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寓言]:第一讲  庄子的语言三昧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下面一段,就是对“寓言”具体的展开。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就是要借题发挥,要“藉外论之”,另外找一个事情来旁敲侧击。

“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下面庄子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给儿子做媒,做父亲的就不能亲自出马,说我的儿子帅啊,聪明啊,有才干啊,这么说别人是不会相信的,觉得你是在自吹自擂,你自己的儿子当然会说好啊。或者给女儿做媒,当母亲的夸自己的女儿,品也好,貌也好,语言也好,女红也好,什么都好,但人家也未必相信。所以,“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当父亲的不要自己夸自己的儿子,要请媒人来说,让外人来说儿子的好,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即使自己的儿子确实很好,很优秀,也要通过别人的嘴来说,可信度才会高。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如果事实上这个孩子没有说的那么好,跟所说的有出入,也不是我的过错,是别人在瞎说,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寓言,是一种很高明的语言技巧。有的话直接说不妥当,就借别人的话来说,借一个故事来说。庄子要宣扬自己的大道,怎么宣传?如果处处都是庄子自己在说,别人也未必听得进去。于是他就把轩辕黄帝请出来,把神农氏、孔夫子、广成子、老子,还有很多很多的隐士、高士,甚至把尧舜这些古之圣王都请出来说法。这些人物在大众心目中都是最伟大、最杰出、非常了不得的,他们说的话,别人就会心服口服。

善于辩论的人,张口就是老佛爷怎么说的,祖师怎么说的,这就等于给别人下了封口令,谁还敢和老佛爷、历代祖师的金口玉言辩论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张口就是毛主席说要怎样怎样,你就不敢去跟他争辩了。这就是善于使用寓言、重言,善于假借他人之口的好处。

再看下一句,“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一套思维模式,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与人交流,与自己意见、观点相同的,马上就举手赞成。《易经》里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共相。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嘛。我们都希望有同心之言,大家在一块儿情投意合地相处,香喷喷、甜蜜蜜,多爽啊。如果语言不和,情感不和,不论怎么搞都搞不到一块儿,大家心里都憋着,郁闷得很。所以,这个“不与己同则反”,人心里面的逆反就出来了,我们的是非心就出来了。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只要和我站在一块儿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同于己为是之”,既然和我观点一样,和我利益一样,和我情感一样,和我嗜好一样,当然就没啥说的,这哥们儿什么都好,绝对没问题。“异于己为非之”,价值观念不一样,性格、情感、嗜好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利害相左,在一块儿相处,就会觉得眼睛、鼻子都不对,无论说什么都不对,就不想跟这个人打交道,觉得他不好玩,种种不是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社会上混,谁都免不了两个字——是非,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怎样使大家都愿意听我的呢?我们在江湖上混,在社会上混,支持你的人多,与你的意见、观念相同的人多,你就能够少一些障碍,路径就通达一些,少塞车。塞车就郁闷,通达就畅快。

争当先人,不当陈人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重言”,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古已有之的,得到了公认的一些话。之所以要借别人的话来讲,原因“是为耆艾”。什么叫耆艾?五十为艾,六十为耆,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出来说话,他的生活经验丰富,阅历广阔,就会很受人尊重。

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三四十岁,能够活到五六十岁已经很年长了。他们在部族里、村落里、乡镇上,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从古代到民国年间,县衙门要开会,都要把当地的“耆艾”组织起来,要听听老先生们的意见。老先生们没话说,没意见了,政令就发布下去,才会通达无碍。每一个地方都有士绅,这些士绅有的是因为年龄大,是家族的族长,有的是因为有文化,是退休的官僚仕人,有的是发了财的老富翁。这些都是成功人士,德高望重。政府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大家议一议、谈一谈,就容易解决问题。如果这些士绅们反对,县太爷的政令就得修改,否则就执行不下去。

现在西方的议会制也有类似的地方。只要议会反对,政府的政令就不能成立,要么修改,要么推倒重来,必须得到他们的同意才行。所以,“耆艾”不得了。那么,为什么非要这么重视他们的意见呢?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在中国,尊老的传统古已有之,因为老人都年长于我们,他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智慧也比我们高,所以应该尊重他们。但是,有的人虽然年长,却是“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他们并没有经纬国家的本领,也没有料理社会的能耐,这样的人,就只是空活了一把岁数。“是非先也”,这样的人再老也不算什么。所以,一个人光活一大把年纪不行,得从漫长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经天纬地之术、具有经纬之才。有学问,有道德,有治世的本领才算“耆艾”。光是年龄大,没有这些本领,就没人料理你了。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我们看,庄子的语言有时候的确很尖刻。什么叫先人?就是比别人有更高的智慧和能耐,什么事都能身先士卒,功夫技能都在别人之上。做不到这些,就不是一个能干的人,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就是“无人道也”。一个人如果没有本事,没有超过别人的能力,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那么你就不能成为“先人”,只能是一个陈腐的人、迂腐的人。面对这样的人,庄子的语言是非常尖酸刻薄的。

我们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能人,而不是一个迂腐无能的“陈人”呢?这的确需要我们每个人反省自身。学圣贤书,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道德得以提升,使自己的智慧得以提升,使自己的能耐得以提升。反过来,有的人学了国学,学了圣贤之道,学了佛学,反而自己没有能力了,甚至还丧失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变成了一个“陈人”,迂腐无用。那么,他的学习方法肯定有问题。

这二十多年来,复兴国学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学习佛法的事业也越来越兴盛。但是,真正的人才并不多见,好多都变得陈腐不堪,一副衰微没落之相,令人感慨不已。

净慧长老就经常说,如今的寺院看上去很兴旺,但真正能讲经说法的,能修禅悟道的,能真正用佛法利益众生、提升众生智慧、帮助众生解脱的,又有多少人呢?

十多年前,我在四川省佛学院上课的时候,就经常给出家师父们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我们用什么来庄严国土呢?僧宝本身就是来庄严国土的。但怎样才能利乐有情呢?那就得向众生传播佛法的智慧,向众生传播解脱之道。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样使众生心得解脱、身得解脱、一切处得解脱?就要积极地向众生宣讲。怎样才能积极地向众生宣讲呢?首先自己的修行要上得去,自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僧才,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师,在信解行证上都要有自己的见地。

然君这次到四祖寺去“打七”,见到了明基法师,心生欢喜。说实话,见到明基法师我也心生欢喜,这样的年轻法师并不多啊。十多年前,我就对他们这一批法师寄予很高的希望,他们一定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界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

我们看庄子的开示,要成为“先人”,不能变成一无所是的“陈人”,这也是庄子对我们的一个警策。不只是佛教才讲警策,庄子这里也讲警策,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下面一段,就是对“寓言”具体的展开。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就是要借题发挥,要“藉外论之”,另外找一个事情来旁敲侧击。

“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下面庄子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给儿子做媒,做父亲的就不能亲自出马,说我的儿子帅啊,聪明啊,有才干啊,这么说别人是不会相信的,觉得你是在自吹自擂,你自己的儿子当然会说好啊。或者给女儿做媒,当母亲的夸自己的女儿,品也好,貌也好,语言也好,女红也好,什么都好,但人家也未必相信。所以,“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当父亲的不要自己夸自己的儿子,要请媒人来说,让外人来说儿子的好,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即使自己的儿子确实很好,很优秀,也要通过别人的嘴来说,可信度才会高。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如果事实上这个孩子没有说的那么好,跟所说的有出入,也不是我的过错,是别人在瞎说,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寓言,是一种很高明的语言技巧。有的话直接说不妥当,就借别人的话来说,借一个故事来说。庄子要宣扬自己的大道,怎么宣传?如果处处都是庄子自己在说,别人也未必听得进去。于是他就把轩辕黄帝请出来,把神农氏、孔夫子、广成子、老子,还有很多很多的隐士、高士,甚至把尧舜这些古之圣王都请出来说法。这些人物在大众心目中都是最伟大、最杰出、非常了不得的,他们说的话,别人就会心服口服。

善于辩论的人,张口就是老佛爷怎么说的,祖师怎么说的,这就等于给别人下了封口令,谁还敢和老佛爷、历代祖师的金口玉言辩论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张口就是毛主席说要怎样怎样,你就不敢去跟他争辩了。这就是善于使用寓言、重言,善于假借他人之口的好处。

再看下一句,“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一套思维模式,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与人交流,与自己意见、观点相同的,马上就举手赞成。《易经》里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共相。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嘛。我们都希望有同心之言,大家在一块儿情投意合地相处,香喷喷、甜蜜蜜,多爽啊。如果语言不和,情感不和,不论怎么搞都搞不到一块儿,大家心里都憋着,郁闷得很。所以,这个“不与己同则反”,人心里面的逆反就出来了,我们的是非心就出来了。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只要和我站在一块儿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同于己为是之”,既然和我观点一样,和我利益一样,和我情感一样,和我嗜好一样,当然就没啥说的,这哥们儿什么都好,绝对没问题。“异于己为非之”,价值观念不一样,性格、情感、嗜好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利害相左,在一块儿相处,就会觉得眼睛、鼻子都不对,无论说什么都不对,就不想跟这个人打交道,觉得他不好玩,种种不是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社会上混,谁都免不了两个字——是非,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怎样使大家都愿意听我的呢?我们在江湖上混,在社会上混,支持你的人多,与你的意见、观念相同的人多,你就能够少一些障碍,路径就通达一些,少塞车。塞车就郁闷,通达就畅快。

争当先人,不当陈人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重言”,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古已有之的,得到了公认的一些话。之所以要借别人的话来讲,原因“是为耆艾”。什么叫耆艾?五十为艾,六十为耆,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出来说话,他的生活经验丰富,阅历广阔,就会很受人尊重。

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三四十岁,能够活到五六十岁已经很年长了。他们在部族里、村落里、乡镇上,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从古代到民国年间,县衙门要开会,都要把当地的“耆艾”组织起来,要听听老先生们的意见。老先生们没话说,没意见了,政令就发布下去,才会通达无碍。每一个地方都有士绅,这些士绅有的是因为年龄大,是家族的族长,有的是因为有文化,是退休的官僚仕人,有的是发了财的老富翁。这些都是成功人士,德高望重。政府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大家议一议、谈一谈,就容易解决问题。如果这些士绅们反对,县太爷的政令就得修改,否则就执行不下去。

现在西方的议会制也有类似的地方。只要议会反对,政府的政令就不能成立,要么修改,要么推倒重来,必须得到他们的同意才行。所以,“耆艾”不得了。那么,为什么非要这么重视他们的意见呢?

“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在中国,尊老的传统古已有之,因为老人都年长于我们,他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智慧也比我们高,所以应该尊重他们。但是,有的人虽然年长,却是“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他们并没有经纬国家的本领,也没有料理社会的能耐,这样的人,就只是空活了一把岁数。“是非先也”,这样的人再老也不算什么。所以,一个人光活一大把年纪不行,得从漫长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经天纬地之术、具有经纬之才。有学问,有道德,有治世的本领才算“耆艾”。光是年龄大,没有这些本领,就没人料理你了。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我们看,庄子的语言有时候的确很尖刻。什么叫先人?就是比别人有更高的智慧和能耐,什么事都能身先士卒,功夫技能都在别人之上。做不到这些,就不是一个能干的人,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就是“无人道也”。一个人如果没有本事,没有超过别人的能力,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那么你就不能成为“先人”,只能是一个陈腐的人、迂腐的人。面对这样的人,庄子的语言是非常尖酸刻薄的。

我们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能人,而不是一个迂腐无能的“陈人”呢?这的确需要我们每个人反省自身。学圣贤书,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道德得以提升,使自己的智慧得以提升,使自己的能耐得以提升。反过来,有的人学了国学,学了圣贤之道,学了佛学,反而自己没有能力了,甚至还丧失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变成了一个“陈人”,迂腐无用。那么,他的学习方法肯定有问题。

这二十多年来,复兴国学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学习佛法的事业也越来越兴盛。但是,真正的人才并不多见,好多都变得陈腐不堪,一副衰微没落之相,令人感慨不已。

净慧长老就经常说,如今的寺院看上去很兴旺,但真正能讲经说法的,能修禅悟道的,能真正用佛法利益众生、提升众生智慧、帮助众生解脱的,又有多少人呢?

十多年前,我在四川省佛学院上课的时候,就经常给出家师父们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我们用什么来庄严国土呢?僧宝本身就是来庄严国土的。但怎样才能利乐有情呢?那就得向众生传播佛法的智慧,向众生传播解脱之道。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样使众生心得解脱、身得解脱、一切处得解脱?就要积极地向众生宣讲。怎样才能积极地向众生宣讲呢?首先自己的修行要上得去,自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僧才,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师,在信解行证上都要有自己的见地。

然君这次到四祖寺去“打七”,见到了明基法师,心生欢喜。说实话,见到明基法师我也心生欢喜,这样的年轻法师并不多啊。十多年前,我就对他们这一批法师寄予很高的希望,他们一定会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界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

我们看庄子的开示,要成为“先人”,不能变成一无所是的“陈人”,这也是庄子对我们的一个警策。不只是佛教才讲警策,庄子这里也讲警策,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


相关内容

  • 庄子与马斯洛理想人格思想比较
  • 分类号:-- 密级j--单位代码: 学号:!Q§!Z2鲤12垫8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答辩日期:吐壹亘专业技术职务:塞茎堂学位授予日期:型塾蕉 二00六年四月 中文摘要 庄子与马斯洛是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一而同地表现出了 ...

  • 简谈[庄子]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
  • 摘 要 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历来受到人们的深切喜爱,究其原因则不能不看到庄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道"是深刻的哲理,然而庄子对其却采取了诗意的表达,庄子主要地选择了使用"寓言"这一具有浓郁诗意的表达方式.庄子散文不仅具有深刻 ...

  • 浅析[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 浅析<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作者:王芳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1期 摘 要:<庄子>创造了许多诙谐怪诞的寓言,寓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特点,而<庄子>之所以在战国乃至后世备受人们喜爱,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外,莫过于<庄 ...

  • 庄子哲学思想与[庄子]散文特色
  • 唐孑哲学罂想与<座孑>散吏镑色 ◇姜维枫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100J 摘要:<庄子>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 ...

  •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 摘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就<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点:浪漫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 ...

  •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道家的创始人是 2. 3 4."兼爱"."非攻"的主张是 5.<论语>是一部 6. >. 7.孔子向他的几个学生问志,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了师生不同个性特征的著名篇章是 ...

  • 道论之下_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 第25卷第8期2009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 25 No . 8 August . 2009 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靳 瑞 (河南省社科院, 河南) 摘 要:, .在发掘道性的过 程中, , .走 ...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一. 填空 1. 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尚书 >. 2. <左传>在体例上属 编年 体. 3. 道家的创始人是 老子 . 4. <战国策>的编辑整理者是西汉的 刘向 . 5. "兼爱"."非攻 ...

  • [庄子]故事两则1
  •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