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郭 峰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 , 提出生态农业、生态

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 ;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 042003620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

将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将产品消费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生态产业, 其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如环境基础、消费市场、技术及工艺水平、标准化管理等, 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已经具备了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一) 环境基础

一、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

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理念,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 把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生态产业中的“生态”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友好的, 通过对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实行严格控制与管理, 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 这是生态产业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 产品的消费过程是生态友好的, 主要指企业(或农户) 利用生态优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 提供对环境、人体更安全的产品或服务,

生态产业一般都对环境条件有严格要求, 如有机农业生产的关键是生产基地本身无污染, 对土壤、水质、大气等也有严格控制标准, 而且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 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旅游景点必须是保护好、干扰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 使游客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 林木覆盖率高, 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程度低, 是北京市环境质量最为优良的区域, 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基础。

(二) 广阔的市场前景

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增强, 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绿色食品、绿色家电、

[收稿日期]2008204216

[作者简介]郭峰(1972-) , 男, 河北辛集市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36—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旅游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青睐。欧盟的生态产品认证涉及到去污剂、衣物清洁剂、油漆涂料、纺织品、硬地板、个人电脑、冰箱、电视、洗衣机、旅游住宿服务等21类产品。国内绿色食品售价高出普通食品50%甚至l 倍以上, 在未来5~10年里, 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达到5%左右。国外专家预测, 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由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年增长率将达到20%~50%消费观念的形成, 市场空间。, 人们、生态产品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而且, 首都作为窗口, 产品能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三) 首都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生态产业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手段和高水平管理作支撑的产业模式, 需要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作保障。而北京市的科研院所密集, 人力资源丰富, 是我国行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城市, 有高等院校68所, 校属研究机构309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489家, 国家重

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1Π3, 国家级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认证部门基本都在北京。这就为生态产业的生产技术、认证标准和生产管理等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

(, 、

,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814%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全市G DP 的7016%, 而生态涵养发展区以5313%的土地资源仅实现了全市G DP 的415%。另外, 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均G DP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 地均G DP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2%;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市功能拓展区低29%, 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9%; 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其他功能区差距亦很大, 见表1。由此可看出, 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其他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要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 就必须缩小这一差距, 实现首都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

表1 2005年首都四大功能区主要经济指标

土地面积占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万元Π人) 44774

[***********][1**********]0

(万元Π平方公里)

[***********][1**********]21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860

全市比重(%) 占全市比重(%)

  全 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100 [1**********]313

100 [**************]

配收入(元)

[***********]4315502

[1**********]33

  数据来源: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6) 。

  减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

借助外力, 通过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差距; 二是加快不发达地区自身发展, 缩短差距。如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

平, 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 预计每年转移支付的额度将达到近20亿元。如果再加上弥补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等, 需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支付的数额巨大, 将给北京市带来很

—37

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大财政负担。单纯靠财政转移支付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助长地方的“等、靠、要”思想, 容易发生“养懒汉”甚至寻租腐败现象, 不利于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 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将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增强生态涵养区自身的发展能力, 则是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 改善北京城市环境, , 尽管近年来, 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但距离北京市提出的生态良好、宜居城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覆盖率在60%以上, 每天都在发挥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吸尘杀菌、净化空气等作用, 堪称北京市的“绿肺”; 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水源地犹如北京市的“肾脏”, 蒸腾水分、稀释氮磷、降解污染、调节出清爽湿润的气候。整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已成为北京市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 为维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但这一区域范围不能只保护不发展, 必须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 而生态产业正是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产业发展模式, 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必然选择。

(三) 调整首都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而生态产业即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 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及其他行业发展, 完全符合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调整方向。目前, 我国生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市应该利用首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对全国生态产业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38

三、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对策建议

  经过数十年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优势已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涵养发展, 结合地, 在山区着。

(一) 做大做强生态农业, 打造特色精品生态农业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渔业等领域, 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纤维等。我国已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

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为补充的生态标签认证格局, 这三种生态标签农产品不仅强调对人的健康无害, 其生产过程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基础, 注重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更低程度。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占地8746165平方公里, 占北京总面积的5313%, 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 生态质量优良, 农业资源丰富, 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 如黄土坎鸭梨、石峨玉皇李子、燕山板栗、张坊磨盘柿、北寨红杏、京白梨、雁翅苹果、红螺大脆枣、妙峰山樱桃、珍珠泉蛋鸭、怀柔冷水鱼等, 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基础。截至2004年, 共有370家企业的69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160家基地和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但总体来讲, 获得生态认证农产品的比重还比较低, 生态农业生产相对分散, 管理水平较低, 还没有形成规模。

今后, 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特色。具体思路为:第一, 和当地农业生产基础相结合,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以及精品小杂粮、反季蔬菜、花卉、山野菜和中草药等高效种植业; 畜牧养殖业应限制自由放牧, 推广果草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减少畜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着重生产绿色畜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禽产品; 延长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第二,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生态产品认证, 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通过H ACCP 等生态产品生产标准认证, 利用山区污染少的环境优势, 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第三, 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第四, 发挥行业协会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协调

、导作用, 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的整体竞争力。

(, 建设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原理, 以生产过程的低污染、低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工业, 需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重点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环境特点、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和都市型工业企业, 如绿色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第二, 大力推进现有工业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 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通过企业之间有效分享物质、能源、水、基础设施等资源, 使企业群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 从而达到区域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关键是统筹规划好企业之间热量、能源、水资源等物质能量循环再利用的流程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搞好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第三, 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进废弃物零排放, 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IS O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三)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 带动相关

生态服务业发展

生态服务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 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的服务业, 主要包括生态产品销售、生态住宿餐饮、生态旅游等。其中, 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其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首都生态

涵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旅游景点属于生态优良、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甚至自然保护区, 如松山、百花山、灵山、雾灵山、云蒙山、雁栖湖、野鸭湖、京东大峡谷等, 仅A 级及以上和主要旅游区(点) 就有41, 占全市比重为3417%, 、观光采摘, 。

:第一, 与。遵循生态旅游与农业的内在功, 实现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与有形产品无缝对接, 其主要载体有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

、采摘园、农家乐游等。一方面, 利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乡村环境空间向游客提供逗留场所, 通过具有参与性的乡村生活形式及特有的娱乐活动, 实现城乡居民的广泛交流; 另一方面, 在游客观光时提供当地农副产品, 产品与服务兼营。第二, 实行生态旅游认证。争取将“生态标签”制度引入旅游市场, 由第三方依据事先制定的、经行业认可的标准, 证明生态旅游服务商、旅游吸引物经营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符合标准。生态旅游认证对象包括饭店及其它住宿设施, 旅游吸引物、景区等。通过认证培育生态旅游品牌, 使旅游者在选择景区、饭店和其他旅游服务提供者时做出正确抉择, 购买到真正“绿色”的旅游产品。第三, 不要超出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严格遵循生态规律, 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以内。第四, 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在旅游景区内安装一些能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设施, 同时加强管理, 约束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第五, 做好资金回投工作。旅游所得收入要按一定比例回投至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用于保护和修复因旅游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第六, 通过生态旅游带动生态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生态品销售等相关生态服务业发展, 形成一条“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的生态体验产业链。

(四) 建立发达城区与生态涵养区

之间的帮扶机制

北京市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

—39

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区、城市发展新区虽然都在享受生态涵养区提供的生态服务, 如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 但是却没有对这些生态服务付费, 按等价交换原则, 每个区县都应该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补偿。目前, 内城区一般都经济发达, 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人口高度密集, 发展空间有限; 生态涵养区则发展空间广阔, 生态环境优越, 人口密度较小, 但一般存在着经济总量不足,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缺少建设资金城市化、。最近, 、朝阳、海淀、顺义、亦庄开发区等发达城区与怀柔、门头沟、延庆、密云、房山、平谷等生态涵养区县结成互助对子开展合作。这种互助合作绝不能简单等同于“扶贫”, 帮助生态涵养区修建几处基础设施、几所学校医院了事。更重要是应扶持生态涵养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生态产业, 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做法包括:第一, 通过援助资金、设备等手段, 帮助生态涵养区开展污染物治理和资源再利用, 支持生态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第二, 结合区域特点, 合理划分产业链环节。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都市工业等的管理型、总部型企业放在内城区发展; 研发、后期制作、生产制造等企业放在生态涵养区发展。帮助生态涵养区生产和销售生态农产品, 加强在会展业、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第三, 利用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 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

(五) 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

照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技术产业政策,

出台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通过税收减免、租金补贴、贷款担保贴息、建立生态型产业导向基金、土地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生态产业发展。例如, 可以参照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产业企业执行最低一级税率, 全免税。, 每个区2、补贴等, 支持生态产业园区和生产。

(六) 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标准体系

我国生态标准认证体系尚不健全, 应该依托北京市科研机构及行业管理机构聚集的优势,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产业标准体系, 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和生态产品认证体系, 为生态产业由试验阶段步入常规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七) 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

生态产业有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认证标准, 强调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需要一定技术手段做支撑。而目前,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管理者、工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 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多。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提高当地管理者、工人、农民的生产技能, 适应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

(八) 加强生态产品市场监管,

生态友好型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给与支持。北京市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初期, 无一不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如中关村科技园、金融街、C BD 、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对处于弱势的生态涵养发展区, 则更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北京市应该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那样支持生态产业的发展, 建议参

为生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提倡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方式, 加强生态品牌宣传, 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度。整顿和规范生态产品市场, 加强对生产、销售渠道的监督检查, 严查假冒伪劣产品, 保证消费者能够消费到货真价实的生态产品, 避免生态产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保护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40—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参考文献:

[1]张莉. 生态标签对消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E B Π

O L ].http :ΠΠw w w. m odechina. net.

[2]张成义. 绿色———黑龙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J].

[7]张杰, 蒋三庚. 发展北京生态产业、迈向国际化大

都市[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

[8]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

:ΠΠw. .

[9][E B ΠO L

].

ΠΠw cn Πfzgh Π.

], . 生态产业园理论与规划设计原则

[E B ΠO L ].

中国食品工业, 2002(10) .

[3]杨桂华, 钟林生等. 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0.

[4]朱跃龙.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怎样发展产业投资北京, 2008(1) .

[5]北京市统计局. )

[M].:[6]朱四海, . 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4(3) .

[11]郊区农业[E B ΠO L ].http :ΠΠw w w. bjnw. g ov. cn Π

zwgk Πgkxx.

实现[J]., 2006(6) .

Developing Ecological I ndustry in the C apit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G UO Feng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industry in the capit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wa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ormulating supportative polices , rein forcing the technical training and prom oting the spreading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K eyw ord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 ecological industry ; co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张 准)

—41—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郭 峰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 , 提出生态农业、生态

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 ;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 042003620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

将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将产品消费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生态产业, 其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如环境基础、消费市场、技术及工艺水平、标准化管理等, 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已经具备了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一) 环境基础

一、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

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理念,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 把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生态产业中的“生态”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友好的, 通过对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实行严格控制与管理, 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 这是生态产业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 产品的消费过程是生态友好的, 主要指企业(或农户) 利用生态优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 提供对环境、人体更安全的产品或服务,

生态产业一般都对环境条件有严格要求, 如有机农业生产的关键是生产基地本身无污染, 对土壤、水质、大气等也有严格控制标准, 而且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 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旅游景点必须是保护好、干扰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 使游客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 林木覆盖率高, 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程度低, 是北京市环境质量最为优良的区域, 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基础。

(二) 广阔的市场前景

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增强, 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绿色食品、绿色家电、

[收稿日期]2008204216

[作者简介]郭峰(1972-) , 男, 河北辛集市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36—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旅游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青睐。欧盟的生态产品认证涉及到去污剂、衣物清洁剂、油漆涂料、纺织品、硬地板、个人电脑、冰箱、电视、洗衣机、旅游住宿服务等21类产品。国内绿色食品售价高出普通食品50%甚至l 倍以上, 在未来5~10年里, 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达到5%左右。国外专家预测, 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由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年增长率将达到20%~50%消费观念的形成, 市场空间。, 人们、生态产品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而且, 首都作为窗口, 产品能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三) 首都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生态产业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手段和高水平管理作支撑的产业模式, 需要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作保障。而北京市的科研院所密集, 人力资源丰富, 是我国行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城市, 有高等院校68所, 校属研究机构309个, 国家级科研机构489家, 国家重

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1Π3, 国家级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认证部门基本都在北京。这就为生态产业的生产技术、认证标准和生产管理等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

(, 、

,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814%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全市G DP 的7016%, 而生态涵养发展区以5313%的土地资源仅实现了全市G DP 的415%。另外, 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均G DP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 地均G DP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2%;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市功能拓展区低29%, 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9%; 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其他功能区差距亦很大, 见表1。由此可看出, 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其他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要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 就必须缩小这一差距, 实现首都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

表1 2005年首都四大功能区主要经济指标

土地面积占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万元Π人) 44774

[***********][1**********]0

(万元Π平方公里)

[***********][1**********]21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860

全市比重(%) 占全市比重(%)

  全 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100 [1**********]313

100 [**************]

配收入(元)

[***********]4315502

[1**********]33

  数据来源: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6) 。

  减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

借助外力, 通过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差距; 二是加快不发达地区自身发展, 缩短差距。如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

平, 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 预计每年转移支付的额度将达到近20亿元。如果再加上弥补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等, 需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支付的数额巨大, 将给北京市带来很

—37

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大财政负担。单纯靠财政转移支付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助长地方的“等、靠、要”思想, 容易发生“养懒汉”甚至寻租腐败现象, 不利于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 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将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增强生态涵养区自身的发展能力, 则是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 改善北京城市环境, , 尽管近年来, 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但距离北京市提出的生态良好、宜居城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覆盖率在60%以上, 每天都在发挥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吸尘杀菌、净化空气等作用, 堪称北京市的“绿肺”; 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水源地犹如北京市的“肾脏”, 蒸腾水分、稀释氮磷、降解污染、调节出清爽湿润的气候。整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已成为北京市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 为维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 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但这一区域范围不能只保护不发展, 必须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 而生态产业正是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产业发展模式, 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必然选择。

(三) 调整首都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而生态产业即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 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及其他行业发展, 完全符合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调整方向。目前, 我国生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市应该利用首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对全国生态产业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38

三、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对策建议

  经过数十年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优势已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涵养发展, 结合地, 在山区着。

(一) 做大做强生态农业, 打造特色精品生态农业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渔业等领域, 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纤维等。我国已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

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为补充的生态标签认证格局, 这三种生态标签农产品不仅强调对人的健康无害, 其生产过程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基础, 注重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更低程度。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占地8746165平方公里, 占北京总面积的5313%, 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 生态质量优良, 农业资源丰富, 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 如黄土坎鸭梨、石峨玉皇李子、燕山板栗、张坊磨盘柿、北寨红杏、京白梨、雁翅苹果、红螺大脆枣、妙峰山樱桃、珍珠泉蛋鸭、怀柔冷水鱼等, 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基础。截至2004年, 共有370家企业的69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160家基地和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但总体来讲, 获得生态认证农产品的比重还比较低, 生态农业生产相对分散, 管理水平较低, 还没有形成规模。

今后, 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特色。具体思路为:第一, 和当地农业生产基础相结合,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以及精品小杂粮、反季蔬菜、花卉、山野菜和中草药等高效种植业; 畜牧养殖业应限制自由放牧, 推广果草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减少畜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着重生产绿色畜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禽产品; 延长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第二,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生态产品认证, 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通过H ACCP 等生态产品生产标准认证, 利用山区污染少的环境优势, 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第三, 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第四, 发挥行业协会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协调

、导作用, 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的整体竞争力。

(, 建设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原理, 以生产过程的低污染、低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工业, 需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重点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环境特点、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和都市型工业企业, 如绿色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第二, 大力推进现有工业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 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通过企业之间有效分享物质、能源、水、基础设施等资源, 使企业群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 从而达到区域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关键是统筹规划好企业之间热量、能源、水资源等物质能量循环再利用的流程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搞好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第三, 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推进废弃物零排放, 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IS O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三)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 带动相关

生态服务业发展

生态服务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 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的服务业, 主要包括生态产品销售、生态住宿餐饮、生态旅游等。其中, 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其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首都生态

涵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而且有相当数量的旅游景点属于生态优良、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甚至自然保护区, 如松山、百花山、灵山、雾灵山、云蒙山、雁栖湖、野鸭湖、京东大峡谷等, 仅A 级及以上和主要旅游区(点) 就有41, 占全市比重为3417%, 、观光采摘, 。

:第一, 与。遵循生态旅游与农业的内在功, 实现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与有形产品无缝对接, 其主要载体有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

、采摘园、农家乐游等。一方面, 利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乡村环境空间向游客提供逗留场所, 通过具有参与性的乡村生活形式及特有的娱乐活动, 实现城乡居民的广泛交流; 另一方面, 在游客观光时提供当地农副产品, 产品与服务兼营。第二, 实行生态旅游认证。争取将“生态标签”制度引入旅游市场, 由第三方依据事先制定的、经行业认可的标准, 证明生态旅游服务商、旅游吸引物经营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符合标准。生态旅游认证对象包括饭店及其它住宿设施, 旅游吸引物、景区等。通过认证培育生态旅游品牌, 使旅游者在选择景区、饭店和其他旅游服务提供者时做出正确抉择, 购买到真正“绿色”的旅游产品。第三, 不要超出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严格遵循生态规律, 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以内。第四, 做好环境教育工作。在旅游景区内安装一些能提高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设施, 同时加强管理, 约束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第五, 做好资金回投工作。旅游所得收入要按一定比例回投至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用于保护和修复因旅游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第六, 通过生态旅游带动生态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生态品销售等相关生态服务业发展, 形成一条“吃、住、行、游、购、娱”相结合的生态体验产业链。

(四) 建立发达城区与生态涵养区

之间的帮扶机制

北京市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

—39

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区、城市发展新区虽然都在享受生态涵养区提供的生态服务, 如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 但是却没有对这些生态服务付费, 按等价交换原则, 每个区县都应该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对生态涵养区进行补偿。目前, 内城区一般都经济发达, 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人口高度密集, 发展空间有限; 生态涵养区则发展空间广阔, 生态环境优越, 人口密度较小, 但一般存在着经济总量不足,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缺少建设资金城市化、。最近, 、朝阳、海淀、顺义、亦庄开发区等发达城区与怀柔、门头沟、延庆、密云、房山、平谷等生态涵养区县结成互助对子开展合作。这种互助合作绝不能简单等同于“扶贫”, 帮助生态涵养区修建几处基础设施、几所学校医院了事。更重要是应扶持生态涵养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生态产业, 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做法包括:第一, 通过援助资金、设备等手段, 帮助生态涵养区开展污染物治理和资源再利用, 支持生态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第二, 结合区域特点, 合理划分产业链环节。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都市工业等的管理型、总部型企业放在内城区发展; 研发、后期制作、生产制造等企业放在生态涵养区发展。帮助生态涵养区生产和销售生态农产品, 加强在会展业、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第三, 利用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 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

(五) 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

照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技术产业政策,

出台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通过税收减免、租金补贴、贷款担保贴息、建立生态型产业导向基金、土地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生态产业发展。例如, 可以参照高新技术企业对生态产业企业执行最低一级税率, 全免税。, 每个区2、补贴等, 支持生态产业园区和生产。

(六) 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标准体系

我国生态标准认证体系尚不健全, 应该依托北京市科研机构及行业管理机构聚集的优势,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产业标准体系, 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和生态产品认证体系, 为生态产业由试验阶段步入常规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七) 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

生态产业有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认证标准, 强调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需要一定技术手段做支撑。而目前,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管理者、工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 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多。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提高当地管理者、工人、农民的生产技能, 适应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

(八) 加强生态产品市场监管,

生态友好型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给与支持。北京市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初期, 无一不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如中关村科技园、金融街、C BD 、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对处于弱势的生态涵养发展区, 则更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北京市应该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那样支持生态产业的发展, 建议参

为生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提倡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方式, 加强生态品牌宣传, 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度。整顿和规范生态产品市场, 加强对生产、销售渠道的监督检查, 严查假冒伪劣产品, 保证消费者能够消费到货真价实的生态产品, 避免生态产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保护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40—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参考文献:

[1]张莉. 生态标签对消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E B Π

O L ].http :ΠΠw w w. m odechina. net.

[2]张成义. 绿色———黑龙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J].

[7]张杰, 蒋三庚. 发展北京生态产业、迈向国际化大

都市[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

[8]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

:ΠΠw. .

[9][E B ΠO L

].

ΠΠw cn Πfzgh Π.

], . 生态产业园理论与规划设计原则

[E B ΠO L ].

中国食品工业, 2002(10) .

[3]杨桂华, 钟林生等. 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0.

[4]朱跃龙.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怎样发展产业投资北京, 2008(1) .

[5]北京市统计局. )

[M].:[6]朱四海, . 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4(3) .

[11]郊区农业[E B ΠO L ].http :ΠΠw w w. bjnw. g ov. cn Π

zwgk Πgkxx.

实现[J]., 2006(6) .

Developing Ecological I ndustry in the C apit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G UO Feng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industry in the capit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wa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ormulating supportative polices , rein forcing the technical training and prom oting the spreading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K eyw ord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 ecological industry ; co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张 准)

—41—


相关内容

  •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字号 大 中小]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规划基础 第二节 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三节 功能分区 第三章 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 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 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 ...

  • 北京区县功能定位
  •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2005年5月30日)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充分发挥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 ...

  • 张家口市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纪实
  • 张家口市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纪实 日期:2015-11-3 字体:[小 中 大] 阅读:49 次 [阅读提示] 100多年前,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通车,缩短了北京与张家口的时空距离.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与张家口携手举办2022年冬奥会等机遇的垂青,让张家口与北京的交流与合作更 ...

  • 北京城市化安全的结构与布局调整对策
  • 摘要:根据北京的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积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实现北京城市化安全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北京:城市化安全:结构与布局调整 城区各处,交通畅通等是保证它们高效运转的前提,也是"服好务"的重要内容.鉴于北京城区的规划容量已趋饱和, ...

  • 北京生态补偿五年探路
  • "限制和禁止开发给地方经济和财政增长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北京不会漠视或者放弃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是要集全市之力对这些区域进行生态补偿,以缓解全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谈及生态涵养发展区这片占据全市总面积68.9%的区域,北京市农委山区处副处长李昀再三强调说,& ...

  • 环首都贫困带的脱贫问题_基于生态性贫困视角
  • 2013年12月 第6期 总第171期 开放导报 CHINA OPENING JOURNAL December 2013No.6 Total No.171 [地方发展] 环首都贫困带的脱贫问题 --基于生态性贫困视角 李 丹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摘要] 环首都贫困带具有一个 ...

  • 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 区县功能定位发布 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2005年正式发布. 该& ...

  • 北京第11次党代会报告(真正全文)
  • 刘淇在北京第11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将于9时正式开始.开幕式由郭金龙主持. 郭金龙:同志们,本次大会应出席代表760名,因事因病缺席代表9名,实到代表751名,符合规定人数,可以开会.现在我宣布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 今 ...

  • 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 京政发„2007‟1号附件: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 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目 录 前 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