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而不是萧何

2014-05-15 闯社会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闯 社 会」关注。

【老朋友】点击手机右上角图标「转发分享」内容。

诸葛亮没有出山以前,常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乐毅,这一点,史书和小说说法基本是一致的。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却是各有千秋,都为时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所处时代和所辅佐的君主来说,刘备有点儿和他的祖上刘邦更接近一些。刘邦当汉王前,一直是受制于项羽,这和刘备受制于曹操差不多。刘备处于天下纷争之时,这和刘邦有点儿相似之处。如此说来,作为辅佐者,诸葛亮更应该把自己比作萧何才对,可是他却自比管仲。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自比,而不是把自己比作萧何呢?

大背景让他有所顾忌

管仲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是天下纷纷,但诸侯国家各自为政且被他国承认,只因为这时候天下的共主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管仲辅助齐桓公和齐桓公拥护周天子并不矛盾。诸葛亮所处的时代不同,这时候天下名义上的皇帝是汉献帝,而汉献帝却是掌握在曹操手里。萧何是丞相,而诸葛亮时代的丞相是曹操。尽管很多地方大员早已经成为“诸侯”,早就不听中央政府的号令,但刘家天下的皇帝还在,这时候谁要是去当萧何,的确有点儿不合时宜。

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大背景,从他们自身情况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的是管仲而不是萧何呢?

管仲文武兼备,而萧何则是只有治国理政才能,没有表现出军事才能。

管仲所处的时代,一个国家可以不设相国,但一旦设立,就有很大的权力,用后世的话说,他们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以,管仲在齐国实行了比前人更大的改革,所有的条文都是他提出来的,齐桓公只是批准者,制定、执行都由管仲进行。正式上任之前,管仲还推荐了一些官员让齐桓公任命,这有点儿现代组阁的意思。齐国作为一代霸主,有过几次较大的军事行动,而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管仲随行,他的这个角色,很像是后世的军师和现代军队的参谋长一职。不过,齐桓公这个军队“总司令”,却是个“甩手掌柜的”,除了战前发布命令,战后接受祝贺,其他的事情基本都是管仲的。这还不算,有时候心血来潮,齐桓公鲁莽用兵,管仲还要给他“擦屁股”,让他的行为合乎正义。比如,齐桓公伐楚。本来,齐桓公因为一时不高兴将蔡国的夫人赶回去了,蔡国在没有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将其改嫁,就为这事,齐国要对蔡国用兵。管仲给齐桓公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因而由伐蔡变为先伐蔡后伐楚,既让周天子高兴,又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

萧何也是相国,这在统一的中央政权下很少有人能够担任这一职务,从秦始皇开始,就把相国称为丞相。鉴于吕不韦的教训,秦始皇还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所以就权力而言,萧何和管仲相比那是大打了折扣。又因为萧何个人经历的原因,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以展现。刘邦做沛公,萧何作为助手办理的也是一些公务而不是军务。刘邦进入咸阳,手下将领们抢夺的是财物,萧何收取的是文献资料。刘邦当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想回兵东进,却先要找一个统兵大将。为什么不让萧何作为大将呢?可见刘邦知道萧何是治国的高才,不是统兵的大将。刘邦在评价人才特长时说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也没有说他的军事才能。

也就是说,诸葛亮觉得自己文武兼备,他要做一个像管仲那样的“相国”,而不是做一个萧何那样的相国。

管仲自始至终都得到信任,而萧何则没有这般幸运。

管仲本来辅佐的是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为了帮助公子纠当上国君,管仲还拉弓搭箭射了齐桓公一箭,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当鲍叔牙极力推荐,经过谈话知道了管仲的才能以后,齐桓公马上任命管仲为相国,从此再也没有丝毫动摇和猜忌,也就是从来没有更换相国的想法。

萧何不同,刘邦嘴里说的比齐桓公要甜蜜的多,内心却始终隐含猜忌。汉五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准备论功行赏。刘邦那意思是让萧何为第一,可是很多人认为萧何只在后方,不如他们披坚执锐攻城拔寨功劳大,很不服气。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的踪迹,找出野兽所在的才是猎人。”因此,他把那些冲锋陷阵的将领们比作是“功狗”,而把萧何比作是“功人”。但是,萧何却并不是始终被信任。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在前方打仗,萧何协助太子留守后方。汉三年(前204),刘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说:“汉王在前方风餐露宿,却反过来派使者慰劳您,这是有怀疑你的心意。”萧何于是听取了鲍生的意见,将自己的子、侄都派到前线去,刘邦这才高兴放心。刘邦死的这一年(前195),英布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他仍然多次派人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可见,刘邦自始至终对萧何都是重用而不是信用。而萧何为了自保,竟然采取的是自毁清誉的方法,因为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威望太高。当萧何借机会为百姓请求上林苑的空地耕种,刘邦立刻将萧何下狱。就是萧何这个相国,刘邦也并不认为非他莫属。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一句话:“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说明刘邦对此信心并不坚定。

诸葛亮肯定是想当一个始终被信任的人,这是他自比管仲的另一个原因。

管仲是在替主子做事,而萧何只是在听主子做事。

相国无论多么风光,但是这天下(地盘)都是人家的,你立了功得到一些利益,也都是人家赏赐给您的。在这个方面,管仲和萧何并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不管权力有多大,和君主永远都是主从关系,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但管仲和萧何由于遇到的主子不同,所受到的信任不同,他们在各自集团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管仲提出的所有主张,只要齐桓公点个头就行了,或者是,齐桓公想干一件事情,只要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剩下的都由管仲来完成。也就是说,管仲是在替主子做事,齐桓公只不过是一个所有者而已。而萧何不同,他也在做事,但他的这种做事,是在刘邦的允许之后才可以做,即便这样,萧何还得时时看一看刘邦是不是高兴。这让萧何养成了大事不表态的习惯,直到刘邦死后。临终前,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问他谁可以接替?这件事本来刘邦已经有安排,那就是曹参。曹参自己也知道,萧何也会推荐他,尽管两人有矛盾。但是,萧何就是不先说出来,而是用一句“知臣莫如君”来搪塞。刘盈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马上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了也不遗憾了。”如果不是人们理解他的无奈,这哪儿像一个起栋梁作用的相国所说的话!

诸葛亮不会愿意自己走到萧何那个处境中。

实际上,诸葛亮是不是把自己比作管仲也很难说,但古代文人们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成为管仲,而不希望自己做萧何。他们希望自己遇上齐桓公这样的帝王,以便自己可以放手施展自己的才华,已达到“致君尧舜上”的人生志向。而萧何虽然历史功绩同样彪炳青史,但他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人生经历却并不令人羡慕。或许,这就是文人情结,他们是想借着诸葛亮的事情说出自己的心里事吧。

推荐

----------------------------------------

寻--历史脉搏! 品--古今奇闻轶事!

请关注:{老兵讲故事} ID:laobing800

2014-05-15 闯社会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闯 社 会」关注。

【老朋友】点击手机右上角图标「转发分享」内容。

诸葛亮没有出山以前,常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乐毅,这一点,史书和小说说法基本是一致的。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却是各有千秋,都为时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所处时代和所辅佐的君主来说,刘备有点儿和他的祖上刘邦更接近一些。刘邦当汉王前,一直是受制于项羽,这和刘备受制于曹操差不多。刘备处于天下纷争之时,这和刘邦有点儿相似之处。如此说来,作为辅佐者,诸葛亮更应该把自己比作萧何才对,可是他却自比管仲。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自比,而不是把自己比作萧何呢?

大背景让他有所顾忌

管仲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是天下纷纷,但诸侯国家各自为政且被他国承认,只因为这时候天下的共主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管仲辅助齐桓公和齐桓公拥护周天子并不矛盾。诸葛亮所处的时代不同,这时候天下名义上的皇帝是汉献帝,而汉献帝却是掌握在曹操手里。萧何是丞相,而诸葛亮时代的丞相是曹操。尽管很多地方大员早已经成为“诸侯”,早就不听中央政府的号令,但刘家天下的皇帝还在,这时候谁要是去当萧何,的确有点儿不合时宜。

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大背景,从他们自身情况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的是管仲而不是萧何呢?

管仲文武兼备,而萧何则是只有治国理政才能,没有表现出军事才能。

管仲所处的时代,一个国家可以不设相国,但一旦设立,就有很大的权力,用后世的话说,他们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以,管仲在齐国实行了比前人更大的改革,所有的条文都是他提出来的,齐桓公只是批准者,制定、执行都由管仲进行。正式上任之前,管仲还推荐了一些官员让齐桓公任命,这有点儿现代组阁的意思。齐国作为一代霸主,有过几次较大的军事行动,而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管仲随行,他的这个角色,很像是后世的军师和现代军队的参谋长一职。不过,齐桓公这个军队“总司令”,却是个“甩手掌柜的”,除了战前发布命令,战后接受祝贺,其他的事情基本都是管仲的。这还不算,有时候心血来潮,齐桓公鲁莽用兵,管仲还要给他“擦屁股”,让他的行为合乎正义。比如,齐桓公伐楚。本来,齐桓公因为一时不高兴将蔡国的夫人赶回去了,蔡国在没有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将其改嫁,就为这事,齐国要对蔡国用兵。管仲给齐桓公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因而由伐蔡变为先伐蔡后伐楚,既让周天子高兴,又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

萧何也是相国,这在统一的中央政权下很少有人能够担任这一职务,从秦始皇开始,就把相国称为丞相。鉴于吕不韦的教训,秦始皇还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所以就权力而言,萧何和管仲相比那是大打了折扣。又因为萧何个人经历的原因,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以展现。刘邦做沛公,萧何作为助手办理的也是一些公务而不是军务。刘邦进入咸阳,手下将领们抢夺的是财物,萧何收取的是文献资料。刘邦当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想回兵东进,却先要找一个统兵大将。为什么不让萧何作为大将呢?可见刘邦知道萧何是治国的高才,不是统兵的大将。刘邦在评价人才特长时说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也没有说他的军事才能。

也就是说,诸葛亮觉得自己文武兼备,他要做一个像管仲那样的“相国”,而不是做一个萧何那样的相国。

管仲自始至终都得到信任,而萧何则没有这般幸运。

管仲本来辅佐的是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为了帮助公子纠当上国君,管仲还拉弓搭箭射了齐桓公一箭,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当鲍叔牙极力推荐,经过谈话知道了管仲的才能以后,齐桓公马上任命管仲为相国,从此再也没有丝毫动摇和猜忌,也就是从来没有更换相国的想法。

萧何不同,刘邦嘴里说的比齐桓公要甜蜜的多,内心却始终隐含猜忌。汉五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准备论功行赏。刘邦那意思是让萧何为第一,可是很多人认为萧何只在后方,不如他们披坚执锐攻城拔寨功劳大,很不服气。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的踪迹,找出野兽所在的才是猎人。”因此,他把那些冲锋陷阵的将领们比作是“功狗”,而把萧何比作是“功人”。但是,萧何却并不是始终被信任。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在前方打仗,萧何协助太子留守后方。汉三年(前204),刘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说:“汉王在前方风餐露宿,却反过来派使者慰劳您,这是有怀疑你的心意。”萧何于是听取了鲍生的意见,将自己的子、侄都派到前线去,刘邦这才高兴放心。刘邦死的这一年(前195),英布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他仍然多次派人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可见,刘邦自始至终对萧何都是重用而不是信用。而萧何为了自保,竟然采取的是自毁清誉的方法,因为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威望太高。当萧何借机会为百姓请求上林苑的空地耕种,刘邦立刻将萧何下狱。就是萧何这个相国,刘邦也并不认为非他莫属。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一句话:“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说明刘邦对此信心并不坚定。

诸葛亮肯定是想当一个始终被信任的人,这是他自比管仲的另一个原因。

管仲是在替主子做事,而萧何只是在听主子做事。

相国无论多么风光,但是这天下(地盘)都是人家的,你立了功得到一些利益,也都是人家赏赐给您的。在这个方面,管仲和萧何并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不管权力有多大,和君主永远都是主从关系,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但管仲和萧何由于遇到的主子不同,所受到的信任不同,他们在各自集团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管仲提出的所有主张,只要齐桓公点个头就行了,或者是,齐桓公想干一件事情,只要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剩下的都由管仲来完成。也就是说,管仲是在替主子做事,齐桓公只不过是一个所有者而已。而萧何不同,他也在做事,但他的这种做事,是在刘邦的允许之后才可以做,即便这样,萧何还得时时看一看刘邦是不是高兴。这让萧何养成了大事不表态的习惯,直到刘邦死后。临终前,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问他谁可以接替?这件事本来刘邦已经有安排,那就是曹参。曹参自己也知道,萧何也会推荐他,尽管两人有矛盾。但是,萧何就是不先说出来,而是用一句“知臣莫如君”来搪塞。刘盈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马上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了也不遗憾了。”如果不是人们理解他的无奈,这哪儿像一个起栋梁作用的相国所说的话!

诸葛亮不会愿意自己走到萧何那个处境中。

实际上,诸葛亮是不是把自己比作管仲也很难说,但古代文人们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成为管仲,而不希望自己做萧何。他们希望自己遇上齐桓公这样的帝王,以便自己可以放手施展自己的才华,已达到“致君尧舜上”的人生志向。而萧何虽然历史功绩同样彪炳青史,但他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人生经历却并不令人羡慕。或许,这就是文人情结,他们是想借着诸葛亮的事情说出自己的心里事吧。

推荐

----------------------------------------

寻--历史脉搏! 品--古今奇闻轶事!

请关注:{老兵讲故事} ID:laobing800


相关内容

  • [青史评论]中国十大宰相相最新排位
  • 作者:shuang168 提交日期:2006-8-24 13:13:00 中国十大宰相相最新排位 1唐朝:房玄龄 综合指数 98星 2唐朝:魏征 综合指数 92星 3明朝:张居正 综合指数 91星 4明朝:刘基 综合指数 91星 5宋朝:王安石 综合指数 90星 6春秋:管仲 综合指数 89星 ...

  • 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与人格魅力[历史文化]
  • 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与人格魅力 (2011-01-20 08:27) 抛开上篇说的军事才能不谈,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与人格魅力,的确是古今无人所能匹敌的.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时,便"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乐毅,是何等的先贤?诸葛亮以之自比,时贤们竟无异议,皆" ...

  • 我读宪法征文
  • "我读宪法"征文 略知孔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 ------我读宪法有感 翻开<宪法>,我的思绪开始神游在古圣先贤的掷地有声的经典理论中.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齐法家.齐国是"管仲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 ...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 ...

  • 陈寿[三国志]成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陈寿<三国志>成书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马兴波1张燕2 (1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山东丁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本文探讨了关于陈寿<三国志>成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对陈寿"索米鬻笔"."挟怨曲笔"的说法 ...

  • 中国历史十大帝王师
  • 什么人比皇帝还厉害?中国历史十大帝王师 第十位:张居正(公元1525年-公元1582年) 他被梁启超称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他执政十年,他以帝王师的身份辅佐万历皇帝推行新政,扭转财政赤字.根除帝国边患.整肃朝廷官吏,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处在崩溃边缘的大明王朝. 只要有助于治国,张 ...

  • 成语中的人名
  • 1[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江郎才尽]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3[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 ...

  • "皇帝"与"村长"有区别么?
  • 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会有"帝王心胸":大凡毁家败业的人,都会有"帝王心态". 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时,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替公子纠带兵堵截他,差一点将其一箭射死.公子小白成为国君后,不计当年的"一箭之仇",反拜管仲为相,齐国的霸业由此铸 ...

  • 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摘要] <出师表>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诸葛亮身为"布衣",博学广交以待时日.生性谨慎,出山任刘备军师后,在军事.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特别在廉洁奉公上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历史学家称其为"完人".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