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49历史高考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5、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一国两制”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6.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9.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

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

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4.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5.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8.(2013·海南单科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

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何

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9.(2013·广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

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9.(2013·天津文综·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10.(2012·江苏单科·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1.(2011·广东文综·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2(2011·浙江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13(2013·江苏单科·22)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10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8分)

【考点】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根据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不难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军事斗争从地图名称可以归结:北伐。结局一是从取得的成果上归结,而是从最终国共关系的破裂上分析。第(2)问错误估计据材料二可以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表现政治上主要从统一战线角度回答;军事主要从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上归结。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2分)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2分)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分)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 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2分)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5、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一国两制”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6.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9.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

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

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4.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5.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8.(2013·海南单科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

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何

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9.(2013·广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

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9.(2013·天津文综·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10.(2012·江苏单科·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1.(2011·广东文综·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2(2011·浙江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13(2013·江苏单科·22)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10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8分)

【考点】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根据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国民党和地图名称,不难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军事斗争从地图名称可以归结:北伐。结局一是从取得的成果上归结,而是从最终国共关系的破裂上分析。第(2)问错误估计据材料二可以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表现政治上主要从统一战线角度回答;军事主要从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上归结。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2分)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2分)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分)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 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2分)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之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时间表
  • 18 世纪中期 1839 年 6 月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虎门硝烟 结果:成为英国借端向中国发动 侵略战争的原由. 1840 年 6 月 1841 年初 1842 年 8 月 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抢占中国香港岛 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1851 年 1 月 1852 ...

  • 2016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为帮助同学们巩固高考历史知识,yjbys小编为大家汇总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 高考历史知识点: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 ...

  •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1.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经济:青铜铸造发达: 2.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政治: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崩溃: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人工冶铁出现: 文化:孔子和儒家思想形成.百家争鸣出现.<诗经&g ...

  •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对比年表
  • 高考复习:中外历史对照大事年表中国外国 西周(前1046-前770年):实行分封制.世 官制.宗法制.礼乐制和井田制:工商食官. 斜纹提花织物: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出现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分封制.世 官制.宗法制.礼乐制和井田制等遭到破坏: 铁犁牛耕出 ...

  •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在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及时的进行整理总结.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 ...

  • 10-近代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 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葡萄牙 迪亚士 发现好望角 1492 哥伦布 在西班牙 支持下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 达·伽马 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 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1519-1522 麦哲伦 在西班牙 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53 荷兰 ...

  • 初中历史重要历史事件一览表(中国史)
  • 中国史 1839 虎门销烟 1840 鸦片爆发 1840 照相馆 1842 <南京条约> 1853 太平天国运动 1858 <天津条约> 1860 洋务运动 1872 <申报> 1878 收复新疆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兴中会 1895 <马关条 ...

  • 历史必修一高考题
  • 2007-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课汇总详解 (历史必修一) 2009年新课标高考涉及到历史的共有14套试卷,即山东文综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宁夏辽宁文综卷.上海文综卷.上海历史卷.广东文科基础卷.广东理科基础卷.广东单科历史卷.江苏历史卷.海南历史卷.福建文综卷.安徽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 ...

  • 答案2.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
  •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生版: 1.专题总览: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近代(1840-1949)1895-1912)--初步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12-1919)--短暂春天 一战战后(1919-1927)--萧条 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