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

4.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5.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

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为国而学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留学启程一波三折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1940年8月初,庚款会再度将钱伟长等留学生召集于上海,坐“俄国皇后号”邮轮赴加拿大。9月中旬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学 冠 中 外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原籍爱尔兰,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供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用。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这篇文章

发表之后,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数学年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 1973年,荷兰H.S.鲁坦(rutten)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辛吉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变量,应力和应变,严格地从三维理论中导出了任意形状的薄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这里在各向同性的假定下,把应力和应变分量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开为泰勒级数。近似的二维方程只有6个基本待定量,3个代表中面拉伸应变,3个代表中面弯曲变形分量,这是辛格与钱工作最重要的特点。”1982年,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在美国的时候,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这几个人常说,将来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这个一直是缠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取得回国权。1946年5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清华园。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9月,爱妻祥瑛自成都携已6岁的儿子元凯赴京,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回来结婚的。他来看我,看我很可怜。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于是要到美国大使馆签证。问我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我就填了一个NO。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们不让我去了。”“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钱伟长反复强调。为了生活,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新中国建立前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1948年,曾骑自行车到石景山、良乡,欢迎解放军。见到了国家副主席叶剑英、陶铸和钱俊瑞,并带回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清华大学师生的关怀和粮食补给。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

钱伟长轶事: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1日02:36 红网-潇湘晨报

大师离去,有待来者。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生于1912年,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三人均已逝世。

钱伟长的生命历程曾经有过数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当他以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时,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而转学物理;第二次,当他有机会出国从事研究工作时,因为不愿“效忠”外国而毅然放弃;第三次,当他制订自己的专业计划时,放弃专长而转入国家急需的自动化等全新领域„„据新华社电

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回顾钱伟长近百年的人生之路,爱国是他终生不渝的情怀。

小时候,钱伟长便喜欢读古典文学,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都曾激荡过他幼小的心灵。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钱伟长刚刚跨进清华的校门。他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却让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在他的心中:“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正是这种爱国信念的激励,钱伟长走上了科学之路。

不愿效力美国放弃赴美工作机会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对此,钱伟长后来回忆说:“我忠于我的祖国,时时刻刻,心口如一。”

放弃专长转入国家急需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面对质疑——“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的专业?”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

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的名言]

●我不是党员,不过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

●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他的成长]

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

钱伟长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作为科学巨擘,钱伟长的科学贡献彪炳史册。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起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1941年5月11日是现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六十寿辰。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美国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在这本论文集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钱伟长。他是论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个。钱伟长在自己的论文里,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世界公认为“钱伟长方程”。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还和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等一起,为确定我国力学发展方向及力学人才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钱伟长的科研成果与心得更加喷发而出。在科研上,钱伟长甚至什么领域都去研究,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弹性力学》《变分法和有限元》《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一本本学术著作,无不在昭示着这位“科学巨人”的辉煌成就。

[他的成绩单]

中文和历史双百分,物理5分英文0分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钱伟长刚刚跨进清华的校门。他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却让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倡议大学“拆掉四堵墙”

[他的思想]

1983年,钱伟长履任上海工业大学(后来,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说:“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没有别的要求。”

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钱伟长就倡议“拆掉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钱伟长还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

钱伟长小故事一二

钱伟长走了。他曾时新中国著名的“三钱”之一,也曾是新中国科技和教育界最有名的“大右派”之

一。后来骨头也不太硬。儿女因为他是右派而不能上大学。1972年代表中国科学家出访欧美,为新中国争了面子,取回许多情报。他自认为自己很喜欢斗,不过被比他大十几岁的毛先生斗得一塌糊涂。

下面是他的一两个小故事:

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钱伟长对人文科学的热爱和造诣是广为人知的。当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可是他的数理化加上英语,加起来才考了30分,但是他的语文和历史考了两个100分,加起来是200分。由于几天后九一八事件爆发,钱伟长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才改学物理。他的叔父是清华国学导师钱穆,可谓家学渊远。可是在后来的许多年里,钱伟长屡遭不公正待遇,待“文革”后复出已经垂垂老矣。但他壮心不已,把主要精力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所以“人文科学”这把刀他也抱着“能用就好”的理念,并没有过于迷恋。

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钱伟长常跟朋友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在1985年他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

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1912.10.9-),江苏无锡人。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

1943-194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社主任,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兼任副所长。在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人民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科学院的学术秘书。1983年1月12日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一、清贫出身

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回忆以前在乡村的生活说:

二、清华唯一身高低于标杆刻度新生

就是因为他童年生活的困苦,养成了坚忍不拔,同情农民,敢为群黎疾苦吹与鼓的精神。

三、马约翰改变他的体质

钱伟长由于年幼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进入清华,他是全校最矮小的,连篮球都丢不到篮球框。在一年级时,他被同学拉去凑数参加一年一度的年级越野比赛。平时既无训练,也不知道越野赛有多远。钱伟长第一次在体育竞赛场上亮相,只能忍受困苦,尽力往前跑,坚持到底,得到了不算太差的成绩。马约翰看中了他那像骡子似的蛮劲儿,选他入大学的越野代表队。以后,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锻炼时间,风雨无阻亲自指导他运动。

钱伟长到了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受了马约翰教授的影响喜欢运动,变成个运动员。他后来居然能跑能跳,400米中栏能跑57-58秒,万米能跑35-36分左右。在田径队,他曾和张光世、张龄佳、方纲等参加过北京五大学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在越野队,他和张光世、罗庆隆、孙以玮、刘庆林被称为清华五虎将。他原先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病弱体格,在清华6年期间(本科4年和研究院2年)大大改善,毕业时身高1.65米。他的体育训练的习惯一直维持到40岁左右,到了60岁时,在教研组内跑万米还是跑在前面。

他曾说:

十、留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英庚款会在12月底又通知这批留英学生,在1940年1月底,去上海集合,通过海运转加拿大留学。这一批22人留学生上船后,惊异地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三天并上岸游玩参观,同学们认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蚕食中国半壁山河,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全体同学携行李下船登陆,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这种民族的屈辱。

他们第二次放弃留学,英国代表对这批学生的爱国举动跳脚蛮骂,他们还坚持民族尊严返回昆明。 直到1940年8月初他们第三次接到通知,再到上海集中乘船去加拿大。这次总算顺利横渡太平洋,28天之后到达温哥华,然后乘火车转到多伦多。他们去多伦多大学读研究所,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同时读应用数学系,钱学弹性力学,而后二人学的是流体力学。

十一、名师指导 莺啼初唱

钱伟长的指导教授是辛祺(J. Lsynge),他原来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英国有名的应用数学家。由于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大规模空袭伦敦,辛祺教授转移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

钱伟长和辛祺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辛祺教授研究的是宏观理论,钱伟长研究的是微观理论,钱伟长详细汇报了他在昆明研究的成果,辛祺教授拍案叫绝,他说:

辛祺教授高兴地决定要在一个月中用两人已得的研究成果,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送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主任冯·卡门教授60岁的祝寿论文集。这个论文集1941年夏季刊出,集中共刊出了24篇论文,作者都是第二次大战时集合在北美的一批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老赖斯纳(Hans Reissner麻州理工大学弹性力学教授),冯·奈曼(von Neumann,电子计算机发明者),铁木申科(S.Timoshenko板壳弹性力学教授),柯朗(R. Courant,应用数学权威)等,钱伟长是唯一的青年学生,而且是中国的青年学生。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几十年间深受国际弹性力学、应用数学以及纯数学界的重视。在1982年美国的噶拉克(R. H. Gallagher)教授在上海提到:

十二、成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3年中央决定将他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作为校长,他提出了拆掉四堵墙的办学方针。即拆掉学校与社会,校内各学科之间,教学和科研之间,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墙。

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是跨学科的,或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必须逐步努力打通这些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拓宽专业。他要求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的学科发展中间去。

他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式的教学。他说科研要从小题目做起,凡是对国家建设有利的题目都可以做,不要人为规定科研方向,多做科研,方向自然就形成了,科研题目多得很,科研作出成绩并不难,也不神秘,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十三、新知识很快过时、教学要有新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新知识很快变老化过时,那种以为学生只有通过老师

他说大学的宗旨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不需要教师却也能获取知识,即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还是不教就不会,那就证明你办教育失败了。

因此他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条件能解决新问题的人。

他主张课堂上只讲这门课的核心精华部分,提纲挚领地把几个观点交代清楚就行了;知识性的东西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然后点几个中心内容,问几个问题,介绍一些参考书,让学生课后自己深入地研究。他认为,最好不要照讲稿念,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他曾在机械系的一个班上上普通物理课时,仅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其余的时间主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学,使他们掌握学习规律的方法。这些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期终考试取得了优于传统课堂

教育更好的成绩。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评估,给上海工业大学做了如下的评定:

十四、对汉字计算机输入的贡献

在80年代,钱伟长对电子计算机开始有兴趣。他在1991年10月11 日在上海工业大学对学生讲话,讲述了他学电子计算机的经过:

钱伟长没学过计算机,见也没见过,就自己看资料自学,就这样学会了计算机,而这时钱伟长已是64岁的人了。1980年,钱伟长率团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中文计算机会议,当时IBM的中文输入计算机,是日本人设计的,一个很大的键盘上有1920个中文汉字,常用字放在一块板,次常用字放在第二个板上,一个字总是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点一下字就出现了,叫三角码方法。王安公司把IBM的中文计算机键盘简化,但偏旁部首仍有100个,还是一块大的板。

这些公司要钱伟长买他们的产品,钱伟长说:

十五、当代李冰--活用知识解决水利工程难题

钱伟长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还被人民誉为

第一,解决黄河改道的千古难题。历史上黄河经常不规则改道,洪水泛滥带来无穷灾害。钱伟长通过研究发现,黄河改道是由于黄河开口有澜门沙的堵塞,春天时冰凌破堤冲开缺口造成的,只要给河水保持舒畅的通道,黄河开口就完全稳定。钱伟长对黄河水利委员会建议:用大水船从黄河汲水冲沙,水翻起来把沙带走,黄河开口的河道就疏通了。结果10多年黄河没有发生过冰凌,黄河出口稳定,现在黄河开口处不但建了个万吨码头,以前由于黄河开口不稳定没人要的500万亩土地,现在变成棉花和粮食生产基地。

第二,解决福建马尾码头的积沙问题。1975年福建花了6亿人民币在马尾开港建码头,只过了一个月,泥沙就沉积到离码头只有1米深处,船靠不上岸。从上海租了拖泥船,花掉800万元挖了一个月,可是刚挖好很快又被沙淹没了。如果在对岸再修码头要花9亿元,省里没钱,没法办。1981年钱伟长到福建视察,提议用《汉书》记载的

钱伟长的故事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

4.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5.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

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为国而学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留学启程一波三折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1940年8月初,庚款会再度将钱伟长等留学生召集于上海,坐“俄国皇后号”邮轮赴加拿大。9月中旬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学 冠 中 外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原籍爱尔兰,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供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用。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这篇文章

发表之后,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数学年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 1973年,荷兰H.S.鲁坦(rutten)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辛吉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变量,应力和应变,严格地从三维理论中导出了任意形状的薄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这里在各向同性的假定下,把应力和应变分量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开为泰勒级数。近似的二维方程只有6个基本待定量,3个代表中面拉伸应变,3个代表中面弯曲变形分量,这是辛格与钱工作最重要的特点。”1982年,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在美国的时候,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这几个人常说,将来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这个一直是缠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取得回国权。1946年5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清华园。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9月,爱妻祥瑛自成都携已6岁的儿子元凯赴京,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回来结婚的。他来看我,看我很可怜。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于是要到美国大使馆签证。问我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我就填了一个NO。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们不让我去了。”“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钱伟长反复强调。为了生活,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新中国建立前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1948年,曾骑自行车到石景山、良乡,欢迎解放军。见到了国家副主席叶剑英、陶铸和钱俊瑞,并带回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清华大学师生的关怀和粮食补给。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

钱伟长轶事: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1日02:36 红网-潇湘晨报

大师离去,有待来者。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因病于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生于1912年,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三人均已逝世。

钱伟长的生命历程曾经有过数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当他以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时,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而转学物理;第二次,当他有机会出国从事研究工作时,因为不愿“效忠”外国而毅然放弃;第三次,当他制订自己的专业计划时,放弃专长而转入国家急需的自动化等全新领域„„据新华社电

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回顾钱伟长近百年的人生之路,爱国是他终生不渝的情怀。

小时候,钱伟长便喜欢读古典文学,岳飞、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都曾激荡过他幼小的心灵。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钱伟长刚刚跨进清华的校门。他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却让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在他的心中:“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正是这种爱国信念的激励,钱伟长走上了科学之路。

不愿效力美国放弃赴美工作机会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对此,钱伟长后来回忆说:“我忠于我的祖国,时时刻刻,心口如一。”

放弃专长转入国家急需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面对质疑——“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的专业?”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专业。

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的名言]

●我不是党员,不过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

●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他的成长]

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

钱伟长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英文《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作为科学巨擘,钱伟长的科学贡献彪炳史册。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起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1941年5月11日是现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六十寿辰。为了向他表示祝贺,美国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在这本论文集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钱伟长。他是论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个。钱伟长在自己的论文里,提出了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世界公认为“钱伟长方程”。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还和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等一起,为确定我国力学发展方向及力学人才培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钱伟长的科研成果与心得更加喷发而出。在科研上,钱伟长甚至什么领域都去研究,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弹性力学》《变分法和有限元》《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一本本学术著作,无不在昭示着这位“科学巨人”的辉煌成就。

[他的成绩单]

中文和历史双百分,物理5分英文0分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钱伟长刚刚跨进清华的校门。他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灾难却让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倡议大学“拆掉四堵墙”

[他的思想]

1983年,钱伟长履任上海工业大学(后来,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说:“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没有别的要求。”

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钱伟长就倡议“拆掉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钱伟长还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

钱伟长小故事一二

钱伟长走了。他曾时新中国著名的“三钱”之一,也曾是新中国科技和教育界最有名的“大右派”之

一。后来骨头也不太硬。儿女因为他是右派而不能上大学。1972年代表中国科学家出访欧美,为新中国争了面子,取回许多情报。他自认为自己很喜欢斗,不过被比他大十几岁的毛先生斗得一塌糊涂。

下面是他的一两个小故事:

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钱伟长对人文科学的热爱和造诣是广为人知的。当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可是他的数理化加上英语,加起来才考了30分,但是他的语文和历史考了两个100分,加起来是200分。由于几天后九一八事件爆发,钱伟长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才改学物理。他的叔父是清华国学导师钱穆,可谓家学渊远。可是在后来的许多年里,钱伟长屡遭不公正待遇,待“文革”后复出已经垂垂老矣。但他壮心不已,把主要精力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所以“人文科学”这把刀他也抱着“能用就好”的理念,并没有过于迷恋。

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钱伟长常跟朋友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在1985年他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

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所采用,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1912.10.9-),江苏无锡人。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

1943-194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社主任,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兼任副所长。在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人民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科学院的学术秘书。1983年1月12日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一、清贫出身

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回忆以前在乡村的生活说:

二、清华唯一身高低于标杆刻度新生

就是因为他童年生活的困苦,养成了坚忍不拔,同情农民,敢为群黎疾苦吹与鼓的精神。

三、马约翰改变他的体质

钱伟长由于年幼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进入清华,他是全校最矮小的,连篮球都丢不到篮球框。在一年级时,他被同学拉去凑数参加一年一度的年级越野比赛。平时既无训练,也不知道越野赛有多远。钱伟长第一次在体育竞赛场上亮相,只能忍受困苦,尽力往前跑,坚持到底,得到了不算太差的成绩。马约翰看中了他那像骡子似的蛮劲儿,选他入大学的越野代表队。以后,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锻炼时间,风雨无阻亲自指导他运动。

钱伟长到了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受了马约翰教授的影响喜欢运动,变成个运动员。他后来居然能跑能跳,400米中栏能跑57-58秒,万米能跑35-36分左右。在田径队,他曾和张光世、张龄佳、方纲等参加过北京五大学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在越野队,他和张光世、罗庆隆、孙以玮、刘庆林被称为清华五虎将。他原先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病弱体格,在清华6年期间(本科4年和研究院2年)大大改善,毕业时身高1.65米。他的体育训练的习惯一直维持到40岁左右,到了60岁时,在教研组内跑万米还是跑在前面。

他曾说:

十、留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英庚款会在12月底又通知这批留英学生,在1940年1月底,去上海集合,通过海运转加拿大留学。这一批22人留学生上船后,惊异地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三天并上岸游玩参观,同学们认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蚕食中国半壁山河,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全体同学携行李下船登陆,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这种民族的屈辱。

他们第二次放弃留学,英国代表对这批学生的爱国举动跳脚蛮骂,他们还坚持民族尊严返回昆明。 直到1940年8月初他们第三次接到通知,再到上海集中乘船去加拿大。这次总算顺利横渡太平洋,28天之后到达温哥华,然后乘火车转到多伦多。他们去多伦多大学读研究所,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同时读应用数学系,钱学弹性力学,而后二人学的是流体力学。

十一、名师指导 莺啼初唱

钱伟长的指导教授是辛祺(J. Lsynge),他原来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英国有名的应用数学家。由于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大规模空袭伦敦,辛祺教授转移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

钱伟长和辛祺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辛祺教授研究的是宏观理论,钱伟长研究的是微观理论,钱伟长详细汇报了他在昆明研究的成果,辛祺教授拍案叫绝,他说:

辛祺教授高兴地决定要在一个月中用两人已得的研究成果,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送交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主任冯·卡门教授60岁的祝寿论文集。这个论文集1941年夏季刊出,集中共刊出了24篇论文,作者都是第二次大战时集合在北美的一批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老赖斯纳(Hans Reissner麻州理工大学弹性力学教授),冯·奈曼(von Neumann,电子计算机发明者),铁木申科(S.Timoshenko板壳弹性力学教授),柯朗(R. Courant,应用数学权威)等,钱伟长是唯一的青年学生,而且是中国的青年学生。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几十年间深受国际弹性力学、应用数学以及纯数学界的重视。在1982年美国的噶拉克(R. H. Gallagher)教授在上海提到:

十二、成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3年中央决定将他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作为校长,他提出了拆掉四堵墙的办学方针。即拆掉学校与社会,校内各学科之间,教学和科研之间,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墙。

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是跨学科的,或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必须逐步努力打通这些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拓宽专业。他要求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的学科发展中间去。

他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式的教学。他说科研要从小题目做起,凡是对国家建设有利的题目都可以做,不要人为规定科研方向,多做科研,方向自然就形成了,科研题目多得很,科研作出成绩并不难,也不神秘,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十三、新知识很快过时、教学要有新方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新知识很快变老化过时,那种以为学生只有通过老师

他说大学的宗旨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不需要教师却也能获取知识,即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还是不教就不会,那就证明你办教育失败了。

因此他提出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条件能解决新问题的人。

他主张课堂上只讲这门课的核心精华部分,提纲挚领地把几个观点交代清楚就行了;知识性的东西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然后点几个中心内容,问几个问题,介绍一些参考书,让学生课后自己深入地研究。他认为,最好不要照讲稿念,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他曾在机械系的一个班上上普通物理课时,仅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其余的时间主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自学,使他们掌握学习规律的方法。这些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在期终考试取得了优于传统课堂

教育更好的成绩。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的全国高等学校评估,给上海工业大学做了如下的评定:

十四、对汉字计算机输入的贡献

在80年代,钱伟长对电子计算机开始有兴趣。他在1991年10月11 日在上海工业大学对学生讲话,讲述了他学电子计算机的经过:

钱伟长没学过计算机,见也没见过,就自己看资料自学,就这样学会了计算机,而这时钱伟长已是64岁的人了。1980年,钱伟长率团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中文计算机会议,当时IBM的中文输入计算机,是日本人设计的,一个很大的键盘上有1920个中文汉字,常用字放在一块板,次常用字放在第二个板上,一个字总是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点一下字就出现了,叫三角码方法。王安公司把IBM的中文计算机键盘简化,但偏旁部首仍有100个,还是一块大的板。

这些公司要钱伟长买他们的产品,钱伟长说:

十五、当代李冰--活用知识解决水利工程难题

钱伟长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还被人民誉为

第一,解决黄河改道的千古难题。历史上黄河经常不规则改道,洪水泛滥带来无穷灾害。钱伟长通过研究发现,黄河改道是由于黄河开口有澜门沙的堵塞,春天时冰凌破堤冲开缺口造成的,只要给河水保持舒畅的通道,黄河开口就完全稳定。钱伟长对黄河水利委员会建议:用大水船从黄河汲水冲沙,水翻起来把沙带走,黄河开口的河道就疏通了。结果10多年黄河没有发生过冰凌,黄河出口稳定,现在黄河开口处不但建了个万吨码头,以前由于黄河开口不稳定没人要的500万亩土地,现在变成棉花和粮食生产基地。

第二,解决福建马尾码头的积沙问题。1975年福建花了6亿人民币在马尾开港建码头,只过了一个月,泥沙就沉积到离码头只有1米深处,船靠不上岸。从上海租了拖泥船,花掉800万元挖了一个月,可是刚挖好很快又被沙淹没了。如果在对岸再修码头要花9亿元,省里没钱,没法办。1981年钱伟长到福建视察,提议用《汉书》记载的


相关内容

  • 高二语文考试题
  • 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商榷(quâ ) 桂棹(zhào) 优劣(liâ) 瞠目结舌( táng) . ...

  • 爱国科学家故事
  • 爱国科学家故事 苏步青 贫贱难移赤子恋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祖国掌握科学,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吃饱,而当时日本的帝国大学还答应他保留半年的工资.贫贱难 ...

  •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事
  • 梁卫华 钱伟长(1912.10.9-),江苏无锡人.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被誉为"力学之父".钱伟长64岁时涉足计算机,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输入法,对电脑中文输入的开发有重大贡献. 1943 ...

  • [转]气骨与忠义:一位传统中国人的小故事
  • 气骨与忠义:一位传统中国人的小故事 文/罗杵增 钱穆先生八十七岁时,到香港跟侄子钱伟长一聚,期间钱伟长谈起一位故人,让钱穆不胜唏嘘. 这位故人叫贾克文. 一九三二年,钱穆在北京大学任教.这年年尾,已搬了新家,一天早上接到电话,系当时在北京图书馆担任研究员的朋友刘盼遂打来的.他说自己有个不情之请,希望 ...

  • 感动中国人物简介
  • 2011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简介: 一.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 奖 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 ...

  • 伟长博通,时逢壮采
  • 摘 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成就最高的著作.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谓:"文心体大虑周."<文心雕龙>的研究史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20世纪之后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成果显著.本篇主要选取<文心雕龙・诠赋& ...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文学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 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 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 表达出对传主 ...

  • 高中记叙文身边的一件事
  • 身边的一件事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迎着SARS一道人墙巍然屹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使!他们坚守的阵地叫"发热门诊"和"隔离区". 尽管大家都很清楚,医护人员是最易感染的高危人群,这也许是一个更符合人性的事实说明:虽然有点怕,但却不会退缩!在疫情面前,没有 ...

  • 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
  •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10:33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刘 静 10月8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庄严宣布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三位美籍科学家分获此奖,而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也赫然在列-他因把绿色荧光蛋白应用于研究细胞信号通路而获得殊荣,令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