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简介:明朝内廷司礼监的权力如何?

明朝内廷之司礼监概况简述:

明朝宦官机构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而司礼监则是24衙门中权柄最重的一个行政机构,如外朝内阁,国之重地。司礼监的权力在明朝究竟有多大呢,据明史记载:

司礼监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 ——《明史》

有此可见,司礼监几乎可以和外朝分庭抗礼,力量十分强大。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礼监建立的的过程、原因、工作职责、人事组成、行政架构:

司礼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明朝官方史料是1384年,也就是洪武17年,不过依据太祖实录上的说法,司礼监刚开始是掌宫廷礼仪 纠察内官违犯礼法者,这些正是之前典礼纪察司的工作职责,所以我们可以推出司礼监是由典礼纪察司整改而来。

洪武28年,朱元璋再次整改内廷宦官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整改中司礼监的职责中包括了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和御前勘合。光禄司就是后来的光禄寺。前者代表了这开启了明朝内廷机构第一次督外衙门的例子。后者代表了朱元璋有意将内官编进帝国行政体系的链条中,从而达到监督和制约外臣的作用,明帝国几乎所有是政策商讨和推行都必须经过内廷程序才算完整和合法。

如果不经过内廷的同意就推行不了,这是明朝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也表明了宦官在帝国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合法性,总而言之,就是宦官与士大夫集团共同执政是师出有名,不像汉唐那样师出无名。虽然其中都有皇帝的放任,但是宦官们更多的是利用的帝国的行政体系,所以明朝宦官200多年来,不管历经多少风雨都始终让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们。

司礼监在建立之初的时,因为朱元璋是比较防范宦官干政的,所以权利不大,更多的只是在于内廷这一亩三分地有些影响。后来随着外朝势力的逐步扩大,还有因为朱棣的皇位来之不正,不太相信外朝,所以内廷包括司礼监这些机构的权利越来越大,于是明朝宦官干政有由此开始。宣宗时期皇帝对太监参政采取比较放任的态度,将朱批的权利下放到了司礼监的手中,使司礼监权柄日重,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的国家决策机构。

司礼监的组织架构与职责:

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这些都不定员,多的八九位,少的也有四五位,排名前三位秉笔太监中的一位负责东厂事宜。

秉笔太监负责批红,就是打钩,随堂太监负责整理大臣的奏章整理,掌印太监负责最后的盖章,而提督太监负责机密文件的看管和做些后勤的供应。其余的一些下属宦官还负责一些宫廷礼仪,宫门的宵禁时间,皇家的历史资料收集等等一些职责。

值得强调的是,提督东厂和上文提及的提督太监是俩码事。东厂不属于司礼监管辖,是皇帝直管,只不过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兼职。

届时即将下班的秉笔太监把一枚长一寸左右的象牙牌交给下一位上班的秉笔太监,要呈给皇帝审阅的文书奏章由当班的的秉笔太监收拢,觉得特别重要的文书要则要上呈掌印太监。正常来说每一个秉笔太监都有代表皇帝批红的权利,司礼监内还有一位长住的太监,就是前面说的提督太监,这个太监是吃住都在司礼监里的。提督太监掌握着司礼监的重要文件和提供一些文具的后勤保障。

外朝所进呈的奏章文书先送到通政司,然后由文书房掌收,先由10个左右的司礼监宦官来审查这些文书,用颜色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决定该立即上呈掌印太监过目,还是正常的转给内阁,然后这些文书还会经过内阁送回司礼监,让皇帝做最后的决断,外发的文书则是相反的流程,司礼监大概的运作模式就是这样的。

司礼监下属的机构有文书房、礼仪房、内书堂、经厂等等,其中文书房如外朝的翰林院、太学院等机构,明朝要想入司礼监必须要先文书房历练一番,就相当于外朝的翰林、庶吉士。

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明史》

明朝宦官的学校:内书堂

内书堂其实是一个对宦官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学校,因为朱元璋下令不许内侍识字,以防其干预政事,正是内书堂的建立,让大家学文识字才有参政的基础,毕竟文盲是管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内书堂建立于宣宗时期,让大学士陈山作为老师,教授一些聪明的小宦官读书认字,内书堂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大学士 、翰林 、各部尚书都有来内书堂教书的经历,所以小宦官们才接受知识的起点要比外朝大部分士子要高的非常多。老师个个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个个学富五车,李东阳,严嵩,商辂等等都在内书堂教过书。

小宦官们在入学的那天通过北安门,先经过他人介绍认识所有老师以后,像老师们磕头行礼,送上一根白蜡烛,一条手帕,一根龙挂香,象征性做为学费。小宦官们先学百家姓和千字文启蒙,然后再学四书五经,其实他们学的东西跟外朝的那些士子是一样的,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和道理都是跟外朝没有区别。所以明朝历史上也因此出了很多为人处事非常接近士大夫的太监。而且这些太监和外朝的文官相处的也很好,外朝的文官们也比较敬重他们,如陈准,萧敬,田义,陈矩,刘若愚等等。开个玩笑说这是文官们在太监里面培养出来的奸细,当然,文官培养了很多友善的宦官,也同样为自己培养了很多政敌。

明朝文官们他们知道可能会因为他努力传授知识,会让那些现在还天真无邪的小宦官们可能利用自己教给他们的知识来与自己在朝堂上进行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但是他们还是会尽心尽力的去教习,把有教无类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时刻他们是高光的。在这里让我们为明朝文官集团点个赞。

当然小太监们在这个时候也是很尊重这些老师的,他们关系也很和睦,完全没有长大以后那种看见对方就想拿刀捅死对方全家的想法。学习比较好的小宦官们还会被派到各个内廷机构去做兼职,抄写各种文书,圣旨,甚至草拟罪犯的处决书。内书堂毕业以后宦官一直都是内廷各个部门太监的后备力量,几乎所有的太监都是出自于内书堂,这点跟文书房很相像。魏忠贤那个太监大神除外,那个是几千年出一个的监才。

大明皇宫内的奶爸奶妈机构——礼仪房

内书堂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司礼监下辖部门——礼仪房。

礼仪房应该是司礼监下辖最有趣的一个部门,礼仪房为皇帝的老婆所生的皇子和公主们提供最健康最优良的奶妈。负责在孩子们满月之后替他们理发,孩子们满百天后为他们取名,然后在取名的典礼上宦官再次为他们理发。把减下来头发放在一个精心制作的袋子里面,礼仪房的太监还要详细的记录和密切注意孩子们所有活动,一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为止。这些太监也说不清楚是奶妈还是奶爸。司礼监作为国家的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竟然还管辖着一个这么一个看护孩子的机构,也是挺有趣的。

至于司礼监另外一个下属机构经厂,这是由宦官管理的印刷厂就好了,职能比较单一,可叹之处不多,还有其他的一些司礼监外差,如各地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这些都属于司礼监的外差。

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第一个以太监身份掌军和明朝第一个镇守太监。司礼监镇守太监这类的级别一般都会有秉笔太监的头衔,这个制度开始于仁宗年间,嘉靖时期撤销。

司礼监还有其他一些矿监,税监的外差,这些就不一一述说了,大家从名称上就能了解他们是干什么的。以上便是明朝明朝内廷之司礼监的全部情况。

明朝内廷之司礼监概况简述:

明朝宦官机构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而司礼监则是24衙门中权柄最重的一个行政机构,如外朝内阁,国之重地。司礼监的权力在明朝究竟有多大呢,据明史记载:

司礼监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 ——《明史》

有此可见,司礼监几乎可以和外朝分庭抗礼,力量十分强大。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礼监建立的的过程、原因、工作职责、人事组成、行政架构:

司礼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明朝官方史料是1384年,也就是洪武17年,不过依据太祖实录上的说法,司礼监刚开始是掌宫廷礼仪 纠察内官违犯礼法者,这些正是之前典礼纪察司的工作职责,所以我们可以推出司礼监是由典礼纪察司整改而来。

洪武28年,朱元璋再次整改内廷宦官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整改中司礼监的职责中包括了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和御前勘合。光禄司就是后来的光禄寺。前者代表了这开启了明朝内廷机构第一次督外衙门的例子。后者代表了朱元璋有意将内官编进帝国行政体系的链条中,从而达到监督和制约外臣的作用,明帝国几乎所有是政策商讨和推行都必须经过内廷程序才算完整和合法。

如果不经过内廷的同意就推行不了,这是明朝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也表明了宦官在帝国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合法性,总而言之,就是宦官与士大夫集团共同执政是师出有名,不像汉唐那样师出无名。虽然其中都有皇帝的放任,但是宦官们更多的是利用的帝国的行政体系,所以明朝宦官200多年来,不管历经多少风雨都始终让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们。

司礼监在建立之初的时,因为朱元璋是比较防范宦官干政的,所以权利不大,更多的只是在于内廷这一亩三分地有些影响。后来随着外朝势力的逐步扩大,还有因为朱棣的皇位来之不正,不太相信外朝,所以内廷包括司礼监这些机构的权利越来越大,于是明朝宦官干政有由此开始。宣宗时期皇帝对太监参政采取比较放任的态度,将朱批的权利下放到了司礼监的手中,使司礼监权柄日重,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的国家决策机构。

司礼监的组织架构与职责:

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这些都不定员,多的八九位,少的也有四五位,排名前三位秉笔太监中的一位负责东厂事宜。

秉笔太监负责批红,就是打钩,随堂太监负责整理大臣的奏章整理,掌印太监负责最后的盖章,而提督太监负责机密文件的看管和做些后勤的供应。其余的一些下属宦官还负责一些宫廷礼仪,宫门的宵禁时间,皇家的历史资料收集等等一些职责。

值得强调的是,提督东厂和上文提及的提督太监是俩码事。东厂不属于司礼监管辖,是皇帝直管,只不过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兼职。

届时即将下班的秉笔太监把一枚长一寸左右的象牙牌交给下一位上班的秉笔太监,要呈给皇帝审阅的文书奏章由当班的的秉笔太监收拢,觉得特别重要的文书要则要上呈掌印太监。正常来说每一个秉笔太监都有代表皇帝批红的权利,司礼监内还有一位长住的太监,就是前面说的提督太监,这个太监是吃住都在司礼监里的。提督太监掌握着司礼监的重要文件和提供一些文具的后勤保障。

外朝所进呈的奏章文书先送到通政司,然后由文书房掌收,先由10个左右的司礼监宦官来审查这些文书,用颜色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决定该立即上呈掌印太监过目,还是正常的转给内阁,然后这些文书还会经过内阁送回司礼监,让皇帝做最后的决断,外发的文书则是相反的流程,司礼监大概的运作模式就是这样的。

司礼监下属的机构有文书房、礼仪房、内书堂、经厂等等,其中文书房如外朝的翰林院、太学院等机构,明朝要想入司礼监必须要先文书房历练一番,就相当于外朝的翰林、庶吉士。

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明史》

明朝宦官的学校:内书堂

内书堂其实是一个对宦官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学校,因为朱元璋下令不许内侍识字,以防其干预政事,正是内书堂的建立,让大家学文识字才有参政的基础,毕竟文盲是管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内书堂建立于宣宗时期,让大学士陈山作为老师,教授一些聪明的小宦官读书认字,内书堂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大学士 、翰林 、各部尚书都有来内书堂教书的经历,所以小宦官们才接受知识的起点要比外朝大部分士子要高的非常多。老师个个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个个学富五车,李东阳,严嵩,商辂等等都在内书堂教过书。

小宦官们在入学的那天通过北安门,先经过他人介绍认识所有老师以后,像老师们磕头行礼,送上一根白蜡烛,一条手帕,一根龙挂香,象征性做为学费。小宦官们先学百家姓和千字文启蒙,然后再学四书五经,其实他们学的东西跟外朝的那些士子是一样的,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和道理都是跟外朝没有区别。所以明朝历史上也因此出了很多为人处事非常接近士大夫的太监。而且这些太监和外朝的文官相处的也很好,外朝的文官们也比较敬重他们,如陈准,萧敬,田义,陈矩,刘若愚等等。开个玩笑说这是文官们在太监里面培养出来的奸细,当然,文官培养了很多友善的宦官,也同样为自己培养了很多政敌。

明朝文官们他们知道可能会因为他努力传授知识,会让那些现在还天真无邪的小宦官们可能利用自己教给他们的知识来与自己在朝堂上进行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但是他们还是会尽心尽力的去教习,把有教无类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时刻他们是高光的。在这里让我们为明朝文官集团点个赞。

当然小太监们在这个时候也是很尊重这些老师的,他们关系也很和睦,完全没有长大以后那种看见对方就想拿刀捅死对方全家的想法。学习比较好的小宦官们还会被派到各个内廷机构去做兼职,抄写各种文书,圣旨,甚至草拟罪犯的处决书。内书堂毕业以后宦官一直都是内廷各个部门太监的后备力量,几乎所有的太监都是出自于内书堂,这点跟文书房很相像。魏忠贤那个太监大神除外,那个是几千年出一个的监才。

大明皇宫内的奶爸奶妈机构——礼仪房

内书堂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司礼监下辖部门——礼仪房。

礼仪房应该是司礼监下辖最有趣的一个部门,礼仪房为皇帝的老婆所生的皇子和公主们提供最健康最优良的奶妈。负责在孩子们满月之后替他们理发,孩子们满百天后为他们取名,然后在取名的典礼上宦官再次为他们理发。把减下来头发放在一个精心制作的袋子里面,礼仪房的太监还要详细的记录和密切注意孩子们所有活动,一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为止。这些太监也说不清楚是奶妈还是奶爸。司礼监作为国家的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竟然还管辖着一个这么一个看护孩子的机构,也是挺有趣的。

至于司礼监另外一个下属机构经厂,这是由宦官管理的印刷厂就好了,职能比较单一,可叹之处不多,还有其他的一些司礼监外差,如各地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这些都属于司礼监的外差。

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第一个以太监身份掌军和明朝第一个镇守太监。司礼监镇守太监这类的级别一般都会有秉笔太监的头衔,这个制度开始于仁宗年间,嘉靖时期撤销。

司礼监还有其他一些矿监,税监的外差,这些就不一一述说了,大家从名称上就能了解他们是干什么的。以上便是明朝明朝内廷之司礼监的全部情况。


相关内容

  •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徐德亮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 赤峰 内容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明朝的内阁制度,首先通过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来阐述明朝内阁的前世与今生.然后再探讨出内阁它对皇权及对有明一代的两大辅政之一的阉党的制约及影响.再次通过对内阁权力的探析最终得出它依然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

  • 明朝的宦官及其教育
  • 明朝的宦官及其教育 牛洪胜(指导老师:刘建民)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宦官又有阉人.寺人等称谓,关于他们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 中.最早的宦官是由战俘.犯罪的官吏经过阉割而成,后来宦官的来源就呈现多元化.他们进宫之后主要承担的角色就是家奴,也 ...

  • 明朝厂卫制度
  • 明代厂卫制度初探 明代的"厂卫"制度 --部分节选内容发表于<万科>周刊2009年六月刊 众所周知,有明一代,监察.特务系统是极端发达的.其始作甬者,为太祖朱元璋.太祖通过废中书省.收兵权,从而掌握了军政大权.但仅此仍嫌不够,另外还设立了一整套监察系统.虽然此举并无创 ...

  • 有明之无善政自内阁始
  • 作者:王剑李忠远 求是学刊 2015年09期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54-10 在有明一代的政治变动中,洪武朝无疑是最为剧烈的时期.说它剧烈不仅仅是因为明朝初创,各种制度与机构经历了从旧元到明朝的承继与变革,还因为洪武十三年(1380 ...

  • 刘瑾必有替人
  • 刘瑾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姓谈,生于兴平(今陕西兴平县),自幼净身,做了镇守太监刘顺的义子,因此改姓刘.明英宗天顺(1457-1464)初年,刘瑾入宫.虽然后人难以找到记述这位小太监生活的直接史料,但我们可以猜想,那时的他是多么卑微.多么战战兢兢.不过,低眉垂眼的刘瑾获得了一个好榜样,即英宗正统年间( ...

  • 2016年考研历史学试题+答案
  • 2016年考研历史学基础答案 名词解释 21.弥兵运动 弥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中原各国受到严重的战争灾害,小国普遍厌战.宋国发起两次弥兵运动,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第二次在前546年.弥兵运动都对恢复和发展各国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有积极意义."弥兵"运动的促成, ...

  • 超星尔雅慕课明史十讲2016.9.20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
  • 判断题N代表错误,Y代表正确. 1.1 处置开国文臣武将,巩固皇权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朱元璋在咨询刘基之后决定以谁取代李善长的左丞相职位:()  A.汪广洋  B.杨宪  C.胡惟庸  D.刘基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是朱元璋时期发生的 ...

  •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课标解读] 1.考纲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课标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括梳理]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______,权分______.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 ...

  • 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_较
  • 中国古代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之比较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是专制政权所特有的毒瘤.宦官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史共始终,最早的宦官据说出现在周朝.而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宦官专权应该是嫪毐,在他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赵高,他才是第一个由宦官执掌大权的人.此先例一开,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