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课标解读】

1.考纲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课标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括梳理】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______,权分______。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置______: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 故设置内阁,作为侍从顾问。后来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 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________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康熙:设________参与决策起草谕旨

3.雍正:_____________的设置

(1)目的:办理__________;加强皇权。

(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皇帝裁决,跪受笔录;保密性强。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得到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发展到 )。

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农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2.历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3.《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要解除地方割据

C.明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要改革官制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的名称有违背历史真实的地方,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6.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8.学习了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4)结合军机处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高考真题再现】

1.(2009年 浙江文综 16题)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2009年 广东历史 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2009年 广东历史 20题)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

参考答案

【考点概括梳理】

宰相 六部 内阁 君主专制 军机处 西北军务 中央集权 发展到顶峰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丞相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解题时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后将丞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废除的过程的相关知识再现出来并且能概括材料中的内容。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的作用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第(2)问通过材料概括主要特征,注意语言要精炼;第(3)问由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讲述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因此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结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对比,在各个选项的特殊词语上下功夫。“振兴”与“荣耀”等提法,都是一些历史现象;“曙光”颇有新意但并非出现于东方;“彷徨”一说,含有“振兴”“荣耀”等现象,也反映出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趋势。

【答案】 A

2.【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答案】 C

3.【解析】君主专制加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还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同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风气,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答案】 D

4.【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殿阁大学士“官不备”,无“表现”,“无闻”,“无关政本”,可见其地位与位高权重的宰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答案】 A

5.【解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 B

6.【解析】本题要求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所选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所担心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先A

【答案】A

7.【解析】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宰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主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答案】C

8.【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万年红”和“红”“朱” 义同可得出结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第(1)(2)(3)问从材料并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第(4)问结合特点和课文中所学内容可得出答案,一定注意军机处的设置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4)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高考真题再现】

1.【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答案】B

2.【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答案】D

3.【解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

【答案】A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课标解读】

1.考纲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课标内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括梳理】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______,权分______。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置______: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 故设置内阁,作为侍从顾问。后来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 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________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康熙:设________参与决策起草谕旨

3.雍正:_____________的设置

(1)目的:办理__________;加强皇权。

(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皇帝裁决,跪受笔录;保密性强。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得到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发展到 )。

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农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2.历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3.《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要解除地方割据

C.明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要改革官制

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的名称有违背历史真实的地方,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6.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8.学习了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4)结合军机处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高考真题再现】

1.(2009年 浙江文综 16题)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2009年 广东历史 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2009年 广东历史 20题)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

参考答案

【考点概括梳理】

宰相 六部 内阁 君主专制 军机处 西北军务 中央集权 发展到顶峰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丞相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征,解题时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后将丞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废除的过程的相关知识再现出来并且能概括材料中的内容。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的作用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第(2)问通过材料概括主要特征,注意语言要精炼;第(3)问由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讲述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因此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结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对比,在各个选项的特殊词语上下功夫。“振兴”与“荣耀”等提法,都是一些历史现象;“曙光”颇有新意但并非出现于东方;“彷徨”一说,含有“振兴”“荣耀”等现象,也反映出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趋势。

【答案】 A

2.【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答案】 C

3.【解析】君主专制加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还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同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风气,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答案】 D

4.【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殿阁大学士“官不备”,无“表现”,“无闻”,“无关政本”,可见其地位与位高权重的宰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答案】 A

5.【解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权分六部,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 B

6.【解析】本题要求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所选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所担心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先A

【答案】A

7.【解析】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宰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主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答案】C

8.【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万年红”和“红”“朱” 义同可得出结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第(1)(2)(3)问从材料并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第(4)问结合特点和课文中所学内容可得出答案,一定注意军机处的设置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4)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高考真题再现】

1.【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答案】B

2.【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答案】D

3.【解析】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

【答案】A


相关内容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二.明: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清: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措施:设南书房.创军机处 三.影响:积极 消极 一.教材分析 专制 ...

  • 新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 灵峰学校八年级社政电子备课稿 课题: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型:新授课 时间:2月24 主备人:蒋敏 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 ...

  •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 ...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 [答 ...

  •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 ...

  •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题纲第三单元
  •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题纲第三单元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及谥号,都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 2.和皇太极为清朝建立各作了哪些贡献?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1616年建立后金(1115年女真族曾经建立过与南宋对峙的金朝).1636年,皇 ...

  •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 ...

  • 历史与社会
  • 工业文明的来临(三)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 ...

  •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1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政治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