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1999年3月            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Mar11999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李文浩         叶岱夫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 广州 510275) (惠州大学地理系 惠州 516015)   

【摘 要】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并设计了一些所谓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模型。然而笔者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的数据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检验发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不相关,从而为中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为何效果不佳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文章对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作了粗浅的探讨,并指出货币紧缩政策不是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良方,加速经济转型,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唯一可行的手段。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 货币紧缩

第一部分:。与此同时,由于改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连续三次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如今,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少学者认为,防治通货膨胀必须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然而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单纯是货币问题,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单纯依靠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甚至可能损害经济增长。

  一、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1978—1995年货币供给(含M0、M1、M2)与通货膨胀(以零售物价上升幅度表示)的数据进行回归。一般认为十几个年度的两项指标直接回归的相关系数小于015,

则认为两指标不相关;处于015与017之间,认为弱相关;若相关系数大于017,则认为显著相关。

考虑到从货币供给增加到引发通货膨胀有一滞后期,这一滞后期一般在半年到一年,所以对比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的相关分析有必要选择两个不同的对比期:(1)选在同一年度,即分析当年货币供给变化与本年度物价指数的相关性;(2)选在上下两个年度,即分析当年货币供给变化与下年度物价指数的相关性。如果对以上两个对比期进行的相关分析所得到的相关系数均足够小,则可以认为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上升幅度不相关。

(一)M0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见表一)

收稿日期:1998-07-06

25

第19卷李文浩 叶岱夫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1、M0增长率与零售物价指数当年数据的关系

经测算,表一中的M0与零售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003,这说明在不考虑滞后期的条件下,M0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不相关。直接观察表一中的数据也可得出类似结论,如1979—1995年间,M0与零售物价指数呈正相关的有9年,负相关的有7年,二者无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2、当年M0变动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变动的相关性

经测算,表一中的当年M0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301,这说明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滞后期的情况下,M0与零售物价指数的上升幅度仍然不相关。观察表一中的有关数据也可得出同样结论,如1984年M0增长率达4915%,为历年最高水平,而1985年零售物价指数仅上升818%,接近平均水平;而1987年M0增长率仅为1914%,处于较低水平,而1988年物价上涨了1815%,为仅次于1994年2117%的第二峰值。

(二)货币供给M1、M2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1、M1、M2增长率与当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表一中M1、M2增长率均较大的年代是1984、1987、1992年,M2在1980及1994年也有较大增长,然而1984、1987、1992三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仅上涨218%、713%、514%,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993年M1、M2均平缓增长,而该年物价上涨竟高达131;1989年M1、M2增长率明显偏低,而该年物价上涨竟高达,货币供给M1、M2,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1139和01098,。

2、M1、M01202,M2当年增01103,这表明货币供给M1、M2的增减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不相关。如表一中1991年M1、M2增长率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1992年物价上涨仅为514%,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表一:1978—1995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单位:%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GNP[***********][**************]19PRE[***********][1**********]3M0NA[***********][***********]619016138M1NA[***********][***********]616835102M2NA[***********][***********]9128241230-GNP1-GNP2-GNPNA[***********][1**********]-[1**********]49NA[***********][***********]824113NA[***********][***********]181313326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48-[***********][**************]-[***********][1**********]1

[**************]27  表一说明:GNP为GNP相对上年增长率,PRE为零售物价指数,M0、M1、M2均为货

币供给增长率,文中运用的这些指标亦为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数据计算得出

  二、货币供给超经济增长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增多不是物价上涨的决定因素致通货膨胀的原动力。以下笔者仍以表一数据为例,量(M0—GNP)(M1—GNP)(M2GNP题,1M00—P(M1—GNP)(M2—GNP)与当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21,01231,01065,可以认为从当年数据来看,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相关。

2、M0、M1、M2的超经济增长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经测算,(M0—GNP)(M1—GNP)(M2—GNP)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88,01056,01002,可以认为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与下年物价上涨不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动力。综合上述两点可知,近十几年来货币供给的变化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的增加不是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然而不少学者都把货币供给过多作为近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受以下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新数量论影响太深。根据“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教条,认为只要出现通货膨胀,那一定是货币发行过量所致,而把非货币因素的物价上涨排除在通货膨胀概念之外。事实上,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体制上的原因。根据有关人士分析,1979—1986年全国物价总指数上升3518%,其中国家有计划调整和放开价格,大约影响物价上升的23%—26%,其他非计划因素影响10%—13%,如果把这一非计划部分作为货币过量发行影响上涨的原因,那么,货币因素平均每年影响市场物价水平上升约1%左右。可见,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货币因素。

其次,忽视了货币化进程的影响。过去我们总认为,如果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尤其忽视了货币化进程的影响。

27

第19卷李文浩 叶岱夫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中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幅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根据统计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发展中国家,1980—1985年广义货币(M2)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819%,而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318%,货币增长率高出GNP增长1511%,即使是美国这样的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供给增长率几乎每年都大于GNP增长率。我认为货币的正常超前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进程中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引起的,具体如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领域的扩大,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商品附加值的增大,以及货币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预付性支出等,因此不应该把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看成通涨的直接原因,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部分: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教训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四平八稳呈现出抑制型通货膨胀的特征,那时的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问题没有研究的激情。1978年以来,我国连续三次出现的高通货膨胀使反通涨的研究成为热点。政府根据“紧缩银根是反通涨的第一法宝”来治理通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同一个人的肉瘤从右手移到左手一样,治理通涨的成绩不如人意。如对1988年的1815%的高物价上涨,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M0从1988年的4617%增长率降至918%,M1从1988年的2116%降至517%,然而通涨未得到明显的抑制,年仍处于1718%的高位,尽管1990年迅速降至211%,。GNP增长率不到6%,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直到1992针对1993、1994、1995,,如M0三,8,年通涨已降至6%,成功地实现了,。据劳动部快报,1997年全国企业职工,比1996年增长41%,由此可见货币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约有5213%的专家认为我国城镇失业率在8%以上,其中有25%的人还认为实际失业率在10%以上(北大宏观组,1998)。而且许多企业产品销售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内贸部的调查表明,1997年第二季度主要商品销售困难,在调查的613种商品中,供给过度的占3118%(北大宏观组,1998)。面对1985年的高通涨,政府并未采取紧缩措施,结果通涨在1986、1987年也有下降。可见政府紧缩货币与否,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效果不显著,而紧缩政策往往伴随经济增长率的下滑。

由于我们从理论上、实践上认识到我国近十几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不是货币供给过多,紧缩政策不符合“对症原则”,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或那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呢?

第三部分: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各国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从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的、自然的、政治的、财政的、金融的、价格制度的、生产的、流通的、分配的诸方面因素都可能成为它的促生原因。在制度、自然以及政治等因素稳定不变的条件下,我们似乎有理由从财政、金融等政策失当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原因。但如果制度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过渡或变化状态,那么我们也必须将制度变革的影响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以分析,对通货膨胀进行多维的考察。尤其是曾实行过严格价格管制制度,市场机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因素对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有着十分重要的28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影响。

我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前有抑制的通货膨胀,这对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时价格上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深究我国的通涨问题,可以发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因素。

由于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其获利程度是不同的,各利益集团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别也很不相同。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及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薪阶层与收入多元化阶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等等。特别是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同时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各阶层所得利益差别扩大,各种矛盾有加剧的趋势,而利益攀比机制始终存在。如1994年我国城市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年均收入为8600元,而国有经济部门仅为5440元,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有强烈的加薪倾向,由于预算约束软化,他们增进福利的要求总能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这更刺激了工作较辛苦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加薪的要求,于是工资成本螺旋上涨。由于体制的原因,成本推进成为通涨形成的重要因素。

改革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对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因所获改革利益不同而给予补偿,从而缓解不同利益集团在改革过程中的冲突、摩擦和矛盾。这种补偿从那里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曾带来巨额的货币发行收入,这笔收入对体制改革起到一种补贴作用。但1992,情况发生了变化,币化而引起的货币发行收入相对减少。,,益趋向均等,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经济转,,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明显,体制,,可用于体制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入却远远不够,出现了非同步现象。

面对各利益主体矛盾的压力,政府不能视而不见,只能以继续扩大贷款的方式来进行利益补偿,这是经济转型中一种扭曲的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在财政体制功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货币发行收入已趋向减少,其份额相对下降时,扩大贷款只能依靠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入,这必然增加货币供应。这时,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变化不大,由此引起的超量货币供应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但作为一种体制改革的利益补偿方式,又不得不为之,政府每每也处于两难的痛苦抉择中。而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巨大工程远未竣工,在国有企业中根本没有硬化财产和预算约束,于是形成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突出问题。经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理论含义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体系中经营亏损,产成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为了防止过多工人失业和工资水平过低,政府利用国家银行以低利率贷款予以支持;但低利率贷款并没有根本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反而刺激企业更大的贷款需求。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迫使国家银行给予过多的低利率贷款,另一方面这些资金未能有效率的利用,从这些企业漏出形成“资金陷阱”,进而造成通货膨胀。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非国有经济比例逐渐加大,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成功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减慢,但并未出现严重滑坡,重要的原因是非国有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据统计,到1996年年末,全国银行贷款总额中,贷给国有经济的占87%左右,而贷给非国有经

29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影响。

我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前有抑制的通货膨胀,这对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时价格上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深究我国的通涨问题,可以发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因素。

由于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其获利程度是不同的,各利益集团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别也很不相同。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及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薪阶层与收入多元化阶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等等。特别是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同时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各阶层所得利益差别扩大,各种矛盾有加剧的趋势,而利益攀比机制始终存在。如1994年我国城市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年均收入为8600元,而国有经济部门仅为5440元,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有强烈的加薪倾向,由于预算约束软化,他们增进福利的要求总能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这更刺激了工作较辛苦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加薪的要求,于是工资成本螺旋上涨。由于体制的原因,成本推进成为通涨形成的重要因素。

改革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对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因所获改革利益不同而给予补偿,从而缓解不同利益集团在改革过程中的冲突、摩擦和矛盾。这种补偿从那里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曾带来巨额的货币发行收入,这笔收入对体制改革起到一种补贴作用。但1992,情况发生了变化,币化而引起的货币发行收入相对减少。,,益趋向均等,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经济转,,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明显,体制,,可用于体制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入却远远不够,出现了非同步现象。

面对各利益主体矛盾的压力,政府不能视而不见,只能以继续扩大贷款的方式来进行利益补偿,这是经济转型中一种扭曲的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在财政体制功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货币发行收入已趋向减少,其份额相对下降时,扩大贷款只能依靠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入,这必然增加货币供应。这时,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变化不大,由此引起的超量货币供应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但作为一种体制改革的利益补偿方式,又不得不为之,政府每每也处于两难的痛苦抉择中。而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巨大工程远未竣工,在国有企业中根本没有硬化财产和预算约束,于是形成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突出问题。经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理论含义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体系中经营亏损,产成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为了防止过多工人失业和工资水平过低,政府利用国家银行以低利率贷款予以支持;但低利率贷款并没有根本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反而刺激企业更大的贷款需求。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迫使国家银行给予过多的低利率贷款,另一方面这些资金未能有效率的利用,从这些企业漏出形成“资金陷阱”,进而造成通货膨胀。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非国有经济比例逐渐加大,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成功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减慢,但并未出现严重滑坡,重要的原因是非国有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据统计,到1996年年末,全国银行贷款总额中,贷给国有经济的占87%左右,而贷给非国有经

29

第19卷李文浩 叶岱夫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济的不到13%。但非国有经济却创造了GDP的总量的63%以上,而且吸收了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减轻了失业。非国有经济取得这样的成果,其原因是非国有经济约束硬化,资金使用效率高。经济“软着陆”的实现非国有经济功不可没,如果不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非国有经济(其资源配置基本以市场为主体)空前活跃,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代价会更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因素,处于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软预算约束普遍存在,进而通过“倒逼”机制和“资金陷阱”等诱发通货膨胀,可以说货币只是一个桥梁,而不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当然,近年来国际储备的剧增也给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治理通涨不宜仅采用紧缩政策,而应该加速经济转型的进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尤其要对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动大手术,继续因地制宜地发展非国有经济,唯有如此才能治本。

参考文献:

1、易纲(YiGang)(1991),“TheMonetizationProcessinChinaduringTheEconomicReform”,ChinaEconomicReview,Vo112,No.1,pp.75-95

2、樊纲:《当前宏观经济的焦点问题与政策分析》,《经济研究》,年2期

3、韩文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研究》,,4、侯庆国:《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和趋势》,年25、沈坤荣:,,16,《经济研究》,1998年4期7、《年经济形式分析及1998年趋势展望》,《城市金融论坛》,8、高海印:《我国通货膨胀决定因素分析》,《统计与预测》,1998年3期

(责任编辑:王 怡)

30

1999年3月            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Mar11999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李文浩         叶岱夫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 广州 510275) (惠州大学地理系 惠州 516015)   

【摘 要】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并设计了一些所谓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模型。然而笔者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的数据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检验发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不相关,从而为中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为何效果不佳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文章对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作了粗浅的探讨,并指出货币紧缩政策不是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良方,加速经济转型,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唯一可行的手段。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 货币紧缩

第一部分:。与此同时,由于改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连续三次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如今,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少学者认为,防治通货膨胀必须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然而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单纯是货币问题,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单纯依靠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甚至可能损害经济增长。

  一、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上升幅度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1978—1995年货币供给(含M0、M1、M2)与通货膨胀(以零售物价上升幅度表示)的数据进行回归。一般认为十几个年度的两项指标直接回归的相关系数小于015,

则认为两指标不相关;处于015与017之间,认为弱相关;若相关系数大于017,则认为显著相关。

考虑到从货币供给增加到引发通货膨胀有一滞后期,这一滞后期一般在半年到一年,所以对比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的相关分析有必要选择两个不同的对比期:(1)选在同一年度,即分析当年货币供给变化与本年度物价指数的相关性;(2)选在上下两个年度,即分析当年货币供给变化与下年度物价指数的相关性。如果对以上两个对比期进行的相关分析所得到的相关系数均足够小,则可以认为货币供给与物价指数上升幅度不相关。

(一)M0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见表一)

收稿日期:1998-07-06

25

第19卷李文浩 叶岱夫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1、M0增长率与零售物价指数当年数据的关系

经测算,表一中的M0与零售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003,这说明在不考虑滞后期的条件下,M0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不相关。直接观察表一中的数据也可得出类似结论,如1979—1995年间,M0与零售物价指数呈正相关的有9年,负相关的有7年,二者无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2、当年M0变动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变动的相关性

经测算,表一中的当年M0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301,这说明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滞后期的情况下,M0与零售物价指数的上升幅度仍然不相关。观察表一中的有关数据也可得出同样结论,如1984年M0增长率达4915%,为历年最高水平,而1985年零售物价指数仅上升818%,接近平均水平;而1987年M0增长率仅为1914%,处于较低水平,而1988年物价上涨了1815%,为仅次于1994年2117%的第二峰值。

(二)货币供给M1、M2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1、M1、M2增长率与当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表一中M1、M2增长率均较大的年代是1984、1987、1992年,M2在1980及1994年也有较大增长,然而1984、1987、1992三年的零售物价指数仅上涨218%、713%、514%,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993年M1、M2均平缓增长,而该年物价上涨竟高达131;1989年M1、M2增长率明显偏低,而该年物价上涨竟高达,货币供给M1、M2,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1139和01098,。

2、M1、M01202,M2当年增01103,这表明货币供给M1、M2的增减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不相关。如表一中1991年M1、M2增长率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1992年物价上涨仅为514%,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表一:1978—1995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单位:%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GNP[***********][**************]19PRE[***********][1**********]3M0NA[***********][***********]619016138M1NA[***********][***********]616835102M2NA[***********][***********]9128241230-GNP1-GNP2-GNPNA[***********][1**********]-[1**********]49NA[***********][***********]824113NA[***********][***********]181313326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48-[***********][**************]-[***********][1**********]1

[**************]27  表一说明:GNP为GNP相对上年增长率,PRE为零售物价指数,M0、M1、M2均为货

币供给增长率,文中运用的这些指标亦为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数据计算得出

  二、货币供给超经济增长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增多不是物价上涨的决定因素致通货膨胀的原动力。以下笔者仍以表一数据为例,量(M0—GNP)(M1—GNP)(M2GNP题,1M00—P(M1—GNP)(M2—GNP)与当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21,01231,01065,可以认为从当年数据来看,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相关。

2、M0、M1、M2的超经济增长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关系

经测算,(M0—GNP)(M1—GNP)(M2—GNP)与下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88,01056,01002,可以认为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与下年物价上涨不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动力。综合上述两点可知,近十几年来货币供给的变化与零售物价指数上升幅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的增加不是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然而不少学者都把货币供给过多作为近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受以下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新数量论影响太深。根据“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教条,认为只要出现通货膨胀,那一定是货币发行过量所致,而把非货币因素的物价上涨排除在通货膨胀概念之外。事实上,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体制上的原因。根据有关人士分析,1979—1986年全国物价总指数上升3518%,其中国家有计划调整和放开价格,大约影响物价上升的23%—26%,其他非计划因素影响10%—13%,如果把这一非计划部分作为货币过量发行影响上涨的原因,那么,货币因素平均每年影响市场物价水平上升约1%左右。可见,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货币因素。

其次,忽视了货币化进程的影响。过去我们总认为,如果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尤其忽视了货币化进程的影响。

27

第19卷李文浩 叶岱夫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

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中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幅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根据统计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发展中国家,1980—1985年广义货币(M2)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819%,而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318%,货币增长率高出GNP增长1511%,即使是美国这样的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供给增长率几乎每年都大于GNP增长率。我认为货币的正常超前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进程中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引起的,具体如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领域的扩大,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商品附加值的增大,以及货币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预付性支出等,因此不应该把货币供给的超经济增长看成通涨的直接原因,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部分: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及教训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四平八稳呈现出抑制型通货膨胀的特征,那时的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问题没有研究的激情。1978年以来,我国连续三次出现的高通货膨胀使反通涨的研究成为热点。政府根据“紧缩银根是反通涨的第一法宝”来治理通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同一个人的肉瘤从右手移到左手一样,治理通涨的成绩不如人意。如对1988年的1815%的高物价上涨,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M0从1988年的4617%增长率降至918%,M1从1988年的2116%降至517%,然而通涨未得到明显的抑制,年仍处于1718%的高位,尽管1990年迅速降至211%,。GNP增长率不到6%,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直到1992针对1993、1994、1995,,如M0三,8,年通涨已降至6%,成功地实现了,。据劳动部快报,1997年全国企业职工,比1996年增长41%,由此可见货币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约有5213%的专家认为我国城镇失业率在8%以上,其中有25%的人还认为实际失业率在10%以上(北大宏观组,1998)。而且许多企业产品销售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内贸部的调查表明,1997年第二季度主要商品销售困难,在调查的613种商品中,供给过度的占3118%(北大宏观组,1998)。面对1985年的高通涨,政府并未采取紧缩措施,结果通涨在1986、1987年也有下降。可见政府紧缩货币与否,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效果不显著,而紧缩政策往往伴随经济增长率的下滑。

由于我们从理论上、实践上认识到我国近十几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不是货币供给过多,紧缩政策不符合“对症原则”,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或那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呢?

第三部分: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各国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从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的、自然的、政治的、财政的、金融的、价格制度的、生产的、流通的、分配的诸方面因素都可能成为它的促生原因。在制度、自然以及政治等因素稳定不变的条件下,我们似乎有理由从财政、金融等政策失当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原因。但如果制度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过渡或变化状态,那么我们也必须将制度变革的影响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以分析,对通货膨胀进行多维的考察。尤其是曾实行过严格价格管制制度,市场机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因素对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有着十分重要的28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影响。

我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前有抑制的通货膨胀,这对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时价格上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深究我国的通涨问题,可以发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因素。

由于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其获利程度是不同的,各利益集团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别也很不相同。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及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薪阶层与收入多元化阶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等等。特别是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同时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各阶层所得利益差别扩大,各种矛盾有加剧的趋势,而利益攀比机制始终存在。如1994年我国城市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年均收入为8600元,而国有经济部门仅为5440元,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有强烈的加薪倾向,由于预算约束软化,他们增进福利的要求总能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这更刺激了工作较辛苦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加薪的要求,于是工资成本螺旋上涨。由于体制的原因,成本推进成为通涨形成的重要因素。

改革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对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因所获改革利益不同而给予补偿,从而缓解不同利益集团在改革过程中的冲突、摩擦和矛盾。这种补偿从那里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曾带来巨额的货币发行收入,这笔收入对体制改革起到一种补贴作用。但1992,情况发生了变化,币化而引起的货币发行收入相对减少。,,益趋向均等,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经济转,,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明显,体制,,可用于体制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入却远远不够,出现了非同步现象。

面对各利益主体矛盾的压力,政府不能视而不见,只能以继续扩大贷款的方式来进行利益补偿,这是经济转型中一种扭曲的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在财政体制功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货币发行收入已趋向减少,其份额相对下降时,扩大贷款只能依靠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入,这必然增加货币供应。这时,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变化不大,由此引起的超量货币供应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但作为一种体制改革的利益补偿方式,又不得不为之,政府每每也处于两难的痛苦抉择中。而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巨大工程远未竣工,在国有企业中根本没有硬化财产和预算约束,于是形成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突出问题。经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理论含义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体系中经营亏损,产成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为了防止过多工人失业和工资水平过低,政府利用国家银行以低利率贷款予以支持;但低利率贷款并没有根本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反而刺激企业更大的贷款需求。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迫使国家银行给予过多的低利率贷款,另一方面这些资金未能有效率的利用,从这些企业漏出形成“资金陷阱”,进而造成通货膨胀。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非国有经济比例逐渐加大,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成功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减慢,但并未出现严重滑坡,重要的原因是非国有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据统计,到1996年年末,全国银行贷款总额中,贷给国有经济的占87%左右,而贷给非国有经

29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影响。

我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前有抑制的通货膨胀,这对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时价格上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深究我国的通涨问题,可以发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因素。

由于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其获利程度是不同的,各利益集团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别也很不相同。因此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及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薪阶层与收入多元化阶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等等。特别是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同时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各阶层所得利益差别扩大,各种矛盾有加剧的趋势,而利益攀比机制始终存在。如1994年我国城市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年均收入为8600元,而国有经济部门仅为5440元,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有强烈的加薪倾向,由于预算约束软化,他们增进福利的要求总能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这更刺激了工作较辛苦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职工加薪的要求,于是工资成本螺旋上涨。由于体制的原因,成本推进成为通涨形成的重要因素。

改革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对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因所获改革利益不同而给予补偿,从而缓解不同利益集团在改革过程中的冲突、摩擦和矛盾。这种补偿从那里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曾带来巨额的货币发行收入,这笔收入对体制改革起到一种补贴作用。但1992,情况发生了变化,币化而引起的货币发行收入相对减少。,,益趋向均等,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经济转,,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明显,体制,,可用于体制改革补贴的货币发行收入却远远不够,出现了非同步现象。

面对各利益主体矛盾的压力,政府不能视而不见,只能以继续扩大贷款的方式来进行利益补偿,这是经济转型中一种扭曲的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在财政体制功能相对弱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货币发行收入已趋向减少,其份额相对下降时,扩大贷款只能依靠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入,这必然增加货币供应。这时,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变化不大,由此引起的超量货币供应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但作为一种体制改革的利益补偿方式,又不得不为之,政府每每也处于两难的痛苦抉择中。而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巨大工程远未竣工,在国有企业中根本没有硬化财产和预算约束,于是形成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突出问题。经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理论含义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体系中经营亏损,产成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为了防止过多工人失业和工资水平过低,政府利用国家银行以低利率贷款予以支持;但低利率贷款并没有根本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反而刺激企业更大的贷款需求。因此,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迫使国家银行给予过多的低利率贷款,另一方面这些资金未能有效率的利用,从这些企业漏出形成“资金陷阱”,进而造成通货膨胀。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非国有经济比例逐渐加大,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成功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减慢,但并未出现严重滑坡,重要的原因是非国有经济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据统计,到1996年年末,全国银行贷款总额中,贷给国有经济的占87%左右,而贷给非国有经

29

第19卷李文浩 叶岱夫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思考济的不到13%。但非国有经济却创造了GDP的总量的63%以上,而且吸收了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减轻了失业。非国有经济取得这样的成果,其原因是非国有经济约束硬化,资金使用效率高。经济“软着陆”的实现非国有经济功不可没,如果不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非国有经济(其资源配置基本以市场为主体)空前活跃,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代价会更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因素,处于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软预算约束普遍存在,进而通过“倒逼”机制和“资金陷阱”等诱发通货膨胀,可以说货币只是一个桥梁,而不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当然,近年来国际储备的剧增也给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治理通涨不宜仅采用紧缩政策,而应该加速经济转型的进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尤其要对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动大手术,继续因地制宜地发展非国有经济,唯有如此才能治本。

参考文献:

1、易纲(YiGang)(1991),“TheMonetizationProcessinChinaduringTheEconomicReform”,ChinaEconomicReview,Vo112,No.1,pp.75-95

2、樊纲:《当前宏观经济的焦点问题与政策分析》,《经济研究》,年2期

3、韩文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研究》,,4、侯庆国:《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和趋势》,年25、沈坤荣:,,16,《经济研究》,1998年4期7、《年经济形式分析及1998年趋势展望》,《城市金融论坛》,8、高海印:《我国通货膨胀决定因素分析》,《统计与预测》,1998年3期

(责任编辑:王 怡)

30


相关内容

  • 金融学课程标准(经济专业)
  • 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 1.课程编码:0332308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总 学 时:54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4.学 分:3学分 5.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6.选用教材:曹龙骐主编<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

  • 关于金融货币政策的若干思考
  • 摘 要: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指央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解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金融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对对金融货币政策进行思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金融货币政策的内涵着手,对金融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 ...

  • [金融学]课程大纲
  • <金融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 ...

  • 第7章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 分析 2016/1/7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2016/1/7 一.概述 在经济学和货币金融领域,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一直交 替起伏,数百年来都是如此.这种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政策的有效 性问题. 经济自由主义 政府干预主义 2016/1/7 二.凯恩斯主义的 ...

  • 货币银行学(小抄版)
  • 常波动 ). 5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入的外贸政策 单选题 31.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在不调的是(B.永恒收入的影响) 10.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 1.在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诸多因完全的信贷市场上,可以利用56.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中中属于商业性动机的有(ACE). 素当中,费雪认为最主要 ...

  • 第一讲货币及货币理论
  • 第一讲 货币及货币理论 一.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三.货币流通及流通规律 四.货币制度 五.货币供求理论及通货膨胀(宏观均衡) 提出几个问题 简要讨论: 你如何看待金钱? 能否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发现的货币运动?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 ...

  • 叶德磊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一.教材上的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梗概) 1.GDP 与GNP 这两个指标的运用功能有何差异? 答:GDP 衡量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或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这些产值的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GNP 衡量的是一国国民或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由 ...

  • 宏观经济学案例
  •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 ...

  • 货币银行学4学分大纲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 分] :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 [总 学 时] : 64 [适用对象] :金融.保险专业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介绍 货币银行学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及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