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3[宋]陈振孙 撰

直斋书录解题3

【宋】陈振孙 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

○传记类

△《古列女传》九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成帝时,赵氏姊弟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嬖孽乱亡者,序次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为一百五人。第八篇为颂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十五卷,盖以七篇分为上下,并颂为十五卷,而自陈婴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与向同时,或在向后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巩二序辨订详矣。巩之言曰:“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恣,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愚尝三复其言而志之。向书传于世鲜矣,惟此书独全。其称《诗?芣苡》《柏舟》《大车》之类,与今说《诗》者乖异,盖齐、鲁、韩之学,固不尽与毛氏同也。

△《东观汉纪》十卷

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撰。初,班固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其后,卢植、蔡邕、马日磾等皆尝补续。《唐艺文志》一百二十七卷。今所存惟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及景丹、盖延九人列传而已。其卷第凡十二,而阙第七、八二卷,未知果当时之遗否也?

△《高士传》十卷

晋征士安定皇甫谧士安撰。序称自尧至魏咸熙,二千四百余载,得九十余人。今自被衣至管宁惟八十七人。

△《黄帝内传》一卷

序云篯铿游衡山得之石室,刘向校中秘书传于世,诞妄不经,方士辈所托也。

△《飞燕外传》一卷

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然通德拥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祸水灭火一语,司马公载之《通鉴》矣。

△《西京杂记》六卷

晋句漏令丹阳葛洪稚川撰。其卷末言洪家有刘子骏书百卷,先父传之。歆欲撰汉书,杂录汉事,未及而亡。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少有异同耳。固所不取不过二万余言,今钞出为二卷,以裨《汉书》之阙。所谓先父者,歆之于向也。而《馆阁书目》以为洪父传之,非是。《唐艺文志》亦只二卷,今六卷者,后人分之也。按洪博闻深学,江左绝伦,所著书几五百卷,本传具载其目,不闻有此书。而向、歆父子亦不闻其尝作史传于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应全没不著也。殆有可疑者,岂惟非向、歆所传,亦未必洪之作也。

△《襄阳耆旧传》五卷

晋荣阳太守襄阳习凿齿彦威撰。

△《谈薮》二卷

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玠松撰。事综南北,时更八代。隋开皇中所述也。

△《梁四公记》一卷

唐张说撰。案《馆阁书目》称梁载言纂。《唐志》作卢诜,注云一作梁载言。《邯郸书目》云载言得之临淄田通,又云别本题张说,或为卢诜。今按此书卷末所云田通事迹,信然,而首题张说,不可晓也。其所记多诞妄,而四公名姓尤怪异无稽,不足深辨。载言,上元二年进士也。

△《景龙文馆记》八卷

唐修文馆学士武甄平一撰。中宗初置学士以后馆中杂事,及诸学士应制、倡和篇什杂文之属。亦颇记中宗君臣宴亵无度,以及暴崩。其后三卷,为诸学士传。今阙二卷。平一,以字行。

△《狄梁公家传》三卷

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泰和撰。

△《高力士外传》一卷

唐大理司直郭湜撰。

△《北征杂记》一卷

唐宰相赵憬撰。贞元四年,咸安公主下降回纥,憬副关播为册礼使,作此书纪行。

△《唐年小录》八卷

唐户部尚书扶风马总会元撰。记唐以来杂事,分为七门,末卷为杂录。旧有一本略甚,复得程文简本传之,始为全书。

△《陵园记》一卷

唐宗正丞李(缺)撰。光化元年序。

△《凤池历》二卷

不著名氏。记长孙无忌历官本末及家世子孙。按《唐志》冯宇《凤池录》五十卷,李淑《书目》惟存五卷。记宰相名次事迹,非此书。

△《邺侯家传》十卷

唐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繁,宰相泌之子。坐事下狱,知且死,恐先人功业泯灭,从吏求废纸拙笔为传。按《中兴书目》有柳玭后序,今无之。繁尝为通州,韩退之《送诸葛觉》诗所谓“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者也,其曰“行年余五十,出守数已六;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则韩公于繁亦拳拳矣。《新旧史》本传称繁无行,漏言裴延龄以误阳城,师事梁肃而烝其室,殆非人类。然则韩公无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尽信乎!

△《牛羊日历》一卷

唐刘轲撰。牛,指僧孺;羊,谓虞卿汉公也,是不逊甚矣。

△《西南备边录》一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饶撰。太和中镇蜀所作。内州县、城镇、兵食之数,大略具矣。

△《异域归忠传》二卷

李德裕撰。会昌二年,嗢没斯内附。德裕奉诏采秦、汉以来由绝域归中国,以名节自著、功业始终者,凡三十人,为之传。

△《蛮书》十卷

唐安南宣慰使樊绰撰。记南诏事。咸通五年奏之。

△《闽川名士传》一卷

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所记人物,自薛令之而下,凡五十四人。

△《崔氏日录》一卷

不著名氏。残缺无始末。未有跋尾,不知何人,言此书出宋敏求家。考订年月及所载人名姓甚详。盖广明元年崔沆为相,非其子弟即其门人为之。字画清丽,而其所记不过蒱饮、交通、评议,有以见唐末风俗之弊云。

△《开元天宝遗事》二卷

五代太子少保天水王仁裕德辇撰。所记一百五十九条。

△《入洛记》一卷

王仁裕撰。仁裕仕前蜀。国亡入洛记行。

△《中朝故事》二卷

伪唐给事中尉迟偓撰。载唐末杂事。

△《燉煌新录》一卷

有序称天成四年沙州传舍集,而不著名氏,盖当时奉使者。叙张义潮本末及彼土风物甚详。凉武昭王时有刘昞者,著《炖煌实录》二十卷,故此号《新录》。

△《唐末泛闻录》一卷

题常山阎自若撰。记五代及诸僭伪事。其序自言乾德中得於先人及舅氏闻见。且曰:“传者难验,见者易凭,考之史策,不若询之耆旧也。”然所记亦时有不同者,如李涛纳命事,本谓张彦泽,今乃云谒周高祖。未详孰是。

△《杨妃外传》一卷

直史馆临川乐史子正撰。

△《渚宫故事》五卷

后周太子校书郎余知古撰。载荆楚事,自鬻熊至唐末。本十卷,今止晋代,阙后五卷。

△《锦里耆旧传》八卷、《续传》十卷

前应灵县令平阳句延庆昌裔撰。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其词芜秽,请延庆修之,改曰《成都理乱记》。天成之后,别加编次,起咸通九载,迄乾德四年,百余年蜀事,大略具矣。《续传》蜀人张绪所撰,起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自平蜀之后,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顺、王均、刘旴作乱之迹,皆略载之。知新繁县太常博士张约为之序。

△《平蜀实录》一卷

左藏库副使康延泽撰。平蜀之役,延泽以内染院使为凤州路马军都监。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泽亦贬唐州团练使。按本传载蜀军二万七千人,诸将虑其为全师雄内应,欲尽杀之。延泽请简老弱疾病七千人释之,余以兵卫浮江而下,诸将不能用。此书叙述甚详。《邯郸书目》云不知作者。《馆阁书目》亦然。考王元之所撰延泽墓志,知其所为也。

△《秦王贡奉录》二卷

枢密使吴越钱惟演希圣撰。记其父俶贡献及锡赉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钱惟演撰。记其父遗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录》一卷

婺州刺史钱俨撰。记其兄俶事迹。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逢辰录》二卷

钱惟演撰。其载祥符八年四月荣王宫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余间。左藏、内藏、香药诸库及秘阁、史馆,香闻数十里。三馆图籍一时俱尽,大风或飘至汴水之南。惟演献礼贤宅以处诸王。以此观之,唐末、五代书籍之仅存者,又厄于此火,可为太息也!

△《南部新书》十卷

翰林学士钱易希白撰。倧之子也。所记多唐遗事。

△《唐登科记》十五卷

丞相鄱阳洪适景伯编集。按《唐艺文志》有崔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姚康《科第录》十六卷,李奕《登科记》二卷。崔氏书有赵儋序,而失崔名。所载至周显德,固非崔氏本书。而李奕书亦不存。洪忠宣得姚康书五卷于北方,而丞相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太和于毗陵钱氏,乃以三本辑为一书,而用姚氏为正。三书皆有序。姚字汝谐,南仲孙也,元和十五年进士。本书录武德至长庆为十一卷。其曰十六卷者,亦后人所续。

△《五代登科记》一卷

不著名氏。前所谓崔氏书至周显德止者,殆即此耶?馆中有此书。洪丞相以国初卿相多在其中,故并传之。

△《大宋登科记》三十二卷

洪适编,始,吴兴郡学有锓板,不分卷第,止述进士一科。适始放姚康录制举词科,自建隆庚申迄绍兴庚辰,二万三千六百人有奇,为二十一卷。自后皆续书之。

△《中兴登科小录》三卷、《姓类》一卷

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旧有《登料记》,但逐榜全录姓名而已。椿家藏《小录》,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节取名字乡贯及三代讳刊之后,以韵类其姓,凡一万五千八百人有奇。太守吴兴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备前记之阙文。

△《乘轺录》一卷

知制诰祁阳路振子发撰。祥符中使契丹,归进此录。

△《奉使别录》一卷

丞相河南富弼彦国撰。庆历使契丹,归为语录以进,机宜事节则具于此录。又一本有两朝往来书附于末。

△《刘氏西行录》一卷

直昭文馆保塞刘涣仲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议遣使通河西唃氏。涣以屯田郎知晋州,请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庆历元年三月十日回秦州。此其行纪也。唃氏自此与中国通,而元昊始病于牵制矣。涣后擢刺史,历典数州至留后,以工部尚书致仕。

△《契丹讲和记》一卷

不著名氏。载契丹初讲和本末。末有庆历增币后北国誓书。

△《庆历正旦国信语录》一卷

余靖庆历三年使辽所记。

△《熙宁正旦国信录》一卷

天章阁待制窦卞熙宁八年使辽所记。

△《接伴送语录》一卷

集贤校理沈季长熙宁九年接伴送辽使耶律运所记。

△《使辽见闻录》二卷

尚书膳部郎中李罕撰。

△《奉使鸡林志》三十卷

宣德郎王云撰。崇宁元年,云以书状从刘逵、吴栻使高丽,归而为此书以进。自元丰创通高丽以后事实,皆详载之。

△《宣和使金录》一卷

太常少卿安陆连南夫鹏举吊祭阿骨打奉使所记。时宣和六年。

△《奉使杂录》一卷

绍兴十二年,何铸使金所录礼物、名衔、表章之属。

△《馆伴日录》一卷

无名氏。绍兴二十四年。

△《隆兴奉使审议录》一卷

左奉议郎雍希稷尧佐撰。隆兴二年,编修官胡昉、閤门祇侯杨由义使金人军前,审议海、泗、唐、邓等事,不屈而归。希稷,其礼物官也。所记抗辩应对之语,多出由义。

△《揽辔录》一卷

参政吴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记闻见。

△《北行日录》一卷

参政四明楼钥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温州教授,以书状官从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纪行。

△《乾道奉使录》一卷

参政诸暨姚宪令则乾道壬辰使金日记。

△《奉使执礼录》一卷

进士郑俨撰。淳熙己酉中书舍人莆田郑侨惠叔使金贺正,会其主雍病笃,欲令于閤门进国书,侨不可。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录》一卷

尚书户部郎龙游余嵘景瞻撰。嘉定辛未,嵘使金贺生辰,会有鞑寇,行至涿州定兴县而回。

△《李公谈录》一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撰。记其父昉之言,凡三十七事。

△《丁晋公谈录》一卷

不知何人作。

△《贾公谈录》一卷

序言庚午衔命宋都,闻于补阙贾黄中,凡二十六条,而不著其名。别本题清辉殿学士张洎。盖洎自江南奉使也。庚午实开宝三年。黄中,晋开运中以七岁为童子关头,十六岁进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笔录》一卷

丞相沂公青社王曾孝先撰。记开国以来杂事,凡三十六条。

△《沂公言行录》一卷

天章阁待制王皡子融撰。沂公之弟也。前有叶清臣序文,后有晏殊、杜杞答书。

△《王文正家录》一卷

端明殿学士王素仲仪记其父旦言行遗事。

△《寇莱公遗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乖崖政行语录》三卷

虞部员外郎成都李畋撰。述张忠定公咏治蜀政事及言行。

△《安定先生言行录》二卷

杂录胡瑗翼之事及告祠、志、表、祭文等。其间有《贤惠录》、《孝行录》,盖其父讷所为也。《孝行录》别见,《贤惠录》记妇人之贤者。

△《曹武惠别传》一卷

知石州曹偃撰。武惠曾孙也。

△《韩魏公家传》十卷

不著名氏。当是其家所传也。

△《韩忠献遗事》一卷

群牧判官钱塘强至几圣撰。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语录》一卷

与《别录》小异而實同。《别录》分四卷,此总为一编。先后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则《别录》所无,姑并存之。

△《魏公别录》四卷

枢密大名王岩叟彦霖撰。亦魏公客。

△《杜祁公语录》一卷

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记》一卷

记至和请建储及元丰褒赏事。

△《唐质肃遗事》一卷

无名氏。所记唐介子方事也。

△《韩庄敏遗事》一卷

秘书丞韩宗武文若撰。记其父丞相缜玉汝事。末亦杂记他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编亦载其诗,云熙宁间得异疾,与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录》二十卷

不著姓名,其家所录也。

△《范太史遗事》一卷

翰林学士范冲元长记其父事。

△《傅献简佳话》一卷

不知何人作。记傅尧俞所谈。

△《杜公谈录》一卷

雷泽杜师益等录其父务滋之言。王广渊作序。

△《道乡语录》一卷

不知作者。记邹浩志完语。

△《丰清敏遗事》一卷

给事中章贡李朴先之撰。记丰稷相之事,朱熹为之后序。

△《宗忠简遗事》三卷

不著名氏。录留守开封宗泽汝霖事。亦其家子孙所为也。

△《吕忠穆家传》一卷、《逢辰记》一卷、《遗事》一卷

记建炎丞相吕颐浩元直事。孙昭问刻之广德军。

△《褒德集》二卷、《易学辨惑》一卷

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谥议、行状、墓志之属。《辨惑》述传授源流,辨郑夬之妄。

△《吕氏家塾记》一卷

侍讲吕希哲原明撰。

△《桐阴旧话》十卷

吏部尚书颍川韩元吉无咎撰。记其家世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桐木故云。元吉,门下侍郎维之四世孙也。

△《熙宁日录》四十卷

丞相王安石撰。本朝祸乱萌于此书,陈瓘所谓尊私史而压宗庙者。其强愎坚辩,足以荧惑主听,钳制人言。当其垂死,欲秉畀炎火,岂非其心亦有所愧悔欤!既不克焚,流毒遗祸至今为梗,悲夫!书本有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温公日记》一卷

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

△《赵康靖日记》一卷

参政睢阳赵叔平所记治平乙巳、丙午间在政府事。

△《刘忠肃行年记》一卷

丞相东平刘挚莘老撰。

△《绍圣甲戌日录》一卷、《元符庚辰日录》一卷

丞相南丰曾布子宣撰。记在政府奏对施行及宫禁朝廷。

△《文昌杂录》六卷

主客郎中南京庞元英懋贤撰。官制初行,元英为郎,在省四年,记一时见闻及古今典故可观览。元英,丞相庄敏公籍之子。

△《闻见近录》一卷

宗正丞三槐王巩定国撰。

△《辨欺录》一卷

韩忠彦记其父嘉祐末命事与文、富诸公辨。

△《回天录》一卷

宣教郎秦湛处度撰。记吕好问围城中事。好问除右丞,诰词有“回天之力”语,故以名录。后有好问谢其祖公著复官表及遗表。

△《尽忠补过录》一卷

修职郎穆伯刍撰。记张孝纯在伪齐时所上本朝书。

△《吴丞相手录》一卷

吴敏元忠撰。记靖康初元事。

△《岳飞事实》六卷、《辨诬》五卷

飞之孙珂撰。

△《丁卯实编》一卷

成忠郎李珙撰。诛曦之功,杨巨源为多,安丙忌而杀之。珙为作传上之于朝,以昭其功,而伸其冤。

△《孔子编年》五卷

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经传为之。

△《诸葛武侯传》一卷

侍讲张栻撰。以陈寿作史私且陋,裒集他传及裴松之所注为此传,而削去管乐自许一则。朱晦翁以为不然,又为后论,以达其意。谓其体正大而学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门,所就不止此。

△《韩文公历官记》一卷

新安张敦颐撰。颇疏略。其最误者,序言擒吴元济、出牛元翼为一事,此大谬也。为裴度行军司马,在宪宗元和时;奉使镇州王庭凑,在穆宗长庆时。

△《欧公本末》四卷

吕祖谦编。盖因观《欧阳公集》,考其历仕岁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迹。而集中诗文亦随时附见,非独欧公本末,而时事、时贤之本末,亦大略可观矣。故以入传记类。

△《皇祐平蛮记》二卷

殿中丞冯炳撰。记侬智高事。

△《孙威敏征南录》一卷

学士睢阳滕甫元发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孙沔元规,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余靖归美于青,非实也。甫时通判潮州。

△《唃厮啰传》一卷

不著作者。

△《陕西聚米图经》五卷

閤门通事舍人雄州赵珣撰。珣父振,博州防御使,久在西边。珣访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为此书。韩魏公经略言于朝,诏取其书,召见。执政吕许公、宋莒公言用兵以来,策士之言以千数,无如珣者。擢泾原都监,定川之败死焉。珣劲特好学,恂恂类儒者,人皆惜之。

△《元丰平蛮录》三卷

金部员外郎知凤翔府家安国撰。记乞弟、韩存宝事。

△《元祐分疆录》二卷

直龙图阁京兆游师雄景叔撰。元祐初,议弃西边四寨,执政召师雄问之,对曰:“先帝弃之可也,主上弃之则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边患。”争之甚力,不听,卒弃之。四寨者:葭芦、米脂、浮屠、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连年犯顺,皆如师雄所料。此书前三卷记当时论辨本末,后一卷行实,不知何人作也。是岁,师雄被命行边,请以便宜行事。夏人与鬼章谋寇熙河。师雄说刘舜卿出师,种谊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献,其功伟矣。元祐诸老固欲休兵息民,师雄言既不行,功复不赏,殆以专反熙、丰,失于偏滞,终成绍述之祸,亦有以也。师雄,治平二年进士。

△《青唐录》一卷

右班殿直李远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己而皆弃之。远,绍圣武举人,官镇洮,奉檄军前,记其经历见闻之实,灿然可观。

△《交趾事迹》十卷

知新州赵勰撰。

△《占城国录》一卷

不著名氏。

△《鸡林类事》三卷

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贡录》一卷

右迪功郎钱塘周邦撰。其祖穜为集贤修撰知桂州时,归明人黄璘招来大理国入贡,诏穜考究其真伪。穜言伪妄不可凭,乞依熙宁故事支马价发还。璘至京师,力主其事,穜落职奉祠。久而觉其诈,乃改正。复职知广州。

△《安南表状》一卷

绍兴二十五年李天祚进贡,自靖康二年以后,至是始通也。

△《边和录》五卷

承议郎河东陈伯疆撰。载胡世将承公宣抚川陕事。

△《建炎德安守御录》三卷

郡丞东平刘荀子卿编次。建炎初,高密陈规元则守德安御群盗事迹功状。规,后守顺昌与刘锜共成却敌之功者也,以枢密直学士知庐州而卒。

△《淮西从军记》一卷

不著名氏。记绍兴十年金人败盟,淮西诸帅守御事。

△《顺昌破敌录》一卷

不著名氏。记刘锜信叔守御战胜本末。

△《滕公守台录》一卷

不著名氏。睢阳滕膺子勤为台州户曹,方腊之乱,仙层人吕师囊应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备御,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庙食。行状事实,聚见此编。膺后至直秘阁京西漕而终。

△《二杨归朝录》一卷

杨尧弼、杨载绍兴八年所与达赉、乌珠书。时伪齐初废也。末有探报金事数十条。

△《逆臣刘豫传》一卷

杨尧弼等撰。二杨事迹当考。前录题衔称宣义郎、迪功郎,并为大总管府官属。此传尧弼为右从事郎,载为右迪功郎。

△《许右丞行状》一卷

吏部员外郎许忻撰。许公翰字崧老,襄邑人,为尚书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状》一卷

通判洪州李纶撰。其兄丞相纲伯纪事状。叶适正则所作谥议附于后。

△《翟忠惠家传》一卷

翟耆年伯寿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实。忠惠者,私谥也。耆年实邢恕外孙。

△《艾轩家传》一卷

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谦之事实。

△《夹漈家传》一卷、所著书目附

莆田郑翁归述其父樵渔仲事迹。樵死时,翁归年八岁,安贫不竞,顷佐莆郡时犹识之。

△《叶丞相行状》一卷

阁学庐陵杨万里廷秀撰。丞相莆田叶颙子昂乾道丁亥冬雷罢相,至建宁而薨。

△《谢修撰行状墓志》一卷

昭武谢师稷务本奉使闽部,有惠爱,没而民祠之。《行状》,里人黄适景声撰,《墓志》,永嘉陈谦益之撰。其庙曰昭应。

△《朱侍讲行状》一卷

奉议郎三山黄干直卿撰。其高第弟子且子壻也。

△《紫阳年谱》三卷

朱侍讲门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笃行事实》一卷

丞相赵汝愚子直编其父善应彦远事状,而罗愿、朱熹所撰行状、墓铭及诸贤哀词,题跋之属,萃为一编。“笃行”者,陈福公题其墓云尔。吕太史跋语有云:“处者易持,出者难工。”朱侍讲取其意以为铭,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赵丞相行实》一卷、《附录》二卷

知静江府赵崇宪履常编集。忠定长子也。其一时诸贤祭文、挽歌与嘉定更化之后昭雪诬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见《附录》。

△《赵忠定行状》一卷、《谥议》一卷

知光州鄱阳柴中行与之撰。其《谥议》刘允济全之、杨方子直所为也。

△《倪文节言行录》三卷、《遗奏志状碑铭谥议》一卷

户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辑其父尚书遗事。《行状》,锡山蒋重珍良贵撰;《碑铭》,临邛魏了翁华甫撰。

△《赵华文行状》一卷

文林郎赵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崇宪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

侍讲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传记所载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辑为此录。前五朝五十五人,后三朝四十二人。

△《中兴忠义录》三卷

龚颐正撰。自建炎至绍兴辛巳,上自李若水、刘韐贵臣、名士,下及一妇人、卒伍之微,皆录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学博士新喻谢谔昌国撰集。曰君纪五、后德一、宗表五、臣传三十五、文类二、夷附一。谔后至御史中丞,淳熙名臣,乐易君子也。

△《孝行录》三卷

京兆胡讷撰。始得此书,不知讷何人也。所记多国初人,已而知其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为宁海节度推官。

△《古今孝悌录》二十四卷

庐陵王绍珪唐卿撰。

△《廉吏传》十卷

成都费枢伯枢撰。自春秋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为序。

△《南阳先民传》二十卷

题南阳王襄元祐癸酉岁序。所记邓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传正、韩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录》十二卷

苕溪吴宏编。凡五十二门,大略於《言行录》中钞出。

△《近世厚德录》四卷

题百炼真隐李元纲国纪编。沈濬道原为作序。

△《救荒活民书》三卷

从政郎鄱阳董煟编进。煟,绍熙五年进士,尝知瑞安县。

△《仁和活民书》二卷

秀州司户会稽丁锐集。

△《折狱龟鉴》三卷

承直郎开封郑克武子撰。初,五代宰相和凝有《疑狱集》,其子水部郎和濛续为三卷,六十七条。克因和氏之书分为二十门推广之,凡二百七十六条,三百九十五事。起郑子产,迄于本朝。

△《明刑尽心录》二卷

丁锐为鄂州司理,又集此书。

△《好还集》一卷

秀水娄伯高元龙编报应之事,为十门。

△《先贤施仁济世录》一卷

奉化丞山阴诸葛兴编。凡十门,皆本朝诸贤事实也。

△《莆阳人物志》三卷

知兴化军永嘉林纮文伯撰。以图志不叙人物,故特为是编。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卧游录》一卷

吕祖谦撰。晚岁病废卧家,取史传所载古今人境胜处录之,而以宗少文卧游之语,寘诸卷首。

△《上庠录》十卷

光州助教吕荣义撰。杂记京师太学故事。

△《上庠后录》十二卷

三山周士贵撰。记中兴太学事,颇疏略。

△《昭明太子事实》二卷

知池州赵彦博富文编。昭明庙食于池,颇著灵响。元祐始赐额曰“文孝”。

△《祠山家世编年》一卷

詹仁泽、曾樵编辑广德横山神张王事迹。

△《海神灵应录》一卷

永嘉贡士陆维则撰。太守韩彦直子温为之序。初,元祐中太守直龙图阁范峋梦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郡城东北隅,海仙坛之上有庙,初不知其为何代人。峋明日往谒,其像即梦中所见。自是多响应。然封爵训词惟曰“海神”而已。

△《鄂国金陀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

岳珂撰。

○法令类

△《律文》十二卷、《音义》一卷

自魏李悝、汉萧何以来,更三国、六朝、隋、唐,因革损益备矣。本朝天圣中,孙奭等始撰《音义》,自名例至断狱,历代异名皆著之。

△《唐令》三十卷、《式》二十卷

唐开元中宋璟、苏颋、卢从愿等所删定。考《艺文志》卷数同,更同光、天福校定,至本朝淳化中右赞善大夫潘宪、著作郎王泗校勘其篇目、条例,颇与今见行令式有不同者。

△《刑统》三十卷

判大理寺燕山窦仪可象详定。初,范质既相周,建议律条繁广,轻重无据,特诏详定,号《大周刑统》,凡二十一卷。至是重加详定,建隆四年颁行。

△《绍兴刑统申明》一卷

开宝以来累朝订正与《刑统》并行者。

△《嘉祐驿令》三卷

三司使梁国张方平安道等修定。前一卷为条贯敕,后二卷为则例令。官吏、帮支、驿券、卫官、傔从之类,皆据此也。

△《庆元敕》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录》一百二十二卷、《随敕申明》十二卷,总二百五十六卷

丞相豫章京镗仲远等庆元四年表上。国朝自建隆以来,世有编敕,每更修定,号为“新书”。中兴至此,凡三修矣。其有续降指挥,谓之“后敕”,以待他时修入云。

△《绍兴贡举法》五十卷

丞相万俟等绍兴二十六年表上。

△《绍兴监学法》二十六卷、《目录》二十五卷、《申明》七卷、《对修厘正条法》四卷,共六十二卷

宰相秦桧等绍兴十三年表上。

△《嘉泰条法事类》八十卷

宰相天台谢深甫子肃等嘉泰二年表上。初,吏部七司有《条法总类》,《淳熙新书》既成,孝宗诏仿七司体分门修纂,别为一书,以“事类”为名,至是以《庆元新书》修定颁降。此书便于检阅引用,惜乎不并及《刑统》也。

△《嘉定吏部条法总类》五十卷

嘉定中,以开禧重修《七司法》并《庆元海行法》、《在京通用法》、《大宗正司法》参定,凡改正四百六十余条。视淳熙《总类》增多十卷,七年二月颁行。

△《役法撮要》一百八十九卷

提举编修宰相京镗等庆元六年上。自绍兴十七年正月以后,至庆元五年七月以前,为五十五门,又八十二小门,门为一卷外,为参详目录等。卷虽多而文甚少。其书于州县差役,极便于引用。

△《刑名断例》十卷

不著名氏。以《刑统》、《敕令》总为一书,惜有未备也。

△《营造法式》三十四卷、《看详》一卷

将作少监李诫编修。初,熙宁中,始诏修定,至元祐六年成书。绍圣四年命诫重修,元符三年上,崇宁二年颁印。前二卷为《总释》,其后曰《制度》、曰《功限》、曰《料例》、曰《图样》,而壕寨石作,大小木雕镞锯作,泥瓦、彩画刷饰,又名分类,匠事备矣。

△《修城法式条约》二卷

判军器监沈括、知监丞吕和卿等所修敌楼马面团敌式样,并申明条约。熙宁八年上。

△《宣和军马司敕》十三卷、《令》一卷

宣和所修。

△《金科类要》二卷

不著名氏。

△《元丰刑部叙法通用》一卷

末载《申明》,至绍兴、淳熙以后。

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谱牒类

△《姓源韵谱》一卷

唐张九龄撰。依《春秋正典》、柳氏《万姓录》、《世本图》,捃摭诸书,纂为此谱,分四声以便寻阅。古者赐姓别之,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赐姓合之,汉高帝命娄敬、项伯为刘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则离析,故古者论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则乱,故后世论姓氏,识其本异。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于世也欤?

△《元和姓纂》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宝撰。元和中,朔方别帅天水阎某者,封邑太原以为言。上谓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误,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任,并总缉之。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吉甫以命宝,二十旬而成。此书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维城录》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长史林赞修,止于僖宗。盖昭宗时所录也。

△《李氏房从谱》一卷

唐洛阳主簿李匡文撰。时为图谱官。

△《圣唐偕日谱》一卷

前贺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职图籍日,撰《天潢源派谱统》,务在省略,直取相承一叶,旁附首分诸房。今特从圣唐以来列圣下诸王、公主,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匡文字济翁,又有《资暇集》见于录。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韦述、萧颖士等撰。自王方庆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门甲族》、《诸郡氏谱》共一卷

不著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谱》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谱》一卷

唐太子宾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谱》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宝八年所纂,并附五音于后。

△《姓苑》二卷

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为卷首,当是唐人所为。

△《姓解》三卷

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

△《千姓编》一卷

不著名氏。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记。以《姓苑》、《姓源》等书,撮取千姓,以四字为句,每字为一姓,题曰《千姓编》。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义亦颇相属,殆《千字文》之比云。

△《陈郡袁氏谱》一卷

袁陟世弼录。

△《陶氏家谱》一卷

怀州教授陶直夫录。侃之后也。

△《帝王系谱》一卷

武夷吴逵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汉迄周显德,每代略具数语。其论曹操迫胁君后,无复臣礼,逆节已显。会其病死,故篡窃之恶,漏在身后。昔人谓其不敢危汉者,亦不核其情耳。此论与愚意吻合。

△《群史姓纂韵谱》六卷

永福黄邦先宋显撰。凡史传所有姓氏皆有韵,类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为之序。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校书郎史馆校勘临川邓名世元亚撰。其子椿年绪成之。

△《皇朝百族谱》四卷

长沙丁维皋撰。周益公为之序。时绍兴末也。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阙遗尚多,未有能续裒集者。

△《米氏谱》一卷

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勋臣米信之后。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

○目录类

△《唐艺文志》四卷

《新唐书》中录出别行。监中有印本。

△《崇文总目》一卷

景祐初,学士王尧臣同聂冠卿、郭缜、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

△《秘书省四库阙书目》一卷

亦绍兴改定。其阙者,注“阙”字于逐书之下。

△《邯郸书目》十卷

学士河南李淑献臣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曰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京兆金石录》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丰五年王钦臣为序,自为后序。皆记京兆府县古碑所在,览之使人慨然。

△《集古录跋尾》十卷

欧阳修撰。编述之意,序文详之,世所共知,不复著。

△《集古目录》二十卷

公子礼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别为目录,棐之序云尔。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余跋。

△《太宗御制御书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无序文。

△《真宗御制碑颂石本目录》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兴所刊板。

△《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

已上平江虎邱寺御书阁有原颁降印本,传写得之。

△《群书备检》三卷

不知名氏。皆经、史、子、集目录。

△《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

徽猷阁待制董逌彦远撰。以其家藏书考其本末,而为之论说,及于诸子而止。盖其本意专为经设也。

△《广川书跋》十卷、《画跋》五卷

董逌撰。

△《宝墨待访录》二卷

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撰。记承平时故家所藏晋唐遗迹。

△《金石录》三十卷

东武赵明诚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本朝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订详洽,如刘原父、吕与叔、黄长睿多矣,大抵好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祖丁;“举”字,即以为伍举;“方鼎”,即以为子产;“仲吉匜”,即以为偪姞之类。邃古以来,人之生世伙矣,而仅见于简册者几何?器物之用于人亦伙矣,而仅存于今世者几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实焉,余尝窃笑之。惟其附会之过,并与其详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书跋尾独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诚,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为作后序,颇可观。

△《考古图》十卷

汲郡吕大临与叔撰。其书作于元祐七年,所纪目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图而录之。

△《博古图说》十一卷

秘书郎邵武黄伯思长睿撰。有序。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纪为长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悉载《博古图》。今以《图说》考之,固多出于伯思,亦有不尽然者。又其名物亦颇不同,钱、鉴二品至多,此所载二钱、二鉴而已。《博古》不载印章,而此印章最伙。盖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所删改云尔。其书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说已见前。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图其形制而记其名物,录其款识。品有总说,以举其凡。而物物考订,则其目详焉。然亦不无牵合也。

△《群书会记》二十六卷

郑樵撰。大略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夹漈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

郑樵记其平生所自著之书。《志》者,盖述其著作之意也。

△《秦氏书目》一卷

濡须秦氏,元祐二年,有为金部员外郎者,闻于朝,请以宅舍及文籍不许子孙分割。

△《藏六堂书目》一卷

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逸矣。

△《吴氏书目》一卷

奉议郎漳浦吴与可权家藏。闽中不经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湿苦蠹损。

△《晁氏读书志》二十卷

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其守荣州,日夕雠校,每终篇辄论其大指。时绍兴二十一年也。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

△《遂初堂书目》一卷

锡山尤氏尚书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于火,今其存亡几矣。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

秘书监临海陈骙叔进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兴以来庶事草创,网罗遗逸,中秘所藏,视前世独无歉焉,殆且过之。大凡著录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盖亦盛矣。其间考究疏谬,亦不免焉。

△《馆阁续书目》三十卷

秘书丞吴郡张攀从龙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后所得书,纂续前录,草率尤甚。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隶释》一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

丞相鄱阳洪适景伯撰。凡汉刻之存于世者,以今文写之,而为之释。又为之世代谱及物象图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来北方旧刻不可复得,览此犹可慨想。

△《法宝标目》十卷

户部尚书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释藏诸函随其次第为之目录,而释其因缘。凡佛会之先后,华译之异同,皆具著之。右,旦之曾孙,入元祐党籍。

△《郑氏书目》七卷

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寅,知枢密院侨之子,博文强记,多识典故。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没。

△《集古系时录》十卷、《系地录》十一卷

郑樵撰。大抵因《集古》之旧,详考其时与地而系之,二书相为表里。

△《宝刻丛编》二十卷

临安书肆陈思者,以诸家集古书录,用《九域志》京、府、州、县系其名物,而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其下,其不详所在,附末卷。

△《释书品次录》一卷

题唐僧从梵集。末有黎阳张翚跋,称大定丁未。盖北方板本也。

○地理类

△《山海经》十八卷

汉侍中奉车都尉臣秀所校秘书。秀,即刘歆也。晋郭璞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锡山尤袤延之校定。世传禹、益所作,其事见《吴越春秋》,曰:“禹东巡,登南岳,得金简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渎,与益共谋,所至使益疏而记之,名《山海经》。”此其为说,恢诞不典。司马迁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书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谓名言,孰曰多爱乎!故尤跋明其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为先秦古书无疑。然莫能名其为何人也。洪庆善补注《楚辞》,引《山海经》、《淮南子》以释《天问》。而朱晦翁则曰:“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天问》而作。”可以破千载之惑。古今相传既久,姑以冠地理书之录。

△《水经》三卷、《水经注》四十卷

桑钦撰。后魏御史中尉范阳郦道元善长注。桑钦,不知何人。《邯郸书目》以为汉人。晁公武曰成帝时人,当有所据。案《唐志》注或云郭璞撰。又杜氏《通典》案,《水经》,晋郭璞注,二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然其《经》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前汉狄县,安帝更名;又云菏水过湖陆,则前汉湖陵县,章帝更名;又云汾水过河东郡永安,则前汉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案《后汉郡国志》济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复截河南过,统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其余可知。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为迂怪,以其僻书,人多不睹,谓其审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图》一卷

唐宰相赵郡李吉甫宏宪撰。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料。《唐志》云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陇右,凡四十七镇。篇首有图,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梁载言撰。其书广记备言颇可观。载言不见于史,又有《具员故事》,题“凤阁舍人”,及《梁四公记》,亦云载言所录。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馆宜黄乐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于海外。当太宗朝上之。

△《元丰九域志》十卷

知制诰丹阳王存正仲、集贤校理南丰曾肇子开、官制所检讨邯郸李德刍等删定,总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军、四监、一千一百三十五县。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

庐陵欧阳忞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县系于前代郡国之下。其序曰:“以今州县求于汉,则为郡;以汉郡县求于三代,则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为汉之六十余郡,又分而为今之三百余州,虽或离或合不可讨究,而吾胸中则已了然矣。”汉郡国一百三,今云六十余郡,不可晓也。忞为文忠族孙,行名皆连“心”字。

△《地理指掌图》一卷

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

△《历代疆域志》十卷

临川布衣吴澥撰。

△《舆地纪胜》二百卷

知江宁县金华王象之撰。盖以诸郡图经,节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诗咏初无所遗,行在宫阙、官寺实冠其首,关河版图之未复者,犹不与焉。眉山李说斋季允为之序。

△《舆地图》十六卷

王象之撰。《纪胜》逐州为卷,《图》逐路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诸郡尤详。其兄观之漕夔门时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东阳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谓之《谱》,十六《谱》为八十卷;本朝谓之《志》,为一百二十卷。《谱》叙当时事实,而注以今之郡县;《志》述今日疆理,而系于古之州国。古今参考,《谱》、《志》互见,地理学之详明者,无以过此矣。嘉熙二年上于朝,得永免文解。其父珨,本建宁人,己未进士,试词科不中,颇该洽。希先述其遗稿,以成此书。

△《东京记》三卷

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次道撰。上卷为宫城,周五里,唐时宣武节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广城之北隅,用洛阳宫殿之制修之;中卷为旧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号“阙城”,亦曰“里城”;下卷为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筑罗城也,号曰“国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内宫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观、营房次第记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马温公序之,时元丰六年,次道殁矣。

△《长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赵彦若元考为之序。二书凡例微不同,然汉、唐旧都遗事详矣。△《关中记》一卷晋葛洪稚川撰。所载殊简略。

△《三辅黄图》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载秦、汉间宫室、苑囿甚详,多引用应劭《汉书解》,而如淳、颜师古复引此书为据,意汉、魏间人所作。然《中兴书目》以为《崇文总目》及《国史志》不载,疑非本书也。程氏《雍录》辨之尤悉。

△《长安图记》一卷

丞相汲公吕大防知永兴军,以为正长安故图,著其说于上。今信安郡有此图,而别录其说为一编。

△《雍录》十卷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泰之撰。周、秦、汉、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录《前史》及《黄图》、《宋志》异同,往往辨订。其辨《黄图》有唐县名,且晋灼所引《黄图》皆今书所无,盖唐人续成之,非见汉事者。

△《洛阳伽蓝记》五卷

后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撰。专记洛阳城内外寺院。尔朱之乱,城郭邱墟,追述斯记。

△《洛阳名园记》一卷

礼部员外郎济南李格非文叔撰。记开国以来卿公家园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与编元祐章奏,入党籍。《国史文苑》有传。世所谓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为文,而集不传,馆中亦无有,惟锡山尤氏有之。《文鉴》仅存此跋,盖亦未尝见其全集也。

△《邺中记》一卷

不著名氏。记自魏而下,及僭伪都邺者六家宫殿事迹。案《唐志》有《邺都故事》二卷,肃、代时马温所作。今书多引之。

△《晋阳事迹杂记》十卷

唐河东节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删为十卷。盖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从莆田李氏借录。自南渡以来,关河阻绝,图志泯亡,得见一二仅存者,犹足以发伤今思古之叹。然唐并州治晋阳、太原二县,国初克复,徙治阳曲,而墟其故。二县后皆并省,则唐之故迹,皆不复存矣。

△《燕吴行役记》二卷

不著名氏。大中九年崔铉镇淮南,诸镇毕贺,为此记者,燕帅所遣僚佐,道中纪所经行郡县道里及事迹也。其曰我府张公者,时张允中方帅燕也。《唐志》称张氏宣宗时人,失其名。“张”者,其帅之姓尔。未审何以知使者之亦为张氏也。

△《江行录》一卷

真州教授句颖绍圣三年所序云,太守张公所修也。张不著名。自真而上直抵荆南,自岳而分,旁征衡、永,自湖口而别,则东入鄱阳,南至庐陵,程期岸次、风云占候、时日吉凶,与夫港派滩碛矶洑,莫不具载。江行者赖之。

△《临安志》十五卷

府帅吴兴周淙彦广撰。首卷为行在所,于宫阙殿阁全不记载,籍曰禁省严秘,不敢明著。其视宋次道《东京记》,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略。然淙有才具,其尹京开湖浚河,皆有成绪。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户为脚船以济行旅者,盖自此始。

△《吴兴统记》十卷

摄湖州长史左文质撰。分门别类,古事颇详。序称甲辰岁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吴兴志》二十卷

枢密院编修郡人谈钥元时撰。嘉泰元年也。其为书草率,未得为尽善。

△《苏州图经》六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诏以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颁下,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苏、越、黄三州刻本耳。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

秘书省正字郡人朱长文伯原撰。记祥符以后事,亦颇补前志之阙遗。长文,吴中名士,病废不仕,自号乐圃,卒于元符元年。

△《吴地记》一卷

唐陆广微撰。郡人也。多记古吴国事。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兴县置,故此记合二郡为一。

△《吴郡志》五十卷

参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书始成未行,而石湖没。有求附见某事而弗得者,哗曰此非石湖笔也。太守不能决,藏其书学官。然周益公为范墓碑,述所著书目有焉。及绍定初,桐川李寿朋俦老为守,始取而刻之。而书止于绍熙,其后事实俾寮属用褚少孙《史记》例补成之。赵南塘履常作序,订其为石湖书不疑。且谓郡士龚颐正、滕宬、周南皆尝荐所闻于公者,而龚尤多。

△《镇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卢宪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东平董弅令升撰。绍兴己未也。淳熙甲辰,武义陈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张元成撰。为书极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邹补之撰。

△《越州图经》九卷

李宗谔祥符所上也。未有秘阁校理李垂、邵焕修及覆修名衔。然则书成于众手,而宗谔特提总其凡耳。

△《会稽志》二十卷

通判吴兴施宿武子、郡人冯景中、陆子虚、朱鼐、王度等撰。陆放翁为之序。首称禹会诺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嘉泰辛酉,陆年已七十七矣。未几,始落致仕为史官,至八十五岁乃终。其笔力老而不衰,于此序见之。

△《会稽续志》八卷

梁国张淏撰。续记辛酉后事,而亦补前《志》之遗。前《志》无进士题名,此其尤不可遗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国子司业郡人陈耆卿寿老撰。其前为图十有三。

△《赤城续志》八卷

郡人吴子良拾其所遗续载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逢吉撰。绍定己丑,水壤城,修治兴筑,本末详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赣州录事参军庐陵罗璿修。时胡榘仲方尚书为守,璿其乡人也。

△《永嘉谱》二十四卷

礼部侍郎郡人曹叔远器远撰。曰《年谱》、《地谱》、《名谱》、《人谱》。时绍熙三年,太守宛陵孙楙属器远裒集,创为义例如此。器远,庚戌进士,盖初第时也。

△《永宁编》十五卷

待制郡人陈谦益之撰。汉分章安之东瓯乡为永宁,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编。时嘉定九年,留元刚茂潜为太守。

△《东阳志》十卷

枢密鄱阳洪遵景严撰。绍兴二十四年为通制时所作。

△《括苍志》七卷

教授曾贲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楼璩叔韫序。钥之父也。

△《括苍志续》一卷

郡人陈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卫玠撰。太守四明刘垕也。实嘉定己卯。

△《信安续志》二卷

教授叶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广微。绍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帅史正志志道撰。时乾道五年。

△《建康续志》十卷

府帅吴琚层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编铨次,与前《志》并行。时庆元六年。

△《六朝事迹》二卷、《南朝宫苑记》二卷

不知何人作。记六朝故都事迹颇详。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长乐林桷子长撰。太守杨愿原仲也。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赣州郡人罗愿撰。时淳熙二年,太守则赵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学以前志缺陋重修。时以庾节摄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钱塘赵子直撰。绍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

△《豫章职方乘》三卷、《后乘》十二卷

郡人洪刍驹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晋《乘》为名。《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达序。

△《浔阳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采撰。淳熙三年,太守开封曹训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叙授南城童宗说修。太守李观民也。

△《盱江志》十卷、《续》十卷

郡守胡舜举绍兴戊寅俾郡人童宗说、黄敷忠为之。《续志》,庆元五年三山陈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军学教授括苍潘廷立撰。太守赵善宣,绍熙四年也。军治永兴,本富川县,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补遗》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许开修。

△《广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郑少魏、江都尉会稽姚一谦撰。绍熙元年,太守郑兴裔也。

△《楚州图经》二卷

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钱之望大受,时淳熙十三年。

△《永阳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龚维蕃修。

△《吴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后三年乙巳,太守钱塘万锺元亨属僚佐参正而刻之。泰州在唐为吴陵县。

△《高邮志》三卷、《续修》十卷

兴化县主簿孙祖义撰。郡守赵不惭刻之。淳熙四五年间也。其书在图志中最为疏略。嘉定中,守汪纲再修,稍详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绍熙元年也。

△《续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锜撰。郡守郑兴裔也。时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钱绅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礼。未几而有狄难。至绍兴十三年,太守张彦声始取而刻之。

△《历阳志》十卷

郡守九华程九万鹏飞、教授天台黄宜达之撰。庆元元年。

△《黄州图经》四卷、《附录》一卷

李宗谔祥符所修《图经》,亦颇有后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为《附录》焉。訦,参政邴汉老之子也。

△《齐安志》二十卷

郡守吕昭问俾教授厉居正重修。庆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张季樗撰。时嘉泰初元。

△《无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为之序。

△《襄阳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吴兴刘宗、幕官上蔡任■〈氵〈山上乃下〉〉编纂。为书既详备,而刊刻亦精致,图志之佳者。

△《襄沔记》三卷

唐吴从政撰。删宗懔《荆楚岁时记》、盛宏之《荆州记》、邹闳甫《楚国先贤传》、习凿齿《襄阳耆旧传》、郭仲产《襄阳记》、鲍坚《南雍州记》集成此书,其纪囊、汉事迹详矣。景龙中人,自号栖闲子。

△《房州图志》三卷

郡守毗陵陈宇撰。

△《义阳志》八卷

郡守河内关良臣撰。绍熙二年也。信阳军,唐申州,所谓申、光、蔡,吴元济所据,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长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赵善俊以绍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锡等七人撰。时陈止斋将漕,相与考订商略,故序言当与《长乐志》并也。

△《续长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录绍兴以后事。

△《长沙土风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张谓撰。前有碑铭,后有《湘中记》,载事迹七十件。

△《衡州图经》三卷

郡守三山孙德舆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图志》十卷

教授临江章颖茂宪撰。淳熙六年,太守赵汝谊。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吴致尧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纪,而为诗以记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陈岘寿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苍王信成之命教授许中应等撰。

△《武昌土俗编》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记一县之事颇详。绍兴辛巳、壬午间也。其邑今为寿昌军。

△《郧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岩撰。庆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阳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马子严庄父、乙集永嘉张声道声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阳风土记》一卷

宣德郎监商税务建安危致明晦叔撰。元符进士第二人,仕至次对,其在岳,盖谪官也。

△《辰州风土记》六卷

教授缙云田渭伯清撰。隆兴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赵抃阅道撰。清献自庆历将漕之后,凡四入蜀,知蜀事为详,故成此书。熙宁七年也。

△《续成都古今集记》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刚中居正撰。實绍兴三十年。余尝手写《洛阳名园记》而题其后曰:“晋王右军闻成都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远想,欲一游目。其与周益州帖,盖数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感于宗少文卧游之语,凡昔人纪载人境之胜,录为一编。其奉祠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兖之太极、嵩之崇福、华之云台,皆将卧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虽远,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兖、嵩、华视蜀犹迩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记,手写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梦华录》诸书并藏,而时自览焉。是亦卧游之意云尔。于时岁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后七年而有虏祸,秦、汉故迹,焚荡无遗,今其可见者,惟此二记耳。而板本亦不可复得矣。呜呼,悲夫!”己丑,宝理宗绍定二年也。后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统兼关外四川安抚、知沔州曹友闻战死之后,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顺庆、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友闻初以明经登丙戌科,绵谷县尉。制置桂如渊擢为天水教授,与田遂、陈瑀俱招忠义,官至员外郎。自乞换武,积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骁卫大将军。朝廷赠龙图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所部皆精锐,虏畏之,目为“短曹遍身胆”,时人称之曰:“元戎制胜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是役也,北之主将统兵者,四太子并达海也。

△《蜀记》二卷

唐郑暐撰。杂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未详何人。

△《梁益记》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录事参军任弁撰。天禧四年自为序。

△《长乐志》四十卷

府帅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闽中记》十卷

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续志》一卷

删定官郡人林光撰。庆元四年,郡守永嘉张叔椿俾僚属成之。《续志》,嘉定十二年府学士人所录。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时庆元己未,太守信安刘颖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举汝士与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时绍兴庚辰也。序言与《盱江志》并行,盖其为建昌守,亦尝修图志云。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参军方杰撰。嘉定六年,太守赵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灵陈昱日华俾昭武士人李皋为之。时庆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阳志》十五卷

郡守赵彦励懋训,绍熙三年集郡士为之。

△《武阳志》十卷

教授葛元骘撰。太守廖迟元达,乾道六年也。

△《晋江海物异名记》三卷

秘书监莆田陈致雍撰。致雍仕伪闽,南唐后归朝。

△《广州图经》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怀远,怀充之弟,见《宋书》。

△《番禺杂记》一卷

摄南海主簿郑熊撰。国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录之。盖承平时旧书,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静江教授江文叔编。时乾道五年,张维为帅。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风土记》一卷

唐融州刺史权知春州莫休符撰。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帅吴郡范成大至能撰。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记昔游。

△《高凉志》七卷

教授莆田刘棠撰。太守春陵义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杂记》一卷

库部员外郎范旻撰。旻,国初宰相质之子。岭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转运使。

△《岭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去非,癸未进士,至郡倅。所记皆广西事。

△《南方草木状》一卷

晋襄阳太守嵇含撰。

△《黄岩志》十六卷

知县永嘉蔡范莲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县历阳李瞻伯山撰。绍熙三年,谢昌国为序。

△《泾川志》十三卷

知泾县濡须王栐叔永撰。嘉定癸酉赵南塘序之。初,县岁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于旧治之东二里,曰留村。

△《新吴志》二卷

知泰新县盱江张国均维之撰。新吴,县旧名。嘉定甲戌。

△《乐清志》十卷

县令信安袁采君载撰。

△《修水志》十卷

分宁宰徐筠撰。

△《连川志》十卷

知连江县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历代宫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等纂。历代及僭伪宫殿、门阙、楼观、园苑、池馆名,无不毕录。

△《五岳诸山记》一卷

无名氏。多鄙诞不经。

△《王屋山记》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归一撰。

△《华山记》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迹事实》一卷

钱塘进士傅牧撰。以杨蟠《百咏》增广,共为一百八十三首。绍兴壬午序。

△《青城山记》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记》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陈倩修。

△《幙阜山记》一卷

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记》一卷

赞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岁。

△《王笥山记》一卷

唐道士令狐见尧撰。山在新淦。别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后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记》三卷

晋耒阳罗含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亦后人附益也。

△《天台山记》一卷

唐道士徐灵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临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趋会稽治所,道过之,锐欲往游,会大雪不果,改辕由驿道。至今以为恨。偶见此《记》,录之以寄卧游之意。

△《顾渚山记》一卷

唐陆羽鸿渐撰。乡邦不贡茶久矣,遗迹未必存也。

△《庐山记》五卷

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令举撰。刘涣凝之、李常公择皆为之序。令举熙宁中谪居所作。

△《续庐山记》四卷

南康守广陵马玕录山中碑记之文,以续前录。

△《九华拾遗》一卷

山居刘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录》于前,沈太守撰《总录》于后,博考传闻,复得三十余节。”

△《九华总录》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诸家所记萃为一编也。

△《武夷山记》一卷

杜光庭撰。

△《罗浮山记》一卷

庐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霍山记》一卷

知循州林须撰。山在循州境内。

△《雁山行记》一卷

永嘉陈谦撰。嘉定己巳游山,直至绝顶,得所谓“雁荡”者,前人并未之识也。然继其后者,亦未有闻焉。

△《庐阜纪游》一卷

开封孙惟信季蕃撰。尝大雪登山至绝顶,尽得其景物之详,嘉定初年也。惟信能为诗词,善谈谑。盖尝有官,弃去不仕,自号花翁,游江湖间,人多爱之。

△《何氏山庄次序本末》一卷

尚书崇仁何异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隐。“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珑山,其实一山也,周回数里,叙其景物次序为此编。自号月湖,标韵清绝,如神仙中人,膺高寿而终。其山闻今芜废矣。

△《湘江论》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涛志》一卷

唐窦叔蒙撰。

△《太虚潮论》一卷

永泰县令钱栖业述。末称天祐六年。

△《海潮图论》一卷

龙图阁学士燕肃撰进。

△《潮说》一卷

知钱塘县张君房撰。凡三篇。

△《西南备边志》十二卷

嘉州进士邓嘉猷撰。绍兴末,犍为有蛮扰边。初,莫知其何种族也。已而,有能别识其为虚恨蛮者。时蜀边久无事,既去而朝廷忧之,诏诸司经度。嘉猷取秦、汉以来讫于本朝,凡史传所载蛮事,皆著于篇,时乾道中也。其为《志》九,为《图》一。

△《北边备对》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进《禹贡图》,孝庙因以北虏地里为问,对以虏无定居,无文史,不敢强言。绍熙退居,追采自古中华、北狄枢纽相关者,条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备对”。

△《南北攻守类考》六十三卷

监进奏院赵善誉撰进。以三国、六朝攻守之变,鉴古事以考今地,每事为之图。

△《六合掌运图》一卷

不著名氏。凡为四十图,首列禹迹,次为中兴后南北三境,其后则诸边关厄险要以及虏地疆界亦著之。

△《海外使程广记》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丽所记海道及其国山川、事迹、物产甚详。史虚白为作序,称己未十月,盖本朝开国前一岁也。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总持寺僧辩机撰。

△《南诏录》三卷

唐岭南节度巡官徐云虔撰。乾符中,邕州遣云虔使南诏所作。上卷记山川风俗,后二卷纪行及使事。

△《至道云南录》三卷

左侍禁知兴化军辛怡显撰。李顺之乱,余党有散入蛮中者,怡显往招安之,继赐蛮酋告敕而归,遂为此录。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书妄也。余在莆田视壁记无怡显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图》一卷

不著名氏。录契丹诸夷地及中国所失地。

△《辽四京记》一卷

亦无名氏。曰东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丽图经》四十卷

奉议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丽,兢为之属,归上此书,物图其形,事为之说。今所刊不复有图矣。兢,铉之后。善篆书,亦能画,尝自题“保大骑省世家”、“宣和书学博士”,又自号自信居士。

△《诸蕃志》二卷

福建提举市舶赵汝适记诸蕃国及物货所出。

直斋书录解题3

【宋】陈振孙 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

○传记类

△《古列女传》九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成帝时,赵氏姊弟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嬖孽乱亡者,序次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为一百五人。第八篇为颂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十五卷,盖以七篇分为上下,并颂为十五卷,而自陈婴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与向同时,或在向后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巩二序辨订详矣。巩之言曰:“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恣,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愚尝三复其言而志之。向书传于世鲜矣,惟此书独全。其称《诗?芣苡》《柏舟》《大车》之类,与今说《诗》者乖异,盖齐、鲁、韩之学,固不尽与毛氏同也。

△《东观汉纪》十卷

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撰。初,班固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其后,卢植、蔡邕、马日磾等皆尝补续。《唐艺文志》一百二十七卷。今所存惟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及景丹、盖延九人列传而已。其卷第凡十二,而阙第七、八二卷,未知果当时之遗否也?

△《高士传》十卷

晋征士安定皇甫谧士安撰。序称自尧至魏咸熙,二千四百余载,得九十余人。今自被衣至管宁惟八十七人。

△《黄帝内传》一卷

序云篯铿游衡山得之石室,刘向校中秘书传于世,诞妄不经,方士辈所托也。

△《飞燕外传》一卷

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然通德拥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祸水灭火一语,司马公载之《通鉴》矣。

△《西京杂记》六卷

晋句漏令丹阳葛洪稚川撰。其卷末言洪家有刘子骏书百卷,先父传之。歆欲撰汉书,杂录汉事,未及而亡。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少有异同耳。固所不取不过二万余言,今钞出为二卷,以裨《汉书》之阙。所谓先父者,歆之于向也。而《馆阁书目》以为洪父传之,非是。《唐艺文志》亦只二卷,今六卷者,后人分之也。按洪博闻深学,江左绝伦,所著书几五百卷,本传具载其目,不闻有此书。而向、歆父子亦不闻其尝作史传于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应全没不著也。殆有可疑者,岂惟非向、歆所传,亦未必洪之作也。

△《襄阳耆旧传》五卷

晋荣阳太守襄阳习凿齿彦威撰。

△《谈薮》二卷

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玠松撰。事综南北,时更八代。隋开皇中所述也。

△《梁四公记》一卷

唐张说撰。案《馆阁书目》称梁载言纂。《唐志》作卢诜,注云一作梁载言。《邯郸书目》云载言得之临淄田通,又云别本题张说,或为卢诜。今按此书卷末所云田通事迹,信然,而首题张说,不可晓也。其所记多诞妄,而四公名姓尤怪异无稽,不足深辨。载言,上元二年进士也。

△《景龙文馆记》八卷

唐修文馆学士武甄平一撰。中宗初置学士以后馆中杂事,及诸学士应制、倡和篇什杂文之属。亦颇记中宗君臣宴亵无度,以及暴崩。其后三卷,为诸学士传。今阙二卷。平一,以字行。

△《狄梁公家传》三卷

唐海州刺史江都李邕泰和撰。

△《高力士外传》一卷

唐大理司直郭湜撰。

△《北征杂记》一卷

唐宰相赵憬撰。贞元四年,咸安公主下降回纥,憬副关播为册礼使,作此书纪行。

△《唐年小录》八卷

唐户部尚书扶风马总会元撰。记唐以来杂事,分为七门,末卷为杂录。旧有一本略甚,复得程文简本传之,始为全书。

△《陵园记》一卷

唐宗正丞李(缺)撰。光化元年序。

△《凤池历》二卷

不著名氏。记长孙无忌历官本末及家世子孙。按《唐志》冯宇《凤池录》五十卷,李淑《书目》惟存五卷。记宰相名次事迹,非此书。

△《邺侯家传》十卷

唐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繁,宰相泌之子。坐事下狱,知且死,恐先人功业泯灭,从吏求废纸拙笔为传。按《中兴书目》有柳玭后序,今无之。繁尝为通州,韩退之《送诸葛觉》诗所谓“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者也,其曰“行年余五十,出守数已六;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则韩公于繁亦拳拳矣。《新旧史》本传称繁无行,漏言裴延龄以误阳城,师事梁肃而烝其室,殆非人类。然则韩公无乃溢美,而所述其父事,庸可尽信乎!

△《牛羊日历》一卷

唐刘轲撰。牛,指僧孺;羊,谓虞卿汉公也,是不逊甚矣。

△《西南备边录》一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饶撰。太和中镇蜀所作。内州县、城镇、兵食之数,大略具矣。

△《异域归忠传》二卷

李德裕撰。会昌二年,嗢没斯内附。德裕奉诏采秦、汉以来由绝域归中国,以名节自著、功业始终者,凡三十人,为之传。

△《蛮书》十卷

唐安南宣慰使樊绰撰。记南诏事。咸通五年奏之。

△《闽川名士传》一卷

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所记人物,自薛令之而下,凡五十四人。

△《崔氏日录》一卷

不著名氏。残缺无始末。未有跋尾,不知何人,言此书出宋敏求家。考订年月及所载人名姓甚详。盖广明元年崔沆为相,非其子弟即其门人为之。字画清丽,而其所记不过蒱饮、交通、评议,有以见唐末风俗之弊云。

△《开元天宝遗事》二卷

五代太子少保天水王仁裕德辇撰。所记一百五十九条。

△《入洛记》一卷

王仁裕撰。仁裕仕前蜀。国亡入洛记行。

△《中朝故事》二卷

伪唐给事中尉迟偓撰。载唐末杂事。

△《燉煌新录》一卷

有序称天成四年沙州传舍集,而不著名氏,盖当时奉使者。叙张义潮本末及彼土风物甚详。凉武昭王时有刘昞者,著《炖煌实录》二十卷,故此号《新录》。

△《唐末泛闻录》一卷

题常山阎自若撰。记五代及诸僭伪事。其序自言乾德中得於先人及舅氏闻见。且曰:“传者难验,见者易凭,考之史策,不若询之耆旧也。”然所记亦时有不同者,如李涛纳命事,本谓张彦泽,今乃云谒周高祖。未详孰是。

△《杨妃外传》一卷

直史馆临川乐史子正撰。

△《渚宫故事》五卷

后周太子校书郎余知古撰。载荆楚事,自鬻熊至唐末。本十卷,今止晋代,阙后五卷。

△《锦里耆旧传》八卷、《续传》十卷

前应灵县令平阳句延庆昌裔撰。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其词芜秽,请延庆修之,改曰《成都理乱记》。天成之后,别加编次,起咸通九载,迄乾德四年,百余年蜀事,大略具矣。《续传》蜀人张绪所撰,起乾德乙丑,迄祥符己酉。自平蜀之后,朝廷命令、官僚姓名及政事因革,以至李顺、王均、刘旴作乱之迹,皆略载之。知新繁县太常博士张约为之序。

△《平蜀实录》一卷

左藏库副使康延泽撰。平蜀之役,延泽以内染院使为凤州路马军都监。王全斌等既得罪,延泽亦贬唐州团练使。按本传载蜀军二万七千人,诸将虑其为全师雄内应,欲尽杀之。延泽请简老弱疾病七千人释之,余以兵卫浮江而下,诸将不能用。此书叙述甚详。《邯郸书目》云不知作者。《馆阁书目》亦然。考王元之所撰延泽墓志,知其所为也。

△《秦王贡奉录》二卷

枢密使吴越钱惟演希圣撰。记其父俶贡献及锡赉之物。

△《家王故事》一卷

钱惟演撰。记其父遗事二十二事上之,以送史院。

△《戊申英政录》一卷

婺州刺史钱俨撰。记其兄俶事迹。俶以戊申正月嗣位。

△《玉堂逢辰录》二卷

钱惟演撰。其载祥符八年四月荣王宫火,一日二夜所焚屋宇二千余间。左藏、内藏、香药诸库及秘阁、史馆,香闻数十里。三馆图籍一时俱尽,大风或飘至汴水之南。惟演献礼贤宅以处诸王。以此观之,唐末、五代书籍之仅存者,又厄于此火,可为太息也!

△《南部新书》十卷

翰林学士钱易希白撰。倧之子也。所记多唐遗事。

△《唐登科记》十五卷

丞相鄱阳洪适景伯编集。按《唐艺文志》有崔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姚康《科第录》十六卷,李奕《登科记》二卷。崔氏书有赵儋序,而失崔名。所载至周显德,固非崔氏本书。而李奕书亦不存。洪忠宣得姚康书五卷于北方,而丞相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太和于毗陵钱氏,乃以三本辑为一书,而用姚氏为正。三书皆有序。姚字汝谐,南仲孙也,元和十五年进士。本书录武德至长庆为十一卷。其曰十六卷者,亦后人所续。

△《五代登科记》一卷

不著名氏。前所谓崔氏书至周显德止者,殆即此耶?馆中有此书。洪丞相以国初卿相多在其中,故并传之。

△《大宋登科记》三十二卷

洪适编,始,吴兴郡学有锓板,不分卷第,止述进士一科。适始放姚康录制举词科,自建隆庚申迄绍兴庚辰,二万三千六百人有奇,为二十一卷。自后皆续书之。

△《中兴登科小录》三卷、《姓类》一卷

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旧有《登料记》,但逐榜全录姓名而已。椿家藏《小录》,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节取名字乡贯及三代讳刊之后,以韵类其姓,凡一万五千八百人有奇。太守吴兴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备前记之阙文。

△《乘轺录》一卷

知制诰祁阳路振子发撰。祥符中使契丹,归进此录。

△《奉使别录》一卷

丞相河南富弼彦国撰。庆历使契丹,归为语录以进,机宜事节则具于此录。又一本有两朝往来书附于末。

△《刘氏西行录》一卷

直昭文馆保塞刘涣仲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议遣使通河西唃氏。涣以屯田郎知晋州,请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庆历元年三月十日回秦州。此其行纪也。唃氏自此与中国通,而元昊始病于牵制矣。涣后擢刺史,历典数州至留后,以工部尚书致仕。

△《契丹讲和记》一卷

不著名氏。载契丹初讲和本末。末有庆历增币后北国誓书。

△《庆历正旦国信语录》一卷

余靖庆历三年使辽所记。

△《熙宁正旦国信录》一卷

天章阁待制窦卞熙宁八年使辽所记。

△《接伴送语录》一卷

集贤校理沈季长熙宁九年接伴送辽使耶律运所记。

△《使辽见闻录》二卷

尚书膳部郎中李罕撰。

△《奉使鸡林志》三十卷

宣德郎王云撰。崇宁元年,云以书状从刘逵、吴栻使高丽,归而为此书以进。自元丰创通高丽以后事实,皆详载之。

△《宣和使金录》一卷

太常少卿安陆连南夫鹏举吊祭阿骨打奉使所记。时宣和六年。

△《奉使杂录》一卷

绍兴十二年,何铸使金所录礼物、名衔、表章之属。

△《馆伴日录》一卷

无名氏。绍兴二十四年。

△《隆兴奉使审议录》一卷

左奉议郎雍希稷尧佐撰。隆兴二年,编修官胡昉、閤门祇侯杨由义使金人军前,审议海、泗、唐、邓等事,不屈而归。希稷,其礼物官也。所记抗辩应对之语,多出由义。

△《揽辔录》一卷

参政吴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金所记闻见。

△《北行日录》一卷

参政四明楼钥大防,乾道己丑,待次温州教授,以书状官从其舅汪大猷仲嘉使金纪行。

△《乾道奉使录》一卷

参政诸暨姚宪令则乾道壬辰使金日记。

△《奉使执礼录》一卷

进士郑俨撰。淳熙己酉中书舍人莆田郑侨惠叔使金贺正,会其主雍病笃,欲令于閤门进国书,侨不可。已而雍殂,遂回。

△《使燕录》一卷

尚书户部郎龙游余嵘景瞻撰。嘉定辛未,嵘使金贺生辰,会有鞑寇,行至涿州定兴县而回。

△《李公谈录》一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撰。记其父昉之言,凡三十七事。

△《丁晋公谈录》一卷

不知何人作。

△《贾公谈录》一卷

序言庚午衔命宋都,闻于补阙贾黄中,凡二十六条,而不著其名。别本题清辉殿学士张洎。盖洎自江南奉使也。庚午实开宝三年。黄中,晋开运中以七岁为童子关头,十六岁进士及第第三人。

△《王沂公笔录》一卷

丞相沂公青社王曾孝先撰。记开国以来杂事,凡三十六条。

△《沂公言行录》一卷

天章阁待制王皡子融撰。沂公之弟也。前有叶清臣序文,后有晏殊、杜杞答书。

△《王文正家录》一卷

端明殿学士王素仲仪记其父旦言行遗事。

△《寇莱公遗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乖崖政行语录》三卷

虞部员外郎成都李畋撰。述张忠定公咏治蜀政事及言行。

△《安定先生言行录》二卷

杂录胡瑗翼之事及告祠、志、表、祭文等。其间有《贤惠录》、《孝行录》,盖其父讷所为也。《孝行录》别见,《贤惠录》记妇人之贤者。

△《曹武惠别传》一卷

知石州曹偃撰。武惠曾孙也。

△《韩魏公家传》十卷

不著名氏。当是其家所传也。

△《韩忠献遗事》一卷

群牧判官钱塘强至几圣撰。至,魏公之客也。

△《魏公语录》一卷

与《别录》小异而實同。《别录》分四卷,此总为一编。先后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则《别录》所无,姑并存之。

△《魏公别录》四卷

枢密大名王岩叟彦霖撰。亦魏公客。

△《杜祁公语录》一卷

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记》一卷

记至和请建储及元丰褒赏事。

△《唐质肃遗事》一卷

无名氏。所记唐介子方事也。

△《韩庄敏遗事》一卷

秘书丞韩宗武文若撰。记其父丞相缜玉汝事。末亦杂记他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编亦载其诗,云熙宁间得异疾,与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录》二十卷

不著姓名,其家所录也。

△《范太史遗事》一卷

翰林学士范冲元长记其父事。

△《傅献简佳话》一卷

不知何人作。记傅尧俞所谈。

△《杜公谈录》一卷

雷泽杜师益等录其父务滋之言。王广渊作序。

△《道乡语录》一卷

不知作者。记邹浩志完语。

△《丰清敏遗事》一卷

给事中章贡李朴先之撰。记丰稷相之事,朱熹为之后序。

△《宗忠简遗事》三卷

不著名氏。录留守开封宗泽汝霖事。亦其家子孙所为也。

△《吕忠穆家传》一卷、《逢辰记》一卷、《遗事》一卷

记建炎丞相吕颐浩元直事。孙昭问刻之广德军。

△《褒德集》二卷、《易学辨惑》一卷

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谥议、行状、墓志之属。《辨惑》述传授源流,辨郑夬之妄。

△《吕氏家塾记》一卷

侍讲吕希哲原明撰。

△《桐阴旧话》十卷

吏部尚书颍川韩元吉无咎撰。记其家世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桐木故云。元吉,门下侍郎维之四世孙也。

△《熙宁日录》四十卷

丞相王安石撰。本朝祸乱萌于此书,陈瓘所谓尊私史而压宗庙者。其强愎坚辩,足以荧惑主听,钳制人言。当其垂死,欲秉畀炎火,岂非其心亦有所愧悔欤!既不克焚,流毒遗祸至今为梗,悲夫!书本有八十卷,今止有其半。

△《温公日记》一卷

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

△《赵康靖日记》一卷

参政睢阳赵叔平所记治平乙巳、丙午间在政府事。

△《刘忠肃行年记》一卷

丞相东平刘挚莘老撰。

△《绍圣甲戌日录》一卷、《元符庚辰日录》一卷

丞相南丰曾布子宣撰。记在政府奏对施行及宫禁朝廷。

△《文昌杂录》六卷

主客郎中南京庞元英懋贤撰。官制初行,元英为郎,在省四年,记一时见闻及古今典故可观览。元英,丞相庄敏公籍之子。

△《闻见近录》一卷

宗正丞三槐王巩定国撰。

△《辨欺录》一卷

韩忠彦记其父嘉祐末命事与文、富诸公辨。

△《回天录》一卷

宣教郎秦湛处度撰。记吕好问围城中事。好问除右丞,诰词有“回天之力”语,故以名录。后有好问谢其祖公著复官表及遗表。

△《尽忠补过录》一卷

修职郎穆伯刍撰。记张孝纯在伪齐时所上本朝书。

△《吴丞相手录》一卷

吴敏元忠撰。记靖康初元事。

△《岳飞事实》六卷、《辨诬》五卷

飞之孙珂撰。

△《丁卯实编》一卷

成忠郎李珙撰。诛曦之功,杨巨源为多,安丙忌而杀之。珙为作传上之于朝,以昭其功,而伸其冤。

△《孔子编年》五卷

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采摭经传为之。

△《诸葛武侯传》一卷

侍讲张栻撰。以陈寿作史私且陋,裒集他传及裴松之所注为此传,而削去管乐自许一则。朱晦翁以为不然,又为后论,以达其意。谓其体正大而学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门,所就不止此。

△《韩文公历官记》一卷

新安张敦颐撰。颇疏略。其最误者,序言擒吴元济、出牛元翼为一事,此大谬也。为裴度行军司马,在宪宗元和时;奉使镇州王庭凑,在穆宗长庆时。

△《欧公本末》四卷

吕祖谦编。盖因观《欧阳公集》,考其历仕岁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迹。而集中诗文亦随时附见,非独欧公本末,而时事、时贤之本末,亦大略可观矣。故以入传记类。

△《皇祐平蛮记》二卷

殿中丞冯炳撰。记侬智高事。

△《孙威敏征南录》一卷

学士睢阳滕甫元发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孙沔元规,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余靖归美于青,非实也。甫时通判潮州。

△《唃厮啰传》一卷

不著作者。

△《陕西聚米图经》五卷

閤门通事舍人雄州赵珣撰。珣父振,博州防御使,久在西边。珣访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为此书。韩魏公经略言于朝,诏取其书,召见。执政吕许公、宋莒公言用兵以来,策士之言以千数,无如珣者。擢泾原都监,定川之败死焉。珣劲特好学,恂恂类儒者,人皆惜之。

△《元丰平蛮录》三卷

金部员外郎知凤翔府家安国撰。记乞弟、韩存宝事。

△《元祐分疆录》二卷

直龙图阁京兆游师雄景叔撰。元祐初,议弃西边四寨,执政召师雄问之,对曰:“先帝弃之可也,主上弃之则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边患。”争之甚力,不听,卒弃之。四寨者:葭芦、米脂、浮屠、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连年犯顺,皆如师雄所料。此书前三卷记当时论辨本末,后一卷行实,不知何人作也。是岁,师雄被命行边,请以便宜行事。夏人与鬼章谋寇熙河。师雄说刘舜卿出师,种谊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献,其功伟矣。元祐诸老固欲休兵息民,师雄言既不行,功复不赏,殆以专反熙、丰,失于偏滞,终成绍述之祸,亦有以也。师雄,治平二年进士。

△《青唐录》一卷

右班殿直李远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己而皆弃之。远,绍圣武举人,官镇洮,奉檄军前,记其经历见闻之实,灿然可观。

△《交趾事迹》十卷

知新州赵勰撰。

△《占城国录》一卷

不著名氏。

△《鸡林类事》三卷

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贡录》一卷

右迪功郎钱塘周邦撰。其祖穜为集贤修撰知桂州时,归明人黄璘招来大理国入贡,诏穜考究其真伪。穜言伪妄不可凭,乞依熙宁故事支马价发还。璘至京师,力主其事,穜落职奉祠。久而觉其诈,乃改正。复职知广州。

△《安南表状》一卷

绍兴二十五年李天祚进贡,自靖康二年以后,至是始通也。

△《边和录》五卷

承议郎河东陈伯疆撰。载胡世将承公宣抚川陕事。

△《建炎德安守御录》三卷

郡丞东平刘荀子卿编次。建炎初,高密陈规元则守德安御群盗事迹功状。规,后守顺昌与刘锜共成却敌之功者也,以枢密直学士知庐州而卒。

△《淮西从军记》一卷

不著名氏。记绍兴十年金人败盟,淮西诸帅守御事。

△《顺昌破敌录》一卷

不著名氏。记刘锜信叔守御战胜本末。

△《滕公守台录》一卷

不著名氏。睢阳滕膺子勤为台州户曹,方腊之乱,仙层人吕师囊应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备御,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庙食。行状事实,聚见此编。膺后至直秘阁京西漕而终。

△《二杨归朝录》一卷

杨尧弼、杨载绍兴八年所与达赉、乌珠书。时伪齐初废也。末有探报金事数十条。

△《逆臣刘豫传》一卷

杨尧弼等撰。二杨事迹当考。前录题衔称宣义郎、迪功郎,并为大总管府官属。此传尧弼为右从事郎,载为右迪功郎。

△《许右丞行状》一卷

吏部员外郎许忻撰。许公翰字崧老,襄邑人,为尚书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状》一卷

通判洪州李纶撰。其兄丞相纲伯纪事状。叶适正则所作谥议附于后。

△《翟忠惠家传》一卷

翟耆年伯寿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实。忠惠者,私谥也。耆年实邢恕外孙。

△《艾轩家传》一卷

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谦之事实。

△《夹漈家传》一卷、所著书目附

莆田郑翁归述其父樵渔仲事迹。樵死时,翁归年八岁,安贫不竞,顷佐莆郡时犹识之。

△《叶丞相行状》一卷

阁学庐陵杨万里廷秀撰。丞相莆田叶颙子昂乾道丁亥冬雷罢相,至建宁而薨。

△《谢修撰行状墓志》一卷

昭武谢师稷务本奉使闽部,有惠爱,没而民祠之。《行状》,里人黄适景声撰,《墓志》,永嘉陈谦益之撰。其庙曰昭应。

△《朱侍讲行状》一卷

奉议郎三山黄干直卿撰。其高第弟子且子壻也。

△《紫阳年谱》三卷

朱侍讲门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笃行事实》一卷

丞相赵汝愚子直编其父善应彦远事状,而罗愿、朱熹所撰行状、墓铭及诸贤哀词,题跋之属,萃为一编。“笃行”者,陈福公题其墓云尔。吕太史跋语有云:“处者易持,出者难工。”朱侍讲取其意以为铭,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赵丞相行实》一卷、《附录》二卷

知静江府赵崇宪履常编集。忠定长子也。其一时诸贤祭文、挽歌与嘉定更化之后昭雪诬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见《附录》。

△《赵忠定行状》一卷、《谥议》一卷

知光州鄱阳柴中行与之撰。其《谥议》刘允济全之、杨方子直所为也。

△《倪文节言行录》三卷、《遗奏志状碑铭谥议》一卷

户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辑其父尚书遗事。《行状》,锡山蒋重珍良贵撰;《碑铭》,临邛魏了翁华甫撰。

△《赵华文行状》一卷

文林郎赵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崇宪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

侍讲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传记所载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辑为此录。前五朝五十五人,后三朝四十二人。

△《中兴忠义录》三卷

龚颐正撰。自建炎至绍兴辛巳,上自李若水、刘韐贵臣、名士,下及一妇人、卒伍之微,皆录之。

△《孝史》五十卷

太学博士新喻谢谔昌国撰集。曰君纪五、后德一、宗表五、臣传三十五、文类二、夷附一。谔后至御史中丞,淳熙名臣,乐易君子也。

△《孝行录》三卷

京兆胡讷撰。始得此书,不知讷何人也。所记多国初人,已而知其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为宁海节度推官。

△《古今孝悌录》二十四卷

庐陵王绍珪唐卿撰。

△《廉吏传》十卷

成都费枢伯枢撰。自春秋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为序。

△《南阳先民传》二十卷

题南阳王襄元祐癸酉岁序。所记邓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传正、韩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录》十二卷

苕溪吴宏编。凡五十二门,大略於《言行录》中钞出。

△《近世厚德录》四卷

题百炼真隐李元纲国纪编。沈濬道原为作序。

△《救荒活民书》三卷

从政郎鄱阳董煟编进。煟,绍熙五年进士,尝知瑞安县。

△《仁和活民书》二卷

秀州司户会稽丁锐集。

△《折狱龟鉴》三卷

承直郎开封郑克武子撰。初,五代宰相和凝有《疑狱集》,其子水部郎和濛续为三卷,六十七条。克因和氏之书分为二十门推广之,凡二百七十六条,三百九十五事。起郑子产,迄于本朝。

△《明刑尽心录》二卷

丁锐为鄂州司理,又集此书。

△《好还集》一卷

秀水娄伯高元龙编报应之事,为十门。

△《先贤施仁济世录》一卷

奉化丞山阴诸葛兴编。凡十门,皆本朝诸贤事实也。

△《莆阳人物志》三卷

知兴化军永嘉林纮文伯撰。以图志不叙人物,故特为是编。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卧游录》一卷

吕祖谦撰。晚岁病废卧家,取史传所载古今人境胜处录之,而以宗少文卧游之语,寘诸卷首。

△《上庠录》十卷

光州助教吕荣义撰。杂记京师太学故事。

△《上庠后录》十二卷

三山周士贵撰。记中兴太学事,颇疏略。

△《昭明太子事实》二卷

知池州赵彦博富文编。昭明庙食于池,颇著灵响。元祐始赐额曰“文孝”。

△《祠山家世编年》一卷

詹仁泽、曾樵编辑广德横山神张王事迹。

△《海神灵应录》一卷

永嘉贡士陆维则撰。太守韩彦直子温为之序。初,元祐中太守直龙图阁范峋梦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郡城东北隅,海仙坛之上有庙,初不知其为何代人。峋明日往谒,其像即梦中所见。自是多响应。然封爵训词惟曰“海神”而已。

△《鄂国金陀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

岳珂撰。

○法令类

△《律文》十二卷、《音义》一卷

自魏李悝、汉萧何以来,更三国、六朝、隋、唐,因革损益备矣。本朝天圣中,孙奭等始撰《音义》,自名例至断狱,历代异名皆著之。

△《唐令》三十卷、《式》二十卷

唐开元中宋璟、苏颋、卢从愿等所删定。考《艺文志》卷数同,更同光、天福校定,至本朝淳化中右赞善大夫潘宪、著作郎王泗校勘其篇目、条例,颇与今见行令式有不同者。

△《刑统》三十卷

判大理寺燕山窦仪可象详定。初,范质既相周,建议律条繁广,轻重无据,特诏详定,号《大周刑统》,凡二十一卷。至是重加详定,建隆四年颁行。

△《绍兴刑统申明》一卷

开宝以来累朝订正与《刑统》并行者。

△《嘉祐驿令》三卷

三司使梁国张方平安道等修定。前一卷为条贯敕,后二卷为则例令。官吏、帮支、驿券、卫官、傔从之类,皆据此也。

△《庆元敕》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目录》一百二十二卷、《随敕申明》十二卷,总二百五十六卷

丞相豫章京镗仲远等庆元四年表上。国朝自建隆以来,世有编敕,每更修定,号为“新书”。中兴至此,凡三修矣。其有续降指挥,谓之“后敕”,以待他时修入云。

△《绍兴贡举法》五十卷

丞相万俟等绍兴二十六年表上。

△《绍兴监学法》二十六卷、《目录》二十五卷、《申明》七卷、《对修厘正条法》四卷,共六十二卷

宰相秦桧等绍兴十三年表上。

△《嘉泰条法事类》八十卷

宰相天台谢深甫子肃等嘉泰二年表上。初,吏部七司有《条法总类》,《淳熙新书》既成,孝宗诏仿七司体分门修纂,别为一书,以“事类”为名,至是以《庆元新书》修定颁降。此书便于检阅引用,惜乎不并及《刑统》也。

△《嘉定吏部条法总类》五十卷

嘉定中,以开禧重修《七司法》并《庆元海行法》、《在京通用法》、《大宗正司法》参定,凡改正四百六十余条。视淳熙《总类》增多十卷,七年二月颁行。

△《役法撮要》一百八十九卷

提举编修宰相京镗等庆元六年上。自绍兴十七年正月以后,至庆元五年七月以前,为五十五门,又八十二小门,门为一卷外,为参详目录等。卷虽多而文甚少。其书于州县差役,极便于引用。

△《刑名断例》十卷

不著名氏。以《刑统》、《敕令》总为一书,惜有未备也。

△《营造法式》三十四卷、《看详》一卷

将作少监李诫编修。初,熙宁中,始诏修定,至元祐六年成书。绍圣四年命诫重修,元符三年上,崇宁二年颁印。前二卷为《总释》,其后曰《制度》、曰《功限》、曰《料例》、曰《图样》,而壕寨石作,大小木雕镞锯作,泥瓦、彩画刷饰,又名分类,匠事备矣。

△《修城法式条约》二卷

判军器监沈括、知监丞吕和卿等所修敌楼马面团敌式样,并申明条约。熙宁八年上。

△《宣和军马司敕》十三卷、《令》一卷

宣和所修。

△《金科类要》二卷

不著名氏。

△《元丰刑部叙法通用》一卷

末载《申明》,至绍兴、淳熙以后。

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谱牒类

△《姓源韵谱》一卷

唐张九龄撰。依《春秋正典》、柳氏《万姓录》、《世本图》,捃摭诸书,纂为此谱,分四声以便寻阅。古者赐姓别之,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赐姓合之,汉高帝命娄敬、项伯为刘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则离析,故古者论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则乱,故后世论姓氏,识其本异。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于世也欤?

△《元和姓纂》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宝撰。元和中,朔方别帅天水阎某者,封邑太原以为言。上谓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误,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任,并总缉之。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吉甫以命宝,二十旬而成。此书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维城录》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长史林赞修,止于僖宗。盖昭宗时所录也。

△《李氏房从谱》一卷

唐洛阳主簿李匡文撰。时为图谱官。

△《圣唐偕日谱》一卷

前贺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职图籍日,撰《天潢源派谱统》,务在省略,直取相承一叶,旁附首分诸房。今特从圣唐以来列圣下诸王、公主,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匡文字济翁,又有《资暇集》见于录。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韦述、萧颖士等撰。自王方庆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门甲族》、《诸郡氏谱》共一卷

不著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谱》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谱》一卷

唐太子宾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谱》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宝八年所纂,并附五音于后。

△《姓苑》二卷

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为卷首,当是唐人所为。

△《姓解》三卷

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

△《千姓编》一卷

不著名氏。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记。以《姓苑》、《姓源》等书,撮取千姓,以四字为句,每字为一姓,题曰《千姓编》。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义亦颇相属,殆《千字文》之比云。

△《陈郡袁氏谱》一卷

袁陟世弼录。

△《陶氏家谱》一卷

怀州教授陶直夫录。侃之后也。

△《帝王系谱》一卷

武夷吴逵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汉迄周显德,每代略具数语。其论曹操迫胁君后,无复臣礼,逆节已显。会其病死,故篡窃之恶,漏在身后。昔人谓其不敢危汉者,亦不核其情耳。此论与愚意吻合。

△《群史姓纂韵谱》六卷

永福黄邦先宋显撰。凡史传所有姓氏皆有韵,类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为之序。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校书郎史馆校勘临川邓名世元亚撰。其子椿年绪成之。

△《皇朝百族谱》四卷

长沙丁维皋撰。周益公为之序。时绍兴末也。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阙遗尚多,未有能续裒集者。

△《米氏谱》一卷

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勋臣米信之后。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

○目录类

△《唐艺文志》四卷

《新唐书》中录出别行。监中有印本。

△《崇文总目》一卷

景祐初,学士王尧臣同聂冠卿、郭缜、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

△《秘书省四库阙书目》一卷

亦绍兴改定。其阙者,注“阙”字于逐书之下。

△《邯郸书目》十卷

学士河南李淑献臣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曰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京兆金石录》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丰五年王钦臣为序,自为后序。皆记京兆府县古碑所在,览之使人慨然。

△《集古录跋尾》十卷

欧阳修撰。编述之意,序文详之,世所共知,不复著。

△《集古目录》二十卷

公子礼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别为目录,棐之序云尔。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余跋。

△《太宗御制御书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无序文。

△《真宗御制碑颂石本目录》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兴所刊板。

△《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

已上平江虎邱寺御书阁有原颁降印本,传写得之。

△《群书备检》三卷

不知名氏。皆经、史、子、集目录。

△《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

徽猷阁待制董逌彦远撰。以其家藏书考其本末,而为之论说,及于诸子而止。盖其本意专为经设也。

△《广川书跋》十卷、《画跋》五卷

董逌撰。

△《宝墨待访录》二卷

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撰。记承平时故家所藏晋唐遗迹。

△《金石录》三十卷

东武赵明诚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本朝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订详洽,如刘原父、吕与叔、黄长睿多矣,大抵好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祖丁;“举”字,即以为伍举;“方鼎”,即以为子产;“仲吉匜”,即以为偪姞之类。邃古以来,人之生世伙矣,而仅见于简册者几何?器物之用于人亦伙矣,而仅存于今世者几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实焉,余尝窃笑之。惟其附会之过,并与其详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书跋尾独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诚,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为作后序,颇可观。

△《考古图》十卷

汲郡吕大临与叔撰。其书作于元祐七年,所纪目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图而录之。

△《博古图说》十一卷

秘书郎邵武黄伯思长睿撰。有序。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纪为长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悉载《博古图》。今以《图说》考之,固多出于伯思,亦有不尽然者。又其名物亦颇不同,钱、鉴二品至多,此所载二钱、二鉴而已。《博古》不载印章,而此印章最伙。盖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所删改云尔。其书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说已见前。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图其形制而记其名物,录其款识。品有总说,以举其凡。而物物考订,则其目详焉。然亦不无牵合也。

△《群书会记》二十六卷

郑樵撰。大略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夹漈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

郑樵记其平生所自著之书。《志》者,盖述其著作之意也。

△《秦氏书目》一卷

濡须秦氏,元祐二年,有为金部员外郎者,闻于朝,请以宅舍及文籍不许子孙分割。

△《藏六堂书目》一卷

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逸矣。

△《吴氏书目》一卷

奉议郎漳浦吴与可权家藏。闽中不经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湿苦蠹损。

△《晁氏读书志》二十卷

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其守荣州,日夕雠校,每终篇辄论其大指。时绍兴二十一年也。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

△《遂初堂书目》一卷

锡山尤氏尚书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于火,今其存亡几矣。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

秘书监临海陈骙叔进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兴以来庶事草创,网罗遗逸,中秘所藏,视前世独无歉焉,殆且过之。大凡著录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盖亦盛矣。其间考究疏谬,亦不免焉。

△《馆阁续书目》三十卷

秘书丞吴郡张攀从龙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后所得书,纂续前录,草率尤甚。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隶释》一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

丞相鄱阳洪适景伯撰。凡汉刻之存于世者,以今文写之,而为之释。又为之世代谱及物象图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来北方旧刻不可复得,览此犹可慨想。

△《法宝标目》十卷

户部尚书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释藏诸函随其次第为之目录,而释其因缘。凡佛会之先后,华译之异同,皆具著之。右,旦之曾孙,入元祐党籍。

△《郑氏书目》七卷

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寅,知枢密院侨之子,博文强记,多识典故。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没。

△《集古系时录》十卷、《系地录》十一卷

郑樵撰。大抵因《集古》之旧,详考其时与地而系之,二书相为表里。

△《宝刻丛编》二十卷

临安书肆陈思者,以诸家集古书录,用《九域志》京、府、州、县系其名物,而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其下,其不详所在,附末卷。

△《释书品次录》一卷

题唐僧从梵集。末有黎阳张翚跋,称大定丁未。盖北方板本也。

○地理类

△《山海经》十八卷

汉侍中奉车都尉臣秀所校秘书。秀,即刘歆也。晋郭璞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锡山尤袤延之校定。世传禹、益所作,其事见《吴越春秋》,曰:“禹东巡,登南岳,得金简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渎,与益共谋,所至使益疏而记之,名《山海经》。”此其为说,恢诞不典。司马迁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书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谓名言,孰曰多爱乎!故尤跋明其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为先秦古书无疑。然莫能名其为何人也。洪庆善补注《楚辞》,引《山海经》、《淮南子》以释《天问》。而朱晦翁则曰:“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天问》而作。”可以破千载之惑。古今相传既久,姑以冠地理书之录。

△《水经》三卷、《水经注》四十卷

桑钦撰。后魏御史中尉范阳郦道元善长注。桑钦,不知何人。《邯郸书目》以为汉人。晁公武曰成帝时人,当有所据。案《唐志》注或云郭璞撰。又杜氏《通典》案,《水经》,晋郭璞注,二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然其《经》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前汉狄县,安帝更名;又云菏水过湖陆,则前汉湖陵县,章帝更名;又云汾水过河东郡永安,则前汉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案《后汉郡国志》济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复截河南过,统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其余可知。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为迂怪,以其僻书,人多不睹,谓其审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图》一卷

唐宰相赵郡李吉甫宏宪撰。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料。《唐志》云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陇右,凡四十七镇。篇首有图,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梁载言撰。其书广记备言颇可观。载言不见于史,又有《具员故事》,题“凤阁舍人”,及《梁四公记》,亦云载言所录。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馆宜黄乐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于海外。当太宗朝上之。

△《元丰九域志》十卷

知制诰丹阳王存正仲、集贤校理南丰曾肇子开、官制所检讨邯郸李德刍等删定,总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军、四监、一千一百三十五县。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

庐陵欧阳忞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县系于前代郡国之下。其序曰:“以今州县求于汉,则为郡;以汉郡县求于三代,则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为汉之六十余郡,又分而为今之三百余州,虽或离或合不可讨究,而吾胸中则已了然矣。”汉郡国一百三,今云六十余郡,不可晓也。忞为文忠族孙,行名皆连“心”字。

△《地理指掌图》一卷

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

△《历代疆域志》十卷

临川布衣吴澥撰。

△《舆地纪胜》二百卷

知江宁县金华王象之撰。盖以诸郡图经,节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诗咏初无所遗,行在宫阙、官寺实冠其首,关河版图之未复者,犹不与焉。眉山李说斋季允为之序。

△《舆地图》十六卷

王象之撰。《纪胜》逐州为卷,《图》逐路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诸郡尤详。其兄观之漕夔门时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东阳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谓之《谱》,十六《谱》为八十卷;本朝谓之《志》,为一百二十卷。《谱》叙当时事实,而注以今之郡县;《志》述今日疆理,而系于古之州国。古今参考,《谱》、《志》互见,地理学之详明者,无以过此矣。嘉熙二年上于朝,得永免文解。其父珨,本建宁人,己未进士,试词科不中,颇该洽。希先述其遗稿,以成此书。

△《东京记》三卷

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次道撰。上卷为宫城,周五里,唐时宣武节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广城之北隅,用洛阳宫殿之制修之;中卷为旧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号“阙城”,亦曰“里城”;下卷为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筑罗城也,号曰“国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内宫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观、营房次第记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马温公序之,时元丰六年,次道殁矣。

△《长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赵彦若元考为之序。二书凡例微不同,然汉、唐旧都遗事详矣。△《关中记》一卷晋葛洪稚川撰。所载殊简略。

△《三辅黄图》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载秦、汉间宫室、苑囿甚详,多引用应劭《汉书解》,而如淳、颜师古复引此书为据,意汉、魏间人所作。然《中兴书目》以为《崇文总目》及《国史志》不载,疑非本书也。程氏《雍录》辨之尤悉。

△《长安图记》一卷

丞相汲公吕大防知永兴军,以为正长安故图,著其说于上。今信安郡有此图,而别录其说为一编。

△《雍录》十卷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泰之撰。周、秦、汉、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录《前史》及《黄图》、《宋志》异同,往往辨订。其辨《黄图》有唐县名,且晋灼所引《黄图》皆今书所无,盖唐人续成之,非见汉事者。

△《洛阳伽蓝记》五卷

后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撰。专记洛阳城内外寺院。尔朱之乱,城郭邱墟,追述斯记。

△《洛阳名园记》一卷

礼部员外郎济南李格非文叔撰。记开国以来卿公家园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与编元祐章奏,入党籍。《国史文苑》有传。世所谓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为文,而集不传,馆中亦无有,惟锡山尤氏有之。《文鉴》仅存此跋,盖亦未尝见其全集也。

△《邺中记》一卷

不著名氏。记自魏而下,及僭伪都邺者六家宫殿事迹。案《唐志》有《邺都故事》二卷,肃、代时马温所作。今书多引之。

△《晋阳事迹杂记》十卷

唐河东节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删为十卷。盖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从莆田李氏借录。自南渡以来,关河阻绝,图志泯亡,得见一二仅存者,犹足以发伤今思古之叹。然唐并州治晋阳、太原二县,国初克复,徙治阳曲,而墟其故。二县后皆并省,则唐之故迹,皆不复存矣。

△《燕吴行役记》二卷

不著名氏。大中九年崔铉镇淮南,诸镇毕贺,为此记者,燕帅所遣僚佐,道中纪所经行郡县道里及事迹也。其曰我府张公者,时张允中方帅燕也。《唐志》称张氏宣宗时人,失其名。“张”者,其帅之姓尔。未审何以知使者之亦为张氏也。

△《江行录》一卷

真州教授句颖绍圣三年所序云,太守张公所修也。张不著名。自真而上直抵荆南,自岳而分,旁征衡、永,自湖口而别,则东入鄱阳,南至庐陵,程期岸次、风云占候、时日吉凶,与夫港派滩碛矶洑,莫不具载。江行者赖之。

△《临安志》十五卷

府帅吴兴周淙彦广撰。首卷为行在所,于宫阙殿阁全不记载,籍曰禁省严秘,不敢明著。其视宋次道《东京记》,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略。然淙有才具,其尹京开湖浚河,皆有成绪。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户为脚船以济行旅者,盖自此始。

△《吴兴统记》十卷

摄湖州长史左文质撰。分门别类,古事颇详。序称甲辰岁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吴兴志》二十卷

枢密院编修郡人谈钥元时撰。嘉泰元年也。其为书草率,未得为尽善。

△《苏州图经》六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诏以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颁下,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苏、越、黄三州刻本耳。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

秘书省正字郡人朱长文伯原撰。记祥符以后事,亦颇补前志之阙遗。长文,吴中名士,病废不仕,自号乐圃,卒于元符元年。

△《吴地记》一卷

唐陆广微撰。郡人也。多记古吴国事。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兴县置,故此记合二郡为一。

△《吴郡志》五十卷

参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书始成未行,而石湖没。有求附见某事而弗得者,哗曰此非石湖笔也。太守不能决,藏其书学官。然周益公为范墓碑,述所著书目有焉。及绍定初,桐川李寿朋俦老为守,始取而刻之。而书止于绍熙,其后事实俾寮属用褚少孙《史记》例补成之。赵南塘履常作序,订其为石湖书不疑。且谓郡士龚颐正、滕宬、周南皆尝荐所闻于公者,而龚尤多。

△《镇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卢宪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东平董弅令升撰。绍兴己未也。淳熙甲辰,武义陈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张元成撰。为书极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邹补之撰。

△《越州图经》九卷

李宗谔祥符所上也。未有秘阁校理李垂、邵焕修及覆修名衔。然则书成于众手,而宗谔特提总其凡耳。

△《会稽志》二十卷

通判吴兴施宿武子、郡人冯景中、陆子虚、朱鼐、王度等撰。陆放翁为之序。首称禹会诺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嘉泰辛酉,陆年已七十七矣。未几,始落致仕为史官,至八十五岁乃终。其笔力老而不衰,于此序见之。

△《会稽续志》八卷

梁国张淏撰。续记辛酉后事,而亦补前《志》之遗。前《志》无进士题名,此其尤不可遗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国子司业郡人陈耆卿寿老撰。其前为图十有三。

△《赤城续志》八卷

郡人吴子良拾其所遗续载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逢吉撰。绍定己丑,水壤城,修治兴筑,本末详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赣州录事参军庐陵罗璿修。时胡榘仲方尚书为守,璿其乡人也。

△《永嘉谱》二十四卷

礼部侍郎郡人曹叔远器远撰。曰《年谱》、《地谱》、《名谱》、《人谱》。时绍熙三年,太守宛陵孙楙属器远裒集,创为义例如此。器远,庚戌进士,盖初第时也。

△《永宁编》十五卷

待制郡人陈谦益之撰。汉分章安之东瓯乡为永宁,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编。时嘉定九年,留元刚茂潜为太守。

△《东阳志》十卷

枢密鄱阳洪遵景严撰。绍兴二十四年为通制时所作。

△《括苍志》七卷

教授曾贲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楼璩叔韫序。钥之父也。

△《括苍志续》一卷

郡人陈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卫玠撰。太守四明刘垕也。实嘉定己卯。

△《信安续志》二卷

教授叶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广微。绍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帅史正志志道撰。时乾道五年。

△《建康续志》十卷

府帅吴琚层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编铨次,与前《志》并行。时庆元六年。

△《六朝事迹》二卷、《南朝宫苑记》二卷

不知何人作。记六朝故都事迹颇详。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长乐林桷子长撰。太守杨愿原仲也。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赣州郡人罗愿撰。时淳熙二年,太守则赵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学以前志缺陋重修。时以庾节摄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钱塘赵子直撰。绍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

△《豫章职方乘》三卷、《后乘》十二卷

郡人洪刍驹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晋《乘》为名。《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达序。

△《浔阳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采撰。淳熙三年,太守开封曹训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叙授南城童宗说修。太守李观民也。

△《盱江志》十卷、《续》十卷

郡守胡舜举绍兴戊寅俾郡人童宗说、黄敷忠为之。《续志》,庆元五年三山陈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军学教授括苍潘廷立撰。太守赵善宣,绍熙四年也。军治永兴,本富川县,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补遗》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许开修。

△《广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郑少魏、江都尉会稽姚一谦撰。绍熙元年,太守郑兴裔也。

△《楚州图经》二卷

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钱之望大受,时淳熙十三年。

△《永阳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龚维蕃修。

△《吴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后三年乙巳,太守钱塘万锺元亨属僚佐参正而刻之。泰州在唐为吴陵县。

△《高邮志》三卷、《续修》十卷

兴化县主簿孙祖义撰。郡守赵不惭刻之。淳熙四五年间也。其书在图志中最为疏略。嘉定中,守汪纲再修,稍详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绍熙元年也。

△《续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锜撰。郡守郑兴裔也。时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钱绅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礼。未几而有狄难。至绍兴十三年,太守张彦声始取而刻之。

△《历阳志》十卷

郡守九华程九万鹏飞、教授天台黄宜达之撰。庆元元年。

△《黄州图经》四卷、《附录》一卷

李宗谔祥符所修《图经》,亦颇有后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为《附录》焉。訦,参政邴汉老之子也。

△《齐安志》二十卷

郡守吕昭问俾教授厉居正重修。庆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张季樗撰。时嘉泰初元。

△《无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为之序。

△《襄阳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吴兴刘宗、幕官上蔡任■〈氵〈山上乃下〉〉编纂。为书既详备,而刊刻亦精致,图志之佳者。

△《襄沔记》三卷

唐吴从政撰。删宗懔《荆楚岁时记》、盛宏之《荆州记》、邹闳甫《楚国先贤传》、习凿齿《襄阳耆旧传》、郭仲产《襄阳记》、鲍坚《南雍州记》集成此书,其纪囊、汉事迹详矣。景龙中人,自号栖闲子。

△《房州图志》三卷

郡守毗陵陈宇撰。

△《义阳志》八卷

郡守河内关良臣撰。绍熙二年也。信阳军,唐申州,所谓申、光、蔡,吴元济所据,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长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赵善俊以绍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锡等七人撰。时陈止斋将漕,相与考订商略,故序言当与《长乐志》并也。

△《续长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录绍兴以后事。

△《长沙土风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张谓撰。前有碑铭,后有《湘中记》,载事迹七十件。

△《衡州图经》三卷

郡守三山孙德舆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图志》十卷

教授临江章颖茂宪撰。淳熙六年,太守赵汝谊。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吴致尧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纪,而为诗以记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陈岘寿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苍王信成之命教授许中应等撰。

△《武昌土俗编》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记一县之事颇详。绍兴辛巳、壬午间也。其邑今为寿昌军。

△《郧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岩撰。庆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阳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马子严庄父、乙集永嘉张声道声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阳风土记》一卷

宣德郎监商税务建安危致明晦叔撰。元符进士第二人,仕至次对,其在岳,盖谪官也。

△《辰州风土记》六卷

教授缙云田渭伯清撰。隆兴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赵抃阅道撰。清献自庆历将漕之后,凡四入蜀,知蜀事为详,故成此书。熙宁七年也。

△《续成都古今集记》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刚中居正撰。實绍兴三十年。余尝手写《洛阳名园记》而题其后曰:“晋王右军闻成都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远想,欲一游目。其与周益州帖,盖数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感于宗少文卧游之语,凡昔人纪载人境之胜,录为一编。其奉祠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兖之太极、嵩之崇福、华之云台,皆将卧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虽远,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兖、嵩、华视蜀犹迩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记,手写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梦华录》诸书并藏,而时自览焉。是亦卧游之意云尔。于时岁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后七年而有虏祸,秦、汉故迹,焚荡无遗,今其可见者,惟此二记耳。而板本亦不可复得矣。呜呼,悲夫!”己丑,宝理宗绍定二年也。后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统兼关外四川安抚、知沔州曹友闻战死之后,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顺庆、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友闻初以明经登丙戌科,绵谷县尉。制置桂如渊擢为天水教授,与田遂、陈瑀俱招忠义,官至员外郎。自乞换武,积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骁卫大将军。朝廷赠龙图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所部皆精锐,虏畏之,目为“短曹遍身胆”,时人称之曰:“元戎制胜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是役也,北之主将统兵者,四太子并达海也。

△《蜀记》二卷

唐郑暐撰。杂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未详何人。

△《梁益记》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录事参军任弁撰。天禧四年自为序。

△《长乐志》四十卷

府帅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闽中记》十卷

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续志》一卷

删定官郡人林光撰。庆元四年,郡守永嘉张叔椿俾僚属成之。《续志》,嘉定十二年府学士人所录。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时庆元己未,太守信安刘颖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举汝士与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时绍兴庚辰也。序言与《盱江志》并行,盖其为建昌守,亦尝修图志云。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参军方杰撰。嘉定六年,太守赵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灵陈昱日华俾昭武士人李皋为之。时庆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阳志》十五卷

郡守赵彦励懋训,绍熙三年集郡士为之。

△《武阳志》十卷

教授葛元骘撰。太守廖迟元达,乾道六年也。

△《晋江海物异名记》三卷

秘书监莆田陈致雍撰。致雍仕伪闽,南唐后归朝。

△《广州图经》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怀远,怀充之弟,见《宋书》。

△《番禺杂记》一卷

摄南海主簿郑熊撰。国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录之。盖承平时旧书,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静江教授江文叔编。时乾道五年,张维为帅。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风土记》一卷

唐融州刺史权知春州莫休符撰。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帅吴郡范成大至能撰。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记昔游。

△《高凉志》七卷

教授莆田刘棠撰。太守春陵义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杂记》一卷

库部员外郎范旻撰。旻,国初宰相质之子。岭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转运使。

△《岭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去非,癸未进士,至郡倅。所记皆广西事。

△《南方草木状》一卷

晋襄阳太守嵇含撰。

△《黄岩志》十六卷

知县永嘉蔡范莲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县历阳李瞻伯山撰。绍熙三年,谢昌国为序。

△《泾川志》十三卷

知泾县濡须王栐叔永撰。嘉定癸酉赵南塘序之。初,县岁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于旧治之东二里,曰留村。

△《新吴志》二卷

知泰新县盱江张国均维之撰。新吴,县旧名。嘉定甲戌。

△《乐清志》十卷

县令信安袁采君载撰。

△《修水志》十卷

分宁宰徐筠撰。

△《连川志》十卷

知连江县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历代宫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等纂。历代及僭伪宫殿、门阙、楼观、园苑、池馆名,无不毕录。

△《五岳诸山记》一卷

无名氏。多鄙诞不经。

△《王屋山记》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归一撰。

△《华山记》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迹事实》一卷

钱塘进士傅牧撰。以杨蟠《百咏》增广,共为一百八十三首。绍兴壬午序。

△《青城山记》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记》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陈倩修。

△《幙阜山记》一卷

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记》一卷

赞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岁。

△《王笥山记》一卷

唐道士令狐见尧撰。山在新淦。别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后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记》三卷

晋耒阳罗含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亦后人附益也。

△《天台山记》一卷

唐道士徐灵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临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趋会稽治所,道过之,锐欲往游,会大雪不果,改辕由驿道。至今以为恨。偶见此《记》,录之以寄卧游之意。

△《顾渚山记》一卷

唐陆羽鸿渐撰。乡邦不贡茶久矣,遗迹未必存也。

△《庐山记》五卷

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令举撰。刘涣凝之、李常公择皆为之序。令举熙宁中谪居所作。

△《续庐山记》四卷

南康守广陵马玕录山中碑记之文,以续前录。

△《九华拾遗》一卷

山居刘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录》于前,沈太守撰《总录》于后,博考传闻,复得三十余节。”

△《九华总录》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诸家所记萃为一编也。

△《武夷山记》一卷

杜光庭撰。

△《罗浮山记》一卷

庐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霍山记》一卷

知循州林须撰。山在循州境内。

△《雁山行记》一卷

永嘉陈谦撰。嘉定己巳游山,直至绝顶,得所谓“雁荡”者,前人并未之识也。然继其后者,亦未有闻焉。

△《庐阜纪游》一卷

开封孙惟信季蕃撰。尝大雪登山至绝顶,尽得其景物之详,嘉定初年也。惟信能为诗词,善谈谑。盖尝有官,弃去不仕,自号花翁,游江湖间,人多爱之。

△《何氏山庄次序本末》一卷

尚书崇仁何异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隐。“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珑山,其实一山也,周回数里,叙其景物次序为此编。自号月湖,标韵清绝,如神仙中人,膺高寿而终。其山闻今芜废矣。

△《湘江论》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涛志》一卷

唐窦叔蒙撰。

△《太虚潮论》一卷

永泰县令钱栖业述。末称天祐六年。

△《海潮图论》一卷

龙图阁学士燕肃撰进。

△《潮说》一卷

知钱塘县张君房撰。凡三篇。

△《西南备边志》十二卷

嘉州进士邓嘉猷撰。绍兴末,犍为有蛮扰边。初,莫知其何种族也。已而,有能别识其为虚恨蛮者。时蜀边久无事,既去而朝廷忧之,诏诸司经度。嘉猷取秦、汉以来讫于本朝,凡史传所载蛮事,皆著于篇,时乾道中也。其为《志》九,为《图》一。

△《北边备对》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进《禹贡图》,孝庙因以北虏地里为问,对以虏无定居,无文史,不敢强言。绍熙退居,追采自古中华、北狄枢纽相关者,条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备对”。

△《南北攻守类考》六十三卷

监进奏院赵善誉撰进。以三国、六朝攻守之变,鉴古事以考今地,每事为之图。

△《六合掌运图》一卷

不著名氏。凡为四十图,首列禹迹,次为中兴后南北三境,其后则诸边关厄险要以及虏地疆界亦著之。

△《海外使程广记》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丽所记海道及其国山川、事迹、物产甚详。史虚白为作序,称己未十月,盖本朝开国前一岁也。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总持寺僧辩机撰。

△《南诏录》三卷

唐岭南节度巡官徐云虔撰。乾符中,邕州遣云虔使南诏所作。上卷记山川风俗,后二卷纪行及使事。

△《至道云南录》三卷

左侍禁知兴化军辛怡显撰。李顺之乱,余党有散入蛮中者,怡显往招安之,继赐蛮酋告敕而归,遂为此录。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书妄也。余在莆田视壁记无怡显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图》一卷

不著名氏。录契丹诸夷地及中国所失地。

△《辽四京记》一卷

亦无名氏。曰东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丽图经》四十卷

奉议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丽,兢为之属,归上此书,物图其形,事为之说。今所刊不复有图矣。兢,铉之后。善篆书,亦能画,尝自题“保大骑省世家”、“宣和书学博士”,又自号自信居士。

△《诸蕃志》二卷

福建提举市舶赵汝适记诸蕃国及物货所出。


相关内容

  • [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词学批评及目录学价值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词学批评及目录学价值 作者:陈晓耘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7期 摘 要:<直斋书录解题>将"歌词"单独归类并大力著录 ...

  • 直斋书录解题
  • 陈振孙(约1186-约1262),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性喜藏书,为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 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江西南城县令.兴化军通判. 台州知州.嘉兴知府,浙东提举.浙西提举,淳祐四年(1244),除国子司业, 淳祐九 ...

  • 论[直斋书录解题]分类思想
  • [摘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之分类是吸收<七略>.<七录>以来我国古典目录学分类之精华,又根据时代和学术变化.发展的需要,因时制宜地创新和调整有关类目,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较为完善.对后世图书分类产生较大影响.集宋代目录学分类成果之大成的分类系统. [关键词] ...

  • [郡斋读书志]经部类目的设置
  • 摘 要:由南宋学者晁公武编纂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它在中国分类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研究宋代的图书状况.目录学方面的最直接的工具之一.其经部类目的设置,广泛吸收前人的目录成就,在传统的四部分类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学典籍 ...

  • 文学开题报告PPT
  •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ppt内容的要求 1.报告时首先汇报自己的姓名.单位.专业和导师. 2.研究背景(2-3张幻灯片) 简要阐明所选题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目的,即研究应达到的目标,通过研究的背景加以说明(即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 研究题目). 研究的意义,即选题的价值和作用,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

  • 黄庭坚[山谷词]考
  • 黄庭坚<山谷词>考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 温吉弟 2006200075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好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父黄庶,曾代理康州知州,是专学杜甫.韩愈的诗人,着有<伐檀集>.庭坚于英宗四年(1067)进士,次年任叶县(今属河南)尉,历官秘书 ...

  • [老学庵笔记]版本小考
  • <老学庵笔记>十卷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在镜湖边所作.该书记载了大量的逸闻轶事.风土民情.奇人异事,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内容多为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或者是读书考察的心得,笔调流畅,行文活泼,是宋人笔记中的杰出之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清代文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 ...

  • 目录学书目
  • 『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 1973,1979•东京 『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 1991•东京 『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 1981•北京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 1938,1981•台北 『目录学』姚名达著 1933,1971•台北 『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 1973•台北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 ...

  • 拉萨人生活习惯
  • 拉萨人生活习惯 ( 享有"高原圣地"之称的西藏,这里--无污染. 享有"日光城"之称的拉萨,这里--四季舒适. 日日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即使冬季的寒冷也依然被驱散.唯一早晚温差会让你深深体会到独有的寒意. 寒冷的早上一缕清彻的阳光,一股清纯的空气扑鼻而来,立刻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