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鉴赏解题技巧

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一、分析意象与意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三、分析语言炼字炼句

四、分析情感主旨

五、分析前人的评价

六、比较评价题型

七、综合表述型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分 析 意 境 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

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

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

闲适恬淡之情等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行文结构

问题形式:

• ⑴直接用概念提问: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等; ⑵怎样表现、如何表现、表现什么等

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正侧结合、

欲扬先抑、白描工笔;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想象、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用典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 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反衬)、用典、化用、互文、反复、双关、顶针、通感等;

行文结构(篇章结构):点题、伏笔、铺垫、过渡、照应、层层深入、总分结合、以景作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分析语言特色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快 ;生动活泼;朴素自然、质朴平淡 ;清新秀丽;含蓄委婉 ;典雅庄重 ;

绚丽温馨 ;凄冷清疏 ;

• 激越奔放、雄浑壮阔、旷达苍劲、浑厚强健、慷慨激昂、刚健雄奇 、忧愤悲壮,

沉郁顿挫、低沉舒缓、苍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豪放派诗人的身上)

•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意识”

1、“积累”意识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一道最需要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才能够答好的试题。

2、“落实”意识

诗歌鉴赏的复习重在落实,切忌粗枝大叶走过场。不然的话,当你面对试 卷上的题目时,就会感到虽然似曾相识,但就是无从下手。“落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等属于内容的范畴,一定要看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属于形式的范畴,也要有所了解。

3、“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4、“表达”意识

诗歌鉴赏这道题,全国卷全是表达题,北京卷一道选择题一道表达题。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准确、简洁、明晰、流畅是十分重要的。“准确”是说要把话说准,表达语言要恰如其分,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简洁”是说不要啰里啰唆、拖泥带水;“明晰”是要求把意思说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流畅”则是要求连贯通顺,不能疙里疙瘩。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到考生的得分的。

5、“比较”意识

学会比较鉴赏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两首或几首诗歌时,要能看出相同中有不同,也要看出不同之中也有相同。如果是比较两首“托物言志”诗的异同,有可能两首诗“托物”相同,而“言志”不同;也可能“言志”相同,“托物”不同。如果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辨析这同与不同,就容易得到评卷者的认可。

6、“咀嚼”意识

读诗要懂得咀嚼品味,对于一些感情色彩很强的副词、动词、形容词尤当如此。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对表现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可见这些重要词语对理解和鉴赏一首诗的重要。

7.抓“点”意识

读懂一首诗,既需要调动平日大量的积累,也需要懂得利用试题提供的已有信息点,而且,这“已有信息点”对于完成眼前的试题往往是最现实、最直接、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点。为此,千万不能小看诗词的题目和诗下的注解,它对你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中难句都可能有你想象不到的帮助。另外,见到作者的名字要适当联想一下他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政治态度和创作风格等等。

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②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③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试结合作品内容简

析其作用。

答案1:从荒、乱等字词写出了其荒芜、杂乱、冷清的景象,映衬出了凄凉、伤感的环境。 答案2:潦倒、寂静的小村,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出作者那种寂寞空虚、无人关心的凄凉状态。

答案3:描写了落叶纷纷、荒村萧条的秋天特有的凄凉景象。作者与“同病人”相遇,更添一份凄凉之感,这样的环境,衬托出了作者不得志、报国无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景抒情,抒发了一种郁闷,古路与君相遇,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

首联写出了山村荒凉、夕阳惨淡、黄叶飘飞的景象。这一萧索落寞的环境描写(反衬)为下文突然见到朋友来访而产生的意外惊喜作了铺垫,创设了意境。

五 步 法

一、阅 读 ①读正文 ②读诗题 ③ 读注释

④读作者

二、判 断 ①基调②诗型 ③ 背景

④风格流派 ⑤ 体裁

三、审 题 ①提示语 ②提问语

四、分 析 ①形象 ②语言 ③表达技巧

④思想内容

五、表 述

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一、分析意象与意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三、分析语言炼字炼句

四、分析情感主旨

五、分析前人的评价

六、比较评价题型

七、综合表述型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分 析 意 境 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氛围):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

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

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

闲适恬淡之情等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行文结构

问题形式:

• ⑴直接用概念提问: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等; ⑵怎样表现、如何表现、表现什么等

表达方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

• 表现手法(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正侧结合、

欲扬先抑、白描工笔;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想象、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用典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 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反衬)、用典、化用、互文、反复、双关、顶针、通感等;

行文结构(篇章结构):点题、伏笔、铺垫、过渡、照应、层层深入、总分结合、以景作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分析语言特色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快 ;生动活泼;朴素自然、质朴平淡 ;清新秀丽;含蓄委婉 ;典雅庄重 ;

绚丽温馨 ;凄冷清疏 ;

• 激越奔放、雄浑壮阔、旷达苍劲、浑厚强健、慷慨激昂、刚健雄奇 、忧愤悲壮,

沉郁顿挫、低沉舒缓、苍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豪放派诗人的身上)

•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意识”

1、“积累”意识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一道最需要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才能够答好的试题。

2、“落实”意识

诗歌鉴赏的复习重在落实,切忌粗枝大叶走过场。不然的话,当你面对试 卷上的题目时,就会感到虽然似曾相识,但就是无从下手。“落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等属于内容的范畴,一定要看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属于形式的范畴,也要有所了解。

3、“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4、“表达”意识

诗歌鉴赏这道题,全国卷全是表达题,北京卷一道选择题一道表达题。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准确、简洁、明晰、流畅是十分重要的。“准确”是说要把话说准,表达语言要恰如其分,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简洁”是说不要啰里啰唆、拖泥带水;“明晰”是要求把意思说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流畅”则是要求连贯通顺,不能疙里疙瘩。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到考生的得分的。

5、“比较”意识

学会比较鉴赏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两首或几首诗歌时,要能看出相同中有不同,也要看出不同之中也有相同。如果是比较两首“托物言志”诗的异同,有可能两首诗“托物”相同,而“言志”不同;也可能“言志”相同,“托物”不同。如果能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辨析这同与不同,就容易得到评卷者的认可。

6、“咀嚼”意识

读诗要懂得咀嚼品味,对于一些感情色彩很强的副词、动词、形容词尤当如此。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对表现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可见这些重要词语对理解和鉴赏一首诗的重要。

7.抓“点”意识

读懂一首诗,既需要调动平日大量的积累,也需要懂得利用试题提供的已有信息点,而且,这“已有信息点”对于完成眼前的试题往往是最现实、最直接、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点。为此,千万不能小看诗词的题目和诗下的注解,它对你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中难句都可能有你想象不到的帮助。另外,见到作者的名字要适当联想一下他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政治态度和创作风格等等。

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②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③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这首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试结合作品内容简

析其作用。

答案1:从荒、乱等字词写出了其荒芜、杂乱、冷清的景象,映衬出了凄凉、伤感的环境。 答案2:潦倒、寂静的小村,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出作者那种寂寞空虚、无人关心的凄凉状态。

答案3:描写了落叶纷纷、荒村萧条的秋天特有的凄凉景象。作者与“同病人”相遇,更添一份凄凉之感,这样的环境,衬托出了作者不得志、报国无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景抒情,抒发了一种郁闷,古路与君相遇,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

首联写出了山村荒凉、夕阳惨淡、黄叶飘飞的景象。这一萧索落寞的环境描写(反衬)为下文突然见到朋友来访而产生的意外惊喜作了铺垫,创设了意境。

五 步 法

一、阅 读 ①读正文 ②读诗题 ③ 读注释

④读作者

二、判 断 ①基调②诗型 ③ 背景

④风格流派 ⑤ 体裁

三、审 题 ①提示语 ②提问语

四、分 析 ①形象 ②语言 ③表达技巧

④思想内容

五、表 述


相关内容

  • 鉴赏古代诗歌炼字及诗眼的解题技巧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学科"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中有一个考点是"语言",它又分为三个子考点: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文本拟结合古代诗歌鉴赏题讨论一下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诗眼的解 ...

  •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 诗中有真情 乃需细品评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 [古代诗歌鉴赏]说课稿
  • 一样孤雁 别样情怀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 一.学习目标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二.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 ...

  •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

  • 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 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臵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记叙类.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 ...

  • 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教学设计 王颖慧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 2.点拨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讲练结合,以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 ...

  • 高考古诗词鉴赏思维方法
  • 高考古诗词鉴赏思维方法 古典诗文 2010-05-02 1643 5d56b7b40100i1dr 高考古诗词鉴赏思维方法 感谢博友精心制作美图 一.宏观把握,大处着眼. 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景.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要做到这一步,就必 ...

  • 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容分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容分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诗歌内容分类 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 ...

  •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1"的命题分析的报告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语文试卷知识点统计 续表 续表 注:红色字表示四年都涉及的知识或方法,铺底字表示三年涉及的知识或方法,黑色字表示只涉及一年和两年的知识或方法.续表 试卷知识内容所占分值和题型的分布情况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高考语文试卷总论 一.题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