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哪里?

作者:本刊编辑部

父母必读 1998年12期

  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让他们有准备地去还是无准备地去,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回答。在上一期这篇讨论的开头,国秀华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被两个保姆带大的孩子。由于照顾过周,这个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基本的与人交往能力,也就是他的社会性就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由于不敢也不会与同伴交往,这个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因而阻碍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生活能力强的孩子,事情做得好,干得快,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的爱戴,他自己也更加乐观自信;而生活能力差的孩子难得受到表扬,加上不善交往,也容易被同伴排斥。孩子会渐渐变得胆怯自卑,甚至形成孤僻性格,长大后就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由此看来,生活能力的强弱不仅制约着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必然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未来社会的真正公民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大,不像智力训练那样容易把握和操作。其实,社会性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样,可以,也应该从早抓起,从细微处做起。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娟华老师为刚刚有了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易操作的实例。

  李娟华老师本人就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特别提醒家长,当您买玩具的时候,不仅要想到您买的玩具可以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还应该想到买的玩具是否有利于宝宝社会性的发展,诸如,信赖感、与他人合作等等。具体到6个月以前的宝宝,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呢? 这位做儿童教育工作的妈妈推荐了镜子。她说:

  也许您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是镜子呢?这是因为当宝宝两个月大时,他开始对人的容貌发生兴趣。这时你如果把镜子放在宝宝面前,他从镜子中看到您或他的脸部表情的变化,一举手,一投足以及身体的变化,会感到很神秘,很有意思,他常常会乐此不疲地看下去。记得我曾经抱我两个月的儿子站在镜子前,他一旦看清了镜子里的人脸,就立刻变得十分专注:我冲着镜子里的他微笑,他也会咧开嘴笑,头往我怀里扎。以后,我每天抱他到镜子前逗他,他都会笑着往我怀里扎。这个游戏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宝宝把镜中的人物当成了自己的朋友,那种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他信任感、安全感的体现,而这些恰恰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镜子可以作为培养孩子社会性的玩具。

  李娟华老师还提出了使用镜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镜子培养宝宝社会性的最佳时间是在孩子8~9周时,千万别错过这个时期。

  2.镜子应放在距离宝宝眼睛15厘米的地方,太远会影响宝宝对镜中影象的感知效果。

  3.在使用镜子时要注意安全,因为玻璃制品易碎。在宝宝照镜子时,要小心看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由于每一个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差异,所以,除了上面讲的这些,您还应该根据您宝宝的特点灵活运用,比如根据孩子的视觉能力,逐渐拉长与镜子的距离。

  这一类玩具多得很,这里只不过举个例子罢了。

  当然,孩子们不可能只停留在照镜子、吮手指的阶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触摸社会。走向社会的孩子必然要受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它所发生的变化的影响。不注意到这种影响,不是你使孩子离了群,就是你远离了孩子。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的陈会昌教授谈道: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现在的时代造就了现在的一代人。目前社会的一切存在方式、运行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调整、改变着所有的大人和孩子,提示着今天的早期教育应建立在什么基点上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从小吃的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喝的是“雀巢奶粉”,看的是卡通片,玩的是电脑。如果你给他们讲比尔·盖茨、艾柯卡,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与社会发展合拍。

  商品经济的一切“规律”都影响着孩子们。一个小学生会把在街上花1元钱买的贺卡拿到班上卖1.20元。老师对此大为光火, 说他们“财迷转向”、“拜金主义”;很多家长也将其斥之为“品行不好”、“人心不古”,并为此深感焦虑。但学生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说,那个同学花了时间,跑了腿,就应该多给他两毛钱。不管老师怎样说,怎样管,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也不管大人是否情愿,在孩子们中间正在迅速地形成着一套和商品经济“接轨”的价值观念,建立着他们之间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和标准。你能说这不是今天孩子们一种新的生存智慧吗?

  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就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考虑到目前我们进行的早期教育如何适应未来需要的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文馥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新世纪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对它的面貌还只能作一些想象和推测。但是,可以肯定,未来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竞争的焦点必将集中在对知识的控制能力和人才的整体素质上。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不确定的事物,着眼于人对于现实与未来事物的把握。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属于早期教育对象的婴幼儿,将是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中坚,因此现在的早期教育必须着眼于那个时候对人才的需求。比如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灵活适应的能力、良好的协作能力等。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知识的快速更新,知识量和内容的急速膨胀。那时,如果孩子们还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就很难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因此,独立的学习能力格外重要。只有掌握了独立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一个多变的社会中迅速掌握对自己最为有用的知识。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想,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强者必须是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才。因此,创造才能和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必须从早抓起的。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人际交流的范围在扩大,速度在提高,多边合作创新的可能性比单个人更大。因此,从小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更是独生子女不可缺少的一课。

  一个人,无论其独立能力还是创造能力、适应能力与协作能力,都与他在生命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这种教育当然不只是知识的教育,它所启迪的是整个生命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早期教育,我们的视野是不是会变得更开阔一些?

  在关于早期教育的讨论将要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学博士陈建翔发表了颇具哲理性的看法,他认为:

  孩子应该过一种灵性的生活

  对孩子要不要进行早期教育?我的看法是,又要,又不要。

  这是什么意思?古希腊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图。他老人家对教育有一个古怪的看法。他一方面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另一方面又说:“人是不可以教育的。”大哲学家黑格尔也有类似的看法。我读了他的书,开始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吗?后来我自己通过别的途径,有了一点体会,也感觉到是这么回事儿,开始赞同他们的观点。

  简单地说“人是可能教育的”,是说人的知识、技能等是可以教育的:“人是不能教育的”,是说人的天赋、天才是不能教育的。这其实是对教育的一种批评,就是说,我们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的教育,只能培养一点智力技能,不能培养天赋天才。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是这么回事吗?所以,我的看法就不矛盾了。对于学前儿童(尤其是0岁~3岁的孩子)来说,过于专业的培养知识、技能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它弊多利少,甚至其中还有一些“不怀好意”。但是,如果是有益于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我以为还是必要的。可惜这样的教育太少了,太难了。太难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模仿;二是它很难摆脱人的功利欲望。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也不是。办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尽可能多地向孩子学习,过一种灵性的生活。

  什么是灵性的生活?它与早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人既是一种感性动物,又是一种理性动物;人既要吃喝拉撒,过感性的物质生活,又要思考问题,过理性的思维生活。这是一般人都懂的常识。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人最宝贵的地方,既不在于感性,也不在于理性,而是在于灵性!灵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统一了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可能挖掘天赋。灵性人皆有之,只是禀赋略有不同。人是兼有感性、理性与灵性的动物。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培养孩子的灵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先来恢复我们自己的灵性,过一种能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的生活。哪一种生活呢?从我的体会来看,它可以这样简单地描述:游戏、郊游、串门儿、开玩笑、体育锻炼、看书下棋、欣赏音乐……都是灵性生活的形式。然后,我们还要打破自居的“教育者”的尊严,向孩子学习,以孩子的方式过灵性的生活。在工作之余,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把我们的全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本体感觉,集中在同孩子玩这一件事情上。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灵性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对生命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时,我们才有资格谈对孩子的教育。

  这样来讲“早期教育”,可能会让一部分家长糊涂。因为这涉及家长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问题,需要人们在今后漫长的生活中去慢慢地体会。

  早期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就在于它的对象是人。同时这个对象又依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别、性格的不同,气质天赋各异而显得千人千面和多姿多彩。因此,尽管我们讨论了这么长时间,仍然难以得到一个能涵盖所有对象,对一切人都适用的完整方法或方案。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思路,供家长们参考。

作者:本刊编辑部

父母必读 1998年12期

  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让他们有准备地去还是无准备地去,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回答。在上一期这篇讨论的开头,国秀华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被两个保姆带大的孩子。由于照顾过周,这个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基本的与人交往能力,也就是他的社会性就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由于不敢也不会与同伴交往,这个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因而阻碍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生活能力强的孩子,事情做得好,干得快,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的爱戴,他自己也更加乐观自信;而生活能力差的孩子难得受到表扬,加上不善交往,也容易被同伴排斥。孩子会渐渐变得胆怯自卑,甚至形成孤僻性格,长大后就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由此看来,生活能力的强弱不仅制约着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必然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未来社会的真正公民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大,不像智力训练那样容易把握和操作。其实,社会性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样,可以,也应该从早抓起,从细微处做起。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娟华老师为刚刚有了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易操作的实例。

  李娟华老师本人就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特别提醒家长,当您买玩具的时候,不仅要想到您买的玩具可以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还应该想到买的玩具是否有利于宝宝社会性的发展,诸如,信赖感、与他人合作等等。具体到6个月以前的宝宝,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呢? 这位做儿童教育工作的妈妈推荐了镜子。她说:

  也许您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是镜子呢?这是因为当宝宝两个月大时,他开始对人的容貌发生兴趣。这时你如果把镜子放在宝宝面前,他从镜子中看到您或他的脸部表情的变化,一举手,一投足以及身体的变化,会感到很神秘,很有意思,他常常会乐此不疲地看下去。记得我曾经抱我两个月的儿子站在镜子前,他一旦看清了镜子里的人脸,就立刻变得十分专注:我冲着镜子里的他微笑,他也会咧开嘴笑,头往我怀里扎。以后,我每天抱他到镜子前逗他,他都会笑着往我怀里扎。这个游戏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宝宝把镜中的人物当成了自己的朋友,那种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他信任感、安全感的体现,而这些恰恰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镜子可以作为培养孩子社会性的玩具。

  李娟华老师还提出了使用镜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镜子培养宝宝社会性的最佳时间是在孩子8~9周时,千万别错过这个时期。

  2.镜子应放在距离宝宝眼睛15厘米的地方,太远会影响宝宝对镜中影象的感知效果。

  3.在使用镜子时要注意安全,因为玻璃制品易碎。在宝宝照镜子时,要小心看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由于每一个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差异,所以,除了上面讲的这些,您还应该根据您宝宝的特点灵活运用,比如根据孩子的视觉能力,逐渐拉长与镜子的距离。

  这一类玩具多得很,这里只不过举个例子罢了。

  当然,孩子们不可能只停留在照镜子、吮手指的阶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触摸社会。走向社会的孩子必然要受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它所发生的变化的影响。不注意到这种影响,不是你使孩子离了群,就是你远离了孩子。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的陈会昌教授谈道: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现在的时代造就了现在的一代人。目前社会的一切存在方式、运行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调整、改变着所有的大人和孩子,提示着今天的早期教育应建立在什么基点上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从小吃的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喝的是“雀巢奶粉”,看的是卡通片,玩的是电脑。如果你给他们讲比尔·盖茨、艾柯卡,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与社会发展合拍。

  商品经济的一切“规律”都影响着孩子们。一个小学生会把在街上花1元钱买的贺卡拿到班上卖1.20元。老师对此大为光火, 说他们“财迷转向”、“拜金主义”;很多家长也将其斥之为“品行不好”、“人心不古”,并为此深感焦虑。但学生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说,那个同学花了时间,跑了腿,就应该多给他两毛钱。不管老师怎样说,怎样管,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也不管大人是否情愿,在孩子们中间正在迅速地形成着一套和商品经济“接轨”的价值观念,建立着他们之间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和标准。你能说这不是今天孩子们一种新的生存智慧吗?

  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就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考虑到目前我们进行的早期教育如何适应未来需要的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文馥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新世纪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对它的面貌还只能作一些想象和推测。但是,可以肯定,未来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竞争的焦点必将集中在对知识的控制能力和人才的整体素质上。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不确定的事物,着眼于人对于现实与未来事物的把握。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属于早期教育对象的婴幼儿,将是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中坚,因此现在的早期教育必须着眼于那个时候对人才的需求。比如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灵活适应的能力、良好的协作能力等。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知识的快速更新,知识量和内容的急速膨胀。那时,如果孩子们还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就很难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因此,独立的学习能力格外重要。只有掌握了独立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一个多变的社会中迅速掌握对自己最为有用的知识。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想,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强者必须是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才。因此,创造才能和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必须从早抓起的。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人际交流的范围在扩大,速度在提高,多边合作创新的可能性比单个人更大。因此,从小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更是独生子女不可缺少的一课。

  一个人,无论其独立能力还是创造能力、适应能力与协作能力,都与他在生命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这种教育当然不只是知识的教育,它所启迪的是整个生命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早期教育,我们的视野是不是会变得更开阔一些?

  在关于早期教育的讨论将要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学博士陈建翔发表了颇具哲理性的看法,他认为:

  孩子应该过一种灵性的生活

  对孩子要不要进行早期教育?我的看法是,又要,又不要。

  这是什么意思?古希腊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图。他老人家对教育有一个古怪的看法。他一方面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另一方面又说:“人是不可以教育的。”大哲学家黑格尔也有类似的看法。我读了他的书,开始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吗?后来我自己通过别的途径,有了一点体会,也感觉到是这么回事儿,开始赞同他们的观点。

  简单地说“人是可能教育的”,是说人的知识、技能等是可以教育的:“人是不能教育的”,是说人的天赋、天才是不能教育的。这其实是对教育的一种批评,就是说,我们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的教育,只能培养一点智力技能,不能培养天赋天才。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是这么回事吗?所以,我的看法就不矛盾了。对于学前儿童(尤其是0岁~3岁的孩子)来说,过于专业的培养知识、技能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它弊多利少,甚至其中还有一些“不怀好意”。但是,如果是有益于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我以为还是必要的。可惜这样的教育太少了,太难了。太难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模仿;二是它很难摆脱人的功利欲望。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也不是。办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尽可能多地向孩子学习,过一种灵性的生活。

  什么是灵性的生活?它与早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人既是一种感性动物,又是一种理性动物;人既要吃喝拉撒,过感性的物质生活,又要思考问题,过理性的思维生活。这是一般人都懂的常识。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人最宝贵的地方,既不在于感性,也不在于理性,而是在于灵性!灵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统一了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可能挖掘天赋。灵性人皆有之,只是禀赋略有不同。人是兼有感性、理性与灵性的动物。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培养孩子的灵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先来恢复我们自己的灵性,过一种能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的生活。哪一种生活呢?从我的体会来看,它可以这样简单地描述:游戏、郊游、串门儿、开玩笑、体育锻炼、看书下棋、欣赏音乐……都是灵性生活的形式。然后,我们还要打破自居的“教育者”的尊严,向孩子学习,以孩子的方式过灵性的生活。在工作之余,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把我们的全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本体感觉,集中在同孩子玩这一件事情上。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灵性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对生命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时,我们才有资格谈对孩子的教育。

  这样来讲“早期教育”,可能会让一部分家长糊涂。因为这涉及家长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问题,需要人们在今后漫长的生活中去慢慢地体会。

  早期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就在于它的对象是人。同时这个对象又依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别、性格的不同,气质天赋各异而显得千人千面和多姿多彩。因此,尽管我们讨论了这么长时间,仍然难以得到一个能涵盖所有对象,对一切人都适用的完整方法或方案。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思路,供家长们参考。


相关内容

  • 小班组冬至活动方案
  • 小班组冬至活动方案 一.缘起: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是我们这里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从冬至 ...

  • 国学智慧与健康
  • 有幸聆听复旦大学徐培华教授谈"国学",主题是"中国智慧与健康".曾任<世界经济文汇>杂志主编,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过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的徐教授一脸睿智笑容,引经据典,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精粹―― ...

  • 不是要你的钱 而是要你真心承认三宝的价值!(直击心底)
  • 能处理好钱财 要有文殊菩萨的大智慧 文:福安古观音阁 有些人忌讳谈钱,或者认为修行人不要碰钱才是修行.其实不一定.环境不同.汉地的出家人和南传的不同.南传可以托钵,汉地不行,汉地有厚重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基础,托钵是行不通的.农禅并重是比较适合,而农禅并重就要有庙,有田地,这就跟经济有关了. 如果能处 ...

  • 埃及金字塔
  • 15.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第三自然段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 ...

  • 如何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 融通德智美,润物细无声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学习心得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许胜利著<如何做一个智慧型教师>一书,作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者,在书中列举大量生动而又详实的成功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名师的智慧课堂.智慧人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者的形象.他 ...

  •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经典台词
  • 从二十世纪八○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身心灵时代,<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半自传体小说,一直紧紧抓住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心灵.它的使命,是陪伴不同世代的青春生命,勇敢走上属于自己的英雄成长旅程! 1966年之前,我一直被幸运之神眷顾,在安稳的环境中长大,在世界弹簧床锦标赛中拿到冠军 ...

  • 心灵的拷问:历史教育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 摘 要: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在历史课上能学到什么呢?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的序言中说:"作为人师,在美国学子面前讲解中国历史,深觉得不能照教科书朗诵,尤其每次复习与考试之后,不免扪心自问:他们 ...

  • 主教导我们要有正确的公义观和智慧观
  • [传7:15]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 [传7:16] 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 [传7:17] 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传7:18] 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这两样 ...

  • 鲁肃比诸葛亮高明在哪里
  • 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一个反应迟钝,又是一个善于调和的人.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鲁肃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虽然在心高气傲的周瑜和才略超群的诸葛亮面前显得暗淡无光,但是他高明的战略思维和谋略艺术,总是在他的主公孙权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高人一筹.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稳固的孙刘联盟,就 没有三 ...

  • 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表彰会上的讲话
  • 英语老师韩老师在希冀论坛发言时引用的苏轼的一首诗歌一直在我的耳畔萦绕: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歌是说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