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二、明: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清: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措施:设南书房、创军机处

三、影响:积极

消极

一、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目“内阁的出现”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过程,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服务。

(2)明白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体现,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懂得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3)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我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图示法、提问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明朝的学习。

[新课]

我认为本节教学可从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

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②“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实录》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参考表格:

任 免权力来源 职 责 宰相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度赋予 中央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制约皇权 对皇权影响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六部 、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2、为什么——

A: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 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控制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控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控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当正常手段无法再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极端措施。

B:探讨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提供材料:

①“„„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②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汝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件碑刻反映,苏州“常、昭二县绸布各铺张恒运、孙恒茂等呈称:窃绸布店铺,凡遇万寿圣诞、上宪按临,经胥乘机滋扰,任意借用。不能如数,则受□灾之累。付后求领,又多守候。用过绸布,日晒雨淋,几同旧物。再遭差承刁蹬,或被短少,或有被损,铺民焉敢造追求价。” ——《禁革绸布店铺当官碑》

(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④经济发展)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消极——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申)

④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3、还有什么——连接整个单元知识,对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本课小结】

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总结由秦到清的变化,前后呼应。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单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总结。同时也要 渗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

方落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抓紧机遇迎头赶上。21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任务很艰巨。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二、明: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清: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措施:设南书房、创军机处

三、影响:积极

消极

一、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目“内阁的出现”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过程,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服务。

(2)明白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体现,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懂得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3)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我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图示法、提问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明朝的学习。

[新课]

我认为本节教学可从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

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②“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实录》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参考表格:

任 免权力来源 职 责 宰相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度赋予 中央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制约皇权 对皇权影响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六部 、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2、为什么——

A: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 ——《明史·周敬心传》

② 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控制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控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控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当正常手段无法再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极端措施。

B:探讨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提供材料:

①“„„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②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汝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件碑刻反映,苏州“常、昭二县绸布各铺张恒运、孙恒茂等呈称:窃绸布店铺,凡遇万寿圣诞、上宪按临,经胥乘机滋扰,任意借用。不能如数,则受□灾之累。付后求领,又多守候。用过绸布,日晒雨淋,几同旧物。再遭差承刁蹬,或被短少,或有被损,铺民焉敢造追求价。” ——《禁革绸布店铺当官碑》

(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④经济发展)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消极——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和申)

④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3、还有什么——连接整个单元知识,对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本课小结】

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总结由秦到清的变化,前后呼应。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单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总结。同时也要 渗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

方落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抓紧机遇迎头赶上。21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任务很艰巨。


相关内容

  • 必修三教案
  • 第一课: 1. 荀子主张①"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制天命而用之"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 然,让自然为人服务. ②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主张治国以礼教为先,但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主张 礼法并施,代表 ...

  • 第5课明清进步思潮教案
  •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编制人: 审批人: [学法指导] 自主复习,完成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完成问题解答 [学习目标]了解掌握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程朱理学的猛烈批判;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针对八股取士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学风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拯救时弊的主张. [学习重难点]明清进步思 ...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刘群)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 ...

  •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备课组) 教案: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 ...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 ...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结合自己教学后的反思和优秀教案而完成本作业)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 ...

  •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 ...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一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