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杨 礼 赞导学案(教师版)

白 杨 礼 赞(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 把握散文的特点, 特别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

3. 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重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汉族, 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乌镇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它毗邻现代化的上海, 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 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2. 生字积累。

无边无y ín(垠 ) 坦荡如d ǐ(砥 ) 恹恹欲睡(yān ) 秀颀(qí )

3. 解释词语。

(1)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2)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4)旁逸斜出:(树枝) 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4. 文章共7段,是根据文章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9):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 表达鲜明的爱憎感情, 再次赞美白杨树。

二、合作探究:

(一)问题一: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中的“礼赞”一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

课文题目运用“礼赞”这个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看似白杨实则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问题二:内容分析。

1.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 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 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 采用的是拟人手法, 使白杨树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 突出它的直; 枝, 强调它的直而紧密; 叶, 写它的向上; 皮, 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 含义十分深刻。

2. 文中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起到了什么作用?

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的地势, 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 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 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耸立”相对照, 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 但离开了白杨树, 还是有单调之感, 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三)问题三: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 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七自然段, 精读这一语段, 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七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难道”是总提,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后面三个“难道”,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 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三、拓展延伸。

1941年, 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 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 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 于是赋诗一首。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 白 杨 图

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

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 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 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白 杨 礼 赞(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 把握散文的特点, 特别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

3. 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重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汉族, 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乌镇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它毗邻现代化的上海, 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 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2. 生字积累。

无边无y ín(垠 ) 坦荡如d ǐ(砥 ) 恹恹欲睡(yān ) 秀颀(qí )

3. 解释词语。

(1)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2)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4)旁逸斜出:(树枝) 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4. 文章共7段,是根据文章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 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9):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 表达鲜明的爱憎感情, 再次赞美白杨树。

二、合作探究:

(一)问题一: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中的“礼赞”一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

课文题目运用“礼赞”这个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看似白杨实则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问题二:内容分析。

1.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 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 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 采用的是拟人手法, 使白杨树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 突出它的直; 枝, 强调它的直而紧密; 叶, 写它的向上; 皮, 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 含义十分深刻。

2. 文中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起到了什么作用?

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的地势, 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 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 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耸立”相对照, 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 但离开了白杨树, 还是有单调之感, 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三)问题三: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 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七自然段, 精读这一语段, 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七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难道”是总提,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后面三个“难道”,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 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 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三、拓展延伸。

1941年, 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 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 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 于是赋诗一首。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 白 杨 图

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

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 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 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相关内容

  • 学习教师法
  • 学习<教师法>计划 富锦市砚山小学 学习<教师法>计划 为贯彻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贯彻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 ...

  •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
  • 信息与通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而且也使其面临全新挑战.信息技术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之重要内容的同时,也正在变革着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近二十年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剖析信息技术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得了什么经验,又 ...

  •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管理
  • 摘 要:职业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要求,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事业的整体水平.为了保证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水准,促进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长期发展,拟提出以下几点管理策略: 建立<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体育教师职业能 ...

  •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
  •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人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进 ...

  •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一.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现我校共有在编教职工 名,其中35周岁以下教师93人,占全体教师总数的35.5%,36-44周岁教师78人,占全体教师总数的30.1%,45周岁以上教师91人,占全体教师总数的34.9%.从学历结构上看,大本学历共57人,占全体教师的21.7%,大专学历1 ...

  •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部分教师观内容
  • 第三章 教师观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认养.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 ...

  • 教师道德评价的二重性
  • 作者:郑富兴 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04期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0)12-0011-04 一.关于教师道德的两种看法 教师道德是教师研究与社会舆论的重要话题.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关于教师道德的社会辩论,以及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 ...

  •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 第8卷第6 期2011年12月 JournalofSchoolingStudies Vol.8,No.6Dec.2011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基于甘肃.宁夏.贵州3省17所中学的调查 苗承燕,王嘉毅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要:文章选取甘肃.宁夏.贵州三省 ...

  •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校教育学.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导论: 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 ...

  • 教师的心理素质
  •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