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之间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 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 的各个部分、 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 的,不以 为转移。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的联系和 的联系,它们都是 联系。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 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们可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 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多样性

①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 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和偶然联系等。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 具有重要意义。

③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 (2)联系的条件性

①联系的条件性的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 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②联系的条件性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既要注重 ,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 ,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 为转移。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点有哪些?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4、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5、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是吗?

合作探究

1、说说你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联系?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之。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用联系的有关知识评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则是主观的”这一观点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如何理解这段话?

5、下列观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

①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④时势造英雄。⑤虚心使人进步。⑥牵一发而动全身。

6、下列观点正确吗?有何共同点?

①竭泽而渔 ②杀鸡取卵③逢“8”必发 ④彗星是“扫把星”,它的出现必有灾难 ⑤逢“4”必死,不吉利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 )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2、以下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

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4、无论是美国的金融海啸,还是日本海啸及核泄漏,均不仅影响了本国,还波及到其他邻国甚至全世界。这说明( )

A、联系是人为创造的 B、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C、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联系是无条件的

5、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将进一步改善怀化的交通状况,提升怀化作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二传手”的份量。这一事实意味着( )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只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就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6、沪昆高铁的兴建,将带动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0年以来,物价上涨已司空见惯,这一轮的价格上涨是国际国内、长期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为:( )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③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④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我们受到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养育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我们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我们应该感谢。学会感恩,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帮助他人、珍爱自己,才学会包容和奉献。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请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们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 和发展的 ,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 和发展的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 地位,整体 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 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 整体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 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 部分。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①树立 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 方案,实现整体的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 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 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 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 、 和内部结构的 趋势。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 ;要用 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有何区别?

2、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P57

4、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P58

5、阅读教材P58材料,思考:“木桶理论”的寓意何在?你能从中受到何启发? 6、阅读教材P59材料,思考: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7、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吗?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59页有关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提要钩玄”法和宋代苏东坡读书用的“八面受敌”法的有关材料,议一议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吗?举例说明。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吗?

4、下列成语、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①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②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5、闹钟的零件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把它们按照有序性构成闹钟时,闹钟就会准确报时,产生部分(零件)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分析材料说明的哲学道理。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以下能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

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②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③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④牵牛要牵牛鼻子。⑤牵一发而动全身。⑥千里之行,溃于蚁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⑥

2、在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全校师生的举止与校园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理是( )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3、下列选项中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据此回答4-5题: 4、我们重视调整优化结构的哲学依据在于( )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C、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D、是否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5、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A、搞好了部分,也就搞好了整体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可以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趋利避害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D、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二、非选择题

6、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要对下一年的国计民生做出政策安排,2010年12月10日—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针对物价上涨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针对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会议提出,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等;针对群众看病,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此外还对房价的调控及养老保障诸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请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两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 的科学,也是关于 的科学。 的观点和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 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

之网上的 或者 ,整个世界是一个 的有机整体。把握联系的 、 和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把握发展的 ,了解发展的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道路和 ,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 的错误观念。

2、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 到高级、由简单到 的发展过程中。 (2) 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 不多到 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 的过程。整个 ,也是不断发展的。

(4)发展的普遍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 之中,发展具有 。 ②方法论要求:用 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3、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 ,是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坚持用 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 。唯物辩证法的 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所包含的 和 的趋向性。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简述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3、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变化运动有何区别和联系?

4、阅读教材P62材料,思考:“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5、阅读教材P63材料,思考: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合作探究

1、 结合P63有关生产工具发展的四幅图片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

2、 分小组从不同角度举例,让大家感受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3、 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

4、发展与联系有何关系?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30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QQ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2、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今年是全国第一,明年可能就不是了。这一现象蕴涵的哲理是:①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不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很少的;②只要努力,就必然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③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④一切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这个观点( )

A、正确,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

B、错误,因为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

C、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正确,因为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4、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说明( )

A、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B、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 B、发展了的事物一定是运动变化的

C、新出现的事物一定是新事物 D、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事物一定是新事物

6、下列有关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B、发展是由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引起的

C、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二、非选择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坚持哪些方法论要求?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是符合 ,具有强大 和远大 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 、过时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其中 的、 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 ,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 的必然趋势,反映了 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 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和 的地方,人们对其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 ,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 新事物。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①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 的和 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 的、 的。事物发展是 和 的统一。

②方法论要求:要看到前途是 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 ,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指事物 的增减和 的变更,是一种 的、 的变化。

②质变是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是一种 的、 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总是从 开始的, 是质变的必要 , 是量变的必然 。质变又为新的 开辟道路,使事物在 的基础上开始新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②方法论要求

要做好 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 、促成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要反对拨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错误倾向。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

2、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3、新事物一定比旧事物强大,你认为呢?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吗?

5、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质变一定会使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吗?

6、阅读教材P65列宁语录,分析其中包含的哲理。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给你什么启示?

合作探究

1、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吗?举例说明。

2、说说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3、事物数量的增减一定会引起质变,你觉得呢?

4、“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间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2、我国国企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涵的哲理有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4、同等数量的黑白围棋子,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阵。这一事例说明( )

A、质变不都是量变的结果

B、围棋比赛的双方必然有胜有败

C、联系是普遍的

D、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5、下列说法中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含哲理一致的是( )

A、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B、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6、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城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体现了①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局部影响整体,要重视局部(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维护成员国共同利益、促进成员国互利合作的有效机制,成为维护实现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方对组织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人们也要看到,本地区发展还不时受到一些干扰甚至破坏,不利于共同发展与地区和谐。故我们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成员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概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 又 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是事物联系的 和发展的 。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2)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 ,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3)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 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 的。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以 和 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

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 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 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

②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 的观点看问题。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 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 和 上也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 、同一矛盾的两个 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坚持 。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 。一方面, 寓于 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 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 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 ,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 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3、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相同吗?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词汇中,既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又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望梅止渴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2、孟子在《告子下》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柳宗元在《柳河东集·敌戒》也说:“敌存灭祸,敌去召过。”这主要说明的是矛盾双方的( )

A、相互依存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B、相互包含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C、相互转化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D、相互斗争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为保障奥运会期间的蔬菜供应安全,为每个蔬菜编入唯一的条形码,即‘身份密码’,一旦发生

食品安全事故,可立即追溯到源头。”北京奥组委为食品安全编蔬菜“身份密码”的辩证法依据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4、“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和突出矛盾,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效。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

④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本质与主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差异,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哲学依据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非选择题

7、西部山区某县,耕地少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本地的实际:山地林木资源丰富,靠近城市,交通便利,靠传统农业农民难以致富,而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困难是农民缺少资金和技术、怕风险。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闯市场,落实订单,大力发展林业、花木、果木种植、蔬菜生产和加工、竹木加工,同时大搞劳务输出,使农民成了致富的多面手,人民群众的小康水平大大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该县县委、县政府是怎样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 发展过程中,处于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 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②原理: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相互影响。 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 。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抓 、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 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 矛盾,学会“弹钢琴”。

反对:不分主次的均衡论,只抓中心的“单打一”,将主次矛盾绝对化的静止的观点。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不论主、次要矛盾,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 地位、起 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既 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 地位,起 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 ,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 也就发生了变化。

③方法论: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 和支流。 反对: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混淆事物的性质。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 和 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又要看到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 。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③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 ,又要善于抓住 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 。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 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意义: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 事物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 的关键。

③要求: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 ;第五,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主要矛盾?

2、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是什么?

4、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合作探究

1、如何区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2、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是什么?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体现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的成语和俗语有( )

①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②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③因地制宜 ④唇亡齿寒 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A、①②③ B、④⑤ C、③⑤ D、①②④

2、评价原则之间常存在矛盾。要提高产品的性能,就要增加成本,使产品的价格上升;要考虑经济性原则,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升。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企业确定一个好的平衡点所运用的哲学方法是( )

A、两点论 B、重点论 C、均衡论 D、一点论 3、“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C、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在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的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关系 C、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必然会得到解决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5、对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这种做法: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坚持了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史记》卷八七载:秦宗室大臣皆方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请一切逐客”的建议( ) A、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符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D、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7、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充分享受其给工作、学习、交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加速的社会作用。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 ,它总是 、 和 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 ,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

2、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 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 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 ;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 。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

任何事物对它的那个时代和那些 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 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 。 (2)原理: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 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 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 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 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 和创新的。 (3)方法论: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 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 ,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2、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3、什么是“扬弃”?

合作探究

1、国外烧伤治疗权威曾认为,人的烧伤面积超过75﹪就无法挽回。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刻苦攻关,成功治疗了两个烧伤面积超过80﹪的工人。

思考: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什么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3、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哪些?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近年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 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

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徽调、汉剧、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 格的新剧种──京剧。二百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完全否定实现的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发展应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5、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 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

A、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B、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6、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说的是书本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重要来源。但 如果迷信书本,思维就会陷入僵化,创造性就会受到阻碍。上述观点表明( )

①书籍和实践都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②要反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书本知识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要坚持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书本知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孔子的德治思想,教育思想,还有他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论述,至今仍然发出明智的光辉,并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孔子的愚民思想,还有封建等级观念,应该彻底抛弃了。因此,我们今天对待孔子,仍然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在对传统的整修中加入新的基因,在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有更多独特的创造。但是,我们在“去其糟粕”的同时,千万要注意,不能将“脏水”连同“孩子”一齐倒掉了。

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 的发展;

创新与生产力的关系: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创新更新了人们的

,促进了的进步,提高了,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 的变革;

理论创新的作用:实践基础上的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与其他创新的关系: 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 和 的发展;

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 方式决定的。不同的 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 和理论指导下的 ,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通过 实现的。

(4)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 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 的

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 (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① 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 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 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 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什么?

3、举例说明创新的重大作用。

合作探究

1、创新的作用

2、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3、怎样培养不断创新的思维习惯?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3、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上材料说明( )

①科技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③我国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④科技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国的思想文化宝藏是极为丰富而珍贵的,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

①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来实现 ②对传统文化否定的越多,文化进步越快

③事物存在的条件有它的暂时性 ④中国的文化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说明 ( )

A、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B、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C、创新和超越,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D、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6、美国一直把工业技术创新放在优先位置,依靠新技术革命发展成为全球超级大国。欧盟的创新做法是依托跨国技术合作,将分散在各国的高科技力量、资金和技术系统组织起来,集中公关,为实现欧洲科技领先、经济兴旺奠定牢固的基础。上述事实表明( )

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能实现技术创新 ④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根据本市发展状况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强化政府科技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材料二、湖南省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在长沙召开,其宗旨在于“立足新时代发展前沿,引领自主创新浪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湖南经济创新发展”。这是湖南省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的重要会议。湖南10多个城市推动自主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各有所长,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和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建设“创新型湖南”做出贡献。

(1)材料一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说明湖南为什么重视“创新型湖南”建设?

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亚洲是一个多样化的地区,各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和彼此关切各不相同,新旧问题纵横交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l、2题。

1、目前的亚洲,新旧问题纵横交错。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2、亚洲是一个多样化地区,各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说明( )

A、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矛盾双方的依存是有条件的

C、意识总是根源于物质 D、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 《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支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这一要求蕴涵的辩证法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B、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把全面地看问题作为认识事物的基础 B、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C、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做工作既要抓住关键,又不能忽视一般

5、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要求我们( )

A、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6、有一句俗语,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下列说法与之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鲶鱼效应”是挪威渔民发现的使沙丁鱼保持鲜活的方法,打捞到船舱里的沙丁鱼死亡率高,渔民在船舱里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据此回答7、8题

7、“鲶鱼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8、如果船舱中放入的鲶鱼过多,则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 )

①做事情要注意分寸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0、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把两门甚至几门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建立综合性学科,产生了边缘 学科、模糊学科等,数学向生物学、社会科学渗透,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材料表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 B、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1、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 重要的大会。这里强调的是( )

A、部分的重要性 B、整体的重要性 C、物质的重要性 D、意识的重要性

12、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由红、蓝、绿三色构成“之”字形。“之” 字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达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之” 字寓意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D、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提法的变化所蕴涵的辩证法原理是( )

A、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14、我国古代有人提出了“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割裂了(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1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 这是因为( )

A、世界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每一事物都是由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的

16、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 的哲学观点是( )

①一分为二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辩证否定即“扬弃”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

①“文化大革命” ②克隆和纳米技术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 ④包装精美的假冒伪劣商品 ⑤计算机算命 ⑥成功奔月的“嫦娥一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18、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9、下列说法与“知彼知己”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

A、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0、为又好又快地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中央多次强调,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③矛盾双方主次之分永恒不变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说明

( )

A、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无限多样

22、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不断完善,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空间,机会平等。这表明( )

①任何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国情,满足基本住房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解决;政府主 导,社会参与;统一政策,因地制宜;省级总负责,市县抓落实。这告诉我们要(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掌握系统分析的方法 ③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④做到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为促进我国经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因为( )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D、整体统率和决定着部分

25、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抓住被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历史契机, 大胆创新,让古老的昆曲焕发出了崭新的魅力。青春版《牡丹亭》推出不到一年,品牌价值已达到 1000万元,成为中国昆曲史上的一大奇迹。昆曲的这一变化说明( )

A、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简答题(22分)

26、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针是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8分)

2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5分)

28、某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他们坚持狠抓经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他们常年开展“五爱、四有、三德、三礼”教育,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运用辩证法知识,说明上述做法的正确性。(9分)

三、分析说明题(10分)

29、在我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基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作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本应罚款300元,执法人员却因素质、心情等因素罚款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规范行政裁量权,为政府权力设限,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

四、案例探究题(18分)

30、服装品牌如何创新?网友纷纷发表看法:

看法一:服装品牌,需要继承与创新!创新服装品牌,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承载现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凸现以人为本心理需要,适应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文化欣赏需求,这就需要不折不挠的追求、探索和创新。

看法二:中国是个纺织大国,但是庞大的纺织品出口却赚不到更多的外汇,这是很令人头疼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创新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国家利益!

问题:(1)看法一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哲学道理?(10分)

(2)根据材料中的看法谈谈创新的意义。(8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之间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 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 的各个部分、 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 的,不以 为转移。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的联系和 的联系,它们都是 联系。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 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们可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 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多样性

①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 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和偶然联系等。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 具有重要意义。

③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 (2)联系的条件性

①联系的条件性的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 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②联系的条件性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既要注重 ,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 ,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 为转移。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点有哪些?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4、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5、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是吗?

合作探究

1、说说你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联系?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之。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用联系的有关知识评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则是主观的”这一观点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如何理解这段话?

5、下列观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联系:

①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④时势造英雄。⑤虚心使人进步。⑥牵一发而动全身。

6、下列观点正确吗?有何共同点?

①竭泽而渔 ②杀鸡取卵③逢“8”必发 ④彗星是“扫把星”,它的出现必有灾难 ⑤逢“4”必死,不吉利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 )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2、以下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3、1吨废报纸=850千克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

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4、无论是美国的金融海啸,还是日本海啸及核泄漏,均不仅影响了本国,还波及到其他邻国甚至全世界。这说明( )

A、联系是人为创造的 B、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C、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联系是无条件的

5、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将进一步改善怀化的交通状况,提升怀化作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二传手”的份量。这一事实意味着( )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只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就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6、沪昆高铁的兴建,将带动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0年以来,物价上涨已司空见惯,这一轮的价格上涨是国际国内、长期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为:( )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③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④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我们受到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养育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我们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我们应该感谢。学会感恩,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帮助他人、珍爱自己,才学会包容和奉献。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请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们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 和发展的 ,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 和发展的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 地位,整体 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 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 整体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 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 部分。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①树立 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 方案,实现整体的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 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 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 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 、 和内部结构的 趋势。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 ;要用 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有何区别?

2、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P57

4、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P58

5、阅读教材P58材料,思考:“木桶理论”的寓意何在?你能从中受到何启发? 6、阅读教材P59材料,思考:冯湛为什么能造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你有什么启发?

7、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吗?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59页有关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提要钩玄”法和宋代苏东坡读书用的“八面受敌”法的有关材料,议一议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吗?举例说明。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吗?

4、下列成语、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①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②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5、闹钟的零件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把它们按照有序性构成闹钟时,闹钟就会准确报时,产生部分(零件)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分析材料说明的哲学道理。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以下能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

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②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③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④牵牛要牵牛鼻子。⑤牵一发而动全身。⑥千里之行,溃于蚁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⑥

2、在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全校师生的举止与校园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理是( )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3、下列选项中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据此回答4-5题: 4、我们重视调整优化结构的哲学依据在于( )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C、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D、是否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5、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A、搞好了部分,也就搞好了整体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可以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趋利避害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D、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二、非选择题

6、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要对下一年的国计民生做出政策安排,2010年12月10日—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针对物价上涨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针对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会议提出,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等;针对群众看病,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此外还对房价的调控及养老保障诸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请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两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 的科学,也是关于 的科学。 的观点和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 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

之网上的 或者 ,整个世界是一个 的有机整体。把握联系的 、 和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把握发展的 ,了解发展的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道路和 ,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 的错误观念。

2、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 到高级、由简单到 的发展过程中。 (2) 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 不多到 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 的过程。整个 ,也是不断发展的。

(4)发展的普遍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 之中,发展具有 。 ②方法论要求:用 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3、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 ,是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坚持用 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 。唯物辩证法的 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所包含的 和 的趋向性。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简述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3、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变化运动有何区别和联系?

4、阅读教材P62材料,思考:“整个宇宙都要服从”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的神话为什么被打破?它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5、阅读教材P63材料,思考: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合作探究

1、 结合P63有关生产工具发展的四幅图片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

2、 分小组从不同角度举例,让大家感受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3、 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

4、发展与联系有何关系?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30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QQ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2、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今年是全国第一,明年可能就不是了。这一现象蕴涵的哲理是:①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不变化发展的事物是很少的;②只要努力,就必然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③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④一切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这个观点( )

A、正确,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

B、错误,因为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

C、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正确,因为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4、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说明( )

A、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B、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 B、发展了的事物一定是运动变化的

C、新出现的事物一定是新事物 D、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事物一定是新事物

6、下列有关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B、发展是由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引起的

C、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二、非选择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坚持哪些方法论要求?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是符合 ,具有强大 和远大 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 、过时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其中 的、 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 ,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 的必然趋势,反映了 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 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和 的地方,人们对其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 ,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 新事物。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①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 的和 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 的、 的。事物发展是 和 的统一。

②方法论要求:要看到前途是 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 ,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指事物 的增减和 的变更,是一种 的、 的变化。

②质变是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是一种 的、 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总是从 开始的, 是质变的必要 , 是量变的必然 。质变又为新的 开辟道路,使事物在 的基础上开始新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②方法论要求

要做好 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 、促成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要反对拨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错误倾向。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

2、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3、新事物一定比旧事物强大,你认为呢?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吗?

5、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质变一定会使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吗?

6、阅读教材P65列宁语录,分析其中包含的哲理。

7、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给你什么启示?

合作探究

1、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吗?举例说明。

2、说说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3、事物数量的增减一定会引起质变,你觉得呢?

4、“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间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2、我国国企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涵的哲理有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4、同等数量的黑白围棋子,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阵。这一事例说明( )

A、质变不都是量变的结果

B、围棋比赛的双方必然有胜有败

C、联系是普遍的

D、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5、下列说法中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含哲理一致的是( )

A、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B、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6、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城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体现了①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局部影响整体,要重视局部(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维护成员国共同利益、促进成员国互利合作的有效机制,成为维护实现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方对组织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人们也要看到,本地区发展还不时受到一些干扰甚至破坏,不利于共同发展与地区和谐。故我们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成员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概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 又 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是事物联系的 和发展的 。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2)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 ,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3)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 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 的。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同一以 和 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

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 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 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

②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 的观点看问题。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 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 和 上也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 、同一矛盾的两个 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坚持 。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 。一方面, 寓于 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 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 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 ,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 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矛盾?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3、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相同吗?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词汇中,既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又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望梅止渴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2、孟子在《告子下》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柳宗元在《柳河东集·敌戒》也说:“敌存灭祸,敌去召过。”这主要说明的是矛盾双方的( )

A、相互依存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B、相互包含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C、相互转化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D、相互斗争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为保障奥运会期间的蔬菜供应安全,为每个蔬菜编入唯一的条形码,即‘身份密码’,一旦发生

食品安全事故,可立即追溯到源头。”北京奥组委为食品安全编蔬菜“身份密码”的辩证法依据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4、“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和突出矛盾,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效。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

④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本质与主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差异,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哲学依据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非选择题

7、西部山区某县,耕地少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本地的实际:山地林木资源丰富,靠近城市,交通便利,靠传统农业农民难以致富,而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困难是农民缺少资金和技术、怕风险。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闯市场,落实订单,大力发展林业、花木、果木种植、蔬菜生产和加工、竹木加工,同时大搞劳务输出,使农民成了致富的多面手,人民群众的小康水平大大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该县县委、县政府是怎样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 发展过程中,处于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 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②原理: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相互影响。 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 。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抓 、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 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 矛盾,学会“弹钢琴”。

反对:不分主次的均衡论,只抓中心的“单打一”,将主次矛盾绝对化的静止的观点。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不论主、次要矛盾,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 地位、起 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既 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 地位,起 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 ,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 也就发生了变化。

③方法论: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 和支流。 反对: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混淆事物的性质。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 和 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又要看到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 。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③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 ,又要善于抓住 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 。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 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意义: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 事物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 的关键。

③要求: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 ;第五,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主要矛盾?

2、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是什么?

4、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合作探究

1、如何区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

2、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是什么?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体现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的成语和俗语有( )

①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②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③因地制宜 ④唇亡齿寒 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A、①②③ B、④⑤ C、③⑤ D、①②④

2、评价原则之间常存在矛盾。要提高产品的性能,就要增加成本,使产品的价格上升;要考虑经济性原则,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升。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企业确定一个好的平衡点所运用的哲学方法是( )

A、两点论 B、重点论 C、均衡论 D、一点论 3、“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C、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在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的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关系 C、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必然会得到解决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5、对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这种做法: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坚持了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史记》卷八七载:秦宗室大臣皆方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请一切逐客”的建议( ) A、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符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D、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7、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充分享受其给工作、学习、交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信息传播加速的社会作用。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 ,它总是 、 和 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 ,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

2、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 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 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 ;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 。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

任何事物对它的那个时代和那些 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 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 。 (2)原理: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 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 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 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 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 和创新的。 (3)方法论: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 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 ,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2、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3、什么是“扬弃”?

合作探究

1、国外烧伤治疗权威曾认为,人的烧伤面积超过75﹪就无法挽回。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刻苦攻关,成功治疗了两个烧伤面积超过80﹪的工人。

思考: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什么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3、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哪些?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近年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 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

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徽调、汉剧、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 格的新剧种──京剧。二百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完全否定实现的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发展应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5、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 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

A、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B、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6、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说的是书本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重要来源。但 如果迷信书本,思维就会陷入僵化,创造性就会受到阻碍。上述观点表明( )

①书籍和实践都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②要反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书本知识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要坚持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书本知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孔子的德治思想,教育思想,还有他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论述,至今仍然发出明智的光辉,并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孔子的愚民思想,还有封建等级观念,应该彻底抛弃了。因此,我们今天对待孔子,仍然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在对传统的整修中加入新的基因,在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有更多独特的创造。但是,我们在“去其糟粕”的同时,千万要注意,不能将“脏水”连同“孩子”一齐倒掉了。

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教材梳理]

(一)阅读教材并填空: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 的发展;

创新与生产力的关系: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创新更新了人们的

,促进了的进步,提高了,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 的变革;

理论创新的作用:实践基础上的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与其他创新的关系: 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 和 的发展;

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 方式决定的。不同的 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 和理论指导下的 ,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通过 实现的。

(4)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 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 的

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 (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① 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 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 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 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什么?

3、举例说明创新的重大作用。

合作探究

1、创新的作用

2、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3、怎样培养不断创新的思维习惯?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3、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上材料说明( )

①科技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③我国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④科技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国的思想文化宝藏是极为丰富而珍贵的,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

①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来实现 ②对传统文化否定的越多,文化进步越快

③事物存在的条件有它的暂时性 ④中国的文化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说明 ( )

A、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B、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C、创新和超越,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D、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6、美国一直把工业技术创新放在优先位置,依靠新技术革命发展成为全球超级大国。欧盟的创新做法是依托跨国技术合作,将分散在各国的高科技力量、资金和技术系统组织起来,集中公关,为实现欧洲科技领先、经济兴旺奠定牢固的基础。上述事实表明( )

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能实现技术创新 ④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材料一、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根据本市发展状况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强化政府科技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材料二、湖南省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在长沙召开,其宗旨在于“立足新时代发展前沿,引领自主创新浪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湖南经济创新发展”。这是湖南省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的重要会议。湖南10多个城市推动自主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各有所长,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和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建设“创新型湖南”做出贡献。

(1)材料一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说明湖南为什么重视“创新型湖南”建设?

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亚洲是一个多样化的地区,各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和彼此关切各不相同,新旧问题纵横交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l、2题。

1、目前的亚洲,新旧问题纵横交错。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2、亚洲是一个多样化地区,各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说明( )

A、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矛盾双方的依存是有条件的

C、意识总是根源于物质 D、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 《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支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这一要求蕴涵的辩证法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 B、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把全面地看问题作为认识事物的基础 B、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C、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做工作既要抓住关键,又不能忽视一般

5、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要求我们( )

A、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6、有一句俗语,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下列说法与之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鲶鱼效应”是挪威渔民发现的使沙丁鱼保持鲜活的方法,打捞到船舱里的沙丁鱼死亡率高,渔民在船舱里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据此回答7、8题

7、“鲶鱼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8、如果船舱中放入的鲶鱼过多,则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 )

①做事情要注意分寸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0、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把两门甚至几门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建立综合性学科,产生了边缘 学科、模糊学科等,数学向生物学、社会科学渗透,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材料表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 B、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1、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 重要的大会。这里强调的是( )

A、部分的重要性 B、整体的重要性 C、物质的重要性 D、意识的重要性

12、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由红、蓝、绿三色构成“之”字形。“之” 字有出生、生生不息之意,也有到达之意。其字形曲折,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之” 字寓意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D、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提法的变化所蕴涵的辩证法原理是( )

A、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14、我国古代有人提出了“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割裂了(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1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 这是因为( )

A、世界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每一事物都是由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的

16、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 的哲学观点是( )

①一分为二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辩证否定即“扬弃”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

①“文化大革命” ②克隆和纳米技术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 ④包装精美的假冒伪劣商品 ⑤计算机算命 ⑥成功奔月的“嫦娥一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18、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9、下列说法与“知彼知己”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

A、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0、为又好又快地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中央多次强调,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③矛盾双方主次之分永恒不变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说明

( )

A、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无限多样

22、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不断完善,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空间,机会平等。这表明( )

①任何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国情,满足基本住房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解决;政府主 导,社会参与;统一政策,因地制宜;省级总负责,市县抓落实。这告诉我们要( )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掌握系统分析的方法 ③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④做到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为促进我国经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因为( )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D、整体统率和决定着部分

25、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抓住被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历史契机, 大胆创新,让古老的昆曲焕发出了崭新的魅力。青春版《牡丹亭》推出不到一年,品牌价值已达到 1000万元,成为中国昆曲史上的一大奇迹。昆曲的这一变化说明( )

A、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简答题(22分)

26、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针是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8分)

2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5分)

28、某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他们坚持狠抓经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他们常年开展“五爱、四有、三德、三礼”教育,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运用辩证法知识,说明上述做法的正确性。(9分)

三、分析说明题(10分)

29、在我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基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作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本应罚款300元,执法人员却因素质、心情等因素罚款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规范行政裁量权,为政府权力设限,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

四、案例探究题(18分)

30、服装品牌如何创新?网友纷纷发表看法:

看法一:服装品牌,需要继承与创新!创新服装品牌,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承载现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凸现以人为本心理需要,适应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文化欣赏需求,这就需要不折不挠的追求、探索和创新。

看法二:中国是个纺织大国,但是庞大的纺织品出口却赚不到更多的外汇,这是很令人头疼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创新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国家利益!

问题:(1)看法一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哲学道理?(10分)

(2)根据材料中的看法谈谈创新的意义。(8分)


相关内容

  • [塑造良好的性格]期末复习题及答案201412
  •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塑造良好的性格>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性格 2.自信 二.简答题(共20分) 1.如何使家庭教育科学化. 2.简述如何培养友善的性格? 3.简述如何培养创新的性格?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塑造自己良 ...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 教 ...

  •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锦山五中 谢永芳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

  •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①哲学就在我身边 (1 )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①.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 四年级上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 13-14上学期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栗智灵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 ...

  •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在经过上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部分学生们自觉性仍然较差,上课有小 ...

  • 2017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A) A.纪律型 B.逻辑型 C.空想型 D.表现型 2[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B A.个性灵活.开放 B.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C.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D.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单选题](2分 ...

  •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思想状况 在学习中,同学们对语文学科比较爱学,他们主动找一些课外书籍,课外资料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水平,还有的主动购一些有关写作知识的书籍来丰富自己写作水平,发现他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知识水平 多数同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口语交际能力,能 ...

  • 课题行动计划
  • 科学课 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探究过程中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课题行动计划 一. 创新模式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成了科学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新实践.任何教学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的传授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对继承优秀的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和开发学生智 ...

  • 五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中国大学网范文之教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