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_存在论差异_理论及其启示

195

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理论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人们通常把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理解为对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肯定, 本文首次揭示了存在论差异的四重含义, 并进而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当前的存在论研究、形而上学史研究和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存在论差异; 此在; 存在者; 实践; 上手状态; 现成状态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 12-0195-09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中, 存在论差异! 的发现和提出无疑是他为哲学研究做出的最具创发性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然而, 检索海德格尔的研究文献, 我们发现, 很少有论著把 存在论差异! 作为一个专门的主题来加以研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一是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论述散见于许多不同的论著和讲稿中, 而且往往只有只语片言。这种惜语如金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很难对这个问题引发连贯性的关注和思索; 二是海德格尔相对集中地阐述 存在论差异! 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作为讲稿, 讲授于1927年, 初版于1975年。尽管这部讲稿的内容是对出版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的重要补充, 但由于在海德格尔研究中, 舞台灯光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上,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常常处于边缘性的被阅读状态中。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重要理论遭到了不应有的忽视。本文尝试对这一理论及其蕴含的重大意义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这里的 批判性的! (kriti s ch) 的含义是:既尊重海德格尔本人的论述, 但又不拘泥于这些论述, 而是努力把这些论述中蕴含着的、海德格尔本人未做推论的内容阐释出来。尽管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 但在我们看来, 却是创造性地理解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 存在论差异! 的四重含义

海德格尔究竟是在哪个文本中首先提出 存在论差异! 这一理论的? 它的主要含义什么? 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约瑟夫∃科克尔曼斯的看法是: %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首次在海德格尔已出版的著作中出现是在∀论根据的本质#(1929) 中, 在∀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1929) 中也曾被提到, 然而, 在1927年题为%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演讲课中, 海德格尔已经明确使用了这一术语。!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海德格尔在1927年讲授∀现象学之基本问题#时首次提出了 存在论基金项目: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项目(05FCZD008);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03) 。

作者简介:俞吾金, 长江学者,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主任, 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

在德语中, 海德格尔有时候把 存在论差异! 表述为d i e on tol ogi sch e D ifferenz , 有时候又表述为der on t ologische Un tersch i ed ; 在英语中, 上述两个德语表达式通常被译为t he ontol ogical d iff eren ce ; 在汉语中, 则被译为 本体论区分! 、 存在论差异! 或 存在, ! 。

差异! 这一术语 , 但由于这部讲稿当时并没有出版, 所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中,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29年出版的∀论根据的本质#中。

如前所述, 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 海德格尔比较集中地论述了 存在论差异! 的问题。他告诉我们: 存在论是关于存在的科学。但存在向来是一存在者之存在, 存在合乎本质地与存在者区别开来∋∋这一区别不是随意做出的, 它毋宁是那样一种区别, 借此可以首先获得存在论乃至哲学自身的主题。它是一种首先构成了存在论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存在论差异, 亦即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从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的结论:第一, 存在论差异也就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 第二, 这一差异不是无足轻重的, 而是存在论乃至哲学的主题; 第三, 尽管存在与存在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但存在总是存在者之存在。因此, 完全脱离存在者, 存在也就无法索解了。

正是上述结论中的第三点启发我们, 应该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的全部丰富的内涵阐发出来, 而这意味着对上述结论中的第一点的突破。事实上, 海德格尔本人也暗示我们: 存在论差异的空洞形式会在问题内涵方面变得越来越丰富。! ) 也就是说, 对存在论差异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对存在与存在者差异的简单的认同上, 而应该深入下去, 理解并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看来,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实际上蕴含着以下四重含义:

一是把 存在! (Sein) 与 存在者! (Se iende) 区分开来。如前所述, 海德格尔把存在论差异等同于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在我们看来, 一方面, 这一见解道出了存在论差异的根本性的含义; 另一方面, 这一见解所隐含的封闭性又阻碍我们对存在论差异做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做法是, 肯定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是存在论差异的最重要的内容, 但又不主张把存在论差异和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简单地等同起来。事实上, 海德格尔自己也告诉我们: 把存在一般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别问题置于首位,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对于这个区别的探讨首先使我们可能以一种清晰明确的、在方法上可靠的方式把存在之类的东西放到与存在者的区别中来加以主题化的观看, 并将之设立为研究。! ∗也就是说, 海德格尔本人在比较严格的表述中也不主张把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理解为存在论差异的全部内容, 而只是主张把这一 区分! 放在首位。

为什么海德格尔那么重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呢? 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理解并领悟了这一差异, 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哲学研究的领域。他这样写道: 将存在者对象化, 这是实证科学; 把存在对象化, 这是时态的亦即超越论的科学、存在论、哲学。! +在他看来, 一切实证科学都以存在者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作为存在论的哲学则以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 只有意识到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 人们才可能超越作为 存在者之域! 的实证科学, , 如 才能进入哲学的问题域! 。果人们把存在与存在者等同起来, 那么他们实际上始终停留在实证科学的领域里, 而从来没有真正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因而, 海德格尔认为, 只有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分开来,

在者! , − 为了存在, 我们越过存作为存在论的哲学的基础才先行地被奠定了。否则, 人们还在实证科学的领域里挣扎。

二是在所有的存在者中, 把作为人之存在的 此在! (Dasei n ) 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在传统哲学家(包括康德) 那里, Dase i n 被理解并阐释为 现成存在! (Vo r handense i n ), 如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幅画、一个人等等。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 人! 这一特殊的存在者并没有从其他存在者中

(

)

+

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 存在与时间/#, 陈小文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 :, 2008年, 第19页。2008年, 第159页。2008年, 第305页。2008年, 第448页。2008年, 第19页。年, 1996年, 第364页。原译文中把∀论根据的本质#误译为∀理性的本质#, 特此更正。∗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被区分开来。海德格尔指出: 对我们来说, %Dase i n &一词并不像对康德那样表明自然物的存在方式, 它一般而言并不表明存在方式, 而表明我们自身所是的存在者, 人的此在。我们一向便是此在∋∋我们在术语学上将此在的存在方式规定为生存(Ex istenz) 。! 显然, 通过对 此在! 这一概念的内涵的限定, 即它只能用来指称人之存在, 海德格尔把 人! 这一特殊的存在者与其他一切存在者区分开来。那么, 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 物体绝不生存, 而是现成存在。相反, 此在, 我们自身, 绝不现成存在, 而是生存。! (也就是说, 人! 作为有生命、有理性的存在者是生存在世的, 而生存在世是有意识的、需要筹划的, 也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 相反, 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则是现成在世的, 而现成在世则意味着物已然被摆放在那里。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进一步论述道: 此在是一种存在者, 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从存在者状态上来看, 这个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 ) 也就是说, 在所有的存在者中, 唯有此在这一存在者是通达存在本身的。换言之, 唯有通过对此在这一有生命、有理性的存在者的生存过程的分析、解读和阐释, 存在的意义才可能显示出来。有鉴于此, 海德格尔才会指出: 因而其他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Funda m ental onto log ie) 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 ∗

那么, 如何从生存论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揭示出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呢? 海德格尔写道: 此在把握诸物, 此在以在0世界0之中0存在的方式生存, 这个此在之生存之基本规定乃是此在一般而言能够把握某物的前提。连字符的写法是为了指出, 这个结构乃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 此在的生存蕴含着 在0世界0之中0存在! (I n-der-W elt-se i n ) 的结构, 而此在的超越性、意向性都奠基于这一先天的结构。然而, 在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身上, 我们无法发现这样的结构。

总之, 在所有的存在者中, 唯有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才能通达存在本身。这就启示我们, 只有把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才能被彰显出来。

三是在对此在在世的分析中, 进一步区分出 本真状态! (E igentlichkeit) 与 非本真状态! (Une i g entlichke it) 。在海德格尔看来, 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 烦! (Sorge) 、 畏! (Angst)、 死! (Tod) 诸现象, 而在每一次遭际中或者自发地陷入 非本真状态! , 或者自觉地选择 本真状态! 。那么, 究竟什么是此在所处的 非本真状态! 呢?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 非本真状态标识出了这样一种存在方式, 此在可能错置自身于其中而且通常也已经错置自身于其中了, 但此在并非必然地与始终地必须错置自身于其中。因为此在生存着, 所以它向来就(是) 从它自己所是的和所领会的某种可能性方面来把自己规定为如它所是的那样的存在者。! , 显然, 海德格尔认为, 非本真状态只是此在通常所处的 错置自身! 的状态。比如, 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于 闲谈! (das G e rede) 、 好奇! (d i e Neug ier) 和 两可! (d ie Zw e i d eutigkeit) 。海德格尔批评道: 闲谈为此在开展出向它的世界, 向他人以及向它本身进行领会的存在来; 然而是这样:这种%向∋∋&的存在所具有的是一种无根基的飘游无据的样式。好奇巨细无遗地开展出一切来; 然而是这样:%在之中&到处都在又无一处在。两可对此在之领悟不隐藏什么, 但只是为了在无根的%到处而又无一处&之中压制在世。! −显而易见, 闲谈、好奇和两可的共同特征是此在之生存处于无根基状态中。这种无根基

(

)

+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第32页。2008年, 第33页。1987年, 第15页。1987年, 第17页。1987年, 第310-311页。, 310-311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生活∃∃, 2008年, 第219页。

198

状态也就是非本真状态,

中! 。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学术名家 因为此在从本质上沉沦着, 所以, 依照此在的存在机制, 此在在%不真&

与此相反, 此在所处的 本真状态! 则意味着, 此在始终自觉地奠基于基础存在论而思或行动。 只要此在作为展开的此在开展着、揭示着, 那么, 它本质上就是%真的&。此在%在真理中&。这一命题具有存在论意义。! (这就启示我们, 只有奠基于这种存在论的思或行动才是有根基的, 才使此在之生存处于本真状态中。而这种本真状态中的思或行动被海德格尔称之为 领会!

唤起 良知! (Ge w issen) 和 决断! (Entschlossenhe it) 。(Verstehen ) 、

最后, 海德格尔把 时间性! (Ze itlichkeit) 视为区分此在所处的本真状态或非本真状态的判据。他写道: 始源而本真的时间性是从本真的将来到时的, 其情况是:始源的时间性曾在将来而最先唤醒当前。始源而本真的时间性的首要现象是将来。非本真时间性本身有其不同的到时样式; 将来所拥有的优先地位将与此相应而有所改观, 但这种优先地位也还会在衍生的%时间&中浮现出来。! ) 在他看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 时间! 观念奠基于始源性的 时间性! , 但时间性又可以进而区分为 本真的时间性! (d ie e i g en liche Zeitlichke it) 和 非本真的时间性! (die une i g en liche Zeitlich ke it) 。对于前者来说, 将来! (die Zukunft) 是 首要现象! , 因为此在作为能在其生存就是向将来进行筹划; 对于后者来说, 即使偶尔也会重视将来, 但并不具有确定性, 事实上, 当此在在日常生活中陷入 沉沦! (Verfa llen) 这一非本真状态时通常会如此。

总之, 海德格尔在所有的场合下都把此在在世的 本真状态! 与 非本真状态! 区分开来是具有深意的。它启示我们, 此在作为特殊的存在者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通达存在的意义, 此在必须把自己的思和行动自觉地奠基于基础存在论之上, 存在的真理才会向他开启出来。

四是在此在以外的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中进一步区分出 上手状态! (Zuhandenheit) 与 现成状态! (Vor handenheit) 。海德格尔认为, 要在作为事物的存在者中间区分出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首先就要突破认识论意义上的单纯理论的眼光。他告诫我们: 只是对物作%理论上的&观看的那种眼光缺乏对上手状态的领会。! ∗在他看来, 只有奠基于此在的日常烦忙活动, 才可能把事物所处的上述两种不同的状态区分开来。其实, 最简单、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把我们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 用具! (das Zeug) 。什么是用具呢? 海德格尔指出: 我们把这种在烦忙活动中照面的存在者称为用具。在打交道之际发现是书写用具、缝纫用具、工作用具、交通工具、测量用具。! +比如, 当我置身于书房中时, 书柜、桌子、纸张、钢笔、墨水、镇纸、垫板、灯、书本就会环绕着我, 呈现为用具的整体性。在海德格尔看来, 这些作为工具的事物就处于 上手状态! 中。扩而言之, 房舍、大街、小巷、桥梁、车辆等等事物也都处于这种 上手状态! 中, 因为它们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海德格尔甚至认为, 连 自然! (N atur) 也不是处于 现成状态! 中, 而是处于 上手状态! 中。他这样写道: 这里却不可把自然了解为只还现成在手的东西, 也不可了解为自然威力。森林乃是一片林场, 山是采石场, 河流是水力, 风是%扬帆&之风。随着被揭示的周围世界来照面的乃是这样被揭示的%自然&。人们尽可以无视自然作为上手者所具有的那种存在方式, 而仅仅就它的现成状态来揭示它、规定它, 然而在这种自然揭示面前, 那个澎湃争涌的自然, 那个向我们袭来, 又作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 第267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 第266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海德格尔强调: 这一本真的展开状态指出了本真存在状态模式中的最始源的真理现象。而最始源亦即最本真的展开状态乃是生存的真理。! 参阅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第267页。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生活∃∃, 1987年, 第390-391页。1987年, 第86页。, 85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场景摄获我们的自然, 却始终深藏不露。! 这就启示我们, 应该以此在的活动作为媒介去看待自然, 这样一来, 自然就作为 人化自然! , 即处于 上手状态! 中的自然而进入此在的眼帘。而人们通常把自然理解为处于 现成状态! 中的事物, 于是, 在这种单纯理论眼光的审视中, 处于 上手状态! 中的自然便深藏不露了。

海德格尔认为, 只有尚未进入此在烦忙活动视野的事物, 还处于 现成状态! 中, 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入此在组建起来的空间中, 而在世之存在先要越过在烦忙活动中上手的东西才能推进到对仅只现成在手的东西的析明! (。也就是说, 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处于 现成状态! 中的事物, 随着人们的烦忙活动的展开和深入, 原来作为 现成状态! 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转化为 上手状态! 的事物。事实上, 也只有在传统认识论的抽象的、单纯理论性的审视眼光中, 事物才以僵硬的方式永久性地处于其 现成状态! 中。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 存在论差异的上述四重含义是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的。毫无疑问, 在这四重含义中, 第一重含义, 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是根本性的。事实上, 海德格尔也主要是从这一重含义上来理解并阐释其存在论差异的。事实上, 正是这一重含义的阐明, 不但把哲学与实证科学区别开来了, 也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即作为基础存在论) 与一切传统的存在论区分开来。第二重含义, 即此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区分, 也是海德格尔反复加以论述的, 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唯有此在是通达存在的, 因而第二重含义对第一重含义起着佐证和确保的作用。第三重含义, 即对此在生存中的 本真状态! 与 非本真状态! 的区分, 也是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的。不用说, 这一重含义进一步具体化了第二重含义。它启示我们, 此在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通达存在的, 只有处于本真状态中的此在才能通达存在。第四重含义, 即在此在以外的存在者中区分出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 这也是海德格尔反复加以申述的, 它是对第一、二重含义的重要补充。如果说, 第一重含义论述的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 那么, 第四重含义论述的则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联系, 即存在必定是存在者之存在; 同样地, 如果第二重含义论述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别, 那么, 第四重含义论述的则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 上述四重含义构成了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理论的全幅内容。

二、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启示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的理论无疑是存在论发展史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这一理论革命导致的结果是, 我们不得不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在存在论研究中至今人们仍然视为理论预设的那些基本的观念:

一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以降, 这个问题一直是存在论探讨的基础性的问题。黑格尔在谈到西方近代哲学时指出: 这种最高的分裂, 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一种最抽象的对立; 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从这时候起, 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 ) 在黑格尔看来, 中世纪的哲学家已经意识到思维与存在, 即思想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之间的差异, 而在近代哲学中, 这种差异已经被发展为对立, 而近代哲学把消除这一对立、寻求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和解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

沿着黑格尔的思路,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他写道: 全部哲学, 特别是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4卷, , :, 1987年, 第87页。1987年, 第89页。年, 6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e m V er haelt n is von Denken und Se i n ) 问题。! 那么,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 存在! 究竟是什么呢? 他没有直接对存在概念的含义进行解释, 但在行文中, 他把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 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ie Frage nach de m V er hae ltn is des Ge istes zur N atur) 。也就是说, 他不仅把 思维! 与 精神! 视为类似的概念(关于这一点, 本文限于题旨不进行讨论), 而且把 存在! (Se i n ) 与 自然界! (Natur) 也视为同样含义的概念。需要加以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是 自然界! 呢?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存在者(ei n Se iendes), 这个存在者要在世界之内照面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上得以揭示。! (在∀论真理的本质#中, 海德格尔把自然界称之为 存在者

) 不管如何, 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中, 自然界是之为存在者整体! (das Se iende als solches i m Ganzen) 。

存在者! , 而不是 存在! 。也就是说,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这里实际上成了 思维与作为存在者(整体) 的自然界的关系! 。如前所述, 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中, 存在者是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存在才是哲学, 尤其是存在论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 由于恩格斯把存在理解为自然界, 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实证科学与其研究对象000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恩格斯自己也认可了这一点。在∀反杜林论#的 引论! 中, 他在提到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取代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时说: 于是, 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 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000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i n die positi v e W i s senscha ft von N atur und Geschichte) 中去了。! ∗也就是说, 当存在被理解为自然界的时候,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提出不但没有体现出存在论研究的深化, 相反, 是对存在论的告别。事实上,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 存在论从来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名字。

二是 世界统一于物质! 问题。如前所述,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拒斥存在论, 试图用 世界观! 的概念来取代存在论, 并把世界理解为物质的统一体。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 这样的见解也是成问题的:一方面, 它完全没有意识到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海德格尔写道: 哲学是对存在、对其结构及可能性的理论0概念的阐释。哲学是存在论的。与此相反, 世界观则是关于存在者的设定性认识, 是对存在者的设定性表态, 它不是%存在论的&(onto log isch), 而是%存在者的&(on tisch) 。! +海德格尔甚至认为, 世界观哲学! 这个概念就像 木制的铁! 那样是荒谬的, 因为 世界观和人生观设定了存在者, 是实证性的。! , 也就是说, 世界观是以存在者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 因而它仍然是从属于实证科学, 而不是哲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它完全没有意识到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把 物质性! 理解为存在者整体的统一性, 也就把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磨平了。诚然, 此在也有其物质性的躯体, 但此在作为有生命的、有理性的存在物, 同时也具有其精神性、超越性和意向性, 这是单纯的物质性或质料性所无法取代的。正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说的: 对田地上的农夫, 锅炉前的伙夫, 课堂里的教师以物相称, 也颇令我们踌躇。人可不是物。不错, 我们把一位因过于年少, 无力应付自己所面临的事务的小姑娘称为小东西。但这仅仅是因为, 在这里, 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丧失, 只好去寻求那构成物之物因素的东西了。我们甚至不敢贸然把森林旷野里的鹿, 草木丛中的甲虫和草叶称为物。我们宁可把一把锄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223页; Sehn M ar x Engel s , Au sge w ae h lte W erke (Band 1), 1987年, 第79页。译文有更动。Sehn M arti n Berli n :D i etz V erlag , 1990, S 27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H ei degger , Se i n Und Z eit , Tueb i ngen:M ax N i e m eyer V erlag , 1986, S 63. M arti n H ei degger , W e gm arke n, Frankfurt an M a i n :V i ttori o K loster m ann , 1978, S 1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364页。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第13页。

年, #, , :,

头、一只鞋、一把斧子、一座钟称为物。但即使是这些东西也不是纯然的物。能纯然称得上物的只有石头、土块、木头、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东西和用具。自然物和用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 显然, 海德格尔并不主张从单纯物质的角度去理解存在者。在他看来, 真正的物是指自然界中的无机物, 而动植物是有生命的, 不能贸然称它们为物。虽然用具本身没有生命, 但它们既然成了人的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而也超越了单纯的物的含义。至于人就更不能用物来加以度量了。在海德格尔看来, 只有把作为人的存在的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严格地区分开来, 换言之, 只有把此在的与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凸现出来, 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即存在论的领域才会向人们敞开。而 世界统一于物质! 这样的见解并不能真正引导人们进入哲学, 尤其是存在论的领域。

三是在讨论实践活动与之打交道的事物时, 没有把事物所处的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区分开来。如前所述, 处于 上手状态! 中的事物通常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的 用具! , 而处于 现成状态! 中的事物或是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背景, 或是作为间接的相关物而进入人们的眼帘的。其实, 马克思本人对这一差异已有卓越的领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他告诫我们: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显然, 只要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考察世界上的事物, 事物所处的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就被区分开来了。当马克思把自己的学说宣布为 实践唯物主义! 时, 他坚持的正是这种区分。事实上, 也正是这种区分彰显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之间的重大差别。

尽管恩格斯有时候也肯定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仍然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比如, 当恩格斯谈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时写道: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是唯一现实的; 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 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 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 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 ) 在这段话中, 恩格斯赞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 纯粹的唯物主义! , 而其缺点则是 停止不前! , 即费尔巴哈只是运用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去解释自然界, 而没有把这一学说应用到社会历史的领域里。其实, 马克思在前面一段论述中已经告诉我们,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属于旧唯物主义的, 即使在考察自然界的时候, 他也没有引入人的实践活动这一媒介去进行考察, 所以, 对于他来说, 自然界仍然只是直观的对象, 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加以改变的对象。也就是说, 费尔巴哈的缺点不光是没有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考察社会历史, 而且也没有用实践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考察自然界。如果运用海德格尔的术语进行表述, 那么费尔巴哈眼光中的自然界仍然处于 现成状态! , 而不是 上手状态! 中。

显而易见, 恩格斯的上述见解也影响了列宁。列宁写道: 这也就是唯物主义: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视网膜等等, 也就是说, 依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感觉。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 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 ∗显然, 列宁在这里也未引入实践活动这一媒介来叙述唯物主义学说。与恩格斯一样, 虽然列宁有时也十分重视实践活动的作用, 但他并没有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严格地区分开来, 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几乎无例外地接受了恩格斯和列宁的叙述路线。事实上, 只要人们未进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视

(

)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24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5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227页。卷,

域, 就不可能把事物所处的状态区分为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 而只会满足于从 现成状态! 上来理解和阐释周围的事物乃至整个自然界。

综上所述, 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一般哲学观念,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三、 存在论差异! 的历史诉求

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一旦被确立起来, 它自然而然蕴含着自己的历史诉求, 即从这种差异出发, 重新回眸整个哲学史, 尤其是形而上学史, 从而对其做出批判性的阐释。

一方面, 存在论差异! 蕴含着对整个形而上学史的批判。海德格尔在考察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时发现: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中, 尽管人们自始就着眼于存在而思考了存在者, 但存在之真理始终还是未曾被思的, 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瞒起来了, 而且, 西方思想本身以形而上学的形态特别地、但却一无所知地掩盖了这一隐瞒事件。! 从这段话中可以引申出如下的结论:第一, 虽然传统的西方哲学家已经意识到 存在! 和 存在者! 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但他们从未深入地思索过存在问题, 即海德格尔所说的 存在论差异! 从未被他们主题化; 第二, 形而上学按其本义来说是研究存在问题的, 但它始终拘执于存在者而遗忘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第三, 更为糟糕的是, 形而上学还千方百计地掩盖事实的真相, 阻碍人们走上探索存在真理的思想的道路。所以, 海德格尔说: 哲学从存在者出发思到存在者身上去, 在过道中看了存在一眼。其实, 在存在的光明中已摆着从存在者出来的任何出口与回到存在者的任何归路。! (作为存在问题的探索者的形而上学又是如此之远离存在问题, 这在尼采的形而上学之思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尼采关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性的思索有两点非常突出:一点是他说出了 无家可归! 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是对整个形而上学发展史遗忘存在问题的强烈的控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 须如此来思的无家可归的状态实基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由于忘在, 存在的真理总未被深思。忘在间接地表现为人总是只考察与处理存在者。! ) 这段重要的论述告诉我们, 传统的形而上学家一直以为自己在研究存在问题, 但由于他们从未深入地探索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 因而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即把自己正在研究的存在者误解为存在。如前所述, 存在者乃是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 形而上学实际上早已离弃了自己, 把自己下降到实证科学的水平上。而尼采说出来的 无家可归! 的感觉, 正是对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深入骨髓的批判。另一点是:他揭示了欧洲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惊世骇俗的现象, 即 上帝已死! 。众所周知, 在尼采的思想中, 上帝! 和 基督教上帝! 这两个概念归根到底是被用来表示超感性世界的。所以, 在海德格尔看来, %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有作用力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形而上学终结了, 对尼采来说, 就是被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终结了。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看作对形而上学的反动, 就他言, 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 ∗假如说, 无家可归! 暗示了形而上学自身的实证科学化, 那么, 上帝死了! 则直截了当地宣布了作为超感性世界的形而上学及其历史的终结。因为上帝乃是西方哲学文化的最高价值, 随着这一最高价值的自我贬损, 整个欧洲笼罩在虚无主义的阴影下,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分开来, 执著于存在者, 却不追问存在本身的真理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 存在论差异! 也蕴含着对整个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史的批判。在海德格尔看来, 马克

(

)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766页。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375页。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382页。

:下, 上海, 771页。

思本人是站在存在论的立场上来思索问题的。海德格尔写道: 马克思在基本而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那里作为人的异化来认识到的东西, 和它的根子一起又复归为新时代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这种无家可归的状态是从存在的天命中在形而上学的形态中产生, 靠形而上学巩固起来, 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 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在海德格尔看来,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问题的探索而深入到历史性的维度中去了。在这一点上, 甚至连胡塞尔和萨特也无法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海德格尔还认为, 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从属于存在意义的探索史的: 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 但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看来, 确定不移的是, 一种对世界历史有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 (海德格尔认为, 如果人们只是从 政党! 和 世界观! 角度去理解共产主义, 那他们的思想就太肤浅了。

然而, 遗憾的是, 正是在马克思思想的阐释者那里, 马克思的存在论视角被遗忘了。一方面, 阐释者们常常是从近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出发来理解并阐释马克思思想的, 而近代西方哲学的本质性特征是注重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存在论上则无批判地传承了古希腊以来的传统, 完全没有意识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首先体现为存在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正是这种错误的阐释方式使马克思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高度, 纠缠于近代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那类学院化的、具体而微的问题上。另一方面, 滥觞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潮, 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者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实证主义的 拒斥形而上学! 口号的影响下, 他们连 存在论! 的名字也不敢使用, 而力图引入 世界观! 、 人生观! 这样的名称取而代之。其实, 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的那样, 正是通过这些术语, 存在问题完全逸出了阐释者们的视野, 实证科学式的研究取代了存在论的研究。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 共谋! , 存在论完全逸出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视野, 甚至成了一个无法涉足的禁区。随着存在论被抹掉, 存在论差异也被抹掉了。于是, 阐释者们心安理得地开始探讨存在者, 并自以为在探讨存在问题。现象取代了本质, 纸币取代了黄金, 喧嚣取代了沉思。显然, 要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含义, 就必须返回到存在论和存在论差异理论上。

综上所述, 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蕴含着自己的历史诉求, 也使我们对各种思想史的重新检视成为可能。其实, 这种检视越深入, 存在论差异理论的重要性就越益显示出来。

责任编辑:马 妮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383页。:上, 上海, 384页。

195

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理论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摘要:人们通常把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理解为对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的肯定, 本文首次揭示了存在论差异的四重含义, 并进而探讨了这一理论对当前的存在论研究、形而上学史研究和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存在论差异; 此在; 存在者; 实践; 上手状态; 现成状态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 12-0195-09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中, 存在论差异! 的发现和提出无疑是他为哲学研究做出的最具创发性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然而, 检索海德格尔的研究文献, 我们发现, 很少有论著把 存在论差异! 作为一个专门的主题来加以研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能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一是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论述散见于许多不同的论著和讲稿中, 而且往往只有只语片言。这种惜语如金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很难对这个问题引发连贯性的关注和思索; 二是海德格尔相对集中地阐述 存在论差异! 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作为讲稿, 讲授于1927年, 初版于1975年。尽管这部讲稿的内容是对出版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的重要补充, 但由于在海德格尔研究中, 舞台灯光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上,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常常处于边缘性的被阅读状态中。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重要理论遭到了不应有的忽视。本文尝试对这一理论及其蕴含的重大意义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这里的 批判性的! (kriti s ch) 的含义是:既尊重海德格尔本人的论述, 但又不拘泥于这些论述, 而是努力把这些论述中蕴含着的、海德格尔本人未做推论的内容阐释出来。尽管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 但在我们看来, 却是创造性地理解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 存在论差异! 的四重含义

海德格尔究竟是在哪个文本中首先提出 存在论差异! 这一理论的? 它的主要含义什么? 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约瑟夫∃科克尔曼斯的看法是: %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首次在海德格尔已出版的著作中出现是在∀论根据的本质#(1929) 中, 在∀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1929) 中也曾被提到, 然而, 在1927年题为%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演讲课中, 海德格尔已经明确使用了这一术语。!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海德格尔在1927年讲授∀现象学之基本问题#时首次提出了 存在论基金项目: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项目(05FCZD008);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03) 。

作者简介:俞吾金, 长江学者,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主任, 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

在德语中, 海德格尔有时候把 存在论差异! 表述为d i e on tol ogi sch e D ifferenz , 有时候又表述为der on t ologische Un tersch i ed ; 在英语中, 上述两个德语表达式通常被译为t he ontol ogical d iff eren ce ; 在汉语中, 则被译为 本体论区分! 、 存在论差异! 或 存在, ! 。

差异! 这一术语 , 但由于这部讲稿当时并没有出版, 所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中,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29年出版的∀论根据的本质#中。

如前所述, 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 海德格尔比较集中地论述了 存在论差异! 的问题。他告诉我们: 存在论是关于存在的科学。但存在向来是一存在者之存在, 存在合乎本质地与存在者区别开来∋∋这一区别不是随意做出的, 它毋宁是那样一种区别, 借此可以首先获得存在论乃至哲学自身的主题。它是一种首先构成了存在论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存在论差异, 亦即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从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的结论:第一, 存在论差异也就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 第二, 这一差异不是无足轻重的, 而是存在论乃至哲学的主题; 第三, 尽管存在与存在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但存在总是存在者之存在。因此, 完全脱离存在者, 存在也就无法索解了。

正是上述结论中的第三点启发我们, 应该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理论的全部丰富的内涵阐发出来, 而这意味着对上述结论中的第一点的突破。事实上, 海德格尔本人也暗示我们: 存在论差异的空洞形式会在问题内涵方面变得越来越丰富。! ) 也就是说, 对存在论差异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对存在与存在者差异的简单的认同上, 而应该深入下去, 理解并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看来,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实际上蕴含着以下四重含义:

一是把 存在! (Sein) 与 存在者! (Se iende) 区分开来。如前所述, 海德格尔把存在论差异等同于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在我们看来, 一方面, 这一见解道出了存在论差异的根本性的含义; 另一方面, 这一见解所隐含的封闭性又阻碍我们对存在论差异做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做法是, 肯定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是存在论差异的最重要的内容, 但又不主张把存在论差异和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简单地等同起来。事实上, 海德格尔自己也告诉我们: 把存在一般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别问题置于首位,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对于这个区别的探讨首先使我们可能以一种清晰明确的、在方法上可靠的方式把存在之类的东西放到与存在者的区别中来加以主题化的观看, 并将之设立为研究。! ∗也就是说, 海德格尔本人在比较严格的表述中也不主张把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理解为存在论差异的全部内容, 而只是主张把这一 区分! 放在首位。

为什么海德格尔那么重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呢? 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理解并领悟了这一差异, 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哲学研究的领域。他这样写道: 将存在者对象化, 这是实证科学; 把存在对象化, 这是时态的亦即超越论的科学、存在论、哲学。! +在他看来, 一切实证科学都以存在者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作为存在论的哲学则以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 只有意识到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 人们才可能超越作为 存在者之域! 的实证科学, , 如 才能进入哲学的问题域! 。果人们把存在与存在者等同起来, 那么他们实际上始终停留在实证科学的领域里, 而从来没有真正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因而, 海德格尔认为, 只有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分开来,

在者! , − 为了存在, 我们越过存作为存在论的哲学的基础才先行地被奠定了。否则, 人们还在实证科学的领域里挣扎。

二是在所有的存在者中, 把作为人之存在的 此在! (Dasei n ) 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在传统哲学家(包括康德) 那里, Dase i n 被理解并阐释为 现成存在! (Vo r handense i n ), 如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幅画、一个人等等。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 人! 这一特殊的存在者并没有从其他存在者中

(

)

+

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 存在与时间/#, 陈小文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 :, 2008年, 第19页。2008年, 第159页。2008年, 第305页。2008年, 第448页。2008年, 第19页。年, 1996年, 第364页。原译文中把∀论根据的本质#误译为∀理性的本质#, 特此更正。∗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被区分开来。海德格尔指出: 对我们来说, %Dase i n &一词并不像对康德那样表明自然物的存在方式, 它一般而言并不表明存在方式, 而表明我们自身所是的存在者, 人的此在。我们一向便是此在∋∋我们在术语学上将此在的存在方式规定为生存(Ex istenz) 。! 显然, 通过对 此在! 这一概念的内涵的限定, 即它只能用来指称人之存在, 海德格尔把 人! 这一特殊的存在者与其他一切存在者区分开来。那么, 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 物体绝不生存, 而是现成存在。相反, 此在, 我们自身, 绝不现成存在, 而是生存。! (也就是说, 人! 作为有生命、有理性的存在者是生存在世的, 而生存在世是有意识的、需要筹划的, 也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 相反, 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则是现成在世的, 而现成在世则意味着物已然被摆放在那里。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进一步论述道: 此在是一种存在者, 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从存在者状态上来看, 这个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 ) 也就是说, 在所有的存在者中, 唯有此在这一存在者是通达存在本身的。换言之, 唯有通过对此在这一有生命、有理性的存在者的生存过程的分析、解读和阐释, 存在的意义才可能显示出来。有鉴于此, 海德格尔才会指出: 因而其他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Funda m ental onto log ie) 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 ∗

那么, 如何从生存论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揭示出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呢? 海德格尔写道: 此在把握诸物, 此在以在0世界0之中0存在的方式生存, 这个此在之生存之基本规定乃是此在一般而言能够把握某物的前提。连字符的写法是为了指出, 这个结构乃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 此在的生存蕴含着 在0世界0之中0存在! (I n-der-W elt-se i n ) 的结构, 而此在的超越性、意向性都奠基于这一先天的结构。然而, 在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身上, 我们无法发现这样的结构。

总之, 在所有的存在者中, 唯有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才能通达存在本身。这就启示我们, 只有把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才能被彰显出来。

三是在对此在在世的分析中, 进一步区分出 本真状态! (E igentlichkeit) 与 非本真状态! (Une i g entlichke it) 。在海德格尔看来, 此在在其生存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 烦! (Sorge) 、 畏! (Angst)、 死! (Tod) 诸现象, 而在每一次遭际中或者自发地陷入 非本真状态! , 或者自觉地选择 本真状态! 。那么, 究竟什么是此在所处的 非本真状态! 呢?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 非本真状态标识出了这样一种存在方式, 此在可能错置自身于其中而且通常也已经错置自身于其中了, 但此在并非必然地与始终地必须错置自身于其中。因为此在生存着, 所以它向来就(是) 从它自己所是的和所领会的某种可能性方面来把自己规定为如它所是的那样的存在者。! , 显然, 海德格尔认为, 非本真状态只是此在通常所处的 错置自身! 的状态。比如, 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于 闲谈! (das G e rede) 、 好奇! (d i e Neug ier) 和 两可! (d ie Zw e i d eutigkeit) 。海德格尔批评道: 闲谈为此在开展出向它的世界, 向他人以及向它本身进行领会的存在来; 然而是这样:这种%向∋∋&的存在所具有的是一种无根基的飘游无据的样式。好奇巨细无遗地开展出一切来; 然而是这样:%在之中&到处都在又无一处在。两可对此在之领悟不隐藏什么, 但只是为了在无根的%到处而又无一处&之中压制在世。! −显而易见, 闲谈、好奇和两可的共同特征是此在之生存处于无根基状态中。这种无根基

(

)

+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第32页。2008年, 第33页。1987年, 第15页。1987年, 第17页。1987年, 第310-311页。, 310-311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生活∃∃, 2008年, 第219页。

198

状态也就是非本真状态,

中! 。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学术名家 因为此在从本质上沉沦着, 所以, 依照此在的存在机制, 此在在%不真&

与此相反, 此在所处的 本真状态! 则意味着, 此在始终自觉地奠基于基础存在论而思或行动。 只要此在作为展开的此在开展着、揭示着, 那么, 它本质上就是%真的&。此在%在真理中&。这一命题具有存在论意义。! (这就启示我们, 只有奠基于这种存在论的思或行动才是有根基的, 才使此在之生存处于本真状态中。而这种本真状态中的思或行动被海德格尔称之为 领会!

唤起 良知! (Ge w issen) 和 决断! (Entschlossenhe it) 。(Verstehen ) 、

最后, 海德格尔把 时间性! (Ze itlichkeit) 视为区分此在所处的本真状态或非本真状态的判据。他写道: 始源而本真的时间性是从本真的将来到时的, 其情况是:始源的时间性曾在将来而最先唤醒当前。始源而本真的时间性的首要现象是将来。非本真时间性本身有其不同的到时样式; 将来所拥有的优先地位将与此相应而有所改观, 但这种优先地位也还会在衍生的%时间&中浮现出来。! ) 在他看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 时间! 观念奠基于始源性的 时间性! , 但时间性又可以进而区分为 本真的时间性! (d ie e i g en liche Zeitlichke it) 和 非本真的时间性! (die une i g en liche Zeitlich ke it) 。对于前者来说, 将来! (die Zukunft) 是 首要现象! , 因为此在作为能在其生存就是向将来进行筹划; 对于后者来说, 即使偶尔也会重视将来, 但并不具有确定性, 事实上, 当此在在日常生活中陷入 沉沦! (Verfa llen) 这一非本真状态时通常会如此。

总之, 海德格尔在所有的场合下都把此在在世的 本真状态! 与 非本真状态! 区分开来是具有深意的。它启示我们, 此在作为特殊的存在者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通达存在的意义, 此在必须把自己的思和行动自觉地奠基于基础存在论之上, 存在的真理才会向他开启出来。

四是在此在以外的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中进一步区分出 上手状态! (Zuhandenheit) 与 现成状态! (Vor handenheit) 。海德格尔认为, 要在作为事物的存在者中间区分出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首先就要突破认识论意义上的单纯理论的眼光。他告诫我们: 只是对物作%理论上的&观看的那种眼光缺乏对上手状态的领会。! ∗在他看来, 只有奠基于此在的日常烦忙活动, 才可能把事物所处的上述两种不同的状态区分开来。其实, 最简单、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把我们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 用具! (das Zeug) 。什么是用具呢? 海德格尔指出: 我们把这种在烦忙活动中照面的存在者称为用具。在打交道之际发现是书写用具、缝纫用具、工作用具、交通工具、测量用具。! +比如, 当我置身于书房中时, 书柜、桌子、纸张、钢笔、墨水、镇纸、垫板、灯、书本就会环绕着我, 呈现为用具的整体性。在海德格尔看来, 这些作为工具的事物就处于 上手状态! 中。扩而言之, 房舍、大街、小巷、桥梁、车辆等等事物也都处于这种 上手状态! 中, 因为它们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海德格尔甚至认为, 连 自然! (N atur) 也不是处于 现成状态! 中, 而是处于 上手状态! 中。他这样写道: 这里却不可把自然了解为只还现成在手的东西, 也不可了解为自然威力。森林乃是一片林场, 山是采石场, 河流是水力, 风是%扬帆&之风。随着被揭示的周围世界来照面的乃是这样被揭示的%自然&。人们尽可以无视自然作为上手者所具有的那种存在方式, 而仅仅就它的现成状态来揭示它、规定它, 然而在这种自然揭示面前, 那个澎湃争涌的自然, 那个向我们袭来, 又作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 第267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 第266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海德格尔强调: 这一本真的展开状态指出了本真存在状态模式中的最始源的真理现象。而最始源亦即最本真的展开状态乃是生存的真理。! 参阅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第267页。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生活∃∃, 1987年, 第390-391页。1987年, 第86页。, 85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场景摄获我们的自然, 却始终深藏不露。! 这就启示我们, 应该以此在的活动作为媒介去看待自然, 这样一来, 自然就作为 人化自然! , 即处于 上手状态! 中的自然而进入此在的眼帘。而人们通常把自然理解为处于 现成状态! 中的事物, 于是, 在这种单纯理论眼光的审视中, 处于 上手状态! 中的自然便深藏不露了。

海德格尔认为, 只有尚未进入此在烦忙活动视野的事物, 还处于 现成状态! 中, 因为它们还没有进入此在组建起来的空间中, 而在世之存在先要越过在烦忙活动中上手的东西才能推进到对仅只现成在手的东西的析明! (。也就是说, 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处于 现成状态! 中的事物, 随着人们的烦忙活动的展开和深入, 原来作为 现成状态! 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转化为 上手状态! 的事物。事实上, 也只有在传统认识论的抽象的、单纯理论性的审视眼光中, 事物才以僵硬的方式永久性地处于其 现成状态! 中。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 存在论差异的上述四重含义是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的。毫无疑问, 在这四重含义中, 第一重含义, 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是根本性的。事实上, 海德格尔也主要是从这一重含义上来理解并阐释其存在论差异的。事实上, 正是这一重含义的阐明, 不但把哲学与实证科学区别开来了, 也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即作为基础存在论) 与一切传统的存在论区分开来。第二重含义, 即此在与其他存在者的区分, 也是海德格尔反复加以论述的, 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唯有此在是通达存在的, 因而第二重含义对第一重含义起着佐证和确保的作用。第三重含义, 即对此在生存中的 本真状态! 与 非本真状态! 的区分, 也是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的。不用说, 这一重含义进一步具体化了第二重含义。它启示我们, 此在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通达存在的, 只有处于本真状态中的此在才能通达存在。第四重含义, 即在此在以外的存在者中区分出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 这也是海德格尔反复加以申述的, 它是对第一、二重含义的重要补充。如果说, 第一重含义论述的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 那么, 第四重含义论述的则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联系, 即存在必定是存在者之存在; 同样地, 如果第二重含义论述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别, 那么, 第四重含义论述的则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 上述四重含义构成了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理论的全幅内容。

二、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启示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的理论无疑是存在论发展史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这一理论革命导致的结果是, 我们不得不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在存在论研究中至今人们仍然视为理论预设的那些基本的观念:

一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以降, 这个问题一直是存在论探讨的基础性的问题。黑格尔在谈到西方近代哲学时指出: 这种最高的分裂, 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一种最抽象的对立; 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从这时候起, 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 ) 在黑格尔看来, 中世纪的哲学家已经意识到思维与存在, 即思想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之间的差异, 而在近代哲学中, 这种差异已经被发展为对立, 而近代哲学把消除这一对立、寻求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和解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

沿着黑格尔的思路,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他写道: 全部哲学, 特别是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4卷, , :, 1987年, 第87页。1987年, 第89页。年, 6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e m V er haelt n is von Denken und Se i n ) 问题。! 那么,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 存在! 究竟是什么呢? 他没有直接对存在概念的含义进行解释, 但在行文中, 他把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 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ie Frage nach de m V er hae ltn is des Ge istes zur N atur) 。也就是说, 他不仅把 思维! 与 精神! 视为类似的概念(关于这一点, 本文限于题旨不进行讨论), 而且把 存在! (Se i n ) 与 自然界! (Natur) 也视为同样含义的概念。需要加以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是 自然界! 呢? 在∀存在与时间#中,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存在者(ei n Se iendes), 这个存在者要在世界之内照面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上得以揭示。! (在∀论真理的本质#中, 海德格尔把自然界称之为 存在者

) 不管如何, 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中, 自然界是之为存在者整体! (das Se iende als solches i m Ganzen) 。

存在者! , 而不是 存在! 。也就是说,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这里实际上成了 思维与作为存在者(整体) 的自然界的关系! 。如前所述, 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中, 存在者是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存在才是哲学, 尤其是存在论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 由于恩格斯把存在理解为自然界, 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实证科学与其研究对象000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恩格斯自己也认可了这一点。在∀反杜林论#的 引论! 中, 他在提到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取代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时说: 于是, 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 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000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i n die positi v e W i s senscha ft von N atur und Geschichte) 中去了。! ∗也就是说, 当存在被理解为自然界的时候,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提出不但没有体现出存在论研究的深化, 相反, 是对存在论的告别。事实上,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 存在论从来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名字。

二是 世界统一于物质! 问题。如前所述,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拒斥存在论, 试图用 世界观! 的概念来取代存在论, 并把世界理解为物质的统一体。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 这样的见解也是成问题的:一方面, 它完全没有意识到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海德格尔写道: 哲学是对存在、对其结构及可能性的理论0概念的阐释。哲学是存在论的。与此相反, 世界观则是关于存在者的设定性认识, 是对存在者的设定性表态, 它不是%存在论的&(onto log isch), 而是%存在者的&(on tisch) 。! +海德格尔甚至认为, 世界观哲学! 这个概念就像 木制的铁! 那样是荒谬的, 因为 世界观和人生观设定了存在者, 是实证性的。! , 也就是说, 世界观是以存在者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 因而它仍然是从属于实证科学, 而不是哲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它完全没有意识到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把 物质性! 理解为存在者整体的统一性, 也就把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磨平了。诚然, 此在也有其物质性的躯体, 但此在作为有生命的、有理性的存在物, 同时也具有其精神性、超越性和意向性, 这是单纯的物质性或质料性所无法取代的。正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说的: 对田地上的农夫, 锅炉前的伙夫, 课堂里的教师以物相称, 也颇令我们踌躇。人可不是物。不错, 我们把一位因过于年少, 无力应付自己所面临的事务的小姑娘称为小东西。但这仅仅是因为, 在这里, 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丧失, 只好去寻求那构成物之物因素的东西了。我们甚至不敢贸然把森林旷野里的鹿, 草木丛中的甲虫和草叶称为物。我们宁可把一把锄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223页; Sehn M ar x Engel s , Au sge w ae h lte W erke (Band 1), 1987年, 第79页。译文有更动。Sehn M arti n Berli n :D i etz V erlag , 1990, S 27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H ei degger , Se i n Und Z eit , Tueb i ngen:M ax N i e m eyer V erlag , 1986, S 63. M arti n H ei degger , W e gm arke n, Frankfurt an M a i n :V i ttori o K loster m ann , 1978, S 1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364页。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丁耘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第13页。

年, #, , :,

头、一只鞋、一把斧子、一座钟称为物。但即使是这些东西也不是纯然的物。能纯然称得上物的只有石头、土块、木头、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东西和用具。自然物和用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 显然, 海德格尔并不主张从单纯物质的角度去理解存在者。在他看来, 真正的物是指自然界中的无机物, 而动植物是有生命的, 不能贸然称它们为物。虽然用具本身没有生命, 但它们既然成了人的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而也超越了单纯的物的含义。至于人就更不能用物来加以度量了。在海德格尔看来, 只有把作为人的存在的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严格地区分开来, 换言之, 只有把此在的与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凸现出来, 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即存在论的领域才会向人们敞开。而 世界统一于物质! 这样的见解并不能真正引导人们进入哲学, 尤其是存在论的领域。

三是在讨论实践活动与之打交道的事物时, 没有把事物所处的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区分开来。如前所述, 处于 上手状态! 中的事物通常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的 用具! , 而处于 现成状态! 中的事物或是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背景, 或是作为间接的相关物而进入人们的眼帘的。其实, 马克思本人对这一差异已有卓越的领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他告诫我们: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显然, 只要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考察世界上的事物, 事物所处的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就被区分开来了。当马克思把自己的学说宣布为 实践唯物主义! 时, 他坚持的正是这种区分。事实上, 也正是这种区分彰显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之间的重大差别。

尽管恩格斯有时候也肯定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仍然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理解并阐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比如, 当恩格斯谈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时写道: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是唯一现实的; 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 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 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 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 ) 在这段话中, 恩格斯赞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 纯粹的唯物主义! , 而其缺点则是 停止不前! , 即费尔巴哈只是运用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去解释自然界, 而没有把这一学说应用到社会历史的领域里。其实, 马克思在前面一段论述中已经告诉我们,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属于旧唯物主义的, 即使在考察自然界的时候, 他也没有引入人的实践活动这一媒介去进行考察, 所以, 对于他来说, 自然界仍然只是直观的对象, 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加以改变的对象。也就是说, 费尔巴哈的缺点不光是没有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考察社会历史, 而且也没有用实践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考察自然界。如果运用海德格尔的术语进行表述, 那么费尔巴哈眼光中的自然界仍然处于 现成状态! , 而不是 上手状态! 中。

显而易见, 恩格斯的上述见解也影响了列宁。列宁写道: 这也就是唯物主义: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视网膜等等, 也就是说, 依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感觉。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 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 ∗显然, 列宁在这里也未引入实践活动这一媒介来叙述唯物主义学说。与恩格斯一样, 虽然列宁有时也十分重视实践活动的作用, 但他并没有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严格地区分开来, 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几乎无例外地接受了恩格斯和列宁的叙述路线。事实上, 只要人们未进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视

(

)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24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5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227页。卷,

域, 就不可能把事物所处的状态区分为 上手状态! 与 现成状态! , 而只会满足于从 现成状态! 上来理解和阐释周围的事物乃至整个自然界。

综上所述, 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一般哲学观念,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三、 存在论差异! 的历史诉求

海德格尔关于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一旦被确立起来, 它自然而然蕴含着自己的历史诉求, 即从这种差异出发, 重新回眸整个哲学史, 尤其是形而上学史, 从而对其做出批判性的阐释。

一方面, 存在论差异! 蕴含着对整个形而上学史的批判。海德格尔在考察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时发现: 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中, 尽管人们自始就着眼于存在而思考了存在者, 但存在之真理始终还是未曾被思的, 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瞒起来了, 而且, 西方思想本身以形而上学的形态特别地、但却一无所知地掩盖了这一隐瞒事件。! 从这段话中可以引申出如下的结论:第一, 虽然传统的西方哲学家已经意识到 存在! 和 存在者! 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但他们从未深入地思索过存在问题, 即海德格尔所说的 存在论差异! 从未被他们主题化; 第二, 形而上学按其本义来说是研究存在问题的, 但它始终拘执于存在者而遗忘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第三, 更为糟糕的是, 形而上学还千方百计地掩盖事实的真相, 阻碍人们走上探索存在真理的思想的道路。所以, 海德格尔说: 哲学从存在者出发思到存在者身上去, 在过道中看了存在一眼。其实, 在存在的光明中已摆着从存在者出来的任何出口与回到存在者的任何归路。! (作为存在问题的探索者的形而上学又是如此之远离存在问题, 这在尼采的形而上学之思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尼采关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性的思索有两点非常突出:一点是他说出了 无家可归! 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是对整个形而上学发展史遗忘存在问题的强烈的控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 须如此来思的无家可归的状态实基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由于忘在, 存在的真理总未被深思。忘在间接地表现为人总是只考察与处理存在者。! ) 这段重要的论述告诉我们, 传统的形而上学家一直以为自己在研究存在问题, 但由于他们从未深入地探索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 因而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即把自己正在研究的存在者误解为存在。如前所述, 存在者乃是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 形而上学实际上早已离弃了自己, 把自己下降到实证科学的水平上。而尼采说出来的 无家可归! 的感觉, 正是对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深入骨髓的批判。另一点是:他揭示了欧洲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惊世骇俗的现象, 即 上帝已死! 。众所周知, 在尼采的思想中, 上帝! 和 基督教上帝! 这两个概念归根到底是被用来表示超感性世界的。所以, 在海德格尔看来, %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有作用力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形而上学终结了, 对尼采来说, 就是被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终结了。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看作对形而上学的反动, 就他言, 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 ∗假如说, 无家可归! 暗示了形而上学自身的实证科学化, 那么, 上帝死了! 则直截了当地宣布了作为超感性世界的形而上学及其历史的终结。因为上帝乃是西方哲学文化的最高价值, 随着这一最高价值的自我贬损, 整个欧洲笼罩在虚无主义的阴影下,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分开来, 执著于存在者, 却不追问存在本身的真理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 存在论差异! 也蕴含着对整个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史的批判。在海德格尔看来, 马克

(

)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766页。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375页。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382页。

:下, 上海, 771页。

思本人是站在存在论的立场上来思索问题的。海德格尔写道: 马克思在基本而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那里作为人的异化来认识到的东西, 和它的根子一起又复归为新时代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这种无家可归的状态是从存在的天命中在形而上学的形态中产生, 靠形而上学巩固起来, 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 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在海德格尔看来,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问题的探索而深入到历史性的维度中去了。在这一点上, 甚至连胡塞尔和萨特也无法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海德格尔还认为, 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从属于存在意义的探索史的: 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 但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看来, 确定不移的是, 一种对世界历史有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 (海德格尔认为, 如果人们只是从 政党! 和 世界观! 角度去理解共产主义, 那他们的思想就太肤浅了。

然而, 遗憾的是, 正是在马克思思想的阐释者那里, 马克思的存在论视角被遗忘了。一方面, 阐释者们常常是从近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出发来理解并阐释马克思思想的, 而近代西方哲学的本质性特征是注重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存在论上则无批判地传承了古希腊以来的传统, 完全没有意识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首先体现为存在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正是这种错误的阐释方式使马克思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高度, 纠缠于近代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那类学院化的、具体而微的问题上。另一方面, 滥觞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潮, 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者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实证主义的 拒斥形而上学! 口号的影响下, 他们连 存在论! 的名字也不敢使用, 而力图引入 世界观! 、 人生观! 这样的名称取而代之。其实, 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的那样, 正是通过这些术语, 存在问题完全逸出了阐释者们的视野, 实证科学式的研究取代了存在论的研究。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 共谋! , 存在论完全逸出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视野, 甚至成了一个无法涉足的禁区。随着存在论被抹掉, 存在论差异也被抹掉了。于是, 阐释者们心安理得地开始探讨存在者, 并自以为在探讨存在问题。现象取代了本质, 纸币取代了黄金, 喧嚣取代了沉思。显然, 要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含义, 就必须返回到存在论和存在论差异理论上。

综上所述, 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差异! 的理论蕴含着自己的历史诉求, 也使我们对各种思想史的重新检视成为可能。其实, 这种检视越深入, 存在论差异理论的重要性就越益显示出来。

责任编辑:马 妮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 第383页。:上, 上海, 384页。


相关内容

  •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
  • 作者:黄瑞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2期 摘要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论述,但完整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确立主要见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一些过程,并获取一些对现实有指 ...

  •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 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 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 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 ...

  • 解构后现代主义设计
  • 解构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解构主义概述 解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人类哲学.科学.社会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解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他的基本立场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进而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解构主义认为二元 ...

  •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 来源之比较 刘萍 内容提要 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其相异性的同时,力求深入挖掘二者不容忽视的相通性. 关键词 ...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7年第2期No. 2 20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哲学系, 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0主导倾 ...

  •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 ...

  • 浅谈尼采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 摘要: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和马丁·海德格尔同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深远.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在西方哲学史 ...

  • 1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概述
  • 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概述 作者:陈柳钦 来源: 添加日期:10年12月13日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了国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其中定性标准有:箱根模型.列维模型.现代人模型和比较模型等,定量标准有:布莱克标准.英格尔斯标准.世界银行的人均收入划分标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