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 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 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 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 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 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 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 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 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 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 速发型矽肺 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 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 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

17. 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正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负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1.高温车间 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干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湿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24.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热适应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热射病

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31.稳态噪声 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32. 脉冲噪声 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33.等响曲线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34.响度级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

35.声级

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6.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7.听觉适应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

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38.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

,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39.生理性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16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40.永久性听阈位移 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41. 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42.爆震性耳聋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43. 振动频谱 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44.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45.运动病

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

46.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47.振动性白指 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48.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 eV 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9. 非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 eV 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50. 射频辐射 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 微波。

51. 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52. 职业性肿瘤 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53.职业性致癌因素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4.确认致癌物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55.可疑致癌物

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56.潜在致癌物 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57.接触评定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58.生物监测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9.健康监护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60.职业流行病学

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

6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62.最高容许浓度 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63.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6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5.上限值 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6.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6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8.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69.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70. 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71.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2.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73.氧需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74.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75.氧上限 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76.静力作业 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

77.动力作业 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8.紧张因素 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

79.紧张

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

80.锻炼 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81.练习 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82.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83.中毒 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84.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

85.粉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86. 生物转化 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

87.蓄积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88.物质蓄积 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叫物质蓄积。

89.功能蓄积 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 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 一段时间后,

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90.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1.慢性中毒 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2.亚急性中毒 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

93.吸收状态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94.化学性肺水肿 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95.单纯窒息性气体

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96.化学窒息性气体 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97.农药 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

98.中等强度作业 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99.大强度作业 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3. 100.极大强度作业 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4.

五、简答题

1. 何谓粉尘的分散度?其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粒子分散度愈高,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愈长,沉降速度愈慢,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并且越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愈大。当尘粒数相同,质量不同时,质量愈高,病变愈重。质量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2.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哪些危害?

⑴呼吸系统疾病有:

①尘肺,可分五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混合型尘肺、金属尘肺)。②粉尘沉着症。③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棉尘症、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④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⑤呼吸系统肿瘤。

⑵局部作用:呼吸道肥大性病变、畏缩性改变、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角膜病、光感性皮炎。

⑶中毒作用:铅、砷、锰的中毒。

3. 怎样进行粉尘危害的控制?

法律措施——立法、执法;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技术措施——用技术手段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最根本措施,改革工艺、革新设备;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

卫生保健措施——健康检查(就业前和定期检查);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防尘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4. 影响矽肺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防护措施、接触者的个体状况等因素。

5. 矽肺病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矽肺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矽肺的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性蛋白沉积和团块型。

6. 目前矽肺病在发病机制上有哪些观点?

⑴石英表面的羟基活性基团与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氢键。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⑵石英中产生硅载自由基后,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膜损伤。

⑶石英直接损害巨噬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钙离子内流。

⑷巨噬细胞受损后,释放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纤维粘连蛋白、转变生长因子等介质。从而刺激纤维物增生。

⑸石英作用于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变性、肿胀、崩解脱落,而Ⅱ型上皮细胞不能及时修复,基底膜受损,暴露间质,激活成纤维细胞增生。

⑹巨噬细胞受损后,启动免疫系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网状纤维上,形成矽结节透明样物质。

7. 矽肺病主要X线胸片表现有哪些?

⑴圆形小阴影:⑵大阴影⑶胸膜改变⑷肺纹理⑸肺门⑹肺气肿

8. 我国是怎样定义一期尘肺病诊断标准的?

Ⅰ: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Ⅰ+ :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9.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可见石棉小体和脏层胸膜肥厚、壁层胸膜形成胸膜斑。

10.在生产性有害因素中,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哪些特点?

⑴绝大多数自然存在;⑵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危害与否及程度均由参数决定;⑶来源明确;⑷空间分布不均匀;⑸存在状态不同,有连续和脉冲之分。⑹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11.何谓高温作业?举例说明高温作业的类型?

高温作业是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干热作业:炼钢、铸造、陶瓷、热处理等,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小。 湿热作业:印染、造纸、缫丝等,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辐射强度不大。

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劳动、建筑、搬运、作用时间长,高温、热辐射环境。

12.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有哪些?

⑴体温调节;⑵水盐代谢;⑶循环系统;⑷消化系统;⑸神经系统;⑹泌尿系统;

13.何谓中暑?按发病机制怎样分类?各自临床特点是什么?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热射病

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14.在生产环境中可采取的防暑降温措施有哪些?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

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营养;个人防护;加强医疗预防工作。

组织措施:贯彻国家标准,法规,制度。

15.生产性噪声可对人体听觉系统造成哪些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听觉疲劳,听觉适应。

永久性听阈位移——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

爆震性耳聋。

16.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接触时间和方式;噪声的性质;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个体防护;

17.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个体防护;健康监护;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18.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神经系统——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心血管系统——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改变;

骨骼肌肉系统——肌肉痉挛,骨关节改变。

听觉器官——听力下降

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19.局部振动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主诉——手部症状和神衰;

振动性白指

肌肉、骨骼和关节改变。

20.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振动本身的特性(频率、振幅、加速度);

接振时间;

体位和操作方式;

环境温度和噪声;

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21.防止振动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限制作业时间;

改善作业时间;

改善作业环境;

加强个人防护;

医疗保健措施;

职业卫生教育;

振动卫生标准;

22.射频辐射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高频电磁场的防护——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卫生标准;

微波的防护——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个体防护,健康检查,卫生标准。

23.红外辐射与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有何不同?

红外线可导致机体——皮肤红斑反应,眼睛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角膜热损伤,白内障等改变。紫外线可导致机体——皮肤灼伤,皮肤癌,电光性眼炎等改变。

24.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有哪些?

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12—15年;

大多数致癌物有阈值;

好发部位皮肤和肺;

病理类型各具特色,高浓度接触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为腺癌;

25.怎样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

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6.我国规定的8种职业肿瘤具体内容是什么?

联苯胺 导致的膀胱癌;

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

苯所致的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27.作业环境的评定的意义是什么?

它是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检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

估计作业]者的接触强度,为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提供依据;

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28.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29.怎样进行健康监护?

职业性健康监护应包括两个方面——作业环境和机体。

作业环境主要工作是接触评定:询问调查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方式、途径、时间等;环境监测有害因素种类、来源、存在形式、浓度等情况,以及接触水平的估计,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保管;生物检测;

机体方面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运用、分析以及劳动能力的鉴定。

30.健康监护的定义及目的是什么?

健康监护定义: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健康监护目的: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研究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接触—效应关系,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3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是什么?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效果;

3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工人健康状况;

人口统计资料;

3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明确调查目的;

对照人群的选择;

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

表格设计;

34.在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时,动物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

测定化学物质的基本毒性;

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诱变、致畸、治癌等潜在作用;

探测职业性危害的单因素作用或联合作用;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损害的毒理学机制;

实验性治疗;

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5.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有哪些影响?

重体力劳动对妇女健康的影响(要展开叙述5项内容);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分月经和生育功能;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妊娠母体的影响;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新生儿、乳儿的影响;

36.怎样进行女工劳动保护?

贯彻有关妇女劳动保护法规政策;

做好妇女劳保工作(合理安排劳动;做好5期保护);

改善生产环境的劳动条件;

宣传和普及妇女劳保知识;

女职工劳保工作与妇幼保健工作密切结合;

开展妇女劳动卫生职业医学科研工作;

37.怎样做好妇女特殊生理周期的劳动保护?

月经期:应设立女工卫生室,禁忌从事冷水冷库等低温作业;第Ⅲ级劳动强度的作业;第Ⅱ级以上的高处作业;

已婚待孕女职工:不得从事对胚胎有害的作业,包括一些化学毒物、放射性超标、第Ⅲ级劳动强度的作业;

孕期:暂时调离具有胚胎毒性的作业,以及化学物浓度超标,减少劳动强度,妊娠反应较重者适当减少劳动时间,分娩后充分休息,产后恢复工作逐渐增加工作量。

哺乳期:不得从事可由乳汁排出有害化学物质的作业,以及锰、氟、溴、甲醇、有机磷化和物、有机氯化合物等浓度超标的作业。

38、简述对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肺水肿处理原则。

1.现场处理,停止接触,除去染毒衣物 2.迅速纠正缺氧,吸氧

3.使用大剂量激素,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合理限制静脉补液量,使用脱水剂和利尿药 4.改善和维持通气,使用去泡沫剂(二甲硅酮等 5.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39、简述急性氰化氢中毒的处理方法。

1.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清洗被污染部位 2.应用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立即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包在手帕内打

碎,给病人吸入15-30秒,每隔三分钟用一支(最多用6支),接着静脉缓慢注射3%亚硝酸钠10-15ml,然后再静注25%-50%的硫代硫酸钠20-50ml,同时监测血压。

3.对症治疗,可给予解毒辅助剂细胞色素C,ATP注射液,辅酶A等,并防止恼水肿。

40、简述美蓝对苯胺中毒的解毒机理。

在葡萄糖脱氢的过程中,还原型辅酶Ⅱ的氢被传递给美蓝,使之变成白色美蓝,白色美蓝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故在此过程中,美蓝起了递氢体的作用。

41、职业中毒的诊断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职业史、劳动卫生现场调查、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42、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1.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单体过程中产生的毒物 2.生产中的助剂

3.树脂、氟塑料在加工受热时产生的毒物。

43、结合中毒表现说说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毒作用机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与细胞色素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阻断呼吸链,导致细胞窒息;不同点:一氧化碳主要的毒作用机制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此过程是氧的运输障碍;氰化氢则主要是阻断呼吸链,此过程是氧的利用障碍,此时静脉血与动脉血同样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44、简述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血液系统的改变。 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炎,铅毒脑病。

⑵消化系统:隐性腹痛,顽固性便秘,腹绞痛。

⑶造血系统:卜啉代谢障碍,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⑷其他:铅线,肾脏损害,流产等

45、说出铅的中度中毒的诊断标准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铅的中度中毒:腹绞痛,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炎。

46、简述急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咳嗽、呼吸困难、口腔炎和胃肠道症状,继之有化学性肺炎。肾损伤表现为多尿,

蛋白尿,少尿及肾衰。口服汞盐还可引起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引起肾脏和神经损害,易兴奋。

47、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处理原则是:

⑴阻断毒物的继续吸收,清除毒物,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清洗皮肤。 ⑵解毒处理,阿托品加氯磷定 ⑶对症处理

48、简述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答案要点:TTS(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PTS(包括听力损失和噪声性耳聋)

49、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⑴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⑵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⑶噪声性质;⑷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⑸机体健康状况以及个人敏感;⑹个体防护

50、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⑴振动本身的特性,包括振动频率,振幅,加速度;⑵接振时间;⑶体位和操作方式;⑷环境温度和噪声;⑸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51、简述控制粉尘危害,预防尘肺发生的措施。

答案要点:改革,水湿化作业,密闭化,通风除尘,个人防护,加强管理,教育以提高工人素质,查体早发现。

52、简述矽肺的病例类型及其致病原因

⑴结节型矽肺: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 ⑵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肺:长期吸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低,或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但吸入量较少。

⑶硒性蛋白沉积:肺泡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之为硒性蛋白。 ⑷团块型矽肺:各类矽肺的进一步发展,病灶融合而成。

53、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⑴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⑵慢性中毒: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⑶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上两者之间,接触毒物浓度较高,一个月内发病。

⑷脱离毒物一段时间后发病,称迟发性中毒。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标准,但无临床症状,称毒物的吸收。

54、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表现都有哪些?

⑴急性刺激:眼和上呼吸道炎症,喉痉挛、水肿。

⑵化学性肺水肿:刺激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或合并有支气管肺炎,潜伏期症状减轻,肺水肿期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咳血痰。

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⑷慢性影响:结膜炎、鼻炎、咽炎等。

55、简述刺激性气体导致化学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⑴损害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⑵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肺表明张力增大,肺泡塌陷,体液渗出增加,水分进入肺泡。

⑶缺氧造成肺泡毛细血管痉挛性扩张,通透性增大。

⑷交感神经兴奋,淋巴循环受阻,肺动脉高压,静脉回流障碍,影响肺内液体排除。

56、从中毒机制说明为何氰化物中毒时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氰化物在体内解离出氰离子,它可以迅速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导致动脉血流经组织器官的过程中,血中的氧未被利用就进入静脉回流,此时动静脉血氧差迅速下降,使得静脉血呈现与动脉血同样的鲜红色,其体征就表现为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57、简述氰化物中毒解毒剂的解毒原理。

应用适量的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亚硫酸异戊酯),使体内形成一定量的高铁血红蛋白,利用高铁血红蛋白的Fe3+与血液中的CN—络合成不太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血中的CN—被结合后,组织与血液间CN—含量平衡破坏,组织中高浓度的CN—又回到血液中,继续与高铁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逐渐恢复。在迅速给予供硫剂硫代硫酸钠,在体内硫氰酸酶的作用下,是氰离子转变为硫氰酸盐,经尿排出。

58、简述苯的中毒机制。

⑴干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⑵氢醌与纺锤丝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⑶损失DNA。 ⑷激活癌基因。

59、简述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对血液损害的共同特点。

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作用 ⑵溶血作业 ⑶形成变形珠蛋白小体(赫恩氏小体)

60、简述慢性TNT中毒的临床症状。

⑴中毒性白内障 ⑵肝肿大,肝硬化 ⑶再障性贫血

61、慢性氯乙烯中毒的临床症状都有哪些?

⑴神经系统: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多梦。 ⑵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

⑶肢端溶骨症: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早期为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僵硬,后期可有雷诺现象⑷血液系统:有溶血和贫血倾向。

⑸肝脏:早期乏力、厌食、腹胀,后期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水,肝血管肉瘤。 ⑹皮肤:还可伴有皮肤龟裂,干燥,丘疹等。

62、用有机磷农药分子结构式的通式来说明农药的毒性与其分子结构式的关系。 结构式 R1 >P≤X R2 Z

R1,R2多为甲氧基(CH3O—)或乙氧基(C2H5O—),Z为氧或硫原子,X可为烷氧基、

芳氧基、或其他基团。当X为强酸根的时候农药毒性强,Z基团为氧原子时的毒性比硫原子时强,R基团为乙氧基时毒性比甲氧基时要大。

63、简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⑴毒蕈碱样症状: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呼吸困难,肺水肿等。

⑵烟碱样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动作不灵活,全身紧束感。 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

64、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⑴职业史: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 ⑵X胸片: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前后位胸片为依据。 ⑶临床表现 ⑷排除其他疾病

65、简述尘肺分期的X线诊断标准。 ⑴无尘肺(代号O)

a)O:X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b)O+:相片表现不够诊断为Ⅰ者 ⑵一期尘肺(代号I)

a)Ⅰ: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至少达两肺区。

b)Ⅰ+:有总密集度为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密集度为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⑶二期尘肺(代号Ⅱ)

a)Ⅱ:有总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肺区;或有总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b)Ⅱ+:有总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定为Ⅲ者。 ⑷三期尘肺(代号Ⅲ)

a)Ⅲ:有大阴影出现,面积大于20mm*10mm

b)Ⅲ+:单个大阴影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66、简述噪声性耳聋的诊断标准。

⑴职业史 ⑵排出其他原因 ⑶PTS超过正常范围

67、除了听觉系统外,噪音还可以对人体产生哪些损害。 ⑴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神经衰弱。 ⑵心血管系统:血压不稳,心律不齐。

⑶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 ⑷消化系统:为耻功能紊乱,纳差。 ⑸对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⑹影响工作效率

68、简述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⑴影响工效

⑵内脏位移,机械性损伤。 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⑷内分泌功能紊乱 ⑸腰脊背损害 ⑹运动病

69、简述局部振动病的诊断原则。

⑴职业史 ⑵临床表现,发作性手指变白 ⑶排除其他疾病

70、简述高温作业的类型及其特点。

⑴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⑵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 ⑶夏季露天作业:特点为作业环境中热辐射较强,且辐射持续时间长。

71、简述各类型中暑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⑴热射病: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在高温下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

,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⑵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智清醒,体温多正常。 ⑶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液流量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的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足以代偿,导致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晕撅。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撅,通常休息片刻可恢复。

72、简述中暑的治疗。

⑴轻症中暑:离开作业环境,到阴凉出休息,给予含盐饮料。

⑵重症中暑:①热射病:降温,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即使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②热痉挛:即使给清凉饮料必要时静滴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钠钾离子 ③热衰竭:通风降温,充分休息,给予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7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74、简述职业卫生中三级预防的原则 1、病因预防 2、“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75、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都有哪些?

工作组织、工作量、工作经历、劳动条件、组织关系、个人与社会因素。

76、紧张反应表现在哪几个几方面?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行为表现

77、举例说明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的区别。

(1)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联系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具有三层含义:⑴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担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 ⑵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⑶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工作有关疾病举例: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

78、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 ⑵病因大多可检测,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效应关系⑶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诊早治,康复效果良好

⑸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发病率

79、简述肌肉能量供应系统的一般特性。

ATP-CP系列 乳酸系列 需氧系列

氧 无氧 无氧 需氧 速度 非常迅速 迅速 较慢

能源 CP,储量有限 糖原,产物可致疲劳 糖原,产物不致疲劳 产生ATP 很少 有限 几乎不受限

劳动类型 任何劳动,短暂极重劳动 短期重劳动 长期轻中等劳动

80、简述疲劳的阶段分期特征。

⑴第一阶段:疲劳感轻微,作用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

⑵第二阶段:作业能力下降明显,但只涉及生产质量,对产量影响不大。 ⑶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

81、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职业肿瘤有哪几种?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镉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82、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职业卫生服务:作业环境检测,健康监护,危害咨询 ⑵职业流调 ⑶为职业卫生提供立法依据 ⑷卫生监督 ⑸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

83、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哪几方面? ⑴固体物质的粉碎加工 ⑵可燃物的不完全燃烧 ⑶蒸汽的冷凝氧化

⑷粉末状物质的过筛、包装、混合、搬运等

8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和途径都受那些方面的影响?

1、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强度。

2、皮肤 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脂水分配系数、皮肤完整性、皮肤部位、暴露面积、气温气湿。 3、消化道

85、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 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3.联合作用 4.个体感受性

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86、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1.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

2.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 3.个体防护

4.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 5.安全卫生管理 6.职业卫生服务

87、如何预防铅中毒

⑴降低铅浓度:工艺改革,通风,控制熔铅浓度,以无毒或低毒物替代铅;

⑵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防尘烟口罩,严禁在车间吸烟进食,下班淋浴,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工作环境。

⑶职业禁忌症: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88、局部振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主要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⑴手部症状:手麻、手痛、手胀、手凉、手出汗、手无力、手颤,手部运动不灵活。 ⑵神经衰弱症状: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

⑶功能检查可发现前臂神经传导减慢,听力下降,脑电图异常。 ⑷发生雷诺现象,发作性手指变白。 诊断依据:

⑴职业史 ⑵临床表现,以雷诺现象为主要依据 ⑶排除其他疾病

89、矽肺的X胸片表现以及诊断原则。(见教科书145) X胸片表现:

⑴圆形小阴影 ,病理基础为矽结节

⑵不规则小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⑶大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⑷胸膜改变,“天幕状”阴影

⑸肺气肿 ⑹肺门和肺纹理改变

诊断原则:⑴职业史 ⑵X线前后位胸片 ⑶与其他X胸片表现与矽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90、请论述粉尘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 ⑴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暴露时间:作业场所空气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暴露时间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

⑵粉尘的分散度,其值越大,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就越长,沉降速度就越慢,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就越大。分散度还与其在呼吸道中的阻滞有关,AED值为10-15u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到,AED值小于5um的粒子则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⑶粉尘的硬度,主要与粉尘的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害有关。 ⑷粉尘的溶解度,其值越大,对人体危害就越严重 ⑸粉尘的荷电性 ⑹粉尘的爆炸性

91、铅的毒作用机制都有哪些?

⑴血卟啉代谢障碍,抑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

⑵对红细胞的破坏,形成点彩红细胞,抑制ATP酶,使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发生溶血。 ⑶使大脑皮层出现兴奋抑制和功能紊乱,皮层-内脏调节障碍 ⑷直接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痉挛 ⑸损害肾脏近曲小管。

92、与化学因素相比,生产环境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都有哪些特点? ⑴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⑵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⑶物理因素大都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后,其因素就会消失。 ⑷作业场所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不是均匀分布的,多以装置为中心,相四周传播。 ⑸噪声、微波等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性和脉冲性两者存在状态,在制度卫生标准的时候需要分别加以制定。

⑹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93、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都有那些。

⑴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类型,含量越高则发病时间越短,病情越重。不同类型的石英致病能力顺序为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超石英,晶体结构中致病能力顺序为结晶型>隐晶型>无定型。

⑵肺中二氧化硅的蓄积量,此值主要取决于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 ⑶其他粉尘的协同作用,如铁粉尘、砷粉尘、煤尘的存在会加重矽肺发病。 ⑷个体差异

94、不同的作业类型各自有何特点?哪种作业类型容易疲劳?为什么?

⑴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完成作业。能力消耗不高,但极易疲劳,原因是静力作业时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心血管反应无法克服肌张力来保持局部能力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造成局部肌肉缺氧,乳酸堆积,引起疲劳。

⑵动力作业:依靠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作业,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血液充分灌流而不易疲劳。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 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 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 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 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 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 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 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 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 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 速发型矽肺 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 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 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

17. 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正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负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1.高温车间 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干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湿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24.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热适应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热射病

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31.稳态噪声 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

32. 脉冲噪声 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

33.等响曲线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34.响度级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

35.声级

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6.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7.听觉适应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

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38.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

,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39.生理性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16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40.永久性听阈位移 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41. 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

42.爆震性耳聋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43. 振动频谱 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44.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45.运动病

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

46.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47.振动性白指 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48.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 eV 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9. 非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 eV 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50. 射频辐射 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 微波。

51. 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52. 职业性肿瘤 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53.职业性致癌因素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4.确认致癌物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55.可疑致癌物

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56.潜在致癌物 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57.接触评定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58.生物监测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9.健康监护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60.职业流行病学

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

6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62.最高容许浓度 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63.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6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5.上限值 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6.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6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8.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69.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70. 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71.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2.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73.氧需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74.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75.氧上限 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76.静力作业 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

77.动力作业 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78.紧张因素 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

79.紧张

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

80.锻炼 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81.练习 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82.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83.中毒 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84.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

85.粉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86. 生物转化 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

87.蓄积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88.物质蓄积 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叫物质蓄积。

89.功能蓄积 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 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 一段时间后,

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90.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1.慢性中毒 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2.亚急性中毒 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

93.吸收状态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94.化学性肺水肿 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95.单纯窒息性气体

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96.化学窒息性气体 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97.农药 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

98.中等强度作业 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99.大强度作业 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3. 100.极大强度作业 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4.

五、简答题

1. 何谓粉尘的分散度?其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粒子分散度愈高,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愈长,沉降速度愈慢,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并且越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愈大。当尘粒数相同,质量不同时,质量愈高,病变愈重。质量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2.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哪些危害?

⑴呼吸系统疾病有:

①尘肺,可分五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混合型尘肺、金属尘肺)。②粉尘沉着症。③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棉尘症、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④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⑤呼吸系统肿瘤。

⑵局部作用:呼吸道肥大性病变、畏缩性改变、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角膜病、光感性皮炎。

⑶中毒作用:铅、砷、锰的中毒。

3. 怎样进行粉尘危害的控制?

法律措施——立法、执法;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技术措施——用技术手段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最根本措施,改革工艺、革新设备;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

卫生保健措施——健康检查(就业前和定期检查);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防尘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4. 影响矽肺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防护措施、接触者的个体状况等因素。

5. 矽肺病的病理改变有哪些?

矽肺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矽肺的病理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性蛋白沉积和团块型。

6. 目前矽肺病在发病机制上有哪些观点?

⑴石英表面的羟基活性基团与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氢键。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⑵石英中产生硅载自由基后,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膜损伤。

⑶石英直接损害巨噬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钙离子内流。

⑷巨噬细胞受损后,释放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纤维粘连蛋白、转变生长因子等介质。从而刺激纤维物增生。

⑸石英作用于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变性、肿胀、崩解脱落,而Ⅱ型上皮细胞不能及时修复,基底膜受损,暴露间质,激活成纤维细胞增生。

⑹巨噬细胞受损后,启动免疫系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网状纤维上,形成矽结节透明样物质。

7. 矽肺病主要X线胸片表现有哪些?

⑴圆形小阴影:⑵大阴影⑶胸膜改变⑷肺纹理⑸肺门⑹肺气肿

8. 我国是怎样定义一期尘肺病诊断标准的?

Ⅰ: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Ⅰ+ :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9.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可见石棉小体和脏层胸膜肥厚、壁层胸膜形成胸膜斑。

10.在生产性有害因素中,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具有哪些特点?

⑴绝大多数自然存在;⑵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危害与否及程度均由参数决定;⑶来源明确;⑷空间分布不均匀;⑸存在状态不同,有连续和脉冲之分。⑹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11.何谓高温作业?举例说明高温作业的类型?

高温作业是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干热作业:炼钢、铸造、陶瓷、热处理等,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小。 湿热作业:印染、造纸、缫丝等,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辐射强度不大。

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劳动、建筑、搬运、作用时间长,高温、热辐射环境。

12.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有哪些?

⑴体温调节;⑵水盐代谢;⑶循环系统;⑷消化系统;⑸神经系统;⑹泌尿系统;

13.何谓中暑?按发病机制怎样分类?各自临床特点是什么?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热射病

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14.在生产环境中可采取的防暑降温措施有哪些?

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

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营养;个人防护;加强医疗预防工作。

组织措施:贯彻国家标准,法规,制度。

15.生产性噪声可对人体听觉系统造成哪些影响?

暂时性听阈位移——听觉疲劳,听觉适应。

永久性听阈位移——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

爆震性耳聋。

16.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接触时间和方式;噪声的性质;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个体防护;

17.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个体防护;健康监护;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18.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神经系统——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心血管系统——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改变;

骨骼肌肉系统——肌肉痉挛,骨关节改变。

听觉器官——听力下降

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19.局部振动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主诉——手部症状和神衰;

振动性白指

肌肉、骨骼和关节改变。

20.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振动本身的特性(频率、振幅、加速度);

接振时间;

体位和操作方式;

环境温度和噪声;

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21.防止振动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限制作业时间;

改善作业时间;

改善作业环境;

加强个人防护;

医疗保健措施;

职业卫生教育;

振动卫生标准;

22.射频辐射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高频电磁场的防护——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卫生标准;

微波的防护——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个体防护,健康检查,卫生标准。

23.红外辐射与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有何不同?

红外线可导致机体——皮肤红斑反应,眼睛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角膜热损伤,白内障等改变。紫外线可导致机体——皮肤灼伤,皮肤癌,电光性眼炎等改变。

24.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有哪些?

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12—15年;

大多数致癌物有阈值;

好发部位皮肤和肺;

病理类型各具特色,高浓度接触多为未分化小细胞癌,反之为腺癌;

25.怎样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

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6.我国规定的8种职业肿瘤具体内容是什么?

联苯胺 导致的膀胱癌;

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

苯所致的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27.作业环境的评定的意义是什么?

它是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检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

估计作业]者的接触强度,为分析剂量反应关系提供依据;

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28.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29.怎样进行健康监护?

职业性健康监护应包括两个方面——作业环境和机体。

作业环境主要工作是接触评定:询问调查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方式、途径、时间等;环境监测有害因素种类、来源、存在形式、浓度等情况,以及接触水平的估计,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保管;生物检测;

机体方面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运用、分析以及劳动能力的鉴定。

30.健康监护的定义及目的是什么?

健康监护定义: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健康监护目的: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研究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接触—效应关系,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31.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是什么?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为制订、修订劳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评价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效果;

3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工人健康状况;

人口统计资料;

3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明确调查目的;

对照人群的选择;

确定接触和疾病的含义;

表格设计;

34.在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时,动物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

测定化学物质的基本毒性;

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诱变、致畸、治癌等潜在作用;

探测职业性危害的单因素作用或联合作用;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损害的毒理学机制;

实验性治疗;

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5.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有哪些影响?

重体力劳动对妇女健康的影响(要展开叙述5项内容);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分月经和生育功能;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妊娠母体的影响;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新生儿、乳儿的影响;

36.怎样进行女工劳动保护?

贯彻有关妇女劳动保护法规政策;

做好妇女劳保工作(合理安排劳动;做好5期保护);

改善生产环境的劳动条件;

宣传和普及妇女劳保知识;

女职工劳保工作与妇幼保健工作密切结合;

开展妇女劳动卫生职业医学科研工作;

37.怎样做好妇女特殊生理周期的劳动保护?

月经期:应设立女工卫生室,禁忌从事冷水冷库等低温作业;第Ⅲ级劳动强度的作业;第Ⅱ级以上的高处作业;

已婚待孕女职工:不得从事对胚胎有害的作业,包括一些化学毒物、放射性超标、第Ⅲ级劳动强度的作业;

孕期:暂时调离具有胚胎毒性的作业,以及化学物浓度超标,减少劳动强度,妊娠反应较重者适当减少劳动时间,分娩后充分休息,产后恢复工作逐渐增加工作量。

哺乳期:不得从事可由乳汁排出有害化学物质的作业,以及锰、氟、溴、甲醇、有机磷化和物、有机氯化合物等浓度超标的作业。

38、简述对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肺水肿处理原则。

1.现场处理,停止接触,除去染毒衣物 2.迅速纠正缺氧,吸氧

3.使用大剂量激素,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合理限制静脉补液量,使用脱水剂和利尿药 4.改善和维持通气,使用去泡沫剂(二甲硅酮等 5.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39、简述急性氰化氢中毒的处理方法。

1.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清洗被污染部位 2.应用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立即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包在手帕内打

碎,给病人吸入15-30秒,每隔三分钟用一支(最多用6支),接着静脉缓慢注射3%亚硝酸钠10-15ml,然后再静注25%-50%的硫代硫酸钠20-50ml,同时监测血压。

3.对症治疗,可给予解毒辅助剂细胞色素C,ATP注射液,辅酶A等,并防止恼水肿。

40、简述美蓝对苯胺中毒的解毒机理。

在葡萄糖脱氢的过程中,还原型辅酶Ⅱ的氢被传递给美蓝,使之变成白色美蓝,白色美蓝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故在此过程中,美蓝起了递氢体的作用。

41、职业中毒的诊断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职业史、劳动卫生现场调查、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42、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1.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单体过程中产生的毒物 2.生产中的助剂

3.树脂、氟塑料在加工受热时产生的毒物。

43、结合中毒表现说说一氧化碳和氰化氢毒作用机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与细胞色素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阻断呼吸链,导致细胞窒息;不同点:一氧化碳主要的毒作用机制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此过程是氧的运输障碍;氰化氢则主要是阻断呼吸链,此过程是氧的利用障碍,此时静脉血与动脉血同样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44、简述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血液系统的改变。 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炎,铅毒脑病。

⑵消化系统:隐性腹痛,顽固性便秘,腹绞痛。

⑶造血系统:卜啉代谢障碍,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⑷其他:铅线,肾脏损害,流产等

45、说出铅的中度中毒的诊断标准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铅的中度中毒:腹绞痛,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炎。

46、简述急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咳嗽、呼吸困难、口腔炎和胃肠道症状,继之有化学性肺炎。肾损伤表现为多尿,

蛋白尿,少尿及肾衰。口服汞盐还可引起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并引起肾脏和神经损害,易兴奋。

47、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处理原则是:

⑴阻断毒物的继续吸收,清除毒物,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清洗皮肤。 ⑵解毒处理,阿托品加氯磷定 ⑶对症处理

48、简述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答案要点:TTS(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PTS(包括听力损失和噪声性耳聋)

49、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⑴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⑵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⑶噪声性质;⑷其他有害因素共同存在;⑸机体健康状况以及个人敏感;⑹个体防护

50、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⑴振动本身的特性,包括振动频率,振幅,加速度;⑵接振时间;⑶体位和操作方式;⑷环境温度和噪声;⑸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51、简述控制粉尘危害,预防尘肺发生的措施。

答案要点:改革,水湿化作业,密闭化,通风除尘,个人防护,加强管理,教育以提高工人素质,查体早发现。

52、简述矽肺的病例类型及其致病原因

⑴结节型矽肺: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 ⑵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肺:长期吸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低,或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但吸入量较少。

⑶硒性蛋白沉积:肺泡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之为硒性蛋白。 ⑷团块型矽肺:各类矽肺的进一步发展,病灶融合而成。

53、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形式都有哪些?

⑴急性中毒: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⑵慢性中毒: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⑶亚急性中毒:发病情况介于上两者之间,接触毒物浓度较高,一个月内发病。

⑷脱离毒物一段时间后发病,称迟发性中毒。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标准,但无临床症状,称毒物的吸收。

54、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表现都有哪些?

⑴急性刺激:眼和上呼吸道炎症,喉痉挛、水肿。

⑵化学性肺水肿:刺激期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或合并有支气管肺炎,潜伏期症状减轻,肺水肿期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咳血痰。

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⑷慢性影响:结膜炎、鼻炎、咽炎等。

55、简述刺激性气体导致化学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⑴损害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⑵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肺表明张力增大,肺泡塌陷,体液渗出增加,水分进入肺泡。

⑶缺氧造成肺泡毛细血管痉挛性扩张,通透性增大。

⑷交感神经兴奋,淋巴循环受阻,肺动脉高压,静脉回流障碍,影响肺内液体排除。

56、从中毒机制说明为何氰化物中毒时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氰化物在体内解离出氰离子,它可以迅速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导致动脉血流经组织器官的过程中,血中的氧未被利用就进入静脉回流,此时动静脉血氧差迅速下降,使得静脉血呈现与动脉血同样的鲜红色,其体征就表现为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57、简述氰化物中毒解毒剂的解毒原理。

应用适量的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亚硫酸异戊酯),使体内形成一定量的高铁血红蛋白,利用高铁血红蛋白的Fe3+与血液中的CN—络合成不太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血中的CN—被结合后,组织与血液间CN—含量平衡破坏,组织中高浓度的CN—又回到血液中,继续与高铁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逐渐恢复。在迅速给予供硫剂硫代硫酸钠,在体内硫氰酸酶的作用下,是氰离子转变为硫氰酸盐,经尿排出。

58、简述苯的中毒机制。

⑴干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⑵氢醌与纺锤丝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⑶损失DNA。 ⑷激活癌基因。

59、简述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对血液损害的共同特点。

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作用 ⑵溶血作业 ⑶形成变形珠蛋白小体(赫恩氏小体)

60、简述慢性TNT中毒的临床症状。

⑴中毒性白内障 ⑵肝肿大,肝硬化 ⑶再障性贫血

61、慢性氯乙烯中毒的临床症状都有哪些?

⑴神经系统: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多梦。 ⑵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

⑶肢端溶骨症: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早期为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僵硬,后期可有雷诺现象⑷血液系统:有溶血和贫血倾向。

⑸肝脏:早期乏力、厌食、腹胀,后期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水,肝血管肉瘤。 ⑹皮肤:还可伴有皮肤龟裂,干燥,丘疹等。

62、用有机磷农药分子结构式的通式来说明农药的毒性与其分子结构式的关系。 结构式 R1 >P≤X R2 Z

R1,R2多为甲氧基(CH3O—)或乙氧基(C2H5O—),Z为氧或硫原子,X可为烷氧基、

芳氧基、或其他基团。当X为强酸根的时候农药毒性强,Z基团为氧原子时的毒性比硫原子时强,R基团为乙氧基时毒性比甲氧基时要大。

63、简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⑴毒蕈碱样症状: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呼吸困难,肺水肿等。

⑵烟碱样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动作不灵活,全身紧束感。 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惊厥昏迷等。

64、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⑴职业史: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 ⑵X胸片: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前后位胸片为依据。 ⑶临床表现 ⑷排除其他疾病

65、简述尘肺分期的X线诊断标准。 ⑴无尘肺(代号O)

a)O:X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b)O+:相片表现不够诊断为Ⅰ者 ⑵一期尘肺(代号I)

a)Ⅰ:有总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至少达两肺区。

b)Ⅰ+:有总密集度为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密集度为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⑶二期尘肺(代号Ⅱ)

a)Ⅱ:有总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肺区;或有总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b)Ⅱ+:有总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定为Ⅲ者。 ⑷三期尘肺(代号Ⅲ)

a)Ⅲ:有大阴影出现,面积大于20mm*10mm

b)Ⅲ+:单个大阴影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66、简述噪声性耳聋的诊断标准。

⑴职业史 ⑵排出其他原因 ⑶PTS超过正常范围

67、除了听觉系统外,噪音还可以对人体产生哪些损害。 ⑴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神经衰弱。 ⑵心血管系统:血压不稳,心律不齐。

⑶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 ⑷消化系统:为耻功能紊乱,纳差。 ⑸对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⑹影响工作效率

68、简述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⑴影响工效

⑵内脏位移,机械性损伤。 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⑷内分泌功能紊乱 ⑸腰脊背损害 ⑹运动病

69、简述局部振动病的诊断原则。

⑴职业史 ⑵临床表现,发作性手指变白 ⑶排除其他疾病

70、简述高温作业的类型及其特点。

⑴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⑵高温、高湿作业: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 ⑶夏季露天作业:特点为作业环境中热辐射较强,且辐射持续时间长。

71、简述各类型中暑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⑴热射病: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在高温下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

,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⑵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智清醒,体温多正常。 ⑶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液流量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的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足以代偿,导致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晕撅。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撅,通常休息片刻可恢复。

72、简述中暑的治疗。

⑴轻症中暑:离开作业环境,到阴凉出休息,给予含盐饮料。

⑵重症中暑:①热射病:降温,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即使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②热痉挛:即使给清凉饮料必要时静滴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钠钾离子 ③热衰竭:通风降温,充分休息,给予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7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74、简述职业卫生中三级预防的原则 1、病因预防 2、“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75、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都有哪些?

工作组织、工作量、工作经历、劳动条件、组织关系、个人与社会因素。

76、紧张反应表现在哪几个几方面?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行为表现

77、举例说明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的区别。

(1)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联系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具有三层含义:⑴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担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 ⑵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⑶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工作有关疾病举例: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

78、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明确 ⑵病因大多可检测,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效应关系⑶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⑷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诊早治,康复效果良好

⑸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发病率

79、简述肌肉能量供应系统的一般特性。

ATP-CP系列 乳酸系列 需氧系列

氧 无氧 无氧 需氧 速度 非常迅速 迅速 较慢

能源 CP,储量有限 糖原,产物可致疲劳 糖原,产物不致疲劳 产生ATP 很少 有限 几乎不受限

劳动类型 任何劳动,短暂极重劳动 短期重劳动 长期轻中等劳动

80、简述疲劳的阶段分期特征。

⑴第一阶段:疲劳感轻微,作用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

⑵第二阶段:作业能力下降明显,但只涉及生产质量,对产量影响不大。 ⑶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

81、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职业肿瘤有哪几种?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镉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82、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职业卫生服务:作业环境检测,健康监护,危害咨询 ⑵职业流调 ⑶为职业卫生提供立法依据 ⑷卫生监督 ⑸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

83、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哪几方面? ⑴固体物质的粉碎加工 ⑵可燃物的不完全燃烧 ⑶蒸汽的冷凝氧化

⑷粉末状物质的过筛、包装、混合、搬运等

8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和途径都受那些方面的影响?

1、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强度。

2、皮肤 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脂水分配系数、皮肤完整性、皮肤部位、暴露面积、气温气湿。 3、消化道

85、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 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3.联合作用 4.个体感受性

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86、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1.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

2.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 3.个体防护

4.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 5.安全卫生管理 6.职业卫生服务

87、如何预防铅中毒

⑴降低铅浓度:工艺改革,通风,控制熔铅浓度,以无毒或低毒物替代铅;

⑵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防尘烟口罩,严禁在车间吸烟进食,下班淋浴,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工作环境。

⑶职业禁忌症: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88、局部振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主要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⑴手部症状:手麻、手痛、手胀、手凉、手出汗、手无力、手颤,手部运动不灵活。 ⑵神经衰弱症状: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

⑶功能检查可发现前臂神经传导减慢,听力下降,脑电图异常。 ⑷发生雷诺现象,发作性手指变白。 诊断依据:

⑴职业史 ⑵临床表现,以雷诺现象为主要依据 ⑶排除其他疾病

89、矽肺的X胸片表现以及诊断原则。(见教科书145) X胸片表现:

⑴圆形小阴影 ,病理基础为矽结节

⑵不规则小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⑶大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⑷胸膜改变,“天幕状”阴影

⑸肺气肿 ⑹肺门和肺纹理改变

诊断原则:⑴职业史 ⑵X线前后位胸片 ⑶与其他X胸片表现与矽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90、请论述粉尘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 ⑴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暴露时间:作业场所空气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暴露时间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

⑵粉尘的分散度,其值越大,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就越长,沉降速度就越慢,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就越大。分散度还与其在呼吸道中的阻滞有关,AED值为10-15u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到,AED值小于5um的粒子则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⑶粉尘的硬度,主要与粉尘的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害有关。 ⑷粉尘的溶解度,其值越大,对人体危害就越严重 ⑸粉尘的荷电性 ⑹粉尘的爆炸性

91、铅的毒作用机制都有哪些?

⑴血卟啉代谢障碍,抑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

⑵对红细胞的破坏,形成点彩红细胞,抑制ATP酶,使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发生溶血。 ⑶使大脑皮层出现兴奋抑制和功能紊乱,皮层-内脏调节障碍 ⑷直接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痉挛 ⑸损害肾脏近曲小管。

92、与化学因素相比,生产环境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都有哪些特点? ⑴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⑵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⑶物理因素大都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后,其因素就会消失。 ⑷作业场所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不是均匀分布的,多以装置为中心,相四周传播。 ⑸噪声、微波等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性和脉冲性两者存在状态,在制度卫生标准的时候需要分别加以制定。

⑹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93、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都有那些。

⑴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类型,含量越高则发病时间越短,病情越重。不同类型的石英致病能力顺序为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超石英,晶体结构中致病能力顺序为结晶型>隐晶型>无定型。

⑵肺中二氧化硅的蓄积量,此值主要取决于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 ⑶其他粉尘的协同作用,如铁粉尘、砷粉尘、煤尘的存在会加重矽肺发病。 ⑷个体差异

94、不同的作业类型各自有何特点?哪种作业类型容易疲劳?为什么?

⑴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完成作业。能力消耗不高,但极易疲劳,原因是静力作业时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心血管反应无法克服肌张力来保持局部能力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造成局部肌肉缺氧,乳酸堆积,引起疲劳。

⑵动力作业:依靠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作业,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血液充分灌流而不易疲劳。


相关内容

  • 卫生法学名词解释
  • 1 .卫生法 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保护人体健康活动形成的卫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 .卫生法律关系 指由卫生法所调整的国家卫生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它们的内部机构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卫生管理和医药卫生预防保健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

  • 继教征求意见稿
  • 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2015-04-1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首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北京市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依据<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北 ...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 劳卫名解 1.职业性病损: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包括职业中毒)和工作相关疾病. 2.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 3.氧需:劳动1min ...

  •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大纲
  •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 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试行) (2015年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 2015年3月 目 录 编制说明 ............................................................................... ...

  • 预防医学自考2010年7月试题
  •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生环境是指( ) A.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B.受人类活动影响 ...

  • 2016医师考核考题及答案(简易程序)
  • 2016医师考核 1.根据<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设置指导原则(试行)>规定,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医疗卫生人员可以将传染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B发热门(急)诊应当设在医疗机构内独立的区域,与普通门(急)诊相隔离,避免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相交叉:通 ...

  • 社会医学概论考试(整理)-总结
  • 第一章 社会医学概论 (一)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概念 :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科学与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等学科关系密切: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 ...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疾病概要]课程标准
  • <疾病概要>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疾病概要 课程代码:030116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修订时间:2016年4月20日 课程负责人:刘伟 课标审批人:计仁军 课程团队:王云飞.费鸿.国秀丽.刘伟.候媛媛.顾海鸥.郭佳.王艳慧 ...

  •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
  • 一例实习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发生冲突的案例研究 [摘要]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生医学教育和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接受医学实践性教育的起点, 是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过程, 同时又是医学生毕业时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过渡的关键,而近年来医患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学实习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 社会医学知识库
  •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