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道家的创始人是

2. 3

4.“兼爱”、“非攻”的主张是

5.《论语》是一部

6. 》。

7、孔子向他的几个学生问志,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了师生不同个性特征的著名篇章是《 《侍座章》 》。

8.《天论》的作者是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10. 荀子 提出了“性恶论”。

11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12.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___劝学_》。

13.。

1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15.、《说林》上下。

16、“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7.“自相矛盾”出自于《 《韩非子·难一》、· 》。

18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二、名词解释:

1. 诸子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

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3. “九流十家”:所谓“九流”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九流”再加上小说家,为“十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4.稷下学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尊重人才的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也给他们著说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在东方的齐国,三代齐王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设立学宫,专门为这些士提供生活、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孟子、荀子、尹文子、宋銒、邹衍这样的名流就有70多人曾从不同的国家到过这里。先后到过这里的学者更多达千人之众,史称稷下学派。

5.《老子》:《老子》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故也称老聃,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时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巨著之一,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五千言,故该书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故又称《德道经》。

《老子》一书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辨证法思想、政治理想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核心就是“道”,“道”是老子用来考察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变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主宰着宇宙万物的发生、演变和消亡。这些,就决定了“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老子》一书不仅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地位,在文学上也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6.《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因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而得名。墨子(前468---前376),名翟,相传墨翟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据记载墨翟早期曾“学儒者

之业,收孔子之术”,因不满“礼”之繁琐而令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的反对派。墨子出身于木工家庭被称为“贱人”,他的思想主张具有较多的平民的色彩。墨家的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在真理的原则上,墨家主张经验论。在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墨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在我国逻辑史、哲学史乃至科技史上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墨子》又称《墨辩》或《墨经》,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是墨子及其门徒后学在不同时期记录编纂而成。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经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7.“三表法”:是墨子的文论主张,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有独特贡献。墨子在《非命》中提出了著名的判断事物和写论文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里所谓“表”,即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所谓“本”“原”“用”即是判断事物真假的三条标准,也是写论文的三条标准。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文章要有历史依据、要重视现实证据、要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在墨子散文中都有丰富而生动的体现。

8.《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篇。它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而成。《论语》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宋儒把它和《大学》、《中庸》、以及《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是语录体,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它比较忠实的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适应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秩序的需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9.《荀子》:《荀子》一书为荀子所著。荀子,名况,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荀子为新兴地主阶级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荀子》一书全面地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他继承了孔孟的学说,但也有批判和创新。比如,他恪守儒家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以法家的思想和手段

来保证“礼”的推行。他还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而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为他重视教育 、重视法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他的理论能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显著特征,较好地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就其思想来说,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① 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西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自然界有它自身的规律,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他明确地指出迷信天命、相信鬼神是很危险的,并批评了卜蓍、求雨等作法是荒唐的,无用的。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进而提出“明天人之分”他认为自然有自然的职责,人有人的职责。而人的职责就是“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②进步的政治观。他主张“法后王”,即效法后世那些勇于改革的君主。反对“法先王”,反对那些死守先王治国之道的保守思想。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他的思想和理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10.《韩非子》:为韩非所著。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是荀子的学生,继承了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说,《韩非子》是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章甫:一种礼帽。2畴:同类3水:游泳4跂:提起脚后跟。5.砺:磨刀石6.攘:偷7.如:或。8.见:同“现”,使„„会见。9.齐:看齐。10.来:使动用法,使之来归附。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2.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6.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

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8.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10.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后面的问题。

1.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辨,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之月娄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木匮,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有卖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回答: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翻译:现在的人,言谈、著述皆文辞优美,词藻华丽,君主看其著作,注意了文采,而忽略了它的内容。墨子的言谈、著作,发扬先王的治国之道,传播圣人的言论,以教化后人。如果修饰词藻,害怕人们专注文采,而忽略了内容,发生因文采而影响实用的情况,这与楚国人卖宝珠,秦国君主嫁女一样,所以墨子言辞质朴无华。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墨家主张语言质朴无华,反对“以文害用”的观点。

2.翻译:君子的为学,从耳朵听入,记在内心,布散在全身,表现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他就是小声说话,轻微的举动,都可以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小人的为学啊,从耳朵听进去,就从嘴巴说出去,从嘴巴到耳朵之间,仅仅四寸的距离罢了,怎么能让七尺身躯受益呢?古代为学的人是为了美化自己的身心,当今为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荀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圣人”,也就是能对以“礼”为核心的儒学融会

贯通并身体力行的人。所以日常的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对儒家的经典要潜心领会,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因之,他也批评了那种心绪浮躁,急于卖弄的错误的学习态度

1.简要说明先秦说理散文成熟的原因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繁荣,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换言之,也就是说现实向人们提出了这一要求,诸子散文的繁荣正是适应了这一现实需要。

(1)春秋战国之际,是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并走向全面确立的时代。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动乱之中。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企图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自己的面貌去改造世界,描绘自己改造世界的蓝图,这必然在整个社会的思想界引起广泛和激烈的争鸣。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繁荣,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

(2).士阶层的兴起

社会提出了上述的需要,也相应地提供了实现这种需要的条件,这就是士阶层的兴起和活跃。这些士凭借着他们的专长和才智,以其高明的政治眼光,敏锐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积极介入社会斗争,有的四处奔走,游说诸侯;有的“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3).由于现实的需要,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士得到了社会的尊重,给他们著书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就使他们能以更大的热情和自信心、更积极地去参与学术的争鸣和现实的斗争。这就使当时学说纷纭,学派林立,互相批判,互相吸收,思想活跃,人才辈出,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必然对促进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繁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从说理散文的纵向发展老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简单的语录体。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是谈话的片段甚至片言只语的记录,这当然不是成熟的说理文;第二个阶段,从语录体向专题说理文的过度。以《孟子》、《庄子》为代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章的篇幅加长,如《孟子》中已经出现了长篇的对话式的议论文;第三个阶段,成熟的说理文,这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形成了长篇的专题说理文,如荀子的《劝学》、《天论》,韩非子的《五蠹》等。这

些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手法丰富,技巧成熟。

3.简述《老子》在文学上的成就和特色。

(1).韵散结合,诗化散文。《老子》散文韵散结合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音节抑扬顿挫,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在一些章节中,老子还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民歌体进行说理,透出浓浓的诗歌的韵味

(2).反映现实,感情强烈。老子以“无为”、“不争”为处事原则,但却也寓含着作者对现实执着的关怀和极度的不满。他愤世以求真,疾俗以明道。他对当时的现实做了真实的反映和无情的揭露。他还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穷奢极欲。这些,都使他的诗化散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老子在阐明事理时,并非完全是抽象的玄谈,枯燥的议论,而是借助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对比使原本“微妙难识”的道家的思想通俗易懂,。他还能把抽象的道理和眼前常见的现象和事物联系起来,如南方多水,而居于其间的老子则将水作为他喻理达意的典型形象。在老子看来,水的品德是慷慨无私的,虽然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它谦恭、退让,自甘居于众人不争之地。虽无刚强之形却又无坚不摧。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在老子看来,水分明就是外形与内质相统一的完美性形象。

4,简谈《墨子》的文学特色。

总的来看,与《论语》、《老子》比较,《墨子》散文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虽还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已具备了论说文的雏形。而且还有如下的显著特点。

(1).《墨子》中的许多文章都具有论说文的多种显著特点。首先,《墨子》中的每篇论说文都有明确的标明议论中心的标题,而且结构完整,逻辑性也很强。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文章要说明的问题。其中如《非攻》分为上、中、下三篇,全面地表现了墨子对战争问题的态度和观点。《非攻上》全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紧紧地围绕一个核心展开议论,即侵略性战争的罪恶和不义。其次《墨子》一书,在论辩的技巧和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发展。一是注重逻辑推理,它不再像《论语》那样多作论断而不作论证。二是常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具体事例出发进行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墨子的文论主张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有独特贡献。墨子在《非命》中提出了著名的判断事物和写论文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里所谓“表”,即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所谓“本”“原”“用”即是判断事物真假的三条标准,也是写论文的三条标准。就是文章要有历史依据、要重视现实证据、要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另外,他对论辩问题的原则、技巧和方法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说明,这些对后来说理论辩文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3).质朴的文风。《墨子》的语言非常质朴,它既不像孟子散文那样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也不像庄子散文那样汪洋恣肆、跌宕跳跃。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它提倡质朴和实用,强调语言表达要有切实的内容,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甚至认为太富文采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客观的说,这个观点是有偏颇的,所以墨子的文章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但他对于文章的实用价值的强调还是要给以肯定的。

5.为什么《侍座章》被认为是通过记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典范?

《侍座章》通过孔子和弟子之间一番问志的简单的对答,孔子的平易温和、循循善诱;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小慎微;曾皙的洒脱独行、从容不迫而又极有教养的形象和风度,一下子展示无遗,而又情味盎然。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永久的回味。

6.简述韩非子在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韩非的散文和荀子一样,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有着独特的地位。

(1).由于韩非文章大讲特讲用法术威势治人,极力强调法令的重要性,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认为“明主”治国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刑”,“杀戮之谓刑”。他大讲特讲严刑峻法治国,主张对危害新兴地主阶级专治统治的各种社会势力都给以严厉打击,其文章直率陈辞,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以形成了冷峻峭拔的突出风格。

(2).韩非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锋犀利,论述细致条理明晰。比如《说难》中列举“进谏”的困难也有十五种之多。而其中仅“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一节,就以此为中心,分析了因此而招致祸患的种种可能有七、八种之多。谨严而冷峻,颇有警世之意。

(3).韩非的散文发展和丰富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其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广博、结构完整、构思精巧。如《五蠹》一文,是韩非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他以其进步的历史观为基调点,首先列举生动的事例说明古、今社会的重大变化,指出治国相应的也该“不期脩古,不法常可。”并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批评和嘲讽了那些复古守旧的治国观念。面对新的复杂的社会状况,要实行严厉的法治手段,“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迂腐的“仁义辩智”,“ 非所以持国也”,只有“施赏不迁,行诛无赦。”,各类社会成员才会真正的为国家尽力。“离法者罪”,“ 犯禁者诛”对那些危害国家利益,危害社会秩序的各种社会力量都要予以严厉的打击。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儒、侠、带剑者,患御者等五种社会势力就是危害新的社会秩序的“蠹虫”,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国家破亡,也是不足为怪的。文章中心突出,主线明确,内在逻辑关系紧密,手法娴熟,论证严密充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4).韩非散文的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论说事理,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运用寓言进行说理是先秦诸子们常用的手法,而且各有特色,就韩非的寓言来说,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对寓言运用的新发展。

7.说说《韩非子》寓言文学的特色。

《韩非子》的寓言文学具有显著而突出的特色

其一、就数量而言,《韩非子》著作中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位居诸子寓言之首。他对散见于各书和流传于民间的丰富的寓言故事做了系统性的收集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作,然后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形成了寓言专辑,他的《说林》及内、外《储说》就是这样的作品。

其二、就体制而言,韩非之前寓言的创作和运用基本是是零散的,而在韩非的文章中形成了巨大的寓言群,各群既有其中心思想,如红线贯穿,各个寓言又其相对的独立性。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其三、就取材而言,韩非的寓言故事多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生动、形象、寓意鲜明便于说理,更能令人信服。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郢书燕说”“ 卜妻为袴”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韩非子运用大量浅显生动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的表现了他的

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很多寓言故事因其内涵丰富,生动深刻而,如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 卜妻为袴”:“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其妻问曰:‘今袴何为?’夫曰‘象吾故袴’。妻因毁新,令如故袴。”韩非借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味守旧的人。

六.分析论述题。

1.《论语》的文学特色。

《论语》虽然是语录体,远非成熟的说理散文,但在文学上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1).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论语》在古代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论语》三言两语就可以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见义不为,无勇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这些文字既富有深邃的哲理,又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2).文字形象生动。《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深刻的道理如《公冶长》中孔子批评宰予:“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一些人的不可救药。

(3).浓厚的感情色彩。《论语》多为记言,谈的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但又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人物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孔子是一位感情丰富、坦诚直率的人,所喜所好所厌所恶,都情不自禁的流溢于言谈之中。孔门弟子中孔子最赏识是颜回,在《雍也》中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语》在简短的记言之中,却能充分突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这是《论语》突出的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证圣》篇中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2.论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荀子散文已从语录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议论文,要而言之,有以下特点:

(1).荀子的散文已经非常注意谋篇布局,已具有结构严谨、体制成熟、篇幅宏伟、逻辑严密的特点。如荀子的《劝学》、《天论》都是具有以上特点的著名论文,也都成为荀子的代表作。《劝

学》以阐述荀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心,文章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其中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教育者自身的修养、教者的态度、学者的态度、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方法等等,使该文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经典性的文献。《天论》更是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荀子的散文论理深透,论证全面深入,论说雄辩,极富说服力。他的散文层层论述,步步深入,反复推论,绵密严谨,内在的逻辑性非常强。在选词用语上整齐简练,既长于说理,也不乏文采。语言通俗流畅,形象生动,辞采缤纷,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流畅,易于诵读,便于记忆,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荀子散文非常擅长运用比喻。运用比喻进行说理,可以说是先秦诸子常用的手法,但荀子对比喻的运用可以说是最为娴熟,最为出色,也最有特色。在荀子文章中,正喻、反喻、并列为喻,甚至铺排为喻,几乎随处可见。这既使文章形象生动,又使所讲之理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魅力。

第五章 孟子与《孟子》

一、填空

1. 现存《孟子》一书,共有七

2.”

3. 孟子把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发展为“仁义,并提出了“仁政”主张。

4.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孟子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思想。

5.继承孔子的礼乐学说,提出“性善论”的是

6.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主张 仁政 ,其代表《齐桓晋文之事章》主要就是阐述了这个思想。

7.“引人入彀”是

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 孟子 对诸侯之间不义之战的揭露。

9.“农家”主张“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10.“王顾左右而言他”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11.“缘木求鱼”出自《 《齐桓晋文之事章》 》。

12.孟子对 梁惠王 进行批评嘲讽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13.孟子在《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中批判了农家家的主张

14.长于论辩与譬喻,气势充沛是《孟子》》散文重要的风格特征。

15.了不少对话式的长篇议论文。

二、名词解释

1.《孟子》:《孟子》一书,为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孟子,名轲,战国时代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接受并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孟子曾游说邹、任、齐、鲁、宋、梁(魏)等国,仕齐为卿数年,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孟列传》)”。书中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他把孔子“仁”的学说予以变革性的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和较为系统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必须为民治产,减轻租税,减轻刑罚,开展教育,他还竭力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之战,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此外,还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孔孟:孔子与孟子,孟子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接受并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以“孔孟”并称。孔子与孟子建立的思想体系也被称之为“孔孟之道”。

3.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中具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在《国语》、《左传》中就有这种思想的体现,孟子从他的 “仁政”学说出发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成为孟子思想的重要特征。孟子强调民的重要,认为民是政治的基础,他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他曾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梁惠王上》)。又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他还认为“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此出发他极力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要实行仁政。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甚至成为初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4.“性善论”:孟子为了为其“仁政”学说寻找根据,把实行“仁政”、“王道”说得简便易行,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天生都是善良的,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是非之心。统治者只要把他们这些与生俱来的“善心”拿出来用在老百姓身上就可以实行“仁政”和“王道”了。所以他把实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善心”上。齐宣王衅钟时“以羊易牛”,他认为这正是其恻隐之心的表现,只要把这种对牛的恻隐之心加以扩充,用在老百姓身上就可以实行“仁政”而王天下。显然,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的色彩,对当政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王道”与“霸道”:孟子认为,结束当时动乱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统一天下。但在统一天下的手段上他认为一个国君如果能实行仁政,使老百姓能不饥不寒,民心就会归附,地盘自然就会扩大,也就能统一天下,这也就是孟子津津乐道的“王道”。反之,他把诸侯们企图用武力兼并天下称之为“霸道”,并且他认为企图用“霸道”去统一天下是:“缘木求鱼”,是办不到的,是可笑的,甚至是危险的。所以,他极力主张“王道”而反对“霸道”。这在当时“天下方务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荀孟列传》)的情况下,这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学说受到冷落,自然是不足为怪的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赡:充足,足够。2. 爱:吝啬。3辟:开辟。莅:占据。.4. 老、幼皆意动用法。5. 若:你。6. 庠序:学校。7. 觳觫:发抖。8. 衣:穿,名词动用。9. 饔:早餐。飧:晚餐。这里都做动词用,即解决吃饭问题。10敏:聪明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以运于掌。 ..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7.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

9.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10.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回答:请简要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翻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治理国家,可以说是尽心了吧。河内发生灾害,我就把灾民迁移到河东地区,把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发生灾害,我同样这样做。我看了看邻国的的为政之道,还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我的老百姓为什么还没有增加呢?”孟子回答说;“王你好战,请允许我用打仗做比喻吧,咚咚咚战鼓一响,两军短兵相接,就有人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停了下来,有人逃了五十步停了下来,那个逃了五十步的人就讥笑逃了一百步的人是胆小鬼,你认为怎么样?”梁惠王说:“不行,他只是还没有逃到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王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也就别希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孟子曾对热衷于“霸道”的梁惠王说,你对老百姓实行“仁政”和“王道”,你的老百姓就会逐步增加,你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样你也会统一天下的。他做了一点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之后没有看到孟子所描述的实行“仁政”的美好景象,就对孟子的理论表示质疑,孟子则用这个比喻讽刺

了他对于“霸道”的痴迷,并再次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标准和要求,全面解决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那才仅仅是“王道”的开始啊。你的作为与真正的“王道”差的还远呢。

五、简答题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的论辩双方是谁?他们各自的论点是什么?

辩论的双方是孟子和农家的追随者陈相,“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那些贤者应该和老百姓一起耕种,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后再去从事治理天下的事情;孟子主张应该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不同的社会分工。

2.简要说明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民本思想。孟子强调民的重要,认为民是政治的基础,他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他曾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他还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要实行“仁政”,他认为必须为民治产,“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及。”帮助老百姓搞好生产。他还主张要减轻农民的负担,“省刑罚”、“罪人不孥”,即要减轻刑罚,不能随便杀人,更不能肆意株连犯罪者的子女等。老百姓冻饿死亡、妻离子散的责任应该由统治者来负,并主张对那些不仁不义的暴君可以流放,甚至可以诛杀。

3.简要说说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他把孔子“仁”的学说予以变革性的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并有许许多多实施 “仁政”的具体要求,统治阶级要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教育,要以仁义之心对待老百姓。他认为一个国君如果能实行仁政,能作到这些,使老百姓能不饥不寒,民心就会归附,就能统一天下,这也就是孟子津津乐道的“王道”。此外,他还从“仁政”说出发,竭力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之战,他多次揭露这种战争带给社会,带给人民的灾难和不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六、简析题

1.试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的论辩特色。

首先是手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该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孟子不动声色只是不断地给对方提问题,询问农家的领袖人物许行的衣食、日常用具以及生产工具是不是都是自己生产的?

一直问得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许多东西都是用粮食换来的,这就等于是承认了交换的合理性,让对方暴露了自己理论的缺陷之后,孟子才给以严厉地批评和责问,并指出不同的人是应该有不同的社会分工的。第二部分,文章集中的运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那些上古的圣贤们或为治理洪水而操劳,或为民生而奔波,或为教育老百姓而费心,整天忙于天下的大事,他们是没有时间去耕种的,要求他们去耕种是不尽情理的。论据充分实在,极富说服力,不容对方辩驳。第三部分则是转向批评陈相背叛师教的错误做法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陈相的做法与孔门弟子对孔子的态度进行对比,指斥其做法的错误。最后,当陈相还寻找理由为“农家”学说做最后的辩解时,孟子穷追猛打,不给对方的错误主张留下丝毫的余地,终使对方无言以辩,出色的体现了孟子长于辩论的特点。

其次,这篇文章也表现出孟子散文感情强烈,富于气势的特点,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列举证据时理直气壮,多次使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时而严词批评,时而辛辣嘲讽,都体现出孟子散文感情强烈,以气致胜的特点。

再次,孟子还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的手法,如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来比喻人往高处走,应该越学越好。又用“下于乔木,迁于幽谷”比喻陈相的越学越坏。使文章形象生动,读来引人入胜,富于说服力。

2. 试析《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另一篇代表性的作品。这是孟子向齐宣王宣传“仁政”、“王道”学说的一次谈话的记录。该文同样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辩论艺术。

首先,该文表现了他丰富而灵活的辩论技巧。孟子知道要使热衷于“霸道”的齐宣王接受“仁政”、“王道”学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就表现地非常耐心,面对齐宣王让他谈“霸道”的要求,他委婉的、巧妙的予以拒绝。再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对“王道”的谈论。然后用实行“王道”的美妙前景吸引齐宣王,再抓住一件“以羊易牛”的事情大做文章,赞美齐宣王也是天生就具有“仁义”之心的,连一个要被宰掉的牛都是那样的同情,他只要把这种对牛的同情之心用到老百姓身上就可以实行“仁政”和“王道”了。使热衷于“霸道”的齐宣王终于与孟子拉近了思想情感上的距离,也对“仁政”、“王道”发生了兴趣。可以看出,孟子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但后面孟子为了打

破他对“霸道”的痴迷,就改变语气和手法,加强火力,时而指出他追求“大欲”是拿自己的臣民百姓去送死,时而讽刺他追求“霸道”的方法是“缘木求鱼”,愚蠢至极。手法之灵活多变,令人叹服。

其次,文中大量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比如,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支”来说明“不能”和“不为”,用“邹与楚战”说明齐宣王要以少敌多必遭惨败的后果,用“缘木求鱼”来说明以“霸道”求“大欲”的可笑和错误。等等。 再次,这篇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在孟子散文中也是很突出的。此外,语言通俗,生动流畅,富于吸引力和鼓动性也是其突出的特色。

3.试论孟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文章较之《论语》,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少对话式的长篇议论文,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桓晋文之事章》等,而且在艺术技巧上更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势磅礴,长于辩论,具有雄辩家的气概,亦即“以气致胜”的特点。孟子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过“说大人,则藐之,无视其巍巍然”,他这种傲然儒者的气派、鲜明的个性、非常自信和自负的心理,都具有一种居高临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以气致胜的特点。他非常善于辩论。论辩自如,灵活多变,时而循循善诱,使对方不便于断然拒绝;时而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对方无言答辩,只好同意他的观点。孟子散文的善辩有多方面的表现,尤为精彩的是,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使对方陷入理论的矛盾之中而尴尬万状。

(2)善于运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论辩是非,也是孟子散文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人作过统计,以古例今的材料不算,在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用比喻进行论证的,就达六十一篇之多。其中的许多比喻用的十分精彩,例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梁惠王和那些完全没实行“仁政”的君主们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辛辣的讽刺了那个自以为尽到了治国责任的梁惠王。其它如用“攘鸡”的故事来比喻那些明知错了寻找借口,坚持错误的荒唐行为等等,孟子运用这些寓言或故事来做比喻,来陈说事理,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他的散文形象、生动、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3)语言流畅明快、风趣幽默,也是孟子散文明显的特色

战国中期,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孟子》一书是根据对孟子的言论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它既保留了当时口语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书面语言发展的新成就,体现了通俗、晓畅、形象、生动的特点。但同时它又是精炼简约,警策动人,寥寥数语,便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深刻的道理。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格言。语言上他还善于铺排,或排比、或对比,都一气贯下,使文章富于力量,富于气势。这些都使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中有很突出的特色和地位,对后世散文的写作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六章 庄周与《庄子》

一、填空:

1.《庄子》一书共33篇,分为内篇,杂篇。七、十五、十一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庄子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3.

4. 庄子 的散文被人们称之为“诸子之冠”;

5.庄子深受 楚 文化的影响,又是一个富于惊人的想象力的文学家,

6..《逍遥游》表达了作者对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追求。

7.“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的形象出自于 《庄子·逍遥游》 。

8.。

9.“东海若”是《中的人物。

10.“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是 庄子 对那种无公理、无是非的强权政治的无情抨击。

11.庄子在文章中使用大量寓言进行说理。

12.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是对 庄子

散文的评价。

13.先秦说论文中,最有文学价值,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庄子》。

1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提倡无为而不为。

二、名词解释

1.《庄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著书五十二篇。司马迁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晋代郭象为之作注。郭注《庄子》为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庄子》一书。后人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出自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庄子》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刻的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也表现出他鲜明的个性。

庄子的文章,气派浩大,取材非常广泛,无论一事一物,到了他的笔下,都写得富有色彩,富有生气,情趣横生,笔墨纵横,变幻莫测。有时采用意旨深刻的寓言,有时又用尖刻辛辣的讽刺,有时谨严,有时轻松、幽默有趣,处处引人入胜。在先秦诸子中,以文学成就而言,是人们公认的成就最高的

2.“齐物论”:庄子基本的哲学观点之一,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从属于“道”,都是一样的。在著名的《齐物论》中,他就此做了生动的阐释,他从相对主义出发,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认为大小、长短、贵贱、寿夭、得失、是非等等都是一样的。他甚至认为生和死都是一样的,他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而是“箕踞鼓盆而歌”。这受到了他的好友惠施的批评,他却认为他的妻子是随着“道”的运行而永远存在的,“生”或者“死”只不过是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有名”和“无名”、“有功”与“无功”、贫穷与富贵、长寿与短命就都是一样的。因此,就没有必要趋追求这个而躲避那个。那么,人们面对这些就该采取“顺乎自然”、“无为”的态度,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也是庄子为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寻找的哲学依据。

3.“逍遥游”:“逍遥游”即逍遥至乐的“绝对自由”。《逍遥游》一文就表达了庄子对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追求。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生都是“有待”的,都受到别的东西的约束和制约,是不自由的。而他却偏偏要摆脱一切束缚,去追求“无待”的境界,即“逍遥游”的境界。他并且认为这是可以追求到的,从“有待”通向“无待”的桥梁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就可以达到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也是庄子给自己营造的一种虚

幻的精神王国。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知:同智。比:符合。征:信,取信。2. 莽苍:指郊外。3.胠箧:打开箱子4. 文章:文采5.龟:通皲,裂开.6. .胶:胶着,粘在一起7. 抢:撞碰。控:跌落。8.道:同“导”,循着。9怒:奋力。10.旋:回转。11.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方,道。12,释:放下。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2.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

3.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

4.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

5.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

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7.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8.依乎无理,批大谷阝,道大窦,因其固然。 .

9.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10.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

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2,庖丁释刀对曰 .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回答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无事,如果取代你的位置,那么我是贪图虚名吗?虚名不过是实体的附属物罢了。难道我就是这些人的附属物吗?鹪鹩在深林之中筑巢窝,只需一个

树枝就足够了;偃鼠饮河水,喝饱肚子罢了。算了吧,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子不作烹饪之事,负责祭祀的人也不会超越自己的职责去替他做。”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庄子借许由之口表达了道家对名的看法,他把儒生们看得高于一切的名看做是实体的影子或附属物,也就是说你要追求名,就得追随别人,失掉自我。同时,也认为对道家来说名是没有用的。他是不会要这些东西的。

五、简答题

1..简述《逍遥游》一文的思想内容。

“逍遥游”即逍遥至乐的“绝对自由”。《逍遥游》一文就表达了庄子对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追求。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生都是“有待”的,都受到别的东西的约束和制约,是不自由的。像 “其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也是不自由的,没有扶摇而上的大风它也是无法飞行的。而他却偏偏要摆脱一切束缚,去追求“无待”的境界,即“逍遥游”的境界。他并且认为这是可以追求到的,从“有待”通向“无待”的桥梁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就可以达到对绝对自由的境界。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在那个“昏上乱相”的黑暗时代追求功、名实在是知识分子精神痛苦的根源,也表现了庄子摆脱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观。

2.说说你对庄子提出的“无为”、“顺乎自然”的理解。

庄子提出的“无为”、“顺乎自然”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在人生观上可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包含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着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时代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奈。庄子提出的 “无为”、“顺乎自然”,在世界观上,自然观上应该是伟大的,它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包含了对那些朦胧的意识到的自然规律的尊重。

3.《庄子·天下篇》说庄子之文:“皆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确概括了庄子之文那种迥异于其它诸子之文的表现手法,不管是他的寓言,还是比喻,基本上都是超现实的幻想和奇想,但这些所谓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中却包涵了作者的真情真性,反映了作者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包涵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也包涵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批判。这些寓言和比喻非常出色,情致意境非常优美,意蕴非常深

刻,耐人体悟。

4,简要说说庄子散文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庄子》的语言艺术成就极高,这首先表现在其语汇丰富,造语新奇,文辞富丽、生动优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到了庄子笔下,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如《养生主》中,宰牛那种危险、繁重、血腥的劳动,也被描写得那么生动优美。《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蜩、学鸠、五石之瓠无不情趣盎然。他还刻意追求语言的新奇精警,如《齐物论》中那段写大风的文字,大量运用比喻,大肆进行铺排,进行穷形极态的描写。其次,《庄子》的散文韵散结合,语言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庄子》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气派浩大而又富于变化,诚如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5.司马迁说他:“著书十余万言......以诋訿孔子之徒......用剽剥儒墨......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这段话说明了庄子的批判精神、鲜明的个性特色以及与当政者的尖锐对立。

6.《秋水》中“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河伯见到大海的气势后幡然而悟,也由此引出了北海若的一番宏论。北海若在讲了天地、四海、中国、人类之“大与小”的辩论关系后,说“五帝之续连统治的,三王之无休争夺的,仁人们所忧患的,贤才们所操劳的,全都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而伯夷辞让它是为了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是在示渊博,这大概也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负吧!这不就像你先前看到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这里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事物并无大小、多少、贵贱、是非之分,人和人的一切活动在天地宇宙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自己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须自负,也无须自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一切都应该顺乎自然而采取无为的态度,不必为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然赋予的本性。

六、分析论述题:

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的文章,气派浩大,取材广泛,情趣横生,引人入胜,成就卓著

(1).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和比喻

《庄子》一书,几乎随处都是寓言和比喻,前人说“《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史记》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庄子借助他精心塑造的这个高度畸形、高度残缺者的形象,既表现了“无用才是大用”的思想,也表现了绝圣弃智的思想。又如《应帝王》中的“混沌凿窍”以此来说明违背自然之道会受到惩罚,好心未必就会干出好事。再如“蜗角触蛮”,辛辣地讽刺了诸侯们之间的不义之战,也揭露了这些诸侯们的残暴,贪婪和可笑。在这些优美动人的寓言里,虽然似乎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却恰当地表现了他的真情真性和对现实世界的无情批判,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比喻的运用而言,如《齐物论》中那段写大风的文字,大量运用比喻,大肆进行铺排,进行穷形极态的描写。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又是一个富于惊人的想象力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寓言里,浪漫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形成其非常突出的特色。在《秋水》篇的开头,就以寥寥几笔,写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雄奇景象。《外物》篇中的“任公子垂钓”也是庄子笔下的著名寓言,任公子垂钓用的鱼饵竟然是五十头公牛,他“蹲于会稽,投竿东海”,一年之后大鱼上钩,大鱼在挣扎时,“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牟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到大鱼之后将它腊制,几乎半个天下的人都可以“饱食此鱼”。其它如《徐无鬼》中的“匠石运斤”、《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等等,更是绝妙而动人心魄。这些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震人心魄,表现出他惊人的想象、夸张、和渲染的能力,体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3).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极高,这首先表现在其语汇丰富,造语新奇,文辞富丽、生动优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到了庄子笔下,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如《养生主》中,宰牛那种危险、繁重、血腥的劳动,也被描写得那么生动优美。《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蜩、学鸠、五石之瓠无不情趣盎然。《庄子》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气派浩

大而又富于变化,诚如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语言节奏鲜明,喜用韵语,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散文的语言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感情充沛,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作者活脱脱的个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马叙伦称其“辞趣华深,度越晚周诸子”;郭沫若称他有“古今独步的文笔”,

2.简谈庄子的批判精神。

庄子生活在社会斗争极其复杂、极其尖锐的社会变化时期,也是社会斗争最残忍、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斗争的双方“道德沦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时期,庄子着眼于此,认为这种斗争是人间一切不幸的根源,因而对这场斗争给予了彻底的否定。他不仅否定这场斗争,他还否定儒家,否定儒家的礼乐制度,否定儒家的圣人,他认为“圣人出而大盗起”,并进而否定“知识”,否定“智慧”, 提出“绝圣弃智”,当然,他所否定的这种“知识”和 “智慧”,应该是有所指向的。也就是说庄子认为,是那些“圣人”运用知识和智慧做当权者的帮凶把天下搞得一塌糊涂。

他还对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种种丑恶虚伪的东西给予了极其猛烈的批判和讽刺。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个“昏上乱相”的社会,即君主一个个昏聩无能,囯相们一个个胡作非为,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他还认为“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更是对当时那种无公理、无是非的强权政治的无情抨击。

他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宣扬礼乐仁义的本质。如著名的寓言“盗亦有道”。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儒家提倡的那些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为强盗服务的。

在《杂·外物》中,“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对儒家之徒的虚伪性则做了极为深刻地揭露,那些大大小小的儒生们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温文尔雅,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人世间最卑鄙的勾当,而就连盗墓时也不失其儒雅守礼之风度,真是把那些虚伪的儒家之徒揭露的入木三分。他蔑视高官厚禄,蔑视名利之徒,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相位之尊,在庄子眼中也不过是一只死老鼠而已。他蔑视名门富贵,拒绝过楚威王的迎聘。庄子的批判精神,反抗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后世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更为深刻。

3.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陈说事理

《庄子》一书,几乎随处都是寓言和比喻,前人说“《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史记》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即以《逍遥游》为例,一篇之中,出色的寓言就有“鲲鹏变化遨游”、“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五石之瓠”,“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不龟人之药”等等近十则寓言,借用这些寓言,生动、风趣、深刻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就比喻的运用而言,仅第一个自然段中,就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以大鹏高飞为喻,以野马尘埃为喻,以目视天空为喻,以水载物为喻,以风负翼为喻,以蜩与学鸠为喻,以不同距离的旅游为喻,以朝菌蟪蛄为喻,以冥灵大椿为喻等等。

(2).夸张浪漫的主义特色

庄子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又是一个富于惊人的想象力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寓言里,浪漫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形成其非常突出的特色。如《逍遥游》一开头就以极富想象力的夸张性的笔力写了天地之间十分开阔的意境和大鹏变化遨游的壮观景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长,不知其几千里”,它竟然还可以“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它的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它能够“水击三千里”,可以乘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在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和描述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震撼。尤其是“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的塑造,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给读者以无比浪漫而美妙的艺术的享受。

(3).精妙风趣的语言艺术

其语言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其语汇丰富,造语新奇,文辞富丽、生动优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到了庄子笔下,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蜩、学鸠、“五石之瓠”无不情趣盎然。他还刻意追求语言的新奇精警,其中如“肩吾问于连叔”的那段对话,形象、风趣、幽默、辛辣人物个性鲜明而张扬,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得力于他精妙的描写、生动的叙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大量运用比喻,大肆进行铺排,进行穷形极态的描写。再如,通过 “尧让天下与许由”的那段对话把儒家的圣人贬损的是那样的猥琐而低三下四,把隐士许由表现地洒脱而个性,从而也形象地表现了道家蔑视功名利禄的情怀和处世态度。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道家的创始人是

2. 3

4.“兼爱”、“非攻”的主张是

5.《论语》是一部

6. 》。

7、孔子向他的几个学生问志,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了师生不同个性特征的著名篇章是《 《侍座章》 》。

8.《天论》的作者是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10. 荀子 提出了“性恶论”。

11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12.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___劝学_》。

13.。

1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15.、《说林》上下。

16、“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7.“自相矛盾”出自于《 《韩非子·难一》、· 》。

18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二、名词解释:

1. 诸子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

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3. “九流十家”:所谓“九流”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九流”再加上小说家,为“十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4.稷下学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尊重人才的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也给他们著说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在东方的齐国,三代齐王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设立学宫,专门为这些士提供生活、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孟子、荀子、尹文子、宋銒、邹衍这样的名流就有70多人曾从不同的国家到过这里。先后到过这里的学者更多达千人之众,史称稷下学派。

5.《老子》:《老子》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故也称老聃,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时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巨著之一,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五千言,故该书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故又称《德道经》。

《老子》一书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辨证法思想、政治理想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核心就是“道”,“道”是老子用来考察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变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主宰着宇宙万物的发生、演变和消亡。这些,就决定了“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老子》一书不仅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地位,在文学上也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6.《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因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而得名。墨子(前468---前376),名翟,相传墨翟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据记载墨翟早期曾“学儒者

之业,收孔子之术”,因不满“礼”之繁琐而令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的反对派。墨子出身于木工家庭被称为“贱人”,他的思想主张具有较多的平民的色彩。墨家的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在真理的原则上,墨家主张经验论。在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墨子》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在我国逻辑史、哲学史乃至科技史上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墨子》又称《墨辩》或《墨经》,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是墨子及其门徒后学在不同时期记录编纂而成。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经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7.“三表法”:是墨子的文论主张,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有独特贡献。墨子在《非命》中提出了著名的判断事物和写论文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里所谓“表”,即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所谓“本”“原”“用”即是判断事物真假的三条标准,也是写论文的三条标准。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文章要有历史依据、要重视现实证据、要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在墨子散文中都有丰富而生动的体现。

8.《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篇。它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而成。《论语》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宋儒把它和《大学》、《中庸》、以及《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是语录体,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它比较忠实的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适应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秩序的需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9.《荀子》:《荀子》一书为荀子所著。荀子,名况,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荀子为新兴地主阶级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荀子》一书全面地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他继承了孔孟的学说,但也有批判和创新。比如,他恪守儒家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以法家的思想和手段

来保证“礼”的推行。他还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而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为他重视教育 、重视法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他的理论能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显著特征,较好地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就其思想来说,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① 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西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自然界有它自身的规律,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他明确地指出迷信天命、相信鬼神是很危险的,并批评了卜蓍、求雨等作法是荒唐的,无用的。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进而提出“明天人之分”他认为自然有自然的职责,人有人的职责。而人的职责就是“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②进步的政治观。他主张“法后王”,即效法后世那些勇于改革的君主。反对“法先王”,反对那些死守先王治国之道的保守思想。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他的思想和理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10.《韩非子》:为韩非所著。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是荀子的学生,继承了荀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说,《韩非子》是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章甫:一种礼帽。2畴:同类3水:游泳4跂:提起脚后跟。5.砺:磨刀石6.攘:偷7.如:或。8.见:同“现”,使„„会见。9.齐:看齐。10.来:使动用法,使之来归附。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2.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6.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

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8.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10.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后面的问题。

1.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辨,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之月娄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木匮,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有卖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2.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回答: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翻译:现在的人,言谈、著述皆文辞优美,词藻华丽,君主看其著作,注意了文采,而忽略了它的内容。墨子的言谈、著作,发扬先王的治国之道,传播圣人的言论,以教化后人。如果修饰词藻,害怕人们专注文采,而忽略了内容,发生因文采而影响实用的情况,这与楚国人卖宝珠,秦国君主嫁女一样,所以墨子言辞质朴无华。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墨家主张语言质朴无华,反对“以文害用”的观点。

2.翻译:君子的为学,从耳朵听入,记在内心,布散在全身,表现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他就是小声说话,轻微的举动,都可以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小人的为学啊,从耳朵听进去,就从嘴巴说出去,从嘴巴到耳朵之间,仅仅四寸的距离罢了,怎么能让七尺身躯受益呢?古代为学的人是为了美化自己的身心,当今为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荀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圣人”,也就是能对以“礼”为核心的儒学融会

贯通并身体力行的人。所以日常的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对儒家的经典要潜心领会,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因之,他也批评了那种心绪浮躁,急于卖弄的错误的学习态度

1.简要说明先秦说理散文成熟的原因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繁荣,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换言之,也就是说现实向人们提出了这一要求,诸子散文的繁荣正是适应了这一现实需要。

(1)春秋战国之际,是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并走向全面确立的时代。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动乱之中。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都企图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用自己的面貌去改造世界,描绘自己改造世界的蓝图,这必然在整个社会的思想界引起广泛和激烈的争鸣。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繁荣,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

(2).士阶层的兴起

社会提出了上述的需要,也相应地提供了实现这种需要的条件,这就是士阶层的兴起和活跃。这些士凭借着他们的专长和才智,以其高明的政治眼光,敏锐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积极介入社会斗争,有的四处奔走,游说诸侯;有的“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3).由于现实的需要,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士得到了社会的尊重,给他们著书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就使他们能以更大的热情和自信心、更积极地去参与学术的争鸣和现实的斗争。这就使当时学说纷纭,学派林立,互相批判,互相吸收,思想活跃,人才辈出,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必然对促进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繁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从说理散文的纵向发展老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简单的语录体。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是谈话的片段甚至片言只语的记录,这当然不是成熟的说理文;第二个阶段,从语录体向专题说理文的过度。以《孟子》、《庄子》为代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章的篇幅加长,如《孟子》中已经出现了长篇的对话式的议论文;第三个阶段,成熟的说理文,这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形成了长篇的专题说理文,如荀子的《劝学》、《天论》,韩非子的《五蠹》等。这

些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手法丰富,技巧成熟。

3.简述《老子》在文学上的成就和特色。

(1).韵散结合,诗化散文。《老子》散文韵散结合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音节抑扬顿挫,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在一些章节中,老子还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民歌体进行说理,透出浓浓的诗歌的韵味

(2).反映现实,感情强烈。老子以“无为”、“不争”为处事原则,但却也寓含着作者对现实执着的关怀和极度的不满。他愤世以求真,疾俗以明道。他对当时的现实做了真实的反映和无情的揭露。他还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穷奢极欲。这些,都使他的诗化散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老子在阐明事理时,并非完全是抽象的玄谈,枯燥的议论,而是借助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对比使原本“微妙难识”的道家的思想通俗易懂,。他还能把抽象的道理和眼前常见的现象和事物联系起来,如南方多水,而居于其间的老子则将水作为他喻理达意的典型形象。在老子看来,水的品德是慷慨无私的,虽然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它谦恭、退让,自甘居于众人不争之地。虽无刚强之形却又无坚不摧。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在老子看来,水分明就是外形与内质相统一的完美性形象。

4,简谈《墨子》的文学特色。

总的来看,与《论语》、《老子》比较,《墨子》散文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虽还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已具备了论说文的雏形。而且还有如下的显著特点。

(1).《墨子》中的许多文章都具有论说文的多种显著特点。首先,《墨子》中的每篇论说文都有明确的标明议论中心的标题,而且结构完整,逻辑性也很强。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文章要说明的问题。其中如《非攻》分为上、中、下三篇,全面地表现了墨子对战争问题的态度和观点。《非攻上》全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紧紧地围绕一个核心展开议论,即侵略性战争的罪恶和不义。其次《墨子》一书,在论辩的技巧和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发展。一是注重逻辑推理,它不再像《论语》那样多作论断而不作论证。二是常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具体事例出发进行归纳推理或类比推理,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墨子的文论主张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有独特贡献。墨子在《非命》中提出了著名的判断事物和写论文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里所谓“表”,即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所谓“本”“原”“用”即是判断事物真假的三条标准,也是写论文的三条标准。就是文章要有历史依据、要重视现实证据、要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另外,他对论辩问题的原则、技巧和方法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说明,这些对后来说理论辩文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3).质朴的文风。《墨子》的语言非常质朴,它既不像孟子散文那样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也不像庄子散文那样汪洋恣肆、跌宕跳跃。墨家的思想,就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看法来说,它提倡质朴和实用,强调语言表达要有切实的内容,反对无益于实用的修饰与文采,甚至认为太富文采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客观的说,这个观点是有偏颇的,所以墨子的文章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但他对于文章的实用价值的强调还是要给以肯定的。

5.为什么《侍座章》被认为是通过记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典范?

《侍座章》通过孔子和弟子之间一番问志的简单的对答,孔子的平易温和、循循善诱;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小慎微;曾皙的洒脱独行、从容不迫而又极有教养的形象和风度,一下子展示无遗,而又情味盎然。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永久的回味。

6.简述韩非子在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韩非的散文和荀子一样,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有着独特的地位。

(1).由于韩非文章大讲特讲用法术威势治人,极力强调法令的重要性,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认为“明主”治国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刑”,“杀戮之谓刑”。他大讲特讲严刑峻法治国,主张对危害新兴地主阶级专治统治的各种社会势力都给以严厉打击,其文章直率陈辞,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以形成了冷峻峭拔的突出风格。

(2).韩非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锋犀利,论述细致条理明晰。比如《说难》中列举“进谏”的困难也有十五种之多。而其中仅“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一节,就以此为中心,分析了因此而招致祸患的种种可能有七、八种之多。谨严而冷峻,颇有警世之意。

(3).韩非的散文发展和丰富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其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广博、结构完整、构思精巧。如《五蠹》一文,是韩非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他以其进步的历史观为基调点,首先列举生动的事例说明古、今社会的重大变化,指出治国相应的也该“不期脩古,不法常可。”并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批评和嘲讽了那些复古守旧的治国观念。面对新的复杂的社会状况,要实行严厉的法治手段,“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迂腐的“仁义辩智”,“ 非所以持国也”,只有“施赏不迁,行诛无赦。”,各类社会成员才会真正的为国家尽力。“离法者罪”,“ 犯禁者诛”对那些危害国家利益,危害社会秩序的各种社会力量都要予以严厉的打击。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儒、侠、带剑者,患御者等五种社会势力就是危害新的社会秩序的“蠹虫”,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国家破亡,也是不足为怪的。文章中心突出,主线明确,内在逻辑关系紧密,手法娴熟,论证严密充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4).韩非散文的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论说事理,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运用寓言进行说理是先秦诸子们常用的手法,而且各有特色,就韩非的寓言来说,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对寓言运用的新发展。

7.说说《韩非子》寓言文学的特色。

《韩非子》的寓言文学具有显著而突出的特色

其一、就数量而言,《韩非子》著作中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位居诸子寓言之首。他对散见于各书和流传于民间的丰富的寓言故事做了系统性的收集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作,然后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形成了寓言专辑,他的《说林》及内、外《储说》就是这样的作品。

其二、就体制而言,韩非之前寓言的创作和运用基本是是零散的,而在韩非的文章中形成了巨大的寓言群,各群既有其中心思想,如红线贯穿,各个寓言又其相对的独立性。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其三、就取材而言,韩非的寓言故事多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生动、形象、寓意鲜明便于说理,更能令人信服。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郢书燕说”“ 卜妻为袴”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韩非子运用大量浅显生动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的表现了他的

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很多寓言故事因其内涵丰富,生动深刻而,如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 卜妻为袴”:“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其妻问曰:‘今袴何为?’夫曰‘象吾故袴’。妻因毁新,令如故袴。”韩非借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味守旧的人。

六.分析论述题。

1.《论语》的文学特色。

《论语》虽然是语录体,远非成熟的说理散文,但在文学上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1).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论语》在古代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论语》三言两语就可以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见义不为,无勇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这些文字既富有深邃的哲理,又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2).文字形象生动。《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深刻的道理如《公冶长》中孔子批评宰予:“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一些人的不可救药。

(3).浓厚的感情色彩。《论语》多为记言,谈的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但又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人物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孔子是一位感情丰富、坦诚直率的人,所喜所好所厌所恶,都情不自禁的流溢于言谈之中。孔门弟子中孔子最赏识是颜回,在《雍也》中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语》在简短的记言之中,却能充分突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这是《论语》突出的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证圣》篇中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2.论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荀子散文已从语录体发展为成熟的专题议论文,要而言之,有以下特点:

(1).荀子的散文已经非常注意谋篇布局,已具有结构严谨、体制成熟、篇幅宏伟、逻辑严密的特点。如荀子的《劝学》、《天论》都是具有以上特点的著名论文,也都成为荀子的代表作。《劝

学》以阐述荀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心,文章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其中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教育者自身的修养、教者的态度、学者的态度、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方法等等,使该文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经典性的文献。《天论》更是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荀子的散文论理深透,论证全面深入,论说雄辩,极富说服力。他的散文层层论述,步步深入,反复推论,绵密严谨,内在的逻辑性非常强。在选词用语上整齐简练,既长于说理,也不乏文采。语言通俗流畅,形象生动,辞采缤纷,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流畅,易于诵读,便于记忆,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荀子散文非常擅长运用比喻。运用比喻进行说理,可以说是先秦诸子常用的手法,但荀子对比喻的运用可以说是最为娴熟,最为出色,也最有特色。在荀子文章中,正喻、反喻、并列为喻,甚至铺排为喻,几乎随处可见。这既使文章形象生动,又使所讲之理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魅力。

第五章 孟子与《孟子》

一、填空

1. 现存《孟子》一书,共有七

2.”

3. 孟子把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发展为“仁义,并提出了“仁政”主张。

4.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孟子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思想。

5.继承孔子的礼乐学说,提出“性善论”的是

6.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主张 仁政 ,其代表《齐桓晋文之事章》主要就是阐述了这个思想。

7.“引人入彀”是

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 孟子 对诸侯之间不义之战的揭露。

9.“农家”主张“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10.“王顾左右而言他”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11.“缘木求鱼”出自《 《齐桓晋文之事章》 》。

12.孟子对 梁惠王 进行批评嘲讽时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13.孟子在《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中批判了农家家的主张

14.长于论辩与譬喻,气势充沛是《孟子》》散文重要的风格特征。

15.了不少对话式的长篇议论文。

二、名词解释

1.《孟子》:《孟子》一书,为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孟子,名轲,战国时代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接受并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孟子曾游说邹、任、齐、鲁、宋、梁(魏)等国,仕齐为卿数年,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孟列传》)”。书中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他把孔子“仁”的学说予以变革性的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和较为系统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必须为民治产,减轻租税,减轻刑罚,开展教育,他还竭力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之战,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此外,还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孔孟:孔子与孟子,孟子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接受并发展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以“孔孟”并称。孔子与孟子建立的思想体系也被称之为“孔孟之道”。

3.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中具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在《国语》、《左传》中就有这种思想的体现,孟子从他的 “仁政”学说出发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成为孟子思想的重要特征。孟子强调民的重要,认为民是政治的基础,他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他曾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梁惠王上》)。又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他还认为“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此出发他极力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要实行仁政。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甚至成为初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4.“性善论”:孟子为了为其“仁政”学说寻找根据,把实行“仁政”、“王道”说得简便易行,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天生都是善良的,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是非之心。统治者只要把他们这些与生俱来的“善心”拿出来用在老百姓身上就可以实行“仁政”和“王道”了。所以他把实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善心”上。齐宣王衅钟时“以羊易牛”,他认为这正是其恻隐之心的表现,只要把这种对牛的恻隐之心加以扩充,用在老百姓身上就可以实行“仁政”而王天下。显然,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的色彩,对当政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王道”与“霸道”:孟子认为,结束当时动乱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统一天下。但在统一天下的手段上他认为一个国君如果能实行仁政,使老百姓能不饥不寒,民心就会归附,地盘自然就会扩大,也就能统一天下,这也就是孟子津津乐道的“王道”。反之,他把诸侯们企图用武力兼并天下称之为“霸道”,并且他认为企图用“霸道”去统一天下是:“缘木求鱼”,是办不到的,是可笑的,甚至是危险的。所以,他极力主张“王道”而反对“霸道”。这在当时“天下方务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荀孟列传》)的情况下,这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学说受到冷落,自然是不足为怪的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赡:充足,足够。2. 爱:吝啬。3辟:开辟。莅:占据。.4. 老、幼皆意动用法。5. 若:你。6. 庠序:学校。7. 觳觫:发抖。8. 衣:穿,名词动用。9. 饔:早餐。飧:晚餐。这里都做动词用,即解决吃饭问题。10敏:聪明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以运于掌。 ..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7.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

9.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10.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回答:请简要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翻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治理国家,可以说是尽心了吧。河内发生灾害,我就把灾民迁移到河东地区,把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发生灾害,我同样这样做。我看了看邻国的的为政之道,还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我的老百姓为什么还没有增加呢?”孟子回答说;“王你好战,请允许我用打仗做比喻吧,咚咚咚战鼓一响,两军短兵相接,就有人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停了下来,有人逃了五十步停了下来,那个逃了五十步的人就讥笑逃了一百步的人是胆小鬼,你认为怎么样?”梁惠王说:“不行,他只是还没有逃到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王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也就别希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孟子曾对热衷于“霸道”的梁惠王说,你对老百姓实行“仁政”和“王道”,你的老百姓就会逐步增加,你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样你也会统一天下的。他做了一点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之后没有看到孟子所描述的实行“仁政”的美好景象,就对孟子的理论表示质疑,孟子则用这个比喻讽刺

了他对于“霸道”的痴迷,并再次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标准和要求,全面解决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那才仅仅是“王道”的开始啊。你的作为与真正的“王道”差的还远呢。

五、简答题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的论辩双方是谁?他们各自的论点是什么?

辩论的双方是孟子和农家的追随者陈相,“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那些贤者应该和老百姓一起耕种,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后再去从事治理天下的事情;孟子主张应该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不同的社会分工。

2.简要说明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民本思想。孟子强调民的重要,认为民是政治的基础,他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他曾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他还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要实行“仁政”,他认为必须为民治产,“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及。”帮助老百姓搞好生产。他还主张要减轻农民的负担,“省刑罚”、“罪人不孥”,即要减轻刑罚,不能随便杀人,更不能肆意株连犯罪者的子女等。老百姓冻饿死亡、妻离子散的责任应该由统治者来负,并主张对那些不仁不义的暴君可以流放,甚至可以诛杀。

3.简要说说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他把孔子“仁”的学说予以变革性的发展,提出了“仁政”学说,并有许许多多实施 “仁政”的具体要求,统治阶级要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教育,要以仁义之心对待老百姓。他认为一个国君如果能实行仁政,能作到这些,使老百姓能不饥不寒,民心就会归附,就能统一天下,这也就是孟子津津乐道的“王道”。此外,他还从“仁政”说出发,竭力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之战,他多次揭露这种战争带给社会,带给人民的灾难和不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六、简析题

1.试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的论辩特色。

首先是手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该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孟子不动声色只是不断地给对方提问题,询问农家的领袖人物许行的衣食、日常用具以及生产工具是不是都是自己生产的?

一直问得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许多东西都是用粮食换来的,这就等于是承认了交换的合理性,让对方暴露了自己理论的缺陷之后,孟子才给以严厉地批评和责问,并指出不同的人是应该有不同的社会分工的。第二部分,文章集中的运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那些上古的圣贤们或为治理洪水而操劳,或为民生而奔波,或为教育老百姓而费心,整天忙于天下的大事,他们是没有时间去耕种的,要求他们去耕种是不尽情理的。论据充分实在,极富说服力,不容对方辩驳。第三部分则是转向批评陈相背叛师教的错误做法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陈相的做法与孔门弟子对孔子的态度进行对比,指斥其做法的错误。最后,当陈相还寻找理由为“农家”学说做最后的辩解时,孟子穷追猛打,不给对方的错误主张留下丝毫的余地,终使对方无言以辩,出色的体现了孟子长于辩论的特点。

其次,这篇文章也表现出孟子散文感情强烈,富于气势的特点,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列举证据时理直气壮,多次使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时而严词批评,时而辛辣嘲讽,都体现出孟子散文感情强烈,以气致胜的特点。

再次,孟子还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的手法,如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来比喻人往高处走,应该越学越好。又用“下于乔木,迁于幽谷”比喻陈相的越学越坏。使文章形象生动,读来引人入胜,富于说服力。

2. 试析《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另一篇代表性的作品。这是孟子向齐宣王宣传“仁政”、“王道”学说的一次谈话的记录。该文同样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辩论艺术。

首先,该文表现了他丰富而灵活的辩论技巧。孟子知道要使热衷于“霸道”的齐宣王接受“仁政”、“王道”学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就表现地非常耐心,面对齐宣王让他谈“霸道”的要求,他委婉的、巧妙的予以拒绝。再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对“王道”的谈论。然后用实行“王道”的美妙前景吸引齐宣王,再抓住一件“以羊易牛”的事情大做文章,赞美齐宣王也是天生就具有“仁义”之心的,连一个要被宰掉的牛都是那样的同情,他只要把这种对牛的同情之心用到老百姓身上就可以实行“仁政”和“王道”了。使热衷于“霸道”的齐宣王终于与孟子拉近了思想情感上的距离,也对“仁政”、“王道”发生了兴趣。可以看出,孟子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但后面孟子为了打

破他对“霸道”的痴迷,就改变语气和手法,加强火力,时而指出他追求“大欲”是拿自己的臣民百姓去送死,时而讽刺他追求“霸道”的方法是“缘木求鱼”,愚蠢至极。手法之灵活多变,令人叹服。

其次,文中大量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比如,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支”来说明“不能”和“不为”,用“邹与楚战”说明齐宣王要以少敌多必遭惨败的后果,用“缘木求鱼”来说明以“霸道”求“大欲”的可笑和错误。等等。 再次,这篇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在孟子散文中也是很突出的。此外,语言通俗,生动流畅,富于吸引力和鼓动性也是其突出的特色。

3.试论孟子散文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文章较之《论语》,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少对话式的长篇议论文,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桓晋文之事章》等,而且在艺术技巧上更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势磅礴,长于辩论,具有雄辩家的气概,亦即“以气致胜”的特点。孟子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过“说大人,则藐之,无视其巍巍然”,他这种傲然儒者的气派、鲜明的个性、非常自信和自负的心理,都具有一种居高临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以气致胜的特点。他非常善于辩论。论辩自如,灵活多变,时而循循善诱,使对方不便于断然拒绝;时而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对方无言答辩,只好同意他的观点。孟子散文的善辩有多方面的表现,尤为精彩的是,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使对方陷入理论的矛盾之中而尴尬万状。

(2)善于运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论辩是非,也是孟子散文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人作过统计,以古例今的材料不算,在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用比喻进行论证的,就达六十一篇之多。其中的许多比喻用的十分精彩,例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梁惠王和那些完全没实行“仁政”的君主们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辛辣的讽刺了那个自以为尽到了治国责任的梁惠王。其它如用“攘鸡”的故事来比喻那些明知错了寻找借口,坚持错误的荒唐行为等等,孟子运用这些寓言或故事来做比喻,来陈说事理,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他的散文形象、生动、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3)语言流畅明快、风趣幽默,也是孟子散文明显的特色

战国中期,不管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孟子》一书是根据对孟子的言论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它既保留了当时口语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书面语言发展的新成就,体现了通俗、晓畅、形象、生动的特点。但同时它又是精炼简约,警策动人,寥寥数语,便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深刻的道理。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格言。语言上他还善于铺排,或排比、或对比,都一气贯下,使文章富于力量,富于气势。这些都使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中有很突出的特色和地位,对后世散文的写作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六章 庄周与《庄子》

一、填空:

1.《庄子》一书共33篇,分为内篇,杂篇。七、十五、十一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庄子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3.

4. 庄子 的散文被人们称之为“诸子之冠”;

5.庄子深受 楚 文化的影响,又是一个富于惊人的想象力的文学家,

6..《逍遥游》表达了作者对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追求。

7.“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的形象出自于 《庄子·逍遥游》 。

8.。

9.“东海若”是《中的人物。

10.“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是 庄子 对那种无公理、无是非的强权政治的无情抨击。

11.庄子在文章中使用大量寓言进行说理。

12.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是对 庄子

散文的评价。

13.先秦说论文中,最有文学价值,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庄子》。

1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提倡无为而不为。

二、名词解释

1.《庄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著书五十二篇。司马迁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晋代郭象为之作注。郭注《庄子》为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庄子》一书。后人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出自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庄子》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刻的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也表现出他鲜明的个性。

庄子的文章,气派浩大,取材非常广泛,无论一事一物,到了他的笔下,都写得富有色彩,富有生气,情趣横生,笔墨纵横,变幻莫测。有时采用意旨深刻的寓言,有时又用尖刻辛辣的讽刺,有时谨严,有时轻松、幽默有趣,处处引人入胜。在先秦诸子中,以文学成就而言,是人们公认的成就最高的

2.“齐物论”:庄子基本的哲学观点之一,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从属于“道”,都是一样的。在著名的《齐物论》中,他就此做了生动的阐释,他从相对主义出发,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认为大小、长短、贵贱、寿夭、得失、是非等等都是一样的。他甚至认为生和死都是一样的,他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而是“箕踞鼓盆而歌”。这受到了他的好友惠施的批评,他却认为他的妻子是随着“道”的运行而永远存在的,“生”或者“死”只不过是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有名”和“无名”、“有功”与“无功”、贫穷与富贵、长寿与短命就都是一样的。因此,就没有必要趋追求这个而躲避那个。那么,人们面对这些就该采取“顺乎自然”、“无为”的态度,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也是庄子为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寻找的哲学依据。

3.“逍遥游”:“逍遥游”即逍遥至乐的“绝对自由”。《逍遥游》一文就表达了庄子对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追求。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生都是“有待”的,都受到别的东西的约束和制约,是不自由的。而他却偏偏要摆脱一切束缚,去追求“无待”的境界,即“逍遥游”的境界。他并且认为这是可以追求到的,从“有待”通向“无待”的桥梁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就可以达到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也是庄子给自己营造的一种虚

幻的精神王国。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知:同智。比:符合。征:信,取信。2. 莽苍:指郊外。3.胠箧:打开箱子4. 文章:文采5.龟:通皲,裂开.6. .胶:胶着,粘在一起7. 抢:撞碰。控:跌落。8.道:同“导”,循着。9怒:奋力。10.旋:回转。11.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方,道。12,释:放下。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2.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

3.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

4.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

5.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

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7.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8.依乎无理,批大谷阝,道大窦,因其固然。 .

9.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10.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

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2,庖丁释刀对曰 .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许由回答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无事,如果取代你的位置,那么我是贪图虚名吗?虚名不过是实体的附属物罢了。难道我就是这些人的附属物吗?鹪鹩在深林之中筑巢窝,只需一个

树枝就足够了;偃鼠饮河水,喝饱肚子罢了。算了吧,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子不作烹饪之事,负责祭祀的人也不会超越自己的职责去替他做。”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庄子借许由之口表达了道家对名的看法,他把儒生们看得高于一切的名看做是实体的影子或附属物,也就是说你要追求名,就得追随别人,失掉自我。同时,也认为对道家来说名是没有用的。他是不会要这些东西的。

五、简答题

1..简述《逍遥游》一文的思想内容。

“逍遥游”即逍遥至乐的“绝对自由”。《逍遥游》一文就表达了庄子对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的追求。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生都是“有待”的,都受到别的东西的约束和制约,是不自由的。像 “其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也是不自由的,没有扶摇而上的大风它也是无法飞行的。而他却偏偏要摆脱一切束缚,去追求“无待”的境界,即“逍遥游”的境界。他并且认为这是可以追求到的,从“有待”通向“无待”的桥梁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就可以达到对绝对自由的境界。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在那个“昏上乱相”的黑暗时代追求功、名实在是知识分子精神痛苦的根源,也表现了庄子摆脱名利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观。

2.说说你对庄子提出的“无为”、“顺乎自然”的理解。

庄子提出的“无为”、“顺乎自然”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在人生观上可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包含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着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时代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奈。庄子提出的 “无为”、“顺乎自然”,在世界观上,自然观上应该是伟大的,它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包含了对那些朦胧的意识到的自然规律的尊重。

3.《庄子·天下篇》说庄子之文:“皆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确概括了庄子之文那种迥异于其它诸子之文的表现手法,不管是他的寓言,还是比喻,基本上都是超现实的幻想和奇想,但这些所谓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中却包涵了作者的真情真性,反映了作者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包涵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也包涵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批判。这些寓言和比喻非常出色,情致意境非常优美,意蕴非常深

刻,耐人体悟。

4,简要说说庄子散文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庄子》的语言艺术成就极高,这首先表现在其语汇丰富,造语新奇,文辞富丽、生动优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到了庄子笔下,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如《养生主》中,宰牛那种危险、繁重、血腥的劳动,也被描写得那么生动优美。《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蜩、学鸠、五石之瓠无不情趣盎然。他还刻意追求语言的新奇精警,如《齐物论》中那段写大风的文字,大量运用比喻,大肆进行铺排,进行穷形极态的描写。其次,《庄子》的散文韵散结合,语言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庄子》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气派浩大而又富于变化,诚如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5.司马迁说他:“著书十余万言......以诋訿孔子之徒......用剽剥儒墨......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这段话说明了庄子的批判精神、鲜明的个性特色以及与当政者的尖锐对立。

6.《秋水》中“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河伯见到大海的气势后幡然而悟,也由此引出了北海若的一番宏论。北海若在讲了天地、四海、中国、人类之“大与小”的辩论关系后,说“五帝之续连统治的,三王之无休争夺的,仁人们所忧患的,贤才们所操劳的,全都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而伯夷辞让它是为了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是在示渊博,这大概也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负吧!这不就像你先前看到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这里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事物并无大小、多少、贵贱、是非之分,人和人的一切活动在天地宇宙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自己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须自负,也无须自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一切都应该顺乎自然而采取无为的态度,不必为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然赋予的本性。

六、分析论述题:

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的文章,气派浩大,取材广泛,情趣横生,引人入胜,成就卓著

(1).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和比喻

《庄子》一书,几乎随处都是寓言和比喻,前人说“《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史记》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庄子借助他精心塑造的这个高度畸形、高度残缺者的形象,既表现了“无用才是大用”的思想,也表现了绝圣弃智的思想。又如《应帝王》中的“混沌凿窍”以此来说明违背自然之道会受到惩罚,好心未必就会干出好事。再如“蜗角触蛮”,辛辣地讽刺了诸侯们之间的不义之战,也揭露了这些诸侯们的残暴,贪婪和可笑。在这些优美动人的寓言里,虽然似乎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却恰当地表现了他的真情真性和对现实世界的无情批判,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比喻的运用而言,如《齐物论》中那段写大风的文字,大量运用比喻,大肆进行铺排,进行穷形极态的描写。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又是一个富于惊人的想象力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寓言里,浪漫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形成其非常突出的特色。在《秋水》篇的开头,就以寥寥几笔,写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雄奇景象。《外物》篇中的“任公子垂钓”也是庄子笔下的著名寓言,任公子垂钓用的鱼饵竟然是五十头公牛,他“蹲于会稽,投竿东海”,一年之后大鱼上钩,大鱼在挣扎时,“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牟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到大鱼之后将它腊制,几乎半个天下的人都可以“饱食此鱼”。其它如《徐无鬼》中的“匠石运斤”、《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等等,更是绝妙而动人心魄。这些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震人心魄,表现出他惊人的想象、夸张、和渲染的能力,体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3).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极高,这首先表现在其语汇丰富,造语新奇,文辞富丽、生动优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到了庄子笔下,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如《养生主》中,宰牛那种危险、繁重、血腥的劳动,也被描写得那么生动优美。《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蜩、学鸠、五石之瓠无不情趣盎然。《庄子》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气派浩

大而又富于变化,诚如鲁迅先生所云:“其文则汪洋闢闔,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语言节奏鲜明,喜用韵语,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散文的语言成就还表现在其语言感情充沛,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作者活脱脱的个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马叙伦称其“辞趣华深,度越晚周诸子”;郭沫若称他有“古今独步的文笔”,

2.简谈庄子的批判精神。

庄子生活在社会斗争极其复杂、极其尖锐的社会变化时期,也是社会斗争最残忍、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时期,斗争的双方“道德沦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时期,庄子着眼于此,认为这种斗争是人间一切不幸的根源,因而对这场斗争给予了彻底的否定。他不仅否定这场斗争,他还否定儒家,否定儒家的礼乐制度,否定儒家的圣人,他认为“圣人出而大盗起”,并进而否定“知识”,否定“智慧”, 提出“绝圣弃智”,当然,他所否定的这种“知识”和 “智慧”,应该是有所指向的。也就是说庄子认为,是那些“圣人”运用知识和智慧做当权者的帮凶把天下搞得一塌糊涂。

他还对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种种丑恶虚伪的东西给予了极其猛烈的批判和讽刺。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个“昏上乱相”的社会,即君主一个个昏聩无能,囯相们一个个胡作非为,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他还认为“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更是对当时那种无公理、无是非的强权政治的无情抨击。

他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宣扬礼乐仁义的本质。如著名的寓言“盗亦有道”。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儒家提倡的那些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为强盗服务的。

在《杂·外物》中,“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对儒家之徒的虚伪性则做了极为深刻地揭露,那些大大小小的儒生们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温文尔雅,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人世间最卑鄙的勾当,而就连盗墓时也不失其儒雅守礼之风度,真是把那些虚伪的儒家之徒揭露的入木三分。他蔑视高官厚禄,蔑视名利之徒,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相位之尊,在庄子眼中也不过是一只死老鼠而已。他蔑视名门富贵,拒绝过楚威王的迎聘。庄子的批判精神,反抗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后世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更为深刻。

3.从《逍遥游》看《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陈说事理

《庄子》一书,几乎随处都是寓言和比喻,前人说“《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史记》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即以《逍遥游》为例,一篇之中,出色的寓言就有“鲲鹏变化遨游”、“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五石之瓠”,“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不龟人之药”等等近十则寓言,借用这些寓言,生动、风趣、深刻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就比喻的运用而言,仅第一个自然段中,就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以大鹏高飞为喻,以野马尘埃为喻,以目视天空为喻,以水载物为喻,以风负翼为喻,以蜩与学鸠为喻,以不同距离的旅游为喻,以朝菌蟪蛄为喻,以冥灵大椿为喻等等。

(2).夸张浪漫的主义特色

庄子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又是一个富于惊人的想象力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寓言里,浪漫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形成其非常突出的特色。如《逍遥游》一开头就以极富想象力的夸张性的笔力写了天地之间十分开阔的意境和大鹏变化遨游的壮观景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长,不知其几千里”,它竟然还可以“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它的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它能够“水击三千里”,可以乘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在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和描述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震撼。尤其是“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的塑造,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给读者以无比浪漫而美妙的艺术的享受。

(3).精妙风趣的语言艺术

其语言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其语汇丰富,造语新奇,文辞富丽、生动优美,天地间的一切东西,到了庄子笔下,都被描绘得情趣盎然。《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蜩、学鸠、“五石之瓠”无不情趣盎然。他还刻意追求语言的新奇精警,其中如“肩吾问于连叔”的那段对话,形象、风趣、幽默、辛辣人物个性鲜明而张扬,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得力于他精妙的描写、生动的叙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大量运用比喻,大肆进行铺排,进行穷形极态的描写。再如,通过 “尧让天下与许由”的那段对话把儒家的圣人贬损的是那样的猥琐而低三下四,把隐士许由表现地洒脱而个性,从而也形象地表现了道家蔑视功名利禄的情怀和处世态度。


相关内容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 一. 填空 1. 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尚书 >. 2. <左传>在体例上属 编年 体. 3. 道家的创始人是 老子 . 4. <战国策>的编辑整理者是西汉的 刘向 . 5. "兼爱"."非攻 ...

  • 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考点集锦 第一编: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神话的定义: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化身"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故事). ...

  • 先秦叙事散文文学常识
  •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 第一节从 ...

  • 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学设计
  • 17.公 输 [教材分析]: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 ...

  •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
  •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 第一章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2. 能够反映出我国散文萌芽状态的还有它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发展. 3.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4. <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 ...

  • 北京语言大学2015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2 答案
  • 北语15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2 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以下不属于韩愈散文艺术风格的是( ) A. 追求创新而有所失正 B. 层见叠出,怪奇出新 C. 拔天倚地,气势逼人 D. 滔滔雄辩,闳中肆外 正确答案:A 2. "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 ...

  •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3."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4.<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

  • 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 17 公 输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