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概况

[8】张小华.地黄寡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机理的体内研究【D].兰州大学:兰州,2008.

tissueandsystemicglucosehomeostasis.JEthnopharmacol,2006,108(1):10~20.

T,KimHY,YamabeN.Ameliorationofdiabeticnophropathy[9]Chartcm,chanYW,LanCH,etal,influenceofananti・diabeticfootulcerformulaanditscomponentherbson【10]Yokozawaby“edRehmanniaeRadix(Di

Huang)extract.AmJChinMed,2004,32(6):829~839.

[11】万昌武,张雅丽,桂华珍等.地黄不同方法提取物制剂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贵州医

药,2003,27(12):11l~113.

[12】祝巍,张玉萍.HPLC法测定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江西中医药[J].2008,39(1):171~172.

[13】邱建国,张汝学,贾正平等.HPLC法测定地黄、不同提取物及熟地黄中的梓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J】.2010,16(1):23~25.

[14】刘方,余绍玲.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比较.中国药房[J].2003,14(6):378~379.

[15】刘根成,都恒青,梁力.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中草药[J].1992,23(2):71~72.

[16]张玲,徐新刚,时延增等.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生地及熟地中梓醇的含量[J].药物分析,1998,18(2):123"一

124.

[17]边宝林,杨健,王宏洁等.不同干燥条件对鲜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Ill:'J[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46"--

347.

【18】王宏洁,边宝洁,边宝林等.地黄中梓醇变化条件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8"409.

【19】赵宇.鲜地黄产后加工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山东,2006.

[20]边宝林,王宏洁,倪慕云,等.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总糖及几种主要糖的含量测定.中国中药杂

志,1995,2(8):469.

[21]KuboM,AsanoT,MatsudaH,eta1.Studies

ofconstituentsOilRehmanniaeRadix.III.TherelationbetweenchangeswiththeprocessingofrootsofRehmanniaandimprovableeffects011hemorheology

glutinosa.YakugaZasshi,1996,116(2):158.

【22]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等.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HPLC谱图的变化.中草药,2004,35(2):15.

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概况

冯晟楠,张振凌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通过查阅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现代研究文献,对地黄的的药效成分在炮

制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整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炮制;变化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干地黄”,又记载有“生者尤良”,可知当时地黄有两种炮制品入药,即“鲜地黄”与“生地黄”【l】。从汉晋时起,地黄的炮制方法中加入了蒸制,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有“蒸之如斗米饭久。,,【2】时至今日,地黄的炮制品逐渐演变的鲜,生,熟三个品种,经过长期研究,医家总结出了各炮制品相对独立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内容。鲜地黄性寒、昧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135.

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3】。地黄主含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71,主要有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密力特苷及地黄苷A、B、C、D和胡萝卜苷等。其次为糖类,如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及无机元素。作为地黄不同炮制品不同功效及应用的物质基础,现代有诸多关于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报道,现作一综述。

l梓醇

地黄环烯醚萜苷类中的代表成分梓醇具利尿、缓下、降血糖作用【8】,地黄和地黄制剂中可以梓醇作为质量指标:刘根成等【9J报道从武陟收集的鲜地黄样品间梓醇含量差异高达3.8倍,不同品种问也有数倍的差别。罗燕燕等[10lN样证明了同一品种内部和不同品种之间梓醇含量具有2一倍的差异。可见鲜地黄中梓醇含量存在巨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杨培民,曹广尚【11】对地黄不同炮制品的梓醇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地黄经炮制后,梓醇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地、熟地、生地炭、熟地炭。生地黄随着炮制时问增长,梓醇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率为40%一80%。杜红光【12】的测定结果也表明,地黄的不|一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相差很大,生地中的含量为鲜地中的60%,而熟地仪存20%左右,提示地黄炮制方法及辅料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晕宵所区别。综合有关报道可知,地黄经炮制后梓醇含量有明显的下降。目前公认的原因是梓醇对热不稳定,在炮制过程中逐渐分解。但也有报道称【l3】梓醇并非是对热不稳定,而是对酸碱不稳定。

综合以上相关报道可见地黄品种本身的梓醇含量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炮制过程对地黄中梓醇含量影响很大,主要原因是造成梓醇的降解。梓醇是地黄中的主要苦味成分,经过炮制,由鲜地黄到生地黄再到熟地黄的过程中梓醇逐步分解,使地黄的苦寒之性下降,转为甘温,这可能是地黄生熟异用的重要机制。

2糖类成分

地黄中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和寡糖。药理实验表明地黄多糖具有免疫和抑瘤活性【l41,并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降压、保护心肌、抑制血栓形成和降血脂等作用【l5|,可见地黄多糖是地黄的重要活性成分。刘晓茵,纪耀华等【l6】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研究表明,熟地黄粗多糖中总糖含量较生地黄偏低,可能是地黄炮制过程中,部分粗多糖水解成单糖和低聚,且熟地黄粗多糖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生地黄。据文献报道地黄寡糖为混合物,生地黄中含量最高的四糖是水苏糖,三糖可能为棉子糖和甘露三糖,其他糖类还有毛蕊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Kubo等【”】报道,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水苏糖含量大幅度下降,熟地黄中仅含0--一7.3%,而主要寡糖变成甘露三糖(11.5%~26.4%),同时葡萄糖和果糖亦明显增加。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鲜地黄烘焙过程中,水苏糖以脱半乳糖为主,在生地黄蒸制过程中,以脱果糖为主【l81。现代研究对地黄寡糖的报道较少,以及其炮制过程中的多糖降解机制和生熟制品药效的差异的相关机制尚未有深入清晰的结论,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研究

3氨基酸

倪慕云等报道【l91,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干地黄61。533mg/g;熟地黄加酒炖为22.244mg/g,不加洒炖为5.231mg/g。干地黄中含15种游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136.

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也有报道称【20】地黄的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普遍下降,其中含量下降最多的4种氨基酸依次为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和丝氨酸,但下降的原因至今未见报道。

4麦角甾苷

边宝林,王宏沽等报道【211,通过HPLC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中为1.16mg/g,在生地黄中为0.93mg/g,在熟地黄中为0.40mg/g。鲜地黄经不同方法干燥后,麦角甾苷的含量有所降低,干燥方法干燥时间以及干燥温度对麦角甾甙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炮制后熟地黄其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但也有李惠,俞桂新等研究表明【22】,生地黄和熟地黄中麦角甾苷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别,生地黄中麦角甾苷含量平均值为0.030%,熟地黄中麦角甾苷含量平均值为0.028%,对生地黄和熟地黄两组样本均数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二者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有待于更深一步的研究。5地黄苷A、D

于震,王军等报道‘23q41,地黄苷D(RehmaionosideD)为地黄中的单体化学成分,可以使阴虚模型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血浆cAMP含量明显降低,升高血虚模型小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和骨髓DNA含量及体重,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趋势。地黄苷A具有滋阴作用,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作用。李更生,刘明等【25】的研究表明生地黄样品中地黄苷A、D的含量比熟地黄高。不同产地来源的地黄中地黄苷A、D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以河南温县产的含量较高,同一产地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含量变化也比较大,可能与采收、加工炮制条件控制有关。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地黄的生熟异用是为大家共所周知的,地黄不同炮制品之间药理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异应与其相应的化学成分物质基础的变化相对应,现代研究对地黄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不同炮制品的差异取得一定的进展,为解释地黄生熟异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仍有许多成分及其变化未进行深入研究,其炮制作用机制不甚明了,现代药学工作者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揭示其炮制作用的原理,为地黄不同炮制品的开发应用以及医生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早衍狲冯翼.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

[2】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

[3】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9~294.

[4】黄泰康,常用巾约成份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794.

[5】北川勋,西村正,古林安见子等.怀庆地黄根茎成分[J】.药学杂志,1971,91(5):593.

【6】吴寿金,徐实枚,李雅等.怀庆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7):6~8.

[7】大盐春治,松本宪亲,佐伯任志.地黄的梓醇,二氧梓醇及地黄甙的定量分析[J],日本生药学杂

志,1981,35(4):291.

『8】倪慕云,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叨.中国中药杂志,1989.12(7):41~42.

【9】刘根成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J].中草药,1992,23(2):1~2.

【lO】罗燕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38~39.

『1l】杨培民,曹广尚,HPLC法测定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晕.[J].齐鲁药事,2009,28(10),598

『12】杜红光,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鼍测定研究m.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582~583.

f13]赵宇,温学森等,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分析现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42),7

[14]陈力真,地黄免疫抑瘤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与药理作用[J],中国中药志,1993,18(8):502.-137.

【15】杨传彪,地黄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研究,1995,8(6):43"-'46.

[16】刘晓菌,纪耀华等,地黄炮制前后粗多糖的提取和总糖含量测定[J],制剂与技术,2009,10(6):29

【17】KuboM,AsanoT,MatsudaH,et.a1.Studies

Changesofconsfituentsandimprovableeffects

rootsonRehmanniaeRadixI.TherelationbetweenonhemorheologywiththeprocessingofofRehmanniaglutinosa.YakugakuZasshi,1996,l16(2):158--一168

[18]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等.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谱图的变化[J】.中草药,2004,35(2):153~

156

【19]倪慕云,边宝林,地黄及其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J】.中药通报,1988,13(4):210~211

【20]刘彦飞,赵宇等,地黄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22(3):106

[2l】边宝林,王宏杰,沈欣等.鲜地黄及不同干燥条件下的生地中麦角甾苷的含量测定[J].中成

药,1997,19(8):20

【22】李惠,俞桂新等,HPLC测定地黄中麦角甾苷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5(31),1旺822

[23】王军,于震,李更生.地黄苷A对“阴虚”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药理作用【J].中国药学杂

志,2002,37(1)20:2

【24]王军,李更生等.地黄苷D滋阴补血和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40[25】李更生,刘明,王慧森等,生地黄与熟地黄中地黄苷A,D的比较分析[J],中成药.2008,30(1):93

动物药炮制机理研究概况

吴旭,王宏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动物药是我国传统药学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对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有毒、

无毒动物药炮制机理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动物药的炮制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药;炮制机理;研究概况

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之一,有着深厚的内涵。它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基础,是根据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得出的。中药炮制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但是,大多数中药的炮制机理并不清楚,还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阐释其内涵。动物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好、活性强、易吸收、应用广、潜力大【l】,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广泛征求全球有关专家的意见后,认为21世纪将是动物药研究发展的世纪。本文针对动物药的炮制机理研究概况作一总结。

1常用动物药及其传统炮制

《中药大辞典》收载动物药达740味。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药材约300余味,其中动物药约占10%【2】。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药材和饮片615味,其中动物药47味,占7.6%。常用的动物药见表1。

’通讯作者:王宏洁,女,Tel:(010)84041249.138.

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概况

作者:

作者单位:冯晟楠, 张振凌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汪坤. 张振凌 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降血糖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10

2. 宋晓静. 佟斌 熟地黄的炮制古今谈[期刊论文]-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3)

3. 金云隆. JIN Yun-long 地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2010,02(24)

4. 秦梅颂. 周丽丽. 邹宇 正交试验法优选地黄多糖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

5. 王国庆. 董春红. 商玉宽. 孙雨安. 赵雷. 丁青竹 基于选择性组分监测的地黄炮制过程HPLC分析[会议论文]-2008

6. 李俊萍. 周福军. 贾建伟. 袁桂玉 不同贮藏条件对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草药2003,34(3)

7. 王小平. 王进. 陈建章 建昌帮与樟树帮、中国药典法炮制的熟地黄中多糖含量比较[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9,30(8)

8. 陈韩英. 李炳奇. 刘红 熟地多糖的微波提取和含量测定[会议论文]-2004

9. 赵学芳 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地黄低聚糖条件优选[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

10. 汤川安. 樊巧玲 论熟地的炮制法[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2008,36(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371543.aspx

[8】张小华.地黄寡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机理的体内研究【D].兰州大学:兰州,2008.

tissueandsystemicglucosehomeostasis.JEthnopharmacol,2006,108(1):10~20.

T,KimHY,YamabeN.Ameliorationofdiabeticnophropathy[9]Chartcm,chanYW,LanCH,etal,influenceofananti・diabeticfootulcerformulaanditscomponentherbson【10]Yokozawaby“edRehmanniaeRadix(Di

Huang)extract.AmJChinMed,2004,32(6):829~839.

[11】万昌武,张雅丽,桂华珍等.地黄不同方法提取物制剂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贵州医

药,2003,27(12):11l~113.

[12】祝巍,张玉萍.HPLC法测定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江西中医药[J].2008,39(1):171~172.

[13】邱建国,张汝学,贾正平等.HPLC法测定地黄、不同提取物及熟地黄中的梓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J】.2010,16(1):23~25.

[14】刘方,余绍玲.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比较.中国药房[J].2003,14(6):378~379.

[15】刘根成,都恒青,梁力.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中草药[J].1992,23(2):71~72.

[16]张玲,徐新刚,时延增等.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生地及熟地中梓醇的含量[J].药物分析,1998,18(2):123"一

124.

[17]边宝林,杨健,王宏洁等.不同干燥条件对鲜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Ill:'J[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46"--

347.

【18】王宏洁,边宝洁,边宝林等.地黄中梓醇变化条件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8"409.

【19】赵宇.鲜地黄产后加工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山东,2006.

[20]边宝林,王宏洁,倪慕云,等.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总糖及几种主要糖的含量测定.中国中药杂

志,1995,2(8):469.

[21]KuboM,AsanoT,MatsudaH,eta1.Studies

ofconstituentsOilRehmanniaeRadix.III.TherelationbetweenchangeswiththeprocessingofrootsofRehmanniaandimprovableeffects011hemorheology

glutinosa.YakugaZasshi,1996,116(2):158.

【22]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等.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HPLC谱图的变化.中草药,2004,35(2):15.

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概况

冯晟楠,张振凌

(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通过查阅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现代研究文献,对地黄的的药效成分在炮

制过程中的变化进行整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炮制;变化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干地黄”,又记载有“生者尤良”,可知当时地黄有两种炮制品入药,即“鲜地黄”与“生地黄”【l】。从汉晋时起,地黄的炮制方法中加入了蒸制,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有“蒸之如斗米饭久。,,【2】时至今日,地黄的炮制品逐渐演变的鲜,生,熟三个品种,经过长期研究,医家总结出了各炮制品相对独立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内容。鲜地黄性寒、昧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鲜地・135.

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3】。地黄主含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71,主要有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密力特苷及地黄苷A、B、C、D和胡萝卜苷等。其次为糖类,如水苏糖、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及无机元素。作为地黄不同炮制品不同功效及应用的物质基础,现代有诸多关于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报道,现作一综述。

l梓醇

地黄环烯醚萜苷类中的代表成分梓醇具利尿、缓下、降血糖作用【8】,地黄和地黄制剂中可以梓醇作为质量指标:刘根成等【9J报道从武陟收集的鲜地黄样品间梓醇含量差异高达3.8倍,不同品种问也有数倍的差别。罗燕燕等[10lN样证明了同一品种内部和不同品种之间梓醇含量具有2一倍的差异。可见鲜地黄中梓醇含量存在巨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杨培民,曹广尚【11】对地黄不同炮制品的梓醇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地黄经炮制后,梓醇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地、熟地、生地炭、熟地炭。生地黄随着炮制时问增长,梓醇含量逐渐降低,降低率为40%一80%。杜红光【12】的测定结果也表明,地黄的不|一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量相差很大,生地中的含量为鲜地中的60%,而熟地仪存20%左右,提示地黄炮制方法及辅料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晕宵所区别。综合有关报道可知,地黄经炮制后梓醇含量有明显的下降。目前公认的原因是梓醇对热不稳定,在炮制过程中逐渐分解。但也有报道称【l3】梓醇并非是对热不稳定,而是对酸碱不稳定。

综合以上相关报道可见地黄品种本身的梓醇含量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炮制过程对地黄中梓醇含量影响很大,主要原因是造成梓醇的降解。梓醇是地黄中的主要苦味成分,经过炮制,由鲜地黄到生地黄再到熟地黄的过程中梓醇逐步分解,使地黄的苦寒之性下降,转为甘温,这可能是地黄生熟异用的重要机制。

2糖类成分

地黄中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和寡糖。药理实验表明地黄多糖具有免疫和抑瘤活性【l41,并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降压、保护心肌、抑制血栓形成和降血脂等作用【l5|,可见地黄多糖是地黄的重要活性成分。刘晓茵,纪耀华等【l6】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研究表明,熟地黄粗多糖中总糖含量较生地黄偏低,可能是地黄炮制过程中,部分粗多糖水解成单糖和低聚,且熟地黄粗多糖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生地黄。据文献报道地黄寡糖为混合物,生地黄中含量最高的四糖是水苏糖,三糖可能为棉子糖和甘露三糖,其他糖类还有毛蕊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Kubo等【”】报道,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水苏糖含量大幅度下降,熟地黄中仅含0--一7.3%,而主要寡糖变成甘露三糖(11.5%~26.4%),同时葡萄糖和果糖亦明显增加。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鲜地黄烘焙过程中,水苏糖以脱半乳糖为主,在生地黄蒸制过程中,以脱果糖为主【l81。现代研究对地黄寡糖的报道较少,以及其炮制过程中的多糖降解机制和生熟制品药效的差异的相关机制尚未有深入清晰的结论,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研究

3氨基酸

倪慕云等报道【l91,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干地黄61。533mg/g;熟地黄加酒炖为22.244mg/g,不加洒炖为5.231mg/g。干地黄中含15种游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136.

甘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也有报道称【20】地黄的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普遍下降,其中含量下降最多的4种氨基酸依次为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和丝氨酸,但下降的原因至今未见报道。

4麦角甾苷

边宝林,王宏沽等报道【211,通过HPLC测得麦角甾苷的含量在鲜地黄中为1.16mg/g,在生地黄中为0.93mg/g,在熟地黄中为0.40mg/g。鲜地黄经不同方法干燥后,麦角甾苷的含量有所降低,干燥方法干燥时间以及干燥温度对麦角甾甙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炮制后熟地黄其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但也有李惠,俞桂新等研究表明【22】,生地黄和熟地黄中麦角甾苷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别,生地黄中麦角甾苷含量平均值为0.030%,熟地黄中麦角甾苷含量平均值为0.028%,对生地黄和熟地黄两组样本均数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二者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有待于更深一步的研究。5地黄苷A、D

于震,王军等报道‘23q41,地黄苷D(RehmaionosideD)为地黄中的单体化学成分,可以使阴虚模型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血浆cAMP含量明显降低,升高血虚模型小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和骨髓DNA含量及体重,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趋势。地黄苷A具有滋阴作用,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作用。李更生,刘明等【25】的研究表明生地黄样品中地黄苷A、D的含量比熟地黄高。不同产地来源的地黄中地黄苷A、D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以河南温县产的含量较高,同一产地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含量变化也比较大,可能与采收、加工炮制条件控制有关。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地黄的生熟异用是为大家共所周知的,地黄不同炮制品之间药理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异应与其相应的化学成分物质基础的变化相对应,现代研究对地黄中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不同炮制品的差异取得一定的进展,为解释地黄生熟异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仍有许多成分及其变化未进行深入研究,其炮制作用机制不甚明了,现代药学工作者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揭示其炮制作用的原理,为地黄不同炮制品的开发应用以及医生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早衍狲冯翼.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

[2】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

[3】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9~294.

[4】黄泰康,常用巾约成份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794.

[5】北川勋,西村正,古林安见子等.怀庆地黄根茎成分[J】.药学杂志,1971,91(5):593.

【6】吴寿金,徐实枚,李雅等.怀庆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7):6~8.

[7】大盐春治,松本宪亲,佐伯任志.地黄的梓醇,二氧梓醇及地黄甙的定量分析[J],日本生药学杂

志,1981,35(4):291.

『8】倪慕云,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叨.中国中药杂志,1989.12(7):41~42.

【9】刘根成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J].中草药,1992,23(2):1~2.

【lO】罗燕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中梓醇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38~39.

『1l】杨培民,曹广尚,HPLC法测定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晕.[J].齐鲁药事,2009,28(10),598

『12】杜红光,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的含鼍测定研究m.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582~583.

f13]赵宇,温学森等,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分析现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42),7

[14]陈力真,地黄免疫抑瘤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与药理作用[J],中国中药志,1993,18(8):502.-137.

【15】杨传彪,地黄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研究,1995,8(6):43"-'46.

[16】刘晓菌,纪耀华等,地黄炮制前后粗多糖的提取和总糖含量测定[J],制剂与技术,2009,10(6):29

【17】KuboM,AsanoT,MatsudaH,et.a1.Studies

Changesofconsfituentsandimprovableeffects

rootsonRehmanniaeRadixI.TherelationbetweenonhemorheologywiththeprocessingofofRehmanniaglutinosa.YakugakuZasshi,1996,l16(2):158--一168

[18]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等.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谱图的变化[J】.中草药,2004,35(2):153~

156

【19]倪慕云,边宝林,地黄及其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J】.中药通报,1988,13(4):210~211

【20]刘彦飞,赵宇等,地黄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22(3):106

[2l】边宝林,王宏杰,沈欣等.鲜地黄及不同干燥条件下的生地中麦角甾苷的含量测定[J].中成

药,1997,19(8):20

【22】李惠,俞桂新等,HPLC测定地黄中麦角甾苷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5(31),1旺822

[23】王军,于震,李更生.地黄苷A对“阴虚”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药理作用【J].中国药学杂

志,2002,37(1)20:2

【24]王军,李更生等.地黄苷D滋阴补血和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40[25】李更生,刘明,王慧森等,生地黄与熟地黄中地黄苷A,D的比较分析[J],中成药.2008,30(1):93

动物药炮制机理研究概况

吴旭,王宏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动物药是我国传统药学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对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有毒、

无毒动物药炮制机理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动物药的炮制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药;炮制机理;研究概况

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之一,有着深厚的内涵。它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基础,是根据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得出的。中药炮制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但是,大多数中药的炮制机理并不清楚,还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阐释其内涵。动物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好、活性强、易吸收、应用广、潜力大【l】,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广泛征求全球有关专家的意见后,认为21世纪将是动物药研究发展的世纪。本文针对动物药的炮制机理研究概况作一总结。

1常用动物药及其传统炮制

《中药大辞典》收载动物药达740味。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药材约300余味,其中动物药约占10%【2】。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药材和饮片615味,其中动物药47味,占7.6%。常用的动物药见表1。

’通讯作者:王宏洁,女,Tel:(010)84041249.138.

地黄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概况

作者:

作者单位:冯晟楠, 张振凌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汪坤. 张振凌 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降血糖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10

2. 宋晓静. 佟斌 熟地黄的炮制古今谈[期刊论文]-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3)

3. 金云隆. JIN Yun-long 地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2010,02(24)

4. 秦梅颂. 周丽丽. 邹宇 正交试验法优选地黄多糖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

5. 王国庆. 董春红. 商玉宽. 孙雨安. 赵雷. 丁青竹 基于选择性组分监测的地黄炮制过程HPLC分析[会议论文]-2008

6. 李俊萍. 周福军. 贾建伟. 袁桂玉 不同贮藏条件对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草药2003,34(3)

7. 王小平. 王进. 陈建章 建昌帮与樟树帮、中国药典法炮制的熟地黄中多糖含量比较[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9,30(8)

8. 陈韩英. 李炳奇. 刘红 熟地多糖的微波提取和含量测定[会议论文]-2004

9. 赵学芳 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地黄低聚糖条件优选[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

10. 汤川安. 樊巧玲 论熟地的炮制法[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2008,36(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371543.aspx


相关内容

  •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kognosie)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药 学 教 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郑汉臣 蔡少青 人民卫生出版 ...

  • [中药学]教学大纲
  •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新一版)"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药各专业本科生用) 一.说    明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 ...

  • 中药研究论文集 2000作者:蔡仲德主编
  • 中药研究论文集 2000 作者:蔡仲德主编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页数:368 所属分类:医学寄生虫学 购买价格:13星币/1300星点 3人已收藏 1人已添加到学习计划 0个专辑收录 0人已分享 36次阅读 收藏 添加学习计划 试读17页 购买本书 本书为VIP图书, ...

  • 天然药物学名词解释
  • 1天然药物 没有经过加工的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动物.植物.矿物 2中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3草药 指一般无经典本草记载,在民间按经验方法使用的天然药物. 4中草药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 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 因植物药占中 ...

  • 生药学重点最全
  •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 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生药拉丁名组成: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词组+药用部位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 ...

  • 中医药全集
  •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生姜: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生用.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温,能发汗散热,但作用较弱,故使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可单用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2.用于呕吐:本品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为止呕良药,素有"呕家之圣药" ...

  •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中医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药学是我国硕果仅存的古代自然科学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医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体系上,还是从治疗方法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中医药要想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在未 ...

  •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思 考 题 内蒙古学院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 生 药 学 思 考 题 1.生药与中药有何不同? 2.现阶段生药学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3.古代主要代表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记载药物.主要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4.生药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是什么? 5.生药一般记载哪些内容 ...

  • 炮制和配伍对马钱子减毒效应的研究
  • - 76 - 状和显微鉴别进行了描述.显然,该质量标准粗乏,缺乏专属性较强的方法区分混伪品,缺乏能代表中医主治功能的有效成分的量化评价指标控制药材内在质量.因此,亟待开展石斛的质量标准化研究,将品种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标准研究相结合,提高石斛药材质量标准.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