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代小画匠的凤凰传奇

仇英是明四家中最难解的一位。吴门四家的其余三位,诗文书法,都是好手,真迹与文献,有大量留存,即便我们不看绘画,不懂绘画,也可以找到足够信息,编织对他们的解读。

仇英则正好相反,诗词书法一概不通,生平事迹也相当不明确,只会画画。不少人说,近年来对仇英研究不多。此事或缘于有关仇英的文献素来匮乏,依赖文献研究的道路,面临巧妇无米的困境。如果对仇英真迹进行图像分析,研究道路其实很宽广。

那么仇英研究目前存在的困境是什么?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由于仇英所有作品,都缺乏年款,导致其作品时间序列排不出来,排不出顺序、分不清早晚,其实就无法鉴定了。第二,风格多样,笔法不甚清晰。仇英似乎因为书法不好,导致其用笔习惯不强,在用笔上找特征的鉴定方法,在仇英身上有点不管用。虽然我们可以认定一些作品是真迹,但是另外一些略有差异的作品,未必不是真迹。常用理论在仇英身上有失效的可能。仇英的真迹,堆在一起,快要成为谜团了。

面对这样的谜团,现代学术能够提供的办法是,把传世所有仇英绘画汇聚起来,不带有色眼镜,依照绘画本身特点,重新排队、分析、研究。以往,这种汇聚,算是美好愿望,现在则开始变成可能。

去年台北故宫举办了仇英画展,现在,苏州博物馆汇集了大陆各博物馆的仇英名作,聚于一堂,诚然盛事。两次展览的作品加起来,超过仇英所有真迹的一半。面对这样数百年未见的真迹汇聚,仇英难题,自然会得到进展。

汇聚有啥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观察真迹,依赖真迹的直接信息,找真实的特点。11月初,仇英展开幕,我跑去看,当时有点轻视了,以为一看就懂,结果,到了当天下午,我累得不行,真迹的信息太多,而且自己缺乏准备,没有假说,大量信息无法处理。当时的感觉是,应该住下来,每天来看一次。

后来发现,也无需这么夸张。隔了数周,我又去看了两天,这次有备而来,很快找到了切入点,解决了一些问题。

仇英的绘画,主要依赖五代绘画与宋画,从临《宋人册页》可以看出,仇英全面临摹各种宋代册页的风格,导致他的笔性被带得四处乱转。如果这些册页不是汇聚于一处,而是分散无款,我们断难一一辨认。这就是仇英什么都画,给我们带来的风格、特征、笔法习惯上的难题。

△临《宋人册页》(选二),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些难题中,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限制条件,那就是设色的办法。宋人在绢上设色之法在明代已经基本失传,仇英根据宋人真迹,自己摸索出一套办法。但是宋人设色,确实存在壁垒,仇英尽力追摹,还是没有达到,这种努力,最后形成了一套明代人的设色方法,这种方法,又被苏州片子大量复制,这也是仇英绘画真迹,有时被苏州片子混淆的原因。

在仇英作品中,越是早期绘画,其设色越是幼稚。譬如说临《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显得比较俗气,以往看图片,以为是赝品无疑,但看了两次原作,就明白这是早期真迹。画中细微之处,极其费力,但是整体格局近乎瘫软。仇英此时应还是一个小画工,不明白如何均衡力气。

仇英的临古杰作是《瑞应图》,这件作品显示仇英当时的心情很好,用力恰当,不急不忙。到了临摹《职贡图》(故宫博物院藏)时,仇英似乎有点老气横秋,不耐烦仔细画各人相貌,于是人物千篇一律,但景物水平却很高,与临《清明上河图》颠倒过来了。画家之难也在于此,年轻时候力气大,但是不会用,老了会用了,可力气又不足了。

△临南宋《瑞应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在摹古作品中,只要设色的比例高,难免会带有俗气。而青绿的比例高,格调就会很好。一套册页中,尽是如此,如《人物故实图》,这显示了五代与宋人底本的难以复制。综合来看,仇英摹古设色画,成功的比例并不高。

△临《人物故实图》(选一),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仇英很聪明,他学宋人跟不上,学同时代人就青出于蓝。譬如克里夫兰博物馆的临《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就是学文徵明的式样,可是,仇英在设色上另有一攻,他用蛤粉打底,再采用文徵明的笔调,整体效果马上超越了文徵明。这种情况还出现在《赤壁图》中。

△《赤壁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说,仇英是“赵千里后生也”,即南宋大画家赵千里转世。仇英临古是当时好手,赵千里以青绿山水擅场,仇英笔调与之类似,因此,仇英的不少绘画,神似赵千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仇英的一些青绿山水,马上就得出解读方案。譬如《煮茶论画图》堪称杰作;《松溪横笛图》(南京博物院藏)、《右军书扇图》(云南省博物馆藏),也都是原样复制的临摹品,这类作品,古人认为“胜于自运”。

△《煮茶论画图》(局部),吉林省博物馆藏

仇英绘画中,也有一些虽是临摹,但不完全是宋画格局的绘画,如《桃源仙境》(天津博物馆藏)《玉洞仙源》(故宫博物院藏),应是脱胎于赵千里,但或被当时订货的“赞助人”,规定了较大的尺幅,仇英可能被迫在画面中间,又增加了一层景物,才得以完成订单,但是画面的整体开合不对了。仇英临古第一杰作是著名的《临赵千里桃源图》(波士顿美术馆藏),这次未能参展,我曾在波士顿博物馆两次见到原作,很受震动。这件作品的底本,同样也是赵千里的第一杰作,明末吴其贞在惜墨如金的《书画记》中,长篇文字赞扬之。

总体来说,仇英临摹,比较依赖原作,原作如果建筑、人物设色太多,临摹起来,也有困难,而仇英遇到赵千里的格局,就得心应手。从材料上看,仇英之能力,也在于绢本设色,在苏州展览中,可以看到几件画在纸本上的作品,显得非常单薄,甚至不如尤求。纸本水墨,全靠笔力,仇英不擅此道。如《临李公麟五马图之一》(波士顿美术馆藏),看起来有点别扭,好多人怀疑之,其实确是真迹。

金笺扇子,是明代独有的东西,仇英利用了时代特征,画了一批非常好的作品,画展中扇子多数很好,其中依然以临摹赵千里格局的作品,最为杰出。而临摹宋人鞍马类作品的扇子,则显得手足无措,宋人那股拙劲,仇英完全没有学到。

△仇英画金笺扇

仇英出身匠人,在那个时代,独自研究宋人设色方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他的自运能力弱,如果没有底本依托,仇英就显得有些不会画画了,典型的作品,如《莲溪渔隐图》(故宫博物院藏),整体画面的处理,完全失去分寸。上海博物馆的黄朋博士在最近出版的《吴门具眼》中,将仇英划分为“画工”一类,是符合史实的。

仇英自身的笔墨习惯不强,导致其绘画笔墨因素不高,用传统鉴定方法,找作品之间的联系,明显有困难。

完全依赖对绘画的分析,需要汇聚作品。这次苏州展览提供了优秀的汇集,观展中,如果不再苦求作品之间的联系,转而追寻仇英各种作品与古代名作的分别联系,马上就会发现诸多可靠信息,仇英真伪的路径,也就一一可证。

另外,仇英画得太细,如果不看真迹,完全凭借图片,也很难看出端倪。明四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仇英最为严重。苏州四年的四次大展,功莫大焉。仇英展尤算是艺坛盛会,值得一观,还有几天就结展了(12月20日结束)。

至于本文一开始所谈到的仇英早晚期作品的问题,也有了一些眉目。如果确认了《临清明上河图》这类早期作品,可以想见,其绘画的时间序列,应是硬画成分越多的作品,越靠近早期。到了晚期,仇英毕竟有了自己的分析能力,作品内部的均衡程度大为提高,但是细节精彩程度,一定有所下降。

有人说,你就看这么一个展览,说了这么多结论和看法,可靠吗?古代艺术史研究,其实都是一边搜集信息,一边提出假说。如果假说质量高,那么后面的信息会云集而来,且整齐一致。反之亦然。

如果采用一般学科推进的办法,步步为营,由于传世作品本身就是遗存,信息并不完备,还可能互相矛盾,这种貌似严谨的方法,反而会导致研究者难以前进。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判断,才是鉴定最需要熟悉的方法。

仇英是明四家中最难解的一位。吴门四家的其余三位,诗文书法,都是好手,真迹与文献,有大量留存,即便我们不看绘画,不懂绘画,也可以找到足够信息,编织对他们的解读。

仇英则正好相反,诗词书法一概不通,生平事迹也相当不明确,只会画画。不少人说,近年来对仇英研究不多。此事或缘于有关仇英的文献素来匮乏,依赖文献研究的道路,面临巧妇无米的困境。如果对仇英真迹进行图像分析,研究道路其实很宽广。

那么仇英研究目前存在的困境是什么?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由于仇英所有作品,都缺乏年款,导致其作品时间序列排不出来,排不出顺序、分不清早晚,其实就无法鉴定了。第二,风格多样,笔法不甚清晰。仇英似乎因为书法不好,导致其用笔习惯不强,在用笔上找特征的鉴定方法,在仇英身上有点不管用。虽然我们可以认定一些作品是真迹,但是另外一些略有差异的作品,未必不是真迹。常用理论在仇英身上有失效的可能。仇英的真迹,堆在一起,快要成为谜团了。

面对这样的谜团,现代学术能够提供的办法是,把传世所有仇英绘画汇聚起来,不带有色眼镜,依照绘画本身特点,重新排队、分析、研究。以往,这种汇聚,算是美好愿望,现在则开始变成可能。

去年台北故宫举办了仇英画展,现在,苏州博物馆汇集了大陆各博物馆的仇英名作,聚于一堂,诚然盛事。两次展览的作品加起来,超过仇英所有真迹的一半。面对这样数百年未见的真迹汇聚,仇英难题,自然会得到进展。

汇聚有啥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观察真迹,依赖真迹的直接信息,找真实的特点。11月初,仇英展开幕,我跑去看,当时有点轻视了,以为一看就懂,结果,到了当天下午,我累得不行,真迹的信息太多,而且自己缺乏准备,没有假说,大量信息无法处理。当时的感觉是,应该住下来,每天来看一次。

后来发现,也无需这么夸张。隔了数周,我又去看了两天,这次有备而来,很快找到了切入点,解决了一些问题。

仇英的绘画,主要依赖五代绘画与宋画,从临《宋人册页》可以看出,仇英全面临摹各种宋代册页的风格,导致他的笔性被带得四处乱转。如果这些册页不是汇聚于一处,而是分散无款,我们断难一一辨认。这就是仇英什么都画,给我们带来的风格、特征、笔法习惯上的难题。

△临《宋人册页》(选二),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些难题中,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限制条件,那就是设色的办法。宋人在绢上设色之法在明代已经基本失传,仇英根据宋人真迹,自己摸索出一套办法。但是宋人设色,确实存在壁垒,仇英尽力追摹,还是没有达到,这种努力,最后形成了一套明代人的设色方法,这种方法,又被苏州片子大量复制,这也是仇英绘画真迹,有时被苏州片子混淆的原因。

在仇英作品中,越是早期绘画,其设色越是幼稚。譬如说临《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显得比较俗气,以往看图片,以为是赝品无疑,但看了两次原作,就明白这是早期真迹。画中细微之处,极其费力,但是整体格局近乎瘫软。仇英此时应还是一个小画工,不明白如何均衡力气。

仇英的临古杰作是《瑞应图》,这件作品显示仇英当时的心情很好,用力恰当,不急不忙。到了临摹《职贡图》(故宫博物院藏)时,仇英似乎有点老气横秋,不耐烦仔细画各人相貌,于是人物千篇一律,但景物水平却很高,与临《清明上河图》颠倒过来了。画家之难也在于此,年轻时候力气大,但是不会用,老了会用了,可力气又不足了。

△临南宋《瑞应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在摹古作品中,只要设色的比例高,难免会带有俗气。而青绿的比例高,格调就会很好。一套册页中,尽是如此,如《人物故实图》,这显示了五代与宋人底本的难以复制。综合来看,仇英摹古设色画,成功的比例并不高。

△临《人物故实图》(选一),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仇英很聪明,他学宋人跟不上,学同时代人就青出于蓝。譬如克里夫兰博物馆的临《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就是学文徵明的式样,可是,仇英在设色上另有一攻,他用蛤粉打底,再采用文徵明的笔调,整体效果马上超越了文徵明。这种情况还出现在《赤壁图》中。

△《赤壁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说,仇英是“赵千里后生也”,即南宋大画家赵千里转世。仇英临古是当时好手,赵千里以青绿山水擅场,仇英笔调与之类似,因此,仇英的不少绘画,神似赵千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仇英的一些青绿山水,马上就得出解读方案。譬如《煮茶论画图》堪称杰作;《松溪横笛图》(南京博物院藏)、《右军书扇图》(云南省博物馆藏),也都是原样复制的临摹品,这类作品,古人认为“胜于自运”。

△《煮茶论画图》(局部),吉林省博物馆藏

仇英绘画中,也有一些虽是临摹,但不完全是宋画格局的绘画,如《桃源仙境》(天津博物馆藏)《玉洞仙源》(故宫博物院藏),应是脱胎于赵千里,但或被当时订货的“赞助人”,规定了较大的尺幅,仇英可能被迫在画面中间,又增加了一层景物,才得以完成订单,但是画面的整体开合不对了。仇英临古第一杰作是著名的《临赵千里桃源图》(波士顿美术馆藏),这次未能参展,我曾在波士顿博物馆两次见到原作,很受震动。这件作品的底本,同样也是赵千里的第一杰作,明末吴其贞在惜墨如金的《书画记》中,长篇文字赞扬之。

总体来说,仇英临摹,比较依赖原作,原作如果建筑、人物设色太多,临摹起来,也有困难,而仇英遇到赵千里的格局,就得心应手。从材料上看,仇英之能力,也在于绢本设色,在苏州展览中,可以看到几件画在纸本上的作品,显得非常单薄,甚至不如尤求。纸本水墨,全靠笔力,仇英不擅此道。如《临李公麟五马图之一》(波士顿美术馆藏),看起来有点别扭,好多人怀疑之,其实确是真迹。

金笺扇子,是明代独有的东西,仇英利用了时代特征,画了一批非常好的作品,画展中扇子多数很好,其中依然以临摹赵千里格局的作品,最为杰出。而临摹宋人鞍马类作品的扇子,则显得手足无措,宋人那股拙劲,仇英完全没有学到。

△仇英画金笺扇

仇英出身匠人,在那个时代,独自研究宋人设色方法,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他的自运能力弱,如果没有底本依托,仇英就显得有些不会画画了,典型的作品,如《莲溪渔隐图》(故宫博物院藏),整体画面的处理,完全失去分寸。上海博物馆的黄朋博士在最近出版的《吴门具眼》中,将仇英划分为“画工”一类,是符合史实的。

仇英自身的笔墨习惯不强,导致其绘画笔墨因素不高,用传统鉴定方法,找作品之间的联系,明显有困难。

完全依赖对绘画的分析,需要汇聚作品。这次苏州展览提供了优秀的汇集,观展中,如果不再苦求作品之间的联系,转而追寻仇英各种作品与古代名作的分别联系,马上就会发现诸多可靠信息,仇英真伪的路径,也就一一可证。

另外,仇英画得太细,如果不看真迹,完全凭借图片,也很难看出端倪。明四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仇英最为严重。苏州四年的四次大展,功莫大焉。仇英展尤算是艺坛盛会,值得一观,还有几天就结展了(12月20日结束)。

至于本文一开始所谈到的仇英早晚期作品的问题,也有了一些眉目。如果确认了《临清明上河图》这类早期作品,可以想见,其绘画的时间序列,应是硬画成分越多的作品,越靠近早期。到了晚期,仇英毕竟有了自己的分析能力,作品内部的均衡程度大为提高,但是细节精彩程度,一定有所下降。

有人说,你就看这么一个展览,说了这么多结论和看法,可靠吗?古代艺术史研究,其实都是一边搜集信息,一边提出假说。如果假说质量高,那么后面的信息会云集而来,且整齐一致。反之亦然。

如果采用一般学科推进的办法,步步为营,由于传世作品本身就是遗存,信息并不完备,还可能互相矛盾,这种貌似严谨的方法,反而会导致研究者难以前进。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判断,才是鉴定最需要熟悉的方法。


相关内容

  • 与郎眉目传情意付与落红流水知
  • 在含蓄的年代里,一切都是含蓄的,只有眉语能够表达爱意,所以古时的女子极重画眉."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 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西汉京兆尹张敞与妻子感情甚笃,他常为妻子把笔画眉,后人就以"张敞画眉"形容夫妻恩爱.温庭筠那首<菩萨蛮>:" ...

  • 王世贞登太白楼 王世贞书法
  • [导读]王世贞登太白楼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后七子"之一.王世贞一生写了很多著作,他的作品至今仍在流传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觚不觚录>等.太白楼欣 王世贞登太白楼 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后七子&qu ...

  • 康巴情书:你的面容是我心灵深处那一汪清澈的清泉
  • 康巴,晴空. 那里有个雪山一样纯净的康巴姑娘. 理塘,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康巴小城,天空纯净一如史前,神灵和敬畏无处不在,恣意与炽热的眼神在晴空下闪烁,阳光和时间都绰绰有余,到处弥漫着前世的宿醉和对快乐的耐心. 日落下,酥油飘香的寻常巷陌,曾是转世活佛的故居:白海螺般高洁的格涅雪山,与晴空亘古脉脉相视 ...

  • 老夫人拷红明真相崔莺莺含泪别张生
  • 张生和莺莺这一来二去有了一番时日,崔夫人渐渐地从莺莺的神情体态变化中觉察到了些许端倪,就去问儿子欢郎.欢郎少不更事,只说最近看到姐姐和红娘去烧夜香,半晌都不见回来.崔夫人听了知道事情不好,赶忙差遣欢郎去唤红娘来问.欢郎找到两位姐姐,告诉她们说老夫人正在生气,要责打红娘呢.莺莺连忙拜托红娘千万要在老夫 ...

  • 中国文学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 文学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推荐版本:<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楚辞> <楚辞>:西汉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人的仿作辑录成书,定名为<楚辞>. 推荐版 ...

  • 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
  • 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美丽的家乡--天津.我代表天津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雅宁.在我旁边的是司机门师傅,门师傅熟悉路线,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今天就由我们二位陪同大家游览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古文化街.下面请大家记录一下我的手机 ...

  • 实拍:北京天坛古柏树下神秘的风
  • 北京 天坛古柏神秘的风声 摄影/撰文:斩云剑 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来天坛参观,看到这么多古树,感慨颇深,意味深长的说:天坛的所有建筑我们都可以仿造,只有这些古树是仿造不了的.可见天坛古树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古树主要是松树和柏树,其它类性的树天坛很少,就连花也是一样,只有那很小的一片,因为 ...

  • 凤凰传奇,永远的传奇--
  • 凤凰传奇,永远的传奇 --赵佳伟,于志鹏 有些歌是用来立志的,有些歌是 用来疗伤的.而凤凰的歌却是陪我们度过每一个岁月的,不论喜怒哀乐,它都伴随着我们成长.当你孤单时,凤凰的歌可以不再让你孤单,当你失落时,凤凰的歌可以鼓励你,让你振作起来,当你无助时,凤凰的歌可以一直陪在你的左右,成为激励你前进的中 ...

  • 明代中后期传奇戏中言情剧的发展轨迹
  • 摘 要: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相应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变革,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情感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反映在戏曲作品中则以表达个人内在情感欲望和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为主线,主张人格的自由与平等,集中表现在剧作家们塑造的女性形象所持有的爱情观上,明代中后期传奇戏中的言情剧形成了以色.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