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题回答的四个问题

请从百度登录“王敏勤博客”看我的文章

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所长

王敏勤 教授 [email protected]

[1**********]

高效课堂

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了课往往心中无数,总是等专家和领导评价后才知道是否高效。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如何。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全国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样,但课

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因为课程标准比较原则,不可能具体到每课时做什么,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基本的门槛,全国各地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但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高于这一标准。如上海格致中学提出的“国家课标校本化”,就是要求老师根据学校的情况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变成学校的标准、变成本班的标准、变成老师个人的标准,这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

老师上课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如学习英语单词,不能笼统的说要学会本课的10个英语单词,什么叫“学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单词要“四会”(听说读写),有的单词要“三会”(听说读),老师必须明确的提出要求,这10个新词中哪几个要达到“四会”要求,哪几个要达到“三会”要求,在下课前要根据

这个目标来检测学生。

再比如语文课文,有的要求熟读,有的要求背诵,到底本节课是让学生熟读还是背诵?如果是背诵在下课前就必须背过,这才是把课程标准落到了实处。

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要求。通过老师的教学目标,就能看出这节课的容量和效率。就如同挑担子一样,同样的情况,别人的担子是100斤,而你的担子是50斤,无论如何教这节课的效率也不会高,因为重量不够、难度不够、容量不够。

所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一节初中数学课时说:“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

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

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的任务还需要课后两个自习或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才能完成,那就不是当堂达标,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目前有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

这是水平最高、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如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教数学担任班主任,从初一教到高三,连续六年的大循环,使一个普通中学的实验班百分之百的考入大学,55%的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更为奇特的是在六年的数学教学中,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武汉外国语学校的物理特级教师何文浩,教高中物理当班主任,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所有的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全部考入大学。这才是高效率的课。

如果说这些著名的特级教师水平太

高,普通教师难以做到。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部分农村初中也提出了“课后零作业”的要求:“课前没有预习任务,课后没有书面作业,没有传统的作业本”,做到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如该县花沟初中明确要求:

1. 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书面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更不准留隐形作业。

2. 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教师要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

3. 自习课上,提倡学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补充学习的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都由学生自定,不受教师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课后零作业必须以课堂

高效率做保证。如果课堂效率不高,课后没有作业,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家长就有意见。而高青县的几所初中几年来主要是抓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当堂教当堂会,当堂作业当堂批改,不留尾巴。课前没有预习任务不等于不让学生预习,只是不硬性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课堂上不检查预习结果。课后不布置作业不等于学生课后不学习,而是不留与课本直接相关的书面作业。

如自习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的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

课外时间,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时政播报、影视教育、书法绘画、自由阅

读等。

花沟初中是一所农村学校,条件一般,但他们由于抓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课外负担减轻了,而教学质量却大幅攀升。为了增加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把每节课减少为40分钟,课间延长为15分钟,每天的课时数不增加,真正体现了“把健康还给学生”。

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

有的学校在课前给学生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在上课时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已经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如果学生不会的老师点拨。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

的预习作业。实际上每节课后仍有作业,只是把巩固性的作业变成了预习作业。

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作业,不能算负担,其实只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而与课本知识直接相关的作业都是负担。如果每门课都布置大量的课前预习作业,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

预习有多种形式,如果学生自由看书,没有书面的硬性规定,就不是作业;如果老师打印了学案练习题并且让学生必须完成还要检查,就是作业,我们称之为预习作业。

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

学生没有轻松的时刻,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有的学校搞循环式教学,不分课上课下,课堂无边界,24小时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可以看作是预习、作业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有些老师的课堂很热闹,但学生的负担很重,其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效率太低。

我们曾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上一节课,有的老师先一天让学生用了3-4课时预习课文,老师与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表演,听课的人都为之惊叹,但不知学生在课前用了多少时间。

而有的老师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10分钟就开始上课,虽然课堂不热闹,但学生学得很扎实。

这就如同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结果有的提前跑到了六十米处,这样的比赛就没有可比性了。

所以我建议今后的公开课或同课异构活动,一律不准老师提前与学生见面或布置预习作业,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率的高低。

我们的老师一上课就要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当堂完成,而不是再加上课后两个自习或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目前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是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说只要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就要让学生看书,老师不要急于讲,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从理论上讲,这一个问题全班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这个机会。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老师就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了让学生练习巩固。这

种教学方式老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

难道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老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吗?老师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怎么就知道学生自己看不懂?

我听有的老师讲数学例题,整堂课都不让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讲例题,讲完了就出几个题让学生练习,上完了课学生也没有翻开书。

我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看书?老师说书上的例题每一步都很清楚,连答案都有,学生看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有的学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

我说“什么是会?”学生看明白了不一定会,能够写出来才是会,能够给别人讲明白了才是会。

老师不要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老师限定时间,学生看完了合上书,把例题的每一步都写出来,并且要讲给同桌听,要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根据是什么?如果能够给别人讲明白了就是真会了。

课堂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要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到实处。

我们衡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老师灌输给他的还是通过他自

学掌握的。这有本质的不同。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要当堂达标并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是好课,对于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达标,所谓“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有好多老师都有“达标测试”这一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1、只检查好学生

如读书、如做题,只点名几个好学生回答,好多公开课是这样做的。老师即使课

前不了解班内哪些是好学生也有办法:“班内哪个同学读课文读得好,大家推荐一下”,同学一推荐好学生就登场了,这是典型的表演课,连老师自己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没有达标,是掩耳盗铃。

2、抽样检查

老师随便提问几个学生,如果这几个学生会了老师就以为全班学生都会了。这种检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能保证全班每一个学生对基础知识都能掌握了。在一节课上,老师要尽量检查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果单靠老师的提问很难做到这一点,可通过合作小组相互检查的做法来实现。

3、全部检查,但对差生没有措施

有些老师在下课前也搞全班检测,每个题对答案,做对的举手。但对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没有问错在什么地方,课后谁来给他补课,何时汇报结果。没有具体的补救措施,这些学生就逐步变成了差生。

对于需要拓展和拔高的问题,对于能力的训练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对于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概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

首先,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才算是完成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才算是培养了合格的学生。

其次,这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有教无类”,只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入学条件,学校都要接受学生入学,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成绩如何。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学校不能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一个班的学生也要公平对待,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对于一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这就是体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就说明老师没有关注到这个学生,没有帮助这个学生 。

教育过程的公平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公平,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堂教学提高到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高度来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要做到“步步清”,也就说只有把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夯实了,每个学生都检查到了,才能做到堂堂清。不然仅仅靠下课前的几分钟搞一个达标测试,已经不会的学生也没有时间清了,只能放到课后,又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所谓“步步清”如讲语文中的古文,第一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读,这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熟练程度等。不要只检查几个好学生,而是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要读,同学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向老师汇报,大家都过关了就是“步步清”了。然后是

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不看课本注释、不看参考资料、不能相互讨论,能够独立翻译出来,才是真会了。“步步清”看起来耽误时间,其实每一步都夯实了就节省了重复的时间和课后大量作业的时间。

“堂堂清”的方法很多。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当堂练习,老师逐一批改。这样老师比较累,也不一定能全部看完。再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2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首先小组二人相互检查,大组长复查,老师巡回检查。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

二人小组不能解决的六人大组解决,大

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解决。个别不会的由本组同学帮助补课并向老师汇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老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如果老师在下课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

如果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够对以上这四个问题作出明确答复,就知道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围绕以上四个问题,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供大家参考。(见另表)

下边我解读一个这个评价表,实际上也是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评价表包括三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

1.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

3.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节(本课)

教材的本意和重点。

4. 能否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适当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

1. 能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量不讲。

2. 能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但又不流于形式。

3.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合理,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4. 教师是否注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

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务实高效而不

搞花架子。

第三部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1. 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学生是否都能掌握,基本做到“人人清”。

2. 对有潜力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让其充分发展。

3. 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4. 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并体现高效率。

5. 能否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做到课前少预习、课后少作业,减轻学生

的课前和课后负担。

6. 课堂练习少而精,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7.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当看客。

8. 最终要看全体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实有收获是否做到了最大化。

以上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请从百度登录“王敏勤博客”看我的文章

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所长

王敏勤 教授 [email protected]

[1**********]

高效课堂

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了课往往心中无数,总是等专家和领导评价后才知道是否高效。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如何。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全国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样,但课

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因为课程标准比较原则,不可能具体到每课时做什么,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基本的门槛,全国各地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但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高于这一标准。如上海格致中学提出的“国家课标校本化”,就是要求老师根据学校的情况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变成学校的标准、变成本班的标准、变成老师个人的标准,这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

老师上课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如学习英语单词,不能笼统的说要学会本课的10个英语单词,什么叫“学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单词要“四会”(听说读写),有的单词要“三会”(听说读),老师必须明确的提出要求,这10个新词中哪几个要达到“四会”要求,哪几个要达到“三会”要求,在下课前要根据

这个目标来检测学生。

再比如语文课文,有的要求熟读,有的要求背诵,到底本节课是让学生熟读还是背诵?如果是背诵在下课前就必须背过,这才是把课程标准落到了实处。

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要求。通过老师的教学目标,就能看出这节课的容量和效率。就如同挑担子一样,同样的情况,别人的担子是100斤,而你的担子是50斤,无论如何教这节课的效率也不会高,因为重量不够、难度不够、容量不够。

所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一节初中数学课时说:“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

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

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的任务还需要课后两个自习或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才能完成,那就不是当堂达标,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目前有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

这是水平最高、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如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教数学担任班主任,从初一教到高三,连续六年的大循环,使一个普通中学的实验班百分之百的考入大学,55%的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更为奇特的是在六年的数学教学中,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武汉外国语学校的物理特级教师何文浩,教高中物理当班主任,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所有的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全部考入大学。这才是高效率的课。

如果说这些著名的特级教师水平太

高,普通教师难以做到。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部分农村初中也提出了“课后零作业”的要求:“课前没有预习任务,课后没有书面作业,没有传统的作业本”,做到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如该县花沟初中明确要求:

1. 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书面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更不准留隐形作业。

2. 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教师要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

3. 自习课上,提倡学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补充学习的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都由学生自定,不受教师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课后零作业必须以课堂

高效率做保证。如果课堂效率不高,课后没有作业,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家长就有意见。而高青县的几所初中几年来主要是抓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当堂教当堂会,当堂作业当堂批改,不留尾巴。课前没有预习任务不等于不让学生预习,只是不硬性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课堂上不检查预习结果。课后不布置作业不等于学生课后不学习,而是不留与课本直接相关的书面作业。

如自习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的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

课外时间,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时政播报、影视教育、书法绘画、自由阅

读等。

花沟初中是一所农村学校,条件一般,但他们由于抓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课外负担减轻了,而教学质量却大幅攀升。为了增加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把每节课减少为40分钟,课间延长为15分钟,每天的课时数不增加,真正体现了“把健康还给学生”。

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

有的学校在课前给学生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在上课时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已经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如果学生不会的老师点拨。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

的预习作业。实际上每节课后仍有作业,只是把巩固性的作业变成了预习作业。

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作业,不能算负担,其实只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而与课本知识直接相关的作业都是负担。如果每门课都布置大量的课前预习作业,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

预习有多种形式,如果学生自由看书,没有书面的硬性规定,就不是作业;如果老师打印了学案练习题并且让学生必须完成还要检查,就是作业,我们称之为预习作业。

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

学生没有轻松的时刻,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有的学校搞循环式教学,不分课上课下,课堂无边界,24小时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可以看作是预习、作业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有些老师的课堂很热闹,但学生的负担很重,其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效率太低。

我们曾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上一节课,有的老师先一天让学生用了3-4课时预习课文,老师与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表演,听课的人都为之惊叹,但不知学生在课前用了多少时间。

而有的老师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10分钟就开始上课,虽然课堂不热闹,但学生学得很扎实。

这就如同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结果有的提前跑到了六十米处,这样的比赛就没有可比性了。

所以我建议今后的公开课或同课异构活动,一律不准老师提前与学生见面或布置预习作业,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率的高低。

我们的老师一上课就要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当堂完成,而不是再加上课后两个自习或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目前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是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说只要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就要让学生看书,老师不要急于讲,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从理论上讲,这一个问题全班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这个机会。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老师就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了让学生练习巩固。这

种教学方式老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

难道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老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吗?老师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怎么就知道学生自己看不懂?

我听有的老师讲数学例题,整堂课都不让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讲例题,讲完了就出几个题让学生练习,上完了课学生也没有翻开书。

我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看书?老师说书上的例题每一步都很清楚,连答案都有,学生看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有的学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

我说“什么是会?”学生看明白了不一定会,能够写出来才是会,能够给别人讲明白了才是会。

老师不要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老师限定时间,学生看完了合上书,把例题的每一步都写出来,并且要讲给同桌听,要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根据是什么?如果能够给别人讲明白了就是真会了。

课堂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要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到实处。

我们衡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老师灌输给他的还是通过他自

学掌握的。这有本质的不同。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要当堂达标并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是好课,对于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达标,所谓“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有好多老师都有“达标测试”这一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1、只检查好学生

如读书、如做题,只点名几个好学生回答,好多公开课是这样做的。老师即使课

前不了解班内哪些是好学生也有办法:“班内哪个同学读课文读得好,大家推荐一下”,同学一推荐好学生就登场了,这是典型的表演课,连老师自己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没有达标,是掩耳盗铃。

2、抽样检查

老师随便提问几个学生,如果这几个学生会了老师就以为全班学生都会了。这种检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能保证全班每一个学生对基础知识都能掌握了。在一节课上,老师要尽量检查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果单靠老师的提问很难做到这一点,可通过合作小组相互检查的做法来实现。

3、全部检查,但对差生没有措施

有些老师在下课前也搞全班检测,每个题对答案,做对的举手。但对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没有问错在什么地方,课后谁来给他补课,何时汇报结果。没有具体的补救措施,这些学生就逐步变成了差生。

对于需要拓展和拔高的问题,对于能力的训练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对于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概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

首先,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才算是完成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才算是培养了合格的学生。

其次,这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有教无类”,只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入学条件,学校都要接受学生入学,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成绩如何。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学校不能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一个班的学生也要公平对待,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对于一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这就是体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就说明老师没有关注到这个学生,没有帮助这个学生 。

教育过程的公平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公平,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堂教学提高到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高度来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要做到“步步清”,也就说只有把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夯实了,每个学生都检查到了,才能做到堂堂清。不然仅仅靠下课前的几分钟搞一个达标测试,已经不会的学生也没有时间清了,只能放到课后,又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所谓“步步清”如讲语文中的古文,第一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读,这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熟练程度等。不要只检查几个好学生,而是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要读,同学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向老师汇报,大家都过关了就是“步步清”了。然后是

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不看课本注释、不看参考资料、不能相互讨论,能够独立翻译出来,才是真会了。“步步清”看起来耽误时间,其实每一步都夯实了就节省了重复的时间和课后大量作业的时间。

“堂堂清”的方法很多。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当堂练习,老师逐一批改。这样老师比较累,也不一定能全部看完。再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2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首先小组二人相互检查,大组长复查,老师巡回检查。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

二人小组不能解决的六人大组解决,大

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解决。个别不会的由本组同学帮助补课并向老师汇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老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如果老师在下课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

如果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够对以上这四个问题作出明确答复,就知道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围绕以上四个问题,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供大家参考。(见另表)

下边我解读一个这个评价表,实际上也是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评价表包括三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

1.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

3. 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节(本课)

教材的本意和重点。

4. 能否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适当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

1. 能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量不讲。

2. 能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但又不流于形式。

3.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合理,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4. 教师是否注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

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务实高效而不

搞花架子。

第三部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1. 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学生是否都能掌握,基本做到“人人清”。

2. 对有潜力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让其充分发展。

3. 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4. 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并体现高效率。

5. 能否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做到课前少预习、课后少作业,减轻学生

的课前和课后负担。

6. 课堂练习少而精,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7. 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当看客。

8. 最终要看全体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实有收获是否做到了最大化。

以上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相关内容

  • 研究报告如何撰写
  • 研究报告如何撰写 研究报告的参考结构: 一.实验研究报告结构:(实验研究重假设) (一)问题与假设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的提出):别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文献综述):我打算这样解决我的问题(研究的假设)) (二)过程与方法 选择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怎样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新问题,是怎样 ...

  • 初中物理个人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 课题名称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导学引导的研究 研究人员 王先印 研究时间 2017.1---2018.9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导学引导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各科教师都一直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学生的有效参与,这是体现学 ...

  • 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 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指导教师 赵登泉 2010年7月23日 19:53 随着新课标的教学的不断深化实施,即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结合我校自主探究 互助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摸索,对化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可是 ...

  • 高效课堂研究意义内容课题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愈来愈受到高度的关注.新课程理念最终要通过课堂中的教师得以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上.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毫无疑问 ...

  • 项目研究报告
  •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金州分校 关于远程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 项目研究报告 2005年12月 项目名称:第六子课题 关于远程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关于学习过程的辅导与帮助和学习资源的提供与服务的研究 研究时间:2000年5月---2005年9月 报告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金州分校课题研究 ...

  • 对教学科研课题整合的研究
  • 作者:袁茂坤 中学生物教学 2014年06期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很多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外出实地考察获取了不少课改先进地区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科研成果.每个教学科研课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若根据需要整合相关的教学科研课题,则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课 ...

  • 八师一中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800字)
  •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石河子149团一中 教师:黄云 2001-11-30 目 录 1) 目录―――――――――――――――――――――――――――――2 2)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 高效课堂1
  •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研究 一.课题指出的背景与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

  •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
  • 反思一: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 教学这课,我很认真,因为2003年非典侵袭的时候,我正怀着6个月大的女儿,亲身体验到了那种惶恐不安的感觉.经历非典,我深切体会到了健康的快乐,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伟大,体会到了家人齐全的幸福.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当年的种种体验告诉给孩子们,尽管2003年的时候,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