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第23卷第3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Vol_Z3NO.3

JournalofZhoukouNon'nalUniversity

May2006

老于思想的精神魅力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文章分析了“_睫古派”对老子其人其书加以否定的倾向.坚持回到。释古”的科学立场上来,恢蔓了老于的文化身份和著有5000余言的《道德经》的著作权。进而;L为,人们过多夸大了懦道思想范式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补相生。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耳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哲学、政洁学、社套学、诗学、教育、政治、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吴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同时,对日本和欧蔓思想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老于;道德妊;疑古;精神;魅力中田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6)03—0063—06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不仅要以新文化形

是皆元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

态同西方文化对话,同时还要清理自身的文化遗产。

去,谓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可以说,对文化经典的重读,是让我们和世界重新发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现东方的关键。

者可以为增。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阐释不尽的老子,尽管其某些具体的说法因抽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离了时代语境而显出意义的迷思,但其所体现出的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整体思想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透彻感悟,却无疑具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有超越时空而向我们敞开的精神魅力。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一、从“疑古”到“释古”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老子其人其书在上世纪初“疑古”学术模式中“1

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

遭到了时代文化的误读,并爆发了广泛面激烈的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

术论战。这一论战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否确有老子

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其人,而其人究竟生于何时}然后,才是《老子》是否

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日儋即老子,或日

由老子所著。

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司马迁是第一个为老子作司马迁在这里提到了三个“老子”。第一个是名

传的人,使我们无法不重视他的看法。由于汉代距

李耳、字聃的老子。第二是老莱子,第三是太史儋。

老子已经有了相当的一段时间距离,因此,司马迁为当然,从司马迁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后两个用“或

老子作传时,是谨慎地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他在

日”,有聊备一说之意,尤其是对太史儋,“或日儋即《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老子,或日非也。世奠知其然也”。但他只是基本上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而非完全地倾向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也”,即名李耳字聃的老子。正因为司马迁未有完全

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亩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肯定的说法,使得历代都有人在老子究竟是何许人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并形成长期的争论。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中国学术史上,最初对老子提出疑问的是北魏

收稿日期:2005—12—19

作者简介:王岳川(1955一),男,四)il安岳人,北京太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蔓学斫宛。

万 

方数据

周El师范学院学报

2006拄

的槎浩,其后,唐代韩愈否认孔子曾师从过老子。宋代以后,因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有人对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考辨老子其人其书的真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胨师道、叶适、黄震等。至清代,汪中。和崔述。坚持老子并非李耳,而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到了本世纪初,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而确认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这

一点遭到了粱启超的反驳o。其后,张煦又反过来全面批驳粱启超o。于是,引发了学术界一场时间

孔子,并著有《老子》一书。而先秦时代所记述的有

关老子的内容还有一些材料出自于《庄子》、《礼记・曾子同》、《吕氏春秋》、《论语-述而》、《论语・宪问》等,《战国策・魏策》和《战国策・齐策》中都提及老子,《苟子・天论》也有老子的叙述,《韩非子》中除有

《解老》、《喻老》以外,还有数条引述,分别在《主道》、

《六反》、《难三》和《内储说》中。以上古籍尽管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或三言两语地提到老子,但却共同构

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老子形象。因此,老子不应是

子虚乌有的杜撰,而是已然从历史的有意或无意“误读”中浮现出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人,生于春

秋末期(公元前571年左右,比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丘约年长20岁),曾任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职,

长、牵涉面广的关于老子及其著述考辨的“疑古”和“信古”的论争。

重审这场论战,不难看到,坚持“早期说”即认为

老子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而略早于孔子的李耳的

孔丘曾向他问礼。其后,他著有5000余言的《老

子》。

有:胡适‘”、唐兰o]、郭沫若[”、黄方刚‘“、马叙伦o、

高亨r“、詹剑峰”]、陈鼓应…等。坚持老子是战国末

二、老子《道德经》的学术史公案

如果说,老子其人是否存在和存在于何时,已经

引起一大段学术公案,那么,《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否是老子这一悬案,同样引起了近200年中国学术史

期人即“晚期说”的有:粱启超o]、钱穆o…、罗根泽[1“、谭戒甫[123等。当然,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老子其人。持这一看法的孙次舟认为,“老子并无其人,乃庄周后学所捏造。《老子》书,

亦出于庄周后学之手”Ⅱ“,是庄子学派所虚构的一

上的纷纭聚讼。《老子》一书的名称起码有6个,即

《老子》、《道德经》、《道经》、《德经》、《德道经》、《五千言》等。《老子》的原貌如何?有多少章?上下篇是怎样划分的?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老子》一书是否出于李耳之手?究竟是春秋时代还是战国时代成书

个从未存在过的寓言人物。这一学术背景和知识动

机颇为复杂的“疑古”与“信古”的论战,前后持续了约15年之久,从事古代典籍和思想史研究的名家通

人,几乎都参加了这场重大的学术论争,其文字著述

大多被收人《古史辨》的第四册和第六册中。

其实。如果我们走出“疑古”和“信古”那非此即

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术界同样引发了激烈的论战。

梁启超在评胡适《中国思想史大纲》时,用“六条

证据”@断言《老子》一书出自战国之末,以后,有顾颉刚““、钱穆、张寿林‘”]、张季同“”、罗根泽‘…、冯

彼的二元对立模式。而进入“释古”的新的学术视域

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史记》中,已经比较清楚地阐明了老予的存在。司马迁基本上肯定了老

友兰[”]、熊伟[“:、张西堂[”3等学者撰文。认定《老

子》为战国时书。他们所依据的不外乎是思想源流、

子即老聃,而且认为其年代要略早于曾向他问札的

时代精神、语体文风、语言方式、流播方式、学者引

。汪中《老于道德经考畀序》,裁《妊训堂丛书・百部丛书集成》二^,台湾艺文印书馆印,汪中《速学,补遗、老子孝异》.扬州书局重刊奉。

0崔速《崔东壁遗书・津泗考信录》,古书流通处影印本。

o果启超。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吏大纲”,见《饮冰室舍集》第38卷,第50一68页,中华书局.1936年影印版。

o张煦《粱任仑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丧书》认为,巢启超的看法,是“或则不明旧相,或则不察故书,或则不知训诂,或

刖羊通史御,皆立言过秀,急切杂抄,以至姑摹横生,势同流产”。藏罗根泽嫡著《古吏井》,第四册,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

版.第311页。

o马敦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栽《古史辩》,第六册,第526—533页。另外,马敏伦认为,老于精警的诗敢式主体,一方面与《易》之爻辞《诗》之雅诵为类,另一方面与《话语》为奏。“夫古无纸墨可虬侍写.契于碡册,敌文贵简。又多咀口待,敌章有韵。《老子》书文与此二条件皆相符告,则非战目后期之作品易明也”。引白张扬明《老子考证》.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垂回,1985年版,弟260酉。

粱启赶的主要论点为:其一,老子八代孙与孔子十三代孙同时,未免不合情理,共二,墨子孟子书中从耒提厦老子I

其三.拘谨守札的老子和五千言的精神相反I其四,《庄子》寓言十之丸.不能作为历史看待,其五,老子的话太白由太激烈,不像春秋时人所说}其六.<老于》书中用“王债”、“王公”、“万秉之君”、“取天下”、。仁义”等用语,应是战国时期用语。见椠启超。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太婀”,戢《饮冰室夸枭》第38卷,第50一68页。

万方数据 

第3期

王岳川: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65

述、民俗习惯等。

作的学者也有不少,如胡适、唐兰、郭沫若、吕思勉、

如梁启超认为,老聃是一个拘谨守礼的人,与

高亨、詹剑峰、陈鼓应。玎等。他们坚持认为,《老子》《五千言》中那种反札的精神相悖,所以《老子》不像

出于老聃之手,是春秋末年老子出关时所写的。五千

为老聃所书。老聃有一句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吕思勉的意见,他在《先秦乱之首也”(三十八章),似不可能是老子的话。并从学术概论》中认为:“《老子》书辞义甚古,又全书之《老子》中找出了“万乘之君”、“取天下”、。仁义”等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俱足证其时代之早。”又在同页词,认为不是春秋时人所能作,而是战国时的用语;

注中指出:“全书皆三四言韵语,问有散旬,盖后人所并指出墨子孟子书中未论及老子。罗根泽认为,墨加,与东周时代之散文,截然不同。一也。书中无男子提出“尚贤”。而老子提出“不尚贤”,那么,“不尚

女字,但称牝牡,足见其时之言语,尚多与后世殊科。贤”这一否定判断不可能在“尚贤”之前出现。钱穆二也。,,[”1并认为《老子》并非南方之学,而是北方之

认为:“孔墨均浅近,而老独深远;孔墨均质实,而老

学。

独玄妙。以思想之进程言,老子断当在孔墨之后。”

笔者以为,《老子》从其思想内容的连贯性和体另一些学者从文体上来论证《老子》,冯友兰说老子

系化,以及语言文体的严谨性,可以看出不是由门人是一种经体,是战国时的作品,不同于春秋时期的

编纂的,而是春秋时老子的一本体大思深的私家专

。对话体”(如《论语》)。而顾颉刚认为《老子》是赋著。因此,所谓成书于战国或秦汉的说法,在笔者看

体,是战国时的新兴文体。罗根泽和冯友兰从私家来其依据尚不充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科著述的角度提出,战目前无私家著作和私人著述等。

学的方法,将文献材料参照地下的出土文物,以这种上述看法几乎剥夺了老子的著作权。

“二重证据法”,确定老子及其书的真面目。

其实,以上观点遭到不少学者的反驳,此不具

1973年12月,从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了帛

引。在笔者的阅读经验中,哲人的思想早年与晚年发生变化的可谓多矣,或许正因为老子深知礼的弊

书《老子》的两种抄本,世称甲本和乙本口“。甲本字端,才由知礼到反礼的;至于战国辞语问题,只能说

体处于篆隶书之间,不避“邦”字讳(汉高祖刘邦),所

明《老子》在流传中有后人增益而已,这也是名著所

以,断其抄写年代当在高帝之前。乙本字体是隶书逃不掉的命运罢了o;“尚贤”在先秦文献中不独为

即今体,避“邦”字讳,但仍用“盈”(惠帝)和“恒”(文

墨子的专利o;老子的“幽深”并不能说明其时代一

帝)字,可见其抄写年代应在高帝时期,当与甲本相定居孔墨之后,因为谁也不敢说《易》不幽深;而且孟

隔不远。甲本与乙本距今都已经2000多年,是目子未提到《老子》,不等于《老子》就必然不存在。因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一书的抄本之一。《老为,孟子也未提到《易》,而庄子也未提到《孟子》,这

子》帛书的发现,证明了《老子》绝非汉代的作品,至并不能证明《易》、《庄子》是伪作。至于文体,我以为少在秦代之前就已经流传。

《老子》的节奏韵律更像是一种哲理诗的“诗体”,似相隔20年,1993年湖北剂门郭店出土的战国

更接近于《诗经》o。《诗》三百篇的“诗体”在春秋时

楚墓大批竹简‘2“,其中竹简《老子》(郭店节抄本)o

期早巳存在,为什么《老子》就一定要在战国时期才距今2300余年,虽然并非原始祖本,但却是迄今为能诞生观?至于战国以前无私家著作,私人著作当

止最古老的抄本。不仅发现诸多不同于通行本的思

以《论语》始的说法随意性太大,经不起推敲@。

想言述,值得学界认真地比较和研究,而且将《老子》当然,认为《老子》一书成于春秋末,确是老子所

的年代比帛书《老子》往前推进了100多年,推翻了

老子成书“晚出说”,证明《老子》的时代起码当在战

0其实,张煦《粱任奢提诉老子时代一隶判决书》早已指出,粱启超所认为的《老子》充满战圆词语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指出的几蒂中相当一部分是喜秋时词语,少数如“儡将军”、。上将军”之类词语只不过是后人窜改而巳。

0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指出,老于的。不尚贤”与墨子的“尚贤”不相干,“肾”半是当时一十流行的题目,扣“道”、。德”、。仁“、。艾”、。名”、“实”一样,各家的学说里都要讨论一下,决不能说某书是受莱书影响的。见《古史井》,|‘四册.第349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御览》五百十三曹引《墨子》说t。老子臂:‘道冲而甩之,有弗盈’。”高亨在《老子正诂》中,捂此强调《老子》当早于《墨子》。

o这一观点在刘筻载著《老子》中,已经具体地加以阐释,其不仅说明《老于》与《诗经》在向或上、修蚌手法上、韵式上有诸多相近或相通之处,而且据此证明老于的年代应在春秋束期。觅对筻敢《老子》,台湾,东大囿书套司,1997年版。

o胡适指出,孔子以前无私人著速的说法没有椎据.当孔子三岁时,叔孙豹已有“三不朽”之说,将“立言”作为侍世的重要逢桓,井说“}有先走失日藏文仲,即没,其言立”。栽《古吏井》,第四册.第418酉。

o楚倚《老子》节抄本,烈不同字体抄写在三种不同长短、不同牲质的竹简上,整理者将其分成甲乙丙三姐。三种付简抄写年代不尽相同,内客也很少重复。一般认为,甲衄更接近于更早的祖奉.丙蛆则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夸本戈体相近。

万 

方数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国中期甚至更早。

不妨说,依据《史记》和前人的考释,以及新出土

2006篮

2次,仁8次,义5次。尤其是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更有诸多证据可以说明

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融摄沟通。

的郭店本《老子》,似乎可以基本肯定老子是春秋末

期人,他拥有著上下篇五千言的《老子》的著作权。当然,这一说法仍然需要学术实践加以检验,一方面希望得到更广泛的“书证”(即文献)和“物证”(即出

老子不仅论“天道”,也论“人道”,尤其是“人道”的最高代表——“圣人”。老予对“圣人”的评价是正面性的,即具有高贵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不争”、“不积”的廉洁,“被褐怀玉”的高尚——这是一种理

想式的人物,亦是老子所期望出现的“大道之人”。而被孔子称为重要理想人物的“君子”,在《老子》中

土文物)的支持,坚持“无征不信,言必有据,孤证不

足以定论”的原则,以得出更符合历史原本原貌的“理证”,从而存真复原;另一方面择善而从,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引申出相对自圆其说的结论。

因此,是否可以说,《老子》一书为老聃所著的私家著作,它并非对话体,而是一种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在其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修改,其基本上反映

了春秋时代老聃的思想。

仅仅出现了2次。其含义处于比圣人低的人格水平上.不能同理想的圣人相提并论。

至于老子对“仁”、“义”、“仁义”、“札乐”的看法,

学界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同儒家完全相对——反对“仁义”,这种看法事实上是有问题的。根据最新出土的几种本子——《马王堆汉墓帛书》

“甲本”和“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本》,同通行本

三、儒道思想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人们大多只看到

儒道思想范式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就思想源头而言,遭家与儒家等还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儒家

和道家存在着思想体系上的差别,但是也有诸多思想相通相契之处。其一,不仅孔子问礼于老子,而

加以对照,其中的问题竟然十分严重。因为,各本语

义解释存在相当的差异,甚至意思截然相反。问题

出在十八章、十九章和三十八章。帛书甲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

畜兹;邦家闷乱,案有贞臣。”帛书乙本:“放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慧出,安有口口}六亲不和,安有孝兹f国家闷乱,安有贞臣。”郭店甲组本:“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有正臣。”

这里的“安”、。案”作为疑问词,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通行本的逻辑是:“大‘道,废除以后,于是有了‘仁义’,产生了智慧后,就有了伪诈,六亲不和睦。才有了孝子慈父,国家昏乱,于是有了忠臣。”意即仁义与大道是相反的东西,或是低于大道的人为之物。那么,在帛书本和郭店本中,这层意思却完全翻转过来:“大道丧失了,哪里还有仁义呢?智慧出来后,哪里还能见到大伪呢?

且,《论语》等儒家书籍中所记载的巢父、许由、务光

等人,都是敝屣天下,自由快乐,默传道家之遗风。而长沮、桀溺、接舆、荷莜、楚狂、石门等,大抵是道家

之徒(孔子称为贤人),逍遥自在避世于山野之中。

其=,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成熟。《苟子》一书攻击先秦时代很多人,但是对老子却几乎没有微言。而且,在《苟子-天论》中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已

经颇具老子的“天道无为”思想色彩了。其三,儒家

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与三玄中的

《周易》和《老子》有不可忽略的关系。可以说,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与儒家的中

庸思想(不偏不倚)有颇多可相比较之处。具体地说,老子强调“守中”、“守柔”,“反者道之动”,使事物延缓向相反方面转化。而孔子不仅注意到事情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将转向反面,而且强调,如果事情转到不好的方面时,有可能向相反的方面发展。

六亲不合,还谈什么孝慈呢?……”这样,“大道”与“仁义”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统一在一起——大道

废除后.仁义也没有了。说明老子仍然是将“仁义”纳人“大道”之中的,因而大道废弃,则仁义难存。所

谓老子反“仁义”之说,看来起码有些动摇了。

十九章存在同样的问题,郭店本《老子》甲组本

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

从而使“中庸”成为人们立身处世准则中的最高境界——“至德”,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儒道两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精神互通性和互

补性。道家是在更为形而上学的层面上,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本体论,而儒家则是在实践理性层面上,以“仁”为最高理想的生命哲学论。而两种思

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意思很清楚,这里没有“绝仁弃义”,而是“绝伪弃诈”。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了老子的反“仁义”的问题。不妨

说,“绝仁弃义”的看法,大约主要是受到庄子后学影响而形成的道家观点。

然而,三十八章的内容,与帛书中内容基本差不多,而郭店本则损折不全,只能根据通行本加以阐

想体系都以“经”的形式传播。《老子》一书,圣人、君

子、仁义等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计:圣人32次,君子

万方数据 

第3期王岳JlI: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67

释:“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哲学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道”反对了神、

而后礼。夫札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这一段,历史上学者们的疑问较多,争议也很大。翻检《老

子》一书,“礼”分别在两章中出现了5次,可以看到

上帝这种有神论的哲学源头,同时,他在中国哲学史

上建立了哲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中国哲学一系列

老子思想的两个层面:首先,老子认为传统的“札”实际上在春秋束期那混乱的时代已经过时失效,因而

应坚持批判礼的虚伪性而返回大“道”,因为道的根

带有本体概念的提出和范式的建立,都与他相关。同样重要的是,他的这一部“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和诗学品格。老子的贡

献是抹煞不了的。

本特性是反——“反者道之动”,而不能过分拘于礼仪条文和繁文缛节。相反,应该看到凡事都会向相

反方向转化,所以,只有在失道后。反”方向重新“自

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

要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

然地”获得道,而不是用德、仁、义、礼来“人为地”获得道。其次,在本原论意义上,作为宇宙最高存在的“道”,具有本体论的终极性意义,而产生于社会现实的德、仁、义、礼等,不能与本体之道相比,而只能是处于第二位的地位,仅具有相对的社会性意义。这样,老子在哲学层面上,坚持了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原初性和普遍性,并同孔子的社会人生哲学的现世性和伦理性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并

不是一般地反“礼”,也不是反对一切“札”,而是反对

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和自身的完善。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

会学、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教育、政治、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同样具

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

春秋末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最兴盛的派别是

道家。《庄子・天下篇》认为,天下道术分列为八,道

家占其中四家。到了战国后期,形成融汇诸家丽以

道家思想为主干的“黄老之学”。遭家思想与儒家恿

想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双子星座互补互动,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走向思想前台:一次是西汉初年,黄老之

轻薄虚伪的“假礼”,反那种丧失真实内容而徒剩无效形式的“伪礼”,而心仪真实的礼义和具有有效性

的礼。

学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统治者崇尚无为而治,推

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使遭到摧毁的经济得以迅速恢

四、老子思想的文化精神魅力

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哲学现象。

复和发展,巩固了新兴政权,保障了社会稳定,催生

出著名的“文景之治”;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

首先,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

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一方面,老子是“札”家,据载

学流行,探讨“性与天道”,追求人生超越境界,用道家思想中任性自然和“无为”思想抗拒“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的思想压制。从学理上讲,正如汤用彤所说,汉末到魏晋,思想和议论从“具体人事”到“抽象玄理”的演进是。学问演进的必然趋势”,而从个体的人以及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而言,则是对矫饰的“札”的轻蔑,是对以宗法伦理秩序为依托的政治权力的反抗,是对被压抑的人性的救拔,是对健全人生和美好社会的召唤,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

影响。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汉代以后逐渐

孔子就曾f句其阃过“丰L”,但是他晚年叉对“札”加以尖锐地抨击,然而,在《老子》一书中,却又大谈慈、俭、孝、祭祀等有关“礼”的闻题;老子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认为其不可说,把“道”神秘化、虚无化地遮盖起来,从而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构成一对矛盾体;作为隐者,作为“不言”、“贵言”、“希言”的倡导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关的

时候,写下了洋洋5000言的“思者自道”,这种发愤著书与他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确乎是一种矛盾;他的

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称为“太上老

君”。但他的思想尽管与道教有联系,但却有着本质

著述被有人认为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

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反对专制独裁

上的差异。老子的思想对后代道家的派别有很大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响的道家学派很多,如以庄子为代表的迫遥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

以养生为中心的养生派;以汉代扬雄为代表的强调“玄之又玄”的玄学派;以汉代剂德为代表的知足派}以魏晋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以及在“道隐无

统治,反对战争,反对一切社会的不平等。这诸种矛

盾,无疑构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书的神秘色彩。

老子那种退回源头,主张无知、弃智的作法,引起许多学者的批评;他那种清静无为,柔弱取下,也

被看成不思进取;至于“小国寡民”,更被人看成是一种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消极思想。也许这些都是可以

名”宗旨影响下的隐逸派等。可以说,2000多年

来,老子和老子其书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

批评或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论如何,老子对中国

万方数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最晚在隋代,《老子》一书就传到了日本。而

2006正

[3]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M]II罗根泽.古史井:第四

册.332—85I.

[4]郭涑若.老聃・关尹・环铡[M].古史辨:第六衙.631—

663.

平安朝初期,大批注释《老子》的书籍,如河上公、王弼、粱武帝、唐玄宗、成玄英等人注释本相继传到了日本。到了德.1ll时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老子学派。

20世纪的日本学者对老子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出

[5]黄方嘲.老子年代之考证[M]//古吏辨:第四册.353—

383.

[6]高亨,重订老子正诂[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7]詹剑峰.老于其人其书覆其道re[M].武最:湖北人民出

版社.1982.

[8]陈整应.老于注译与评介[M].北京t中单书局.1984.[9]鬟启赶.评话胡适之中国哲学史走蛔[M]//杖冰生夸橐z

第38卷.50一68.

[10]钱穆.关于老干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M]//古吏井t第

日册.383—411.

[11]罗根泽.者于厦者于书的问题[M]//古吏井t第四卅.

449—462.

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达300余部。

在西方,从上世纪到本世纪末叶,已经出现了近百种《老子》译文。1823年有法译节本出版;1842年

法国出版了《老子》的全译本}1872年前后有了《老子》的德译本和《老子》的英译本;1893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等从德文本转译了《老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出现了“老子热”,到80年代初期,德国出版的《老子》译本就有10余种。

尤其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在黑森林时,案头上就放有一本《老子》。他晚年的思想,尤其是关于

[12]谭戒甫.二者研究[M]//古吏辨:第卉册.473—536.[13]孙次舟.再评‘古史井'[M]//古吏辨:第卉册.100.[14]属授刖.从吕氏春秋推蹦者子之成书年代[M]//古-史

辨:第四册.462—519.

[15]张寿椿.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M]II-#吏井z第四册.

317—332.

“道”、关于“语言”等,都与老子神秘的东方思想有着

不可忽略的关系。同样,俄国学者对于“老子学”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近几十年来.美国学者也非常重视“老子学”的

[16]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M]//古史井;第四册.

422—443.

研究。比较重要的译著和研究著作有:林语堂编译

《老子的智慧》[2“,布莱克尼编译《生活之道》口“,陈荣捷著《老子之道:道德经》口…,R.G.亨瑞克斯译《道德经》皿”,A.赫思亚编《道:东方与西方的接受》【冽,M.拉费吉著《道与方法》口”等。

[173罗根泽.者于置《老子》书的问题[M]//古史井:年四哥.

449—462.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中国哲

学史新蝙:3c.-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3熊伟.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砉子》的年代

[M]//古史井。蒂者册.566—597.

[203张西堂.张西堂先生序[M]//{-吏井:第六册.

[21]陈鼓应.老子盹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神谬{爰[M]//道

察文化研宄z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2]吕思勉.先豢学术概re[M].北京:中国太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5;27.

[23]马王堆汉墓书书老子[M].北京:文曲出版社,1976.

如果说孔子是以其伦理价值体系闻名于西方的话,那么老子的智慧则常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哲理。

西方人服庸老子的“相反相成”思想。《道德经》在全

球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足见其对世界的重大影

响。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思想。老子

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和数字化复制浪潮中

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生存竞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

[24]荆门博轴馆.郭店楚墓竹简CM].北京t文轴出版社,

1998.

[25]Lin

Yutang.The

Wisdom

ofLao

Tse[M].New

York:

一种膂世之钟,告诉人们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

会之道和宇宙之道。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智慧,并不会随时代的飘逝而消亡,他那禀道之思和大慧之盲,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纪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全新的影响和启迪。因此,对老子思想的体悟,当成为新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一种精神自觉。

●考文献:

[1]王泛彝.古史井运动的兴起[M].台湾;免晨文化安业公

司,1987.

Modern

Library,1948.

trans..The

[263R.B.Blakney.ed.and

Tzu[M].New

WayofLife:Lao

York:NewAmericanLibrary,1955.

LaoTzu:TaoTe

[z7]wing—tsitChan,ttans..TheWayof

clliDg[M].NewYork:BobbsMerrill。1963.[28]RHenfieks,trans..Tao

BallantineBooks,1989.

Te

Chh,gEM].NewYorkl

West

[293Adrian

Hsia,ed..Tao:Reception

inEaatand

[M].NewYork,1994.[30]Michad

LaFargue.Taoand

Method[M].StateUniver—

[2]胡逢.中国哲学史,善上[M].上海:商务即书馆,1926.

sityofNewYorkPress,1994.

万方数据 

第23卷第3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Vol_Z3NO.3

JournalofZhoukouNon'nalUniversity

May2006

老于思想的精神魅力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文章分析了“_睫古派”对老子其人其书加以否定的倾向.坚持回到。释古”的科学立场上来,恢蔓了老于的文化身份和著有5000余言的《道德经》的著作权。进而;L为,人们过多夸大了懦道思想范式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补相生。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耳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哲学、政洁学、社套学、诗学、教育、政治、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吴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同时,对日本和欧蔓思想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老于;道德妊;疑古;精神;魅力中田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6)03—0063—06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不仅要以新文化形

是皆元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

态同西方文化对话,同时还要清理自身的文化遗产。

去,谓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可以说,对文化经典的重读,是让我们和世界重新发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现东方的关键。

者可以为增。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阐释不尽的老子,尽管其某些具体的说法因抽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离了时代语境而显出意义的迷思,但其所体现出的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整体思想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透彻感悟,却无疑具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有超越时空而向我们敞开的精神魅力。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一、从“疑古”到“释古”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老子其人其书在上世纪初“疑古”学术模式中“1

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

遭到了时代文化的误读,并爆发了广泛面激烈的学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

术论战。这一论战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否确有老子

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其人,而其人究竟生于何时}然后,才是《老子》是否

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日儋即老子,或日

由老子所著。

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司马迁是第一个为老子作司马迁在这里提到了三个“老子”。第一个是名

传的人,使我们无法不重视他的看法。由于汉代距

李耳、字聃的老子。第二是老莱子,第三是太史儋。

老子已经有了相当的一段时间距离,因此,司马迁为当然,从司马迁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后两个用“或

老子作传时,是谨慎地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他在

日”,有聊备一说之意,尤其是对太史儋,“或日儋即《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老子,或日非也。世奠知其然也”。但他只是基本上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而非完全地倾向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也”,即名李耳字聃的老子。正因为司马迁未有完全

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亩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肯定的说法,使得历代都有人在老子究竟是何许人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并形成长期的争论。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中国学术史上,最初对老子提出疑问的是北魏

收稿日期:2005—12—19

作者简介:王岳川(1955一),男,四)il安岳人,北京太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蔓学斫宛。

万 

方数据

周El师范学院学报

2006拄

的槎浩,其后,唐代韩愈否认孔子曾师从过老子。宋代以后,因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有人对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考辨老子其人其书的真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胨师道、叶适、黄震等。至清代,汪中。和崔述。坚持老子并非李耳,而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到了本世纪初,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老子置于孔子之前,而确认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这

一点遭到了粱启超的反驳o。其后,张煦又反过来全面批驳粱启超o。于是,引发了学术界一场时间

孔子,并著有《老子》一书。而先秦时代所记述的有

关老子的内容还有一些材料出自于《庄子》、《礼记・曾子同》、《吕氏春秋》、《论语-述而》、《论语・宪问》等,《战国策・魏策》和《战国策・齐策》中都提及老子,《苟子・天论》也有老子的叙述,《韩非子》中除有

《解老》、《喻老》以外,还有数条引述,分别在《主道》、

《六反》、《难三》和《内储说》中。以上古籍尽管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或三言两语地提到老子,但却共同构

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老子形象。因此,老子不应是

子虚乌有的杜撰,而是已然从历史的有意或无意“误读”中浮现出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人,生于春

秋末期(公元前571年左右,比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丘约年长20岁),曾任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官职,

长、牵涉面广的关于老子及其著述考辨的“疑古”和“信古”的论争。

重审这场论战,不难看到,坚持“早期说”即认为

老子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而略早于孔子的李耳的

孔丘曾向他问礼。其后,他著有5000余言的《老

子》。

有:胡适‘”、唐兰o]、郭沫若[”、黄方刚‘“、马叙伦o、

高亨r“、詹剑峰”]、陈鼓应…等。坚持老子是战国末

二、老子《道德经》的学术史公案

如果说,老子其人是否存在和存在于何时,已经

引起一大段学术公案,那么,《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否是老子这一悬案,同样引起了近200年中国学术史

期人即“晚期说”的有:粱启超o]、钱穆o…、罗根泽[1“、谭戒甫[123等。当然,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老子其人。持这一看法的孙次舟认为,“老子并无其人,乃庄周后学所捏造。《老子》书,

亦出于庄周后学之手”Ⅱ“,是庄子学派所虚构的一

上的纷纭聚讼。《老子》一书的名称起码有6个,即

《老子》、《道德经》、《道经》、《德经》、《德道经》、《五千言》等。《老子》的原貌如何?有多少章?上下篇是怎样划分的?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老子》一书是否出于李耳之手?究竟是春秋时代还是战国时代成书

个从未存在过的寓言人物。这一学术背景和知识动

机颇为复杂的“疑古”与“信古”的论战,前后持续了约15年之久,从事古代典籍和思想史研究的名家通

人,几乎都参加了这场重大的学术论争,其文字著述

大多被收人《古史辨》的第四册和第六册中。

其实。如果我们走出“疑古”和“信古”那非此即

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术界同样引发了激烈的论战。

梁启超在评胡适《中国思想史大纲》时,用“六条

证据”@断言《老子》一书出自战国之末,以后,有顾颉刚““、钱穆、张寿林‘”]、张季同“”、罗根泽‘…、冯

彼的二元对立模式。而进入“释古”的新的学术视域

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史记》中,已经比较清楚地阐明了老予的存在。司马迁基本上肯定了老

友兰[”]、熊伟[“:、张西堂[”3等学者撰文。认定《老

子》为战国时书。他们所依据的不外乎是思想源流、

子即老聃,而且认为其年代要略早于曾向他问札的

时代精神、语体文风、语言方式、流播方式、学者引

。汪中《老于道德经考畀序》,裁《妊训堂丛书・百部丛书集成》二^,台湾艺文印书馆印,汪中《速学,补遗、老子孝异》.扬州书局重刊奉。

0崔速《崔东壁遗书・津泗考信录》,古书流通处影印本。

o果启超。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吏大纲”,见《饮冰室舍集》第38卷,第50一68页,中华书局.1936年影印版。

o张煦《粱任仑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丧书》认为,巢启超的看法,是“或则不明旧相,或则不察故书,或则不知训诂,或

刖羊通史御,皆立言过秀,急切杂抄,以至姑摹横生,势同流产”。藏罗根泽嫡著《古吏井》,第四册,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

版.第311页。

o马敦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栽《古史辩》,第六册,第526—533页。另外,马敏伦认为,老于精警的诗敢式主体,一方面与《易》之爻辞《诗》之雅诵为类,另一方面与《话语》为奏。“夫古无纸墨可虬侍写.契于碡册,敌文贵简。又多咀口待,敌章有韵。《老子》书文与此二条件皆相符告,则非战目后期之作品易明也”。引白张扬明《老子考证》.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垂回,1985年版,弟260酉。

粱启赶的主要论点为:其一,老子八代孙与孔子十三代孙同时,未免不合情理,共二,墨子孟子书中从耒提厦老子I

其三.拘谨守札的老子和五千言的精神相反I其四,《庄子》寓言十之丸.不能作为历史看待,其五,老子的话太白由太激烈,不像春秋时人所说}其六.<老于》书中用“王债”、“王公”、“万秉之君”、“取天下”、。仁义”等用语,应是战国时期用语。见椠启超。评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太婀”,戢《饮冰室夸枭》第38卷,第50一68页。

万方数据 

第3期

王岳川: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65

述、民俗习惯等。

作的学者也有不少,如胡适、唐兰、郭沫若、吕思勉、

如梁启超认为,老聃是一个拘谨守礼的人,与

高亨、詹剑峰、陈鼓应。玎等。他们坚持认为,《老子》《五千言》中那种反札的精神相悖,所以《老子》不像

出于老聃之手,是春秋末年老子出关时所写的。五千

为老聃所书。老聃有一句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吕思勉的意见,他在《先秦乱之首也”(三十八章),似不可能是老子的话。并从学术概论》中认为:“《老子》书辞义甚古,又全书之《老子》中找出了“万乘之君”、“取天下”、。仁义”等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俱足证其时代之早。”又在同页词,认为不是春秋时人所能作,而是战国时的用语;

注中指出:“全书皆三四言韵语,问有散旬,盖后人所并指出墨子孟子书中未论及老子。罗根泽认为,墨加,与东周时代之散文,截然不同。一也。书中无男子提出“尚贤”。而老子提出“不尚贤”,那么,“不尚

女字,但称牝牡,足见其时之言语,尚多与后世殊科。贤”这一否定判断不可能在“尚贤”之前出现。钱穆二也。,,[”1并认为《老子》并非南方之学,而是北方之

认为:“孔墨均浅近,而老独深远;孔墨均质实,而老

学。

独玄妙。以思想之进程言,老子断当在孔墨之后。”

笔者以为,《老子》从其思想内容的连贯性和体另一些学者从文体上来论证《老子》,冯友兰说老子

系化,以及语言文体的严谨性,可以看出不是由门人是一种经体,是战国时的作品,不同于春秋时期的

编纂的,而是春秋时老子的一本体大思深的私家专

。对话体”(如《论语》)。而顾颉刚认为《老子》是赋著。因此,所谓成书于战国或秦汉的说法,在笔者看

体,是战国时的新兴文体。罗根泽和冯友兰从私家来其依据尚不充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科著述的角度提出,战目前无私家著作和私人著述等。

学的方法,将文献材料参照地下的出土文物,以这种上述看法几乎剥夺了老子的著作权。

“二重证据法”,确定老子及其书的真面目。

其实,以上观点遭到不少学者的反驳,此不具

1973年12月,从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了帛

引。在笔者的阅读经验中,哲人的思想早年与晚年发生变化的可谓多矣,或许正因为老子深知礼的弊

书《老子》的两种抄本,世称甲本和乙本口“。甲本字端,才由知礼到反礼的;至于战国辞语问题,只能说

体处于篆隶书之间,不避“邦”字讳(汉高祖刘邦),所

明《老子》在流传中有后人增益而已,这也是名著所

以,断其抄写年代当在高帝之前。乙本字体是隶书逃不掉的命运罢了o;“尚贤”在先秦文献中不独为

即今体,避“邦”字讳,但仍用“盈”(惠帝)和“恒”(文

墨子的专利o;老子的“幽深”并不能说明其时代一

帝)字,可见其抄写年代应在高帝时期,当与甲本相定居孔墨之后,因为谁也不敢说《易》不幽深;而且孟

隔不远。甲本与乙本距今都已经2000多年,是目子未提到《老子》,不等于《老子》就必然不存在。因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一书的抄本之一。《老为,孟子也未提到《易》,而庄子也未提到《孟子》,这

子》帛书的发现,证明了《老子》绝非汉代的作品,至并不能证明《易》、《庄子》是伪作。至于文体,我以为少在秦代之前就已经流传。

《老子》的节奏韵律更像是一种哲理诗的“诗体”,似相隔20年,1993年湖北剂门郭店出土的战国

更接近于《诗经》o。《诗》三百篇的“诗体”在春秋时

楚墓大批竹简‘2“,其中竹简《老子》(郭店节抄本)o

期早巳存在,为什么《老子》就一定要在战国时期才距今2300余年,虽然并非原始祖本,但却是迄今为能诞生观?至于战国以前无私家著作,私人著作当

止最古老的抄本。不仅发现诸多不同于通行本的思

以《论语》始的说法随意性太大,经不起推敲@。

想言述,值得学界认真地比较和研究,而且将《老子》当然,认为《老子》一书成于春秋末,确是老子所

的年代比帛书《老子》往前推进了100多年,推翻了

老子成书“晚出说”,证明《老子》的时代起码当在战

0其实,张煦《粱任奢提诉老子时代一隶判决书》早已指出,粱启超所认为的《老子》充满战圆词语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指出的几蒂中相当一部分是喜秋时词语,少数如“儡将军”、。上将军”之类词语只不过是后人窜改而巳。

0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指出,老于的。不尚贤”与墨子的“尚贤”不相干,“肾”半是当时一十流行的题目,扣“道”、。德”、。仁“、。艾”、。名”、“实”一样,各家的学说里都要讨论一下,决不能说某书是受莱书影响的。见《古史井》,|‘四册.第349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御览》五百十三曹引《墨子》说t。老子臂:‘道冲而甩之,有弗盈’。”高亨在《老子正诂》中,捂此强调《老子》当早于《墨子》。

o这一观点在刘筻载著《老子》中,已经具体地加以阐释,其不仅说明《老于》与《诗经》在向或上、修蚌手法上、韵式上有诸多相近或相通之处,而且据此证明老于的年代应在春秋束期。觅对筻敢《老子》,台湾,东大囿书套司,1997年版。

o胡适指出,孔子以前无私人著速的说法没有椎据.当孔子三岁时,叔孙豹已有“三不朽”之说,将“立言”作为侍世的重要逢桓,井说“}有先走失日藏文仲,即没,其言立”。栽《古吏井》,第四册.第418酉。

o楚倚《老子》节抄本,烈不同字体抄写在三种不同长短、不同牲质的竹简上,整理者将其分成甲乙丙三姐。三种付简抄写年代不尽相同,内客也很少重复。一般认为,甲衄更接近于更早的祖奉.丙蛆则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夸本戈体相近。

万 

方数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国中期甚至更早。

不妨说,依据《史记》和前人的考释,以及新出土

2006篮

2次,仁8次,义5次。尤其是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更有诸多证据可以说明

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融摄沟通。

的郭店本《老子》,似乎可以基本肯定老子是春秋末

期人,他拥有著上下篇五千言的《老子》的著作权。当然,这一说法仍然需要学术实践加以检验,一方面希望得到更广泛的“书证”(即文献)和“物证”(即出

老子不仅论“天道”,也论“人道”,尤其是“人道”的最高代表——“圣人”。老予对“圣人”的评价是正面性的,即具有高贵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不争”、“不积”的廉洁,“被褐怀玉”的高尚——这是一种理

想式的人物,亦是老子所期望出现的“大道之人”。而被孔子称为重要理想人物的“君子”,在《老子》中

土文物)的支持,坚持“无征不信,言必有据,孤证不

足以定论”的原则,以得出更符合历史原本原貌的“理证”,从而存真复原;另一方面择善而从,在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引申出相对自圆其说的结论。

因此,是否可以说,《老子》一书为老聃所著的私家著作,它并非对话体,而是一种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在其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修改,其基本上反映

了春秋时代老聃的思想。

仅仅出现了2次。其含义处于比圣人低的人格水平上.不能同理想的圣人相提并论。

至于老子对“仁”、“义”、“仁义”、“札乐”的看法,

学界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同儒家完全相对——反对“仁义”,这种看法事实上是有问题的。根据最新出土的几种本子——《马王堆汉墓帛书》

“甲本”和“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本》,同通行本

三、儒道思想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人们大多只看到

儒道思想范式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就思想源头而言,遭家与儒家等还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儒家

和道家存在着思想体系上的差别,但是也有诸多思想相通相契之处。其一,不仅孔子问礼于老子,而

加以对照,其中的问题竟然十分严重。因为,各本语

义解释存在相当的差异,甚至意思截然相反。问题

出在十八章、十九章和三十八章。帛书甲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

畜兹;邦家闷乱,案有贞臣。”帛书乙本:“放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慧出,安有口口}六亲不和,安有孝兹f国家闷乱,安有贞臣。”郭店甲组本:“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有正臣。”

这里的“安”、。案”作为疑问词,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说,通行本的逻辑是:“大‘道,废除以后,于是有了‘仁义’,产生了智慧后,就有了伪诈,六亲不和睦。才有了孝子慈父,国家昏乱,于是有了忠臣。”意即仁义与大道是相反的东西,或是低于大道的人为之物。那么,在帛书本和郭店本中,这层意思却完全翻转过来:“大道丧失了,哪里还有仁义呢?智慧出来后,哪里还能见到大伪呢?

且,《论语》等儒家书籍中所记载的巢父、许由、务光

等人,都是敝屣天下,自由快乐,默传道家之遗风。而长沮、桀溺、接舆、荷莜、楚狂、石门等,大抵是道家

之徒(孔子称为贤人),逍遥自在避世于山野之中。

其=,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成熟。《苟子》一书攻击先秦时代很多人,但是对老子却几乎没有微言。而且,在《苟子-天论》中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已

经颇具老子的“天道无为”思想色彩了。其三,儒家

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与三玄中的

《周易》和《老子》有不可忽略的关系。可以说,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与儒家的中

庸思想(不偏不倚)有颇多可相比较之处。具体地说,老子强调“守中”、“守柔”,“反者道之动”,使事物延缓向相反方面转化。而孔子不仅注意到事情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将转向反面,而且强调,如果事情转到不好的方面时,有可能向相反的方面发展。

六亲不合,还谈什么孝慈呢?……”这样,“大道”与“仁义”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统一在一起——大道

废除后.仁义也没有了。说明老子仍然是将“仁义”纳人“大道”之中的,因而大道废弃,则仁义难存。所

谓老子反“仁义”之说,看来起码有些动摇了。

十九章存在同样的问题,郭店本《老子》甲组本

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

从而使“中庸”成为人们立身处世准则中的最高境界——“至德”,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儒道两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精神互通性和互

补性。道家是在更为形而上学的层面上,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本体论,而儒家则是在实践理性层面上,以“仁”为最高理想的生命哲学论。而两种思

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意思很清楚,这里没有“绝仁弃义”,而是“绝伪弃诈”。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了老子的反“仁义”的问题。不妨

说,“绝仁弃义”的看法,大约主要是受到庄子后学影响而形成的道家观点。

然而,三十八章的内容,与帛书中内容基本差不多,而郭店本则损折不全,只能根据通行本加以阐

想体系都以“经”的形式传播。《老子》一书,圣人、君

子、仁义等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计:圣人32次,君子

万方数据 

第3期王岳JlI: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67

释:“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哲学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道”反对了神、

而后礼。夫札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这一段,历史上学者们的疑问较多,争议也很大。翻检《老

子》一书,“礼”分别在两章中出现了5次,可以看到

上帝这种有神论的哲学源头,同时,他在中国哲学史

上建立了哲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中国哲学一系列

老子思想的两个层面:首先,老子认为传统的“札”实际上在春秋束期那混乱的时代已经过时失效,因而

应坚持批判礼的虚伪性而返回大“道”,因为道的根

带有本体概念的提出和范式的建立,都与他相关。同样重要的是,他的这一部“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和诗学品格。老子的贡

献是抹煞不了的。

本特性是反——“反者道之动”,而不能过分拘于礼仪条文和繁文缛节。相反,应该看到凡事都会向相

反方向转化,所以,只有在失道后。反”方向重新“自

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

要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

然地”获得道,而不是用德、仁、义、礼来“人为地”获得道。其次,在本原论意义上,作为宇宙最高存在的“道”,具有本体论的终极性意义,而产生于社会现实的德、仁、义、礼等,不能与本体之道相比,而只能是处于第二位的地位,仅具有相对的社会性意义。这样,老子在哲学层面上,坚持了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原初性和普遍性,并同孔子的社会人生哲学的现世性和伦理性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并

不是一般地反“礼”,也不是反对一切“札”,而是反对

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和自身的完善。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

会学、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教育、政治、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同样具

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

春秋末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最兴盛的派别是

道家。《庄子・天下篇》认为,天下道术分列为八,道

家占其中四家。到了战国后期,形成融汇诸家丽以

道家思想为主干的“黄老之学”。遭家思想与儒家恿

想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双子星座互补互动,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走向思想前台:一次是西汉初年,黄老之

轻薄虚伪的“假礼”,反那种丧失真实内容而徒剩无效形式的“伪礼”,而心仪真实的礼义和具有有效性

的礼。

学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统治者崇尚无为而治,推

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使遭到摧毁的经济得以迅速恢

四、老子思想的文化精神魅力

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哲学现象。

复和发展,巩固了新兴政权,保障了社会稳定,催生

出著名的“文景之治”;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

首先,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

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一方面,老子是“札”家,据载

学流行,探讨“性与天道”,追求人生超越境界,用道家思想中任性自然和“无为”思想抗拒“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的思想压制。从学理上讲,正如汤用彤所说,汉末到魏晋,思想和议论从“具体人事”到“抽象玄理”的演进是。学问演进的必然趋势”,而从个体的人以及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而言,则是对矫饰的“札”的轻蔑,是对以宗法伦理秩序为依托的政治权力的反抗,是对被压抑的人性的救拔,是对健全人生和美好社会的召唤,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

影响。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汉代以后逐渐

孔子就曾f句其阃过“丰L”,但是他晚年叉对“札”加以尖锐地抨击,然而,在《老子》一书中,却又大谈慈、俭、孝、祭祀等有关“礼”的闻题;老子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认为其不可说,把“道”神秘化、虚无化地遮盖起来,从而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构成一对矛盾体;作为隐者,作为“不言”、“贵言”、“希言”的倡导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关的

时候,写下了洋洋5000言的“思者自道”,这种发愤著书与他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确乎是一种矛盾;他的

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称为“太上老

君”。但他的思想尽管与道教有联系,但却有着本质

著述被有人认为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

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反对专制独裁

上的差异。老子的思想对后代道家的派别有很大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响的道家学派很多,如以庄子为代表的迫遥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

以养生为中心的养生派;以汉代扬雄为代表的强调“玄之又玄”的玄学派;以汉代剂德为代表的知足派}以魏晋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以及在“道隐无

统治,反对战争,反对一切社会的不平等。这诸种矛

盾,无疑构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书的神秘色彩。

老子那种退回源头,主张无知、弃智的作法,引起许多学者的批评;他那种清静无为,柔弱取下,也

被看成不思进取;至于“小国寡民”,更被人看成是一种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消极思想。也许这些都是可以

名”宗旨影响下的隐逸派等。可以说,2000多年

来,老子和老子其书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

批评或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论如何,老子对中国

万方数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最晚在隋代,《老子》一书就传到了日本。而

2006正

[3]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M]II罗根泽.古史井:第四

册.332—85I.

[4]郭涑若.老聃・关尹・环铡[M].古史辨:第六衙.631—

663.

平安朝初期,大批注释《老子》的书籍,如河上公、王弼、粱武帝、唐玄宗、成玄英等人注释本相继传到了日本。到了德.1ll时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老子学派。

20世纪的日本学者对老子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出

[5]黄方嘲.老子年代之考证[M]//古吏辨:第四册.353—

383.

[6]高亨,重订老子正诂[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7]詹剑峰.老于其人其书覆其道re[M].武最:湖北人民出

版社.1982.

[8]陈整应.老于注译与评介[M].北京t中单书局.1984.[9]鬟启赶.评话胡适之中国哲学史走蛔[M]//杖冰生夸橐z

第38卷.50一68.

[10]钱穆.关于老干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M]//古吏井t第

日册.383—411.

[11]罗根泽.者于厦者于书的问题[M]//古吏井t第四卅.

449—462.

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达300余部。

在西方,从上世纪到本世纪末叶,已经出现了近百种《老子》译文。1823年有法译节本出版;1842年

法国出版了《老子》的全译本}1872年前后有了《老子》的德译本和《老子》的英译本;1893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等从德文本转译了《老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出现了“老子热”,到80年代初期,德国出版的《老子》译本就有10余种。

尤其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在黑森林时,案头上就放有一本《老子》。他晚年的思想,尤其是关于

[12]谭戒甫.二者研究[M]//古吏辨:第卉册.473—536.[13]孙次舟.再评‘古史井'[M]//古吏辨:第卉册.100.[14]属授刖.从吕氏春秋推蹦者子之成书年代[M]//古-史

辨:第四册.462—519.

[15]张寿椿.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M]II-#吏井z第四册.

317—332.

“道”、关于“语言”等,都与老子神秘的东方思想有着

不可忽略的关系。同样,俄国学者对于“老子学”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近几十年来.美国学者也非常重视“老子学”的

[16]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M]//古史井;第四册.

422—443.

研究。比较重要的译著和研究著作有:林语堂编译

《老子的智慧》[2“,布莱克尼编译《生活之道》口“,陈荣捷著《老子之道:道德经》口…,R.G.亨瑞克斯译《道德经》皿”,A.赫思亚编《道:东方与西方的接受》【冽,M.拉费吉著《道与方法》口”等。

[173罗根泽.者于置《老子》书的问题[M]//古史井:年四哥.

449—462.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中国哲

学史新蝙:3c.-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3熊伟.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砉子》的年代

[M]//古史井。蒂者册.566—597.

[203张西堂.张西堂先生序[M]//{-吏井:第六册.

[21]陈鼓应.老子盹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神谬{爰[M]//道

察文化研宄z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2]吕思勉.先豢学术概re[M].北京:中国太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5;27.

[23]马王堆汉墓书书老子[M].北京:文曲出版社,1976.

如果说孔子是以其伦理价值体系闻名于西方的话,那么老子的智慧则常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哲理。

西方人服庸老子的“相反相成”思想。《道德经》在全

球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足见其对世界的重大影

响。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思想。老子

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和数字化复制浪潮中

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生存竞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

[24]荆门博轴馆.郭店楚墓竹简CM].北京t文轴出版社,

1998.

[25]Lin

Yutang.The

Wisdom

ofLao

Tse[M].New

York:

一种膂世之钟,告诉人们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

会之道和宇宙之道。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智慧,并不会随时代的飘逝而消亡,他那禀道之思和大慧之盲,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纪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全新的影响和启迪。因此,对老子思想的体悟,当成为新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一种精神自觉。

●考文献:

[1]王泛彝.古史井运动的兴起[M].台湾;免晨文化安业公

司,1987.

Modern

Library,1948.

trans..The

[263R.B.Blakney.ed.and

Tzu[M].New

WayofLife:Lao

York:NewAmericanLibrary,1955.

LaoTzu:TaoTe

[z7]wing—tsitChan,ttans..TheWayof

clliDg[M].NewYork:BobbsMerrill。1963.[28]RHenfieks,trans..Tao

BallantineBooks,1989.

Te

Chh,gEM].NewYorkl

West

[293Adrian

Hsia,ed..Tao:Reception

inEaatand

[M].NewYork,1994.[30]Michad

LaFargue.Taoand

Method[M].StateUniver—

[2]胡逢.中国哲学史,善上[M].上海:商务即书馆,1926.

sityofNewYorkPress,1994.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做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 做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遵义县团溪镇中学 周全刚 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方面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它是教师作为职业主体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感悟和不断完善所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是基于其出类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 ...

  • 魅力老师魅力课堂
  • 魅力老师 魅力课堂 汶上县第一中学 苑咸光 [摘要] "我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如百合,展开如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应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一位学者如是说."一朵花.一枚果.一盏灯.一团火"不正是人格魅力的精华浓缩吗? ...

  • 论党委书记的非权力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 09:01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朱学业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当前,有的党委书记忽视非权力因素对实际工作效果的影响,过分强调行政中的权力因素,弱化了个人魅力.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党委书记的非权力因素的三个方面的内涵,探讨了如何发挥非权力因 ...

  • 试论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及作用
  • [摘要]企业领导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构成其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形成,与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本文认为 培养人格魅力,应从四个方面不懈努力. [关键词]企业领导者人格魅力作用 企业领导者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骨干力量.企业领导者行为的成功与否, 直接受制于自身的影响 ...

  • 小学数学教学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研究 成果报告
  • 学年度 阶段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研究> 成  果  报  告 渠县渠江镇第三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数学文化已不可避免地走进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如何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我们的回答 ...

  • 教师的语言魅力
  • 教师的语言魅力 浅谈教师语言的魅力 ----学习心得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是礼仪之邦,大到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小到父母兄弟亲戚朋友之间一种交往,可以说礼仪无处不在,渗透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别小看这几个简单的动作,几句亲切的话语,它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背后更渗透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相互 ...

  • 关于新闻工作者人格魅力的理性思考
  • 2012年11月22日 16:16:07 来源: <新闻爱好者>杂志 □蔡勋平 [摘要]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原动力.人格表现力.人格影响力.新闻工作者提升人格魅力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讲原则.讲方法.讲气度,才能提升人格魅力.具有人格魅力是新闻工作者搞好工作.拓展事业的一个十 ...

  • 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 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出色地担当使命.履行职责,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高的领导素养.而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多方面素养中,起决定和基础作用的是核心素养,即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领导干部的素养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政治定力.发展引力.人格魅力这三个方 ...

  • 师德的魅力
  • 师德的魅力 象州县马坪镇龙岩小学 覃汉棉 摘要: 用自己的师德魅力对学生付出真爱,才能充分体现教师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只有用 ...

  • 如何培养人格魅力?
  • 如何培养人格魅力? 作者:武汉百灵画艺 2007-03-05 09:31 人格魅力: 在当今社会中,刣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刐何为人格魅力?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格.凡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凚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凑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