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

摘 要: 傣族地处美丽的彩云之南,其服饰以筒裙为特色,不同地域的傣族人民服饰也各有不同。总体来讲,它们在美学方面都表达出了自然美、社会美的和谐,实现了自然力与文化力的会合,同时,傣族服饰的美学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服饰 美学价值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境,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地理环境的复杂决定了云南人民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的形成。

云南是植物和动物的王国,美丽的炎热带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同时,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也成为游人驻足流连的因素。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文化,各种款式、风格、色彩、纹样都沉淀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为彩云之南的自然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人文色彩。

傣族服饰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底蕴更是独树一帜。

一、傣族服饰——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傣族共有1,158,989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俗称“水傣”,德宏地区的傣族俗称“旱傣”,元江流域一带的傣族俗称“花腰傣”。[1]113

傣族居住在我国云南热带河谷平坦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风光优美,被赞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男耕女织”是傣族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地处边陲,他们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一)古代文献中的傣族服饰。

傣族因为其服饰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很早就见诸古代文献。

唐代樊绰的《蛮书·名类》称傣族先民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说他们“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蛮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皆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条。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采,衣以腓布,以青色为饰。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青黛傅之如绣状”。在记载茫蛮等部落时说:“皆以青布为袴,篾藤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女披五色娑罗笼。”[2]

(二)傣族服饰的种类。

1.傣族女性的服饰

尽管现代傣族女性的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但是筒裙几乎为所有的傣族女性所穿着,长筒裙几乎成为傣族的标志之一。身材苗条的傣族女子以色彩艳丽的长筒裙进过腰身,衬托出婀娜秀美的身材,给人一种别样的韵律和美感。这与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1)西双版纳地区的“水傣”服饰

女子喜欢穿浅色紧身小背心,外套对襟或大襟圆领紧袖短上衣,下着色彩艳丽的长筒裙。长发挽髻,插鲜花或梳子。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的筒裙最能体现傣族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寓意。她们多喜欢用银腰带,选孔雀羽毛颜色和花纹的丝料或布料做筒裙。孔雀生性温和、动作优美、羽毛绚丽,被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将孔雀图案巧妙地设计在服装面料上,表达了她们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2)德宏地区的“旱傣”服饰

未婚女子穿浅色对襟或大襟窄袖上衣,衣长过脐,下摆宽大;下着深色长裤,腰系绣花围裙,红头绳结发辫盘头,插鲜花。已婚妇女穿对襟、无领衣,衣下摆宽大,衣长过腹;下着黑色筒裙,分内群外群,带黑布高筒帽,不系围腰。喜戴耳环、手镯、项链、胸花等。

(3)元江流域的“花腰傣”服饰

女子喜欢穿缀满银饰的小背心,外套三件且一件比一件短的窄袖短上衣,衣服领边、胸前镶“银泡”、挂银扣,衣角、袖口镶饰色彩艳丽的花边。下着左高右低的三四条筒裙,裙边镶满艳丽的刺绣花边。带绣花高筒帽,外出戴用竹篾编制的“鸡枞帽”,带夸张的大银质耳环、六方体银手镯。[1]226

2.傣族男性的服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男性服饰在今天已发生了改变,他们大多穿汉装。但在过去傣族男子的服饰也同样反映了其居住地的生态环境。男子大多用白色、蓝色的包头,这些明快、素雅、秀丽的色彩,与女子上衣的色彩相似,与其生态环境相辉映。同时,男子的裤筒比较宽大,易将两只裤脚向上提起,下水十分方便。然而,傣族男子服饰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文身。

文身的方法,就是以针刺肌肤,刻画成各种图案,然后涂上颜料,形成永久的印记。文身一般多见于男性,女性很少文身。这种特殊的身体装饰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文身的产生与傣族人民生活的水环境有关,这是人们尚能够达成共识的。文身或许是为了防身、辟邪,水中的生物有时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于是人们幻想通过文身这种方式来驱除水中生物的袭击,同时减轻自己的畏惧心理,以求得平安、和谐。

二、傣族服饰文化蕴含的美学意蕴

傣族服饰秀美、柔和,没有刺眼的亮丽,没有过多的渲染,在炎热的高原上独自绽放着自己的亭亭玉立,释放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郁郁葱葱的丛林边,在涓涓流淌的清泉边,傣族服饰亮丽的色彩旋律宛如飘逸飞扬的彩带,巧妙地点缀了这片透蓝的天空。

(一)自然美的透视。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承载和沉淀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人文情感、语言感知等多种因素,所以生存环境决定了傣族服饰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美学意蕴。

1.地理环境对服饰类型的直接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特点为不同服饰类型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势空间、水文状况等创造出符合本区域地理环境的服装,这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才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和劳作。

傣族的筒裙就是很好的例证。从视觉说,筒裙玲珑秀美,给人一种修长、飘逸的动态美感,像是来自天边的一泓清泉。从实用性说,傣族大多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筒裙有利于人体的通风散热。同时水域遍布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经常要跨越溪流、江河等,筒裙方便提起,有利于他们生活劳作。此外,傣族服饰的色彩多采用浅色调,如白色、嫩黄色、浅红色、天蓝色等,浅色不仅对紫外线的吸收较少,而且更凉爽,这在炎热的西双版纳地区无疑是最佳选择。

阳光、天空、森林、水域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转变成了一种与傣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符号。傣族的泼水节、服饰的风格等都蕴含了很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文化内涵。整个大的自然环境对傣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在发挥着首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及民族群体的迁徙运动,傣族的衣着习惯多少被汉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服饰的决定性影响的存在。

2.地理环境对服饰类型的间接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傣族服饰的材质、款式、色彩、格调,而且间接地对服饰类型产

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民族服饰本身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傣族服饰的产生与延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每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追根溯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地理环境。不同地域都有相关地域的特色文化,例如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自然也包括服饰文化。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反映到人类思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标准,从而通过服饰这种外在表现形式表达出具体的文化情感。

(二)社会美的表达。

社会美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现实美的主要部分。自人类产生以后,逐渐地形成了由人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相同的社会事物,在同一的或相似的社会基础上普遍地存在着。于是社会事物便有它的种类,即以种类的普遍性为基础的一些事物。这些由社会的种类普遍性所规定的、合乎美的规律的社会事物,便是美的社会事物。[3]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淳朴,温柔善良,“水一样的民族”就是形容傣族人民的性格。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诙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此外,这个古老的民族追求美和善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把孔雀奉为吉祥之物,借此表达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傣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群体关系,以及精神面貌。从天然的选材、绿色的面料、柔软的质地到新颖独特的款式、层叠搭配的风格、恰如其分的色彩都透射出傣族人民朴实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傣族群体和谐的群体关系。孔雀和波浪水形等图案的应用更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自己生长的这片沃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吉祥、美好的崇高向往。

傣族服饰创造了自己独具的风格,这不仅遵循了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前提条件,体现出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表达了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纯朴的审美情趣。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社会表象下,傣族服饰文化无疑是一处纯净的角落,满足了我们对原始的自然状态的渴求,对人间真善美的寻找。

三、傣族服饰的美学价值意义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有一句很抒情的名言:大自然与文化的会和何等动人。[4]即自然力与文化力的碰撞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美丽火花。傣族服饰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和本民族文化会合的结果,其产生的美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美学本身,更深远地扩展到更多领域。

(一)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族服饰本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它承载了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内涵,同时也是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参考依据。

傣族服饰同样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联系,并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傣族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具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和追求无以复加,社会发展逐渐出现无序状态,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来越偏离于健康的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被忽略有关。所以,民族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传播,被认可。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就必须牢牢捍卫住自己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不动摇。

(二)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应用。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图案都堪称完美的艺术。这些艺术及其制作工艺技术都是宝贵的服饰文化资源,将民族服饰的精华应用于服装时尚行业,不仅可以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而且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价值。

现代服装时尚业可以把傣族服饰中的有益元素提取出来并加以利用,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完美地结合,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傣族地处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傣族服饰作为民族特色之一,同样吸引了不少游人观赏、购买,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创新与发展。

中国56个民族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随之成为传播本民族文化、民族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与工具。傣族服饰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在一些元素上是有共同点的。排除极少部分宗教服饰及婚丧礼服的“飞扬跋扈”,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在总体视觉及实际应用中都表现出“内敛”与“实用”的共同倾向。[5]这也有利于傣族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的互相交流与联系,同时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民族融合。此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 要: 傣族地处美丽的彩云之南,其服饰以筒裙为特色,不同地域的傣族人民服饰也各有不同。总体来讲,它们在美学方面都表达出了自然美、社会美的和谐,实现了自然力与文化力的会合,同时,傣族服饰的美学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服饰 美学价值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境,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地理环境的复杂决定了云南人民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的形成。

云南是植物和动物的王国,美丽的炎热带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同时,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也成为游人驻足流连的因素。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文化,各种款式、风格、色彩、纹样都沉淀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为彩云之南的自然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人文色彩。

傣族服饰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底蕴更是独树一帜。

一、傣族服饰——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傣族共有1,158,989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俗称“水傣”,德宏地区的傣族俗称“旱傣”,元江流域一带的傣族俗称“花腰傣”。[1]113

傣族居住在我国云南热带河谷平坦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风光优美,被赞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男耕女织”是傣族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地处边陲,他们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一)古代文献中的傣族服饰。

傣族因为其服饰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很早就见诸古代文献。

唐代樊绰的《蛮书·名类》称傣族先民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说他们“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蛮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寝食则去之。皆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条。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采,衣以腓布,以青色为饰。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青黛傅之如绣状”。在记载茫蛮等部落时说:“皆以青布为袴,篾藤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女披五色娑罗笼。”[2]

(二)傣族服饰的种类。

1.傣族女性的服饰

尽管现代傣族女性的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但是筒裙几乎为所有的傣族女性所穿着,长筒裙几乎成为傣族的标志之一。身材苗条的傣族女子以色彩艳丽的长筒裙进过腰身,衬托出婀娜秀美的身材,给人一种别样的韵律和美感。这与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1)西双版纳地区的“水傣”服饰

女子喜欢穿浅色紧身小背心,外套对襟或大襟圆领紧袖短上衣,下着色彩艳丽的长筒裙。长发挽髻,插鲜花或梳子。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的筒裙最能体现傣族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寓意。她们多喜欢用银腰带,选孔雀羽毛颜色和花纹的丝料或布料做筒裙。孔雀生性温和、动作优美、羽毛绚丽,被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将孔雀图案巧妙地设计在服装面料上,表达了她们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2)德宏地区的“旱傣”服饰

未婚女子穿浅色对襟或大襟窄袖上衣,衣长过脐,下摆宽大;下着深色长裤,腰系绣花围裙,红头绳结发辫盘头,插鲜花。已婚妇女穿对襟、无领衣,衣下摆宽大,衣长过腹;下着黑色筒裙,分内群外群,带黑布高筒帽,不系围腰。喜戴耳环、手镯、项链、胸花等。

(3)元江流域的“花腰傣”服饰

女子喜欢穿缀满银饰的小背心,外套三件且一件比一件短的窄袖短上衣,衣服领边、胸前镶“银泡”、挂银扣,衣角、袖口镶饰色彩艳丽的花边。下着左高右低的三四条筒裙,裙边镶满艳丽的刺绣花边。带绣花高筒帽,外出戴用竹篾编制的“鸡枞帽”,带夸张的大银质耳环、六方体银手镯。[1]226

2.傣族男性的服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男性服饰在今天已发生了改变,他们大多穿汉装。但在过去傣族男子的服饰也同样反映了其居住地的生态环境。男子大多用白色、蓝色的包头,这些明快、素雅、秀丽的色彩,与女子上衣的色彩相似,与其生态环境相辉映。同时,男子的裤筒比较宽大,易将两只裤脚向上提起,下水十分方便。然而,傣族男子服饰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文身。

文身的方法,就是以针刺肌肤,刻画成各种图案,然后涂上颜料,形成永久的印记。文身一般多见于男性,女性很少文身。这种特殊的身体装饰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文身的产生与傣族人民生活的水环境有关,这是人们尚能够达成共识的。文身或许是为了防身、辟邪,水中的生物有时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于是人们幻想通过文身这种方式来驱除水中生物的袭击,同时减轻自己的畏惧心理,以求得平安、和谐。

二、傣族服饰文化蕴含的美学意蕴

傣族服饰秀美、柔和,没有刺眼的亮丽,没有过多的渲染,在炎热的高原上独自绽放着自己的亭亭玉立,释放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郁郁葱葱的丛林边,在涓涓流淌的清泉边,傣族服饰亮丽的色彩旋律宛如飘逸飞扬的彩带,巧妙地点缀了这片透蓝的天空。

(一)自然美的透视。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承载和沉淀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人文情感、语言感知等多种因素,所以生存环境决定了傣族服饰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美学意蕴。

1.地理环境对服饰类型的直接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特点为不同服饰类型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势空间、水文状况等创造出符合本区域地理环境的服装,这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才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和劳作。

傣族的筒裙就是很好的例证。从视觉说,筒裙玲珑秀美,给人一种修长、飘逸的动态美感,像是来自天边的一泓清泉。从实用性说,傣族大多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筒裙有利于人体的通风散热。同时水域遍布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经常要跨越溪流、江河等,筒裙方便提起,有利于他们生活劳作。此外,傣族服饰的色彩多采用浅色调,如白色、嫩黄色、浅红色、天蓝色等,浅色不仅对紫外线的吸收较少,而且更凉爽,这在炎热的西双版纳地区无疑是最佳选择。

阳光、天空、森林、水域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转变成了一种与傣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符号。傣族的泼水节、服饰的风格等都蕴含了很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文化内涵。整个大的自然环境对傣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在发挥着首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及民族群体的迁徙运动,傣族的衣着习惯多少被汉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服饰的决定性影响的存在。

2.地理环境对服饰类型的间接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傣族服饰的材质、款式、色彩、格调,而且间接地对服饰类型产

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民族服饰本身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傣族服饰的产生与延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每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追根溯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地理环境。不同地域都有相关地域的特色文化,例如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自然也包括服饰文化。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反映到人类思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情趣、审美标准,从而通过服饰这种外在表现形式表达出具体的文化情感。

(二)社会美的表达。

社会美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现实美的主要部分。自人类产生以后,逐渐地形成了由人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相同的社会事物,在同一的或相似的社会基础上普遍地存在着。于是社会事物便有它的种类,即以种类的普遍性为基础的一些事物。这些由社会的种类普遍性所规定的、合乎美的规律的社会事物,便是美的社会事物。[3]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淳朴,温柔善良,“水一样的民族”就是形容傣族人民的性格。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诙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此外,这个古老的民族追求美和善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把孔雀奉为吉祥之物,借此表达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傣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群体关系,以及精神面貌。从天然的选材、绿色的面料、柔软的质地到新颖独特的款式、层叠搭配的风格、恰如其分的色彩都透射出傣族人民朴实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傣族群体和谐的群体关系。孔雀和波浪水形等图案的应用更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自己生长的这片沃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吉祥、美好的崇高向往。

傣族服饰创造了自己独具的风格,这不仅遵循了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前提条件,体现出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表达了对社会真善美的向往和纯朴的审美情趣。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社会表象下,傣族服饰文化无疑是一处纯净的角落,满足了我们对原始的自然状态的渴求,对人间真善美的寻找。

三、傣族服饰的美学价值意义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有一句很抒情的名言:大自然与文化的会和何等动人。[4]即自然力与文化力的碰撞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美丽火花。傣族服饰就是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和本民族文化会合的结果,其产生的美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美学本身,更深远地扩展到更多领域。

(一)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族服饰本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它承载了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等内涵,同时也是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重要参考依据。

傣族服饰同样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联系,并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傣族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具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和追求无以复加,社会发展逐渐出现无序状态,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来越偏离于健康的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被忽略有关。所以,民族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传播,被认可。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就必须牢牢捍卫住自己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不动摇。

(二)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应用。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图案都堪称完美的艺术。这些艺术及其制作工艺技术都是宝贵的服饰文化资源,将民族服饰的精华应用于服装时尚行业,不仅可以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舞台,而且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价值。

现代服装时尚业可以把傣族服饰中的有益元素提取出来并加以利用,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完美地结合,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傣族地处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傣族服饰作为民族特色之一,同样吸引了不少游人观赏、购买,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民族间交流、创新与发展。

中国56个民族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随之成为传播本民族文化、民族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与工具。傣族服饰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在一些元素上是有共同点的。排除极少部分宗教服饰及婚丧礼服的“飞扬跋扈”,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在总体视觉及实际应用中都表现出“内敛”与“实用”的共同倾向。[5]这也有利于傣族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的互相交流与联系,同时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民族融合。此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内容

  • 刍议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 摘 要:彝族的特色舞蹈――花腰彝舞蹈,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动作上,花腰彝舞蹈欢快奔放,极富有表现力,因此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并流传至今.本文在对花腰彝舞蹈的动作.主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舞蹈动作的美学内涵.舞蹈蕴含的母题以及舞蹈产生的感官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 ...

  •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_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_范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2004年3月 Mar. [民族服饰研究]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 范 例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关键词]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美学价值 [摘 要] 从图纹的类型.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上,探讨了彝族服饰图纹的文化品位 ...

  • 当代新娘回门装初探
  • 轻纺工业与技带 2010第39卷第4期 当代新娘回门装初探 耿加明1,曲媛2 (1.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选定回门装为研究对象,将新娘回门装与婚俗中的回门结合,概述回门的定义和当前回门装的市场状况及存在的意义,并总结当代新娘回门装设计的 ...

  • 傈僳族服饰
  •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 摘 要 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傈僳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服饰作为傈僳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符号,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涵着傈傈族人民在 ...

  • 自考论文题目
  •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 10 ...

  •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简介
  •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 书法美 ...

  •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 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 ...

  •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
  •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 赵联赏 [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 [专 题 号]K21 [复印期号]1998年01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1997年09期第9-14页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