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说课稿

一样孤雁 别样情怀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

一、学习目标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二、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3、与初高中课内诗文的比较阅读(重)

三、高考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考情说明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03年的全国春季高考北京卷、上海卷,到2005年的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再到2006年重庆卷、湖北卷等,特别是近年【2013年安徽卷、2014年18套高考题有5套(新课标二、浙江卷、江苏卷、山东卷、天津卷)、2015年新课标一卷】考的都是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与课内诗文的比较阅读,更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知识能力迁移能力。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 赢得高分呢?

第一部分:试题分析

8题(5分):平均3分(得分率60%)。满分14人。不及格12人,其中9人得0分。

9题(6分):平均3.3分(得分率63.3%

)。满分6人。不及格13人,其中最低的只得1分。

2015年新课标Ⅰ卷命题双向细目表(节选)

附录:2014年新课标Ⅰ卷命题双向细目表(节选)

描写的角度:①实写、虚写;②明写、暗写;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④动态描写、静态描写;⑤形、声、色、态;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⑦远、近;⑧高、低⑨俯、仰;⑩白描、细节描写。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唐诗鉴赏辞典》)

情感要点:

①“勤王”:忠君爱国之情。

②“梦中归”:羁旅思乡之愁。

③“敢道迟”“私向”:以国事为重,以思乡为次。

一、对今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诗歌题的评价

(一)河南省名师点评

(2015年新课标Ⅰ卷)诗歌鉴赏的第8题,出现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新的对比阅读形式。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文本辨析能力和利用旧知获取新知的能力,还暗考了对经典作品的背诵,新颖而巧妙。

(二)河北省名师点评

(2015年新课标Ⅰ卷)古诗鉴赏题采用一明一暗的比较鉴赏形式,选用岑参的两首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背诵篇目,未提供原诗) 进行比较,分析写景角度不同。这样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增加了梯度,对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

(三)陕西省名师点评

(2015年新课标Ⅰ卷)诗歌鉴赏回归传统,考查了岑参的诗歌,在命题上注重和课本的结合,走向比较鉴赏的路子,着重考查了写景角度、思想情感、表达作用等几个知识点,有综合考查的趋势。

诗歌鉴赏题型变化较大,命题走向综合性,第一问通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比较,着重考查了诗歌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第二问考查学生对于诗词情感的理解,并分析诗句在文本中的作用。问法上更加趋于综合性,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真正读懂诗歌。

二、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题考什么

(2011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012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 桥 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14新课标卷II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

”,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5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题有何特点

(一)选材典型,不回避热点题材

1. 要么考唐诗(2年),要么考宋词(3年)。

2. 题材的类别主要有“咏史怀古诗”“爱情闺怨诗”“抑郁失意诗”“边塞征战诗”,多为热点题材。

(二)以生为本,不刻意为难学生

2014年卷一高考诗歌题,命题人提供了三个注解:注解①“作者一作秦观”,对词作的题材、风格(王国维语:“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起了提示作用;注解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提示诗歌的情感;注解③“劫:围棋术语”,提示了关键内容的含义。

2015年高考诗歌题,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课内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尽管未提供原诗,但它属于高考背诵的篇目,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三)角度多变,不能够刻舟求剑

(2013年)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4年卷一)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14年卷二)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5年)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对于古诗的对比鉴赏,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主要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6、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7、同一诗人不同诗歌不同情境的比较

比较鉴赏示例

(比较点:课内诗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陲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 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答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一是找异,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答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

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 “雷奔人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也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 复习建议

一、指导意见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1. 阅读教学应讲求深度,着重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

教学应基于兴趣,培养鉴赏特别是比较鉴赏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具体文本的赏析教学,应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加强具体文本具体赏析的指导与训练,深入读解“这一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性,不要满足于用“这一首”印证“这一类”。

2. 关注“新题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按照全国命题的要求,加强比较鉴赏的指导与训练,重视课内、课外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3. 关注北京卷,它是全国高考的试验田。

二、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

(二)缘景明情(《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

(三)积累常识(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四)分项导学

(五)回归课本,牢记课本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新常态)

(六)加强训练

三、答题策略:

以积累深厚的鉴赏知识为基础,规范作答,有条不紊: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四、解题步骤

①理解全诗, 求同辨异;

②审清题旨, 研读示注;

③分析概括, 归纳要点;

④组织语言, 据问作答。

第三部分 课堂导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1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对比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结合了初中的《风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考查,这是考生遇到的第一道“怪”题。以往考查诗歌对比,两首均为课外,但这次是与课内诗歌作对比。如果考生的基础不好,在考试过程中还是有些吃力。虽有创新,但基本考查的题型没有变。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2015湖南卷)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

问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试题解析】与课内古诗对比阅读。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抓住题干中“人生感悟的差异”一语,对两首诗中抒发人生感悟的诗句进行分析,然后归纳作答。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2014浙江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对比问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题要领】

(1)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2014新课标卷II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对比问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2015北京卷)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问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古诗文对比阅读鉴赏。北京卷是全国卷的试验田,因此关注2015年的北京卷和新课标卷,对我们的复习备考有指南意义。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江苏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对比问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

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

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试题分析】表达效果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行文构思、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回答问题。(2014年山东卷)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对比问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8、【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对比问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试题分析】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但由于秦观与李煜的个人经历不一样,所以抒发的情感也有所不一样,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9、【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2、详细捕捉关键词语

3、善于联想类比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

【参考答案】 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的急切期待。

解题要领: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样孤雁 别样情怀

古代诗歌阅读之比较鉴赏

一、学习目标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二、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3、与初高中课内诗文的比较阅读(重)

三、高考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考情说明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03年的全国春季高考北京卷、上海卷,到2005年的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再到2006年重庆卷、湖北卷等,特别是近年【2013年安徽卷、2014年18套高考题有5套(新课标二、浙江卷、江苏卷、山东卷、天津卷)、2015年新课标一卷】考的都是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与课内诗文的比较阅读,更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知识能力迁移能力。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 赢得高分呢?

第一部分:试题分析

8题(5分):平均3分(得分率60%)。满分14人。不及格12人,其中9人得0分。

9题(6分):平均3.3分(得分率63.3%

)。满分6人。不及格13人,其中最低的只得1分。

2015年新课标Ⅰ卷命题双向细目表(节选)

附录:2014年新课标Ⅰ卷命题双向细目表(节选)

描写的角度:①实写、虚写;②明写、暗写;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④动态描写、静态描写;⑤形、声、色、态;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⑦远、近;⑧高、低⑨俯、仰;⑩白描、细节描写。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唐诗鉴赏辞典》)

情感要点:

①“勤王”:忠君爱国之情。

②“梦中归”:羁旅思乡之愁。

③“敢道迟”“私向”:以国事为重,以思乡为次。

一、对今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诗歌题的评价

(一)河南省名师点评

(2015年新课标Ⅰ卷)诗歌鉴赏的第8题,出现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新的对比阅读形式。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文本辨析能力和利用旧知获取新知的能力,还暗考了对经典作品的背诵,新颖而巧妙。

(二)河北省名师点评

(2015年新课标Ⅰ卷)古诗鉴赏题采用一明一暗的比较鉴赏形式,选用岑参的两首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背诵篇目,未提供原诗) 进行比较,分析写景角度不同。这样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增加了梯度,对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

(三)陕西省名师点评

(2015年新课标Ⅰ卷)诗歌鉴赏回归传统,考查了岑参的诗歌,在命题上注重和课本的结合,走向比较鉴赏的路子,着重考查了写景角度、思想情感、表达作用等几个知识点,有综合考查的趋势。

诗歌鉴赏题型变化较大,命题走向综合性,第一问通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比较,着重考查了诗歌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第二问考查学生对于诗词情感的理解,并分析诗句在文本中的作用。问法上更加趋于综合性,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真正读懂诗歌。

二、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题考什么

(2011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012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 桥 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14新课标卷II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

”,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5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题有何特点

(一)选材典型,不回避热点题材

1. 要么考唐诗(2年),要么考宋词(3年)。

2. 题材的类别主要有“咏史怀古诗”“爱情闺怨诗”“抑郁失意诗”“边塞征战诗”,多为热点题材。

(二)以生为本,不刻意为难学生

2014年卷一高考诗歌题,命题人提供了三个注解:注解①“作者一作秦观”,对词作的题材、风格(王国维语:“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起了提示作用;注解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提示诗歌的情感;注解③“劫:围棋术语”,提示了关键内容的含义。

2015年高考诗歌题,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课内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尽管未提供原诗,但它属于高考背诵的篇目,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三)角度多变,不能够刻舟求剑

(2013年)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4年卷一)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14年卷二)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5年)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对于古诗的对比鉴赏,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主要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6、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7、同一诗人不同诗歌不同情境的比较

比较鉴赏示例

(比较点:课内诗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陲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 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答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一是找异,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答要领: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五、不同诗歌同一描写对象优劣的比较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人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人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

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 “雷奔人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也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 复习建议

一、指导意见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1. 阅读教学应讲求深度,着重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

教学应基于兴趣,培养鉴赏特别是比较鉴赏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具体文本的赏析教学,应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加强具体文本具体赏析的指导与训练,深入读解“这一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性,不要满足于用“这一首”印证“这一类”。

2. 关注“新题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按照全国命题的要求,加强比较鉴赏的指导与训练,重视课内、课外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3. 关注北京卷,它是全国高考的试验田。

二、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

(二)缘景明情(《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

(三)积累常识(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四)分项导学

(五)回归课本,牢记课本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新常态)

(六)加强训练

三、答题策略:

以积累深厚的鉴赏知识为基础,规范作答,有条不紊: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四、解题步骤

①理解全诗, 求同辨异;

②审清题旨, 研读示注;

③分析概括, 归纳要点;

④组织语言, 据问作答。

第三部分 课堂导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1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对比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结合了初中的《风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考查,这是考生遇到的第一道“怪”题。以往考查诗歌对比,两首均为课外,但这次是与课内诗歌作对比。如果考生的基础不好,在考试过程中还是有些吃力。虽有创新,但基本考查的题型没有变。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2015湖南卷)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

问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试题解析】与课内古诗对比阅读。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抓住题干中“人生感悟的差异”一语,对两首诗中抒发人生感悟的诗句进行分析,然后归纳作答。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2014浙江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对比问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题要领】

(1)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2014新课标卷II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对比问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2015北京卷)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问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古诗文对比阅读鉴赏。北京卷是全国卷的试验田,因此关注2015年的北京卷和新课标卷,对我们的复习备考有指南意义。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江苏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对比问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

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

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试题分析】表达效果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行文构思、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回答问题。(2014年山东卷)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对比问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8、【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对比问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试题分析】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但由于秦观与李煜的个人经历不一样,所以抒发的情感也有所不一样,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9、【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2、详细捕捉关键词语

3、善于联想类比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末句,。

【参考答案】 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的急切期待。

解题要领: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相关内容

  •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菊 仿佛看到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赏析-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比较: 菊花 [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

  • 高考怎样鉴赏古代诗歌得高分
  • 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 ...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刘 向 福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 ...

  • 高一语文2.6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是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 针对古代诗歌中所用的表达 ...

  •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 了解古代诗歌特点.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内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形象:指诗歌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以及作品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如大漠孤烟.湖光山色等.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形象以及天姥山的奇景.把握意象.意境与形象的关系. ①意象 它是构成诗歌的基 ...

  •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语言
  •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 考点探究: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设题点是非常宽的. (1)从语法角度出题.如倒装句.倒装 ...

  • 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
  • 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 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 ...

  • [导与练]2015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4吉林复习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江 晴 [清]郑 燮① 雾裹山疑失, 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 吐出望江楼. [注] ①郑燮:号板桥, 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 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 载入中...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 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qu ...

  • 古代诗歌的鉴赏解题技巧
  • 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 一.分析意象与意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三.分析语言炼字炼句 四.分析情感主旨 五.分析前人的评价 六.比较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