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 =v 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 =v 0t +

12at 2

2

(3) 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1

(v 0+v ) 2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t ==

2

1

(v 0+v ) 2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 =

2

2v 0+v 2

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 =x m -x n =(m -n )aT 2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 “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 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 =aT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a =

(x 6+x 5+x 4)-(x 3+x 2+x 1)

9T

2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 =kx 。其中k 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 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 =μF N 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研究系统(连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

(2) 选择⎨

2. 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 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 与F 、m 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 与F 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 =ma ,合力只要不

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

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①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 弹力的大小遵循F =kx 的关系 ③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

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 =v 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 =v 0t +

12at 2

2

(3) 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1

(v 0+v ) 2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t ==

2

1

(v 0+v ) 2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 =

2

2v 0+v 2

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 =x m -x n =(m -n )aT 2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 “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 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 =aT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a =

(x 6+x 5+x 4)-(x 3+x 2+x 1)

9T

2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 =kx 。其中k 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 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 =μF N 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研究系统(连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

(2) 选择⎨

2. 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 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 与F 、m 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 与F 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 =ma ,合力只要不

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

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①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 弹力的大小遵循F =kx 的关系 ③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

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相关内容

  • 高一备课组工作计划
  • 篇一:高一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余文刚 在学校试行新课改 这个大的背景下, 我们将提前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 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处理 好传授知识与育人, 学生发展的关系, 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身心体验. 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 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 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 具 ...

  •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魏建敏 对于高一学生,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大不一样,好象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那么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呢?我想应该从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入手,找到新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 ...

  • 衡水中学各科老师的暑假温馨提示
  •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假期很幸福,因为你们突然成了"富翁",拥有一大笔时间可以自主支配.那你们是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贻误时机,还是放飞心灵,向新的目标发起更猛 ...

  • 衡水中学各科老师的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
  • 衡水中学老师给高一新生的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真诚的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都匀四中这个发展中的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年轻就是本钱,但是不努力你的青春就不值钱!为了让大家高中三年,不再迷茫困惑中度过,特地下载<衡水中学老师给高一新生的温馨提示>印发 ...

  •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 ...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 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语文老师的温馨提示 1. 听:听听新闻,尽可能多的积累新闻标题:听听"百家讲坛",文史不分家,尽可能多的积累哲思名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 说: 每天跟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把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语言流畅.生动.自然地表达出来. ...

  • 高一课程10
  • 新东方词汇语法课堂 主讲:赵丽 发布:2009-4-07 英语阅读一(西师版) 主讲:张家政.黄... 发布:2009-3-26 高一英语单词动漫记忆 主讲:佚名 发布:2009-3-24 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 主讲:梁捷 发布:2009-3-22 人教高一物理上 主讲:佚名 发布:2009-2 ...

  •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13_物理_必修2_人教版
  • 万有引力定律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香旗 教材依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 ...

  • 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 高中物理教材特点 从容说课 高中物理教育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此套教材编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