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大题

1. 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

阶梯状地形 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

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

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

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 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

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 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

1)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 复式陆块区" ,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

2)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3)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 古华夏大陆群" ,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4)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3. 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

1)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 超大陆形成

2) 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

3)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15. 中国陆块有哪些类型?并逐一举例说明区别它们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何时期以何种增生机制形成古亚洲大陆?

中国的陆块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 华北型包括中朝板块。具有18亿年的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O2-C1有塔康运动形成的平行不整合;具有华夏植物群。

2. 扬子型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塔里木板块、柴达木地块。具有8亿年的基底;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具有南华纪的冰积层和震旦纪的含P 层;具有华夏植物群。

3. 冈瓦纳型包括拉萨地块、印度板块北缘。具有泛非期的基底,以及晚石炭---早二叠世的冰川和冷水型动植物群:含砾板岩、舌羊齿、冷水型动物

4. 北亚型包括黑龙江、哈萨斯坦微板块。具有兴凯期的基底和Argaran 植物群

中国地块的主体是印支运动以来通过弧---弧、陆---陆、弧---陆三种类型碰撞形成古亚洲大陆

4. 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

一、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概述

1)早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

基底形成演化阶段(Ap-m陆核孕育阶段; An初始克拉通化; Pt1结晶基底形成) ;

2)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

地台稳定发展阶段(Pt2-3大陆裂陷阶段; Pz稳定盖层沉积阶段) ;

3)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

陆内构造阶段(或" 地台活化" 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活动阶段)

二、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

①古陆核形成 迁西期 (Ae-Ap)

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 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 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②基底雏形形成 阜平期 (Am)

经历了2.9-2.8 Ga 阜平运动 (全球性构造-热事件) 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 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 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 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 五台期 (An)

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裂陷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 使地壳增厚, 稳定区进一步扩大, 活动带逐渐缩小.

④华北地台基底形成 吕梁期 Pt1

经历了1.9-1.8 Ga 为主幕的吕梁(中条) 运动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基础。

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盖层发育阶段活动与稳定性的差异。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在空间上的构造分异也很明显,三个裂陷槽表现了一定的活动性,诸如大幅度差异式的沉降和同沉积的火山活动,而克拉通主体山西-鄂尔多斯和鲁西地区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隆起状态。 晋宁造山运动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2. 古生代:早古生代:(O3-C1)华北板块主体隆升为古陆;中晚古生代:C -P(北半球主要成煤期) 华北板块从海-陆交互相滨海转为陆相湖盆地

3. 三叠纪-印支运动

印支期是中朝板块(包括整个中国东部)从南北分异的构造机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机制转换的过渡时期;也是从构造稳定向活动转换的过渡时期。

4. 中-新生代活动构造发展阶段

? 燕山期

早-中侏罗世:南北持续会聚-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构造域开始活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构造域活动高潮,褶皱、断裂、岩石圈拆沉-剧烈岩浆活动 早-晚白垩世:郯庐断裂走滑

? 新生代( 喜马拉雅期)

古近紀,伸展拉张-裂谷盆地发育:K2-E 时,由于太平洋板块转为高角度正向俯冲,中国东部大陆发生岩石圈上隆与拆沉,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伸展活动

新近紀,弧后盆地出现:西太平洋以日本海盆形成为代表的弧后扩张正是发生在中新世,与中国东部转变为挤压活动同时发生。中新世构造转变期,郯庐断裂带上出现了最强的玄武岩喷发,幔源包体指示断裂带已切穿了整个岩石圈。

第四纪,现代地貌形成

5. 太古宙典型岩石组合

太古代地壳

1) 高级变质岩组合

高级变质岩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曾遭受一次(多次) 麻粒岩相或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含紫苏辉石为特点。几乎找不到原生结构的残迹。

2) 花岗岩-绿岩组合

主要是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通常呈极不规则的线状陡倾向形条带,位于占优势的花岗质岩石中,其长度可达数百公里,一般已变质成绿片岩相。

原生的结构、构造还能保留下来。

完整的绿岩带层序由下部超镁铁质、中部钙碱性火山岩和上部沉积岩等三部分组成,具旋回性。

3)克拉通盆地(变质极浅的表生碎屑沉积)

Au 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

6. 吕梁运动

早中元古之交(18亿年前)发生在华北地台的伸展构造热事件的综合记录,代表华北地台基底的最终形成

7. 燕山运动

是指发生在中国东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的广泛地壳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使华北地台解体,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伴随大量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等

8.扬子地台构造单元的共同特点:

(1)具有前南华纪基底,最初的盖层在820Ma 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2)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

(3)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9. 扬子地台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演化小结

1).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川中-康滇联为一体称川中陆核;大别-江汉一直到苏北-胶南-南黄海称东部陆核;红河断裂以北为黔-滇-桂古陆核。

2). 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开裂,在西部康滇一带形成沟-弧-盆体系;东部则围绕陆核边缘发育稳定-活动型的陆缘浅海沉积,形成逐渐向东南扩展的大陆边缘。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3). 由于基底形成晚,基底岩系以浅变质的砂板岩组成,刚化固结程度弱于中朝地台,这就决定了扬子地台后期发展的许多活动性特征,包括现代地震活动除川西、滇东以外,地应力通过柔性基底的变形而释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特点。

10. 扬子地台演化的重要构造运动和关键地质事件

1)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

2) 具有前南华纪基底,在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3) 最初的盖层在820Ma 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4) 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在南华纪有一冰川沉积,震旦纪有一含P 层。

5) 二叠纪末期的东吴运动引起川西峨眉山玄武岩喷发。

6)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7) 燕山运动使扬子地台解体,发生强烈构造变形,伴随大量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等。

11. 广西运动

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汇聚碰撞而导致的造山运动,形成扩大的扬子华南地块。

12. 东吴运动

是指发生在P2-P3之间扬子地台西缘的裂解事件,以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为标志。

13. 青藏造山系的一级构造分区及每个分区的基本特征

青藏造山系的一级构造分区有:秦祁昆阿造山系、羌塘-三江造山系、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在秦祁昆阿和羌塘-三江造山系间有昆南缝合带,在羌塘-三江和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间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1)、秦祁昆阿造山系

是加里东期的造山系。早古生代,南昆仑早古生代(万宝沟群、纳赤台群)-晚古生代(布青山群) 是增生杂岩。北昆仑为前锋弧。北昆仑前锋弧以北,祁曼塔格、阿尔金、祁连山等地的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地质历史,存在了多岛弧、弧后海底扩张、洋盆错列相间的时空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弧后盆地萎缩、俯冲消亡和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构造过程记录。受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双重制约,其古构造格局与受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双向俯冲的东南亚多岛弧盆系相类似。

碰撞之后该区大部分地区于泥盆纪转化为陆地。石炭-二叠纪时期在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形成裂陷或裂谷盆地。晚古生代末-三叠纪东昆仑带受控于洋壳俯冲消减,形成陆缘弧造山岩浆弧。印支运动结束洋陆演化。

2)、羌塘-三江造山系

是印之期的造山系。唐古拉是晚古生代的前锋弧。后缘为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中-晚二叠世-早-中三叠纪在昆仑、北羌塘南缘发育陆缘火山弧或火山岛链。

晚三叠世时,羌塘-三江、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完成最终拼接。

3)、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是燕山---喜马拉雅期的造山系。伯舒拉岭-高黎贡岩浆弧属于冈瓦纳北缘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前锋弧,该前锋弧向大陆一侧,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形成、弧-弧碰撞和弧-陆碰撞等演化历史。

早喜马拉雅运动雅鲁藏江洋盆关闭,结束洋陆演化, 随后进入陆陆碰撞阶段

14. 在全球大陆中,中国大陆有何特征?

我国大陆是一个复式大陆,由若干个规模不等的陆块及其边缘楔体镶嵌而成。我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有众多的、时代跨度不一的造山带存在。

1. 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

阶梯状地形 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

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

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

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 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

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 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

1)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 复式陆块区" ,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

2)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3)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 古华夏大陆群" ,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4)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3. 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

1)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 超大陆形成

2) 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

3)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15. 中国陆块有哪些类型?并逐一举例说明区别它们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何时期以何种增生机制形成古亚洲大陆?

中国的陆块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 华北型包括中朝板块。具有18亿年的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O2-C1有塔康运动形成的平行不整合;具有华夏植物群。

2. 扬子型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塔里木板块、柴达木地块。具有8亿年的基底;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具有南华纪的冰积层和震旦纪的含P 层;具有华夏植物群。

3. 冈瓦纳型包括拉萨地块、印度板块北缘。具有泛非期的基底,以及晚石炭---早二叠世的冰川和冷水型动植物群:含砾板岩、舌羊齿、冷水型动物

4. 北亚型包括黑龙江、哈萨斯坦微板块。具有兴凯期的基底和Argaran 植物群

中国地块的主体是印支运动以来通过弧---弧、陆---陆、弧---陆三种类型碰撞形成古亚洲大陆

4. 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

一、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概述

1)早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

基底形成演化阶段(Ap-m陆核孕育阶段; An初始克拉通化; Pt1结晶基底形成) ;

2)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

地台稳定发展阶段(Pt2-3大陆裂陷阶段; Pz稳定盖层沉积阶段) ;

3)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

陆内构造阶段(或" 地台活化" 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活动阶段)

二、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

①古陆核形成 迁西期 (Ae-Ap)

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 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 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②基底雏形形成 阜平期 (Am)

经历了2.9-2.8 Ga 阜平运动 (全球性构造-热事件) 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 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 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 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 五台期 (An)

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裂陷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 使地壳增厚, 稳定区进一步扩大, 活动带逐渐缩小.

④华北地台基底形成 吕梁期 Pt1

经历了1.9-1.8 Ga 为主幕的吕梁(中条) 运动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基础。

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盖层发育阶段活动与稳定性的差异。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在空间上的构造分异也很明显,三个裂陷槽表现了一定的活动性,诸如大幅度差异式的沉降和同沉积的火山活动,而克拉通主体山西-鄂尔多斯和鲁西地区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隆起状态。 晋宁造山运动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2. 古生代:早古生代:(O3-C1)华北板块主体隆升为古陆;中晚古生代:C -P(北半球主要成煤期) 华北板块从海-陆交互相滨海转为陆相湖盆地

3. 三叠纪-印支运动

印支期是中朝板块(包括整个中国东部)从南北分异的构造机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机制转换的过渡时期;也是从构造稳定向活动转换的过渡时期。

4. 中-新生代活动构造发展阶段

? 燕山期

早-中侏罗世:南北持续会聚-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构造域开始活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构造域活动高潮,褶皱、断裂、岩石圈拆沉-剧烈岩浆活动 早-晚白垩世:郯庐断裂走滑

? 新生代( 喜马拉雅期)

古近紀,伸展拉张-裂谷盆地发育:K2-E 时,由于太平洋板块转为高角度正向俯冲,中国东部大陆发生岩石圈上隆与拆沉,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伸展活动

新近紀,弧后盆地出现:西太平洋以日本海盆形成为代表的弧后扩张正是发生在中新世,与中国东部转变为挤压活动同时发生。中新世构造转变期,郯庐断裂带上出现了最强的玄武岩喷发,幔源包体指示断裂带已切穿了整个岩石圈。

第四纪,现代地貌形成

5. 太古宙典型岩石组合

太古代地壳

1) 高级变质岩组合

高级变质岩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曾遭受一次(多次) 麻粒岩相或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含紫苏辉石为特点。几乎找不到原生结构的残迹。

2) 花岗岩-绿岩组合

主要是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通常呈极不规则的线状陡倾向形条带,位于占优势的花岗质岩石中,其长度可达数百公里,一般已变质成绿片岩相。

原生的结构、构造还能保留下来。

完整的绿岩带层序由下部超镁铁质、中部钙碱性火山岩和上部沉积岩等三部分组成,具旋回性。

3)克拉通盆地(变质极浅的表生碎屑沉积)

Au 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

6. 吕梁运动

早中元古之交(18亿年前)发生在华北地台的伸展构造热事件的综合记录,代表华北地台基底的最终形成

7. 燕山运动

是指发生在中国东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的广泛地壳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使华北地台解体,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伴随大量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等

8.扬子地台构造单元的共同特点:

(1)具有前南华纪基底,最初的盖层在820Ma 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2)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

(3)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9. 扬子地台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演化小结

1).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川中-康滇联为一体称川中陆核;大别-江汉一直到苏北-胶南-南黄海称东部陆核;红河断裂以北为黔-滇-桂古陆核。

2). 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开裂,在西部康滇一带形成沟-弧-盆体系;东部则围绕陆核边缘发育稳定-活动型的陆缘浅海沉积,形成逐渐向东南扩展的大陆边缘。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3). 由于基底形成晚,基底岩系以浅变质的砂板岩组成,刚化固结程度弱于中朝地台,这就决定了扬子地台后期发展的许多活动性特征,包括现代地震活动除川西、滇东以外,地应力通过柔性基底的变形而释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特点。

10. 扬子地台演化的重要构造运动和关键地质事件

1)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

2) 具有前南华纪基底,在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3) 最初的盖层在820Ma 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4) 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在南华纪有一冰川沉积,震旦纪有一含P 层。

5) 二叠纪末期的东吴运动引起川西峨眉山玄武岩喷发。

6)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7) 燕山运动使扬子地台解体,发生强烈构造变形,伴随大量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等。

11. 广西运动

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汇聚碰撞而导致的造山运动,形成扩大的扬子华南地块。

12. 东吴运动

是指发生在P2-P3之间扬子地台西缘的裂解事件,以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为标志。

13. 青藏造山系的一级构造分区及每个分区的基本特征

青藏造山系的一级构造分区有:秦祁昆阿造山系、羌塘-三江造山系、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在秦祁昆阿和羌塘-三江造山系间有昆南缝合带,在羌塘-三江和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间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1)、秦祁昆阿造山系

是加里东期的造山系。早古生代,南昆仑早古生代(万宝沟群、纳赤台群)-晚古生代(布青山群) 是增生杂岩。北昆仑为前锋弧。北昆仑前锋弧以北,祁曼塔格、阿尔金、祁连山等地的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地质历史,存在了多岛弧、弧后海底扩张、洋盆错列相间的时空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弧后盆地萎缩、俯冲消亡和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构造过程记录。受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双重制约,其古构造格局与受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双向俯冲的东南亚多岛弧盆系相类似。

碰撞之后该区大部分地区于泥盆纪转化为陆地。石炭-二叠纪时期在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形成裂陷或裂谷盆地。晚古生代末-三叠纪东昆仑带受控于洋壳俯冲消减,形成陆缘弧造山岩浆弧。印支运动结束洋陆演化。

2)、羌塘-三江造山系

是印之期的造山系。唐古拉是晚古生代的前锋弧。后缘为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中-晚二叠世-早-中三叠纪在昆仑、北羌塘南缘发育陆缘火山弧或火山岛链。

晚三叠世时,羌塘-三江、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完成最终拼接。

3)、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是燕山---喜马拉雅期的造山系。伯舒拉岭-高黎贡岩浆弧属于冈瓦纳北缘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前锋弧,该前锋弧向大陆一侧,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形成、弧-弧碰撞和弧-陆碰撞等演化历史。

早喜马拉雅运动雅鲁藏江洋盆关闭,结束洋陆演化, 随后进入陆陆碰撞阶段

14. 在全球大陆中,中国大陆有何特征?

我国大陆是一个复式大陆,由若干个规模不等的陆块及其边缘楔体镶嵌而成。我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有众多的、时代跨度不一的造山带存在。


相关内容

  •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 ...

  • [经典]中国大地构造格局
  •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位置,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 ...

  • 我对地球物理学的认识
  • 我对地球物理学的认识 一.地球物理学需要科普 中国科协发布了我国公众具备当代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总体上18岁至69岁的成年人群,达到基本科普素养水平指标的人口比例仅为1.98%.分类统计是:专业技术人员达标比例7.4%,国家机关人员达标比例5.4%:企业(生产)工人达标比例2.5%:商业服务人员达标 ...

  • 地震活动性
  • 地震活动性 第5章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考虑远源与近源地震对场地影响的差异性特点,依据工作内容.详细程度和技术要求的不同,根据到场地距离的远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分为区域.近场区和工程场地.区域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150 km的范围,近场区为工程场地外延不小于25 km的范围,工程场地 ...

  •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前言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 ...

  •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 # 92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第1期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金永念, 张登明, 刘志平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南京 210018) 摘要:以张家港市西张镇地热资源勘查为例, 在物性认识基础上, 应用重力.航磁.直流电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对 ...

  • 地质图的类型
  • .地质图的种类很多.主要用来表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的地质图,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为地质图.此外,还有许多用来表示某一项地质条件,或服务于某项国民经济的专门性地质图. 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 ...

  • 大地的震动阅读答案
  •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大地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 ...

  • 三峡大坝工程抗震安全和水库地震_陈厚群
  • 三峡大坝工程抗震安全和水库地震 陈厚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摘要: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由于大坝坝址地址条件十分优越,地震烈度低,且三峡大坝作了比较深入的抗震研究,因此三峡大坝的抗震是安全的.同时,大坝蓄水监测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坝区频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