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 方法 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中及手术后2 h对患者进行综合低体温干预,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其余抢救措施相同,分别记录肛温、凝血指标、休克指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肛温回升到34~36℃, 凝血指标及休克指数均好于对照组。 结论 及时矫正低体温,从而改善低体温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能有效地改善休克症状。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低体温;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凝血指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154—02  创伤性休克患者由于失血、失液、严重创伤及快速输血输液等原因,导致低体温,全身低温不仅是休克发展的结果,还能加重休克。为了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因素,必须采取一系列升温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男62例,女28例。其中,交通事故伤40例,锐器刺伤26例,爆炸伤6例,机器伤18例。受伤部位涉及脑、胸、腹及四肢等部位。患者均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面部表情冷淡等临床表现,术前测肛温均低于34℃,休克情况以休克指数S为标准,用脉搏(P)除以收缩压(SBP),得出休克指数S,即S = P(/min)/SBP(KPa), 据统计,当S = 0.5时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当S = 1时丢失液量约占总血容量的20%~30%(约1 000~1 500 mL);当S > 1~2时丢失量约占总血容量的30%~50%(即1 500~2 500 mL)[1]。以上病例术前休克指数S均>0.5。  1.2 护理方法  把以上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休克程度、肛温、以及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2 h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综合性低体温护理,分析体温变化对血压、凝血功能及休克的影响。连续监测并记录肛温的变化,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术前、术中、术后2 h的肛温及休克指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  观察组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采用了综合低体温护理,具体措施为:(1)调节室温,将室温控制在24~26℃,湿度50%~60%,室温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温。(2)尽量减少肢体暴露,裸露的皮肤用棉垫包裹,可以覆盖的皮肤尽量加盖敷料。(3)对输入的液体和血液制品进行加温,最好使用电热恒温水箱升温至36℃,有资料证实,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对机体相当不利,休克的患者在术中需要不断调整输液速度,扩充血容量,输入温度较低的库存血及液体直接影响体温、血压回升。(4)在吸入氧气时,吸入加热40~45℃的湿热氧气,改善组织氧合和灌注,纠正酸中毒。(5)清创及术冲洗体腔及伤口的生理盐水均使用电热水温箱加热至32~36℃以减少热量流失。(6)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手术用品,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抢救,尽量缩短手术时间。(7)手术结束前做好患者回监护室准备,护送过程中加盖棉被注意保暖,回监护病房后做好术后的保暖措施,对需要输注的液体提前进行升温,提前准备好床单元,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在休克状态下不要使用热水袋在体表加温,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  对照组40例,手术过程除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外,其余抢救护理措施及手术过程与对照组相同。同样记录其术前、术中及手术后2 h的体温,休克指数及凝血指标。  2 结果  凝血四项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休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延长,但观察组随着体温的回复各项凝血指标均回复到正常范围:APTT术前(38.0±0.4) s、术后(30.0±0.4) s,PT术前(15.0±0.5) s、术后(10.0±0.5) s,TT术前(16.0±0.5) s、术后(14.0±0.5) s;对照组PT、APTT、TT随着体温下降时间延长,APTT术前(38.0±0.4) s、术后(39.0±0.4) s,PT术前(15.0±0.5) s、术后(18.0±0.5) s,TT术前(16.0±0.5) s、术后(17.0±0.5) s。观察组切口渗出减轻,寒战、烦躁症状减轻,休克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经过两组的对照分析,对照组中采取低体温护理的患者休克指数降低,清醒时间、寒战的发生等情况明显好于未保温的患者,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伤口渗血明显减少,因此,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采取低体温护理,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备受关注。  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时,机体的凝血功能发生了紊乱,早期处于高凝状态,而随着体温的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凝血四项时间时间延长,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24 h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人把这种消耗性凝血病与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合称为“死亡三角”。  另外,低体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不利于休克的矫正,低体温可以引起血管进行性收缩,掩盖血容量不足,当体温升高时,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低体温引起的寒战,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及早发现并纠正创伤性休克伴低体温患者术前的低体温对稳定术中循环功能有益。与此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且随着体温的复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在体温复升的同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相继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2—3]。  所以,在创伤性休克救治过程中,连续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低体温,关注低体温带给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时发现凝血功能紊乱,并采取相关措施,把重点放在防止内皮细胞损伤上,以及防止致命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出现,从而从根本上防止致命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出现,这是休克抢救成功的必要条件[4]。因此,矫正低体温是矫正休克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5—6]。近年来,低体温在围术期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也做了许多努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抢救休克成功的概率,对术后康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小颖,吴新民. 围术期低体温[J]. 中华麻醉杂志,2003,23(9):712—714.  [2] 尹冬玲,吴晓华. 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2):14—15.  [3] 李文涛,何晓明,修英菊. 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纠正低体温的措施探讨[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8—9.  [4] 赵龙,刘卓,王金岩. 低体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凝血因子的影响[J]. 中华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10,18(4):89.  [5] 李小兰. 全身麻醉中低体温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9(6):75.  [6] 伏晓桂. 围手术期低体温原因及护理[J]. 航空航天医药,2010,25(11):44.

  [摘要] 目的 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 方法 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中及手术后2 h对患者进行综合低体温干预,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其余抢救措施相同,分别记录肛温、凝血指标、休克指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肛温回升到34~36℃, 凝血指标及休克指数均好于对照组。 结论 及时矫正低体温,从而改善低体温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能有效地改善休克症状。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低体温;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凝血指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b)—0154—02  创伤性休克患者由于失血、失液、严重创伤及快速输血输液等原因,导致低体温,全身低温不仅是休克发展的结果,还能加重休克。为了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因素,必须采取一系列升温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男62例,女28例。其中,交通事故伤40例,锐器刺伤26例,爆炸伤6例,机器伤18例。受伤部位涉及脑、胸、腹及四肢等部位。患者均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面部表情冷淡等临床表现,术前测肛温均低于34℃,休克情况以休克指数S为标准,用脉搏(P)除以收缩压(SBP),得出休克指数S,即S = P(/min)/SBP(KPa), 据统计,当S = 0.5时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当S = 1时丢失液量约占总血容量的20%~30%(约1 000~1 500 mL);当S > 1~2时丢失量约占总血容量的30%~50%(即1 500~2 500 mL)[1]。以上病例术前休克指数S均>0.5。  1.2 护理方法  把以上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休克程度、肛温、以及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2 h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综合性低体温护理,分析体温变化对血压、凝血功能及休克的影响。连续监测并记录肛温的变化,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术前、术中、术后2 h的肛温及休克指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  观察组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采用了综合低体温护理,具体措施为:(1)调节室温,将室温控制在24~26℃,湿度50%~60%,室温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温。(2)尽量减少肢体暴露,裸露的皮肤用棉垫包裹,可以覆盖的皮肤尽量加盖敷料。(3)对输入的液体和血液制品进行加温,最好使用电热恒温水箱升温至36℃,有资料证实,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对机体相当不利,休克的患者在术中需要不断调整输液速度,扩充血容量,输入温度较低的库存血及液体直接影响体温、血压回升。(4)在吸入氧气时,吸入加热40~45℃的湿热氧气,改善组织氧合和灌注,纠正酸中毒。(5)清创及术冲洗体腔及伤口的生理盐水均使用电热水温箱加热至32~36℃以减少热量流失。(6)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手术用品,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抢救,尽量缩短手术时间。(7)手术结束前做好患者回监护室准备,护送过程中加盖棉被注意保暖,回监护病房后做好术后的保暖措施,对需要输注的液体提前进行升温,提前准备好床单元,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在休克状态下不要使用热水袋在体表加温,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  对照组40例,手术过程除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外,其余抢救护理措施及手术过程与对照组相同。同样记录其术前、术中及手术后2 h的体温,休克指数及凝血指标。  2 结果  凝血四项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休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延长,但观察组随着体温的回复各项凝血指标均回复到正常范围:APTT术前(38.0±0.4) s、术后(30.0±0.4) s,PT术前(15.0±0.5) s、术后(10.0±0.5) s,TT术前(16.0±0.5) s、术后(14.0±0.5) s;对照组PT、APTT、TT随着体温下降时间延长,APTT术前(38.0±0.4) s、术后(39.0±0.4) s,PT术前(15.0±0.5) s、术后(18.0±0.5) s,TT术前(16.0±0.5) s、术后(17.0±0.5) s。观察组切口渗出减轻,寒战、烦躁症状减轻,休克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经过两组的对照分析,对照组中采取低体温护理的患者休克指数降低,清醒时间、寒战的发生等情况明显好于未保温的患者,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伤口渗血明显减少,因此,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采取低体温护理,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备受关注。  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时,机体的凝血功能发生了紊乱,早期处于高凝状态,而随着体温的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凝血四项时间时间延长,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24 h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人把这种消耗性凝血病与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合称为“死亡三角”。  另外,低体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不利于休克的矫正,低体温可以引起血管进行性收缩,掩盖血容量不足,当体温升高时,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低体温引起的寒战,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及早发现并纠正创伤性休克伴低体温患者术前的低体温对稳定术中循环功能有益。与此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且随着体温的复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在体温复升的同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相继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2—3]。  所以,在创伤性休克救治过程中,连续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低体温,关注低体温带给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时发现凝血功能紊乱,并采取相关措施,把重点放在防止内皮细胞损伤上,以及防止致命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出现,从而从根本上防止致命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出现,这是休克抢救成功的必要条件[4]。因此,矫正低体温是矫正休克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5—6]。近年来,低体温在围术期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也做了许多努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抢救休克成功的概率,对术后康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小颖,吴新民. 围术期低体温[J]. 中华麻醉杂志,2003,23(9):712—714.  [2] 尹冬玲,吴晓华. 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2):14—15.  [3] 李文涛,何晓明,修英菊. 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纠正低体温的措施探讨[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8—9.  [4] 赵龙,刘卓,王金岩. 低体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凝血因子的影响[J]. 中华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10,18(4):89.  [5] 李小兰. 全身麻醉中低体温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9(6):75.  [6] 伏晓桂. 围手术期低体温原因及护理[J]. 航空航天医药,2010,25(11):44.


相关内容

  • 急诊科护理常规(2014年修订)
  • 急诊科护理常规目录(2014年6月修订) 1.急诊一般护理常规„„„„„„„„„„„„„„„„„„„ (2) 2.一般创伤的救护„„„„„„„„„„„„„„„„„„„„ (4) 3.烧伤的救护„„„„„„„„„„„„„„„„„„„„„„ (6) 4.急腹症护理„„„„„„„„„„„„„„„„„„„„ ...

  • 第十一章 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常规1
  • 一. 外科疾病手术前后的护理 [术前护理] 1.配合医生为病人做全面检查,手术前常需做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及肝.肾.心.肺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情及身体器官的功能状态. 2.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大多数病人对即将手术表现出害怕.紧张和不安,呈现焦虑状态和恐惧心理. ...

  • 浅谈骨盆骨折的护理
  • 摘要:骨盆骨折是一种失血多.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的创伤性疾病,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长期卧床易导致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排便困难.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对骨盆骨折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有效护理.这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 ...

  • 护理三基病例分析题
  • 案例分析题 1.男性,65岁.晨起跑步中途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伴呕吐.冷汗和濒死感,持续1小时不缓解而急诊入院.护理查体:T37.6℃,脉搏4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8.0kPa.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轻度发绀,痛苦表情.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0.0×109/L,中性67%,淋巴23 ...

  • 腹部损伤护理常规
  • 腹部损伤护理常规 一.概念 腹部损伤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多数腹部损伤同时有严重的内脏损伤,如果伴有腹腔实质性脏器或大血管损伤可因大出血而致死亡,空腔脏器受损伤破裂时可发生严重的腹腔感染,临床上常以肝.脾破裂和肠破裂多见. 腹部开放性损伤:多系利器或火器伤所致,均有伤口与外界相通. 腹部闭和性损 ...

  • 神经外科健康教育
  • 入院宣教 外三科病房,是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我们护理服务的宗旨是本着爱心和奉献精神,尽职尽责,以人为本,视病犹亲,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满意.安全的护理服务,满足不同病人住院期间的需求,为病人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对疾病的防治知识给予术前.术后.出院的全面指导,使病人能得到有效救治,早 ...

  • 青霉素过敏的临床表现
  • 青霉素过敏的临床表现 1 过敏性休克:(1)呼吸系统症状:由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等(2)循环系统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等(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脑组织缺氧引起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 2 ...

  •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 外科部分 第一章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 普外科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一)术前评估 1.病人的心理状态,包括精神.情绪.应对能力.对手术有无心理准备.有无顾虑. 2.社会情况如环境影响,家庭态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3.年龄.性别.病史.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和临床表现. 4.既往健康史如患病史.过 ...

  •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体会
  •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措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护理措施,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具有不开腹.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