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By 生科2005 Bio_Edinfox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

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

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

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

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 :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

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

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 (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

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二、简答、论述: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⑴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伤害。 ⑵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 ⑶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⑷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磷壁酸的功能:

⑴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 +,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 贮藏元素。

⑵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性,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⑶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⑷赋予G +细菌特定的抗原。

⑸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白细胞吞噬。

3、G +细菌和G -细菌的区别:

比较项目 革兰氏染色反应 肽聚糖层 磷壁酸 外膜 脂多糖 鞭毛结构 产毒素 对溶菌酶 对青霉素, 磺胺

对链霉素, 氯霉素, 四环素 产芽孢

G 细菌 紫色 厚,层次多 多数含有 无 无

基体上着生两个环 外毒素为主 敏感 敏感 不敏感 有的产

微生物学总结2

[ 2006-2-23 19:40:00 | By: Victory ]

G 细菌 红色 薄,一般单层 无 有 有

基体上着生4个环 内毒素为主 不敏感 不敏感 敏感 不产

4、G +细菌和G -细菌细胞壁的区别:

性质

厚度(nm ) 层次 肽聚糖结构

G 20-80 单层

多层,交联度75%比较坚固

G 内壁层

外壁层 8

2-3

多层

1-2层,交联度25%,亚单位交联网格紧密

占干重5%-20% 无 无 无 无 有或无 不够敏感

无 无 有 有 有

较疏松

与细胞膜关系 不紧密 肽聚糖 磷壁酸 多糖 蛋白质 脂多糖 脂蛋白

占干重30%-95% 有 有 有或无 无 无 敏感

青霉素反应

5、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特殊结构:

⑴肽聚糖结构只出现于原核生物中,胞壁酸、磷壁酸、D-氨基酸以及二氨基庚二酸(m-DAP )都是细菌以及与细菌相近的原核生物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 ⑵具有两种D-氨基酸(D-Ala 和D-Glu ),有助于抵抗普通蛋白酶和肽酶的分解作用。

7、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G +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练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 细菌细胞壁外膜中脂质含量很高,肽聚糖层,遇脱色剂乙醇时,以脂质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褪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 细菌呈现红色,而G 细菌仍保持紫色。

8、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⑴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⑵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⑶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的重要场所。

⑷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⑸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微生物学总结3

[ 2006-2-23 19:43:00 | By: Victory ]

9、糖被的功能:

⑴保护作用; ⑵贮藏养料;

⑶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⑷表面附着作用;

⑸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⑹堆积代谢废物。 10、鞭毛的构造(G -):

基体:L 环、P 环、S-M 环,Mot 蛋白(旋转动力)、Fli 蛋白(控制方向) 钩形鞘 鞭毛丝

11、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枝细菌的依据:

⑴原核;

⑵菌丝直径和细菌相仿; 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⑷产生有鞭毛的孢子; ⑸噬菌体相同;

⑹生活环境的pH 值相近,微碱性; ⑺DNA 重组方式相同; ⑻核糖体70s ; ⑼对溶菌酶敏感;

⑽可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对放线菌同样有效。

12、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的比较:

细菌 光镜 否 G 、G 有 二分裂 人工培养基 DNA 、RNA

支原体 光镜 能

立克次氏体 光镜 否 G 有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 、RNA

衣原体 光镜 能 G 有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 、RNA

病毒 电镜 能 无 无 复制 宿主细胞 DNA 或R

可见性

过滤性

革兰氏染色

细胞壁 繁殖方式 培养方式 核酸 NA

G -

无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 、RNA

核糖体

大分子合成系统 产ATP 系统 入侵方式 对抗生素 对干扰素

有 有 有 多样 敏感 有的敏感

有 有 有 保持 直接 敏感 不敏感

有 有 有 保持

节肢动物媒介 敏感 有的敏感

有 无 无 保持 吞噬作用 敏感 有的敏感

无 无 无 失去 多样 不敏感 敏感

繁殖时是否保持完整 保持

微生物学总结4

[ 2006-2-23 19:45:00 | By: Victory ]

13、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主要特征 菌落 燥

外观形态

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 分散或有一定排列方式 小而均匀,个别有芽孢 菌落透明度

大而突起 单个分散或假丝状 大而分化 透明或稍透明 不结合 相同

小而紧密 丝状交织 细而均匀 稍透明 不结合 相同

大而疏松或丝状交织 粗而分化 不透明 不牢固结合一般不同有时可见细较快 霉味

大而致密

细胞 相互关系

形态特征

细菌 含水状态

酵母菌 很湿

放线菌 较湿

霉菌 较干燥 干

参考特征 透明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较牢固结合

菌落正反面颜色的差别 一般不同 菌落边缘 细胞生长速度 气味

一般看不到细胞 可见粗丝状细胞 很快 臭味

可见球状、卵圆状或假丝状细胞 较快 酒香味

慢 泥腥味

丝状细胞

真核微生物: 一、名词解释: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叶绿体等多

种细胞器的生物。包含真菌、显微藻类和原核生物。

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少数单细

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

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教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

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二、简答、论述: 1、霉菌的代表种类:

⑴毛霉属:由无隔多核的菌丝构成菌丝体,产生无性的孢囊孢子和有性的接合孢子,蛛网状

菌落。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用于淀粉酶的生产,柠檬酸发酵。主要分布于土壤、肥料中。

⑵根霉属:匍匐菌丝可分化出吸收营养的假根及产无性孢囊孢子的孢囊梗,有性繁殖产生接

合孢子。产生淀粉酶、糖化酶,是酿酒工业的菌种。

⑶曲霉属:有隔多核菌丝,具足细胞,经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头产生无性的分生孢子,

有的种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用于制酱、酿酒、制醋曲等。广泛分布在谷物、空气、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

⑷青霉属:有隔多核菌丝体产生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产生青霉素。分布于发霉的水果上。

微生物学总结5

[ 2006-2-23 19:47:00 | By: Victory ]

2、真菌孢子的类型:

孢子名称

染色体倍数 游动孢子 壶菌 n n

内 外

水生型有鞭毛 少数为多细胞

根霉、曲霉、

外或内生 n

特点 内

实例 有鞭

无性孢子

毛,能游动 毛霉 青霉 霉 毛霉 酵母 酵母 有性孢子 休眠 德氏腐菌 毛霉

子囊孢子 担孢子 接合孢子 掷孢子 芽孢子 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

节孢子

n n n n 卵孢子 2n n n

外 外 外 外 2n 内 内 外

各孢子同时形成 在菌丝顶或中间形成 在酵母细胞上出芽形成 成熟时从母细胞射出 内

厚壁,休眠,大,深色 长在各种子囊内 长在特有的担子上

白地总状假丝掷孢厚壁,根霉、脉孢蘑菇

霉、红曲

病毒、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

裂解量:平均每一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做裂解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感染复数: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

自外裂解:由于超感染复数的外源噬菌体引起的,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

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

毒。包括类病毒(只含RNA ,植物中发现)、拟病毒(包裹在真病毒中)和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三类。

二、简答、论述:

1、病毒的三类典型形态:

螺旋对称(TMV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 偶数噬菌体)。 2、病毒蛋白质的作用:

⑴结构功能(核衣壳) ⑵吸附(糖蛋白刺)

⑶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神经氨基酸酶)

⑷增殖(DNA 、RNA 聚合酶,RNA 复制酶,逆转录酶,合成病毒蛋白质所需的酶。)

3、病毒增殖的基本特点:

⑴无生长过程;

⑵不是以二分裂繁殖;

⑶由病毒基因组的核酸指令宿主细胞复制大量病毒核酸,继而合成大量病毒蛋白质,最后装配成大量病毒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4、噬菌体繁殖的过程:

⑴吸附(尾丝尖端与特异性受体接触,尾丝散开,附着在受体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⑵侵入(尾鞘缩短将尾管推入宿主细胞,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⑶增殖(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⑷装配(DNA 分子缩合,包裹上衣壳,和尾部连接,再装上尾丝。) ⑸释放(由于溶菌酶和脂肪酶的作用,宿主细胞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

微生物学总结6

[ 2006-2-23 19:50:00 | By: Victory ]

营养、培养基: 一、名词解释: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氮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

成,需要从外界吸收的有机物。

单纯扩散: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

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

的协助,但还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主动运输:指一类需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

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集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意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

料。

水活度: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

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

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二、简答、论述:

1、水对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

⑴优良的溶剂,可保证几乎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⑵可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⑶参与某些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⑷优良的物理性质:高比热、高汽化热、高沸点、固态时密度小于液态。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能源, 氢供体, 基本碳源, 实例

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自养型), 光, 无机物, CO2,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异养型), 光, 有机物, CO2及简单有机物, 红螺菌

化能无机营养型

(化能自养型), 无机物, 无机物, CO2,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黄细菌

化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异养型), 有机物, 有机物, 有机物, 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3、培养基的分类:

按成分分:⑴天然培养基

⑵组合培养基 ⑶半组合培养基

按外观的物理状态分:⑴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⑵固体培养基:①固化培养基(1%~2%琼脂)

②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 ③天然固态培养基 ④滤膜

⑶半固体培养基(0.5%琼脂) ⑷脱水培养基

按对微生物的功能分:⑴选择性培养基:①加富性选择培养基

②抑制性选择培养基

⑵鉴别性培养基(EMB 培养基)

微生物学总结7

[ 2006-2-23 19:51:00 | By: Victory ]

新陈代谢: 简答、论述:

1、肽聚糖生物合成的步骤: (一)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在细胞膜上的合成

Park 核苷酸聚合成肽聚糖单体。(杆菌肽和万古霉素可以阻断合成) (三)在细胞膜外的合成

肽聚糖单体组成肽聚糖。(青霉素是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 生长及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长:当微生物体的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时,其原生质的总量就不断

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细胞的生长。

繁殖:当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个体数目的增长,称为繁殖。 平板菌落计数法: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

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面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cfu)。根据每皿上的cfu 数乘上稀释度就可推算出菌样的含菌数。

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

状态,称为同步生长。

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连续培养:当微生物一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

率连续留入新鲜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于是容器内的培养物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恒定的生长速率上,于是形成了连续生长。

专性好氧菌: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它们有完整的呼吸链,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具有SOD 和过氧化氢酶。

兼性厌氧菌:以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为主也可兼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微好氧菌: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也是通过呼吸链并以

氧为最终氢受体而产能。

耐氧菌:可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发酵性厌氧生活的厌氧菌。它们的生长不需要任

何氧,但分子氧对它们也无害。

厌氧菌:一类严格的在无氧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分子氧对它们有毒,即使短期接

触也会抑制甚至致死,它们的细胞内缺乏SOD 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

最低抑制浓度:是评定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标准,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

剂抑制特定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半致死量:是评定某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杀死

50%实验动物时的剂量。

最低致死剂量: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引起实验动物群体100%死亡率

的最低剂量。

表面消毒剂: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或肌体内治疗用的化学药

剂。

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

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10min ,伤寒沙门氏菌)

抗代谢药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

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

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其他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此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一)延滞期:

特点:

⑴生长速率为零;

⑵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

⑶细胞内的RNA 尤其是rRNA 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⑷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 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⑸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二)指数期

特点:

⑴生长速率常数R 最大,代时G 最短; ⑵细胞进行平衡生长; ⑶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三)稳定期:(R=0)

稳定期到来的原因:

⑴营养物质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⑵营养物的比例失调;

⑶酸、醇、毒素或H 2O 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⑷pH 、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宜。 4、高温灭菌的种类: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灼烧法

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63°30min ,72°15s )

湿热灭菌法: 常压下: 煮沸消毒法

间歇灭菌法 常规加压灭菌法

加压下: 连续加压灭菌法

5、为什么湿热灭菌法优于干热灭菌法:

⑴菌体在有水的情况下,蛋白质容易凝固,蛋白质含水量越高,凝固温度就越低;

⑵热蒸汽比热空气的穿透力强,能更加有效地杀灭微生物; ⑶蒸汽存在潜热,当气体转变成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量。 6、抗代谢药物的作用:

⑴与正常代谢物一起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使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的重要物质无法正常合成。(磺胺类)

⑵“假冒”正常代谢物,使微生物合成出无生理活性的假产物;(8-重氮鸟嘌呤)

⑶某些抗代谢药物与某一生化合成途径的终产物的结构类似,可通过反馈调节破坏正常代谢调节机制。(6-巯基腺嘌呤) 7、抗生素的作用原理:

⑴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 ⑵破坏细胞质膜;(多粘菌素)

⑶抑制蛋白质合成;(链霉素、四环素) ⑷抑制核酸合成。(利福霉素)

微生物学总结8

[ 2006-2-23 19:52:00 | By: Victory

]

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

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

碱基或氨基酸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定向培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通过对微生

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

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过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

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衰退: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

质变的现象。

复壮: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

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二、简答、论述:

1、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自发性; ⑵不对应性; ⑶稀有性; ⑷独立性;

⑸可诱变性; ⑹稳定性; ⑺可逆性。 2、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Luria 的变量实验(彷徨实验) Newcombe 的涂布实验

Lederberg 的影印平板培养法 3、如何防止菌种的衰退?

⑴控制传代次数; ⑵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⑶利用不宜衰退的细胞传代; ⑷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大肠菌群: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正常菌群失调: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

等制菌药物后,正常菌群失去平衡,大量繁殖,变成致病菌。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

对方,或偏利于一 方的生活方式。(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 )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

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地衣)

富营养化:指水体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面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

生长繁殖的现象。

BOD :生化需氧量,指在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

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COD :化学需氧量,指在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

当用强氧化剂将其氧化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

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⑴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⑵物质循环的重要成员;

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⑷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⑸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2、为什么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⑵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的浓度也很适合微生物的发育;

⑶土壤中水分的变化较大,但基本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

⑷pH 5. 5~8. 5之间,适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⑸渗透压不超过微生物的渗透压;

⑹空隙中充满空气和水,为耗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

⑺土壤具有保温性,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变化不大。

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传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

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

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毒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

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展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

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类毒素: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

保留其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入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称为抗毒素。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

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血脑屏障:一种可以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流透入脑组织或脑

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软脑

膜、脉络丛、脑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后,具有保

证母子间物质交换和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进入胎儿的功能。

特异性免疫:是相对于上述非特异性免疫而言的,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非自身和自

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役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状态。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 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

异性免疫反映的大分子物质,一般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二、简答、论述:

1、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

,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G, G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LPS )

释放时间, 活菌随时分泌, 死菌溶解后释放

抗原性, 完全抗原, 不完全抗原

毒性, 强, 弱

引起宿主发烧, 不明显, 明显

制成类毒素, 能, 不能

存在状态, 细胞外、游离态, 结合在细胞壁上

热稳定性, 不稳定, 耐热性强 +-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 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 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

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

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

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

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

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

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

球状体(球形体,spheroplast):多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以溶菌酶法处理获得, 其外壁的结构尚存,所以,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体。

细菌细胞壁(cell-wall ):包在表面较坚韧略具有弹性的结构,是一层较薄的膜状结构。

核(Nucleus):细胞内结构,含有染色体。

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一种鉴别染色法,当用脱色剂处理时,根据保留或失去原始着色剂(结晶紫)与否,细菌被划分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

核仁(Nucleolus):细胞核中的一种小体。

核糖体(Ribosome):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核酸(Nucleic 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

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

质粒:细菌除了原核以外,还有染色体外遗传因子(为环状DNA 分子,能自我复制)

细胞间的(Intercellular):在细胞之间。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和核之间的细胞生活物质。

细胞器(Organelle):细胞的结构或组分。

荚膜(Capsule):围绕某些微生物细胞壁的一种胶状包被或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 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没有明显的边缘粘液性物质。

菌胶团:如果细菌荚膜连在一起,其中包含有许多细菌叫菌胶团。

细菌的化学趋避运动:细菌趋势向吸引物并聚集于浓度区或与避离排斥物,菌体集中在低浓度区,蛋白质为接受物。

细菌的光趋避运动:先培养在具有弱光的液体培养基中,用强光照射某一区域,通过10—100分钟,通过鞭毛运动,集中在强光照射区。 鞭毛(Flagellum): 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 ,作为一种运动器官。

一端单毛菌:菌体一端只有一条鞭毛。

二端单毛菌:菌体二端各有一条鞭毛。

丛毛菌:菌体一端成二端各有一丛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二端丛生鞭毛菌);

周毛的(Peritichous):围绕细胞整个表面长着鞭毛。

周毛菌(Peritichous flagellum bacterium):在菌体四周都有鞭毛。

伞毛(Fimbriae): 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表面附器,由蛋白质亚单位构成,直径大约为7nm. 它们比鞭毛短些、细些。也叫做纤毛。 线毛(Pili, 散毛, 纤毛, 菌毛):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

核蛋白体(核糖体) :细胞质中无胞膜的颗粒结构 ,直径150-200埃。

中间体(中体):包围质的膜折皱陷入到质细胞里的结构。

异染颗粒:用染料多色美兰染色,菌体部分兰色颗粒红紫色,故称异染颗粒。

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

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

液泡(Vacuole):细胞质内清晰的空间。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a)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有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休眠体叫之。 孢囊(cytocyst):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称之。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称之。

裂殖生殖(Schixoteny):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

裂殖(schizogenesis):表现为细胞的横分裂称为裂殖。

异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为异形裂殖。

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

裂殖体(Schizont):疟疾寄生物无性生活周期的一个阶段。

菌落(集落bacterial colony):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物(微生物的单个个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

菌苔(bacterial lawn):几个菌落连在一起成片生长。

培养基(media):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

气生菌丝(二级菌丝) :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放线菌菌丝。气生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

孢子丝(sporotrichial):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

水华或水花(Bloom):在水中有大量的蓝细菌生长,繁殖茂盛,使水随的颜色随藻类的颜色而变化,许多细胞集结在一起形成“水华”或“水花”。(由大量浮游生物生长所引起的水体表面呈色区)

共生关系(symbiotic system):几种生物在有机联系的共生条件下互相得益的关系,有的共生达到了彼此不能分离的程度,或若分离后生长不良。

地衣(lichen):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

菌丝(hypha ):多数真菌的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单一的细丝叫菌丝(叫菌丝)。

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有隔菌丝(Septa hypha):真菌有隔膜的菌丝叫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Non-septa 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

Z 型菌丝(Z-hypha ):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

吸器(吸胞)(Haustorium): 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 菌环(菌套annulus): 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 叫菌环(菌套)。

菌网(macterial net): 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

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 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 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

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 形似根状结构物)

菌丝束(hyphal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

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真菌鞭毛(cilium):是单独的细胞器,不是孢子体躯的延伸,它来源于中心粒系统,由9+2根微管(31根亚纤丝)组成结构物。 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

食用菌(edible fungi):泛指所有可以吃食的真菌。

食用菌(edible mushrooms):指真菌中有肥大肉质和胶质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可以供人类吃食的大型的丝状真菌。

毒伞菌(poisonous mushrooms):能产生毒素的大型的丝状真菌。

发酵(ferment):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的生产过程。

营养体(nutrition body):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无性孢子(asexualspore):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sexualspore): 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

游动孢子(zoosporangiospore ):鞭毛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有鞭毛,在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 无鞭毛,不能游动。

分生孢子(Conidium):一种无性孢子,可以为一到多个细胞的,和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产生的无性孢子, 大多由

芽殖、裂殖方式产生)。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一种厚壁的有抵抗能力的孢子,由菌丝体直接分第而来,菌丝体内原生质和营养物质集中)

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是某些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由鞭毛菌同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卵孢子(oospore):是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孢子,由异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原配子囊:接合菌相接近的+、—两种菌丝各自向对方生出极短的侧枝叫原配子囊。

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

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

接合子(Zygote):由两个配子交配而产生的机体。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接合作用(Conjugation):一种配偶暂时融合的交配过程;尤其见于单细胞有机体。

子实体(fructification):真菌的产孢结构。

担子果或子实体(sporophore):高等担子菌中, 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 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

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

匍匐丝(又叫蔓丝):根霉菌体有一部分呈弧形,在培养基表面水平生长,根霉的气生性强,大部分菌丝上匍匐于营养基质表面的气生菌丝。(联结假根之间的菌丝)

假根(pesudorhiza):匍匐菌丝在接触培养基处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的菌丝。

同宗结合(homothallic):单个菌株能完成有性交配。

异宗结合(heterothallic):单个菌株自身不孕,必须与另一菌株相对应的性器官配合才能完成有性交配。

子囊子实层(ascusic hymenium):子囊排列的层叫子囊子实层,子实层除子囊外,还有则丝、不育丝。

子实层(hymenium):子囊着生在一个盘状开口的子囊果内。

子实体(Fruiting body):一种特化的产生孢子的器官。(真菌的产孢结构)

子囊(Ascus):子囊类特征的囊状结构,里面产生子囊孢子。(一种囊状产孢结构,球形、棒形成圆筒形)

子囊壳(Perithecium):球形、圆筒形或卵形的子囊果,它通常在顶部开一条裂缝或小孔。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子囊果(ascocarp):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

闭囊壳(子囊球cleistothecium ):子囊被包在一个球形无孔的子囊果中。

子囊盘(apothecium):呈盘状、碗状成漏斗状,顶部敞开的叫子囊盘。

假囊壳(pseudothecium):子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

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座瓶状、盾状或船状等, 子座内有1至多个子囊腔, 有或无孔口。

子囊腔(locule): 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腔。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担子果或子实体(basidiocarps):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

裸果型担子果:子实层自始裸露于外。

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包在子实体内,孢子在担子果分解或遭遇外力破裂时才释放于外。

半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初期被菌幕所覆盖,成熟后全部裸露于外。

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

生活史:微生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初生菌丝(一生菌丝):是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倍体的菌丝。

次生菌丝(二生菌丝):是由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而不进行核配的双核菌丝。

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特殊的一些双核组织菌丝, 常集结成特殊的形状的子实体即蕈子

蕈菌(子) :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每一个细胞都有二个核,其中一个核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当双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在二个核之间处生一个短小弯磨曲的分枝,核移动,在二核之间生出一个突起如钩状,一个核进入钩一个留在菌丝钩中保留一个核,一个往后移,菌丝中二个核一往前一个往后移钩状突起向下弯曲与细胞壁接触溶化,分枝基部生分隔膜(分隔中间有孔道),在原分支外形成一隔膜,产生一个新细胞双核体,在分隔处保留一个桥形结构叫之。

蘑菇圈、仙人圈(fairy ring):是由于菌丝辐射生长的缘故。菌丝由中间一点向四周辐射生长,时间长了,中心点及老化的菌丝相继死去,外面的生活力强,于是形成了自然的菌丝体环。

菌托(teleoblem):包在担子果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的膜状物。(子实体幼小期包有一层外膜,当菌柄伸长时,外膜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形成

菌托)

菌环(annulus):围绕菌柄的一个环状物。

菌柄(stipe):伞菌子实体的柄。位于菌盖下面,有正中生、侧生、偏生。

菌盖(cap):子实体的帽状部分。位于菌柄上方。

菌褶(gill):菌盖下方与菌肉相连的部分, 菌褶似刀片呈辐射状排列。

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 ):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菌丝体的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dium):分生孢子梗以聚生的着生形式聚集成垫状的短梗形式,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座的结构。 束丝:以聚生的着生形式形成一束排列较紧密的直立分生孢子梗, 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半知菌形成盘状的孢子果。

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半知菌形成球状的孢子果。

酵母菌(yeast ):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的不具典型菌丝体特征的一类真菌)

假菌丝体(pseudomycelium):单细胞菌体互相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串细胞象菌丝称之。

二型现象(dimorphism):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细胞菌体,另一条件下则形成菌丝体。

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出芽(Budding):酵母无性生殖的典型形式,在此过程中多亲代细胞长出一个新的细胞。

地衣(Lichem):藻类和真菌类共生,互惠的结合物。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一些真菌(黄曲霉)品系产生的毒素;一种致癌物。

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的共生联系。

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发丝状结构,呈根状外观。

游动孢子(Zoospore):运动的有鞭毛的孢子。

藻菌植物(Thallophyte): 不具真正的茎、根或叶的植物;包括藻类和真菌。

白僵菌(Beauveria):半知局亚门,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的真菌。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 绿僵菌(Beauveria):与白僵相似,菌体橄榄绿色。

病毒学(virology ):研究病毒的科学。

滤过性病毒(Filterable virus):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小孔的微生物。

二十面体(Icosahedron):许多病毒粒子的几何形状;二十个三角面和二十个角。

干扰素(Ioterferon):动物组织产生的抗病毒物质。

病毒粒子(病毒个体virus particle):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

壳体(capsomers):由多个衣壳粒组成的蛋白质外壳。

核壳体(核衣壳) :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

衣壳粒(capsomer):衣壳单个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衣壳(capsid symmetry):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外壳。

封套(envelope):一般由含有类脂或脂蛋白质组成的包围着病毒核壳体的包膜。

细菌过滤器(Filter,bacterial):细菌不能通过的特殊类型的过滤器。

寄生现象(Parasitism):被寄生物感染的状态。

专性寄生:寄生的一种类型,只能依赖活的寄主生存,脱离寄主不能生活和繁殖)。

接种(Inoculation):人为地把微生物或物质引进体内或培养基。

接种物(Inoculum):含有微生物的材料,用于接种。

溶菌现象:液体培养时细菌被噬菌体裂解,液体由混浊变清的现象。

噬菌斑(phague):烈性噬菌体+敏感性细菌混合培养于固体基质中,由于噬菌体进行裂解细菌,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透明空斑。 噬菌体(bacteriumphage):是微生物病毒, 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lytic bacteriumphage):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bacteriophage): 能与宿主细菌同步复制的噬菌体,因而在噬菌体不需引起溶菌就能通过胞分裂遗传。

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

敏感性细菌(sensitized bacterium):被裂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溶源性(Lysogeny)::携带噬菌体的细菌状态,对这种噬菌体,细菌本身并不敏感。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感病(infection disease):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

侵染力(infestation):病原微生物克服寄主防御能力,侵入体内得以生长、繁殖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性能。

病原(pathogenium):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

抗原性:能与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性质。

亚病毒:没有真病毒的形态结构,能利用非自身编码的酶系统进行复制,有侵染性,并可在寄主中引起症状。

类病毒(viroid):是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一类最小的新病原体, 有类似病毒的一面, 称为类病毒。

卫星RNA (star 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的才能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包体中。

拟病毒(Viroid—Like RNA):是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病毒,其核酸组成,大小、二级结构均与类病毒相似,故又称之为类似类病毒(Viroid—Like RNA), 又称为拟病毒,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外壳不含核酸的病毒。(朊—蛋白质曾用名,现已不用)

CJD(Creutzfeldt-Jakob Ddisease):医源性“海绵类脑血管病变或朊病毒”感染,是世界性顽疾之一。病征:四肢僵值, 语无论次,尿便失禁。 噬放线菌:把侵染放线菌的病毒叫噬放线菌。

噬蓝藻体(cyanophage):是侵染多种蓝藻的病毒。

噬真菌体(mycophage):是侵染多种真菌的病毒。

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又称类菌原质,它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具有多型性,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200-300nm ,没有细胞壁。

螺原体(Spiroplasma):呈螺旋丝状,长3—25um, 直径在100-200nm ,高度变态。

菌原体(thalline):动物的微小原核原生生物, 高度变态,如球状或近卵球状,直径125-250nm 。

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ck Organism RLO):这类微生物形态结构和性状与立克次氏体极相似,故称之。

类细菌(Rickettsia-Lick Bacteria RLB): 类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小形杆状细菌,又不同于细菌,寄生于细胞内部,有细胞壁,有固定的形态,与细菌同属于一个门,又称为类细菌,一般不能人工培养。

微生物学总结————By 生科2005 Bio_Edinfox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

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

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

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

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 :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

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

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 (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

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二、简答、论述: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⑴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伤害。 ⑵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 ⑶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⑷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磷壁酸的功能:

⑴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 +,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 贮藏元素。

⑵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性,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⑶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⑷赋予G +细菌特定的抗原。

⑸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白细胞吞噬。

3、G +细菌和G -细菌的区别:

比较项目 革兰氏染色反应 肽聚糖层 磷壁酸 外膜 脂多糖 鞭毛结构 产毒素 对溶菌酶 对青霉素, 磺胺

对链霉素, 氯霉素, 四环素 产芽孢

G 细菌 紫色 厚,层次多 多数含有 无 无

基体上着生两个环 外毒素为主 敏感 敏感 不敏感 有的产

微生物学总结2

[ 2006-2-23 19:40:00 | By: Victory ]

G 细菌 红色 薄,一般单层 无 有 有

基体上着生4个环 内毒素为主 不敏感 不敏感 敏感 不产

4、G +细菌和G -细菌细胞壁的区别:

性质

厚度(nm ) 层次 肽聚糖结构

G 20-80 单层

多层,交联度75%比较坚固

G 内壁层

外壁层 8

2-3

多层

1-2层,交联度25%,亚单位交联网格紧密

占干重5%-20% 无 无 无 无 有或无 不够敏感

无 无 有 有 有

较疏松

与细胞膜关系 不紧密 肽聚糖 磷壁酸 多糖 蛋白质 脂多糖 脂蛋白

占干重30%-95% 有 有 有或无 无 无 敏感

青霉素反应

5、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特殊结构:

⑴肽聚糖结构只出现于原核生物中,胞壁酸、磷壁酸、D-氨基酸以及二氨基庚二酸(m-DAP )都是细菌以及与细菌相近的原核生物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 ⑵具有两种D-氨基酸(D-Ala 和D-Glu ),有助于抵抗普通蛋白酶和肽酶的分解作用。

7、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G +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练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 细菌细胞壁外膜中脂质含量很高,肽聚糖层,遇脱色剂乙醇时,以脂质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褪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 细菌呈现红色,而G 细菌仍保持紫色。

8、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⑴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⑵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⑶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的重要场所。

⑷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⑸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微生物学总结3

[ 2006-2-23 19:43:00 | By: Victory ]

9、糖被的功能:

⑴保护作用; ⑵贮藏养料;

⑶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⑷表面附着作用;

⑸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⑹堆积代谢废物。 10、鞭毛的构造(G -):

基体:L 环、P 环、S-M 环,Mot 蛋白(旋转动力)、Fli 蛋白(控制方向) 钩形鞘 鞭毛丝

11、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枝细菌的依据:

⑴原核;

⑵菌丝直径和细菌相仿; 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⑷产生有鞭毛的孢子; ⑸噬菌体相同;

⑹生活环境的pH 值相近,微碱性; ⑺DNA 重组方式相同; ⑻核糖体70s ; ⑼对溶菌酶敏感;

⑽可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对放线菌同样有效。

12、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的比较:

细菌 光镜 否 G 、G 有 二分裂 人工培养基 DNA 、RNA

支原体 光镜 能

立克次氏体 光镜 否 G 有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 、RNA

衣原体 光镜 能 G 有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 、RNA

病毒 电镜 能 无 无 复制 宿主细胞 DNA 或R

可见性

过滤性

革兰氏染色

细胞壁 繁殖方式 培养方式 核酸 NA

G -

无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 、RNA

核糖体

大分子合成系统 产ATP 系统 入侵方式 对抗生素 对干扰素

有 有 有 多样 敏感 有的敏感

有 有 有 保持 直接 敏感 不敏感

有 有 有 保持

节肢动物媒介 敏感 有的敏感

有 无 无 保持 吞噬作用 敏感 有的敏感

无 无 无 失去 多样 不敏感 敏感

繁殖时是否保持完整 保持

微生物学总结4

[ 2006-2-23 19:45:00 | By: Victory ]

13、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主要特征 菌落 燥

外观形态

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 分散或有一定排列方式 小而均匀,个别有芽孢 菌落透明度

大而突起 单个分散或假丝状 大而分化 透明或稍透明 不结合 相同

小而紧密 丝状交织 细而均匀 稍透明 不结合 相同

大而疏松或丝状交织 粗而分化 不透明 不牢固结合一般不同有时可见细较快 霉味

大而致密

细胞 相互关系

形态特征

细菌 含水状态

酵母菌 很湿

放线菌 较湿

霉菌 较干燥 干

参考特征 透明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较牢固结合

菌落正反面颜色的差别 一般不同 菌落边缘 细胞生长速度 气味

一般看不到细胞 可见粗丝状细胞 很快 臭味

可见球状、卵圆状或假丝状细胞 较快 酒香味

慢 泥腥味

丝状细胞

真核微生物: 一、名词解释: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叶绿体等多

种细胞器的生物。包含真菌、显微藻类和原核生物。

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少数单细

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

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教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

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二、简答、论述: 1、霉菌的代表种类:

⑴毛霉属:由无隔多核的菌丝构成菌丝体,产生无性的孢囊孢子和有性的接合孢子,蛛网状

菌落。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用于淀粉酶的生产,柠檬酸发酵。主要分布于土壤、肥料中。

⑵根霉属:匍匐菌丝可分化出吸收营养的假根及产无性孢囊孢子的孢囊梗,有性繁殖产生接

合孢子。产生淀粉酶、糖化酶,是酿酒工业的菌种。

⑶曲霉属:有隔多核菌丝,具足细胞,经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头产生无性的分生孢子,

有的种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用于制酱、酿酒、制醋曲等。广泛分布在谷物、空气、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

⑷青霉属:有隔多核菌丝体产生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产生青霉素。分布于发霉的水果上。

微生物学总结5

[ 2006-2-23 19:47:00 | By: Victory ]

2、真菌孢子的类型:

孢子名称

染色体倍数 游动孢子 壶菌 n n

内 外

水生型有鞭毛 少数为多细胞

根霉、曲霉、

外或内生 n

特点 内

实例 有鞭

无性孢子

毛,能游动 毛霉 青霉 霉 毛霉 酵母 酵母 有性孢子 休眠 德氏腐菌 毛霉

子囊孢子 担孢子 接合孢子 掷孢子 芽孢子 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

节孢子

n n n n 卵孢子 2n n n

外 外 外 外 2n 内 内 外

各孢子同时形成 在菌丝顶或中间形成 在酵母细胞上出芽形成 成熟时从母细胞射出 内

厚壁,休眠,大,深色 长在各种子囊内 长在特有的担子上

白地总状假丝掷孢厚壁,根霉、脉孢蘑菇

霉、红曲

病毒、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

裂解量:平均每一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做裂解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感染复数: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

自外裂解:由于超感染复数的外源噬菌体引起的,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

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

毒。包括类病毒(只含RNA ,植物中发现)、拟病毒(包裹在真病毒中)和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三类。

二、简答、论述:

1、病毒的三类典型形态:

螺旋对称(TMV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 偶数噬菌体)。 2、病毒蛋白质的作用:

⑴结构功能(核衣壳) ⑵吸附(糖蛋白刺)

⑶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神经氨基酸酶)

⑷增殖(DNA 、RNA 聚合酶,RNA 复制酶,逆转录酶,合成病毒蛋白质所需的酶。)

3、病毒增殖的基本特点:

⑴无生长过程;

⑵不是以二分裂繁殖;

⑶由病毒基因组的核酸指令宿主细胞复制大量病毒核酸,继而合成大量病毒蛋白质,最后装配成大量病毒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4、噬菌体繁殖的过程:

⑴吸附(尾丝尖端与特异性受体接触,尾丝散开,附着在受体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⑵侵入(尾鞘缩短将尾管推入宿主细胞,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⑶增殖(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⑷装配(DNA 分子缩合,包裹上衣壳,和尾部连接,再装上尾丝。) ⑸释放(由于溶菌酶和脂肪酶的作用,宿主细胞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

微生物学总结6

[ 2006-2-23 19:50:00 | By: Victory ]

营养、培养基: 一、名词解释: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氮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

成,需要从外界吸收的有机物。

单纯扩散: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

让许多小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

的协助,但还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主动运输:指一类需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

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集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意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

料。

水活度: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

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

剂,从而达到只需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二、简答、论述:

1、水对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

⑴优良的溶剂,可保证几乎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⑵可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⑶参与某些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⑷优良的物理性质:高比热、高汽化热、高沸点、固态时密度小于液态。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能源, 氢供体, 基本碳源, 实例

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自养型), 光, 无机物, CO2,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异养型), 光, 有机物, CO2及简单有机物, 红螺菌

化能无机营养型

(化能自养型), 无机物, 无机物, CO2,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黄细菌

化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异养型), 有机物, 有机物, 有机物, 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3、培养基的分类:

按成分分:⑴天然培养基

⑵组合培养基 ⑶半组合培养基

按外观的物理状态分:⑴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⑵固体培养基:①固化培养基(1%~2%琼脂)

②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 ③天然固态培养基 ④滤膜

⑶半固体培养基(0.5%琼脂) ⑷脱水培养基

按对微生物的功能分:⑴选择性培养基:①加富性选择培养基

②抑制性选择培养基

⑵鉴别性培养基(EMB 培养基)

微生物学总结7

[ 2006-2-23 19:51:00 | By: Victory ]

新陈代谢: 简答、论述:

1、肽聚糖生物合成的步骤: (一)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二)在细胞膜上的合成

Park 核苷酸聚合成肽聚糖单体。(杆菌肽和万古霉素可以阻断合成) (三)在细胞膜外的合成

肽聚糖单体组成肽聚糖。(青霉素是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 生长及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长:当微生物体的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时,其原生质的总量就不断

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细胞的生长。

繁殖:当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个体数目的增长,称为繁殖。 平板菌落计数法: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

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面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cfu)。根据每皿上的cfu 数乘上稀释度就可推算出菌样的含菌数。

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

状态,称为同步生长。

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连续培养:当微生物一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

率连续留入新鲜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于是容器内的培养物就可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可长期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恒定的生长速率上,于是形成了连续生长。

专性好氧菌: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它们有完整的呼吸链,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具有SOD 和过氧化氢酶。

兼性厌氧菌:以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为主也可兼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微好氧菌: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也是通过呼吸链并以

氧为最终氢受体而产能。

耐氧菌:可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发酵性厌氧生活的厌氧菌。它们的生长不需要任

何氧,但分子氧对它们也无害。

厌氧菌:一类严格的在无氧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分子氧对它们有毒,即使短期接

触也会抑制甚至致死,它们的细胞内缺乏SOD 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

最低抑制浓度:是评定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标准,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

剂抑制特定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半致死量:是评定某药物毒性强弱的指标,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杀死

50%实验动物时的剂量。

最低致死剂量: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剂能引起实验动物群体100%死亡率

的最低剂量。

表面消毒剂: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或肌体内治疗用的化学药

剂。

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

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10min ,伤寒沙门氏菌)

抗代谢药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

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

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其他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因此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一)延滞期:

特点:

⑴生长速率为零;

⑵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

⑶细胞内的RNA 尤其是rRNA 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⑷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 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⑸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二)指数期

特点:

⑴生长速率常数R 最大,代时G 最短; ⑵细胞进行平衡生长; ⑶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三)稳定期:(R=0)

稳定期到来的原因:

⑴营养物质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⑵营养物的比例失调;

⑶酸、醇、毒素或H 2O 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⑷pH 、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宜。 4、高温灭菌的种类: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灼烧法

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63°30min ,72°15s )

湿热灭菌法: 常压下: 煮沸消毒法

间歇灭菌法 常规加压灭菌法

加压下: 连续加压灭菌法

5、为什么湿热灭菌法优于干热灭菌法:

⑴菌体在有水的情况下,蛋白质容易凝固,蛋白质含水量越高,凝固温度就越低;

⑵热蒸汽比热空气的穿透力强,能更加有效地杀灭微生物; ⑶蒸汽存在潜热,当气体转变成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量。 6、抗代谢药物的作用:

⑴与正常代谢物一起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使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的重要物质无法正常合成。(磺胺类)

⑵“假冒”正常代谢物,使微生物合成出无生理活性的假产物;(8-重氮鸟嘌呤)

⑶某些抗代谢药物与某一生化合成途径的终产物的结构类似,可通过反馈调节破坏正常代谢调节机制。(6-巯基腺嘌呤) 7、抗生素的作用原理:

⑴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 ⑵破坏细胞质膜;(多粘菌素)

⑶抑制蛋白质合成;(链霉素、四环素) ⑷抑制核酸合成。(利福霉素)

微生物学总结8

[ 2006-2-23 19:52:00 | By: Victory

]

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

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

碱基或氨基酸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定向培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通过对微生

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

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过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

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衰退: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

质变的现象。

复壮: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

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二、简答、论述:

1、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自发性; ⑵不对应性; ⑶稀有性; ⑷独立性;

⑸可诱变性; ⑹稳定性; ⑺可逆性。 2、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Luria 的变量实验(彷徨实验) Newcombe 的涂布实验

Lederberg 的影印平板培养法 3、如何防止菌种的衰退?

⑴控制传代次数; ⑵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⑶利用不宜衰退的细胞传代; ⑷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大肠菌群: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正常菌群失调: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

等制菌药物后,正常菌群失去平衡,大量繁殖,变成致病菌。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

对方,或偏利于一 方的生活方式。(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 )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

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地衣)

富营养化:指水体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面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

生长繁殖的现象。

BOD :生化需氧量,指在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

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COD :化学需氧量,指在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

当用强氧化剂将其氧化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

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⑴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⑵物质循环的重要成员;

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⑷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⑸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2、为什么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⑵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的浓度也很适合微生物的发育;

⑶土壤中水分的变化较大,但基本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

⑷pH 5. 5~8. 5之间,适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⑸渗透压不超过微生物的渗透压;

⑹空隙中充满空气和水,为耗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

⑺土壤具有保温性,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变化不大。

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传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

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

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毒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

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展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

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类毒素: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

保留其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入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称为抗毒素。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

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血脑屏障:一种可以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流透入脑组织或脑

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软脑

膜、脉络丛、脑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后,具有保

证母子间物质交换和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进入胎儿的功能。

特异性免疫:是相对于上述非特异性免疫而言的,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非自身和自

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役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状态。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 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

异性免疫反映的大分子物质,一般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二、简答、论述:

1、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

,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G, G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LPS )

释放时间, 活菌随时分泌, 死菌溶解后释放

抗原性, 完全抗原, 不完全抗原

毒性, 强, 弱

引起宿主发烧, 不明显, 明显

制成类毒素, 能, 不能

存在状态, 细胞外、游离态, 结合在细胞壁上

热稳定性, 不稳定, 耐热性强 +-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 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 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

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

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

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

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

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

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

球状体(球形体,spheroplast):多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以溶菌酶法处理获得, 其外壁的结构尚存,所以,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体。

细菌细胞壁(cell-wall ):包在表面较坚韧略具有弹性的结构,是一层较薄的膜状结构。

核(Nucleus):细胞内结构,含有染色体。

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一种鉴别染色法,当用脱色剂处理时,根据保留或失去原始着色剂(结晶紫)与否,细菌被划分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

核仁(Nucleolus):细胞核中的一种小体。

核糖体(Ribosome):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核酸(Nucleic 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

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

质粒:细菌除了原核以外,还有染色体外遗传因子(为环状DNA 分子,能自我复制)

细胞间的(Intercellular):在细胞之间。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和核之间的细胞生活物质。

细胞器(Organelle):细胞的结构或组分。

荚膜(Capsule):围绕某些微生物细胞壁的一种胶状包被或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 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没有明显的边缘粘液性物质。

菌胶团:如果细菌荚膜连在一起,其中包含有许多细菌叫菌胶团。

细菌的化学趋避运动:细菌趋势向吸引物并聚集于浓度区或与避离排斥物,菌体集中在低浓度区,蛋白质为接受物。

细菌的光趋避运动:先培养在具有弱光的液体培养基中,用强光照射某一区域,通过10—100分钟,通过鞭毛运动,集中在强光照射区。 鞭毛(Flagellum): 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 ,作为一种运动器官。

一端单毛菌:菌体一端只有一条鞭毛。

二端单毛菌:菌体二端各有一条鞭毛。

丛毛菌:菌体一端成二端各有一丛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二端丛生鞭毛菌);

周毛的(Peritichous):围绕细胞整个表面长着鞭毛。

周毛菌(Peritichous flagellum bacterium):在菌体四周都有鞭毛。

伞毛(Fimbriae): 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表面附器,由蛋白质亚单位构成,直径大约为7nm. 它们比鞭毛短些、细些。也叫做纤毛。 线毛(Pili, 散毛, 纤毛, 菌毛):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

核蛋白体(核糖体) :细胞质中无胞膜的颗粒结构 ,直径150-200埃。

中间体(中体):包围质的膜折皱陷入到质细胞里的结构。

异染颗粒:用染料多色美兰染色,菌体部分兰色颗粒红紫色,故称异染颗粒。

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

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

液泡(Vacuole):细胞质内清晰的空间。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a)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有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休眠体叫之。 孢囊(cytocyst):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称之。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称之。

裂殖生殖(Schixoteny):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

裂殖(schizogenesis):表现为细胞的横分裂称为裂殖。

异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为异形裂殖。

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

裂殖体(Schizont):疟疾寄生物无性生活周期的一个阶段。

菌落(集落bacterial colony):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物(微生物的单个个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

菌苔(bacterial lawn):几个菌落连在一起成片生长。

培养基(media):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

气生菌丝(二级菌丝) :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放线菌菌丝。气生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

孢子丝(sporotrichial):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

水华或水花(Bloom):在水中有大量的蓝细菌生长,繁殖茂盛,使水随的颜色随藻类的颜色而变化,许多细胞集结在一起形成“水华”或“水花”。(由大量浮游生物生长所引起的水体表面呈色区)

共生关系(symbiotic system):几种生物在有机联系的共生条件下互相得益的关系,有的共生达到了彼此不能分离的程度,或若分离后生长不良。

地衣(lichen):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

菌丝(hypha ):多数真菌的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单一的细丝叫菌丝(叫菌丝)。

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有隔菌丝(Septa hypha):真菌有隔膜的菌丝叫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Non-septa 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

Z 型菌丝(Z-hypha ):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

吸器(吸胞)(Haustorium): 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 菌环(菌套annulus): 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 叫菌环(菌套)。

菌网(macterial net): 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

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 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 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

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 形似根状结构物)

菌丝束(hyphal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

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真菌鞭毛(cilium):是单独的细胞器,不是孢子体躯的延伸,它来源于中心粒系统,由9+2根微管(31根亚纤丝)组成结构物。 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

食用菌(edible fungi):泛指所有可以吃食的真菌。

食用菌(edible mushrooms):指真菌中有肥大肉质和胶质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可以供人类吃食的大型的丝状真菌。

毒伞菌(poisonous mushrooms):能产生毒素的大型的丝状真菌。

发酵(ferment):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的生产过程。

营养体(nutrition body):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无性孢子(asexualspore):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sexualspore): 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

游动孢子(zoosporangiospore ):鞭毛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有鞭毛,在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由割裂方式产生, 无鞭毛,不能游动。

分生孢子(Conidium):一种无性孢子,可以为一到多个细胞的,和有许多不同的形状(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产生的无性孢子, 大多由

芽殖、裂殖方式产生)。

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一种厚壁的有抵抗能力的孢子,由菌丝体直接分第而来,菌丝体内原生质和营养物质集中)

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是某些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由鞭毛菌同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卵孢子(oospore):是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孢子,由异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原配子囊:接合菌相接近的+、—两种菌丝各自向对方生出极短的侧枝叫原配子囊。

接合孢子(zygospore):是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菌丝长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

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

接合子(Zygote):由两个配子交配而产生的机体。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接合作用(Conjugation):一种配偶暂时融合的交配过程;尤其见于单细胞有机体。

子实体(fructification):真菌的产孢结构。

担子果或子实体(sporophore):高等担子菌中, 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 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

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

匍匐丝(又叫蔓丝):根霉菌体有一部分呈弧形,在培养基表面水平生长,根霉的气生性强,大部分菌丝上匍匐于营养基质表面的气生菌丝。(联结假根之间的菌丝)

假根(pesudorhiza):匍匐菌丝在接触培养基处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的菌丝。

同宗结合(homothallic):单个菌株能完成有性交配。

异宗结合(heterothallic):单个菌株自身不孕,必须与另一菌株相对应的性器官配合才能完成有性交配。

子囊子实层(ascusic hymenium):子囊排列的层叫子囊子实层,子实层除子囊外,还有则丝、不育丝。

子实层(hymenium):子囊着生在一个盘状开口的子囊果内。

子实体(Fruiting body):一种特化的产生孢子的器官。(真菌的产孢结构)

子囊(Ascus):子囊类特征的囊状结构,里面产生子囊孢子。(一种囊状产孢结构,球形、棒形成圆筒形)

子囊壳(Perithecium):球形、圆筒形或卵形的子囊果,它通常在顶部开一条裂缝或小孔。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子囊果(ascocarp):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

闭囊壳(子囊球cleistothecium ):子囊被包在一个球形无孔的子囊果中。

子囊盘(apothecium):呈盘状、碗状成漏斗状,顶部敞开的叫子囊盘。

假囊壳(pseudothecium):子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

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座瓶状、盾状或船状等, 子座内有1至多个子囊腔, 有或无孔口。

子囊腔(locule): 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腔。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担子果或子实体(basidiocarps):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

裸果型担子果:子实层自始裸露于外。

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包在子实体内,孢子在担子果分解或遭遇外力破裂时才释放于外。

半被果型担子果:子实层初期被菌幕所覆盖,成熟后全部裸露于外。

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

生活史:微生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初生菌丝(一生菌丝):是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倍体的菌丝。

次生菌丝(二生菌丝):是由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而不进行核配的双核菌丝。

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特殊的一些双核组织菌丝, 常集结成特殊的形状的子实体即蕈子

蕈菌(子) :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每一个细胞都有二个核,其中一个核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当双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在二个核之间处生一个短小弯磨曲的分枝,核移动,在二核之间生出一个突起如钩状,一个核进入钩一个留在菌丝钩中保留一个核,一个往后移,菌丝中二个核一往前一个往后移钩状突起向下弯曲与细胞壁接触溶化,分枝基部生分隔膜(分隔中间有孔道),在原分支外形成一隔膜,产生一个新细胞双核体,在分隔处保留一个桥形结构叫之。

蘑菇圈、仙人圈(fairy ring):是由于菌丝辐射生长的缘故。菌丝由中间一点向四周辐射生长,时间长了,中心点及老化的菌丝相继死去,外面的生活力强,于是形成了自然的菌丝体环。

菌托(teleoblem):包在担子果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的膜状物。(子实体幼小期包有一层外膜,当菌柄伸长时,外膜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形成

菌托)

菌环(annulus):围绕菌柄的一个环状物。

菌柄(stipe):伞菌子实体的柄。位于菌盖下面,有正中生、侧生、偏生。

菌盖(cap):子实体的帽状部分。位于菌柄上方。

菌褶(gill):菌盖下方与菌肉相连的部分, 菌褶似刀片呈辐射状排列。

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 ):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菌丝体的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dium):分生孢子梗以聚生的着生形式聚集成垫状的短梗形式,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座的结构。 束丝:以聚生的着生形式形成一束排列较紧密的直立分生孢子梗, 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半知菌形成盘状的孢子果。

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半知菌形成球状的孢子果。

酵母菌(yeast ):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的不具典型菌丝体特征的一类真菌)

假菌丝体(pseudomycelium):单细胞菌体互相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串细胞象菌丝称之。

二型现象(dimorphism):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细胞菌体,另一条件下则形成菌丝体。

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出芽(Budding):酵母无性生殖的典型形式,在此过程中多亲代细胞长出一个新的细胞。

地衣(Lichem):藻类和真菌类共生,互惠的结合物。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一些真菌(黄曲霉)品系产生的毒素;一种致癌物。

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的共生联系。

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发丝状结构,呈根状外观。

游动孢子(Zoospore):运动的有鞭毛的孢子。

藻菌植物(Thallophyte): 不具真正的茎、根或叶的植物;包括藻类和真菌。

白僵菌(Beauveria):半知局亚门,菌丝有横隔有分枝的真菌。白僵菌可以侵入6个目15科200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内大量繁殖,同时不断产生白僵素(大环脂类毒素)和草酸钙结晶,这些物质可引起昆虫中毒,使体液发现机能发生变化,打乱新陈代谢以致死亡。 绿僵菌(Beauveria):与白僵相似,菌体橄榄绿色。

病毒学(virology ):研究病毒的科学。

滤过性病毒(Filterable virus):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小孔的微生物。

二十面体(Icosahedron):许多病毒粒子的几何形状;二十个三角面和二十个角。

干扰素(Ioterferon):动物组织产生的抗病毒物质。

病毒粒子(病毒个体virus particle):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

壳体(capsomers):由多个衣壳粒组成的蛋白质外壳。

核壳体(核衣壳) :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

衣壳粒(capsomer):衣壳单个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衣壳(capsid symmetry):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外壳。

封套(envelope):一般由含有类脂或脂蛋白质组成的包围着病毒核壳体的包膜。

细菌过滤器(Filter,bacterial):细菌不能通过的特殊类型的过滤器。

寄生现象(Parasitism):被寄生物感染的状态。

专性寄生:寄生的一种类型,只能依赖活的寄主生存,脱离寄主不能生活和繁殖)。

接种(Inoculation):人为地把微生物或物质引进体内或培养基。

接种物(Inoculum):含有微生物的材料,用于接种。

溶菌现象:液体培养时细菌被噬菌体裂解,液体由混浊变清的现象。

噬菌斑(phague):烈性噬菌体+敏感性细菌混合培养于固体基质中,由于噬菌体进行裂解细菌,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的透明空斑。 噬菌体(bacteriumphage):是微生物病毒, 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lytic bacteriumphage):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bacteriophage): 能与宿主细菌同步复制的噬菌体,因而在噬菌体不需引起溶菌就能通过胞分裂遗传。

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

敏感性细菌(sensitized bacterium):被裂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溶源性(Lysogeny)::携带噬菌体的细菌状态,对这种噬菌体,细菌本身并不敏感。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感病(infection disease):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

侵染力(infestation):病原微生物克服寄主防御能力,侵入体内得以生长、繁殖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性能。

病原(pathogenium):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

抗原性:能与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性质。

亚病毒:没有真病毒的形态结构,能利用非自身编码的酶系统进行复制,有侵染性,并可在寄主中引起症状。

类病毒(viroid):是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一类最小的新病原体, 有类似病毒的一面, 称为类病毒。

卫星RNA (star RNA):是指一些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的才能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包体中。

拟病毒(Viroid—Like RNA):是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病毒,其核酸组成,大小、二级结构均与类病毒相似,故又称之为类似类病毒(Viroid—Like RNA), 又称为拟病毒,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外壳不含核酸的病毒。(朊—蛋白质曾用名,现已不用)

CJD(Creutzfeldt-Jakob Ddisease):医源性“海绵类脑血管病变或朊病毒”感染,是世界性顽疾之一。病征:四肢僵值, 语无论次,尿便失禁。 噬放线菌:把侵染放线菌的病毒叫噬放线菌。

噬蓝藻体(cyanophage):是侵染多种蓝藻的病毒。

噬真菌体(mycophage):是侵染多种真菌的病毒。

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又称类菌原质,它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具有多型性,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200-300nm ,没有细胞壁。

螺原体(Spiroplasma):呈螺旋丝状,长3—25um, 直径在100-200nm ,高度变态。

菌原体(thalline):动物的微小原核原生生物, 高度变态,如球状或近卵球状,直径125-250nm 。

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ck Organism RLO):这类微生物形态结构和性状与立克次氏体极相似,故称之。

类细菌(Rickettsia-Lick Bacteria RLB): 类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小形杆状细菌,又不同于细菌,寄生于细胞内部,有细胞壁,有固定的形态,与细菌同属于一个门,又称为类细菌,一般不能人工培养。


相关内容

  • 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 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2011-2012上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2012年1月0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初二生物实验教学总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素质我主要 ...

  •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网络交互式教学设计
  •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网络交互式教学设计 杨京举 (安徽省铜陵县第一中学 244100)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科书<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教师在教学时还应适当兼顾对模块的总结.生物多 ...

  • 清洁验证方案
  • 片剂生产线清洁 验证方案(2010年) 编号:SVP-QJ-001-01 人员会签表 一.概述 固体口服制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粉尘和大量固体残留物,在每批生产结束时如果设备清洗不彻底,容易对下个批号的产品产生污染.因此,每批生产结束后必须按照相应的清洁规程对所用生产设备进行清洁.为评价设备清洁规 ...

  •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 亲爱的老师.尊敬的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论述. 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quo ...

  •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苏树云 张守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 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为使 今后实验教学顺利有效开展,七年级.八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率按计划全部完成.现将本 学年初中生 ...

  • 实验室生物安全总结2015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进一步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切实加强我院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管理,保障公众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现将2014年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更好的落实实验室生物安 ...

  • 生物安全专业寒假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报告
  • 生物安全专业 寒假社会实践 个 人 总 结 本文个人原创,绝非复制 本文包括生物安全专业社会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心得体会三部分,共4页. 学 院: 专 业:生物安全专业 班 级:生物安全专业1109班 姓 名: 学 号: 实践时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生物安全专业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 ...

  • 教案分析反思---第四章 生物的分类
  • 教案分析反思 ----- ---第四章 生物的分类 教学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前三章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关注生物 ...

  • 2016年生物高考总结及反思生物教研组
  • 2016年生物高考总结及反思 溆浦二中 生物教研组 2016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学校共5个理科班参加高考,其中理(1)班所取得成绩最好,其次是理(2)班,再次是理(3).理(4).理(5)班.这5个班在高考中的表现还算满意,也是对我们老师和学生三年来的付出有了个好的结果.现将高三工作过程总结如下 ...

  •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总结
  • 2012年上半年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总结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事关全站干部职工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是保障我站安全.稳定的一件大事.半年来,石银收费站在银川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爱卫会的关心指导下,以<爱国卫生管理条例>为依据,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不断改进站区卫生环境,普及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