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发 展 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顾智明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2003年4月 南京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摘 要: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世界历史眼光‛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主要包括: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无产阶级‚世界历史性‛事业。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依然有着振耷发聩的意义。

当下,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正以咄咄逼人之势改变着世界,不能不受到世人高度关注,成为经济、政治、文化论辩的核心话题。由此吸引着学界、包括西方原本与马克思主义无缘的哲学大师把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特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世界历史眼光‛认识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深厚意蕴。‚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了解全球现实变化最有用的分析工具‛(多斯桑托斯语) ,马克思‚与我们同行‛,‚与时代同行‛(德里达语) 。

一、 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

这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

论品质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性特征。

15世纪末年,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由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随后,16世纪尼德兰革命,17世纪英国革命,18世纪法国革命,市场、贸易、资本扩张。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①到19世纪中叶,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最终形成。

这时,正是马克思及恩格斯走上理论舞台之际,时代决定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理论探求和价值指向。抱着‚为人类谋福利‛的远大理想和‚哲学世界化‛的理论探求,马克思恩格斯从德国到法国、比利时、英国……,纵观世界风云,博采人类知识,胸怀日益宽广,视域充分展开。他们批判里格尔,超越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转向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所谓‚现实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以往狭隘的区域性生产关系相区别,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国际性生产关系‛。这种‚国

际性生产关系‛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周围感性世界‛,铸造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眼光‛,成为马克思对人类两大贡献之一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语境和时代特色。如:就在唯物史观诞生前夜(1845年3月) ,马克思在批判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弗〃李斯特的著作时,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现代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制约下,一个民族所做的事情就是为整个人类所做的事情②。几个月后(1845年冬)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站在唯物史观高度认识世界历史,认为孤立分割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和‚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个事实‛。③世界历史的形成,生产社会化、国际化,造就着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世界民族和‚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世界历史眼光‛就不可能取得对现实社会问题准确全面的认识。《共产党宣言》正是以‚世界历史眼光‛从错综复杂的世界关系脉络中开掘出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

诸问题。

可见,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眼光‛密不可分。在马克思看来,取代与历史实际隔绝的历史哲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其量不过是对于人类历史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结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④。所谓‚现实的历史‛,主要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历史‛。为此,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取得对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后,更为重视运用其方法于现实世界历史的研究,从中验证,发展唯物史观,深化、拓展其‚世界历史眼光‛。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写一部经济学巨著,在拟定的纲目中准备写‚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等,然后再集中写‚世界市场和危机‛。⑤马克思积四十年心血写成的《资本论》及晚年专心研究人类学,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宏大视角。可以这么说,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从纵向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横向上则侧重揭示了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的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世界历史,其形成过程、本质特征、历史走向等等,由此形成了特有的‚世界历史眼光‛。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眼光‛的不可分割性,使唯物史观有着以往任何历史理论都无法比拟的

现实针对性和强大生命力,也使马克思的视野超过了以往和同时代的思想家。

关于世界历史眼光的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有揭示。1784年康德发展了《从世界主义出发的世界通史观念》,呼吁人们走出狭小的民族圈子,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康德甚至提出‚世界公民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勾勒出世界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由东方向西方辩证发展的图景,并试图以世界历史的视角考察市民社会诸问题。为此,恩格斯评价说,黑格尔的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⑥这无疑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但唯心主义历史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世界历史眼光,特别是黑格尔,当他把人的粗暴的和野蛮的欲望从世界历史中剔除的时候,他自己就中了‚理性的狡计‛,陷入无法摆脱的思维困境。难怪黑格尔引用《圣经》叹道:‚太阳底下没有任何新的东西‛。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超越费尔巴哈,创立唯物史观,把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奠定在科学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眼光;同时使唯物史观与现实的历史紧密结合,进而显示出以往任何历史理论都不可比拟的现实针对性和强大生命力。

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辞世一个多世纪,历史愈来愈在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世界历史推进,这就是人们称之的‚全

球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言‛。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灾难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生活与行动、我们的组织与机构,按照地方——全球的坐标重新定向,重新组织‛。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历史观‛在现代西方悄然兴起,主张用更广阔的世界观解释社会事件。与之相呼应,还有‚世界体系‛理论,主张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固然有诸多合理因素,但真正有魅力的还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可是,长期以来,学界肯定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革命变革,但往往停留在一般哲学方法论层面上,对其深入展开的‚世界历史眼光‛往往重视不够,研究不深,以至把人的‚社会关系‛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区域性生产关系,又归结为阶级关系,盲目排外,做茧自缚,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事实教育了人们,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就要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他的学说,特别是作为两大贡献首要贡献的唯物史观,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

资产阶级‚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又是反历史的,因而必

将被超越。当代全球化绝非资本主义一体化,扬弃资本主义才是根本出路。这便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眼光‛里表现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又表现出鲜明的反历史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⑧大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便利等等,将分裂的人群和孤立的地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⑨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色教堂的奇迹,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徒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同时,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了资本的历史局限性。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的发展所造成的几个极限:必要劳动是剩余劳动的极限;价值实现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极限;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其手段发展的极限。一方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动力。另方面,生产力越发展便越排挤活劳动,造成无限

地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与资本增殖有限目的之间的矛盾,资本成为资本发展的极限。与此同时,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造成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人丧失了固有的本质深陷于物的奴役之中,使之片面、畸形。这种状况只能导致国际、国内矛盾加剧。由此决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是有限的,它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必将被扬弃,进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新时代。《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无不耀现着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今天,基于上世纪后期社会主义的挫折,资本主义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全球原野上狂奔,资本加速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世界是不是真的一体化于资本主义,从而宣告了‚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有助于我们认识各种美化资本主义并将之永恒化的学说,看到当代全球化的本质及其走向。

当代资本全球化的反全球性、反历史性,说明最终它将要被超越。在科技革命浪潮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各国的经济不仅通过贸易而且直接通过生产联结在一起,世界性生产力体系正处在不断形成之中,客观上不仅要求突破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国家、地区的局限,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对国际性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合理调节。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军事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化‛幌子下力图把自己的制度安排、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世界,以满足自身生产扩大的趋势,实现对他国的剥削和掠夺。这样,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国际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与创造更高的全球生产力的矛盾;推行强权政治与实现世界平等、民主的矛盾;文化、价值霸权主义与源远流长的各民族文化、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矛盾。后者才是全球化的本质,是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资本的‚全球化‛本质上是反全球化、反历史潮流的,因而必将被超越。放眼当代世界,令人忧虑的生态、资源、贫困、战争、恐怖、人的精神失落等等,无不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深化的表现,表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极限。压迫民族‚用来压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后总是要反过来反对他自己‛。B10‚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地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则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B11资本全球化中诸种否定因素的不断生长,最终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

全球化取而代之。

三、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世界历史性”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在揭示了资本为主体的世界历史转向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世界历史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平台上,对越过‚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世界历史性‛事业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揭示。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振耳发聩的意义。

第一,确立‚世界历史‛的宽阔视野。这是马克思认识当代世界的特点,亦是他强调的根本观点。在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成熟以后的著作中,经常使用‚世界性的‛、‚全球的‛、‚普遍的‛、‚宽广的‛、‚全面的‛等概念,以同‚氏族的‛、‚民族的‛、‚狭隘的‛、‚地方性的‛等概念相区别,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B12确立世界历史的胸怀和眼光,是‚富有远见‛、‚目光远大‛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本质之所在,唯有确立世界历史的眼光,无产阶级才有可能真正以主体的姿态投身世界历史大潮推进世界历史性事业。

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展开和深入,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艺术创造以及环境污染、金

融风暴、战争风云、恐怖事件、疾病传染……,无不与各地区、国家的人们息息相关,你不关心它们,它们也会影响你。这就十分需要放眼世界,摆脱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生密切的联系,用世界历史之镜,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借世界历史平台,获得利用全球人类的创造能力,进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加速发展自己。狭隘保守、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只能作茧自缚、落后挨打。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果生活在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缺乏世界历史眼光还情有可原的话,因为那时候有机会睁眼看世界的只有极少数先觉者,更谈不上科学世界观指导了。落后挨打的历史深深地教育了国人,特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应该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和眼界,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在同世界不同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各种多元主体的交往、碰撞中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吸取养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历史地对待资本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曾经起过伟大的文明作用。可是,资产阶级在推进世界历史过程中,进行野蛮的掠夺、压迫、屠杀以及各种损人利己的行径,给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

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资产阶级‚是用血与火的文字截入人类编年史的‛。B14特别是资产阶级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今天又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生产力,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所推行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但历史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它将被超越而不是最终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对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念,要警惕西方国家设下的‚全球化陷阱‛。与此同时,又不能不看到,西方国家在扩展世界市场过程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和拥有的科学技术,以及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如: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信用等,都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如马克思言,充分‚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不能一提‚反对西方化‛、‚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就把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东西也反对掉。

第三,让民族的更好地成为世界的。全球化使人们之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跨国公司的崛起,人员、资本、信息、各类物资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种多元主体的交往、碰撞,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融合,使人的生存方

式、生存境遇在许多方面公共化,日益将多元差异的生存主体联结在一起,彼此之间通过交往实践结成生存的共在结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B15随着全球化的展开和深入,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都必然地将之融入世界整体化的进程中去,日益摆脱狭隘的‚群生活‛,过普遍联系的‚类生活‛。与此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当代国际交往的主体仍然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利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思想文化不应该亦不可能被全球化浪潮冲洗得和西方国家完全一样,一切必须从本民族国家的实际出发,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越是民族的往往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科学的价值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寻求全球化——民族化、统一性——多样性、传统——现代、人类——自然、目的——手段等诸方面的整合之道,走出一条人与社会、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客观上,世界历史是向所有国家、地区以及这些国家、地区的人们招手的,由于主体能动性差异,任何国家、地区都不能永远把持世界历史空间。早在1850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就曾预言,世界历史的潮头最先是在地中海沿岸出现的,伴随地理大发现又转向大西洋沿岸,将来

将转向太平洋地区。B16特别是马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中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东西方社会发展进程,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借助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普遍联系和交往,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文化和经验,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后利用社会制度优势,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走到世界历史前头。只要我们顽强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实现马克思的预言,中华民族一定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7页。 ③⑥ B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页。第2卷第121页,第586页。

④B12⑤B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第40页。第12卷第259页。第4卷第295—296页。

⑦“德”乌尔利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⑧⑨ B13 B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第277页,第772页。第2卷第261页。

B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2页。

B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3—264页。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发 展 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顾智明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2003年4月 南京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摘 要: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世界历史眼光‛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主要包括: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无产阶级‚世界历史性‛事业。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依然有着振耷发聩的意义。

当下,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正以咄咄逼人之势改变着世界,不能不受到世人高度关注,成为经济、政治、文化论辩的核心话题。由此吸引着学界、包括西方原本与马克思主义无缘的哲学大师把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特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世界历史眼光‛认识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深厚意蕴。‚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了解全球现实变化最有用的分析工具‛(多斯桑托斯语) ,马克思‚与我们同行‛,‚与时代同行‛(德里达语) 。

一、 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

这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

论品质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性特征。

15世纪末年,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由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随后,16世纪尼德兰革命,17世纪英国革命,18世纪法国革命,市场、贸易、资本扩张。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①到19世纪中叶,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最终形成。

这时,正是马克思及恩格斯走上理论舞台之际,时代决定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理论探求和价值指向。抱着‚为人类谋福利‛的远大理想和‚哲学世界化‛的理论探求,马克思恩格斯从德国到法国、比利时、英国……,纵观世界风云,博采人类知识,胸怀日益宽广,视域充分展开。他们批判里格尔,超越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转向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所谓‚现实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以往狭隘的区域性生产关系相区别,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国际性生产关系‛。这种‚国

际性生产关系‛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周围感性世界‛,铸造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眼光‛,成为马克思对人类两大贡献之一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语境和时代特色。如:就在唯物史观诞生前夜(1845年3月) ,马克思在批判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弗〃李斯特的著作时,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现代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制约下,一个民族所做的事情就是为整个人类所做的事情②。几个月后(1845年冬)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站在唯物史观高度认识世界历史,认为孤立分割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和‚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个事实‛。③世界历史的形成,生产社会化、国际化,造就着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世界民族和‚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世界历史眼光‛就不可能取得对现实社会问题准确全面的认识。《共产党宣言》正是以‚世界历史眼光‛从错综复杂的世界关系脉络中开掘出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

诸问题。

可见,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眼光‛密不可分。在马克思看来,取代与历史实际隔绝的历史哲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其量不过是对于人类历史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结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④。所谓‚现实的历史‛,主要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历史‛。为此,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取得对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后,更为重视运用其方法于现实世界历史的研究,从中验证,发展唯物史观,深化、拓展其‚世界历史眼光‛。如: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写一部经济学巨著,在拟定的纲目中准备写‚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等,然后再集中写‚世界市场和危机‛。⑤马克思积四十年心血写成的《资本论》及晚年专心研究人类学,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宏大视角。可以这么说,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从纵向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横向上则侧重揭示了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的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世界历史,其形成过程、本质特征、历史走向等等,由此形成了特有的‚世界历史眼光‛。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眼光‛的不可分割性,使唯物史观有着以往任何历史理论都无法比拟的

现实针对性和强大生命力,也使马克思的视野超过了以往和同时代的思想家。

关于世界历史眼光的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有揭示。1784年康德发展了《从世界主义出发的世界通史观念》,呼吁人们走出狭小的民族圈子,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历史。康德甚至提出‚世界公民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勾勒出世界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由东方向西方辩证发展的图景,并试图以世界历史的视角考察市民社会诸问题。为此,恩格斯评价说,黑格尔的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⑥这无疑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但唯心主义历史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世界历史眼光,特别是黑格尔,当他把人的粗暴的和野蛮的欲望从世界历史中剔除的时候,他自己就中了‚理性的狡计‛,陷入无法摆脱的思维困境。难怪黑格尔引用《圣经》叹道:‚太阳底下没有任何新的东西‛。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超越费尔巴哈,创立唯物史观,把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奠定在科学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眼光;同时使唯物史观与现实的历史紧密结合,进而显示出以往任何历史理论都不可比拟的现实针对性和强大生命力。

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辞世一个多世纪,历史愈来愈在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世界历史推进,这就是人们称之的‚全

球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言‛。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灾难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生活与行动、我们的组织与机构,按照地方——全球的坐标重新定向,重新组织‛。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历史观‛在现代西方悄然兴起,主张用更广阔的世界观解释社会事件。与之相呼应,还有‚世界体系‛理论,主张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固然有诸多合理因素,但真正有魅力的还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可是,长期以来,学界肯定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革命变革,但往往停留在一般哲学方法论层面上,对其深入展开的‚世界历史眼光‛往往重视不够,研究不深,以至把人的‚社会关系‛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区域性生产关系,又归结为阶级关系,盲目排外,做茧自缚,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事实教育了人们,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就要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他的学说,特别是作为两大贡献首要贡献的唯物史观,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

资产阶级‚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又是反历史的,因而必

将被超越。当代全球化绝非资本主义一体化,扬弃资本主义才是根本出路。这便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眼光‛里表现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又表现出鲜明的反历史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⑧大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便利等等,将分裂的人群和孤立的地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⑨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色教堂的奇迹,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徒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同时,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了资本的历史局限性。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的发展所造成的几个极限:必要劳动是剩余劳动的极限;价值实现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极限;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其手段发展的极限。一方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动力。另方面,生产力越发展便越排挤活劳动,造成无限

地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与资本增殖有限目的之间的矛盾,资本成为资本发展的极限。与此同时,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造成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人丧失了固有的本质深陷于物的奴役之中,使之片面、畸形。这种状况只能导致国际、国内矛盾加剧。由此决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是有限的,它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必将被扬弃,进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新时代。《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无不耀现着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今天,基于上世纪后期社会主义的挫折,资本主义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全球原野上狂奔,资本加速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世界是不是真的一体化于资本主义,从而宣告了‚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有助于我们认识各种美化资本主义并将之永恒化的学说,看到当代全球化的本质及其走向。

当代资本全球化的反全球性、反历史性,说明最终它将要被超越。在科技革命浪潮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各国的经济不仅通过贸易而且直接通过生产联结在一起,世界性生产力体系正处在不断形成之中,客观上不仅要求突破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国家、地区的局限,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对国际性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合理调节。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军事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化‛幌子下力图把自己的制度安排、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世界,以满足自身生产扩大的趋势,实现对他国的剥削和掠夺。这样,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国际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与创造更高的全球生产力的矛盾;推行强权政治与实现世界平等、民主的矛盾;文化、价值霸权主义与源远流长的各民族文化、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矛盾。后者才是全球化的本质,是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资本的‚全球化‛本质上是反全球化、反历史潮流的,因而必将被超越。放眼当代世界,令人忧虑的生态、资源、贫困、战争、恐怖、人的精神失落等等,无不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深化的表现,表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极限。压迫民族‚用来压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后总是要反过来反对他自己‛。B10‚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地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则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B11资本全球化中诸种否定因素的不断生长,最终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

全球化取而代之。

三、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世界历史性”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在揭示了资本为主体的世界历史转向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世界历史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平台上,对越过‚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世界历史性‛事业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揭示。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振耳发聩的意义。

第一,确立‚世界历史‛的宽阔视野。这是马克思认识当代世界的特点,亦是他强调的根本观点。在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成熟以后的著作中,经常使用‚世界性的‛、‚全球的‛、‚普遍的‛、‚宽广的‛、‚全面的‛等概念,以同‚氏族的‛、‚民族的‛、‚狭隘的‛、‚地方性的‛等概念相区别,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B12确立世界历史的胸怀和眼光,是‚富有远见‛、‚目光远大‛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本质之所在,唯有确立世界历史的眼光,无产阶级才有可能真正以主体的姿态投身世界历史大潮推进世界历史性事业。

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展开和深入,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艺术创造以及环境污染、金

融风暴、战争风云、恐怖事件、疾病传染……,无不与各地区、国家的人们息息相关,你不关心它们,它们也会影响你。这就十分需要放眼世界,摆脱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生密切的联系,用世界历史之镜,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借世界历史平台,获得利用全球人类的创造能力,进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加速发展自己。狭隘保守、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只能作茧自缚、落后挨打。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果生活在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缺乏世界历史眼光还情有可原的话,因为那时候有机会睁眼看世界的只有极少数先觉者,更谈不上科学世界观指导了。落后挨打的历史深深地教育了国人,特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应该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和眼界,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在同世界不同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各种多元主体的交往、碰撞中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吸取养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历史地对待资本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曾经起过伟大的文明作用。可是,资产阶级在推进世界历史过程中,进行野蛮的掠夺、压迫、屠杀以及各种损人利己的行径,给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

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资产阶级‚是用血与火的文字截入人类编年史的‛。B14特别是资产阶级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今天又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生产力,在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所推行的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但历史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它将被超越而不是最终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对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念,要警惕西方国家设下的‚全球化陷阱‛。与此同时,又不能不看到,西方国家在扩展世界市场过程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和拥有的科学技术,以及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如: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信用等,都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如马克思言,充分‚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不能一提‚反对西方化‛、‚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就把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东西也反对掉。

第三,让民族的更好地成为世界的。全球化使人们之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跨国公司的崛起,人员、资本、信息、各类物资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各种多元主体的交往、碰撞,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融合,使人的生存方

式、生存境遇在许多方面公共化,日益将多元差异的生存主体联结在一起,彼此之间通过交往实践结成生存的共在结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B15随着全球化的展开和深入,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都必然地将之融入世界整体化的进程中去,日益摆脱狭隘的‚群生活‛,过普遍联系的‚类生活‛。与此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当代国际交往的主体仍然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利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思想文化不应该亦不可能被全球化浪潮冲洗得和西方国家完全一样,一切必须从本民族国家的实际出发,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越是民族的往往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科学的价值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寻求全球化——民族化、统一性——多样性、传统——现代、人类——自然、目的——手段等诸方面的整合之道,走出一条人与社会、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客观上,世界历史是向所有国家、地区以及这些国家、地区的人们招手的,由于主体能动性差异,任何国家、地区都不能永远把持世界历史空间。早在1850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就曾预言,世界历史的潮头最先是在地中海沿岸出现的,伴随地理大发现又转向大西洋沿岸,将来

将转向太平洋地区。B16特别是马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中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东西方社会发展进程,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借助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普遍联系和交往,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文化和经验,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后利用社会制度优势,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走到世界历史前头。只要我们顽强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实现马克思的预言,中华民族一定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7页。 ③⑥ B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页。第2卷第121页,第586页。

④B12⑤B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第40页。第12卷第259页。第4卷第295—296页。

⑦“德”乌尔利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⑧⑨ B13 B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第277页,第772页。第2卷第261页。

B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2页。

B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3—264页。


相关内容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锺练修养心得体会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员的党性及进行党性修养要与时俱进 ...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点是确定不变的;同时,它又是不断运动着的客观实在,随着客观环境及党自身认识 ...

  •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经济全球化--
  •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经济全球化 作者简介: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急速发展,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体系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生产体系也日臻完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了日趋激烈的竞争,激烈竞争的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从经济全球化里 ...

  • 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与理论创新
  •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这一科学体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自身发展的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 摘要:马克思主义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使其在中国广泛传播,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它的重要意义,充分学习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对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企业员工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极具现实意义.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思想有了层次的提高.这之中包括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的扩大了视野.通过学习之后,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 ...

  • 海德格尔的_存在论差异_理论及其启示
  • 195 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理论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人们通常把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理解为对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肯定, 本文首次揭示了存在论差异的四重含义, 并进而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当前的存在论研究.形而上学史研究和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史研究的重大 ...

  • 在提高本领中展现先进性
  •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党员的工作特点各有不同,衡量其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居于决策.指挥的地位,必须努力提高认识世界.领导发展.促进和谐和自我改造的本领,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领导实践中. 提高认识世界的 ...

  • 马克思原理第一次作业
  • 马克思基本原理读后感 一.<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我国著名领袖毛泽东的重要代表作,写于1937年8月,是一篇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著名作品.它主要写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内容.毛主席从这些方面阐述了矛盾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