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的危害及如何防止核泄漏

核泄漏的危害及如何防止核泄漏

核泄漏有什么危害 核泄漏危害 核泄漏后果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 核辐射危害 核辐射后果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 核辐射危害核辐射后果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 核辐射危害 核辐射后果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核辐射危害 核辐射后果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截至昨天下午,当地有190名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最高时辐射达到1015微西弗/小时。根据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未造成对人体的急性放射性伤害。

遭遇核辐射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特别提醒

——内外兼防

核辐射防护原则

——内外兼防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远离核辐射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核能外泄:内外照射可伤人

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主要发生在核电站,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剂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伤亡。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主任医师指出,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γ(伽马)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福岛核电站泄漏后,周边测得的辐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时以下,不到致死或者严重致病的当量剂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辐射。”杨宇华指出,由于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已迅速组织撤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害程度。

急性初期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辐射可致死

“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原文地址:

核泄漏的危害及如何防止核泄漏

核泄漏有什么危害 核泄漏危害 核泄漏后果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

●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 核辐射危害 核辐射后果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 核辐射危害核辐射后果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 核辐射危害 核辐射后果防核辐射 核辐射 核辐射有什么危害核辐射危害 核辐射后果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截至昨天下午,当地有190名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最高时辐射达到1015微西弗/小时。根据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未造成对人体的急性放射性伤害。

遭遇核辐射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特别提醒

——内外兼防

核辐射防护原则

——内外兼防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远离核辐射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核能外泄:内外照射可伤人

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主要发生在核电站,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剂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造成生物伤亡。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医学专家杨宇华主任医师指出,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γ(伽马)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福岛核电站泄漏后,周边测得的辐射量昨天已降至100微西弗/小时以下,不到致死或者严重致病的当量剂量。“人不可能乖乖地一直待在原地接受辐射。”杨宇华指出,由于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已迅速组织撤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害程度。

急性初期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4000毫西弗/次辐射可致死

“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原文地址:


相关内容

  • 如何防范及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化工论文
  • 如何防范及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摘要: 随着科学的进步,海上石油开采活动日益频繁, 海上石油运输也日趋活跃.然而海上开发石油其实是高风险产业,但石油公司往往忽视应有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重大漏油,溢油事件,不但开采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海湾的生态环境也将面临灭顶之灾.本文从泄漏事故的原因分析,对其防范 ...

  • 氯碱化工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综合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为保证公司.社会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在事故.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做出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因各种原因而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人身伤害的程度或降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制定此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 ...

  • 化工行业安全考试题
  • 安全考试题 1.进入狭窄空间或密闭容器内作业,要采取哪些安全措施?(6分) 1.检测氧气含量和有害气体浓度(1分): 2.通风:配备防护用品(救生带和呼吸器.防毒器具等)(1分): 3.有专人监护(1分): 4.有通讯手段(1分): 5.有施工方案(1分): 6.有事故应急抢救方案(1分)等. 2. ...

  • (附件14)环境污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环境污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Q/JNGJDL.1 14-YA-2015 Q/JNGJDL 山西国金电力有限公司 版 本 号:2015-A-01 企业标准 Q/JNGJDL.1 14-YA-2015 环境污染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2015-06-01 发布 2015-06-01 实施 编制单位:山西国金电力 ...

  • HF氢氟酸
  • 氢氟酸 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清澈,无色.发烟的腐蚀性液体,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熔点-83.3℃,沸点19.54,闪点112.2℃,密度0.888g/cm³.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乙醚.因为氢原子和氟原子间结合的能力相对较强,使得氢氟酸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所以理论上低浓度的氢氟酸是一种弱酸(按其 ...

  • 液氮使用安全操作规程2015.5
  • 液氮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1 目的及范围 本规程主要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如何安全.正确使用液氮. 本标准适用于液氮在冷却零件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操作.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 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 应急 词义: 1.应付急需;应付紧急情况. 2.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例句:你先借我点(儿)钱应急应急. 基本解释 满足紧急需要 预案 预案,是指根据评估分析或经验,对潜在的或可能发 ...

  • 液化石油气设备泄漏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 液化石油气设备泄漏事故 处置作业指导书 编号:TZSB/ZDS-01-XXXX (征求意见稿) 编 制: 审 核: 发布日期: 年 月 日 实施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1. 总则 2. 介质特性 3. 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 4. 装备与器材 5. 紧急处置 6. 安全防护 7. 附则 液化石油气设 ...

  • 整套的气体安全技术说明书
  • 气瓶的使用. 气瓶的使用.运输和储存 1.使用.运输和储存气瓶的单位,应根据本规程,按气体性质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 使用.运输和储存气瓶的单位,应根据本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并对管理,操作和运输人员进行专业安全技术教育. 安全操作规程,并对管理,操作和运输人员进行专业安全技术教育. 2.气瓶的漆色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