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不仅成为怀乡思亲的意象,还成为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的媒介。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雁,化身为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身影。

一、借雁抒离思

雁是大型候鸟, 不善于远距离飞翔, 它总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雁在诗词中多以离思的形象出现。如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闻雁》中写道:“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还有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二、借雁叹孤寂

雁之孤凄,似乎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最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怳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楚江空晚 ”,起首便诉空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一个“恨”字,刻画入微地写出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让人不禁扼腕一叹。

三、借雁表忠贞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而死而写下《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大雁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灵有性的人呢?《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雁与人对待爱情的忠贞何等相似啊! 王国维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四、借雁抒爱国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

这首《渔家傲》,写于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但很快他就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还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范仲淹年轻时就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五、借雁展独特个性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 “雁”意象大多被用来抒写离愁别绪、情爱相思、伤时感怀等情感,但也有借雁来实现诗词个性化的诗人。比如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有一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云游生活。十年

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所以一遇到可以倾诉的人便要一吐为快。“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此时诗人恰好目接风送秋雁之境,于是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剪不断、理还乱,他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李白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

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在《大雁归来》一文中把大雁在迁徙中的叫声说成是“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大雁也许不会知道,它们的歌声曾带给多少人创作的灵感,而它们的身影却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作者表达特定情感的意象,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其韵味让读者含咀不尽。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不仅成为怀乡思亲的意象,还成为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的媒介。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雁,化身为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身影。

一、借雁抒离思

雁是大型候鸟, 不善于远距离飞翔, 它总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雁在诗词中多以离思的形象出现。如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闻雁》中写道:“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还有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二、借雁叹孤寂

雁之孤凄,似乎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最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怳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楚江空晚 ”,起首便诉空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一个“恨”字,刻画入微地写出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让人不禁扼腕一叹。

三、借雁表忠贞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而死而写下《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大雁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灵有性的人呢?《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雁与人对待爱情的忠贞何等相似啊! 王国维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四、借雁抒爱国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

这首《渔家傲》,写于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但很快他就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还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范仲淹年轻时就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五、借雁展独特个性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 “雁”意象大多被用来抒写离愁别绪、情爱相思、伤时感怀等情感,但也有借雁来实现诗词个性化的诗人。比如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有一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云游生活。十年

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所以一遇到可以倾诉的人便要一吐为快。“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此时诗人恰好目接风送秋雁之境,于是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剪不断、理还乱,他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李白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

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在《大雁归来》一文中把大雁在迁徙中的叫声说成是“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大雁也许不会知道,它们的歌声曾带给多少人创作的灵感,而它们的身影却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作者表达特定情感的意象,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其韵味让读者含咀不尽。


相关内容

  •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 摘 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用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而认知诗学近年来的发展使得图形背景理论也常常被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众所周知,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本文试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出发,对李商隐的两首广为流传的<无题>诗进行剖析,以为 ...

  •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对_语言边界_的认识_禹勇
  •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语言边界"的认识 禹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我国古代学者不断地在本土语境内部探寻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界限,无论是先秦两汉时期对文学作为通识的知识形态的理解,还是到魏晋时期对文学语言场域中的"语言边界"的感知,或 ...

  • 对杜甫_沉郁顿挫_诗风的一种解读_许芳红
  • 136 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对杜甫/沉郁顿挫0诗风的一种解读 许芳红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南京大学,南京 提 210093) 要: 本文认为杜诗一联或一篇中时空意象与个人老病衰穷之孤独形象所构成的对比效果是杜诗/沉郁顿挫0风格 形成的来源之一.时空对个人的压迫凸 ...

  • 文学理论重难点
  • 文学理论部分(一.二.三) 绪 论 两对基本概念:文艺学与文学史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一个文学本质:文学发展史上关于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 ★★★★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从发生学角度看,文学源于生活. (中古"感物说",西方"摹仿说 ...

  • 卞之琳诗歌的知性色彩
  • 摘要 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 诗歌 象征 哲思 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 ...

  • 试论王维[辋川集]的模糊美
  • 试论王维<辋川集>的模糊美 试论王维<辋川集>的模糊美 纪 勇 作者简介:纪 勇,陕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海亮总校教科所主任兼私立诸暨高级中学教研处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首批个人会员,中国 ...

  • 失意人生的诗意言说_徐渭_墨葡萄_意象解析
  • 诗人诗作SHI REN SHI ZUO 失意人生的诗意言说 ---徐渭"墨葡萄"意象解析 黄敦兵 徐渭(1521-1593)的<题墨葡萄>诗,是他晚年的扛鼎之作,也是明诗中带有老辣风格的名作.可惜清人沈德潜汇编<明诗别裁集>时,并没有给予这首诗以适当的位置 ...

  •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

  •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_林晓云
  • 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 林晓云 在近二十年的批评实践中,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性别视角的独特存在.情感性的文本呈现.文本解读的繁荣与理论建设的低迷.这些特征的存在既确认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存在的合法性,又揭示了它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