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堂丨庄子入"逍遥"的养生之道

庄子入“逍遥”的养生之道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庄子生于战国时期,楚威王闻庄子贤,许以为相,庄子坚执不受,且终身不仕。据说庄子靠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住在简陋不堪的小庵子里,有时还无米下锅。在这种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庄子不仅毫无沮丧之态地忘情于山水之间,而且粪土王侯,视高官厚禄为草芥。

1朴素的自然观

庄子指出,人之性即纯朴、无知、无欲,而现实社会的发展则不断地残害人的这种本性,许多人不明本性,时时处处追逐于外,抢夺于世,造成人性的沦丧,既伤身又害命,这可说是养生的极大危害。庄子说:“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性和本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是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在那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随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美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并居,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能够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就会完整地留传下来。”

庄子的本意是,人们只有保持“素”与“朴”的自然本性,才可 获得安适和闲静的生活;反之,有些人为谋“利”而死,有的人为“名”而亡,把自身作为牺牲品去谋取身外之物,这些正是人们养生之大害。

2顺应自然,自由自在

每个人生活在世间,总遇到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一个人能力太强必遭别人嫉妒,而能力太差又被众人瞧不起;一个人太有作为会树大招风,而无所作为者又常被人所忽视,等等这些,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做人是多么的难。庄子提出了所谓“一龙一蛇”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有一次,庄子行走于山林之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而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无动于衷。庄子便问是何原因,他们回答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便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就 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们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您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仍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悠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3超脱生死

有许多人平时十分重视养生的问题,但效果却不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这往往与人们看不破生死有关,既追求以物欲养其生,又时刻恐惧死亡的降临,如此安能真正养好“生”?庄子认为,人的生于死都是自然变化的某种形式,人自身无法去改变,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去在意了。

有一天,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她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人生在世,常受死亡念头的纠缠,龙其是老年人,经常出现对死的恐惧感,这样反而不利于养生长寿。庄子的超脱生死的养生理念,是养生的妙旨。

4“心斋”

何谓“心斋”?《庄子》提出:“心斋”即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意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成对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可见,庄子所言的“心斋”实指人心灵上纯静如一、毫无杂念的状态。此时,人虽有感官而毫无所觉,虽有思维而无所用。人的精神完全守住了静寂,身处万物包围之中而超于万物之外”这时的人由于与“道”合一,而渐入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这也是庄子养生术所欲实现的最终目的。“逍遥”之人,摆脱了时间纬度的束缚,无所谓生与死,任物来去,顺物而伸缩,无所牵累,宁静自如,这当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了。

庄子入“逍遥”的养生之道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庄子生于战国时期,楚威王闻庄子贤,许以为相,庄子坚执不受,且终身不仕。据说庄子靠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住在简陋不堪的小庵子里,有时还无米下锅。在这种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庄子不仅毫无沮丧之态地忘情于山水之间,而且粪土王侯,视高官厚禄为草芥。

1朴素的自然观

庄子指出,人之性即纯朴、无知、无欲,而现实社会的发展则不断地残害人的这种本性,许多人不明本性,时时处处追逐于外,抢夺于世,造成人性的沦丧,既伤身又害命,这可说是养生的极大危害。庄子说:“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性和本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是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在那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随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美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并居,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能够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就会完整地留传下来。”

庄子的本意是,人们只有保持“素”与“朴”的自然本性,才可 获得安适和闲静的生活;反之,有些人为谋“利”而死,有的人为“名”而亡,把自身作为牺牲品去谋取身外之物,这些正是人们养生之大害。

2顺应自然,自由自在

每个人生活在世间,总遇到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一个人能力太强必遭别人嫉妒,而能力太差又被众人瞧不起;一个人太有作为会树大招风,而无所作为者又常被人所忽视,等等这些,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做人是多么的难。庄子提出了所谓“一龙一蛇”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有一次,庄子行走于山林之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而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无动于衷。庄子便问是何原因,他们回答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便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就 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们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您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仍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悠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

3超脱生死

有许多人平时十分重视养生的问题,但效果却不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这往往与人们看不破生死有关,既追求以物欲养其生,又时刻恐惧死亡的降临,如此安能真正养好“生”?庄子认为,人的生于死都是自然变化的某种形式,人自身无法去改变,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去在意了。

有一天,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她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人生在世,常受死亡念头的纠缠,龙其是老年人,经常出现对死的恐惧感,这样反而不利于养生长寿。庄子的超脱生死的养生理念,是养生的妙旨。

4“心斋”

何谓“心斋”?《庄子》提出:“心斋”即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意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成对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可见,庄子所言的“心斋”实指人心灵上纯静如一、毫无杂念的状态。此时,人虽有感官而毫无所觉,虽有思维而无所用。人的精神完全守住了静寂,身处万物包围之中而超于万物之外”这时的人由于与“道”合一,而渐入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这也是庄子养生术所欲实现的最终目的。“逍遥”之人,摆脱了时间纬度的束缚,无所谓生与死,任物来去,顺物而伸缩,无所牵累,宁静自如,这当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了。


相关内容

  • "安徽地域文化"第二讲
  • "安徽地域文化"第二讲 第二讲 安徽的学术.科技.教育文化 安徽的学术文化 一般了解:老子及其思想.庄子及其思想.宋明理学.戴震及其皖派经学. 掌握:朱熹与新安理学.新文化运动. 一.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是安徽历史上早期的思想家之一.他建立了以" ...

  • [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思维中必定隐含着创作者内在的逻辑运思.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我们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的合乎现实的价值意义.基于此,当我们对<庄子>这部文学著作的研究现象进行结构性反思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篇章分析还是专著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隐藏着一些遗憾--< ...

  •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 ...

  • 庄子·内篇·应帝王闲散人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庄子·内篇·应帝王 2010-05-03 18:20阅读101评论0 庄子·内篇·应帝王 [题解]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 ...

  • 庄子最精华的84句哲言
  • 庄子最精华的84句哲言!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 ...

  • "庄周梦蝶"的寓旨
  • "庄周梦蝶"的寓旨 "庄周梦蝶"是流传很广的一则寓言,也是<齐物论>收束全篇的结尾,但其所寓之旨,因为牵涉到<齐物论>全文的内容,甚至于关涉到对庄子全部理论的把握,所以今日依然存在着许多误解. 寓言文字不多,且意象活泼,文字生动,为便于 ...

  •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 作者:郁建兴王新华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5年03期 [内容提要]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 ...

  • 庄子哲学思想与[庄子]散文特色
  • 唐孑哲学罂想与<座孑>散吏镑色 ◇姜维枫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100J 摘要:<庄子>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 ...

  • 庄子_心斋_坐忘_的解构思想探析
  • 庄子"心斋"."坐忘"的解构思想探析 李明钊 [摘要]"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体道方式,是通向"与道同 一"的终极境界的主要途径."心斋"和"坐忘&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