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的用法

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文中,“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4.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谭嗣同》)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信陵君窃符救赵》)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篇》)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1至例16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11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可见,“所以”的这种用法较多。

17.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

1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例17至例19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除例19可释为“……的方法”外,其他都可释为“用来……”

20.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

2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2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3.而天地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24.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例20至例24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其中例20、例21可解作“……的依据”,例22可解用“用来……的人”或“……的凭借”,例23、例24可解“……的凭借”或“凭借来”。

25.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进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例25中的“所以”同“是以”、“以是”、“以此”,是连词,作“因此”解,用法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可见“所以”在文言文中很少用作连词。

必须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质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谓语,中间不用“者”字,不需停顿;后者作主语,中间用“者”字,表停顿。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词“以”,是名词性结构,多用来表原因或办法,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复合连词,常与“因为”搭配,表结果。

所以的用法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中学教材所选文言文中,“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四十多处。现主要就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以”分类加以解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4.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5.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谭嗣同》)

8.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9.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问说》)

10.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信陵君窃符救赵》)

1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

13.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篇》)

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恒晋文之事》)

1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例1至例16中的“所以”都表示原因,除例11可译作“为什么”外,都可作“……的缘故”或“……的原因”解。可见,“所以”的这种用法较多。

17.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

1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例17至例19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除例19可释为“……的方法”外,其他都可释为“用来……”

20.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

2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2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3.而天地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24.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治平篇》)

例20至例24中的“所以”都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其中例20、例21可解作“……的依据”,例22可解用“用来……的人”或“……的凭借”,例23、例24可解“……的凭借”或“凭借来”。

25.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进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例25中的“所以”同“是以”、“以是”、“以此”,是连词,作“因此”解,用法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可见“所以”在文言文中很少用作连词。

必须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质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谓语,中间不用“者”字,不需停顿;后者作主语,中间用“者”字,表停顿。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词“以”,是名词性结构,多用来表原因或办法,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复合连词,常与“因为”搭配,表结果。


相关内容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中考专题:冠词
  • 初中英语复习专辑(2)--冠词 1.不定冠词a, an a用在辅音音素开头的词前 eg. a book a seful book a " [ [u:] an用于元音开头的词前. eg. an apple an hour an "F" [au] [ef] 2.定冠词the ...

  • 怎样解答高考语文古文虚词选择题
  • 怎样解答高考语文古文虚词选择题 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

  • 中考专题 连词
  • 龙文教育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连词 1. 连词的功能 用来连接词,短语,从句或句子的词叫连词.连词是一种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使用.连词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2. 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短语或句子.常见的并列连词有: (1)表并列关系的and, both-and, n ...

  • 古文句式3
  • 1.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1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与其他三项是(3分)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何以伐为? ...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 学案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若.所.为.焉.也.以"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准备]学 ...

  • 的地得微课设计
  •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适用于新疆兵团"人人通"试点项目) 授课教师姓名 岳燕茹 "的.地.得" 微课名称 的用法区别 知识点来源 知识点描述 预备知识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视频长度 5 分钟 录制时间 学科 语文 教龄 2 区别& ...

  •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登录注册留言交流网文摘手手机客户端帮助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收藏人:liubaol ...

  • 初中文言虚词的用法
  • ㈠"之"字用法 ⒈助词"的"或不译.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⒉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注:句意:西蜀距离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