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1、梁启超倡导的“三界革命”指:小说节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散文革命)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和“五四”文学

1、“五四”文学革命的阵地是:《新青年》

2、周作人在关于新文学的理论建设方面先后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3、“文学研究会”: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由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于北京。多受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反对将文学作为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同时注重对外国文学的介绍,会刊有改造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派也无形解散。

4、“乡土小说”:是在“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影响而出现的,作者多出生于农村,成年后又大多寄居于京沪。他们目击了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影响下而出现。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

台静农:擅长描写宗法制下乡民残酷、恐怖的生存状态;审美上继承了鲁迅式的阴冷。代表作有《拜堂》。

彭家煌:叙述冷静、机智,注重客观的描述事理;擅长将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具有一种农民型风趣。代表作有《怂恿》。

王鲁彦: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描绘,使其作品具有民俗学的价值;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对恶的丑陋的深入体验。代表作有《菊英的出嫁》。

5、“浪漫抒情派小说”

定义:抒情小说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他们较多地介绍了十九世纪欧洲浪漫文学以及近代日本诗小说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要求从事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他们的作品侧重于对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的性心理,并将其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作为一种艺术潮流是以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特点:自我的写真、感伤的抒情、结构的散文化。

代表作家:郁达夫《沉沦》(中国第一部个人白话短篇小说集)

6、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指:《歧路》、《炼狱》和《十字架》三个带有连续性的短篇。

7、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全面否定封建礼教及封建制度,如《狂人日记》;关注农民的思想命运生活,如《故乡》、《祝福》;对知识分子生活命运的思考,如《孔乙己》;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展现,如《阿Q正传》。

8、阿Q的形象解读:他是国民精神弱点的典型;落后农

民的典型形象;世界性的悲剧形象。

9、阿Q人物形象的文学艺术价值: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灵魂,表现爱你了国民劣根性,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可怕的国民愚昧,引起疗救的注意;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和不彻底性。

10、鲁迅小说的艺术价值:《呐喊》、《彷徨》以其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上的创新,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丰富的经验。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形式服从于性格刻画和主题表现,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刊物: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

意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办刊物,繁荣文学创作;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2、《为奴隶的母亲》:是作家柔石写于1930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个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因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忍痛撇下5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当地主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另一个儿子秋宝生离死别。她拖着黄瘦疲惫的身体,带着痴呆麻木的神情,离开秀才家;回到自己那间破屋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而分离了3年的儿子春宝又陌生得不认识她了。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

3、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4、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女性清丽的笔致、细密的观察,在展现传统落后文化对人戕害的同时又表现民俗文

化传达出的生命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的体验和思考,使小说具有了诗意美;小说都没有中心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而是采用连缀铺叙的写法使小说具有散文的风韵;文字不枝不蔓、不骄不嗔一派侠骨才情;风格明丽清婉,又内含英武之气。

5、中国新感觉派

定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大多展示大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描写都市人病态的生活,展现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创作上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描写对象上去。

6、茅盾作品的两大类题材是:时代女性题材和民族资本家题材。

7、《子夜》中吴荪甫

人物形象:他是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一个在特点的历史环境中战败了的英雄形象,是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是中国近代社会所呼唤的人物。他气魄雄大,性格果敢、刚强、自信,具有冒险精神,办事沉着干练具有铁的手腕、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对待弱者心狠手辣。

意义:

(1)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2)说明实业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3)说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化了,驳斥了托派“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8、巴金的创作主题

早期创作:展现了二三十年代青年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表现他们的叛逆以及他们对改造世界的探索。

中期创作: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展现旧家族崩溃的过程,以及青年一代痛苦挣扎和抗争,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后期创作:内容上抛弃了前中期的大家族情节,开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在风格上由前中期的热情奔放转成对人物事项深刻冷静的揭示。

9、《寒夜》的故事情节: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10、《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

是一个矛盾、复杂、负载着深重的痛苦和罪孽的人物。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封建大家庭长房长孙的典型。

11、老舍塑造的几类市民形象: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

12、《骆驼祥子》

(1)祥子的人生故事:

(2)虎妞的人物形象:旧时代和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一个由于父亲的私心而被耽误了青春,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心理变态的老姑娘。她自私、粗俗、凶悍,善玩心计,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没有中国传统妇女的懦弱和顺从的特点,她泼辣能干,敢爱敢恨,充满了原始的生命野性。

(3)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制度。

②自身原因:他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自我封闭、眼界狭小、意识短浅、自私自利。

③虎妞的原因:虎妞的诱骗破坏了祥子对生活的规划,虎妞的压迫阻碍了祥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13、《四世同堂》包含了《惶惑》、《饥荒》、《偷生》几个部分。

14、“京派”

定义: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15、沈从文作品的两大类题材: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16、《边城》

(1)翠翠的故事:见《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136页第三段

(2)翠翠的人物形象:见《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136页第三段

17、沈从文作品的艺术特色:

(1)苍凉的艺术风格;

(2)创造了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的新小说体;

(3)新颖别致内蕴丰富的诸多意象。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文学

1、总的特色: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内容:

(1)要使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3)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关于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3、孤岛文学

定义: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文学,存在时间为1937年上海沦陷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历时四年零一个月。这个时期租界四面都是日军的沦陷区故称为“孤岛”。文艺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成为孤岛文学。当时最有影响的是两种文学类型,一是出版的《鲁迅全集》以及其它联系现实的杂文二是戏剧类型。

4、钱钟书

(1)

《围城》的主题:深入剖析了人类的基本劣根性,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种种弱质,并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教育、爱情、事业、家庭几个人生阶段的描绘,将自己对人生深刻独到的思考寄寓到了“围城”的象征意义中。

(2)方鸿渐的人生故事:

(3)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5、张爱玲

(1)主题:多表现乱世中世俗男女在古老文明日渐衰落的背景下,在迷茫的不可理喻的荒原般的世界中,他们精神上的不安,人性的脆弱和悲哀。以及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

(2)艺术特色:

6、赵树理

(1)塑造了哪几类农民形象

①落后的农民形象,他们背负着思想负担,在进入新社会之后在新的事物面前无所适从,同新人物的关系上也显得格格不入,出现种种不合时宜的可笑行为。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

②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们是农村建立新的政权初期涌现出来的敢于同旧传统决裂不畏强暴具有展现精神面貌的青年人。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

③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老一辈新农民形象,这一类农民身上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才干。如《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

诗歌专题

1、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内容上具有平民化色彩;形式上具有散文化特点(打破古典诗歌的格律,以白话写诗)。

2、中国第一部白话诗专集:胡适的《尝试集》。

3、刘半农诗歌特点:诗体自由,较多民歌体和“拟儿歌体”

4、“湖畔诗的特点:他们的诗大多赞美美丽的大自然,歌咏纯真的爱情,风格天真诚挚、纯净清新。

5、郭沫若《女神》的地位: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6、“新月派”的定义: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主张新诗形式的格律化,提倡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7、“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理念:认为诗是诗人内在生命的象征;提倡诗歌要暗示而反对说明;提倡诗的情绪的流动性和完整性;以西方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来规范新诗语言的创造。

8、“中国现代诗派”的诗歌追求:主张诗歌要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绪;追求诗歌形式的散文化,但同时又重视诗歌情绪的节奏感,追求诗的朦胧美。

9、“中国诗歌会”艺术主张:主张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立场去把握和反映现实,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化,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大众化和民歌体。

10、四十年代诗歌 主题:抗战救国;两大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11、艾青追求诗歌的外在形式:散文美,他的诗歌主题是抒发爱国情怀。他在诗歌上的追求:他是自由诗体的自觉倡导者,他的诗在外形上不拘

泥于外在形式的束缚。

11、举例说明中国白话新诗的诗歌发展情况。

(1)自由诗

(2)格律诗

(3)象征诗

(4)现代诗

李显 整理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1、梁启超倡导的“三界革命”指:小说节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散文革命)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和“五四”文学

1、“五四”文学革命的阵地是:《新青年》

2、周作人在关于新文学的理论建设方面先后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3、“文学研究会”: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由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于北京。多受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反对将文学作为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同时注重对外国文学的介绍,会刊有改造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派也无形解散。

4、“乡土小说”:是在“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影响而出现的,作者多出生于农村,成年后又大多寄居于京沪。他们目击了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影响下而出现。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

台静农:擅长描写宗法制下乡民残酷、恐怖的生存状态;审美上继承了鲁迅式的阴冷。代表作有《拜堂》。

彭家煌:叙述冷静、机智,注重客观的描述事理;擅长将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具有一种农民型风趣。代表作有《怂恿》。

王鲁彦: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描绘,使其作品具有民俗学的价值;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对恶的丑陋的深入体验。代表作有《菊英的出嫁》。

5、“浪漫抒情派小说”

定义:抒情小说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他们较多地介绍了十九世纪欧洲浪漫文学以及近代日本诗小说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要求从事文艺活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他们的作品侧重于对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的性心理,并将其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作为一种艺术潮流是以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特点:自我的写真、感伤的抒情、结构的散文化。

代表作家:郁达夫《沉沦》(中国第一部个人白话短篇小说集)

6、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指:《歧路》、《炼狱》和《十字架》三个带有连续性的短篇。

7、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全面否定封建礼教及封建制度,如《狂人日记》;关注农民的思想命运生活,如《故乡》、《祝福》;对知识分子生活命运的思考,如《孔乙己》;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展现,如《阿Q正传》。

8、阿Q的形象解读:他是国民精神弱点的典型;落后农

民的典型形象;世界性的悲剧形象。

9、阿Q人物形象的文学艺术价值: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灵魂,表现爱你了国民劣根性,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可怕的国民愚昧,引起疗救的注意;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和不彻底性。

10、鲁迅小说的艺术价值:《呐喊》、《彷徨》以其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上的创新,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丰富的经验。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形式服从于性格刻画和主题表现,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刊物: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

意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办刊物,繁荣文学创作;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2、《为奴隶的母亲》:是作家柔石写于1930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个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因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忍痛撇下5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当地主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另一个儿子秋宝生离死别。她拖着黄瘦疲惫的身体,带着痴呆麻木的神情,离开秀才家;回到自己那间破屋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而分离了3年的儿子春宝又陌生得不认识她了。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

3、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4、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女性清丽的笔致、细密的观察,在展现传统落后文化对人戕害的同时又表现民俗文

化传达出的生命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的体验和思考,使小说具有了诗意美;小说都没有中心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而是采用连缀铺叙的写法使小说具有散文的风韵;文字不枝不蔓、不骄不嗔一派侠骨才情;风格明丽清婉,又内含英武之气。

5、中国新感觉派

定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大多展示大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描写都市人病态的生活,展现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创作上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描写对象上去。

6、茅盾作品的两大类题材是:时代女性题材和民族资本家题材。

7、《子夜》中吴荪甫

人物形象:他是三十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一个在特点的历史环境中战败了的英雄形象,是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是中国近代社会所呼唤的人物。他气魄雄大,性格果敢、刚强、自信,具有冒险精神,办事沉着干练具有铁的手腕、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对待弱者心狠手辣。

意义:

(1)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2)说明实业救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3)说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化了,驳斥了托派“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8、巴金的创作主题

早期创作:展现了二三十年代青年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表现他们的叛逆以及他们对改造世界的探索。

中期创作: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展现旧家族崩溃的过程,以及青年一代痛苦挣扎和抗争,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后期创作:内容上抛弃了前中期的大家族情节,开始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在风格上由前中期的热情奔放转成对人物事项深刻冷静的揭示。

9、《寒夜》的故事情节: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10、《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

是一个矛盾、复杂、负载着深重的痛苦和罪孽的人物。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封建大家庭长房长孙的典型。

11、老舍塑造的几类市民形象: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

12、《骆驼祥子》

(1)祥子的人生故事:

(2)虎妞的人物形象:旧时代和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一个由于父亲的私心而被耽误了青春,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心理变态的老姑娘。她自私、粗俗、凶悍,善玩心计,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没有中国传统妇女的懦弱和顺从的特点,她泼辣能干,敢爱敢恨,充满了原始的生命野性。

(3)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制度。

②自身原因:他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自我封闭、眼界狭小、意识短浅、自私自利。

③虎妞的原因:虎妞的诱骗破坏了祥子对生活的规划,虎妞的压迫阻碍了祥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13、《四世同堂》包含了《惶惑》、《饥荒》、《偷生》几个部分。

14、“京派”

定义: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15、沈从文作品的两大类题材: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16、《边城》

(1)翠翠的故事:见《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136页第三段

(2)翠翠的人物形象:见《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136页第三段

17、沈从文作品的艺术特色:

(1)苍凉的艺术风格;

(2)创造了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的新小说体;

(3)新颖别致内蕴丰富的诸多意象。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文学

1、总的特色: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内容:

(1)要使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3)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关于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3、孤岛文学

定义: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文学,存在时间为1937年上海沦陷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历时四年零一个月。这个时期租界四面都是日军的沦陷区故称为“孤岛”。文艺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成为孤岛文学。当时最有影响的是两种文学类型,一是出版的《鲁迅全集》以及其它联系现实的杂文二是戏剧类型。

4、钱钟书

(1)

《围城》的主题:深入剖析了人类的基本劣根性,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种种弱质,并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教育、爱情、事业、家庭几个人生阶段的描绘,将自己对人生深刻独到的思考寄寓到了“围城”的象征意义中。

(2)方鸿渐的人生故事:

(3)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5、张爱玲

(1)主题:多表现乱世中世俗男女在古老文明日渐衰落的背景下,在迷茫的不可理喻的荒原般的世界中,他们精神上的不安,人性的脆弱和悲哀。以及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

(2)艺术特色:

6、赵树理

(1)塑造了哪几类农民形象

①落后的农民形象,他们背负着思想负担,在进入新社会之后在新的事物面前无所适从,同新人物的关系上也显得格格不入,出现种种不合时宜的可笑行为。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

②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们是农村建立新的政权初期涌现出来的敢于同旧传统决裂不畏强暴具有展现精神面貌的青年人。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

③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老一辈新农民形象,这一类农民身上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才干。如《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

诗歌专题

1、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内容上具有平民化色彩;形式上具有散文化特点(打破古典诗歌的格律,以白话写诗)。

2、中国第一部白话诗专集:胡适的《尝试集》。

3、刘半农诗歌特点:诗体自由,较多民歌体和“拟儿歌体”

4、“湖畔诗的特点:他们的诗大多赞美美丽的大自然,歌咏纯真的爱情,风格天真诚挚、纯净清新。

5、郭沫若《女神》的地位: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6、“新月派”的定义: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主张新诗形式的格律化,提倡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7、“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理念:认为诗是诗人内在生命的象征;提倡诗歌要暗示而反对说明;提倡诗的情绪的流动性和完整性;以西方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来规范新诗语言的创造。

8、“中国现代诗派”的诗歌追求:主张诗歌要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绪;追求诗歌形式的散文化,但同时又重视诗歌情绪的节奏感,追求诗的朦胧美。

9、“中国诗歌会”艺术主张:主张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立场去把握和反映现实,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化,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大众化和民歌体。

10、四十年代诗歌 主题:抗战救国;两大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11、艾青追求诗歌的外在形式:散文美,他的诗歌主题是抒发爱国情怀。他在诗歌上的追求:他是自由诗体的自觉倡导者,他的诗在外形上不拘

泥于外在形式的束缚。

11、举例说明中国白话新诗的诗歌发展情况。

(1)自由诗

(2)格律诗

(3)象征诗

(4)现代诗

李显 整理


相关内容

  • _民国_的文学史意义_周维东
  • "民 国 "的 文 学 史 意 义 周维东 "民国视野 " 的出现, 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史 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未完成" "空间 " 学上, 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 为 的中国现代文学 ...

  • 评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 书评 评朱栋霖等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一l997)> 压文顶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作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体现了该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它站在世纪之交该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前沿,面向新世纪文学教育的新要求,对近百年中国文学进 ...

  • 1现代文学简介
  • 现代文学 概述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 ...

  • 00. 中文系参考书目
  • 中文系参考书目 一.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g ...

  • 现代性中的_儿童话语_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 2010年第01期 (总第181期)学前教育研究StudiesinPreschoolEducationNo.01,2010SerialNo.181 现代性中的"儿童话语"* -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起源谈起-- 杜传坤**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济南 [摘250014)要]新时期 ...

  • 8.思潮流派研究
  •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以及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多维关系,最后对中国三大文学思潮进行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

  •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
  • 20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_放飞梦想_百度空间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放飞梦想自信源于实力.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20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2008年10月03日 ...

  •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 中國現代文學常識 一.五四时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标志.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②陈 ...

  • 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贡献
  •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