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德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学生发展的内涵应怎么定位呢?这一直是十几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改革,仅仅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新的人才观认为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极,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同时,还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最后一点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素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国中小学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的心理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化与理智感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冲突使得初中生容易产生心理及行为偏差。

一、自我概念失当引起的自卑。

1、案例(小A ,女,初二学生)及分析。

家在农村,是寄读生,父母做小生意,常为钱的问题吵架。有个哥哥读高中,初一时为了保证哥哥的学费家里考虑让他退学,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才得以继续上学。长相平常,不出众,忧郁、敏感。初二上学期,一位同班的男生(长得帅)比较关心她,经常和她探讨学习、作业,放学时两人一起回家。这让缺少家庭温暖的小A 初次感受到了来自异性的关心和爱护,她真切地渴望能得到这份爱。可是,同班女孩子经常在她面前夸那男生长得帅气。于是,她开始失去自信,经常照镜子。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黄黄、鼻梁塌塌、眼晴也不大的女孩就灰心丧气,原来和那位男生在一起时的快乐也消失了,只感觉周围有无数双眼晴在看着他们,议论他们:“快看,这么难看的女孩。”“两个人的外表怎么相差这么远?”小A 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这么笨?”的想法像一块块砖头堵在胸口,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从此失去了往日的笑声,主动退出和男孩的交往,可是,她却从此变得更加孤僻,在班级里几年没有朋友,同学叫她到家里玩或一起上街,她都不敢去,因为她觉得同学家庭条件比她好,很有钱。她不敢面对男生,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总是低着头,匆匆从别人旁边走过。小A 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困惑,总觉得自己很渺小,与同学在一起,感到很痛苦,但是不与同学在一起,又觉得很孤独。她对于生活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去适应,而是躲在一角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她觉得自己的家境太差,长相平常,于是认定周围的人都嫌弃她、鄙视她。青春期的情感萌动,

一方面使她体味到了从家庭不可能得到的温暖和爱护、甜蜜和快乐,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外貌和体形的严重不满,从而产生极度自卑,对自身优点视而不见,全面否定了个人的综合美丽,这是一个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孩子。

2、辅导策略。

1)同感。即感同身受,即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有如亲历般的了解,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同感受自己的一样。

“你现在真的活得很累,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到很不好受的。”在谈话过程中,老师用温柔而关爱的语气,体现出亲切感,让小A 感到她和老师是平等的,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这既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常规,也是许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的一个秘密武器,老师的同感,能够使小A 确信自己也会有能力去克服当前的困难,使她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信心。

2)调整认知方向。

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学生常常存在一个认知方式上的通病:总拿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强项作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是原来明明并非弱势的自身条件也从视野中消失了,余下的就只是令自己伤心叹息的“无能”与不幸,这是一种“消极定向注意”的认知特征。与同学比相貌,比家境的结果使小A 陷入不能自拔的自卑境地,因此,有必要让小A 改变比较的方式,重拾信心,这是辅导的关键。可以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来帮助小A 意识到,主动与男生保诗距离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经济条件好,也并不意味着会因此而看不起你。老师和小A 进行了如下对话:

“你说你和同学接触时总是惴惴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料到人家会拒绝我。”

“也就是说,交往还没有开始,你已经把结果想好了,是这样吗?”

“是的”。

“现在想想,事先的担心是否有点多余?”

这样的对话让小A 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促使小A 认真反思制约自己退宿行为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这对小A 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还应该用讨论的方式努力启发小A 认识到,拿自己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项进行比较,只会令自己更加沮丧,应当改变比较的方式,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如自己待人比较诚恳,成绩不错等。

3)“优点轰炸”

在小A 的认识有所改变后,可在心理活动课上把“优点轰炸”的对象锁定小A ,有意识地让同学赞赏小A 的优势方面,如:成绩好,让人羡慕;善解人意,让人愿意接近;说话声音好听等

等。同学的称赞使小A 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了的自信。客观的条件没有变,而社会的自我和主观自我调整后,小A 的自我概念得到了恰当的调整,以后她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独自去面对生活,独自去解决困难。

3、理论概括。

小A 的问题主要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引起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已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它是个性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既影响心理健康,又制约良好个性的最终形成。初中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自我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物质、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有社会期望与自我监控水平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妨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初中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表现有:①自我概念失当—高自我概念,低自我概念(小A )。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盲目自负,自我期望超过现实可能性,因而时常处于心理不平衡之中;低自我概念者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时常自卑自怜、自暴自弃,妨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对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②厌弃形体自我。③过度自我中心;④沉湎于幻想自我。⑤自我监控困难。具体辅导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帮助受导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对于过分自卑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家长、科任教师等对受导学生有影响的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健康成长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当然,更不能放弃教育,对孩子不闻不问。

二、行为异常,社会适应不良。

1、案例(小B ,男,初一)及分析

小B 行为反常,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常离开学校,无故出走。由于他的干扰,班级的许多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通过家访了解到,小B 这些行为的出现始于小学五年级出车祸之后。小学五年级时,小B 遇到车祸,昏迷十五天后终于醒来,他的父母激动万分,庆幸儿子拣回一条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侥幸感一直绵延不断。家长

对小B 不再有任何要求,哪怕是最起码的一点点学业任务,他们都认为太为难孩子了。因为车祸以后,家长明显觉得孩子的智力状况大不如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令他倍感吃力,情绪波动较大,常无故地发脾气,砸东西。为了照顾好小B ,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全天候伺弄他。在母亲的全心照顾下,小B 脸色红润有光泽,身材高大、臃肿,步态笨拙。

2、辅导策略:

(1)倾听:

让小B 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小B 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小B 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小B 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因为在这个班级他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无法安心学习,如果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这会让所有的人都崇拜他并和他交朋友。主意已定,他在班级一天也呆不下去。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如何解读小B 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车祸与小B 行为的异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小B 父母对车祸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以及后来对小B 的娇惯放纵,导致了小B 行为的“变坏”。在家里他是中心,已习惯了受呵护、受重视的生活了,而在学校里,他臃肿的体态、笨拙的动作和有点含糊的语音使他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对于这种强烈反差,小B 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用了一种错误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一来可以找回“强者”身份,二来借此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但每次换来的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这又令他很自卑。加上学业成绩落后于人,使他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希望能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环境,去到一个备受重视与呵护的环境中。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对小B 放弃希望,放弃要求,不要因为孩子拣回一条命就不忍心再为难孩子,特别是看到儿子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就不敢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小B 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

把小B 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小B 玩,和他说说话,这样小B 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小B 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小B 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小B 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的、持久地牵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小B 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号时,采用面质的技术启发小B ,激励小B 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一般来说,通过提问及表达可指出学生的不当认知或非理性思维。老师和小B 进行如下提问及表达: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批评你?”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打了同学,可那也算不上打,因为这是我友好的表示。可他们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总是拿老眼光看我,这个班级不适合我,所以我想离开这个班级。” “怎么能让人看出你是友好的表示呢?”

“打得轻是友好,打得重是仇恨。”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打你,还叫你绰号,你会认为是友好还是仇恨?”

“这个么—”沉默。

“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我,假如我回到家里,读重点高中的堂哥和读大学的表姐能教我,我的成绩就会进步。”

“一个人是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改变还是积极地适应环境,对今后的生活更有意义?”

启发小B 的思路,让他渐渐领悟到自己平时的有些做法其实是在消极地等待环境为自己而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后那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的环境,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当小B 有所领悟之后,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两个好朋友。

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小B 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可以,学业上的表现也随之有所进步。

3、理论思考:

这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宠娇惯的孩子,父母以他们无原则的所谓“爱”来弥补自己的歉意,而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他变得与社会极其不适应。在家中,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走出家庭,他的“自我中心”受到严重阻挠,他觉得新的环境带给他的是痛苦与不适,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与他人友好往来,甚至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表示他的友

好,他的有些行为是与在社会规范下建立起来的班集体的行为规则格格不入的,这导致了他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有时会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于是环环相扣,事态向恶性发展。类似小B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从外在的行为表现看,他们学习左,行为习惯差,甚至思想品德差,可是,在这一系列表面现象下掩盖着的是当事者内心难以言表的隐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辅导对类似小B 这样成长受阻的学生来说,其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帮助)是其他学校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三、性幻想—白日梦

1、案例(小C ,男,初三)

担任班长,品学兼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文体活动,独唱,智力竞赛样样都行,深得同学拥护,唯一的不足是女生认为他太孤傲,不愿和她们打交道。他的家里有爷爷、爸爸、母亲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最近才调回来。近一段时间,他的成绩一直下降,据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没有以前集中。

2、辅导进程:

(1)通过引导让小C 尽情倾诉,从中把握信息。

在交谈中,小C 主动透露自己恋爱了,对象是同班的一位漂亮女生。他自己也不清楚从哪天起,每天都会想那位孩子,上课时候想,回家做作业的休息间隙和睡觉前都要想。每次想的内容大致相同:想她对自己说过的话,尤其是说话时嘴巴一翘一翘的样子,想与她讨论问题时抚弄头发的样子。以致于穷思竭虑地思考下了课后要找什么话题与她接近。想着想着,思维便挣脱了现实的僵绳飞驰进了理想的天国。幻想和她一起玩,他摇身一变成了白马王子,而她理所当然成了白雪公主。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小C 把自己和她融入一个又一个风情万种的小说人物中,罗密欧、朱丽叶、董永、七仙女„„英雄、美女,古今中外,甜蜜的、哀怨的,思绪犹如澎湃的激浪,一泻千里,无法自控。心血来潮的时候,还会创作一些小说,把他的幻想和她一起走进小说,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梦境中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幸福。小C 认为,这就是恋爱。

(2)共同分析做白日梦的性质,打消小C 的顾虑。

原来小C 把做白日梦等同于早恋,因此辅导就得从了解正视白日梦入手。可以告诉他,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机能的发展迅速,引起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十四五岁的初中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别和两性关系,并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体验,你在不知不觉中性心理发展到了对某位异性的好感阶段,而这种好感通过中学生最常见的做白日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可试探着问他的情绪反应。

“你在想这些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

“怎么说呢,有时候会很高兴,有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一种幸福感,但有时也会觉得很痛苦,很失落。”小C 很坦率地回答。

在此有必要对小C 再进行一些解释:白日梦的内容与异性交往有关,有情节、有人物,由当事人自编、自导、自演,往往虚构出自己与爱慕的异性相处的各种离奇古怪的情节。与此相适应会有高兴、快乐等情绪反应,但梦醒之后的失落、惆怅便也在所难免,因为梦毕竟不是现实。听了这样的解释后,他一脸迷茫地说:

“我以前从来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实在控制不住。”

“因为你发育了,长大长。”老师鼓励他自己思考。

“那么,老师,我把许多见不得人的梦想写进小说,不会像个小流氓吧?”看得出他对青春期的事情还是没有把握。

“你的梦想中虽然有性接触的内容,但你从来没有打算付诸行动,是吗?”

“那当然”。

“没有越轨的行为,怎么称得上是流氓呢”?

通过这一段辅导,主要是试图让他明白在初涉社会的过程中白日梦包含着少男少女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中学生的白日梦总是那么幼稚,那么脱离现实,但不做白日梦的中学生几乎没有,应该让他正视这一点。然而一味地沉缅于做白日梦而不能自拔同样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少男少女的性幻想常常给自己带来烦恼。对于后一点,小C 已真切地感受到了:“上课这样做白日梦总是不太好,我的学习成绩也退步了。”

(3)探讨消除做白日梦对学习产生干扰的办法。

“你上每节课都做白日梦吗?”继续帮助他理清思路。

“不是的,我上物理课、数学课、体育课的时候不想,语文课、英语课和其他副科要想的。”他如实回答。

“你的意思是说,在你感兴趣的课上,你不做白日梦,在不感兴趣的课上会做白日梦,是这样吗?”用封闭性的提问目的是引起小C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是的”,小C 回答“老师,那我如果对语文、英语投入更大的兴趣,是不是会少想些?”小C 试探着问老师,其实也在问自己,他的悟性的确很高。

“你不妨试试看”。老师顺势鼓励他。

接着老师和小C 一起讨论如何培养对语文、英语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学习的兴趣是

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可以向他介绍间接兴趣培养的四个条件或西·索洛维奥克开展的“满怀兴趣地学习”实验,即满怀信心地想像运用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辅导时,老师不要给小C 提供太多指导性的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C 通过自我调节,逐步摆脱外力的控制,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对于如何摆脱白日梦,除了提高兴趣外,小C 自己还提出希望辅导老师与任课老师联系,请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以迫使他集中精力听课。一段时间后,由于科任老师的配合,增加了对小C 课堂提问的次数,小C 自己也对语文、英语投入了更大的兴趣,加上对白日梦不再忧心冲冲,课堂上做白日梦出现性幻想的情况明显减少了(但有时还是会想)。

(4)巩固已有的进展,调整更深层次的非理性观念。

不过,说到想女孩子的事,他流利的语言立刻变得支支吾吾,分明是还有什么话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在老师目光的鼓励下,小C 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说:“我是班长,经常想女孩子是不道德的。”

“你为什么觉得做了班长就要与众不同,为什么觉得想女孩子就不道德了呢?”

“因为妈妈说,男孩子想女孩子是很恶心的,是不道德的”。作为小C 人生路上的重要他人,妈妈的话在儿子心中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然而,尽管人的非理性观念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形成的,但这些观念并不是自动存在的,事实上,它是被个体自己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老师没必要过多地去探究小C 的家庭教育问题,而是应该集中注意力帮助小C 改变令他困扰的生活观念,使他明白这些非理性观念常常是导致人们存在的情绪和行为原因所在,只有清除了这些观念,才能够真正感到愉快和自我实现,当他明白这个道理后,老师问他:“你现在还认为你是流氓吗?”

“不是”,他坚决地回答,“老师,我确实有点喜欢她,但你一万个放心好了,我不会做出中学生不应该做的事情的。”他一本正经地向老师“保证”,老师会心地笑了。

3、理论分析:

对于因性幻想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完全的接纳和真切的安慰。要让他们从老师的温和态度上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做了什么羞耻的事情,进而能较快地消除紧张感和羞愧感。在谈话已能顺利进行时,可以对他们作一些性生理知识的介绍,使对方懂得性幻想是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中发生相当普遍的现象,本身不需要引起紧张与自责。要让来访的学生从老师的态度和解说中得到宽慰,放下精神上不必要的负担。与此同时,对耽于性幻想而无力自控的受导学生,老师应当与对方商定具体的改进计划,计划内容可以是1)把注意力从对性的过分关注上转移到其他方面;2)避免不良的性欲刺激;3)进行自我控制的训练等。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学生发展的内涵应怎么定位呢?这一直是十几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改革,仅仅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新的人才观认为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极,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同时,还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最后一点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素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国中小学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的心理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化与理智感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冲突使得初中生容易产生心理及行为偏差。

一、自我概念失当引起的自卑。

1、案例(小A ,女,初二学生)及分析。

家在农村,是寄读生,父母做小生意,常为钱的问题吵架。有个哥哥读高中,初一时为了保证哥哥的学费家里考虑让他退学,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才得以继续上学。长相平常,不出众,忧郁、敏感。初二上学期,一位同班的男生(长得帅)比较关心她,经常和她探讨学习、作业,放学时两人一起回家。这让缺少家庭温暖的小A 初次感受到了来自异性的关心和爱护,她真切地渴望能得到这份爱。可是,同班女孩子经常在她面前夸那男生长得帅气。于是,她开始失去自信,经常照镜子。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黄黄、鼻梁塌塌、眼晴也不大的女孩就灰心丧气,原来和那位男生在一起时的快乐也消失了,只感觉周围有无数双眼晴在看着他们,议论他们:“快看,这么难看的女孩。”“两个人的外表怎么相差这么远?”小A 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这么笨?”的想法像一块块砖头堵在胸口,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从此失去了往日的笑声,主动退出和男孩的交往,可是,她却从此变得更加孤僻,在班级里几年没有朋友,同学叫她到家里玩或一起上街,她都不敢去,因为她觉得同学家庭条件比她好,很有钱。她不敢面对男生,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总是低着头,匆匆从别人旁边走过。小A 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困惑,总觉得自己很渺小,与同学在一起,感到很痛苦,但是不与同学在一起,又觉得很孤独。她对于生活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去适应,而是躲在一角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她觉得自己的家境太差,长相平常,于是认定周围的人都嫌弃她、鄙视她。青春期的情感萌动,

一方面使她体味到了从家庭不可能得到的温暖和爱护、甜蜜和快乐,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外貌和体形的严重不满,从而产生极度自卑,对自身优点视而不见,全面否定了个人的综合美丽,这是一个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孩子。

2、辅导策略。

1)同感。即感同身受,即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有如亲历般的了解,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同感受自己的一样。

“你现在真的活得很累,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到很不好受的。”在谈话过程中,老师用温柔而关爱的语气,体现出亲切感,让小A 感到她和老师是平等的,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这既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常规,也是许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的一个秘密武器,老师的同感,能够使小A 确信自己也会有能力去克服当前的困难,使她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信心。

2)调整认知方向。

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学生常常存在一个认知方式上的通病:总拿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强项作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是原来明明并非弱势的自身条件也从视野中消失了,余下的就只是令自己伤心叹息的“无能”与不幸,这是一种“消极定向注意”的认知特征。与同学比相貌,比家境的结果使小A 陷入不能自拔的自卑境地,因此,有必要让小A 改变比较的方式,重拾信心,这是辅导的关键。可以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来帮助小A 意识到,主动与男生保诗距离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经济条件好,也并不意味着会因此而看不起你。老师和小A 进行了如下对话:

“你说你和同学接触时总是惴惴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料到人家会拒绝我。”

“也就是说,交往还没有开始,你已经把结果想好了,是这样吗?”

“是的”。

“现在想想,事先的担心是否有点多余?”

这样的对话让小A 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促使小A 认真反思制约自己退宿行为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这对小A 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还应该用讨论的方式努力启发小A 认识到,拿自己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项进行比较,只会令自己更加沮丧,应当改变比较的方式,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如自己待人比较诚恳,成绩不错等。

3)“优点轰炸”

在小A 的认识有所改变后,可在心理活动课上把“优点轰炸”的对象锁定小A ,有意识地让同学赞赏小A 的优势方面,如:成绩好,让人羡慕;善解人意,让人愿意接近;说话声音好听等

等。同学的称赞使小A 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了的自信。客观的条件没有变,而社会的自我和主观自我调整后,小A 的自我概念得到了恰当的调整,以后她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独自去面对生活,独自去解决困难。

3、理论概括。

小A 的问题主要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引起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已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它是个性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既影响心理健康,又制约良好个性的最终形成。初中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自我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物质、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有社会期望与自我监控水平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妨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初中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表现有:①自我概念失当—高自我概念,低自我概念(小A )。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盲目自负,自我期望超过现实可能性,因而时常处于心理不平衡之中;低自我概念者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时常自卑自怜、自暴自弃,妨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对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②厌弃形体自我。③过度自我中心;④沉湎于幻想自我。⑤自我监控困难。具体辅导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帮助受导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对于过分自卑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家长、科任教师等对受导学生有影响的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健康成长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当然,更不能放弃教育,对孩子不闻不问。

二、行为异常,社会适应不良。

1、案例(小B ,男,初一)及分析

小B 行为反常,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常离开学校,无故出走。由于他的干扰,班级的许多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通过家访了解到,小B 这些行为的出现始于小学五年级出车祸之后。小学五年级时,小B 遇到车祸,昏迷十五天后终于醒来,他的父母激动万分,庆幸儿子拣回一条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侥幸感一直绵延不断。家长

对小B 不再有任何要求,哪怕是最起码的一点点学业任务,他们都认为太为难孩子了。因为车祸以后,家长明显觉得孩子的智力状况大不如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令他倍感吃力,情绪波动较大,常无故地发脾气,砸东西。为了照顾好小B ,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全天候伺弄他。在母亲的全心照顾下,小B 脸色红润有光泽,身材高大、臃肿,步态笨拙。

2、辅导策略:

(1)倾听:

让小B 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小B 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小B 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小B 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因为在这个班级他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无法安心学习,如果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这会让所有的人都崇拜他并和他交朋友。主意已定,他在班级一天也呆不下去。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如何解读小B 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车祸与小B 行为的异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小B 父母对车祸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以及后来对小B 的娇惯放纵,导致了小B 行为的“变坏”。在家里他是中心,已习惯了受呵护、受重视的生活了,而在学校里,他臃肿的体态、笨拙的动作和有点含糊的语音使他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对于这种强烈反差,小B 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用了一种错误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一来可以找回“强者”身份,二来借此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但每次换来的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这又令他很自卑。加上学业成绩落后于人,使他产生了逃避的念头,希望能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环境,去到一个备受重视与呵护的环境中。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对小B 放弃希望,放弃要求,不要因为孩子拣回一条命就不忍心再为难孩子,特别是看到儿子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就不敢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小B 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

把小B 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小B 玩,和他说说话,这样小B 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小B 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小B 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小B 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的、持久地牵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小B 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号时,采用面质的技术启发小B ,激励小B 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一般来说,通过提问及表达可指出学生的不当认知或非理性思维。老师和小B 进行如下提问及表达: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批评你?”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打了同学,可那也算不上打,因为这是我友好的表示。可他们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总是拿老眼光看我,这个班级不适合我,所以我想离开这个班级。” “怎么能让人看出你是友好的表示呢?”

“打得轻是友好,打得重是仇恨。”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打你,还叫你绰号,你会认为是友好还是仇恨?”

“这个么—”沉默。

“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我,假如我回到家里,读重点高中的堂哥和读大学的表姐能教我,我的成绩就会进步。”

“一个人是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改变还是积极地适应环境,对今后的生活更有意义?”

启发小B 的思路,让他渐渐领悟到自己平时的有些做法其实是在消极地等待环境为自己而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后那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的环境,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当小B 有所领悟之后,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两个好朋友。

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小B 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可以,学业上的表现也随之有所进步。

3、理论思考:

这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宠娇惯的孩子,父母以他们无原则的所谓“爱”来弥补自己的歉意,而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他变得与社会极其不适应。在家中,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走出家庭,他的“自我中心”受到严重阻挠,他觉得新的环境带给他的是痛苦与不适,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与他人友好往来,甚至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表示他的友

好,他的有些行为是与在社会规范下建立起来的班集体的行为规则格格不入的,这导致了他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有时会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于是环环相扣,事态向恶性发展。类似小B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从外在的行为表现看,他们学习左,行为习惯差,甚至思想品德差,可是,在这一系列表面现象下掩盖着的是当事者内心难以言表的隐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辅导对类似小B 这样成长受阻的学生来说,其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帮助)是其他学校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三、性幻想—白日梦

1、案例(小C ,男,初三)

担任班长,品学兼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文体活动,独唱,智力竞赛样样都行,深得同学拥护,唯一的不足是女生认为他太孤傲,不愿和她们打交道。他的家里有爷爷、爸爸、母亲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最近才调回来。近一段时间,他的成绩一直下降,据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没有以前集中。

2、辅导进程:

(1)通过引导让小C 尽情倾诉,从中把握信息。

在交谈中,小C 主动透露自己恋爱了,对象是同班的一位漂亮女生。他自己也不清楚从哪天起,每天都会想那位孩子,上课时候想,回家做作业的休息间隙和睡觉前都要想。每次想的内容大致相同:想她对自己说过的话,尤其是说话时嘴巴一翘一翘的样子,想与她讨论问题时抚弄头发的样子。以致于穷思竭虑地思考下了课后要找什么话题与她接近。想着想着,思维便挣脱了现实的僵绳飞驰进了理想的天国。幻想和她一起玩,他摇身一变成了白马王子,而她理所当然成了白雪公主。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小C 把自己和她融入一个又一个风情万种的小说人物中,罗密欧、朱丽叶、董永、七仙女„„英雄、美女,古今中外,甜蜜的、哀怨的,思绪犹如澎湃的激浪,一泻千里,无法自控。心血来潮的时候,还会创作一些小说,把他的幻想和她一起走进小说,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梦境中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幸福。小C 认为,这就是恋爱。

(2)共同分析做白日梦的性质,打消小C 的顾虑。

原来小C 把做白日梦等同于早恋,因此辅导就得从了解正视白日梦入手。可以告诉他,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机能的发展迅速,引起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十四五岁的初中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别和两性关系,并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体验,你在不知不觉中性心理发展到了对某位异性的好感阶段,而这种好感通过中学生最常见的做白日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可试探着问他的情绪反应。

“你在想这些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吧?”

“怎么说呢,有时候会很高兴,有觉得自己长大了的一种幸福感,但有时也会觉得很痛苦,很失落。”小C 很坦率地回答。

在此有必要对小C 再进行一些解释:白日梦的内容与异性交往有关,有情节、有人物,由当事人自编、自导、自演,往往虚构出自己与爱慕的异性相处的各种离奇古怪的情节。与此相适应会有高兴、快乐等情绪反应,但梦醒之后的失落、惆怅便也在所难免,因为梦毕竟不是现实。听了这样的解释后,他一脸迷茫地说:

“我以前从来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实在控制不住。”

“因为你发育了,长大长。”老师鼓励他自己思考。

“那么,老师,我把许多见不得人的梦想写进小说,不会像个小流氓吧?”看得出他对青春期的事情还是没有把握。

“你的梦想中虽然有性接触的内容,但你从来没有打算付诸行动,是吗?”

“那当然”。

“没有越轨的行为,怎么称得上是流氓呢”?

通过这一段辅导,主要是试图让他明白在初涉社会的过程中白日梦包含着少男少女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中学生的白日梦总是那么幼稚,那么脱离现实,但不做白日梦的中学生几乎没有,应该让他正视这一点。然而一味地沉缅于做白日梦而不能自拔同样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少男少女的性幻想常常给自己带来烦恼。对于后一点,小C 已真切地感受到了:“上课这样做白日梦总是不太好,我的学习成绩也退步了。”

(3)探讨消除做白日梦对学习产生干扰的办法。

“你上每节课都做白日梦吗?”继续帮助他理清思路。

“不是的,我上物理课、数学课、体育课的时候不想,语文课、英语课和其他副科要想的。”他如实回答。

“你的意思是说,在你感兴趣的课上,你不做白日梦,在不感兴趣的课上会做白日梦,是这样吗?”用封闭性的提问目的是引起小C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是的”,小C 回答“老师,那我如果对语文、英语投入更大的兴趣,是不是会少想些?”小C 试探着问老师,其实也在问自己,他的悟性的确很高。

“你不妨试试看”。老师顺势鼓励他。

接着老师和小C 一起讨论如何培养对语文、英语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学习的兴趣是

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可以向他介绍间接兴趣培养的四个条件或西·索洛维奥克开展的“满怀兴趣地学习”实验,即满怀信心地想像运用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辅导时,老师不要给小C 提供太多指导性的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C 通过自我调节,逐步摆脱外力的控制,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对于如何摆脱白日梦,除了提高兴趣外,小C 自己还提出希望辅导老师与任课老师联系,请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以迫使他集中精力听课。一段时间后,由于科任老师的配合,增加了对小C 课堂提问的次数,小C 自己也对语文、英语投入了更大的兴趣,加上对白日梦不再忧心冲冲,课堂上做白日梦出现性幻想的情况明显减少了(但有时还是会想)。

(4)巩固已有的进展,调整更深层次的非理性观念。

不过,说到想女孩子的事,他流利的语言立刻变得支支吾吾,分明是还有什么话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在老师目光的鼓励下,小C 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说:“我是班长,经常想女孩子是不道德的。”

“你为什么觉得做了班长就要与众不同,为什么觉得想女孩子就不道德了呢?”

“因为妈妈说,男孩子想女孩子是很恶心的,是不道德的”。作为小C 人生路上的重要他人,妈妈的话在儿子心中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然而,尽管人的非理性观念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所形成的,但这些观念并不是自动存在的,事实上,它是被个体自己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老师没必要过多地去探究小C 的家庭教育问题,而是应该集中注意力帮助小C 改变令他困扰的生活观念,使他明白这些非理性观念常常是导致人们存在的情绪和行为原因所在,只有清除了这些观念,才能够真正感到愉快和自我实现,当他明白这个道理后,老师问他:“你现在还认为你是流氓吗?”

“不是”,他坚决地回答,“老师,我确实有点喜欢她,但你一万个放心好了,我不会做出中学生不应该做的事情的。”他一本正经地向老师“保证”,老师会心地笑了。

3、理论分析:

对于因性幻想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完全的接纳和真切的安慰。要让他们从老师的温和态度上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做了什么羞耻的事情,进而能较快地消除紧张感和羞愧感。在谈话已能顺利进行时,可以对他们作一些性生理知识的介绍,使对方懂得性幻想是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中发生相当普遍的现象,本身不需要引起紧张与自责。要让来访的学生从老师的态度和解说中得到宽慰,放下精神上不必要的负担。与此同时,对耽于性幻想而无力自控的受导学生,老师应当与对方商定具体的改进计划,计划内容可以是1)把注意力从对性的过分关注上转移到其他方面;2)避免不良的性欲刺激;3)进行自我控制的训练等。


相关内容

  •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启示
  •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 利用闲暇时间我有幸学习到了一种来自美国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教育者"多德纳"1983年提出来的,1999年引入中国.它的主旨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致.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 ...

  • 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学生机制改革材料
  • 2011-2012学年漳州康桥学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学校和教师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应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

  •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摘要
  •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摘要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意义 我们把教学改革的时间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 ...

  • 创新教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要求
  • 创新教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要求 [摘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重数量,更要看质量,看综合能力,看社会价值.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就 ...

  • 小班化教学优势探讨
  • 小班化教学优势探讨 这几年来,随着时代与教育的发展,我们作为部分教师已先行进入到了小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参观.考察,看书籍,听报告,听课评课.研讨.实践,繁忙而有充实.不过我也听到了许多老师的疑惑,问题比较集中的就是"小班与大班到底有什么区别"."小班的课的设计大班也可 ...

  • 初中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 我们的老师也需要学习,需要学会阅读.下面是一个小系列的整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帮忙. 一:优秀教师九个必修课程阅读笔记摘录 从教师的特点到特殊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学;爱情教育是爱;正面写我我写的我在;行使;自我培养是教育的母亲;自我反省是知识分子的头衔;口才是老师的第一个能力;注意细节细节的权力;家庭 ...

  •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
  •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 ...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 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 史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做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 ...

  • 有效教学的反思与超越
  • 有效教学的反思与超越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为了引领有效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有效性与道德性两对关系,同时还要从教学目的观和教学质量观重建的高度反思和检讨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我国近代教育家 俞子夷 先生 ...

  • 2015幼儿园教资考试[综合素质]写作范文:如何因材施教
  • 2015幼儿园教资考试<综合素质>写作范文九:如何因材施教 [题目]以"如何因材施教"为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该类题目可以结合教师职业理念中关于教育观以及学生观等现代教育理念相关理论进行写作.一般此类话题写成议论文或杂文会较为容易. [参考例文] 如何因材施教 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