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法:现代人如何理解并实证佛法?(七)

番外六:“原始佛教”

本公众号1月16日发过一篇《原始佛教是什么鬼?》,读者可以参照阅读。这里对着这个问题再次解析:

目前被冠以“原始佛教”名称的法义,源于佛教史学的考据。考据结果:大乘佛经(般若类、唯识类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几百年才出现的。所以,主张“原始佛教”的人,认为“大乘非佛说”。只有阿含经才是佛亲口所说。因为这些经典,是佛入灭后几十年间出现的。所以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类人,根据阿含经的法义总结出一套理论。可是,要是您从阿含经中找出与他们的主张不符合的经文,他们会主张:这一部阿含经也不是佛说,是伪造。因此,如果要完全符合“原始佛教”的标准。除非带上录音机,穿越到2500年前,把佛每一次法会的讲解录下来。否则就没有办法证明哪些是佛亲口所说。

下面我们看看所谓的“原始佛教”到底是个什么鬼。

所谓的“原始佛教”,看上去是很严谨的在依据阿含经修学。可是,都是在学表象:修学四圣谛,却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苦圣谛所含摄”,不知道世间人所说的任何“乐”,以苦圣谛来分析,其实都是苦,不知道灭尽五蕴之后是不是断灭,不知道怎么断我见证初果,更不知道涅槃是什么。不信的话,您可以请教他们:“一切法无常,涅槃呢?是无常还是常?”,“涅槃有没有包含在一切法之中?”,“要怎样才能取无余涅槃?”,“经上讲‘断三缚结证初果’,请问:我见是什么?要怎样断我见?”.....看看他们怎么回答,能不能讲得清清楚楚。如果您仔细阅读思维过前面的帖子,这些问题您都会有正确答案。在法义方面您已经超过了哪些号称是“阿罗汉”的“大师”们。

“原始佛教”。是在台湾已故的一位“大师”:印顺法师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印顺导师以学者型僧人的面貌出现,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佛陀人格化,人性化(佛是人吗?再进一步,笔者是人吗?诸位读者是人吗?要说起来:只能保证您这一世是人。那么,以前无量世呢?是畜生的几率远远超过人。我见未断,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会颠倒,才会把五蕴身当作真实,用五蕴来看待一切有情)。否定大乘,否定极乐世界及十方诸佛国土(所以提倡“人间佛教”,意谓:仅有地球上有佛教存在);否定有诸大菩萨和菩萨道(把观世音,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成是传说,是“神话的佛教”,以标榜他们的“理性”。可是,最起码:维摩诘大士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印度还有维摩诘大士留下的遗迹);认为佛在世时没有讲过大乘佛法,大乘经典是后人伪造的。

大家可能不清楚:现存的7000多部佛经,有6000多部是阿含经。般若经典只有600多部,唯识经典更少:只有“六经十一论”。阿含的意思,翻译过来是“成佛之道”。可是,内容却仅仅是阿罗汉道。原始佛教的认知:佛是第一位阿罗汉。佛之后的阿罗汉(比如佛经上讲到的1250位大比丘)与佛的证量是一样的。可是,佛与阿罗汉是等同的吗?

以上是“原始佛教”的表象。本质上,“原始佛教”是断灭论。六见处只有前五,没有第六见处。不懂什么是解脱。但是,大众不知道这个根本性的错误。人们批评原始佛教,不过是因为神州大地上,将近2000年以来,基本上都是传授大乘佛法。所以对否定菩萨道,否定诸佛净土的说法会有抵触。虽然目前所见到的,都只是大乘佛法的表象。可是,仪式流传了下来:三皈依;五戒;佛法僧的常住;即便你否定,但是在早晚课诵中却要跟着唱:“南无常住十方佛”,而不是“南无无常十方佛”(无常是鬼了:黑无常白无常嘛);还要唱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而不是:愿解如来虚妄义。如果是虚妄无常的东西,还值得您去理解吗?

大乘佛教的危机:否定常住法,落入断灭论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世界上徒众最多,影响力最大,最有钱的一个专门传授人天善法的团体:慈济功德会(台湾四大山头,不同程度受印顺法师影响)。几百万的信徒,每年上百亿的资金。信众们见面问候语是“感恩”,而不是“阿弥陀佛”。因为他们已经否定了无量寿,否定了西方极乐世界。这里也可看到人天善法对一般人的感召力。而阿含经对法师的定义:“若于色,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这样的法师,是多么的与众生相抵触。而宣说“如何过的更好”,宣说心灵鸡汤、灵魂安放。乃至宣说成功学,善于开光、做法事的“法师”,是多么的与众生的相适应。

因此,能够随学正确佛法的人。实在是极少数,实在是不简单:过去世已于百千万亿诸佛座下,种诸善根。

番外七:禅定与外道涅槃

佛初转@@之前,外道们知道修行的目标是:达到不生不灭,不受苦乐的那个状态:无余涅槃。

他们的方法是四禅八定:1000年的修行与总结。禅定越来越深。先是以十善业降服自己的身口意行。收摄身心,达成欲界定。生于900万岁----94亿岁的欲界诸天。五欲之乐难以想象。大家看过穿越小说吧?主角穿越历史,成为历史上某一位帝王,王妃,王爷,权倾朝野的重臣…......体验别人的精彩人生。他化自在天能够把这种想象变成现实:随时随地可以亲身体验欲界中任何一个众生所处的情景。可以说,把“随心所欲”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有行苦吗?诸位自己判断。

世间所谓的成功,有意义的人生,等等之类。现在被佛门中的“大师”们津津乐道,拿来开示众生的“佛法”,其实都是欲界之法。我在网上,很欣赏有些学佛人能够提出“善问”:好的问题:能够涉及解脱生死或者圆成佛道的问题:涉及声闻见道,大乘见道的问题。可是,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如何让自己的情绪变好?如何面对不如意的人生?等等之类的,属于欲界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只有一个答案:五戒十善。都是欲界法。不是佛法。

厌倦了五欲之乐,定力更深,灭掉了对五欲之乐的贪爱(主要是xing高潮)。发起初禅。就能够离开欲界,往生到色界天。

这个时候,能得到三界中身体上最高的乐受。某善知识讲初禅的境界:全身每一个毛孔的乐触,都超过欲界的xing高潮。这里可以鉴别一下:某教派宣扬的“男女双修”“无上瑜伽”,其实连初禅的境界都不会到达。否则他们只会安住于初禅中,而无需辛苦去找“明妃”、“空行母”。从初禅开始,才是真正的禅定。接下来,更深的二禅,能够得到三界中心理上最高的乐受:精神享受。以前有过一个评选:最快乐的人。最高票当选的是:一位画家,正在吹着口哨观赏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三禅的禅悦,是身心俱乐:三界中最高的乐受:是初禅与二禅的叠加。提婆达多受地狱苦如三禅乐。三界中找不到比三禅更高的乐了。(有行苦吗?)

第四禅:把前面的乐都灭掉。终于开始进入离开见闻觉知的“甚深禅定”。第四禅,呼吸心跳停止。是非常清净的境界。这个时候,外道们认为:这就是涅槃。色界四禅天的寿命,已经是几百大劫了。世界成住坏空很多次,自己也没有消灭。不是已经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了吗?

第四禅之后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能舍觉知心,却不能舍弃色身。就会进入无想定。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不是害怕色身的消亡而是害怕永远无觉无知:要是色身消灭,而精神永存,那就好了。这是很多人恐惧死亡的原因。因为把觉知心当作我,不愿意舍弃我。常见外道,把觉知心当作永存,当作我(所以主张“灵魂不灭”)。我们如果有类似的想法:不愿舍弃这一世的身份认同,不愿舍弃觉知心,是对六见处的观行不够彻底的原因:不能正确看待识蕴。

可是,无想天的境界恰好相反:可以接受无觉无知,却不能接受色身消亡。因此,无想天人500大劫没有意识,不受苦乐(无觉知心则无行苦的感受)。这样的福报,消耗完了他过去的善业。500大劫的寿命终结之时,只剩下最重的恶业。因此,寿终直堕地狱。无想天中,前六识俱灭。就像熟眠无梦。我们叹息生命的流逝,感概:人生如梦。《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百年人生,不断失去,终将消亡,变成历史。这是唯一的主题。对100年后出生的人来说,我们都是历史人物。无想天的500大劫,却是连梦也没有一个。以他的视觉来看:刚刚生于无想天,下一秒就在地狱中(因为其间没有觉知心)。这到底是甚深禅定呢?还是地狱法?

四禅之后的另一条道路:能舍色身,不能舍觉知心。因此进入无色界的四空定。其中最高的一种,也是三界中最高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色身消亡,觉知心极其细微,似有非有,似无非无。非想非非想,想入非非。寿命八万大劫。和无想定差不多。佛说:“应观是人为地狱人”:佛在成道之前学会了全部的外道法。其中最后一个老师,就是证得三界中最高禅定:非想非非想定的人。佛成道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往生三界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是佛法之外一切法门中能够到达的最高境界。佛观察这位老师八万大劫之后的情况是下堕恶道,因此说“应观是人为地狱人”。原因在哪里:没有断我见。断我见的人,实证五蕴身心的虚妄,五蕴是影像,当舍可舍。灭尽五蕴(包括意根)这就是无余涅槃。

佛出世之后,为外道们开示:你们那个涅槃,都有一分觉知心没有灭,不是无余。你观察五蕴,没有哪一样是常住法,没有哪一样是涅槃。必须舍弃一切身心。才是涅槃。那些外道们一听。马上证得阿罗汉果(以他们的功夫,已经不需要初果、二果、三果这样的次第)。因为别的条件他们早就达到了。再断除无色界爱,就只剩下“痴”这障碍。这个痴,就是以为需要留下一点点的觉知心去领受“寂灭之乐”,不懂一切法都是苦圣谛所含摄,没有断我见。所以,解脱道的根本,不在于禅定的深浅,甚至不在于修行中对三界爱的取舍。而是在于断我见:实证六见处。

那么,解脱的原因何在?在于证得第四禅,四空定吗?不是。这五种境界,是外道的“五现涅槃”。解脱生死的原因还在于智慧:对五蕴的正确看法,对涅槃的正确看法。所以我才说:“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so!您还要去学盘腿打坐吗?还会以禅定深浅鉴别一个修行人的证量吗?而且,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世界上,证得初禅以上的人不会超过您手指头的数量。您还要辛辛苦苦去找这样的人,去学这样的有漏有为法吗?您自己抉择吧!

如果取无余涅槃,您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在涅槃中。因为全部的觉知心已经断灭,五蕴身心全灭。那个不会灭的第八识永远不会了别六尘。一切法不再现起,永远不再受生。这个时候,就是《心经》所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唯有第八识能够不依于一切法而独存。这就是唯我独尊。

最后,定义一下二乘法的终极目标:涅槃:

《金光明最胜王经》:“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

这句经文的信息量很大。也是我引用得最多的经文之一。其中讲了不实之法,真实之法。这就是无常法与常住法。讲了缘起法与非缘起法。明确了如来法身就是涅槃。

番外六:“原始佛教”

本公众号1月16日发过一篇《原始佛教是什么鬼?》,读者可以参照阅读。这里对着这个问题再次解析:

目前被冠以“原始佛教”名称的法义,源于佛教史学的考据。考据结果:大乘佛经(般若类、唯识类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几百年才出现的。所以,主张“原始佛教”的人,认为“大乘非佛说”。只有阿含经才是佛亲口所说。因为这些经典,是佛入灭后几十年间出现的。所以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类人,根据阿含经的法义总结出一套理论。可是,要是您从阿含经中找出与他们的主张不符合的经文,他们会主张:这一部阿含经也不是佛说,是伪造。因此,如果要完全符合“原始佛教”的标准。除非带上录音机,穿越到2500年前,把佛每一次法会的讲解录下来。否则就没有办法证明哪些是佛亲口所说。

下面我们看看所谓的“原始佛教”到底是个什么鬼。

所谓的“原始佛教”,看上去是很严谨的在依据阿含经修学。可是,都是在学表象:修学四圣谛,却不知道“一切法都是苦圣谛所含摄”,不知道世间人所说的任何“乐”,以苦圣谛来分析,其实都是苦,不知道灭尽五蕴之后是不是断灭,不知道怎么断我见证初果,更不知道涅槃是什么。不信的话,您可以请教他们:“一切法无常,涅槃呢?是无常还是常?”,“涅槃有没有包含在一切法之中?”,“要怎样才能取无余涅槃?”,“经上讲‘断三缚结证初果’,请问:我见是什么?要怎样断我见?”.....看看他们怎么回答,能不能讲得清清楚楚。如果您仔细阅读思维过前面的帖子,这些问题您都会有正确答案。在法义方面您已经超过了哪些号称是“阿罗汉”的“大师”们。

“原始佛教”。是在台湾已故的一位“大师”:印顺法师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印顺导师以学者型僧人的面貌出现,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佛陀人格化,人性化(佛是人吗?再进一步,笔者是人吗?诸位读者是人吗?要说起来:只能保证您这一世是人。那么,以前无量世呢?是畜生的几率远远超过人。我见未断,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会颠倒,才会把五蕴身当作真实,用五蕴来看待一切有情)。否定大乘,否定极乐世界及十方诸佛国土(所以提倡“人间佛教”,意谓:仅有地球上有佛教存在);否定有诸大菩萨和菩萨道(把观世音,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成是传说,是“神话的佛教”,以标榜他们的“理性”。可是,最起码:维摩诘大士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印度还有维摩诘大士留下的遗迹);认为佛在世时没有讲过大乘佛法,大乘经典是后人伪造的。

大家可能不清楚:现存的7000多部佛经,有6000多部是阿含经。般若经典只有600多部,唯识经典更少:只有“六经十一论”。阿含的意思,翻译过来是“成佛之道”。可是,内容却仅仅是阿罗汉道。原始佛教的认知:佛是第一位阿罗汉。佛之后的阿罗汉(比如佛经上讲到的1250位大比丘)与佛的证量是一样的。可是,佛与阿罗汉是等同的吗?

以上是“原始佛教”的表象。本质上,“原始佛教”是断灭论。六见处只有前五,没有第六见处。不懂什么是解脱。但是,大众不知道这个根本性的错误。人们批评原始佛教,不过是因为神州大地上,将近2000年以来,基本上都是传授大乘佛法。所以对否定菩萨道,否定诸佛净土的说法会有抵触。虽然目前所见到的,都只是大乘佛法的表象。可是,仪式流传了下来:三皈依;五戒;佛法僧的常住;即便你否定,但是在早晚课诵中却要跟着唱:“南无常住十方佛”,而不是“南无无常十方佛”(无常是鬼了:黑无常白无常嘛);还要唱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而不是:愿解如来虚妄义。如果是虚妄无常的东西,还值得您去理解吗?

大乘佛教的危机:否定常住法,落入断灭论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世界上徒众最多,影响力最大,最有钱的一个专门传授人天善法的团体:慈济功德会(台湾四大山头,不同程度受印顺法师影响)。几百万的信徒,每年上百亿的资金。信众们见面问候语是“感恩”,而不是“阿弥陀佛”。因为他们已经否定了无量寿,否定了西方极乐世界。这里也可看到人天善法对一般人的感召力。而阿含经对法师的定义:“若于色,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这样的法师,是多么的与众生相抵触。而宣说“如何过的更好”,宣说心灵鸡汤、灵魂安放。乃至宣说成功学,善于开光、做法事的“法师”,是多么的与众生的相适应。

因此,能够随学正确佛法的人。实在是极少数,实在是不简单:过去世已于百千万亿诸佛座下,种诸善根。

番外七:禅定与外道涅槃

佛初转@@之前,外道们知道修行的目标是:达到不生不灭,不受苦乐的那个状态:无余涅槃。

他们的方法是四禅八定:1000年的修行与总结。禅定越来越深。先是以十善业降服自己的身口意行。收摄身心,达成欲界定。生于900万岁----94亿岁的欲界诸天。五欲之乐难以想象。大家看过穿越小说吧?主角穿越历史,成为历史上某一位帝王,王妃,王爷,权倾朝野的重臣…......体验别人的精彩人生。他化自在天能够把这种想象变成现实:随时随地可以亲身体验欲界中任何一个众生所处的情景。可以说,把“随心所欲”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有行苦吗?诸位自己判断。

世间所谓的成功,有意义的人生,等等之类。现在被佛门中的“大师”们津津乐道,拿来开示众生的“佛法”,其实都是欲界之法。我在网上,很欣赏有些学佛人能够提出“善问”:好的问题:能够涉及解脱生死或者圆成佛道的问题:涉及声闻见道,大乘见道的问题。可是,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如何让自己的情绪变好?如何面对不如意的人生?等等之类的,属于欲界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只有一个答案:五戒十善。都是欲界法。不是佛法。

厌倦了五欲之乐,定力更深,灭掉了对五欲之乐的贪爱(主要是xing高潮)。发起初禅。就能够离开欲界,往生到色界天。

这个时候,能得到三界中身体上最高的乐受。某善知识讲初禅的境界:全身每一个毛孔的乐触,都超过欲界的xing高潮。这里可以鉴别一下:某教派宣扬的“男女双修”“无上瑜伽”,其实连初禅的境界都不会到达。否则他们只会安住于初禅中,而无需辛苦去找“明妃”、“空行母”。从初禅开始,才是真正的禅定。接下来,更深的二禅,能够得到三界中心理上最高的乐受:精神享受。以前有过一个评选:最快乐的人。最高票当选的是:一位画家,正在吹着口哨观赏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三禅的禅悦,是身心俱乐:三界中最高的乐受:是初禅与二禅的叠加。提婆达多受地狱苦如三禅乐。三界中找不到比三禅更高的乐了。(有行苦吗?)

第四禅:把前面的乐都灭掉。终于开始进入离开见闻觉知的“甚深禅定”。第四禅,呼吸心跳停止。是非常清净的境界。这个时候,外道们认为:这就是涅槃。色界四禅天的寿命,已经是几百大劫了。世界成住坏空很多次,自己也没有消灭。不是已经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了吗?

第四禅之后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能舍觉知心,却不能舍弃色身。就会进入无想定。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不是害怕色身的消亡而是害怕永远无觉无知:要是色身消灭,而精神永存,那就好了。这是很多人恐惧死亡的原因。因为把觉知心当作我,不愿意舍弃我。常见外道,把觉知心当作永存,当作我(所以主张“灵魂不灭”)。我们如果有类似的想法:不愿舍弃这一世的身份认同,不愿舍弃觉知心,是对六见处的观行不够彻底的原因:不能正确看待识蕴。

可是,无想天的境界恰好相反:可以接受无觉无知,却不能接受色身消亡。因此,无想天人500大劫没有意识,不受苦乐(无觉知心则无行苦的感受)。这样的福报,消耗完了他过去的善业。500大劫的寿命终结之时,只剩下最重的恶业。因此,寿终直堕地狱。无想天中,前六识俱灭。就像熟眠无梦。我们叹息生命的流逝,感概:人生如梦。《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百年人生,不断失去,终将消亡,变成历史。这是唯一的主题。对100年后出生的人来说,我们都是历史人物。无想天的500大劫,却是连梦也没有一个。以他的视觉来看:刚刚生于无想天,下一秒就在地狱中(因为其间没有觉知心)。这到底是甚深禅定呢?还是地狱法?

四禅之后的另一条道路:能舍色身,不能舍觉知心。因此进入无色界的四空定。其中最高的一种,也是三界中最高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色身消亡,觉知心极其细微,似有非有,似无非无。非想非非想,想入非非。寿命八万大劫。和无想定差不多。佛说:“应观是人为地狱人”:佛在成道之前学会了全部的外道法。其中最后一个老师,就是证得三界中最高禅定:非想非非想定的人。佛成道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往生三界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是佛法之外一切法门中能够到达的最高境界。佛观察这位老师八万大劫之后的情况是下堕恶道,因此说“应观是人为地狱人”。原因在哪里:没有断我见。断我见的人,实证五蕴身心的虚妄,五蕴是影像,当舍可舍。灭尽五蕴(包括意根)这就是无余涅槃。

佛出世之后,为外道们开示:你们那个涅槃,都有一分觉知心没有灭,不是无余。你观察五蕴,没有哪一样是常住法,没有哪一样是涅槃。必须舍弃一切身心。才是涅槃。那些外道们一听。马上证得阿罗汉果(以他们的功夫,已经不需要初果、二果、三果这样的次第)。因为别的条件他们早就达到了。再断除无色界爱,就只剩下“痴”这障碍。这个痴,就是以为需要留下一点点的觉知心去领受“寂灭之乐”,不懂一切法都是苦圣谛所含摄,没有断我见。所以,解脱道的根本,不在于禅定的深浅,甚至不在于修行中对三界爱的取舍。而是在于断我见:实证六见处。

那么,解脱的原因何在?在于证得第四禅,四空定吗?不是。这五种境界,是外道的“五现涅槃”。解脱生死的原因还在于智慧:对五蕴的正确看法,对涅槃的正确看法。所以我才说:“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so!您还要去学盘腿打坐吗?还会以禅定深浅鉴别一个修行人的证量吗?而且,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世界上,证得初禅以上的人不会超过您手指头的数量。您还要辛辛苦苦去找这样的人,去学这样的有漏有为法吗?您自己抉择吧!

如果取无余涅槃,您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在涅槃中。因为全部的觉知心已经断灭,五蕴身心全灭。那个不会灭的第八识永远不会了别六尘。一切法不再现起,永远不再受生。这个时候,就是《心经》所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唯有第八识能够不依于一切法而独存。这就是唯我独尊。

最后,定义一下二乘法的终极目标:涅槃:

《金光明最胜王经》:“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

这句经文的信息量很大。也是我引用得最多的经文之一。其中讲了不实之法,真实之法。这就是无常法与常住法。讲了缘起法与非缘起法。明确了如来法身就是涅槃。


相关内容

  • 漫谈近代法相唯识宗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学佛网无明频道
  • 漫谈近代法相唯识宗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黄常伦 唐代伟大佛学家.译经家玄奘所开创的慈恩宗思想,近代在南京弘扬光大.慈恩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弥勒.无著.世亲直到护法.戒贤一系的瑜伽学系,称法相宗或唯识宗,也称法相唯识宗,因玄奘和窥基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经弘法,故也称慈恩宗:其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 ...

  • 法尘存在与自然科学认知领域-陈国镇-学术论文-佛教在线
  • 法尘存在与自然科学认知领域-陈国镇 2008年11月18日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 佛法知悉六尘等义,自然科学之实证逻辑实隐喻凡所有想皆是信息波刺激意根之所致.明乎此则科学之认知,即可扩大领域,亦可通乎佛法之尘相本义. 摘要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现象,不外乎质能世界的动静生克规律,超越质能世界 ...

  •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与佛学潜意识理论比较论谈
  •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 ...

  • 儒释道对现在人价值观的影响
  •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对这种影响的自觉程度及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

  • 方便面品牌营销策略实证分析①--以"白象"为例
  • 营销策略fMarketing 方便面品牌营销策略实证分析①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李琪 摘要:中国方便面市场目前竞争异常激烈,康师傅.毕龙,白象,统一四大品牌巳基本上形成了四分天下的寡头垄断局面.既然中国方使面市场已形成了四大品牌,那么这些品牌的营销策略如何呢?本文就以"白象&q ...

  • 漫谈莲花与佛教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睡莲品种多达四十多种 , 花有蓝 . . 白 黄紫 . 黄绿 .玫瑰等不 同颜色 .开花有 时在白天 ,有 时在夜晚 , 古书所指的" 夜舒荷 " 指的便是睡莲 . 莲花 生长於污泥中 , 而不染著 , 且具有香 . ) 争.柔 ...

  • 人一生一定要看一本书"漫谈两性关系"(三)
  • (2010-04-27 15:23:16) 转载▼ 标签: 两性关系 房价 东岳大帝 财运 财经 发财 风水 股票 世博 同仁 横财 文化 分类: 佛心慧语 人身至为尊贵,要得到人身实在非常困难.佛陀说:'人刚要出生之时,有九天司马在场,九天神灵称贺,太乙执掌符命,帝君评量命运,将一切善恶资料登记在 ...

  • 漫谈读书与治学
  • 漫谈读书与治学 ◎ 蒋 凡 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欧阳修<归田录>)抓紧空隙,无时 ...

  • 2_3善现启请分(下)
  • 金刚经管窥录(善现启请分第二)(3)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注意,这里提到发菩提心者,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是大乘因地菩萨,此乃大乘佛法入学之处,一定需要积善修善心作基础的,断无"恶男子恶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