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2011年7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 (Theory )

Jul.201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邓名瑛

[摘

要]精神家园可以分为个体性精神家园和群体性精神家园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辩证统一的。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应确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是一个由理想信共同价值目标、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根基构成的系统整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仰、

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二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

[关键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1)07-0031-04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学术界对此也多有讨论。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在关注精神家园以及与此相近的问题,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有的着眼于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建设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有的从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交叉的角度,探讨共同价值观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有的从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角度,探讨精神家园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也有的从文艺学的或美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生活世界的价值迷失及其重建。这些研究给人以启迪,同时也引发笔者的进一步思考:到底何谓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如何建设中华民在本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等,这些问题都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文中,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一、何谓精神家园

所谓家园,本指由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构成的人的人的居住之所及其环境,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从本义来理解,家园至少应含有三个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要素。一是供人栖居的住房;二是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来源的生产资料;三是前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因化氛围,包括人际关系、此,“家园”不能和“家”划等号。《辞海》对“家园”的解释是“私人的田园”,这个解释侧重古义,强调的是其物质生产资料的方面,故而过于狭窄。

这个概念,虽说是从“家园”概念引申而来,但“精神家园”

“家园”这一概念原本就包含着精神性因素,只不过,我们今天在使用“精神家园”这一概念时,是从哲学意义上对之进行了深化罢了。

精神是指人的心理意识、情感需要、思想观念等的统一体。“精神家园”是人精神生活的场所,是人的心灵的安顿之处。它包括理想信念(仰)、价值目标和指导人们行为选择和判断的价值规范等。精神家园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问题。原则、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生物性的存在,更为本质的是,人是一个社会性存在,作为社会性存在,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一致自人的这种本质特征使人由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性。

摆脱了动物式的本能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他有了观照、反思自己生存方式的能力。人类常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和其他生命存在一样,有生必有死,生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走上死亡的过程?但人为什么还要活着?这个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存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人的生活就会失去价值支撑,就会失去意义之源,人的灵魂将无所归依。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人的生存的这种矛盾性。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人必然需要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肉体生命延续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能够

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

[作者简介]邓名瑛,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编号:08JJD720037),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08bzx019) 的阶段性成果。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这里,马克思把历史的“世俗基础”规定为生产满“世俗基础”的意义和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活动,并要求重视这种范围,无疑是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的。就这一点而言,现世生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需要从它自身之外去得到说明。但是,立足于现世生活来阐释生命存在意义的立场,是以回避对生命之终极归宿的思考为前提的,它不直面生命的另一面即死亡,从而将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淡化了。事实上,只要人一面对自己的终极之路———死亡,那么,生存的意义立刻将被质疑:如果说,个体的生存没有超个体的意义之源,那么,生存本身就是没“无”。为了摆脱人生的这种虚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最终结局是无的结局,必须有一个超越个体的存在来赋予个体当下的生命一种活动以意义。这种超越个体的存在可以是一种普遍价值、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等等,这样,当个体生命皈依于这种超个体的存在时,它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虚无感、幻灭感,才会认识到有意义的。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两当下的生命活动是有价值、

种取向构成了文化的两种品格即文化的世俗性和文化的超越性。任何一种健全的文化都是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笔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要理解并且要努力建设的精神家园,必须而且应该着眼于文化的超越性层面。

此外,精神家园又可以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分为个体性精神家园和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等)性精神家园两个不同的层次。个体性精神家园是指个体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价值目标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体行为准则和规范;群体性精神家园则是指群体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觉建理想信念以及在此基立的为群体所有成员所认同的价值目标、础上确立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个体精神家园和群体精神家园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体性精神家园是群体性精神家园形成的条件,群体性精神家园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群体性精神家园的形成反过来对个体精神家园起着制约作用、指导作用,为个体成员建构一个价值意义世界,为个体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价值依据,回答人的生存的意义问题。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到底包含什么内容?笔者认为,在“中华民族”、“共有”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时,应从这些关键字眼出发,确立应有的视角。具体来说,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视角。“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涉及“中华”意义上的多民族共同体,其范围涵盖了大陆、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由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还存在社会制

意识形态等等的不同,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度、

的人们,其精神生活的需求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内容上,必然是在不损害民族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性与差异性的高度融合。二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民族个体成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道德境界是不相同的,既有先进分子,又有普通群众,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既要有先进性的价值导向,又要有广泛性的价值认可。三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根基和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最深厚的基础来自传统文化。当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但是,传统不是家园的建设,必然也必需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的陈迹,而是有生命力的,其生命力来自于文化建设主体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因此,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不只是把已有的东西展示给人们,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新时代的文化实践中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国势,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家与国家之间、

政治、军事、文化的冲突。这样一种背景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矛盾与紧张,例如怀旧与创新、封闭与开放、求稳与求变之间的对抗与冲撞;实用理性与超越意公共理性与私人意识、公平正义诉求与效率意识之间的紧识、

张与失衡。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一部分人意义世界的迷失。“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思想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现实也只能在这一背背景的。当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景中得到科学的定位与合理的理解。

依据上述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的应有视角和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理想信念(仰)层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时,在维护民族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人们有不同的信仰如宗教方面的信仰。二是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前景拥有的共同价值期待,包括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实现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实“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整个中华现国家统一;按照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壮丽实践,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历史使命。三是共同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四是共同的文化根基,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因而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的精神根基。依托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民族个性和独立品格。

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定内涵来看,它具有如下显

著特征:第一,民族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依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品格,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第二,时代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三,包容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融合优秀民族文化传现代文化思想和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中统、

华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第四,整合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的旗帜激励炎黄子孙树立应有的民族身份感、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责任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整合力。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在一定程度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价值相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以及其他诸如拜金主义、

主义等消极甚至腐朽价值思潮的影响,为社会成员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提供基础。其次,它能够极大地强化中华儿女的民民族自豪感、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再次,中华民族认同感、

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使中华民族形成休戚与共、团结奋斗的民族共同体,能够使中华民族形成无比强大的民族活力和创造力。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要采用科学的路径和合理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只提纲式的谈三个方面: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立足于以中国大陆为主体,辐射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即理论引领、实践引领和心理引领。所谓理论引领,就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创新研究,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性和崇高性,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性、

的价值观结构系统占据充分的优势和优越地位,通过与其他价值观平等对话的方式,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价值观结构中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文化价值观系统的“领头羊”。所谓实践引领,就是要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人民利益出发,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来推动大众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精神生活上的实惠,从而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谓心理引领路径,就是要通过优化环境,消除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的因素,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这是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能否成果的客体因素。

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渊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等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在起作用的、而且将走向未来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总称。传统文化何为的构成极其复杂,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精华,何为糟粕,需要我们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时代的文化建设主体出发进行判断。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实现。(1)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中华各民族儿女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期而伟大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民族儿女为建设保卫祖国而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指引祖国、

着中华个民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中华民族始终能保持独立与完整的精神保证;(3)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崭新内涵,必然成为维系中华各民族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4)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传统爱国主义向现代爱国主义的创造性转化。

2、和合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题,也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1)内容,挖掘传统的和谐文化资源对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种核心价值取向的形上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论,而其方法论原则则在中华传统文—儒、佛、道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儒家讲中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庸之道,道家讲自然无为,佛家讲“断二执”、“破二取”、“无分别相”等等。和谐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基础性的要素。(2)作为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要素,传统和谐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体用一源的价值结构系统。从体的层面而言,“天”或“道”是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人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与天合一,才能获得价值确证,天人合一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从用的层面看,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取向展开为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有机的和合文化体系。展开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展开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则是遵守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规范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落实于个人生活,则是人的身心和谐;等等。传统和谐文化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包含着“有差别的同一”的辩证思维。这些内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3)当今中国,建设和谐文化的目的,是要合理疏导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矛盾,传统和谐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价值结构体系,其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下转第45页)

情,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并抓紧研究,做到不推诿,不拖延,不模糊答复。要时刻关注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从最不满意地方做起,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边小事抓起,尽心尽力解决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真正做到有难事不推,无事主动去帮的作风,以师生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尺度,以诚信促落实。三要经常深入基层,密切与师生关系,切忌浮在上面,指手划脚。机关干部转变作风,就要切实深入到学校师生的生活中,变上访为下防,变要我解决为我要解决,与广大师生交真朋友、说真心话、办实在事,同师生打成一片,把师生冷暖放在心上,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宗旨。设身处地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让广大师生感到机关干部是学校师生的贴心人。

(三)以健全机制长效机制为根本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健全制度,建立机制,是高校机关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保证。要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工作机制,变人治为法治。让机关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把他们的言行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中,使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其行有制度,办有规则。切实加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制定有关培训规划,落实专项培训经费,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机关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二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机关干部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规范、约束;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制度,按照工作计划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建立健全机关各职能部门考核制度,每年定期对机关各部门的作风情况进行测评考核,考核结果应与各部门的津贴挂钩,促进机关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利军.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39

[2]王晓青.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机关作风建设[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10):67

(责任编辑:盛天)

[***********][***********][1**********]

(上接第33页)代要求出发,实现传统和谐文化向现代和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自强不息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特征,其核心是为国家、民族利益以及实现个体崇高人生价值而自觉承担责任、克服一切困人格独立、不断进难的一往无前的使命意识,体现在自力更生、取等方面。(2)改革创新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必须以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度的危机意识、

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4、传统宗教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信仰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觉悟不同,境界有别,以及中华民族内部各具体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有差异,因此,在不损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不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应允许人们有不同的信念(仰),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2)在这方面,传统宗教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中国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要挖掘它们的合理成分,使其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这两种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成为抵制各种邪教的有力武器,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5、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因素的利用。如仁爱精神、以人

(责任编辑:潇红)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编.传统文化的综合与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礼义廉耻为为本的价值观,清正廉明的政治道德,以诚实守信、核心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应加以发掘与利用,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三是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为我所用。

文化是人类应对自然挑战的产物。在历史上,由于不同民族所面对的生存环境不同,因而,他们应对自然挑战的方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差异即表现为文化的民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交往族性。

日益频繁,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驱动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吸收、融合正已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从文化互动的角度看,尽管,文化具有民族性差异,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独立地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就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应该而且必然是互补的。文化的这种互补性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必须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以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

2011年7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 (Theory )

Jul.201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邓名瑛

[摘

要]精神家园可以分为个体性精神家园和群体性精神家园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辩证统一的。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应确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是一个由理想信共同价值目标、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根基构成的系统整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仰、

引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二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

[关键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1)07-0031-04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学术界对此也多有讨论。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在关注精神家园以及与此相近的问题,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有的着眼于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建设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有的从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交叉的角度,探讨共同价值观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有的从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角度,探讨精神家园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也有的从文艺学的或美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生活世界的价值迷失及其重建。这些研究给人以启迪,同时也引发笔者的进一步思考:到底何谓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如何建设中华民在本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等,这些问题都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文中,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一、何谓精神家园

所谓家园,本指由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构成的人的人的居住之所及其环境,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从本义来理解,家园至少应含有三个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要素。一是供人栖居的住房;二是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来源的生产资料;三是前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因化氛围,包括人际关系、此,“家园”不能和“家”划等号。《辞海》对“家园”的解释是“私人的田园”,这个解释侧重古义,强调的是其物质生产资料的方面,故而过于狭窄。

这个概念,虽说是从“家园”概念引申而来,但“精神家园”

“家园”这一概念原本就包含着精神性因素,只不过,我们今天在使用“精神家园”这一概念时,是从哲学意义上对之进行了深化罢了。

精神是指人的心理意识、情感需要、思想观念等的统一体。“精神家园”是人精神生活的场所,是人的心灵的安顿之处。它包括理想信念(仰)、价值目标和指导人们行为选择和判断的价值规范等。精神家园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问题。原则、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生物性的存在,更为本质的是,人是一个社会性存在,作为社会性存在,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一致自人的这种本质特征使人由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性。

摆脱了动物式的本能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他有了观照、反思自己生存方式的能力。人类常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和其他生命存在一样,有生必有死,生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走上死亡的过程?但人为什么还要活着?这个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存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人的生活就会失去价值支撑,就会失去意义之源,人的灵魂将无所归依。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人的生存的这种矛盾性。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人必然需要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肉体生命延续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能够

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

[作者简介]邓名瑛,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编号:08JJD720037),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08bzx019) 的阶段性成果。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这里,马克思把历史的“世俗基础”规定为生产满“世俗基础”的意义和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活动,并要求重视这种范围,无疑是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的。就这一点而言,现世生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需要从它自身之外去得到说明。但是,立足于现世生活来阐释生命存在意义的立场,是以回避对生命之终极归宿的思考为前提的,它不直面生命的另一面即死亡,从而将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淡化了。事实上,只要人一面对自己的终极之路———死亡,那么,生存的意义立刻将被质疑:如果说,个体的生存没有超个体的意义之源,那么,生存本身就是没“无”。为了摆脱人生的这种虚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最终结局是无的结局,必须有一个超越个体的存在来赋予个体当下的生命一种活动以意义。这种超越个体的存在可以是一种普遍价值、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等等,这样,当个体生命皈依于这种超个体的存在时,它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虚无感、幻灭感,才会认识到有意义的。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两当下的生命活动是有价值、

种取向构成了文化的两种品格即文化的世俗性和文化的超越性。任何一种健全的文化都是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笔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要理解并且要努力建设的精神家园,必须而且应该着眼于文化的超越性层面。

此外,精神家园又可以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分为个体性精神家园和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等)性精神家园两个不同的层次。个体性精神家园是指个体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价值目标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体行为准则和规范;群体性精神家园则是指群体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觉建理想信念以及在此基立的为群体所有成员所认同的价值目标、础上确立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个体精神家园和群体精神家园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体性精神家园是群体性精神家园形成的条件,群体性精神家园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群体性精神家园的形成反过来对个体精神家园起着制约作用、指导作用,为个体成员建构一个价值意义世界,为个体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价值依据,回答人的生存的意义问题。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到底包含什么内容?笔者认为,在“中华民族”、“共有”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时,应从这些关键字眼出发,确立应有的视角。具体来说,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视角。“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涉及“中华”意义上的多民族共同体,其范围涵盖了大陆、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由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还存在社会制

意识形态等等的不同,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度、

的人们,其精神生活的需求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内容上,必然是在不损害民族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性与差异性的高度融合。二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民族个体成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道德境界是不相同的,既有先进分子,又有普通群众,因此,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既要有先进性的价值导向,又要有广泛性的价值认可。三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根基和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最深厚的基础来自传统文化。当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但是,传统不是家园的建设,必然也必需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的陈迹,而是有生命力的,其生命力来自于文化建设主体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因此,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不只是把已有的东西展示给人们,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新时代的文化实践中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国势,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家与国家之间、

政治、军事、文化的冲突。这样一种背景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矛盾与紧张,例如怀旧与创新、封闭与开放、求稳与求变之间的对抗与冲撞;实用理性与超越意公共理性与私人意识、公平正义诉求与效率意识之间的紧识、

张与失衡。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了一部分人意义世界的迷失。“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思想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现实也只能在这一背背景的。当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景中得到科学的定位与合理的理解。

依据上述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的应有视角和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理想信念(仰)层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时,在维护民族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人们有不同的信仰如宗教方面的信仰。二是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前景拥有的共同价值期待,包括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实现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实“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整个中华现国家统一;按照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壮丽实践,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历史使命。三是共同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四是共同的文化根基,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因而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的精神根基。依托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民族个性和独立品格。

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定内涵来看,它具有如下显

著特征:第一,民族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依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品格,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第二,时代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三,包容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融合优秀民族文化传现代文化思想和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中统、

华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第四,整合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的旗帜激励炎黄子孙树立应有的民族身份感、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责任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整合力。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在一定程度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价值相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以及其他诸如拜金主义、

主义等消极甚至腐朽价值思潮的影响,为社会成员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提供基础。其次,它能够极大地强化中华儿女的民民族自豪感、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再次,中华民族认同感、

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使中华民族形成休戚与共、团结奋斗的民族共同体,能够使中华民族形成无比强大的民族活力和创造力。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要采用科学的路径和合理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只提纲式的谈三个方面: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立足于以中国大陆为主体,辐射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即理论引领、实践引领和心理引领。所谓理论引领,就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创新研究,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性和崇高性,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性、

的价值观结构系统占据充分的优势和优越地位,通过与其他价值观平等对话的方式,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价值观结构中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文化价值观系统的“领头羊”。所谓实践引领,就是要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人民利益出发,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来推动大众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精神生活上的实惠,从而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谓心理引领路径,就是要通过优化环境,消除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的因素,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这是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能否成果的客体因素。

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渊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等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在起作用的、而且将走向未来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总称。传统文化何为的构成极其复杂,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精华,何为糟粕,需要我们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时代的文化建设主体出发进行判断。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实现。(1)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中华各民族儿女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期而伟大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民族儿女为建设保卫祖国而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指引祖国、

着中华个民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中华民族始终能保持独立与完整的精神保证;(3)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崭新内涵,必然成为维系中华各民族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4)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传统爱国主义向现代爱国主义的创造性转化。

2、和合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题,也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1)内容,挖掘传统的和谐文化资源对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种核心价值取向的形上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论,而其方法论原则则在中华传统文—儒、佛、道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儒家讲中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庸之道,道家讲自然无为,佛家讲“断二执”、“破二取”、“无分别相”等等。和谐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基础性的要素。(2)作为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要素,传统和谐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体用一源的价值结构系统。从体的层面而言,“天”或“道”是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人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与天合一,才能获得价值确证,天人合一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从用的层面看,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取向展开为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有机的和合文化体系。展开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展开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则是遵守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规范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落实于个人生活,则是人的身心和谐;等等。传统和谐文化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包含着“有差别的同一”的辩证思维。这些内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3)当今中国,建设和谐文化的目的,是要合理疏导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们精神生活中的矛盾,传统和谐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价值结构体系,其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下转第45页)

情,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并抓紧研究,做到不推诿,不拖延,不模糊答复。要时刻关注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从最不满意地方做起,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边小事抓起,尽心尽力解决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真正做到有难事不推,无事主动去帮的作风,以师生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尺度,以诚信促落实。三要经常深入基层,密切与师生关系,切忌浮在上面,指手划脚。机关干部转变作风,就要切实深入到学校师生的生活中,变上访为下防,变要我解决为我要解决,与广大师生交真朋友、说真心话、办实在事,同师生打成一片,把师生冷暖放在心上,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宗旨。设身处地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真正让广大师生感到机关干部是学校师生的贴心人。

(三)以健全机制长效机制为根本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健全制度,建立机制,是高校机关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保证。要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工作机制,变人治为法治。让机关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把他们的言行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中,使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其行有制度,办有规则。切实加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制定有关培训规划,落实专项培训经费,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机关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二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机关干部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规范、约束;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制度,按照工作计划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建立健全机关各职能部门考核制度,每年定期对机关各部门的作风情况进行测评考核,考核结果应与各部门的津贴挂钩,促进机关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利军.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39

[2]王晓青.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机关作风建设[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10):67

(责任编辑:盛天)

[***********][***********][1**********]

(上接第33页)代要求出发,实现传统和谐文化向现代和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自强不息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1)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特征,其核心是为国家、民族利益以及实现个体崇高人生价值而自觉承担责任、克服一切困人格独立、不断进难的一往无前的使命意识,体现在自力更生、取等方面。(2)改革创新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必须以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度的危机意识、

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4、传统宗教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信仰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觉悟不同,境界有别,以及中华民族内部各具体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有差异,因此,在不损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不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下,应允许人们有不同的信念(仰),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2)在这方面,传统宗教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中国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要挖掘它们的合理成分,使其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这两种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成为抵制各种邪教的有力武器,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5、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因素的利用。如仁爱精神、以人

(责任编辑:潇红)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编.传统文化的综合与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礼义廉耻为为本的价值观,清正廉明的政治道德,以诚实守信、核心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应加以发掘与利用,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三是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为我所用。

文化是人类应对自然挑战的产物。在历史上,由于不同民族所面对的生存环境不同,因而,他们应对自然挑战的方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差异即表现为文化的民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交往族性。

日益频繁,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驱动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吸收、融合正已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从文化互动的角度看,尽管,文化具有民族性差异,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独立地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就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应该而且必然是互补的。文化的这种互补性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必须吸收外来优秀精神文化,以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


相关内容

  •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 [摘要]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 ...

  •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 彭谦 周松 开栏的话: 为了加强民族理论宣传,把握当前热点问题,本报<理论周刊>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联合,推出<民族理论大家谈>栏目.该栏目旨在强调开放的学科意识.强化科学方法论意识,在把握时代脉搏的背景下,紧跟中外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前沿,拓展新的研 ...

  • 经济法1--4讲word版
  • 经济法 第1讲 课程介绍 课时:34(6w ) ⏹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题型:选择.判断.综合题 ⏹ 教材:高程德. 经济法(民商法)(第14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参考书目 1. 张文显. 法理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利明. 民法(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 ...

  • 办公室主任2013年终工作总结
  • 按照区年度考核要求,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现将自己xx年度个人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政治 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xxxx”重要思想,能认真学习《党章》,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省市文化厅局以及区委、区政府和局支部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认真领会 ...

  • 2010年度个人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报告
  • 推荐阅读:在做好自身廉洁自律的同时,积极做好分管工作特别是文化馆班子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廉政建设和教育.每月都要召集文化馆的同志进行廉政专题教育.在今年两乡文化站建设中,自己能够严格按照工程招投工作要求和建筑工程 按照区年度考核要求,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现将自己2010年度个人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报告如 ...

  • 2013年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述职述廉报告
  • 按照xx区年度考核要求,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现将自己xx年度个人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政治。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xxxx”重要思想,能认真学习《党章》,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省市文化厅局以及区委、区政府和局支部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认真 ...

  • 在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 在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彭建伟2009年2月10日当代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学校变革的实质就是引导学校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机制.目前,教育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全面进入提高质量.让所有的孩子上好学,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学校教育处于整体转型,宏 ...

  • 2014-2015年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 2014-2015年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教 学 计 划 墨红镇中学 贾志华 一.指导思想: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教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会做人"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 ...

  • 银行分行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总结
  • 银行上海市分行现有团员1870名,35岁以下青年3569名,青年占比近67%。近年来在团市委和分行党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青年为本、以德为先、服务为重、发展为主题”的理念,本着“服务青年成才、服务企业发展”的宗旨,以打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