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真是遗憾的艺术

教学真是遗憾的艺术

敬爱的李老师: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我如此有用的指导!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回顾这次公开课的经过。

春节过后,有一湖北同事给我拎来两瓶家乡酒,并告诉我是养身酒,可以每天喝一杯。看着这个体积不小的家伙,想着同事怎样千里迢迢带回广州,我只想落泪。

开学后在《读者》第6期上看到《我偏不移民》和《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两篇文章,更勾起了我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

第五周周二,德育处通知我上一节德育渗透课,准备第六周周二呈现给德育绩效评估团的专家,我马上选定了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备课组的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这课怎么讲啊?我太喜欢这篇文章了。对于一个16岁开始离开家乡的我来说,故乡真是一个久远的梦,我对故乡的记忆总是和母亲连在一起的。我用近四十年的时光理解了故乡和母亲,我只用一秒钟的时间选定了这篇课文。可是我的学生能理解吗?

初二的学生因为经历有限,他们对于思乡这一主题缺乏生活体验,我有思想准备。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聚。我决定以文中最后一段的关键词语“家乡味”为抓手,让学生从品味语言中解读“家乡味”,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如何导入呢?我设计了三种导入方式。第一种方式:以一首喜庆的《过新年》的音乐导入,让学生谈谈最喜欢的过年的细节,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第二种方式:以思乡的古诗词导入,营造典雅的气氛。第三种导入:以对作者琦君的评价导入: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出示幻灯片)这是作者琦君所说的一段话,多么感人呀,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对故乡、亲人师友、童年的怀念。那么同学们知道作者的根在哪儿吗?结果这三种导入都被我否定了。我决定选取同学们喜欢的广州美食的图片为背景,用作家阿成的话导入:作家阿成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思乡基本上都是食在作怪。同学们,假如有一天我们离开故乡,你最怀念的是家乡的什么食物?有一为女作家,她客居美国的时候,最怀念的是儿时家乡的春酒。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琦君来到浙江温州感受她儿时的过年的美好时光,去品一品那醉人的春酒。

为了营造氛围,我准备了三首音乐:以二胡演奏的《思乡曲》为课前背景音乐,用钢琴曲《思乡曲》为学生阅读课文的背景音乐,用吉他曲《家的味道》为结尾背景音乐。

上课时,我拎来了同事从湖北带来的酒,放在讲台上,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了一个大酒瓶。没有想到听课的老师有五十多个,以致于“见过世面”的五班学生和我都有点拘谨了。在鉴赏第一个句子时,当学生很快品味出了这句话中蕴含的“童年味、风俗味和人情味”时,我如获至宝般地板书在黑板上,便很快滑到下一个环节。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太紧张了,我完全可以追问如何体现“风俗味”,顺势勾连文章后半部分“喝会酒”的细节,还可以联系《我偏不移民》中的文字。课后反思,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其实忽略了“喝会酒”背后蕴含的艰苦岁月中相亲们的互助和温情,这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也正是海外游子特别怀念家乡的原因。课堂需要老师高度投入,需要老师高度关注学生的状态。当时因为不够放松,教学机智不够,所以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请自到”背后的深意,没有出现本该出现的课堂精彩。

一个学生在回答何以见得“风俗味”时,说文章开头写到过年祭祖敬神的习俗,并说这是“封建”。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让孩子“拘束”的事却让作者印象如此深刻呢?我的总结是:美好的或不美好的事,一旦成为过去,都可以成为美好的回忆。(普希金不是写过类似的诗句了么?)这种理解看起来很诗意,其实不够精准。我赞同李老师的解读:以反衬了童年的天真与自由,这正是童年值得留恋的原因。琦君自称“老顽童”,人说她“六

十岁的时候,仍然常存着六岁的童心和十六岁的纯真”,此言非虚。连同《小玩意》在内,《下雨天,真好》、《桂花雨》等无不折射出如孩童般纯美的心田,体现她审美人生的心态和情趣。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把文本引向了空洞的说教,这是思想僵化的体现。

当学生品味第七段中母亲的“得意”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比较文中两处写母亲“得意”的细节,引导学生体会两处“得意”的不同。李老师评价“把母亲前后两个“得意”放在一起比较鉴赏,特能凸显语文味”。但是在课堂上只说到两者的相同点——为自己能做那样的酒而自豪;但两者不同点,却涉及不多。李老师的解读是:前者是为自己酿的酒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得意,侧重表现母亲的能干;后者是为自己酿的酒被大家喝过而赞不绝口而得意,侧重表现母亲乐于助人的善良。很显然,李老师的解读非常精准。而当时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还投入不够,解读不深,因而留下遗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关于琦君作品中的表现出的“童心”和琦君母亲的故事,再引入写作的背景,学生的情绪明显地被触发了。最后小结性的讨论,让学生填空式地回答“这是一杯 酒”时,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小手刷刷地举了起开,面对有些不妥的概括,如:这是一杯 美好的 酒,我也只是稍作停顿,因为我理解了学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激动(该生是举手表达的,平时语文基础不太好),我不忍再去纠正他,我的理解是:只要学生的情绪到位了,哪怕是有点词不达意也是可爱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个环节不是斟酌词语的时候,而是升华感情的时候。如果我再停下来,理直气壮地纠正学生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最后情绪的高潮。当我说到:同学们,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时,我们会发现缓缓的珠江曾荡漾着儿时的梦;迎春花市和广州骑楼是一处绝美的风景;街边的牛杂、肠粉是最可口的美味,妈妈的唠叨是最动听的歌谣„„„我分明看到有一个女生眼圈红了,我也就忍不住哽咽了。

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用近四十年的时光酝酿思乡情,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春酒》,最后用40分钟呈现这节课,却值得我用余下的生命慢慢反思,继续酝酿,以待下一次的品尝。

谢谢李老师!

向您致敬!

教学真是遗憾的艺术

敬爱的李老师: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给我如此有用的指导!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回顾这次公开课的经过。

春节过后,有一湖北同事给我拎来两瓶家乡酒,并告诉我是养身酒,可以每天喝一杯。看着这个体积不小的家伙,想着同事怎样千里迢迢带回广州,我只想落泪。

开学后在《读者》第6期上看到《我偏不移民》和《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两篇文章,更勾起了我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

第五周周二,德育处通知我上一节德育渗透课,准备第六周周二呈现给德育绩效评估团的专家,我马上选定了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备课组的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这课怎么讲啊?我太喜欢这篇文章了。对于一个16岁开始离开家乡的我来说,故乡真是一个久远的梦,我对故乡的记忆总是和母亲连在一起的。我用近四十年的时光理解了故乡和母亲,我只用一秒钟的时间选定了这篇课文。可是我的学生能理解吗?

初二的学生因为经历有限,他们对于思乡这一主题缺乏生活体验,我有思想准备。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聚。我决定以文中最后一段的关键词语“家乡味”为抓手,让学生从品味语言中解读“家乡味”,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如何导入呢?我设计了三种导入方式。第一种方式:以一首喜庆的《过新年》的音乐导入,让学生谈谈最喜欢的过年的细节,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第二种方式:以思乡的古诗词导入,营造典雅的气氛。第三种导入:以对作者琦君的评价导入: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出示幻灯片)这是作者琦君所说的一段话,多么感人呀,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对故乡、亲人师友、童年的怀念。那么同学们知道作者的根在哪儿吗?结果这三种导入都被我否定了。我决定选取同学们喜欢的广州美食的图片为背景,用作家阿成的话导入:作家阿成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思乡基本上都是食在作怪。同学们,假如有一天我们离开故乡,你最怀念的是家乡的什么食物?有一为女作家,她客居美国的时候,最怀念的是儿时家乡的春酒。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琦君来到浙江温州感受她儿时的过年的美好时光,去品一品那醉人的春酒。

为了营造氛围,我准备了三首音乐:以二胡演奏的《思乡曲》为课前背景音乐,用钢琴曲《思乡曲》为学生阅读课文的背景音乐,用吉他曲《家的味道》为结尾背景音乐。

上课时,我拎来了同事从湖北带来的酒,放在讲台上,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了一个大酒瓶。没有想到听课的老师有五十多个,以致于“见过世面”的五班学生和我都有点拘谨了。在鉴赏第一个句子时,当学生很快品味出了这句话中蕴含的“童年味、风俗味和人情味”时,我如获至宝般地板书在黑板上,便很快滑到下一个环节。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太紧张了,我完全可以追问如何体现“风俗味”,顺势勾连文章后半部分“喝会酒”的细节,还可以联系《我偏不移民》中的文字。课后反思,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其实忽略了“喝会酒”背后蕴含的艰苦岁月中相亲们的互助和温情,这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也正是海外游子特别怀念家乡的原因。课堂需要老师高度投入,需要老师高度关注学生的状态。当时因为不够放松,教学机智不够,所以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请自到”背后的深意,没有出现本该出现的课堂精彩。

一个学生在回答何以见得“风俗味”时,说文章开头写到过年祭祖敬神的习俗,并说这是“封建”。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让孩子“拘束”的事却让作者印象如此深刻呢?我的总结是:美好的或不美好的事,一旦成为过去,都可以成为美好的回忆。(普希金不是写过类似的诗句了么?)这种理解看起来很诗意,其实不够精准。我赞同李老师的解读:以反衬了童年的天真与自由,这正是童年值得留恋的原因。琦君自称“老顽童”,人说她“六

十岁的时候,仍然常存着六岁的童心和十六岁的纯真”,此言非虚。连同《小玩意》在内,《下雨天,真好》、《桂花雨》等无不折射出如孩童般纯美的心田,体现她审美人生的心态和情趣。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把文本引向了空洞的说教,这是思想僵化的体现。

当学生品味第七段中母亲的“得意”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比较文中两处写母亲“得意”的细节,引导学生体会两处“得意”的不同。李老师评价“把母亲前后两个“得意”放在一起比较鉴赏,特能凸显语文味”。但是在课堂上只说到两者的相同点——为自己能做那样的酒而自豪;但两者不同点,却涉及不多。李老师的解读是:前者是为自己酿的酒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得意,侧重表现母亲的能干;后者是为自己酿的酒被大家喝过而赞不绝口而得意,侧重表现母亲乐于助人的善良。很显然,李老师的解读非常精准。而当时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还投入不够,解读不深,因而留下遗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关于琦君作品中的表现出的“童心”和琦君母亲的故事,再引入写作的背景,学生的情绪明显地被触发了。最后小结性的讨论,让学生填空式地回答“这是一杯 酒”时,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小手刷刷地举了起开,面对有些不妥的概括,如:这是一杯 美好的 酒,我也只是稍作停顿,因为我理解了学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激动(该生是举手表达的,平时语文基础不太好),我不忍再去纠正他,我的理解是:只要学生的情绪到位了,哪怕是有点词不达意也是可爱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个环节不是斟酌词语的时候,而是升华感情的时候。如果我再停下来,理直气壮地纠正学生的表达,可能就不会出现最后情绪的高潮。当我说到:同学们,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时,我们会发现缓缓的珠江曾荡漾着儿时的梦;迎春花市和广州骑楼是一处绝美的风景;街边的牛杂、肠粉是最可口的美味,妈妈的唠叨是最动听的歌谣„„„我分明看到有一个女生眼圈红了,我也就忍不住哽咽了。

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用近四十年的时光酝酿思乡情,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春酒》,最后用40分钟呈现这节课,却值得我用余下的生命慢慢反思,继续酝酿,以待下一次的品尝。

谢谢李老师!

向您致敬!


相关内容

  • 体育节观后感
  • 第七届体育节感想 四(3)林锦闲 星期三,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比赛激烈,谁都不落后.这次运 动会让我思潮起伏.思绪万千,特别是那场400米的跑步比赛. 星期五,也就是运动会的第三天,举行了我要跑的400米跑步比赛.裁判员枪声一响. 运动员们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出起跑线.最后一圈时,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木兰诗>教学反思 七年级备课组 王必鹏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的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一.课堂思路 这节课我是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

  • 名著导读课 城南旧事
  • <名著导读课--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 ...

  • 包装的学问
  • <包装的学问>(五年级下册) 作者:--颜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028 更新时间:2007-9-15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小学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2.83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包装的学问> 2.教材编写特点: 包装问 ...

  • 开学第一周教学反思
  • 开学第一周教学反思 张琳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把课堂教学看作一门艺术,我追求着一种境界: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观舞记]
  • 观 舞 记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说明 1.教材分析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 ...

  • 葡萄沟教学设计与反思
  • <葡萄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葡萄沟>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组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教授: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什么地方. 2.技能运用:利用多媒 ...

  • [迟到大王]之上学奇遇记教学反思
  • <迟到大王>之上学奇遇记教学反思 <迟到大王>是被誉为最了解孩子想象力的英国画作家约翰"伯林罕的作品.主要讲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每天起早赶晚去上学,却每天奇遇不断,不是被鳄鱼吃了手套,就是被狮子咬破裤子,还险些被小河的巨浪冲走.赶到教室后都迟到了,而老师一直都认为 ...

  •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 设计思想 以<警察与赞美诗>为教学的载体,激"活"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设身体验,迸发创造性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 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