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上)

焦文林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743期)

文言文倒装句,指那些词序的排列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语句, 通常包括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一般表现为“主语+宾语+谓语动词”。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有三种情况: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构成一种“主语+疑问代词(宾语)+谓语动词”的基本格式。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置”的前面,翻译时按“且置土石焉”的顺序处理。)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二是宾语是代词。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莫”是否定词,“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国君,是动词“御”的宾语。翻译时“莫之能御”应调整为“莫能御之”。)

翻译:安抚百姓推行仁政(的国君),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3)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①“何……之有”格式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之……”格式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是“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翻译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翻译:不明白语句的停顿,不通晓疑难问题,有的人知道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知道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有看到这种人的高明之处。

③“……之……为”格式

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弈秋(的话)”是宾语,“……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听”是动词作谓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

翻译: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④“唯……是……”格式

例: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马首”是宾语,“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是动词作谓语,“唯余马首是瞻”即“唯瞻余马首”。 这种格式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唯利是图”“唯尔是问”等。)

翻译:只看着我的马头。(意为听从我的指挥)

(4)没有明显标志的动词宾语前置句。

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中常常因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或者音律、平仄的要求而调整词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翻译:应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疑问句,介词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形式。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全句是疑问语气,“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翻译时“吾谁与归”应调整为“我与谁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在一起呢?

(2)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格式。

例:一言以蔽之。(《论语》)(全句是陈述语气,“一言”名词短语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一言以”即“以一言”。)

翻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跟踪训练】

1.选择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大王来何操?

B.沛公安在?

C.客何为者?

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2.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何患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C.古之人不余欺

D.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3.选择宾语前置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时人莫之许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晋何厌之有

4.选择与例句宾语前置类型相同的一项

例句:谁为哀者?

A.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唯陈言之务去。

D.秦人不暇自哀

二、谓语前置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谓语一般置于主语之后,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就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子就是谓语前置句。

常见的谓语前置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疑问句中,为突出疑问的重点,谓语前置。

例:谁与,哭者?(《礼记》)(“哭者”是句子的主语,“谁与”是句子的谓语部分,说话人为强调自己提问的部分,即“谁与”,故将其置于主语之前。翻译时应调整为“哭者,谁与”。)

翻译:哭的人是谁呀?

(2)感叹句中,谓语是感叹的中心,为了增强感情色彩,谓语前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是“汝之不惠”,谓语部分是“甚矣”。智叟以为愚公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说话时将表示程度的谓语,提前到了主语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3)陈述句,为突出陈述重点,谓语前置。

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画线句的谓语部分是“宜乎”,主语部分是“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对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为了强调百姓的误解也是有道理的,说话时故意将“宜乎”放在了主语部分的前面。)

翻译: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才拿羊换下牛的,(但是)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有道理的。

三、定语后置

定语本应是主语和宾语前的修饰成分,而文言文中有时却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有三种基本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好事者”是定语,“少年”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调整为“村中好事者少年”。)

翻译:村中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促织。

2.“中心词+之(而、有)+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岳阳楼记》)(“高”“远”是定语,“庙堂”“江湖”是宾语中心词,两个“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顺序,分别处理为“高庙堂”“远江湖”。)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3.中心词+之(而、有)+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是主语中心词,“千里者”是定语,“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翻译:千里马,吃一次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四、介词短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一般将介词短语置于动词后,这种现象叫介词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词短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1.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祭”是动词,“以尉首”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祭以尉首”按“以尉首祭”的顺序处理。)

翻译:建筑坛台来结盟宣誓,并用将尉的头作祭品。

2.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于勤”“于嬉”是两个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精”“荒”是两个谓语,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置于谓语之前。)

翻译: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嬉戏而荒废。

3.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于昔日”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试用”是动词谓语,翻译时“试用于昔日”按“于昔日试用”的顺序处理。)

翻译:向宠将军……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很能干。

4.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于弟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贤”是谓语,是一个比较点。翻译时“贤于弟子”按“于弟子贤”的顺序处理。)

翻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5.表示被动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是介词短语,表示被动,翻译时要置于动词前。)

翻译:(他)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6.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我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是”是介词短语,表示对象,“疑”是动词谓语,翻译时“乎是”应置于“疑”之前。)

翻译:我曾经对这件事产生过怀疑。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 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 下列特殊句式中,不属于介宾后置的一句是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秦也。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上)

焦文林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743期)

文言文倒装句,指那些词序的排列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语句, 通常包括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一般表现为“主语+宾语+谓语动词”。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有三种情况: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构成一种“主语+疑问代词(宾语)+谓语动词”的基本格式。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置”的前面,翻译时按“且置土石焉”的顺序处理。)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二是宾语是代词。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莫”是否定词,“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国君,是动词“御”的宾语。翻译时“莫之能御”应调整为“莫能御之”。)

翻译:安抚百姓推行仁政(的国君),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3)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①“何……之有”格式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之……”格式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是“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翻译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翻译:不明白语句的停顿,不通晓疑难问题,有的人知道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知道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有看到这种人的高明之处。

③“……之……为”格式

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弈秋(的话)”是宾语,“……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听”是动词作谓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

翻译: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④“唯……是……”格式

例: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马首”是宾语,“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是动词作谓语,“唯余马首是瞻”即“唯瞻余马首”。 这种格式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唯利是图”“唯尔是问”等。)

翻译:只看着我的马头。(意为听从我的指挥)

(4)没有明显标志的动词宾语前置句。

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中常常因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或者音律、平仄的要求而调整词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翻译:应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疑问句,介词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形式。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全句是疑问语气,“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翻译时“吾谁与归”应调整为“我与谁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在一起呢?

(2)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格式。

例:一言以蔽之。(《论语》)(全句是陈述语气,“一言”名词短语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一言以”即“以一言”。)

翻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跟踪训练】

1.选择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大王来何操?

B.沛公安在?

C.客何为者?

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2.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何患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C.古之人不余欺

D.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3.选择宾语前置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时人莫之许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晋何厌之有

4.选择与例句宾语前置类型相同的一项

例句:谁为哀者?

A.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唯陈言之务去。

D.秦人不暇自哀

二、谓语前置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谓语一般置于主语之后,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就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子就是谓语前置句。

常见的谓语前置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疑问句中,为突出疑问的重点,谓语前置。

例:谁与,哭者?(《礼记》)(“哭者”是句子的主语,“谁与”是句子的谓语部分,说话人为强调自己提问的部分,即“谁与”,故将其置于主语之前。翻译时应调整为“哭者,谁与”。)

翻译:哭的人是谁呀?

(2)感叹句中,谓语是感叹的中心,为了增强感情色彩,谓语前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是“汝之不惠”,谓语部分是“甚矣”。智叟以为愚公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说话时将表示程度的谓语,提前到了主语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3)陈述句,为突出陈述重点,谓语前置。

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画线句的谓语部分是“宜乎”,主语部分是“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对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为了强调百姓的误解也是有道理的,说话时故意将“宜乎”放在了主语部分的前面。)

翻译: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才拿羊换下牛的,(但是)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有道理的。

三、定语后置

定语本应是主语和宾语前的修饰成分,而文言文中有时却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有三种基本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好事者”是定语,“少年”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调整为“村中好事者少年”。)

翻译:村中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促织。

2.“中心词+之(而、有)+定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岳阳楼记》)(“高”“远”是定语,“庙堂”“江湖”是宾语中心词,两个“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顺序,分别处理为“高庙堂”“远江湖”。)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3.中心词+之(而、有)+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是主语中心词,“千里者”是定语,“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翻译:千里马,吃一次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四、介词短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一般将介词短语置于动词后,这种现象叫介词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词短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1.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祭”是动词,“以尉首”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祭以尉首”按“以尉首祭”的顺序处理。)

翻译:建筑坛台来结盟宣誓,并用将尉的头作祭品。

2.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于勤”“于嬉”是两个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精”“荒”是两个谓语,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置于谓语之前。)

翻译: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嬉戏而荒废。

3.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于昔日”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试用”是动词谓语,翻译时“试用于昔日”按“于昔日试用”的顺序处理。)

翻译:向宠将军……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很能干。

4.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于弟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贤”是谓语,是一个比较点。翻译时“贤于弟子”按“于弟子贤”的顺序处理。)

翻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5.表示被动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是介词短语,表示被动,翻译时要置于动词前。)

翻译:(他)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6.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后置。

例:我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是”是介词短语,表示对象,“疑”是动词谓语,翻译时“乎是”应置于“疑”之前。)

翻译:我曾经对这件事产生过怀疑。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 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 下列特殊句式中,不属于介宾后置的一句是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秦也。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相关内容

  • 2016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doc
  • 2016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方法指津』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即集中 ...

  • 宾语前置句导学案(师用)
  • 文言句式巩固复习 --宾语前置句 一.目标引领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二.教材引领 能 ...

  • 宾语前置句导学案(用)
  •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文言句式巩固复习 --宾语前置句 一.目标引领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 ...

  • 中考文言文试题
  • 中考文言阅读复习教案 谢斌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语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中考考点: 1 .句子的停顿. 2 .文言诗词和虚词 3 .常见的文言现象 4 .理解和翻译句子 5 .理解和概 ...

  •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 ...

  •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 文言文翻译歌诀 文言文翻译歌诀一 古文翻译,通篇考虑. 文无标点,首先断句. 明确段意,紧扣主题. 人名地名,照写上去. 朝代官名,不必翻译. 古今义异,辨别仔细. 一词多义,琢磨差异. 虚词无义,省略不译. 常见虚词,因词而异. 首句发语,方可省去. 实词活用,细看意义. 判断通假,合乎情理. 斟 ...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梳理 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 ...

  •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 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 ...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考点 (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 ④偏义复词.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