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经济思想史论述题

经济思想史论述

1. 魁奈的经济表

假定:土地为地主所有。由承租的农场主耕种(生产阶层),其产品不仅要满足自己需要还要满足土地所有者、非生产阶层的需要,《经济表》说明社会净产品如何在三个阶层之间循环并年复一年生产出来。

分析:

农场主开始有50亿里弗的年总产出,包括10亿补偿原预付(生产工具折旧),20亿里弗补充年预付(自身消费的粮食),20亿剩余纯产品。实物构成为40亿里弗的粮食,10亿里弗的工业原料,真正参与流通的是20亿粮食和10亿工业原料,另外20亿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补偿年预付)。

地主阶层拥有20亿货币,用10亿购买非生产阶层的工业制成品,另外10亿从农场主那购买生活资料(粮食)

非生产阶层用所获得的10亿货币从农场主那购买生活资料(粮食),同时农场主用从地主那获得的10亿货币购买非生产阶层的制成品(生产工具)。非生产阶层然后又用这10亿货币从农场主那购买工业原料。

结果:

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的粮食和10亿里弗的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不生产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的工业原料和10亿里弗的生活资料,保证了再生产的继续;生产阶层(农场主)收回了20亿里弗的货币,作为下一年度的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的工业品(农具等)补偿原预付的折旧和利息;还保留20亿里弗的粮食留在手中补偿了“年预付” 。 整个流通过程完成了,可继续进行简单再生产。

2. 请用图表分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法则。

首先是对要素的定义:两个层次的资本:物质资本,具体的资本,资本的价值形态,抽象的资本,两个层次的劳动。要素获得报酬的理由:生产力。资本创造产品的能力,是利息的根据。要素的报酬的决定:边际生产力规律。工资和利息都是由最后生产力规律来决定的。

假设:当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东西保持不变特别是技术不变。

A

D A

D

资本不变,BC代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第一个工人生产AB的产出,但由于收益递减,后面的工人所增加的产出比前面工人增加的产出更少。如果雇佣了AD数量工人,最后一个工人的产出为CD,这也确定了所以工人的工资率。

如果工资率高于AE,将雇佣更少工人(小于AD),一些工人边际产出不足以达到较高工资水平;如果工资率低于AE,将雇佣更多工人(大于AD)。均衡工资出现在当可变要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要素的成本或收入时。总工资AECD,资本产生利息(BEC),是固定要素合法收益。

劳动数量保持固定(AD数量),BC代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也是资本的需求曲线,在均衡点上每单位的资本得到边际产出作为回报,即CD,总利息AECD,劳动剩余BEC,如果资本数量增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利息率都讲下降,如何资本数量减少,资本边际生产力和利息率都讲上升。

利润:经济趋于均衡可能存在利润,如果工资和利息没有耗尽全部产出,剩余就是企业家的纯利润,如果图1的AECD部分少于图2的EBC,那么就有经济利润,这时一些企业会进入这个行业,使市场价格下降,会消除经济利润。

克拉克最终论证了:按照边际生产力原则分配工资和利息是把劳动和资本的边际贡献公平地分配给工人和资本家。因此,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贡献分配是最公平的分配原则。

克拉克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关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很少涉及要素供给;他认识到的收入分配理论是静态的。

(1)要素的定义。两个层次的资本:一个是物质资本,为具体的资本。一个是资本的价值形态,为抽象的资本。两个层次的劳动:人和资本货物一样是会消灭的,但劳动却和资本一样,是永久存在的。

(2)要素获得报酬的理由是生产力,资本创造产品的能力,就是利息的根据

(3)边际生产力递减,在固定数量资本的情况下使用劳动,它的生产力是递减的;如果对一定数目的工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连续不断地供应资本,结果产量的增加就愈来愈小。

(4)要素报酬的决定依照边际生产力规律,工资和利息都是由最后生产力规律来决定的。

克拉克最终论证:按照边际生产力原则分配工资和利息是劳动和资本的边际贡献公平地分配给工人和资本家。因此,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贡献分配是最公平的分配原则。

3. 斯密与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异同,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于中国贸易发展或

都不适合,理由

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比较优势(如何分析,大家自由发挥)

适不适合中国贸易发展:(个人认为需要分情况:对自然资源类适合(资源的优势互补)

对人力资本类不适合,理由:主要围绕妨碍了产业升级、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调整等等

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相同点是都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受益,不同点是斯密没有阻碍对外贸易是为了扩大市场、减少剩余,并且贸易的基础是绝对生产优势的不同,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论述了一个国家没有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时,只要有一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也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斯密与李嘉图的理论并不完全矛盾,但对于我国现在的状况,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较少,因此相比之下比较优势理论更适合中国贸易的发展。

同: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异: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比较优势理论更适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比较优势理论伴随着这种转型而得以在外贸领域贯彻和适用。 当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只有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实践,才能顺应这股国际潮流。简言之,无论是从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还是从贸易实践看,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现阶段贸易战略的理性选择。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具潜力。

4. 请论述以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等为代表的边际学派为什么认为古典价

值理论不充分,他们的观点在理论上能称之为一次革命吗,原因

边际三杰:(杰文斯主张经济数学化(经济学要成为一种完全的科学,就必须是一种数学的科学)强调经济研究(经济学的问题,是以最小努力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以最小量的不欲物获得最大量的可欲物,换言之,使快乐增至最高度)其价值理论包括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相等法则。门格尔则强调逻辑推理,反对经济数学化,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瓦尔拉提出了一般

均横理论、稀缺性价值论经济变量之间是函数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1)不充分的原因:

①生产成本价理论缺乏一般性,例如珍珠不是因为人们为了它潜水而具备了价值,相反,人们潜水捞珍珠是因为它有价值。

②生产成价值理论没有抓住价值的本质———效用;

③生产成本价值理论中没有边际概念

古典价值理论不充分(主要是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的异同):古典学派生产成本理论缺乏一般性,且没有抓住价值的本质即效用(人们潜水捞珍珠是因为它有价值),生产成本理论中没有边际的概念(水和钻石),没有关注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即主观心理。

边际革命: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替代劳动价值论,将微积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为其提供基本手段。开通了向新古典经济学的道路,使西方经济学完全抛弃了劳动价值论,使古典学派所强调的生产、供给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效用,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前提和基础, 边际学派对边际效用和需求的强调为马歇尔综合奠定了基础,边际的分析与应用(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边际消费倾向)极大丰富了经济研究的内容,对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重大变革。

5. 请论述约翰穆勒的折中主义在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价值论中的表现

生产理论:

(1)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用其父亲的观点——积累的劳动定义资本;接受西尼尔“节欲论”,提出资本来自资本家的节省。

(2)①在生产力性质上,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 反对萨伊所有要素都有相等生产力的观点。

②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 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省而不是消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3)劳动增长的规律,一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 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 甚至没有限 度;另一方面又断言,生活资料的增长也会很快。因此,他即反对人口增长会构成生产增 长的障碍的观点; 又主张应当积极限制人口的增长, 因为土地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将会使新增劳动力的供养越来越困难。

分配理论:(1)根据资本来源于“节省”,约翰·穆勒继承西尼尔的合理利润观,指出工人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资本家的利润则是对节欲的报酬。

(2)秉承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指出利润来源于生产领域,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

(3)他还同时继承李嘉图利润同工资成反比,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观点。

价值论:价值决定的三个层次:

①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

②生产费用决定的自然价值, 自然价值等于生产费用加通常的利润;

③劳动费用价值论,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 。

社会改良途径:

1)普及教育,限制社会人口。

2)发展合伙经营,消除阶级对立,提高生产效率。

3)主张通过改良而非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的方式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6. 请论述李嘉图体系解体的两个分支和各自分支的发展演变

一、 反对派的批判

1、马尔萨斯的批判

第一,利润不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扣除而是来源于“低买高卖”。

第二,利润不同劳动工资成反比,而是同商品购买到的价值成正比。

2、托伦斯(1780~ 1864)的批判

•在资本出现之后,价值决定于资本的支出额而非劳动的支出额。

•资本利润不是价值的组成部分,“自然价格由生产费用或者„„由„„资本支出构成,它不可能包括利润率”。

•利润来源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

3、贝利(1791~1870)的批判

•价值是商品间的交换关系;价值不是商品某一固有的东西,而只是商品和商品交换时的比例。批判李嘉图把一个相对的东西看作一个绝对的东西。

•劳动价值并非依存于“最低工资的必要劳动时间”,而是一种交换比例。 •工资是劳动和构成工资的生活资料的交换比例。不存在劳动和资本交换时产生的多量劳动和少量劳动相交换的问题。

•利润是价格超过生产成本的数量对垫支资本的比例。

二、 拥护者的诡辩

1、詹姆斯·穆勒(1773-1836)的辩护

•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詹姆斯·穆勒对李嘉图的劳动范畴进行了诡辩式的扩大。

–创造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或积累劳动。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参加价值的创造。

2、麦克库洛赫:李嘉图学派解体

•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进一步扩大了劳动的范围。

–创造新价值的不仅包括活劳动、积累的劳动,而且包括凡是能引起合乎人的愿望的结果的所有操作,不管进行这种操作的是人,还是牲畜或自然力。

诡辩的失败:

•把牲畜和自然力也纳入到“劳动”的范畴内,麦克库洛赫彻底败坏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如此评价麦克库洛赫:他“不仅是李嘉图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

•最后,反对派发现他们的理论同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的并不存在根本分歧,只不过是资本和劳动概念及范畴不同罢了。

•自1830年以后,古典经济学家已不再争论劳动价值论问题了。剩下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否是阶级利益一致的社会。根据这个问题,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辟的两个方向发展

李嘉图体系的两个矛盾: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等量资本必然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劳动和资本的等价交换。(葡萄酒的窖藏)

以詹姆斯穆勒的积累劳动说和麦克库洛赫的自然力创造价值理论为代表既坚持劳动价值理论又承认利润与地租的合理性。

詹姆斯·穆勒:资本是“蓄积的劳动”。商品价值根本上由劳动决定,最终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其中劳动是指活劳动,而资本是蓄积的劳动。活劳动和蓄积劳动加总决定商品的价值。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詹姆斯·穆勒认为创造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或积累劳动。资本是积累的劳造动,参加价值的创造。(葡萄酒的窖藏是生产新酒时耗费的劳动以资本的形式仍在“劳动”着,并不断创造出价值)

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劳资的不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时,穆勒把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归结为普通的商品交换关系。工人的工资是现在产品,资本家的工资(积累劳动的工资)是未来产品,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普通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关系。未来产品和现在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通过竞争和供求形成的。

李嘉图的价值决论中只包含活劳动,资本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一般利润率传导而来。而穆勒却把资本本身作为价值决定的因素,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曲解了李嘉图的劳动范畴。

麦克库洛赫: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进一步扩大了劳动的范围。创造新价值的不仅包括活劳动、积累的劳动,而且包括凡是能引起合乎人的愿望的结果的所有操作,不管进行这种操作的是人,还是牲畜或自然力。 因此陈葡萄酒的价值增值归功于自然力在窖藏期间持续劳动。

在“解决”按劳动等价交换规律同劳资不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时,他首先界定了两个新的概念“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真实价值”依存并恰好比例于耗费在商品生产商的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则依存于“商品所换得的劳动量或任何一种商品量”。在“自然市场”内:“相对价值”=“真实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价值大于自然价值,利润等于相对价值减去自然价值,即利润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牲畜和自然力也纳入到“劳动”的范畴内,麦克库洛赫彻底败坏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如此评价麦克库洛赫:他“不仅是李嘉图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

7. 请论述马克思如何化解李嘉图体系的两个矛盾

两个矛盾: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劳动和资本的等价交换。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等量资本必然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

第一个矛盾解决:马克思区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区分劳动与劳动力两个概念,而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如果资本家支付的工资等于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虽然这个过程劳动

创造了价值,但资本家付出与回报是相等的,为获得利润,支付的工资必然要小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支付了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因此资本增值实质是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也即是剩余价值。因此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在雇佣工人过程中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劳动力与佣金的交换,因此整个过程不违背价值规律,认清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的价值该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矛盾解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率=mm利润率= vc v

利润与来源于剩余价值,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c+v)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转移,减少对利润率低低部门投资,增加高利润部门投资,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利润率上升,反之。这样利润率在不同部门之间波动最终趋于一致,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率在资本家激烈竞争过程中趋于平均,因而产生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情况

马克思坚称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规律是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生产价格采取再复杂的表面形式也不足以取消本质的规定性。而两个等式足以揭示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8. 请论述马歇尔的综合性在价格理论中的表现

马歇尔通过综合主客观价值论的正确一面,把西方微观经济学牢牢地建立在供求框架体系内,实现了价值论和价格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将古典的生产成本决定价格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价格结合,即认为决定市场价格的既是需求又是供给,在供给背后存在货币和主观成本,在需求背后存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及其变动:人们需要商品是因为消费商品可以满足欲望、获得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随此物数量的每一次增加效用而递减,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人们拥有一物的数量越大,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小即边际需求价格递减,由此马歇尔推出需求曲线,此外还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消费者剩余、需求弹性。

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供给及其变动:生产四要素论劳动、资本(等待代替节欲)、土地、组织。生产费用就是商品的供给价格,即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劳作和牺牲必须付出的价格;在不同的时期,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从而供给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同(现期,供给不变短期,至少有一种要素不变长期,所有要素都可变超长期,技术也可变),利用短期商品供给量随着供给价格的变化同向变化推出短期供给曲线,长期可能出现供给价格不变甚至和产量反向变动推出长期供给曲线,还定义了生产者剩余。

两者通过供求共同决定价格(均衡价格论):

供给和需求决定商品价格的基本规律: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的价格

不同时期内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决定的作用:特别短期,商品的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短期,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长期,商品价格主要由供给成本决定。

古典学派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主义者的主观价值论都只不过是均衡价格理论的一个特例:短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马歇尔剪刀)

总结:马歇尔的价格理论是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供求均衡原理是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生产成本(劳动负效用和资本等待的牺牲)决定商品的供给;在不同的时期,商品的供给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不一致,进而在供求关系中,两者影响均衡价格的作用不对等;古典的客观价值论可以看成是商品长期均衡价格的决定规律;而边际主义的主观价值论在短期商品价格决定时适用

马歇尔利用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为他的分配理论奠定基础,供求均衡原则,不仅运用于商品价格的决定,而且运用于要素价格的决定,实现了交换和分配规律的统

一。这也成功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最和谐的经济制度。

马歇尔把古典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结合在供求均衡价格论体系中,指出那是产品价格在长期中的决定规律。通过“均衡”的概念,他论证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是最有效的经济机制,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调节经济变量之间的流动,实现要素和产品最有效的分配。因此,秉承了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正因如此,经济思想史中,马歇尔是综合者,而非革命者。其开创的“新古典”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的而非革命的体系。

马歇尔通过综合主客观价值论的正确一面,把西方微观经济学牢牢地建立在供求框架体系内,实现了价值论和价格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主观题

1. 相对论与绝对论方法的区别,代表人物,解释理论,赞成哪一个,为什么?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1.比较优势原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他的态度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英国对外贸易当时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由于他反对谷物法,推动本国工业发展,也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还由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其学说至今还有重大的意义。

2.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认为:参加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这样,参加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

3.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模式:

李嘉图采用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简单国际贸易的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该模型的假定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英国、葡萄牙,进行贸易的只有两种产品:毛呢和酒考察的条件: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不考察运输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技术变化等因素。(

这样,李嘉图就从比较劳动量的角度说明,比较优势的基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可以有比较优势价格。

5.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评价:

优点是:第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第二,李嘉图说明了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的差异,实际上是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三,该理论既反映了当时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状况、地位,也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缺点是:

第一,该原理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推理,它丢掉了经济关系中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把英国为支配国、其它国家为被支配国的分工贸易格局加以合理的肯定,似乎这是最理想的分工。

第二,该理论的不彻底性使之未能解释和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问题。

第三,尽管李嘉图区分了自然优势和人为优势,但往往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和超历史的。

2.什么是财政政策?国家使用财政政策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对付经济衰退的方法是什么?

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用举债方式融资——即预算赤字,进行投资,扩大需求。

举办公共工程,投资于非生产部门来刺激有效需求;

从事扩军备战,增加军费支出,刺激生产,增加部分就业;

并给大企业有保障的利润和军火销售市场,从而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

(2) 改变租税体系。进一步用累进税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增加消费需求和提高就业水平。

3.凯恩斯对蜜蜂的预言的理解以及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

经济思想史论述

1. 魁奈的经济表

假定:土地为地主所有。由承租的农场主耕种(生产阶层),其产品不仅要满足自己需要还要满足土地所有者、非生产阶层的需要,《经济表》说明社会净产品如何在三个阶层之间循环并年复一年生产出来。

分析:

农场主开始有50亿里弗的年总产出,包括10亿补偿原预付(生产工具折旧),20亿里弗补充年预付(自身消费的粮食),20亿剩余纯产品。实物构成为40亿里弗的粮食,10亿里弗的工业原料,真正参与流通的是20亿粮食和10亿工业原料,另外20亿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补偿年预付)。

地主阶层拥有20亿货币,用10亿购买非生产阶层的工业制成品,另外10亿从农场主那购买生活资料(粮食)

非生产阶层用所获得的10亿货币从农场主那购买生活资料(粮食),同时农场主用从地主那获得的10亿货币购买非生产阶层的制成品(生产工具)。非生产阶层然后又用这10亿货币从农场主那购买工业原料。

结果:

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的粮食和10亿里弗的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不生产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的工业原料和10亿里弗的生活资料,保证了再生产的继续;生产阶层(农场主)收回了20亿里弗的货币,作为下一年度的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10亿里弗的工业品(农具等)补偿原预付的折旧和利息;还保留20亿里弗的粮食留在手中补偿了“年预付” 。 整个流通过程完成了,可继续进行简单再生产。

2. 请用图表分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法则。

首先是对要素的定义:两个层次的资本:物质资本,具体的资本,资本的价值形态,抽象的资本,两个层次的劳动。要素获得报酬的理由:生产力。资本创造产品的能力,是利息的根据。要素的报酬的决定:边际生产力规律。工资和利息都是由最后生产力规律来决定的。

假设:当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东西保持不变特别是技术不变。

A

D A

D

资本不变,BC代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第一个工人生产AB的产出,但由于收益递减,后面的工人所增加的产出比前面工人增加的产出更少。如果雇佣了AD数量工人,最后一个工人的产出为CD,这也确定了所以工人的工资率。

如果工资率高于AE,将雇佣更少工人(小于AD),一些工人边际产出不足以达到较高工资水平;如果工资率低于AE,将雇佣更多工人(大于AD)。均衡工资出现在当可变要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要素的成本或收入时。总工资AECD,资本产生利息(BEC),是固定要素合法收益。

劳动数量保持固定(AD数量),BC代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也是资本的需求曲线,在均衡点上每单位的资本得到边际产出作为回报,即CD,总利息AECD,劳动剩余BEC,如果资本数量增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利息率都讲下降,如何资本数量减少,资本边际生产力和利息率都讲上升。

利润:经济趋于均衡可能存在利润,如果工资和利息没有耗尽全部产出,剩余就是企业家的纯利润,如果图1的AECD部分少于图2的EBC,那么就有经济利润,这时一些企业会进入这个行业,使市场价格下降,会消除经济利润。

克拉克最终论证了:按照边际生产力原则分配工资和利息是把劳动和资本的边际贡献公平地分配给工人和资本家。因此,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贡献分配是最公平的分配原则。

克拉克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关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很少涉及要素供给;他认识到的收入分配理论是静态的。

(1)要素的定义。两个层次的资本:一个是物质资本,为具体的资本。一个是资本的价值形态,为抽象的资本。两个层次的劳动:人和资本货物一样是会消灭的,但劳动却和资本一样,是永久存在的。

(2)要素获得报酬的理由是生产力,资本创造产品的能力,就是利息的根据

(3)边际生产力递减,在固定数量资本的情况下使用劳动,它的生产力是递减的;如果对一定数目的工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连续不断地供应资本,结果产量的增加就愈来愈小。

(4)要素报酬的决定依照边际生产力规律,工资和利息都是由最后生产力规律来决定的。

克拉克最终论证:按照边际生产力原则分配工资和利息是劳动和资本的边际贡献公平地分配给工人和资本家。因此,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贡献分配是最公平的分配原则。

3. 斯密与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异同,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于中国贸易发展或

都不适合,理由

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比较优势(如何分析,大家自由发挥)

适不适合中国贸易发展:(个人认为需要分情况:对自然资源类适合(资源的优势互补)

对人力资本类不适合,理由:主要围绕妨碍了产业升级、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调整等等

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相同点是都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受益,不同点是斯密没有阻碍对外贸易是为了扩大市场、减少剩余,并且贸易的基础是绝对生产优势的不同,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论述了一个国家没有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时,只要有一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也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斯密与李嘉图的理论并不完全矛盾,但对于我国现在的状况,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较少,因此相比之下比较优势理论更适合中国贸易的发展。

同: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异: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比较优势理论更适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比较优势理论伴随着这种转型而得以在外贸领域贯彻和适用。 当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只有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实践,才能顺应这股国际潮流。简言之,无论是从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还是从贸易实践看,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现阶段贸易战略的理性选择。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具潜力。

4. 请论述以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等为代表的边际学派为什么认为古典价

值理论不充分,他们的观点在理论上能称之为一次革命吗,原因

边际三杰:(杰文斯主张经济数学化(经济学要成为一种完全的科学,就必须是一种数学的科学)强调经济研究(经济学的问题,是以最小努力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以最小量的不欲物获得最大量的可欲物,换言之,使快乐增至最高度)其价值理论包括主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相等法则。门格尔则强调逻辑推理,反对经济数学化,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瓦尔拉提出了一般

均横理论、稀缺性价值论经济变量之间是函数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1)不充分的原因:

①生产成本价理论缺乏一般性,例如珍珠不是因为人们为了它潜水而具备了价值,相反,人们潜水捞珍珠是因为它有价值。

②生产成价值理论没有抓住价值的本质———效用;

③生产成本价值理论中没有边际概念

古典价值理论不充分(主要是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的异同):古典学派生产成本理论缺乏一般性,且没有抓住价值的本质即效用(人们潜水捞珍珠是因为它有价值),生产成本理论中没有边际的概念(水和钻石),没有关注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即主观心理。

边际革命: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替代劳动价值论,将微积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为其提供基本手段。开通了向新古典经济学的道路,使西方经济学完全抛弃了劳动价值论,使古典学派所强调的生产、供给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效用,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前提和基础, 边际学派对边际效用和需求的强调为马歇尔综合奠定了基础,边际的分析与应用(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边际消费倾向)极大丰富了经济研究的内容,对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重大变革。

5. 请论述约翰穆勒的折中主义在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价值论中的表现

生产理论:

(1)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用其父亲的观点——积累的劳动定义资本;接受西尼尔“节欲论”,提出资本来自资本家的节省。

(2)①在生产力性质上,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 反对萨伊所有要素都有相等生产力的观点。

②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 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省而不是消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3)劳动增长的规律,一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 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 甚至没有限 度;另一方面又断言,生活资料的增长也会很快。因此,他即反对人口增长会构成生产增 长的障碍的观点; 又主张应当积极限制人口的增长, 因为土地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将会使新增劳动力的供养越来越困难。

分配理论:(1)根据资本来源于“节省”,约翰·穆勒继承西尼尔的合理利润观,指出工人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资本家的利润则是对节欲的报酬。

(2)秉承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指出利润来源于生产领域,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

(3)他还同时继承李嘉图利润同工资成反比,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观点。

价值论:价值决定的三个层次:

①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

②生产费用决定的自然价值, 自然价值等于生产费用加通常的利润;

③劳动费用价值论,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 。

社会改良途径:

1)普及教育,限制社会人口。

2)发展合伙经营,消除阶级对立,提高生产效率。

3)主张通过改良而非没收资本家的财产的方式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6. 请论述李嘉图体系解体的两个分支和各自分支的发展演变

一、 反对派的批判

1、马尔萨斯的批判

第一,利润不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扣除而是来源于“低买高卖”。

第二,利润不同劳动工资成反比,而是同商品购买到的价值成正比。

2、托伦斯(1780~ 1864)的批判

•在资本出现之后,价值决定于资本的支出额而非劳动的支出额。

•资本利润不是价值的组成部分,“自然价格由生产费用或者„„由„„资本支出构成,它不可能包括利润率”。

•利润来源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

3、贝利(1791~1870)的批判

•价值是商品间的交换关系;价值不是商品某一固有的东西,而只是商品和商品交换时的比例。批判李嘉图把一个相对的东西看作一个绝对的东西。

•劳动价值并非依存于“最低工资的必要劳动时间”,而是一种交换比例。 •工资是劳动和构成工资的生活资料的交换比例。不存在劳动和资本交换时产生的多量劳动和少量劳动相交换的问题。

•利润是价格超过生产成本的数量对垫支资本的比例。

二、 拥护者的诡辩

1、詹姆斯·穆勒(1773-1836)的辩护

•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詹姆斯·穆勒对李嘉图的劳动范畴进行了诡辩式的扩大。

–创造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或积累劳动。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参加价值的创造。

2、麦克库洛赫:李嘉图学派解体

•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进一步扩大了劳动的范围。

–创造新价值的不仅包括活劳动、积累的劳动,而且包括凡是能引起合乎人的愿望的结果的所有操作,不管进行这种操作的是人,还是牲畜或自然力。

诡辩的失败:

•把牲畜和自然力也纳入到“劳动”的范畴内,麦克库洛赫彻底败坏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如此评价麦克库洛赫:他“不仅是李嘉图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

•最后,反对派发现他们的理论同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的并不存在根本分歧,只不过是资本和劳动概念及范畴不同罢了。

•自1830年以后,古典经济学家已不再争论劳动价值论问题了。剩下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否是阶级利益一致的社会。根据这个问题,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辟的两个方向发展

李嘉图体系的两个矛盾: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等量资本必然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劳动和资本的等价交换。(葡萄酒的窖藏)

以詹姆斯穆勒的积累劳动说和麦克库洛赫的自然力创造价值理论为代表既坚持劳动价值理论又承认利润与地租的合理性。

詹姆斯·穆勒:资本是“蓄积的劳动”。商品价值根本上由劳动决定,最终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其中劳动是指活劳动,而资本是蓄积的劳动。活劳动和蓄积劳动加总决定商品的价值。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詹姆斯·穆勒认为创造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或积累劳动。资本是积累的劳造动,参加价值的创造。(葡萄酒的窖藏是生产新酒时耗费的劳动以资本的形式仍在“劳动”着,并不断创造出价值)

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劳资的不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时,穆勒把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归结为普通的商品交换关系。工人的工资是现在产品,资本家的工资(积累劳动的工资)是未来产品,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普通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关系。未来产品和现在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通过竞争和供求形成的。

李嘉图的价值决论中只包含活劳动,资本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一般利润率传导而来。而穆勒却把资本本身作为价值决定的因素,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曲解了李嘉图的劳动范畴。

麦克库洛赫:在解决劳动价值论同一般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时,进一步扩大了劳动的范围。创造新价值的不仅包括活劳动、积累的劳动,而且包括凡是能引起合乎人的愿望的结果的所有操作,不管进行这种操作的是人,还是牲畜或自然力。 因此陈葡萄酒的价值增值归功于自然力在窖藏期间持续劳动。

在“解决”按劳动等价交换规律同劳资不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时,他首先界定了两个新的概念“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真实价值”依存并恰好比例于耗费在商品生产商的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则依存于“商品所换得的劳动量或任何一种商品量”。在“自然市场”内:“相对价值”=“真实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价值大于自然价值,利润等于相对价值减去自然价值,即利润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牲畜和自然力也纳入到“劳动”的范畴内,麦克库洛赫彻底败坏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如此评价麦克库洛赫:他“不仅是李嘉图的庸俗化者,而且是詹姆斯·穆勒的庸俗化者”

7. 请论述马克思如何化解李嘉图体系的两个矛盾

两个矛盾: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劳动和资本的等价交换。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等量资本必然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

第一个矛盾解决:马克思区分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区分劳动与劳动力两个概念,而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不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如果资本家支付的工资等于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虽然这个过程劳动

创造了价值,但资本家付出与回报是相等的,为获得利润,支付的工资必然要小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支付了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因此资本增值实质是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也即是剩余价值。因此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在雇佣工人过程中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劳动力与佣金的交换,因此整个过程不违背价值规律,认清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的价值该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矛盾解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率=mm利润率= vc v

利润与来源于剩余价值,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c+v)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转移,减少对利润率低低部门投资,增加高利润部门投资,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利润率上升,反之。这样利润率在不同部门之间波动最终趋于一致,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率在资本家激烈竞争过程中趋于平均,因而产生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情况

马克思坚称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规律是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生产价格采取再复杂的表面形式也不足以取消本质的规定性。而两个等式足以揭示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8. 请论述马歇尔的综合性在价格理论中的表现

马歇尔通过综合主客观价值论的正确一面,把西方微观经济学牢牢地建立在供求框架体系内,实现了价值论和价格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将古典的生产成本决定价格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价格结合,即认为决定市场价格的既是需求又是供给,在供给背后存在货币和主观成本,在需求背后存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及其变动:人们需要商品是因为消费商品可以满足欲望、获得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随此物数量的每一次增加效用而递减,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人们拥有一物的数量越大,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小即边际需求价格递减,由此马歇尔推出需求曲线,此外还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消费者剩余、需求弹性。

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供给及其变动:生产四要素论劳动、资本(等待代替节欲)、土地、组织。生产费用就是商品的供给价格,即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劳作和牺牲必须付出的价格;在不同的时期,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从而供给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同(现期,供给不变短期,至少有一种要素不变长期,所有要素都可变超长期,技术也可变),利用短期商品供给量随着供给价格的变化同向变化推出短期供给曲线,长期可能出现供给价格不变甚至和产量反向变动推出长期供给曲线,还定义了生产者剩余。

两者通过供求共同决定价格(均衡价格论):

供给和需求决定商品价格的基本规律: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的价格

不同时期内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决定的作用:特别短期,商品的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短期,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长期,商品价格主要由供给成本决定。

古典学派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主义者的主观价值论都只不过是均衡价格理论的一个特例:短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马歇尔剪刀)

总结:马歇尔的价格理论是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供求均衡原理是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生产成本(劳动负效用和资本等待的牺牲)决定商品的供给;在不同的时期,商品的供给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不一致,进而在供求关系中,两者影响均衡价格的作用不对等;古典的客观价值论可以看成是商品长期均衡价格的决定规律;而边际主义的主观价值论在短期商品价格决定时适用

马歇尔利用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为他的分配理论奠定基础,供求均衡原则,不仅运用于商品价格的决定,而且运用于要素价格的决定,实现了交换和分配规律的统

一。这也成功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最和谐的经济制度。

马歇尔把古典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结合在供求均衡价格论体系中,指出那是产品价格在长期中的决定规律。通过“均衡”的概念,他论证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是最有效的经济机制,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调节经济变量之间的流动,实现要素和产品最有效的分配。因此,秉承了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正因如此,经济思想史中,马歇尔是综合者,而非革命者。其开创的“新古典”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的而非革命的体系。

马歇尔通过综合主客观价值论的正确一面,把西方微观经济学牢牢地建立在供求框架体系内,实现了价值论和价格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主观题

1. 相对论与绝对论方法的区别,代表人物,解释理论,赞成哪一个,为什么?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1.比较优势原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他的态度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英国对外贸易当时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由于他反对谷物法,推动本国工业发展,也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还由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其学说至今还有重大的意义。

2.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认为:参加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这样,参加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

3.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模式:

李嘉图采用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简单国际贸易的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该模型的假定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英国、葡萄牙,进行贸易的只有两种产品:毛呢和酒考察的条件: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不考察运输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技术变化等因素。(

这样,李嘉图就从比较劳动量的角度说明,比较优势的基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可以有比较优势价格。

5.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评价:

优点是:第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第二,李嘉图说明了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的差异,实际上是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三,该理论既反映了当时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状况、地位,也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缺点是:

第一,该原理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推理,它丢掉了经济关系中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把英国为支配国、其它国家为被支配国的分工贸易格局加以合理的肯定,似乎这是最理想的分工。

第二,该理论的不彻底性使之未能解释和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问题。

第三,尽管李嘉图区分了自然优势和人为优势,但往往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和超历史的。

2.什么是财政政策?国家使用财政政策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对付经济衰退的方法是什么?

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用举债方式融资——即预算赤字,进行投资,扩大需求。

举办公共工程,投资于非生产部门来刺激有效需求;

从事扩军备战,增加军费支出,刺激生产,增加部分就业;

并给大企业有保障的利润和军火销售市场,从而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

(2) 改变租税体系。进一步用累进税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增加消费需求和提高就业水平。

3.凯恩斯对蜜蜂的预言的理解以及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


相关内容

  • 毛概思考题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习题 一.分章复习题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毛泽东思 ...

  • 中央党校2010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练习题
  • 中央党校 2010 级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练习题 发布日期: 提供单位: 发布日期:2010/04/26 提供单位:函授教育处 <政治理论>练习题 政治理论> 一类: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3.人民民 ...

  •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 2: 3: 4: 5:第五次作业(概念题) 6: 7: 1:[论述题]文化 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论述题]人的本质 参考答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

  • 三个代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个代表
  • ! ! 三个代表"" 宋贵伦 !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对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它从根本上进一步我们要建设一个什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试题
  • 武汉大学07年新闻传播学专业文综试题 一.简答 1.用<兼葭>说明诗经的艺术特色 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的使用及意义 3.鲁迅<秋夜>中的枣树象征着什么 4.郭沫若<炉中煤>中比喻的使用及意义 5.钱中书<论快乐>的写作特色 二.论述 1 ...

  • 2012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小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 ...

  • 经济学说史重难点分析
  •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济学说史重难点分析 (注:本解析只是根据个人经验并结合一些参考书总结出来,仅供参考.红色标记为较重要的.) 绪论 要求一般性了解,知道经济学说史的发展脉络. 第一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般性了解,考试时不会涉及. 第二章重商主 ...

  • 浙江农林大学历年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1)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20分 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性是 A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20世纪中期,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 A5个 B 10个 C 14个 D 15个 2.21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仅存 A 4个 B 5个 C ...

  • 历年毛邓三真题--论述题集锦
  • 46.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试论述这一重要命题的深刻内涵. (1)中国发展得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47 ...

  • 王小波的自由主义
  • 王小波的自由主义思想浅析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一)自由主义的概念(英语:Liber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1]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2].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