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心理学报 2009,Vol141,No16,557-564 

ActaPsychologicaSinica

DOI:10.3724/SP.J.1041.2009.00557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生产过程不是个体理性决定的,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过程,是社会协商和互动的结果。有关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活动的形式方面的知识都是一定文化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许多新的收获。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抽象,。理论先于经验观察,也高于经验观察,,。关键词 建构论;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心理学分类号 B84-09

  社会建构论(s。“10年,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社会建构论已经在当代心理学

(Arfken,2008,p.81)。理论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知识不是对实在的映照或反映,而是社会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理论也不是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而是一种社会建构(Ger2gen,2001;Liebrucks,2001)。

1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产物,其基础假设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个体理性的中心地位:为反对神学专制,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假定“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固定的、神圣的领地。这一领地受到个体自己的细致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控制”(Gergen&Thatchenkery,2004,p.231)。个体理性构成了科学心理学建立的基础。心理学家使用科学方法探讨个体内心的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个体理性成为知识的仲裁者,神权和皇权让位于个体理性,个人占据了知识生产的中心地位。(2)经验观察的决定作用:既然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那么通过经验观察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3)语言的表征功能:“现代主义”的心理学把语言视为中性

的、透明的符号,其作用主要是描述性和表征性的。

语言是内部心灵的外部表达。语言本身是中性的,它仅仅是一些没有意义的符号,其意义是由它表征

(reality)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和描述的“实在”

语言是真理的载体。  针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三个基础假设,社会建构论提出:(1)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个体理性并非潜伏在理性行为背后“指导”和“控制”行为的内部过程,而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Blyth,Burr,&Farrand,2008)。个体在行使理性能力时必须借助语言范畴,但是依据解构主义的语言学研究,语言是一个依赖于自身的系统。语言范畴前于个体而存在,后于个体而消亡。因此,行使理性能力不过是参与到一个语言系统中,借助现有的语言范畴而采纳适当的行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理性不是个体的,而是公共的。这种公共性质首先表现在语言是公共的,使用语言意味着接受这种公共性的影响,其次,行动方式的“适当”与“不适当”不是由个体决定的,而是相对于文化习俗的。(2)从经验观察转向社会建构:观察是理论负载的,所有的观察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无偏见的观察。因此,观察并不能确保真理的获得。社会建构论主张从经验观察转向社会建构,去发现各种“实在”是怎样在社会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实在是社会的建构”,诸如人格、

 收稿日期:2008-08-17

 通讯作者:叶浩生,E2mail:[email protected]

 557

 558心  理  学  报41卷

情绪、自我、态度和动机等所谓的“精神实在”同样

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只要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描述心理的术语进行认真的反思,我们就很容易接受建构论的思维方式。难道我们不是经常在公共会话的过程中做出决定吗?嫉妒不经常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组成部分吗?……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现象是社会的建构”(Harre,2002,p.612)。对于这样一些心理范畴,需要的不是观察和描述,而是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发现人们怎样建构了这些“实在”。(3)从表征的语言转向行动的语言: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和表征性的,而且是建构和构成性的。在使用语言报告自己的心理内容时,语言不仅表征了心理现象,而且建构了心理现象。因为所谓人格、认知、记忆、动机、目的和智力等都是一些语言范畴正是这些语言范畴的存在,述。另一方面,,也“做”事,对于话语分析家来说,,(Potter&Weth2言,,会产生后果的”

erell,1994,p.29)。语言以特定的方式建构实在,从而有利于具体事情的完成。例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接受不同流派对心理现象的语言描述就意味着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案:接受精神分析的描述,注意的目光就会指向所谓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法成为首选;接受行为主义的描述,注意的目光就聚焦于可观察的行为,观察与实验就成为方法的唯一选择。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建构论视知识起源于各种关系”(Raskin,2008,p.16)。知识不是通过客观方法“发现”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动、协商和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根指出:“那些被我们视为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并非归纳的结果,也不是一般假设的建立和证实。对于经验—实证主义知识观的猛烈批评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这样一种传统的观点,即科学理论可以以一种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或‘映照’实在……从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解过程并非由自然的力量所驱动,而是处于一定关系的人们积极的、合作的结果”(Gergen,2003,p.15)。  如果知识是建构的,那么知识“并不是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学手段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性知识,是承载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的,受

(Zhao,2005,p.13)。这意味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着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主体采用客观的方法所作的发现,而是在社会生活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交往中协商、会话和建构出的一种社会约定。格根指出:“或许由建构论的对话中所产生的最富创新性的观

念就是,那些我们视为有关这个世界和我们的自我的知识实际上起源于人类的各种交互关系。虚假对真实、客观对主观、科学对神话、理性对非理性、个人对社会、道德对非道德等等我们视为对立的观念,其

(Ger2产生过程依赖于特定文化和历史中的群体”

gen,Lightfoot,&Sydow,390)。

  ,,它就不是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社会风俗和意识形态是另外一种样子,那么就可能建构出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不是“自然之镜”,它不是客观的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证明的东西,也不是一种经验事实的概括和归纳。知识是我们建构和约定出来的。知识的生产依赖于社会交往活动,在极端的意义上,它是社会协商出的一致意见。  心理学知识同样具有社会建构的属性。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在灵魂的分类方面就存在争论。柏拉图提出,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灵魂可以区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功能。这些划分方式是对灵魂的真实写照吗?实际情形是,柏拉图的三分是为了论证他的理想国中的社会秩序:国王贵族具有理性的灵魂,武士具有意志的灵魂,而普通百姓具有欲望的灵魂,所以国王要通过武士控制普通百姓,以防止欲望的泛滥,保持社会的稳定。西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区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正是受到了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的影响。因此,认知、情绪和意志的心理分类并非对“心理实在”的写照,而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这说明了心理分类知识的社会建构属性。  知识是通过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而表述的。如果通过语言符号表述的知识能与实在完全一致,就需要一种中性的“观察语言”。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受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使得知识的产生和维持具有了社会建构的特点。传统心理学视语言为中性的媒介,认为语言是透明的,是人类表述知识的忠实工具。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6期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559

上,认为思维是先在的,语言仅仅是表达思维的一些符号。但是社会建构论指出,语言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思维恰恰是通过语言范畴而进行的,这些语言范畴规定了思维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语言是先在的。在某种极端的意义上,语言先于人而存在。社会建构论的批评者们很快就指出这一观点的荒谬之处:难道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洞穴居住的原始人不是还不会使用语言吗?针对这一指责,社会建构论指出,原始人的确存在,但是原始人的经验世界,即原始人的心理世界与我们完全不同,难道他们能像我们一样知道自己身上的某一地方有一块二头肌?也使用认知、记忆、思维、动机和情绪等范畴来认识自我?没有这些语言范畴,他们也不会用这些范畴来认识自己。因此,“正是语言本身提供给,(Burr,的”

是:第一,真实写照,,所以是一种社会建构;第二,由于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知识的社会建构也呈多元化的色彩。

p.144)写道:

  ……甚至在其他人三言两语的诱导下,假的记忆也能制造出来。  “她几岁了?”我问道。  “八岁。”  “你觉得你可以使她相信,她在五岁时曾在购物中心走失过吗?”  “不可能,”珍妮的父亲笑着说:“珍妮是个非常有理性、有逻辑的小孩,而且她的记性绝佳。”  我说:“我们何不试试看?”  他耸耸肩,把珍妮叫过来,膀,。,她,顺势引入购物商场“嗯,珍妮,你还记得你上次在贝勒芙购物商场走失的事吗?”  珍妮的脸上显出迷惑的表情,好像她在尽力回忆却想不出任何细节。  “你那时刚五岁,”她父亲提示道:“就是差不多现在这个时候,大约圣诞节前一个月左右的时候。”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爸爸,”珍妮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用手肘顶了她父亲的肋骨:“你怎么可能期待我能记得那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你真的不记得了吗?我去礼品店替你妈买礼物,你不肯去,要去玩拖船,”拖船是贝勒芙购物商场的一个地标,大家都是知道的。“当我几分钟后买好东西出来时,你已经不见了。”  珍妮还是一脸很迷惑的表情。  “我去找了大百货公司、玩具店、鞋店,最后才找到你。”  珍妮慢慢地点了她的头:“噢,是的,我想我终于想起来了。”她说道。“我到处找你,可是找不到你。”  “你有害怕吗?珍妮?”我问道。她摇摇头,不置可否。  “我怕死了。”她父亲说道。  珍妮微笑的贴近她父亲:“你没有我那么害怕。”她回答道。  他父亲简直不敢相信刚刚目睹的这一幕。五分钟之内,珍妮就相信了这个假的故事,而且补充了她自己的细节。她记起她的走失,她记得去找爸爸,她也记得她曾经害怕过。比煮一个蛋还短的时间,我们就制造了一个假的记忆。

2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研究

  社会建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会有许多新的收获,比如:2.1 记忆的社会建构

  传统上,记忆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实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个地方,但是近来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记忆具有建构的性质。心理学家洛夫特斯(Loftus,1996)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和记忆活动,特别是有关压抑记忆的延展性和可靠性方面。她在过去事件的信息怎样塑造人类记忆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她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人们观看一段汽车事故的录像,其中一组人被问的问题是“当相撞时”,汽车的速度有多快;而另一组的问题是“当汽车撞碎时”,汽车的速度有多快。尽管两组人看的是同一段录像,但听到“撞碎”一词的那组人对车速的预期比另外一组人快了19%。“撞击”听起来可能不够恐怖,但“撞碎”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很明显,人们的记忆受到了语词和人际互动的影响。Loftus已经证实超过200个案例(试验)的目击者的证词是基于错误记忆,她认为,记忆是有可能被外在暗示挑起,被建议、被植入或在心里被创造的。  关于语言暗示对记忆的影响,洛夫特斯(1994,

 560心  理  学  报41卷

  洛夫特斯的研究证明了记忆明显具有建构的

特征。

2.2 为什么女性寿命比男性长?社会建构论的解释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女性的平均寿命远高于男性。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1996年的一份调查表明(Courtenay,2000),女性的平均寿命高出男性7年。在15种易于导致死亡的疾病中,男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女性,例如,男性患心脏病致死的几率是女性的一倍。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可以观察到,寿星大多是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往的解释大多借助于生物学原因,比如有人认为女性的染色体具有一致性,而男性不具备。社会建构论另劈溪径,认为造成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原因在于现  )(gender)。男性和女性行为上的差异更多是社会性别造成的。从孩提时代开始,父母就对男孩和女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大多数男孩来说,独立、勇敢、刚强、坚忍不拔是父母期待的行为反应,而对于大多数女孩来说,理想的行为反应则是细心、温存、有同情心、感情细腻等等。所以,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差异并非生理性别的结果,而是不同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期待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当儿童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社会风俗、大众媒介给他们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两性形象:男性应该是粗犷、豪放,任何对生活的细腻情感都会被认为“娘娘腔”。损害健康的行为如抽烟、饮酒成为男子气概的标志。研究表明,电影中男性抽烟的比例是女性的4倍(Hazan,Lipton,&Glantz,1994),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中60%包含饮酒镜头,其中三分之二是男性(Wallack,Breed,&Cruz,1987)。男性关注的中心应该在事业和工作上,考虑的是他们对社会和家庭承担的责任,如果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给予较多的注意,会被人认为缺少“男人气”。“减肥”等健康行为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利。女性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被认为理所当然,而男性的此类行为则会受到消极的评价。从心理疾病方面来说,女性的心理疾病,如抑郁受到社会和家庭更多的照顾,而男性的抑郁往往得不到关注,似乎男性天生具有抑郁症的免疫力(Warren,1983)。这些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建构造成的结果是:女性的行为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寿

命延长,而男性的行为则易于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导致寿命的缩短。所以,两性在寿命上的差异并非男性或女性本身的生理原因所致,而是社会建构了不同的男女形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的健康行为。寿命长短是不同健康行为的直接结果。

2.3 社会关系的意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社会建构

论探讨  青少年危机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易于产生粗鲁、冲动、逃学、打架斗殴等问题行为。,居住环境、暴力影视本质”,确定这些本,。社本质论”的解释。它认为问题行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种种问题行为,试图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中寻找那些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究竟产生了什么意义。对于逃学、打架斗殴、抢劫和盗窃等冒险行为,社会建构论从特定的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和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来进行理解。“从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不是一种个体过程,而是产生于种种关系之中”(Gergen,Lightfoot,&Sydow,2004,p393)。在对问题青少年的访谈中,青少年经常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喝醉酒让我感到我是群体的一员”,“打架时冲在最前面增加了他人对我的敬重”,“进入我们这个圈子的最好方式是用实际行动(偷盗)”。透过青少年的这些语言,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在青少年问题行为中发挥的作用。实际上,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既不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生理或心理因素,也不是外部环境诱因的直接结果,而是青少年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发现自己是谁,属于谁,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以便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之所以敢于冒险,不是因为不成熟,或者冒险是青少年的天性,而是因为冒险可以获得群体的认同,确立自己的成员身份和地位。总之,冒险的利大于弊。因此,社会建构论强调对问题行为的关系化解释,探究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究竟产生了哪些意义。“从这种观点来看,那种‘去除’问题行为的传统方法可能会面临青少年的抵制,而对话的方式,即在各亚文化群体与维护社会法律秩序的那些人之间的交流是服务于社会的更好方式”(Gergen,

 6期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561

Lightfoot,&Sydow,2004,p.394)。&Zielke,2006,p.300)。理论是一种建构,不是如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心理的社会建构属性,也证明了社会建构论观点对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影响。如果我们以这种观点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则理论有了全新的意义。

3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学理论

绘制地图一样的描述。建构意味着对事实、素材和

数据的积极筛选,意味着创新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成分被保留下来,某些成分被剔除出去。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理论陈述“建构”了现实。科学社会学家巴恩斯(Barnes,B)指出:“已确立的科学中的活动通常都是受某种关于世界的理论指导的。现在,这个理论可能被看作是关于世界的一个图景或一种描述;但它不是从世界中产生的,而是强

(Barnes,1980,pp.12-13)。如加给这个世界的”

,都专注

,就会导致对。,,那么也意味着,所提出的。传统上,受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观的影响,心理学家追求理论的超文化、普适性特征。根据这样一种观点,理论应根植于系统的经验观察中,独立于文化和历史的观念。但是,理论既然是一种社会建构,文化历史因素必然在理论的建构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格根指出:“我们用以理解这个世界的术语都是社会性的人工产品,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交流的产物。从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解过程并非由自然力量自动地驱动,而是处于关系中的人们积极的、合作的结果。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需要考察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形式建构的历史和文化基

(Gergen,1985,p.267)。例如,由德国心理学础”

家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把意识视为由一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这样一种象牙塔里的研究在欧洲贵族文化中是可行的,因为贵族出身的科学家不用考虑生计问题。但是当这种心理学到了美国以后,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排斥那种“纯科学”式的研究,心理学必须展现它对社会的实用价值。因此,美国心理学家不把意识看作是元素的复合体,而是建构成适应环境的机能。因此,各种心理学理论都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存在的许多理论体系,即心理学流派往往是适应不同文化的“本土心理学”:如精神分析是19世纪欧洲性压抑文化的产物,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反映的是德国民族统一的要求,行为主义体现了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控制劳工的愿望,人本主

研究

  知识具有建构的特性,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定律和结论都具有协商和建构的性质。“经验主义主张经验事实与理论概念的一致性观点,认为理论是经验事实的写照。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本身是独立的,是思想家在科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建构和发明。理论概念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建构,(Ye,2007,p.)话的结果”

会建构,,这为心理

。  ,“只要能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测量确立知识,他们就能证明知识……”(Indick,2002,p.22)。所以,经验主义及其继承者逻辑实证主义都把经验观察放在科学的首位,而把理论视为对观察结果的概括和抽象。理论源于实在,理论是从实在中推导出来的。“……。因为从具体的研究中产生的理论不过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合理的推

(Robinson,2007,p.188)。演”

  社会建构论站在后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强调理论的社会建构属性。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并非是在经验数据收集之后躺在扶手椅上的闲暇产品,理论是一种分析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就像一枚凸透镜,任何观察在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后,都改变了角度。所以,经验观察不能用于验证理论。依据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任何观察都是理论负载的,即任何观察都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用观察测试理论等于用一个理论测试另一个理论。  理论是一种社会建构。这意味着:第一,理论不是一种对事实的描述,也不仅仅是在事实收集之后对事实之间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同经验观察之间的关系是:“从观察中并不能归纳出理论,从理论中也不能推演出观察。正如库恩(1970)建议而后又为许多科学史家和知识社会学的学者所论证的那样,科学家为描述和解释的

(Gergen目的而使用的话语创建于特定的话语社区”

义心理学则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潜能运动的

结果。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文化和历史根植性。

 562心  理  学  报41卷

  第三,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既然带有明显的

文化历史特征,那么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必然影响理论的建构。因为既然理论是建构的,是特定话语群体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而由此建构出来的理论又服务于这个话语群体的利益,那么这种理论必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负载着该群体的价值偏爱和意识观念。例如,西方心理学的智力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服务于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意识形态。心理学家把智力作为一种有待发现的“精神实在”,对智力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建构。在心理学家的心目中,智力理论没有价值偏见,对所有的人都是公正的。但是现在许多心理学家都已经意识到,传统有关智力的理论建构带有浓厚的文化价值色彩。它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西方文化。智力测验在20的工具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什么大?学把“自我实现?其中西方社会个体主义意识形态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社会建构论者特布尔指出:“逻辑—经验主义范式下工作的传统研究者强调的是保持中立,在研究过程中移除个人偏见和政治目的。但是建构论者建议,所有的研究必然都负载着价值。研究者应该通过反思的过程,承认他或她的假设和信念。”(Tur2bull,2002,p.320)。理论建构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特性使得理论家更容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使理论服务于社会。  最后,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不仅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功能,理论作为心理学家的话语,同语言一样具有行动的特征。理论具有力量,且可以产生结果,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变革。以往,理论心理学家一直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认为理论心理学类同于科学哲学,其主要功能是经验工作之后的反身思考,探求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这一认知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反思和批判容易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了抓住问题的症结,理论家不得不将多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归结为一点或几点,在归结和还原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改变了问题的本质。所谓的“稻草人现象”指涉的就是这类问题。其次,反思和批判容易招致反感和情绪上的敌对,使得双方的对话难以持续。  未来的心理学理论将关注理论的行动特征。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看,理论作为一种话语具有操

作特性。依照传统的观点,“理论作为特殊的和朦胧的学术探索领域,同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是分离的。虽然理论可以激励或阐述科学探索,或者推广和解释应用成果,但是理论本身几乎没有被视为一种科学探索和实践应用形式……我们认为,确立一种特定的理论观点不仅激励和解释了研究和应用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形式。反过来,贯彻理论的实践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新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又是一种理论。”(Russell&Bohan,2006,p.344)。所以,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同实践是融合一体的。好的理论更实践,。  。换,,,存在着实。实在论把病理心理视“精神实在”,虽然承认病理心理是社会因素所致,但是实在论的主张者仍然把病理心理当作个体的一种“特质”。这种理论观点所产生的结果是:诊断、干预和治疗都聚焦于个体内部,社会变革的需要却被忽视了。心理学家逃避了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建构论则把病理心理看作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的话语建构,视病理心理为人际关系的产物,其产生的结果是,心理治疗专家不再把目光指向个体的内部,而是在人际关系、社会过程和情境因素中寻求积极的治疗效果。上述两个例子都证明了一点,理论不仅可以改变观念,它也可以影响社会生活实践,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模式。未来心理学理论要与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理论,在理论的导引下产生行动;充分发挥理论的行动特征,从而促使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Arfken,M.E.

考文献

(2008).Reviewofunfoldingsocialconstructionism.

JournaloftheHistoryoftheBehavioralSciences,44(1),81-82.Barnes,B.

(1980).Scientificknowledgeandsociologicaltheory.

Taylor&FrancisGroup:Routledgd,1980.

[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Blyth,E.,Burr,V.andFarrand,A.

(2008).Welfareofthechild

assessmentsinassistedconception:Asocialconstructionistperspective.JournalofReproductiveandInfantPsychology,26(1),31-43.BurrV.

(2003).Socialconstructionism.LondonandNewYork:

Routledge.CourtenayW.H.

(2000).Engenderinghealth:Asocial

constructionsistexaminationofmen’shealthbeliefsandbehaviors.

 6期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流出版社.]

Potter,J.,&Wetherell,M.

(1994).Discourseandsocial

psychology:Beyondattitudesandbehavior.[Potter,J.,&Wetherell,M.

 563

PsychologyofMenandMasculinity,1(1),4-15.Gergen,K.

(1985).Thesocialconstructionistmovementinmodern

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st,40(3),266-275.Gergen,K.

(1997).Realitiesandrelationships:Soundingsinsocial

(2006).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

construct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Gergen,K.

(2001).Socialconstructionincontext.London:SAGE

度与行为.肖文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askin,J.D.

(2008).Theevolutionofconstuctivism.Journalof

ConstructivistPsychology,21(1),1-24.Robinson,DN.

(2007).Theoreticalpsychology:Whatisitand

Publications.Gergen,K.

(2003).Knowledgeassociallyconstructed.InM.

Gergen&K.J.Gergen(Eds).Socialconstruction:Areader.(pp.15-17).SAGEPublications.Gergen,K.,Lightfoot,C.,&Sydow,L.

(2004).Social

whoneedsit?Theory&Psychology,17(2),187-198.Russell,G.,BohanJ.

(2006).Thecaseofinternalized

homophobia:Theoryand/aspractice.Theory&Psychology,16(3),343-366.Tannen,R.S.

(2007).ThefemaleThemaskthatreveals:

Post2Jungianandpostmodernlperspectivesonwomen

construction:Vistasinclinicalchildandadolescentpsychology.JournalofClinicalChildandAdolescentPsychology,33(2),389-399.

Gergen,K.&Thatchenkery,T.

(2004).Organizationscienceas

ry./Taylor&FrancisG().constructionresearchandtheorybuilding.

socialconstruction:Postmodernpotentials.TheJournalofAppliedBehavioralScience,40(2),228-249.Gergen,K.&Zielke,B.

(2006).Theoryin&

DevelopingHumanResources,4(3),317-334.Wallack,L.,Breed,W.,&Cruz,J.

(1987).Alcoholon

Psychology,16(3),299-309.Harre,R.

(2002).mSocial

primetimetelevision.JournalofStudiesonAlcohol,48,33-38.Warren,L.W.

(1983).Maleintoleranceofdepression:Areview

constructionism12(5),612.Hazan,A.R.,LipH.&Glantz,S.A.

(1994).Popular

withimplicationsforpsychotherapy.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147-156.Ye,H.S.[叶浩生.

(2007).Theoreticalpsychologyinapost2empiricistera(2007).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报,39

(2005).Thescienceknowledgeviewinthevisionof

filmsdonotreflectcurrenttobaccouse.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84,998-1000.Indick,W.

(2002).Fightthepower:Thelimitsofempiricismand

(inChinese).ActaPsychologicaSinica,39(1),184-190.

thecostsofpositivisticrigor.TheJournalofPsychology,136(1),21-36.

Liebrucks,A.(2001).Theconceptofsocialconstruction.Theory&Psychology,11(3),363-391.Loftus,E.Loftus,E.

(1996).Eyewitnesstestimon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TheMythofrepressedmemory:Falsememories(2008).记忆Vs创忆:寻找迷失的真相.洪兰译.远

(1),184-190.]Zhao,C.L.

socialconstructivism.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7(4),11-15.[赵长林.

(2005).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山东科技

andallegationsofsexualabuse.St.Martin’sPress.[Loftus,E.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4),11-15.]

SocialConstructionismandtheFutureofTheoreticalResearchinPsychology

YEHao2Sheng

(InstituteofPsychology,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

Socialcontructionism

isanimportantacademicmovementinpsychologyinWesterncountries.

Social

contructionismclaimsthatwhatwetaketobeknowledgeoftheworldandourselvesisnotthediscoverywemake,norisitaproductofinductionorthetestingofgeneralhypotheses,instead,itisasocialconstruction,andtakesplaceinhistoricallysituatedinterchangesamongpeople.Traditionally,psychologicalsciencewasbasedonthreeassumptions:thecentralityofindividualrationality,representation.

thedeterminationofexperientialobservationandlanguageasatruthful

Socialconstructionism,instead,criticizesthethreemodernistassumptions,andhasbroughtthree

transformationsintopsychologicalscience:(i)fromindividualreasontocommunalrhetoric.Theindividualdeemedrationalonlyifheorshehastakenthelanguageordiscoursecommontohisorherparticularcultureataparticular

 564心  理  学  报41卷

times.(ii)fromexperientialobservationtosocialconstruction.Becauseobservationalwaysloadedwiththeory,theobservationdoesnotguaranteewhatwegetisatruth.Therefore,weshouldtaketheworldasthesociallyconstructed.(iii)fromalanguageasatruthfulpicturetoalanguageasaaction.Languagedoesnotmirrorormapthereality,instead,languageconstructstherealityandlanguagealsohaseffectsonsocialpractices.Fromthepointviewofsocialconstructionism,theoryisnotaproductofexperientialinduction,nordoestheorycomefromobservation.Theory,associalconstructionismsuggested,isasocialconstruction,whichhasenormousimplicationsforthefutureoftheoreticalrsearch.Asasocialconstruction,theorycomesbeforeobservation,andalltheobservationsareconfinedbytheory.Justbecausetheoryisaproductofculturalconstruction,theoryisdifferentindifferentcultureat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whichalsomeanstheoreticalresearchinpsychologyisnotvalue2freescience.Itisvalue2loadedandservesthesocietyandculturewhereitisgrounded.Asasocialconstruction,notonlydoestheoryservethefunctionofrethinkingandcriticism,theoryalsohasthepowerofaction,itdoeshaseffectsonpsychologicalresearch.

Keywords constructionism;theoreticalresearch;postmodernism;socialconstruction;  第13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于5月15~1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东、西、

南、北———理论心理学的挑战与变革”,旨在寻求全球心理学思想智慧的汇聚,倾听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心理学家的声音,改变传统西方中心的观念。出席本届大会的代表涵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14名,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丹麦、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国际代表83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国内代表131名;会议收录论文摘要167篇,组织举行了5个场次的大会主题报告,以及46个分会场共计180人次的小组主题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叶浩生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专家学者还包括: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主席雷切尔・乔菲・法尔玛格尼(RachelJoffeFalmagne),前美国心理学会理论与哲学心理学分会主席、国际著名理论心理学家汉克・斯塔姆(HankStam),前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车文博等。  本届大会创设了大会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会、分组报告、张贴报告,以及主题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汉克・斯塔姆教授、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陈光兴教授、南非曼德拉城市大学安德里亚・赫斯特(AndreaHurst)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先后做了精彩发言。此外,在5天的小组研讨过程中,与会代表就心理学方法论、现象学、哲学心理学、发展理论、批判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史、后现代心理学、社会建构论、以及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工作委员会全体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的新一届执委会。叶浩生教授当选为协会新一届执委。会议确定第14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希腊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举行。

《心理学报》编辑部

心理学报 2009,Vol141,No16,557-564 

ActaPsychologicaSinica

DOI:10.3724/SP.J.1041.2009.00557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生产过程不是个体理性决定的,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过程,是社会协商和互动的结果。有关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活动的形式方面的知识都是一定文化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许多新的收获。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抽象,。理论先于经验观察,也高于经验观察,,。关键词 建构论;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心理学分类号 B84-09

  社会建构论(s。“10年,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社会建构论已经在当代心理学

(Arfken,2008,p.81)。理论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知识不是对实在的映照或反映,而是社会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理论也不是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而是一种社会建构(Ger2gen,2001;Liebrucks,2001)。

1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产物,其基础假设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个体理性的中心地位:为反对神学专制,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假定“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固定的、神圣的领地。这一领地受到个体自己的细致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控制”(Gergen&Thatchenkery,2004,p.231)。个体理性构成了科学心理学建立的基础。心理学家使用科学方法探讨个体内心的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个体理性成为知识的仲裁者,神权和皇权让位于个体理性,个人占据了知识生产的中心地位。(2)经验观察的决定作用:既然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那么通过经验观察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3)语言的表征功能:“现代主义”的心理学把语言视为中性

的、透明的符号,其作用主要是描述性和表征性的。

语言是内部心灵的外部表达。语言本身是中性的,它仅仅是一些没有意义的符号,其意义是由它表征

(reality)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和描述的“实在”

语言是真理的载体。  针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三个基础假设,社会建构论提出:(1)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个体理性并非潜伏在理性行为背后“指导”和“控制”行为的内部过程,而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Blyth,Burr,&Farrand,2008)。个体在行使理性能力时必须借助语言范畴,但是依据解构主义的语言学研究,语言是一个依赖于自身的系统。语言范畴前于个体而存在,后于个体而消亡。因此,行使理性能力不过是参与到一个语言系统中,借助现有的语言范畴而采纳适当的行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理性不是个体的,而是公共的。这种公共性质首先表现在语言是公共的,使用语言意味着接受这种公共性的影响,其次,行动方式的“适当”与“不适当”不是由个体决定的,而是相对于文化习俗的。(2)从经验观察转向社会建构:观察是理论负载的,所有的观察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无偏见的观察。因此,观察并不能确保真理的获得。社会建构论主张从经验观察转向社会建构,去发现各种“实在”是怎样在社会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实在是社会的建构”,诸如人格、

 收稿日期:2008-08-17

 通讯作者:叶浩生,E2mail:[email protected]

 557

 558心  理  学  报41卷

情绪、自我、态度和动机等所谓的“精神实在”同样

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只要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描述心理的术语进行认真的反思,我们就很容易接受建构论的思维方式。难道我们不是经常在公共会话的过程中做出决定吗?嫉妒不经常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组成部分吗?……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现象是社会的建构”(Harre,2002,p.612)。对于这样一些心理范畴,需要的不是观察和描述,而是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发现人们怎样建构了这些“实在”。(3)从表征的语言转向行动的语言: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和表征性的,而且是建构和构成性的。在使用语言报告自己的心理内容时,语言不仅表征了心理现象,而且建构了心理现象。因为所谓人格、认知、记忆、动机、目的和智力等都是一些语言范畴正是这些语言范畴的存在,述。另一方面,,也“做”事,对于话语分析家来说,,(Potter&Weth2言,,会产生后果的”

erell,1994,p.29)。语言以特定的方式建构实在,从而有利于具体事情的完成。例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接受不同流派对心理现象的语言描述就意味着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案:接受精神分析的描述,注意的目光就会指向所谓的“潜意识”,自由联想法成为首选;接受行为主义的描述,注意的目光就聚焦于可观察的行为,观察与实验就成为方法的唯一选择。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建构论视知识起源于各种关系”(Raskin,2008,p.16)。知识不是通过客观方法“发现”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动、协商和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根指出:“那些被我们视为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并非归纳的结果,也不是一般假设的建立和证实。对于经验—实证主义知识观的猛烈批评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这样一种传统的观点,即科学理论可以以一种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或‘映照’实在……从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解过程并非由自然的力量所驱动,而是处于一定关系的人们积极的、合作的结果”(Gergen,2003,p.15)。  如果知识是建构的,那么知识“并不是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学手段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性知识,是承载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的,受

(Zhao,2005,p.13)。这意味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着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主体采用客观的方法所作的发现,而是在社会生活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交往中协商、会话和建构出的一种社会约定。格根指出:“或许由建构论的对话中所产生的最富创新性的观

念就是,那些我们视为有关这个世界和我们的自我的知识实际上起源于人类的各种交互关系。虚假对真实、客观对主观、科学对神话、理性对非理性、个人对社会、道德对非道德等等我们视为对立的观念,其

(Ger2产生过程依赖于特定文化和历史中的群体”

gen,Lightfoot,&Sydow,390)。

  ,,它就不是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社会风俗和意识形态是另外一种样子,那么就可能建构出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不是“自然之镜”,它不是客观的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证明的东西,也不是一种经验事实的概括和归纳。知识是我们建构和约定出来的。知识的生产依赖于社会交往活动,在极端的意义上,它是社会协商出的一致意见。  心理学知识同样具有社会建构的属性。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在灵魂的分类方面就存在争论。柏拉图提出,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灵魂可以区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功能。这些划分方式是对灵魂的真实写照吗?实际情形是,柏拉图的三分是为了论证他的理想国中的社会秩序:国王贵族具有理性的灵魂,武士具有意志的灵魂,而普通百姓具有欲望的灵魂,所以国王要通过武士控制普通百姓,以防止欲望的泛滥,保持社会的稳定。西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区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正是受到了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的影响。因此,认知、情绪和意志的心理分类并非对“心理实在”的写照,而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这说明了心理分类知识的社会建构属性。  知识是通过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而表述的。如果通过语言符号表述的知识能与实在完全一致,就需要一种中性的“观察语言”。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受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使得知识的产生和维持具有了社会建构的特点。传统心理学视语言为中性的媒介,认为语言是透明的,是人类表述知识的忠实工具。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6期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559

上,认为思维是先在的,语言仅仅是表达思维的一些符号。但是社会建构论指出,语言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思维恰恰是通过语言范畴而进行的,这些语言范畴规定了思维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语言是先在的。在某种极端的意义上,语言先于人而存在。社会建构论的批评者们很快就指出这一观点的荒谬之处:难道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洞穴居住的原始人不是还不会使用语言吗?针对这一指责,社会建构论指出,原始人的确存在,但是原始人的经验世界,即原始人的心理世界与我们完全不同,难道他们能像我们一样知道自己身上的某一地方有一块二头肌?也使用认知、记忆、思维、动机和情绪等范畴来认识自我?没有这些语言范畴,他们也不会用这些范畴来认识自己。因此,“正是语言本身提供给,(Burr,的”

是:第一,真实写照,,所以是一种社会建构;第二,由于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知识的社会建构也呈多元化的色彩。

p.144)写道:

  ……甚至在其他人三言两语的诱导下,假的记忆也能制造出来。  “她几岁了?”我问道。  “八岁。”  “你觉得你可以使她相信,她在五岁时曾在购物中心走失过吗?”  “不可能,”珍妮的父亲笑着说:“珍妮是个非常有理性、有逻辑的小孩,而且她的记性绝佳。”  我说:“我们何不试试看?”  他耸耸肩,把珍妮叫过来,膀,。,她,顺势引入购物商场“嗯,珍妮,你还记得你上次在贝勒芙购物商场走失的事吗?”  珍妮的脸上显出迷惑的表情,好像她在尽力回忆却想不出任何细节。  “你那时刚五岁,”她父亲提示道:“就是差不多现在这个时候,大约圣诞节前一个月左右的时候。”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爸爸,”珍妮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用手肘顶了她父亲的肋骨:“你怎么可能期待我能记得那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你真的不记得了吗?我去礼品店替你妈买礼物,你不肯去,要去玩拖船,”拖船是贝勒芙购物商场的一个地标,大家都是知道的。“当我几分钟后买好东西出来时,你已经不见了。”  珍妮还是一脸很迷惑的表情。  “我去找了大百货公司、玩具店、鞋店,最后才找到你。”  珍妮慢慢地点了她的头:“噢,是的,我想我终于想起来了。”她说道。“我到处找你,可是找不到你。”  “你有害怕吗?珍妮?”我问道。她摇摇头,不置可否。  “我怕死了。”她父亲说道。  珍妮微笑的贴近她父亲:“你没有我那么害怕。”她回答道。  他父亲简直不敢相信刚刚目睹的这一幕。五分钟之内,珍妮就相信了这个假的故事,而且补充了她自己的细节。她记起她的走失,她记得去找爸爸,她也记得她曾经害怕过。比煮一个蛋还短的时间,我们就制造了一个假的记忆。

2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研究

  社会建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会有许多新的收获,比如:2.1 记忆的社会建构

  传统上,记忆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实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个地方,但是近来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记忆具有建构的性质。心理学家洛夫特斯(Loftus,1996)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和记忆活动,特别是有关压抑记忆的延展性和可靠性方面。她在过去事件的信息怎样塑造人类记忆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她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人们观看一段汽车事故的录像,其中一组人被问的问题是“当相撞时”,汽车的速度有多快;而另一组的问题是“当汽车撞碎时”,汽车的速度有多快。尽管两组人看的是同一段录像,但听到“撞碎”一词的那组人对车速的预期比另外一组人快了19%。“撞击”听起来可能不够恐怖,但“撞碎”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很明显,人们的记忆受到了语词和人际互动的影响。Loftus已经证实超过200个案例(试验)的目击者的证词是基于错误记忆,她认为,记忆是有可能被外在暗示挑起,被建议、被植入或在心里被创造的。  关于语言暗示对记忆的影响,洛夫特斯(1994,

 560心  理  学  报41卷

  洛夫特斯的研究证明了记忆明显具有建构的

特征。

2.2 为什么女性寿命比男性长?社会建构论的解释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女性的平均寿命远高于男性。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1996年的一份调查表明(Courtenay,2000),女性的平均寿命高出男性7年。在15种易于导致死亡的疾病中,男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女性,例如,男性患心脏病致死的几率是女性的一倍。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可以观察到,寿星大多是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往的解释大多借助于生物学原因,比如有人认为女性的染色体具有一致性,而男性不具备。社会建构论另劈溪径,认为造成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原因在于现  )(gender)。男性和女性行为上的差异更多是社会性别造成的。从孩提时代开始,父母就对男孩和女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大多数男孩来说,独立、勇敢、刚强、坚忍不拔是父母期待的行为反应,而对于大多数女孩来说,理想的行为反应则是细心、温存、有同情心、感情细腻等等。所以,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差异并非生理性别的结果,而是不同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期待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当儿童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社会风俗、大众媒介给他们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两性形象:男性应该是粗犷、豪放,任何对生活的细腻情感都会被认为“娘娘腔”。损害健康的行为如抽烟、饮酒成为男子气概的标志。研究表明,电影中男性抽烟的比例是女性的4倍(Hazan,Lipton,&Glantz,1994),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中60%包含饮酒镜头,其中三分之二是男性(Wallack,Breed,&Cruz,1987)。男性关注的中心应该在事业和工作上,考虑的是他们对社会和家庭承担的责任,如果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给予较多的注意,会被人认为缺少“男人气”。“减肥”等健康行为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利。女性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被认为理所当然,而男性的此类行为则会受到消极的评价。从心理疾病方面来说,女性的心理疾病,如抑郁受到社会和家庭更多的照顾,而男性的抑郁往往得不到关注,似乎男性天生具有抑郁症的免疫力(Warren,1983)。这些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建构造成的结果是:女性的行为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寿

命延长,而男性的行为则易于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导致寿命的缩短。所以,两性在寿命上的差异并非男性或女性本身的生理原因所致,而是社会建构了不同的男女形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的健康行为。寿命长短是不同健康行为的直接结果。

2.3 社会关系的意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社会建构

论探讨  青少年危机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易于产生粗鲁、冲动、逃学、打架斗殴等问题行为。,居住环境、暴力影视本质”,确定这些本,。社本质论”的解释。它认为问题行为的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种种问题行为,试图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中寻找那些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究竟产生了什么意义。对于逃学、打架斗殴、抢劫和盗窃等冒险行为,社会建构论从特定的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和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来进行理解。“从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不是一种个体过程,而是产生于种种关系之中”(Gergen,Lightfoot,&Sydow,2004,p393)。在对问题青少年的访谈中,青少年经常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喝醉酒让我感到我是群体的一员”,“打架时冲在最前面增加了他人对我的敬重”,“进入我们这个圈子的最好方式是用实际行动(偷盗)”。透过青少年的这些语言,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在青少年问题行为中发挥的作用。实际上,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既不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生理或心理因素,也不是外部环境诱因的直接结果,而是青少年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发现自己是谁,属于谁,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以便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之所以敢于冒险,不是因为不成熟,或者冒险是青少年的天性,而是因为冒险可以获得群体的认同,确立自己的成员身份和地位。总之,冒险的利大于弊。因此,社会建构论强调对问题行为的关系化解释,探究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究竟产生了哪些意义。“从这种观点来看,那种‘去除’问题行为的传统方法可能会面临青少年的抵制,而对话的方式,即在各亚文化群体与维护社会法律秩序的那些人之间的交流是服务于社会的更好方式”(Gergen,

 6期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561

Lightfoot,&Sydow,2004,p.394)。&Zielke,2006,p.300)。理论是一种建构,不是如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心理的社会建构属性,也证明了社会建构论观点对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影响。如果我们以这种观点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则理论有了全新的意义。

3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学理论

绘制地图一样的描述。建构意味着对事实、素材和

数据的积极筛选,意味着创新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成分被保留下来,某些成分被剔除出去。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理论陈述“建构”了现实。科学社会学家巴恩斯(Barnes,B)指出:“已确立的科学中的活动通常都是受某种关于世界的理论指导的。现在,这个理论可能被看作是关于世界的一个图景或一种描述;但它不是从世界中产生的,而是强

(Barnes,1980,pp.12-13)。如加给这个世界的”

,都专注

,就会导致对。,,那么也意味着,所提出的。传统上,受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观的影响,心理学家追求理论的超文化、普适性特征。根据这样一种观点,理论应根植于系统的经验观察中,独立于文化和历史的观念。但是,理论既然是一种社会建构,文化历史因素必然在理论的建构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格根指出:“我们用以理解这个世界的术语都是社会性的人工产品,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交流的产物。从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解过程并非由自然力量自动地驱动,而是处于关系中的人们积极的、合作的结果。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需要考察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形式建构的历史和文化基

(Gergen,1985,p.267)。例如,由德国心理学础”

家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把意识视为由一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这样一种象牙塔里的研究在欧洲贵族文化中是可行的,因为贵族出身的科学家不用考虑生计问题。但是当这种心理学到了美国以后,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排斥那种“纯科学”式的研究,心理学必须展现它对社会的实用价值。因此,美国心理学家不把意识看作是元素的复合体,而是建构成适应环境的机能。因此,各种心理学理论都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存在的许多理论体系,即心理学流派往往是适应不同文化的“本土心理学”:如精神分析是19世纪欧洲性压抑文化的产物,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反映的是德国民族统一的要求,行为主义体现了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控制劳工的愿望,人本主

研究

  知识具有建构的特性,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定律和结论都具有协商和建构的性质。“经验主义主张经验事实与理论概念的一致性观点,认为理论是经验事实的写照。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本身是独立的,是思想家在科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建构和发明。理论概念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建构,(Ye,2007,p.)话的结果”

会建构,,这为心理

。  ,“只要能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测量确立知识,他们就能证明知识……”(Indick,2002,p.22)。所以,经验主义及其继承者逻辑实证主义都把经验观察放在科学的首位,而把理论视为对观察结果的概括和抽象。理论源于实在,理论是从实在中推导出来的。“……。因为从具体的研究中产生的理论不过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合理的推

(Robinson,2007,p.188)。演”

  社会建构论站在后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强调理论的社会建构属性。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并非是在经验数据收集之后躺在扶手椅上的闲暇产品,理论是一种分析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就像一枚凸透镜,任何观察在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后,都改变了角度。所以,经验观察不能用于验证理论。依据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任何观察都是理论负载的,即任何观察都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用观察测试理论等于用一个理论测试另一个理论。  理论是一种社会建构。这意味着:第一,理论不是一种对事实的描述,也不仅仅是在事实收集之后对事实之间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同经验观察之间的关系是:“从观察中并不能归纳出理论,从理论中也不能推演出观察。正如库恩(1970)建议而后又为许多科学史家和知识社会学的学者所论证的那样,科学家为描述和解释的

(Gergen目的而使用的话语创建于特定的话语社区”

义心理学则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潜能运动的

结果。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文化和历史根植性。

 562心  理  学  报41卷

  第三,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既然带有明显的

文化历史特征,那么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必然影响理论的建构。因为既然理论是建构的,是特定话语群体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而由此建构出来的理论又服务于这个话语群体的利益,那么这种理论必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负载着该群体的价值偏爱和意识观念。例如,西方心理学的智力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服务于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意识形态。心理学家把智力作为一种有待发现的“精神实在”,对智力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建构。在心理学家的心目中,智力理论没有价值偏见,对所有的人都是公正的。但是现在许多心理学家都已经意识到,传统有关智力的理论建构带有浓厚的文化价值色彩。它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西方文化。智力测验在20的工具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什么大?学把“自我实现?其中西方社会个体主义意识形态扮演了关键角色。所以社会建构论者特布尔指出:“逻辑—经验主义范式下工作的传统研究者强调的是保持中立,在研究过程中移除个人偏见和政治目的。但是建构论者建议,所有的研究必然都负载着价值。研究者应该通过反思的过程,承认他或她的假设和信念。”(Tur2bull,2002,p.320)。理论建构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特性使得理论家更容易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使理论服务于社会。  最后,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不仅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功能,理论作为心理学家的话语,同语言一样具有行动的特征。理论具有力量,且可以产生结果,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变革。以往,理论心理学家一直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认为理论心理学类同于科学哲学,其主要功能是经验工作之后的反身思考,探求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这一认知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反思和批判容易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了抓住问题的症结,理论家不得不将多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归结为一点或几点,在归结和还原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改变了问题的本质。所谓的“稻草人现象”指涉的就是这类问题。其次,反思和批判容易招致反感和情绪上的敌对,使得双方的对话难以持续。  未来的心理学理论将关注理论的行动特征。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看,理论作为一种话语具有操

作特性。依照传统的观点,“理论作为特殊的和朦胧的学术探索领域,同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是分离的。虽然理论可以激励或阐述科学探索,或者推广和解释应用成果,但是理论本身几乎没有被视为一种科学探索和实践应用形式……我们认为,确立一种特定的理论观点不仅激励和解释了研究和应用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形式。反过来,贯彻理论的实践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新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又是一种理论。”(Russell&Bohan,2006,p.344)。所以,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同实践是融合一体的。好的理论更实践,。  。换,,,存在着实。实在论把病理心理视“精神实在”,虽然承认病理心理是社会因素所致,但是实在论的主张者仍然把病理心理当作个体的一种“特质”。这种理论观点所产生的结果是:诊断、干预和治疗都聚焦于个体内部,社会变革的需要却被忽视了。心理学家逃避了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建构论则把病理心理看作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的话语建构,视病理心理为人际关系的产物,其产生的结果是,心理治疗专家不再把目光指向个体的内部,而是在人际关系、社会过程和情境因素中寻求积极的治疗效果。上述两个例子都证明了一点,理论不仅可以改变观念,它也可以影响社会生活实践,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模式。未来心理学理论要与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理论,在理论的导引下产生行动;充分发挥理论的行动特征,从而促使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Arfken,M.E.

考文献

(2008).Reviewofunfoldingsocialconstructionism.

JournaloftheHistoryoftheBehavioralSciences,44(1),81-82.Barnes,B.

(1980).Scientificknowledgeandsociologicaltheory.

Taylor&FrancisGroup:Routledgd,1980.

[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Blyth,E.,Burr,V.andFarrand,A.

(2008).Welfareofthechild

assessmentsinassistedconception:Asocialconstructionistperspective.JournalofReproductiveandInfantPsychology,26(1),31-43.BurrV.

(2003).Socialconstructionism.LondonandNewYork:

Routledge.CourtenayW.H.

(2000).Engenderinghealth:Asocial

constructionsistexaminationofmen’shealthbeliefsandbehaviors.

 6期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流出版社.]

Potter,J.,&Wetherell,M.

(1994).Discourseandsocial

psychology:Beyondattitudesandbehavior.[Potter,J.,&Wetherell,M.

 563

PsychologyofMenandMasculinity,1(1),4-15.Gergen,K.

(1985).Thesocialconstructionistmovementinmodern

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st,40(3),266-275.Gergen,K.

(1997).Realitiesandrelationships:Soundingsinsocial

(2006).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

construct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Gergen,K.

(2001).Socialconstructionincontext.London:SAGE

度与行为.肖文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askin,J.D.

(2008).Theevolutionofconstuctivism.Journalof

ConstructivistPsychology,21(1),1-24.Robinson,DN.

(2007).Theoreticalpsychology:Whatisitand

Publications.Gergen,K.

(2003).Knowledgeassociallyconstructed.InM.

Gergen&K.J.Gergen(Eds).Socialconstruction:Areader.(pp.15-17).SAGEPublications.Gergen,K.,Lightfoot,C.,&Sydow,L.

(2004).Social

whoneedsit?Theory&Psychology,17(2),187-198.Russell,G.,BohanJ.

(2006).Thecaseofinternalized

homophobia:Theoryand/aspractice.Theory&Psychology,16(3),343-366.Tannen,R.S.

(2007).ThefemaleThemaskthatreveals:

Post2Jungianandpostmodernlperspectivesonwomen

construction:Vistasinclinicalchildandadolescentpsychology.JournalofClinicalChildandAdolescentPsychology,33(2),389-399.

Gergen,K.&Thatchenkery,T.

(2004).Organizationscienceas

ry./Taylor&FrancisG().constructionresearchandtheorybuilding.

socialconstruction:Postmodernpotentials.TheJournalofAppliedBehavioralScience,40(2),228-249.Gergen,K.&Zielke,B.

(2006).Theoryin&

DevelopingHumanResources,4(3),317-334.Wallack,L.,Breed,W.,&Cruz,J.

(1987).Alcoholon

Psychology,16(3),299-309.Harre,R.

(2002).mSocial

primetimetelevision.JournalofStudiesonAlcohol,48,33-38.Warren,L.W.

(1983).Maleintoleranceofdepression:Areview

constructionism12(5),612.Hazan,A.R.,LipH.&Glantz,S.A.

(1994).Popular

withimplicationsforpsychotherapy.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147-156.Ye,H.S.[叶浩生.

(2007).Theoreticalpsychologyinapost2empiricistera(2007).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报,39

(2005).Thescienceknowledgeviewinthevisionof

filmsdonotreflectcurrenttobaccouse.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84,998-1000.Indick,W.

(2002).Fightthepower:Thelimitsofempiricismand

(inChinese).ActaPsychologicaSinica,39(1),184-190.

thecostsofpositivisticrigor.TheJournalofPsychology,136(1),21-36.

Liebrucks,A.(2001).Theconceptofsocialconstruction.Theory&Psychology,11(3),363-391.Loftus,E.Loftus,E.

(1996).Eyewitnesstestimon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TheMythofrepressedmemory:Falsememories(2008).记忆Vs创忆:寻找迷失的真相.洪兰译.远

(1),184-190.]Zhao,C.L.

socialconstructivism.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7(4),11-15.[赵长林.

(2005).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山东科技

andallegationsofsexualabuse.St.Martin’sPress.[Loftus,E.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4),11-15.]

SocialConstructionismandtheFutureofTheoreticalResearchinPsychology

YEHao2Sheng

(InstituteofPsychology,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

Socialcontructionism

isanimportantacademicmovementinpsychologyinWesterncountries.

Social

contructionismclaimsthatwhatwetaketobeknowledgeoftheworldandourselvesisnotthediscoverywemake,norisitaproductofinductionorthetestingofgeneralhypotheses,instead,itisasocialconstruction,andtakesplaceinhistoricallysituatedinterchangesamongpeople.Traditionally,psychologicalsciencewasbasedonthreeassumptions:thecentralityofindividualrationality,representation.

thedeterminationofexperientialobservationandlanguageasatruthful

Socialconstructionism,instead,criticizesthethreemodernistassumptions,andhasbroughtthree

transformationsintopsychologicalscience:(i)fromindividualreasontocommunalrhetoric.Theindividualdeemedrationalonlyifheorshehastakenthelanguageordiscoursecommontohisorherparticularcultureataparticular

 564心  理  学  报41卷

times.(ii)fromexperientialobservationtosocialconstruction.Becauseobservationalwaysloadedwiththeory,theobservationdoesnotguaranteewhatwegetisatruth.Therefore,weshouldtaketheworldasthesociallyconstructed.(iii)fromalanguageasatruthfulpicturetoalanguageasaaction.Languagedoesnotmirrorormapthereality,instead,languageconstructstherealityandlanguagealsohaseffectsonsocialpractices.Fromthepointviewofsocialconstructionism,theoryisnotaproductofexperientialinduction,nordoestheorycomefromobservation.Theory,associalconstructionismsuggested,isasocialconstruction,whichhasenormousimplicationsforthefutureoftheoreticalrsearch.Asasocialconstruction,theorycomesbeforeobservation,andalltheobservationsareconfinedbytheory.Justbecausetheoryisaproductofculturalconstruction,theoryisdifferentindifferentcultureat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whichalsomeanstheoreticalresearchinpsychologyisnotvalue2freescience.Itisvalue2loadedandservesthesocietyandculturewhereitisgrounded.Asasocialconstruction,notonlydoestheoryservethefunctionofrethinkingandcriticism,theoryalsohasthepowerofaction,itdoeshaseffectsonpsychologicalresearch.

Keywords constructionism;theoreticalresearch;postmodernism;socialconstruction;  第13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于5月15~19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东、西、

南、北———理论心理学的挑战与变革”,旨在寻求全球心理学思想智慧的汇聚,倾听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心理学家的声音,改变传统西方中心的观念。出席本届大会的代表涵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14名,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丹麦、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国际代表83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国内代表131名;会议收录论文摘要167篇,组织举行了5个场次的大会主题报告,以及46个分会场共计180人次的小组主题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叶浩生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专家学者还包括: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主席雷切尔・乔菲・法尔玛格尼(RachelJoffeFalmagne),前美国心理学会理论与哲学心理学分会主席、国际著名理论心理学家汉克・斯塔姆(HankStam),前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车文博等。  本届大会创设了大会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会、分组报告、张贴报告,以及主题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汉克・斯塔姆教授、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陈光兴教授、南非曼德拉城市大学安德里亚・赫斯特(AndreaHurst)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先后做了精彩发言。此外,在5天的小组研讨过程中,与会代表就心理学方法论、现象学、哲学心理学、发展理论、批判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史、后现代心理学、社会建构论、以及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工作委员会全体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的新一届执委会。叶浩生教授当选为协会新一届执委。会议确定第14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将于2011年在希腊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举行。

《心理学报》编辑部


相关内容

  • 企业家创业认知的积极情绪理论
  • 作者:周小虎姜凤陈莹 中国工业经济 2015年01期 一.问题提出 创业认知理论认为企业家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具有更加合理的创业认知.所谓创业认知是企业家对商机.风险资金和企业成长等关键的创业问题进行评估.判断与决策的知识结构.企业家可以利用其创业认知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创造新产品与新服务:并 ...

  • 建构主义思潮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的学习观点和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力图通过技术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创造适合于知识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的努力.不同于 ...

  • 学习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 学习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速成学院 张美霞 提要 一. 学习理论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起步很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落后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因此,这个学科的形成初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汉语本体的研究,一是从施教方法上的教学法研 ...

  • 杜威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
  • 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 杜威与建构主义教育 思想之比较 刘华初 摘 要 杜威与以皮亚杰.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者,不仅在哲学和心理学上,而且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认识论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方面差异性更大.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分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和心理学基础,而建构主 ...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_宋君卿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 宋君卿1,王鉴忠2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主要经历了"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探索决策理论.职业 发展主动建构理论"四个阶段.未来的 ...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1111
  • 考试题(一) 考试科目名称: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目加以考虑,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反对主观臆断,妄自论断.人的心理总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并能 ...

  • 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形态与创新途径
  • 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形态与创新途径 章凯 罗文豪 袁颖洁 2013-2-22 15:59:38 来源:<管理学报>2012年10期 [内容提要]在论述成熟学科理论形态的基础上,以组织行为学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当前组织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理论创新的途径与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一门成熟 ...

  •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_聂文军
  • 伦理学研究STUDIEINETHICS DOI:10.15995/j.cnki.llxyj.2016.01.011 2016年第1期(总第81期)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 聂文军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明显 ...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白皮书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白皮书! ! 一种极简.极速.极盛行.极正能量的心理治疗学派,众多心理咨询师都在学习并推荐的技术.本课程将秉承真正会用焦点治疗的原则,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应用,再到反复练习.督导.全面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学习机制保障学员学习效果. 目录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起源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