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8

(见学生用书第85页)

【考点对应练】

对点一:炼字炼句

(一) 炼 字

1.(2009·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炼字。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2010·湖南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考查切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二) 炼 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

【答案】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语句赏析。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三) 诗 眼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1615~1673) :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一船寒月到江村”句,“一船寒月”四字妙,到江村的不仅是由船而载的月(其实月在天上,何能载之) ,一种“寒”的心情也被船带到江

村。但月亦终不能慰诗人寂寞——故园高楼若不可睹,此身若犹在天涯,则此寂寞将长随诗人,挥之不去,绝非外物可得解慰。故此月由诗人感来,则不能不为“寒月”,盖其心境已寒,故月亦寒意瑟瑟矣。一“寒”字,点出本诗凄清之境,由此可推知,全诗莫不在寒中,疏影、玉笛、高楼,亦无非寒影、寒笛、寒楼而已,不寒者在梦中,梦醒来皆是寒。

【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呢?还是睡觉吧,这里的“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会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两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 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 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对点二:语言风格

7.(2009·北京高考)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宋代的词人从语言风格上来分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是以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诗歌的语言和内容上看,本词应属于豪放派。

【答案】 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 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举一反三练】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翻:反而。

★(1)诗歌颔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首唐诗写故友久别乍见的惊喜,不敢相信为现实,反而怀疑为梦境,“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2)诗歌颈联描写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从手法上分析这一联,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2)颈联借景抒情,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不仅渲染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 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问考查形象鉴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独喜遗编”“青灯有味”“叠鼓冬冬”“秋夜渐长”等准确概括。(2)本问考查语言鉴赏。这两句诗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对比鲜明。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答案】 (1)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 的清苦诗人形象。

(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滚动提升练】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泊岳阳城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这首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其感情深厚博大,“顿挫”指表达感情时有停顿转折。请结合这首诗歌,简要赏析杜甫诗歌的这种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诗歌画面凄凉,冷风、江浪、飞雪和寒灯是诗歌的主要意象,抓住意象特征,并能用双音节词语概括出画面特征。(2)第二小题为语言风格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绘出它所展现的情景,特别注意本诗中情感的变化,最后点明这种语言风格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 (1)描写了一幅风吹浪翻,飞雪纷纷的凄凉画面。由冷风、江浪、飞雪和寒灯构成。

(2)作者虽然身处逆境无法前行,但心中的雄心大志却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激励着他,这种感情深厚博大。在表达这种感情时,承转顿挫:开篇写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山城有百层之高,起笔豪迈;接下来写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由豪迈转为伤感;然后写自己临危弥坚,不弃不馁,又转为豪迈;最后以鲲鹏自喻,将感情推向最高潮。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独”字与“空”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抒发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第一题考查艺术手法,即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的。首先找出物象“柳态”和“啼鸟”,然后分析其手法是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上主要是通感。(2)第二题考查语言鉴赏。“独”和“空”是两个形容词,结合诗歌的意境,分析它们在描摹情景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即可。

【答案】 (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筝声更加形象可感。

(2)“独”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情景,“空”字表现了望见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见学生用书第85页)

【考点对应练】

对点一:炼字炼句

(一) 炼 字

1.(2009·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炼字。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2010·湖南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考查切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二) 炼 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

【答案】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语句赏析。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三) 诗 眼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1615~1673) :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一船寒月到江村”句,“一船寒月”四字妙,到江村的不仅是由船而载的月(其实月在天上,何能载之) ,一种“寒”的心情也被船带到江

村。但月亦终不能慰诗人寂寞——故园高楼若不可睹,此身若犹在天涯,则此寂寞将长随诗人,挥之不去,绝非外物可得解慰。故此月由诗人感来,则不能不为“寒月”,盖其心境已寒,故月亦寒意瑟瑟矣。一“寒”字,点出本诗凄清之境,由此可推知,全诗莫不在寒中,疏影、玉笛、高楼,亦无非寒影、寒笛、寒楼而已,不寒者在梦中,梦醒来皆是寒。

【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呢?还是睡觉吧,这里的“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会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两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 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 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对点二:语言风格

7.(2009·北京高考)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宋代的词人从语言风格上来分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是以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诗歌的语言和内容上看,本词应属于豪放派。

【答案】 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 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举一反三练】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翻:反而。

★(1)诗歌颔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首唐诗写故友久别乍见的惊喜,不敢相信为现实,反而怀疑为梦境,“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2)诗歌颈联描写的景物,渲染了作者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从手法上分析这一联,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2)颈联借景抒情,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不仅渲染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 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问考查形象鉴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独喜遗编”“青灯有味”“叠鼓冬冬”“秋夜渐长”等准确概括。(2)本问考查语言鉴赏。这两句诗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对比鲜明。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答案】 (1)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 的清苦诗人形象。

(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滚动提升练】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泊岳阳城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这首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其感情深厚博大,“顿挫”指表达感情时有停顿转折。请结合这首诗歌,简要赏析杜甫诗歌的这种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诗歌画面凄凉,冷风、江浪、飞雪和寒灯是诗歌的主要意象,抓住意象特征,并能用双音节词语概括出画面特征。(2)第二小题为语言风格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绘出它所展现的情景,特别注意本诗中情感的变化,最后点明这种语言风格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 (1)描写了一幅风吹浪翻,飞雪纷纷的凄凉画面。由冷风、江浪、飞雪和寒灯构成。

(2)作者虽然身处逆境无法前行,但心中的雄心大志却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激励着他,这种感情深厚博大。在表达这种感情时,承转顿挫:开篇写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山城有百层之高,起笔豪迈;接下来写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由豪迈转为伤感;然后写自己临危弥坚,不弃不馁,又转为豪迈;最后以鲲鹏自喻,将感情推向最高潮。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独”字与“空”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抒发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第一题考查艺术手法,即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的。首先找出物象“柳态”和“啼鸟”,然后分析其手法是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上主要是通感。(2)第二题考查语言鉴赏。“独”和“空”是两个形容词,结合诗歌的意境,分析它们在描摹情景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即可。

【答案】 (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筝声更加形象可感。

(2)“独”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情景,“空”字表现了望见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内容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默写过关检测练习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默写过关检测练习一 班级 姓名 得分 <报任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①,②. 所以隐忍苟活,③,④,鄙陋没世, ⑤. ⑥,不可胜记,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⑨: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

  • 高三一模语文质量分析
  • 2015 年 2 月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临潼区 2015 年二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采用陕西省统考 试题,从整体看,试卷形式.内容构成.知识点考查与 2014 年高考 陕西卷基本一致,小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等,基本 上扣着高考考点.难易程度适中,试题考查灵活,注 ...

  • 高一新生入学语文学习指导
  • 我先说几句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与你终身相伴的(咿呀学语--临终遗嘱):语文,学的是母语,终生支撑着"人类最大的财富"思维的,只能是母语.因此,为了自己一辈子的生活质量,大家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 中国人学中国语文最容易,但中国中学生学的中国语文,是世界各国中学生所学的中国语文中最高 ...

  • 知能并行,打造书香校园
  • 知能并重,打造书香校园 汇报材料 西滑封中学 2008.1.11 知能并重,打造书香校园 汇报材料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是传承世界文明.延续知识薪火的绝妙殿堂,而且应该是切实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最佳园地.然而大多数学校在中招的沉重压力和急功近利.迎合世俗的浮躁心态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早 ...

  • 安阳县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 2014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安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高三备课组 2013-9 为迎接2014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 复习指导思想 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

  • 2016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2016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一直在进行改革,而语文命题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准确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进一步体现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总体思想仍然是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高考和教学在发展方向上一致起来. 高考 ...

  • 凌波微步见端倪
  • 一 笔者对福建省<考试说明-语文>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并对福建省质检语文卷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关系密切,一者为考试理论指导,一者为考试实践检测.将两者结合起来读,发现其间有不少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对2015届高三年语文科第三轮复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2016届高三年毕业班语文科的第一轮总 ...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总结
  • 本学期围绕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及王校长关于本学年度“质量年”的讲话精神,狠抓教学常规,突破课堂教学,做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工作。 一、立足学情,分析教材,狠抓常规,突破课堂,寻求教学的高效 1.学生分析:(1)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尚模糊,兴趣不够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