情感上,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

如:“你真不简单,要是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你的朗读真棒,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

“这一点老师也没有想到,你是怎么发现的?”

这些是教师在教学时的课堂用语,由于教师人文化语言的感染,课堂始终处于浓浓的人文环境中。教师以思想点燃着思想,以自由呼唤着自由,以平等造就着平等,以宽容培养着宽容。

以《三峡》“对话式阅读”的教学为例:

A、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B、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

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C、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

a、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b、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c、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

2、珍视独特感受,张扬学生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有悲伤、有寂寞。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与学生的体验的共鸣和争鸣都是阅读经验的真实反映。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为一个用丰富的触角去感受美丽人生的人。

(1)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人性化情境。

如:“你是怎么理解的?”“能把你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使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 如我在《第一次真好》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书,而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丰富多彩,有词句方面的,如: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有结构方面的,如:“我觉得这一课的结构安排特别好。”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品味语言,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发展文本。

(2)重视个性化的朗读。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理解之后迫切希望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独特体验。传统的做法是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怎么样。看似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其实教师的心中自有一杆秤,或者说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的朗读一旦偏离了这个标准,就被视为不成功的。这样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也就成了空话。因此,语文教学中,因屏弃这种整齐划一的朗读方法,重视个性化的朗读。

“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把你对课文的独特见解用朗读表达出来。”

“你为什么这样读,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有这样开放的,重视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必然就有各种个性化的朗读,以人为本才真正得到了保障。

3、巧用教学策略,让阅读充满情趣。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激将引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惑,……教学策略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

(1)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A、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

如我们组的一位老师在讲析小说《孔乙己》时,要求三个男生分别扮演“我”、“掌柜”、“孔乙己”,有表情朗读,并辅以适当的动作和眼神,结果很成功。“我”的善良诚实,掌柜的势利冷酷,孔乙己的迂腐穷酸,更深刻地烙印在学生心中。

B、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一些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2)科学使用教学资源

借助多媒体去创设美的情境,渲染“诗画”背景。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诉诸视觉、听觉,拓展出一片充满想象的意境,营造诗意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课文的美,感受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优势,高效地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和创造美的兴趣。

(3)选用多种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地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我感觉教学效果非常好:

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朋友的;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读、齐读、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

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独特,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

(4)注重课堂中的人文交流

课堂,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真正利用好语文课堂,我们探索出几种课堂模式,效果很好。

A、“聊天室”式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一改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围绕教师转;或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师生双双被动”的情况“。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

B、“操作间”式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不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新课堂”创设了一种自然的氛围,让学生自主的活动,自主的学习。

a、自主学习

“新课堂”下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b、小组合作学习

在这样的“新课堂”中,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生生交流。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因为同学之间的年龄、生活经验相仿,每个学生都愿畅所欲言,思想上也不容易开小差,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促进组员间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

c、“游戏活动式”式的课堂

玩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因此,学习者往往能通过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游戏活动式综合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结合课本精心设计的,或动口,或动手,或动脑,或表演,或模仿,或比赛,或竞答,或辩论,或演讲,或个人,或小组,或集体,或师生共同参加的系列活动。它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慧潜能。

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宇宙之旅”知识大考场主题:认识宇宙,激发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步骤:(1)收集资料,主动探究;(2)合作互助,小组竞赛,竞赛形式多样,有自选题,抢答题,类似财富大考场。学生情绪高涨,比赛激烈,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玩中互动,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其影响是深远的。

4、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我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举止和言谈鼓励本组成员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列表如下: 举止 言谈 微笑 你有什么想法? 眼神会意 令人敬佩! 翘起拇指 多妙的主意 指手击掌 这多有意思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家的温馨后,让学生自己谈谈感觉读得好不好,学生自我评价道:“没读出感情、亲情,没有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然后让学生体会后合作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和先前的朗读互相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种自我评价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深入地进入文本,让文本语言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实在是一举两得。

三、拓展人文内涵

拓展人文内涵,通过实践体验是开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培养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

1、 结合教材搜集资料,内化人文气质。

引导他们进行民间考察,去发现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学生的作业体现出无限的情味,无穷的趣味,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感受到完成作业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如学了《杨修之死》一文后,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请学生课外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加深对历史名著的认识。这种超文本的阅读教学,拓展了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学生读懂的是名著的内容,领略的却是人物的品格。

2、运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体验,进入现实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又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我在最后请学生回家时晚上给妈妈洗洗脚,然后通过洗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练笔。许多学生写道:“我从来都不知道妈妈的脚这么粗糙,脚跟的老茧这么厚。我想,妈妈每天为我劳累,为我奔波,我却经常惹妈妈生气,真不应该啊。通过实践体验,缩短了社会现实与学生语言交际的距离,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与创造性,学生会自觉地做一个懂得爱护人、体贴人、关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通过古诗词背诵,增加人文素养

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并作好摘录。活动中,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关注学生人文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如教学课外篇目《拉萨的天空》时教师让学生站起来,要求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然后再让学生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然后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体会“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通过读、说、体验使课文内容反映的价值取向得到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美,更发现了人类内心的美,进而体会到那种关注自然的悠悠人文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 刘华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偶然苦丁—程红兵教育随笔选》 程红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阅读教学现状探因》 胡明道 《语文教学通讯》 2006 -7

4、《熏陶渐染 厚积薄发》 张友慈 《语文教学通讯》2006 -9

5、《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 张富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6、《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张定元 语文出版社

7、闫承利编著,《能力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8.、《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主编:朱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相关内容

  • 从四个方面提高写作能力
  • 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 ...

  •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 ...

  • 秦中吟歌舞
  • 秦中吟歌舞 长安已是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 ...

  • 乞巧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 <乞巧>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 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 ...

  • [目送]赏读与摹写
  • [名作欣赏] 目 送 ■文/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 ...

  • [红楼梦]菊花诗里的秘密1:黛玉与宝玉的生离死别!
  • 众所周知,红楼无闲文.一诗一词皆有隐.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菊花诗>对每一位红楼儿女的命运走向.闲话少说,直接进入主题. 小说38回,红楼女儿争做<菊花诗>.共12首. 黛玉选中<咏菊>.<问菊>.<菊梦>: 宝钗选中<忆菊>.&l ...

  • 古诗词教学计划
  • 古诗词教学计划 诗是激情的流露,诗是童心的专利.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古诗词歌赋中汲取养料,让学生通过吟诵提升文化素质.开展古诗词吟诵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幼稚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 ...

  • 经典语句大全_经典爱情语句/句子_经典伤感语句-九九文章网
  • 九九文章网 会员中心 美文欣赏 好文章 收藏本站 首页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爱情文章 诗歌散文 感人故事 心情随笔 非主流文章 网络日志 搞笑文章 人生哲理 励志文章 杂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句 > 搜索 搜索 读下去 句句经典 得不到你所爱的,就 ...

  • _永远的尹雪艳_之语言_意象与宗教思考_
  • 第15卷第1期 工会论坛 Vol.15No.12009年1月 TradeUnions.Tribune Jan.2009 5永远的尹雪艳6之语言.意象与宗教思考 张晶晶 (山东政法学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5永远的尹雪艳6是白先勇5台北人6的首篇.其独到的语言和富有宗教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