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贵州: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五

《10-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五》[View] [Edit] [History]

1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五

2

貴 州

3

貴州圖經新志十七卷明弘治間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4

貴州通志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

黔記六十卷明萬歷刊本,蓋有顧印嗣立、俠君等藏印上海圖書館藏,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缺

6

貴州通志三十三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卷四至卷十抄配

7

貴定縣志稿不分卷抄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8

開州志四卷清乾隆四十五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9

定番州志二十一卷清康熙五十七年修,抄本南京圖書館藏

10

安平縣志十卷清道光七年寫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11

天柱縣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2

思南府志八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閣藏

13

增修仁懷廳志八卷首一卷清光緒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4

婺川縣備志不分卷清光緒間修,傳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5

平溪衛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傳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6

玉屏縣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間刊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17

清浪衛志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8

銅仁府志十二卷清道光四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19

普安州志十卷明嘉靖間刊本天一閣藏

20

雲南

21

雲南圖經志書十卷明景泰六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22

滇略十卷明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3

滇史十四卷明萬歷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4

道光雲南志鈔八卷清道光九年刊本複旦大學圖書館藏

25

滇南志略不分卷清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6

雲南府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7

重修富民縣志二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8

宜良縣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29

選錄宜良縣志稿二卷稿本上海師範學院圖書館藏

30

羅次縣志四卷景抄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1

昆陽州志十六卷清道光十九年刊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32

易門縣志不分卷清康熙五十九年修,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3

續修易門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4

大理府志十卷傳抄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35

趙州志四卷舊抄明萬歷十五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36

趙州志四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7

重修鄧川州志十五卷明隆武二年修,抄本北京圖書館藏

38

雲南縣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39

臨安府志二十四卷清雍正九年刊本雲南省圖書館藏存卷二至八、卷十一至十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40

阿迷州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41

寧州志不分卷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2

續修河西縣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3

蒙自縣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4

續蒙自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宣統間修,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45

楚雄府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6

威遠所志八卷清道光十八年刊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47

鎮南州志六卷清咸豐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8

南安州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9

雲南黑鹽井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複旦大學圖書館藏

50

琅鹽井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51

姚州志四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2

白鹽井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53

澄江府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4

徵江府志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5

路南州志四卷傳抄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存卷一至二

56

廣南府志稿二卷清道光間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57

順寧府志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8

古越州志十卷傳抄清同治六年李家珍重訂本南京圖書館藏

59

沾益州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60

尋甸府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閣藏

61

尋甸州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2

麗江府志略二卷清乾隆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3

麗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緒二十一年修,稿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64

中甸縣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十八年修,稿本雲南省圖書館藏

65

維西見聞紀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66

維西縣志四卷民國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67

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豐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68

永昌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9

開化府志十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0

雲南昭通鎮風土武備總冊不分卷清道光十九年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71

新修昭通府恩安縣志稿六卷清宣統三年傳抄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72

鎮雄州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3

元江府志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修,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4

元江州志四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5

永北府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6

西 藏

77

西藏志不分卷清乾隆間刊本,書眉有批注,未署名上海圖書館藏

78

衛藏通志十六卷舊抄本上海圖書館

79

西藏達賴喇嘛班禪德尼及大小呼圖克圖沙布嚨源流一卷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80

康藏寶鑒不分卷民國三十三年重纂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81

後 記

82

●卷 首 總志

83

長興 陳光貽學

84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益都李氏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本

85

唐李吉甫纂。吉甫字宏憲,趙州人。父棲筠官御史大夫,吉甫以蔭補左司禦率府倉曹參軍,貞元初為太常博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謚忠懿,事跡具《唐書》本傳。此本為益都李氏抄本,有李文藻校跋,及周嘉猷跋。書名題《元和郡縣圖志》,原存卷一至十八,卷二十一至二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七至三十五,卷三十七至四十。北京圖書館藏,乾隆三十四年錢氏通經樓抄本,有孔繼泰跋,題名亦稱《圖志》,存卷與此本同。《四庫全書》用浙撫採進本,重編為四十卷,使相聯屬,以便循覽也。以其圖亡,改名《元和郡縣志》。其《提要》曰:「是書據宋洪邁跋,稱為元和八年所上,然書中更置宥州一條,乃在元和九年。蓋其事為吉甫所經畫,故書成之後,又自續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稱:起京兆府,盡隴右道,凡四十七鎮,成四十卷,每鎮皆圖在篇首,冠於敘事之前,並目錄兩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縣圖志》。後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稱圖至今已亡,獨志存焉,故《書錄解題》唯稱:《元和郡縣志》四十卷。此本又缺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則缺其半,二十五卷亦缺二頁,又非宋本之舊矣。篇目斷續,頗難尋檢。考《水經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缺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為四十卷,使相聯屬。今用其例,亦重編為四十卷,以便循覽。仍注其所缺於卷中,以存舊第。其書《唐志》作五十四卷,証以吉甫之原序,蓋志之誤。又按《唐六典》,及新、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初分天下為十道,一關內道,二河南道,三河東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隴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劍南道,十嶺南道。此書移隴右為第十。殆以中葉後陷沒吐番,故退以為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缺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屬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內,有所屬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後。江南道內,有所屬之蘄、黃、安三州,列鄂、沔二州後,似乎傳寫之錯簡。然考《唐書·方鎮表》,大歷十四年,淮西節度使複治蔡州,尋更號申、光、蔡節度使。又永泰元年,蘄、黃二州隸鄂、岳節度,升鄂州都團練使為觀察使,增領岳、蘄、黃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觀察使為武昌軍節度使,增領安、黃二州。則中州、光州嘗由淮南道割隸河南道,蘄州、安州、黃州,亦嘗由淮南道割隸江南道。《唐志》偶失移並,非今本錯亂也。《輿記圖》《隋志》《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又按《唐書·地理志》序略云:「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令並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唐自天寶用兵,河西、隴右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複隴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亂,至於唐亡。《唐書·地理志》以開元二十八年戶部賬,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著錄之。《舊五代史·郡縣志》之輯,亦以《開元十道圖》為本也。天寶間隴右不守,咸通時收複,事在元和前後。《四庫提要》謂:「此書移隴右為第十,殆以中葉後陷沒吐蕃,故退以為殿。」《唐志》則以隴右為第六。此書則仍貞觀時十道制,而元和時唐之領土,非貞觀之制,亦非開元之盛矣。綜觀吾國地理之書,以《元和郡縣志》體裁最備,故《四庫全書》錄以冠地理總志之首。夫總志集郡縣志書而成,郡縣志書參總志體例而纂,兩者密切相關。故本《提要》著錄總志冠以卷首,而《元和郡縣志》為志乘家祖述之所自焉。

86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首二卷抄本北京圖書館藏朱彞尊原抄本,上海圖書館藏傳抄朱彞尊藏本。原缺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九

87

宋樂史纂。史字子正,宜黃人。宋太宗時上書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召為三館編修。雍熙中,獻所著書有四百餘卷,所著《太平寰宇記》,卷帙浩博。《四庫全書提要》稱:「史書雖卷帙浩博,而考據特為精核,要不得以末流冗雜,追咎濫觴之源矣。原本二百卷,諸家藏本並多殘闕,惟浙江汪氏進本,所缺自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僅佚七卷。又每卷末附校正一頁。不知何人所作,辨析頗詳,較諸本最為精善,今據以著錄。《文獻通考》作《太平寰宇志》,此本標題實作《太平寰宇記》,諸書所引名亦兩歧。今考史進原序亦作《宇記》,則《通考》為傳寫之誤,不足據也。」今此本首有目錄二卷,缺卷亦如汪氏進本之數,考諸家藏書目皆有缺,其佚七卷,由來已久矣。考史纂書之時,太宗始平閩、越,並北漢。史因合輿圖所隸,考尋始末,而成此書,始東京迄四裔。然是時幽、媯、營、檀等十六州,實未入版圖,史因賈耽《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之舊,概列其名。史進序又譏賈耽,李吉甫為漏缺,故其書採摭繁富,於列朝人物一一並登,至於題詠古跡,亦皆並錄。地理之書至是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矣。後來方志必列人物藝文者,其體皆始於史。元、明以來,是書為州縣志之濫觴。體例相沿,而藝文溢於全集,末大於本,而輿圖反若坿錄。其間假借誇飾,以侈風土,至是而流弊生,藝文則為題詠而設,而不為考據。其鄙俚者,文移案牘,江湖游乞,隨俗應酬而已耳,方志不純史法矣。章學誠《方志立三書議》有言曰:「方志既不為國史所憑,則虛設門類而不得其用。所謂觚而不觚也,方志乎哉。」

88

元豐九域志十卷抄本。清盧文弨校上海圖書館藏

89

宋王存等纂。存字敬仲,丹陽人。登進士第,調嘉興主簿,歷官尚書右丞,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始於四京,次於二十三路,終於省廢軍州及化外羈縻州。於鄉鎮之名,土貢之數,皆一一具載。其目次,總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二百三十五,敘述簡括。按宋疆理制,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天聖析為十八。元豐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西,曰京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浙,曰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曰福建,曰廣南東、西。崇寧四年複置京畿路,大觀元年別置黔南路,三年並黔南入廣西,以廣西黔南為名,四年仍舊為廣南西路。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縣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謂極盛矣參考《宋史·地理志序》。而燕雲既得即失,故《宋史·地理志》定宋疆域,以是書為准。《宋志》序云:「今據元豐所定,並京畿為二十四路。首之以京師,重帝都也,終之以燕、雲,以其既得而旋失,故坿見於後。」是書自祥符中,李宗諤、王曾先後修《九域圖》。至熙寧八年都官員外郎劉師旦,以州縣名稱多有改易,奏請重修,而以存總其事。迄元豐三年閏九月書成,以舊書名圖,而無繪事,改曰志。存等進書原序,有云:「州縣廢置,與夫鎮戍城堡之名,山澤虞衡之利,前書所略則謹志之。至於道里廣輪之數,昔人罕得其詳。今則一州之內,首敘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舉,弗相混淆。」宋修總志,當推此書最為詳明也。《四庫全書》以明毛晉景抄宋刊本收錄,而佚其第十卷,以蘇州朱煥家藏抄本補之,仍首尾完整。《四庫提要》有云:「其書最為當世所重,民間又有別本刊行,內多古跡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提要·存目》又另有《新定九域志》十卷,謂:「與王存原本,文並相同,惟府、州、軍、監、縣下,多出古跡一門。」查《元豐九域志》今存版本,《四庫》本外,有此本,北京圖書館藏盧文弨手抄校本,《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有舊抄本,新、舊本均為十卷。惟《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清抄本《元豐新定九域志》十卷、首一卷。《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新定九域志》十卷,注坊賈增訂,據《四庫存目》之說也。《存目》又言:「為出於南宋閩中刊本。」以睦州改嚴州。檢毛晉家景抄本,睦字未改。王士禎《居易錄》載:「所見《九域志》即元豐經進之書,則亦未見王存原本也。」又《玉海》引述:「《元豐九域志》。知該志在紹聖間曾以黃裳所言;《九域志》所載甚略,原負詔職方。取四方郡縣、山川、民俗、物產、古跡之類,輯為一書,補綴缺遺。遂於大觀二年四月二曰,詳定《九域圖志》。雖至宣和二年罷書局,不及成,而大觀中程演撰《職方紀要》,即新、舊《九域志》,二書綢次為書。」因疑《四庫存目提要》,以《新定九域志》為南宋坊賈所增之說有誤。

90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武英殿聚珍本上海圖書館藏

91

宋歐陽忞纂。忞史傳無考。晁公武《讀書志》謂:「著書者所假托,實無其人。」而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云:「其書成於政和中,忞,歐陽修從孫,以行名皆連心字為據。」據此忞非無其人也。《四庫全書提要》著錄《大清一統志》條有云:「宋之疆域最狹,歐陽忞《輿地廣記》於所不能有者,別立化外州之名,已為巧飾。」按宋之疆域,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道,而元豐所定,並京畿為二十四路,不可謂宋之疆域最狹。《元史·地理志》序有云:「自封建變為郡邑,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但宋自南渡後,喪失中原陝右,疆域日見狹隘。《宋史·地理志》序有云:「高宗渡江,駐蹕吳、會,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劃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其所存者,兩浙,西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路而已。迨德佑丙子,遂並歸於我皇元版圖。忞此書成時,燕、雲十六州已不能自有,書既稱《廣記》,而不足括輿地之全。故仍坿燕、云於各路之末,名之日化外州。觀是書體裁,最為清晰,其卷一至四,先敘歷代疆域,提其綱要,卷五以下,乃列宋疆域制為順序,述郡邑之名,則端委詳明,較易尋覽。清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皆仿其編例也。

92

方輿勝覽七十卷宋咸淳三年吳堅、劉震孫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93

宋祝穆纂。穆字和甫,建陽人。穆少名丙,與弟癸同受業於朱熹,穆曾為興化涵江書院山長。是書體例,分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賦、戶口、關塞、險要等門,皆選錄簡略。而次列名勝古跡,則多所臚列,末載詩、賦、序、記文獨備。《四庫提要》稱其書:「雖無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摛藻掞華,恆所引用,故自宋元以來,操觚家不廢其書焉。」按是書蓋成於理宗時,所記分十七路,各系所屬府、州、軍以下,而以行在所臨安府為首。是時中原陷落,已不入版圖,所可述者,惟南渡後疆域。穆是書故以詩文溢之耶。蓋其書多為登臨題詠之文,而不為地方故實之考據。又其書名雖似地志,而體例實類書也。按是書成於南渡之後,是時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劃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豈穆之意,惜不忍以國家昔所喪失之地不載;而割讓之地,已認訂約條,勢難背信。故其書例,示以非一統志之體耶。

94

輿地紀勝二百卷舊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95

宋王象之纂。象之金華東陽人。嘗官江寧縣。此本存卷一至十二,卷十七至四十九,卷五十五至一百二十五,卷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七,卷一百七十五至一百九十二。北京圖書館藏清景宋抄本,存十五本,卷一至十二,卷十七至四十九,卷五十五至九十五。《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清道光二十八年揚州岑氏懼盈齋抄本,存一百六十六卷。此書《四庫全書》未收,《存目》亦未見著錄。清阮元編《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用伍崇曜刊本著錄,其《提要》略云:「《四庫》未著錄。惟有《輿地碑記》四卷云:象之金華人,嘗知江寧縣。所著有《輿地紀勝》二百卷,今未見傳本,此即其中之四卷。今於江南得景宋抄本二百卷,前有象之自序。象之東陽人,略云:余披括天下地理之書,參訂會粹,每郡自為一編,以郡之因革見之編首。而諸縣次之,以及山川、人物、詩章、文翰,皆附見焉。東南十六路,則仿範蔚宗《郡國志》條例,以在所為首。而西北諸郡,亦次第編集,今考其成書之年,在南宋嘉定十四年。故其所指在所,以臨安府為首,而一切沿革,亦准是時。又宮闕殿門,壽康宮下,引《朝野雜記》云:「寧宗始受禪云云。則是作序在嘉定,全書之成在理宗時矣。」是書自卷一行在所起,至劍門軍訖,共府二十五,軍三十四,州一百零六,監一,共府、軍、州、監一百六十六,內或有一府一軍,而分為上下二卷,故與縣數不合。其卷數全缺者,自十三至十六,又自五十至五十四,又自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四,又自一百六十八至一百七十三,又自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共缺三十一卷。至其餘各卷內之有缺頁,又皆注明於目錄卷數之下。

96

大元大一統志一千三百卷影抄元刊本收藏者及存卷著錄見以下提要

97

元孛蘭肹、岳鉉等纂。據常熟瞿氏編《鐵琴銅劍樓書目》,著錄舊抄本《元一統志》七卷云:「題集賢太學生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上進案秘書監志。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世祖命集賢大學士行秘書監事札馬剌丁與秘書少監虞應龍,輯《大一統志》。成宗大德初,複從集賢侍制趙忭請重修,書成,藏之秘府。至正六年始刊行之,全書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其書分縣編次,記載分明,不同《明一統志》之府縣合並也。」錢大盺《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九《跋元大一統志殘本》云:「考元時《大一統志》凡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大學士行秘書監事札馬刺丁言:方今尺地一民,盡入版籍,宜為書以明一統。世祖嘉納,即命札馬刺丁與秘書少監虞應龍等,搜輯為志。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秘府。此初修之本地也。成宗大德初,複因集賢侍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載: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元一統志》凡二修,今存皆殘本耳。案元官修總志,始於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成書。其後雲南、甘肅、遼陽皆纂成圖經,因是倡議重修,延孛蘭肹、岳鉉等主其事,至大德七年纂成,名曰《大元大一統志》,至正六年刊成於杭州。《四庫全書》開館時,其書已佚,惟見《四庫提要》著錄《明一統志》中有云:「元嶽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為一千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複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二卷,頗可以考見其體例。」近人趙萬里輯《元一統志》,已見版行,序稱全書共一千三百卷,據常熟瞿氏著錄所稱之卷數焉。趙氏又稱其書於各州各縣史跡,承唐《元和郡縣志》、宋《太平寰宇記》等書成例,列建置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跡、宦跡、人物、仙釋等類。凡大江以南,大率取材於《輿地紀勝》及宋元舊志。以北則取材於《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趙自序略云:「《元一統志》明以後久無全帙,近年內閣大庫出元至正刊本殘帙七卷。此外常熟瞿氏舊藏抄本九卷,別有嘉慶間吳縣袁廷檮家抄本三十五卷,未見於瞿氏藏本者,有二十八卷。」查趙氏《元一統志》序所述之書,今見於《台灣善本書目》著錄:《大元大一統志》存三十五卷、四冊,清袁氏貞節堂抄本。《大一統志》存五卷、二冊,元刊本,存卷七百三十一,卷七百九十至九百九十二。《大元大一統志》存九卷、二冊,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烏絲欄精抄本。閱諸家藏書目,書名不一,疑為傳抄或著錄之誤焉。因是餘問之常熟瞿君鳳起,瞿君出其所藏影抄元刊三頁,稱:「非其鐵琴銅劍樓舊藏烏絲欄抄本之餘,為借得嘉興沈寐叟先生所藏,出於大庫檔案之元刊本而影抄也。」三頁為卷六百三十四、第九頁,卷七百九十、第九頁,卷七百九十一、第一頁。板框書品之大,偉為歷代修一統志之冠。而所珍貴者,為第七百九十一卷、第一頁第一行,題書名為《大元大一統志》。於是元一統志書名,據此可以確定矣。趙氏所輯之書,自稱歷經二十年,搜集軼文,於《永樂大典》《玄覽堂叢書續集》《遼海叢書》中所存殘卷,輯成十卷。其篇目卷一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卷二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卷三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卷四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卷五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卷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卷七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卷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卷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卷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趙氏之書不能盡括元之疆域,幸猶有《聖朝混一方輿勝覽》一書存,其書用《大元大一統志》疆理制為例,可以參覽也。

98

聖朝混一方輿勝覽三卷元明間刊《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另本上海圖書館藏

99

元缺名纂。此篇敘元朝方輿勝跡之書,用《大元大一統志》疆域為綱。《元一統志》久佚,考元朝疆理之制,則惟賴此篇矣。《元史·地理志》序云:「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按《元志》載,元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元志》敘述簡略,仍不可以考覽元朝疆理幅員之廣闊也。元朝疆理制,省以下有道、路、府、州、縣五等,大率道下以路領州領縣,而「腹裏」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於行中書省者。其省,如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裏」,與所統其他省路,行政制不同。元職方,與唐宋以前僅以郡領縣又不同。《元一統志》久佚,《元史·地理志》又敘述不詳,《新元史·地理志》序雖言《元史·地理志》缺略,而仍用其舊。故今欲研究元朝疆理制度,此篇篇目猶保存較為完備。此篇總目,上卷:直隸省郡,四路、三府,共二十二州即《元志》所謂「腹裏」之地,是為京畿地也。又,畿輔之地,有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領一路、二府,共五州。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領十二路、一府,共五十州。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山東東西道廉訪司,共領六路,凡二十一州。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管轄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領三路、一府,共十四州。遼東道宣慰司,領三路、一府。鎮東行中書省,管轄安撫高麗總管府,領十五州,沈州高麗總管府,新羅國軍民安撫司,合蘭府水達達田地鎮東即《元志》所謂征東。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管轄陝西中道肅政廉訪司,領五路、一府,共十三州。鞏昌便宜都總帥府,設鞏昌路,領四府十六州。中卷: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管轄西蜀四川道廉訪司,領成都路,十州、一軍。嘉定路二州,潼川府路二州,順慶路一府、二州。四川南道宣慰司,領四路、二府,共二十州。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河南江北道廉訪司,領三路、三府、二十州。淮東道宣慰司,領二路、二府、四州。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領五路、一府、七州。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廉訪司,合管二路、三府、二州。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直領四路、十一州。羅羅斯宣慰司,領三路、一府、十八州。烏撤烏蒙等處宣慰司,領四路、一州。曲靖道宣慰司,領三路、二府、十州。臨安道宣慰司,領三路、一部、六州,又領元江路十六部。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領大理路二府,五州,金齒百夷諸路,共二十五處,五州。下卷: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江南浙東道肅政廉訪司,領七路、二府、十三州。浙東道宣慰司。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合領七路、八州。江東道宣慰司,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合領八路、七州。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福建閩海肅政廉訪司,合領八路、二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領十一路,十四州。廣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廣東道肅政廉訪司,合領八路、七州。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領七路、一府、十州。播州軍民宣撫司,領蠻夷長官二。恩州軍民宣撫司,領蠻夷長官一。婺川縣蠻夷洞官一。敘州等處宣撫司,領二路、一府、七州,蠻夷宣撫司十五。湖南道宣慰司,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合領九路、十州。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合領十路、六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海北海南道宣慰廉訪司,合領五路。瓊州安撫司,領一路、三軍,左右兩江溪洞。田州上思等處軍民宣撫使、都元帥府,合領四路,共六十三州。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領六路、六州。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即和林,管西域諸小國部落,鄯善、且末、高昌、龜茲、波斯、大月氏、小月、缽和、波知、安目十小國部落。按《元史·地理志》所列行中書省,與此篇所列省順序不同。

100

廣輿圖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101

元朱思本撰,明羅洪先補輯。思本字本初,臨川人;博學多聞,足跡遍海內。尤精繪輿圖,其繪圖劃開方網格,以計里數;明代之輿圖學家,大抵淵源於思本,稱為「朱圖」一派。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嘉靖己丑進士第一,官至贊善。隆慶初贈太常寺少卿,卒謚文恭,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洪先為學,宗姚江良知之說,著《冬游記》一卷。此篇思本自序略云:「予幼讀書,知九州山川,及觀《史記》,司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後登會稽,泛洞庭。由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桐柏,又南至於祝融,至於海。往往訊遺黎,尋故跡,考郡邑之因革,核山川之名實。驗諸滏陽、安陸,不刊禹跡圖,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圖;乃知前人所作,殊為乖謬,思構為圖以正之。閱魏酈道元注《水經》、唐《通典》《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皇大一統志》,參考古今,量校遠近,既得其說,而未敢自是也。則每囑以質諸藩府,博採群言,隨地為圖;乃合而為一,自至大辛亥,迄延佑庚申而功始成。其間山河繡錯,城連徑屬;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漲海之東南,沙漠之西北;諸番異域,雖朝貢時至,而遼絕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詳,詳又未必可信;故於斯類,姑用闕如。」觀其序言,思本之成此圖,頗勞心跋涉之力;而有遣憾者,西北遼遠之域,未有畢載。按此圖原本,明時猶存,為洪先偶得之。而圖有計裡畫方之法,形實可據。於是洪先增其所未備,因圖廣至於數尺,歷十餘載始成。據洪先序言:「朱圖長廣七尺,不便舒卷;今據畫方,易以編簡。」按是篇為二卷,分八目,四十二圖;其諸沿革考証,不可盡載者,成其副紙,又為圖副六十八,即圖說也。今朱氏原目則無考,見《貞一齋文集》,有題此圖序一篇,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補》,倪燦《補遼金元藝志》,及《千頃堂書目》,均有著錄也。

102

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名釋一卷附元經世大典地圖一幅清洪鈞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03

清洪鈞纂。鈞字文卿,吳縣人;同治七年進士第一,由修撰累官兵部左侍郎。光緒間出使俄、德、荷、奧、鈞採訪亞西歷史地理,由是熟於西北輿地;於元朝歷史,效力尤深。著《元史譯文証補》,光緒間廣雅書局刊本,為三十卷,而原缺十二卷。上海圖書館藏其稿本二冊,一冊即為此篇;前有小序,言元史書法,凡國名、部族名、地名,皆高一格。又言元之譯名,與西方諸國譯名音有異。小序約二三百言,以下敘途魯吉、柯耳魯地、迄塔裏于、巴里黑;凡八十餘國名、部族名,地名、各為文一篇,敘其地域風土情況。刻本《元史譯文証補》,以是編列入卷二十六《地理志》,分上下二卷,名曰《西北地附錄釋地》,而刪去小序,每節記載比稿本簡節,故稿本猶有附考之價值也。附《元經世大典地圖》一幅,即是篇記載之境域。《大元大一統志》《元經世大典》已久不可徵,未詳鈞覓得於何處,按《元史》最難考者《地理志》,《新元史·地理志》小序略云:「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員尤廣;其後皇孫旭烈兀,建國波斯,與術赤、察合台之後,並為三大藩。職方之志,宜考其山川與其疆域之沿革;十一行省之後,不應如舊史《地理志》之褊狹也。然舊志本於《大一統志》與《經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徵,甚局於褊狹宜哉。今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舊;訂其舛訛,補其奪漏而已。」按《新元史·地理志》,仍因《元史·地理志》之舊;今欲詳悉元於西北之地,則是篇可足徵也。

104

寰宇通衢一卷常熟瞿氏影抄明洪武本〔上海圖書館藏〕

105

明洪武時官修,此本共一百四十五頁,起遼東都司,終於廣西府,凡馬驛站名及道里之數,以類編為書,所紀道里方隅之數有八焉。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寰宇通衢》一卷,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書成。先是太祖以輿地之廣,不可無書以紀之,乃命翰林儒臣纂成。此本序目皆無,但首頁至終,中無缺頁,是為全本耳。

106

大明一統志九十卷明天順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07

明李賢等纂。賢字原德,鄧州人,宣德八年進士,景泰初由文選郎進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英宗命修此書。其篇目,首列京師、南京、中都三京及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布政司,迄外夷凡九十卷。此本內述及嘉靖、隆慶時建置,蓋後人已有所續入,而不盡為天順之舊。按明洪武三年,始命魏俊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為《大明志》,其書久已不傳。後成祖採郡縣圖經,命儒臣纂輯亦未成書而中輟。至英宗複闢後,乃命賢等重編,天順五年四月,書成奏請,賜名《大明一統志》,鋟版頒行。是書義例一仍《大元大一統志》之舊,而取材簡略,卷帙不及《元志》三之一。又出眾手所裁,書中舛訛抵牾,疏謬尤甚。《四庫全書》雖採入是書,而《提要》謂:「此書之舛略,本無可採,特是職方圖籍,為國之常經。歷朝俱有成編,不容至明而獨缺,故仍錄存,以備一代之掌故焉。」案《明一統志》非舛訛疏略,而不能表達明之疆域制度。明之疆理頗繁,據《明史·地理志》序云:「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行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縣直隸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靡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東臨滄海,南面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為直隸,又增設貴州、交址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累叛,旋複棄之外徼。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雲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八。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陝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御千戶所三百十一有五。又上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明以武功定天下,於邊疆要隘,皆設關、鎮、衛、所,明修關鎮衛所志亦多。此書疏略未盡載之,故錄《明史·地理志》所載疆域建置,以供參考也。

108

大明一統圖敘一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09

明桂萼纂。萼字見山,安仁人。是篇一名《廣輿圖敘記》,又名桂萼《皇明輿地圖》者,則為萬歷間所補刊本也。此本卷端有嘉靖丙寅豐城李廷觀《述刻》一文,當為嘉靖原本。是篇萼任大學士時所纂焉,嘉靖八年六月一日進呈。卷前有萼奏稿及御批聖旨:「賢卿所奏《輿地圖敘記》,明白切要,具見體國經濟,至意圖本。朕已留覽,還謄寫副本存留內閣,該部知道,欽此。」按此本編次,首總圖、次兩京十三省圖各一、附四夷圖一,每圖後略具兵馬錢糧之數,府州縣衛之名,亦不具到。所述利病,亦皆敷衍之辭。按元、明輿地圖之學,多淵源於元朱思本圖,思本圖計里劃方,其有用於山川,明悉遠近,而郡邑則非其用。其學流傳直至清初,自西方輿圖傳入,而「朱圖」之派漸息。至清嘉慶時,李兆洛繪輿圖具網格,能別經緯,分清起點、終點、中心點,吾國輿圖之學大變革新矣。

110

一統路程圖記八卷明隆慶四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11

明黃汴纂。汴字子京,號約山,休寧人。少嘗隨父兄為商。是書自序云:「汴弱冠隨父兄,自洪都至長沙;覽洞庭之勝,泛大江,溯淮、揚,薄戾燕都。是年河水徹底,乃就陸行,自兗至徐,歸心迫切。後僑居吳會與二京十三省,暨邊方商賈貿易,得程圖數家,於是窮其聞見,考其異同,反複校勘,積二十七年始成。」按序此書為出於商賈之作也。其編次,卷一、二,兩京至十三省程圖;卷三,兩京各省至所屬府縣圖;卷四,各邊路,東起開原衛,西至嘉峪關;卷五、六,江北水陸圖;卷七、八,江南水陸圖、而以南北諸名山附於各卷,使道旁登眺者,知所向往焉。按是書如同今日行程指南等書也。

112

職方考鏡上八卷明萬歷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113

明盧傳印纂。傳印字文翹,事跡未詳。是編傳印與其子奇、廉,侄彥、豪、淳,孫鼎、昂;一門三代匯編而成,刻於萬歷時。此書序例皆缺,無從考其匯編始末也。卷前列方域總圖一、海防總圖一,次《海防有瓊館論》《廣東要害論》《廣福人通番當禁論》《廣福浙兵船當會哨論》《福洋五寨會哨論》,皆出於傳印手撰。卷一方域圖賦總、北直隸、南直隸,卷二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卷三山東附遼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卷四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卷五九邊圖論、各鎮考、四夷圖說、諸國紀,卷六沿海圖論、海運考附占驗、河渠論附治浚、河源考、運道考、湖泉考、水利考、記物產、水利論。按是編有圖有考有論,且以著述及輯錄匯合成編;舉凡一國之疆域郡邑沿革,防海兵事,財賦物產,水道運輸,河源水利,靡不畢登,體裁全備,為地志書中之罕見者也。

114

廣輿記二十四卷明萬歷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圖書館刊本

115

明陸應陽纂。應陽字伯生,雲間人也。是書仿《明一統志》例,錄敘《一統志》核要,滲入各省郡縣志書資料而成。刪繁就簡,文省事賅,能概括《明一統志》《明會要》,及郡縣志書精華。卷前有萬歷庚子吳郡申時行序,極稱是書之善,次應陽自序謂:「十易寒暑,三易草而成也。」

116

方輿勝略十八卷附外夷六卷明萬歷四十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17

明程百二纂。百二字幼輿,新安人。明於天順間纂一統志,而缺戶田、官職二項。百二嘗游歷京師、吳、越、楚、蜀間,訪問當世之急務而討論之。因纂成是書,補一統志之曠缺,並益以西泰所上《五大洲全圖》,合成一書。百二序云:「一統志止載郡邑沿革,而不及稅糧與州縣上中下。」按是書載稅糧之數甚詳,卷首列《輿賦總》一篇。次列南北直隸及十三布政司為綱,以省府州縣為目。下各敘編裏戶口及夏秋賦之課額,與漕運、兵防、山川、勝跡、人物,亦各隨地敘錄,並附注說明。又附外夷六卷,以國名分條,用以詳悉外國情況也。

118

大明一統賦四卷附刪一卷明萬歷四十年錢塘胡文煥校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19

明莫旦纂。旦字景周,吳江縣人。成化六年鄉薦,作《一統》《賢關》二賦,名動京師。後授新昌縣訓導、纂成《新昌縣志》。九年,遷南京國子監學正,乞歸,年八十餘卒。是書卷前有胡文煥序,及旦侄孫光跋,胡序題名《皇輿要覽》而不以賦名,其序略云:「大明官制,《一統志》《寰通志》《廣輿圖》諸書,見其無事無物靡不畢具。是書自建置沿革、郡縣、山川,以至民風、土俗、人物、吟詠,概撮其端,《附刪》一卷,則敘外夷。」又旦自序謂:「古人於國家德業之盛,必托諸賦,以鋪張之,以昭映於無窮。」按此賦頌興基,定江左,殲吳平淛,取兩廣八閩,北伐中原,席卷列郡,迄統一分疆,文長四卷,一氣呵成。其紀載重於疆域形勢,自奠順天、應天、鳳陽畿甸,比及十三省,凡山川、郡邑、物產、人物,靡不畢具,要者又自注釋,賦文少鋪陳詞採而多侈談事物,末《附刪》一卷,則外記,另為一篇。

120

郡縣釋名二十六卷明萬歷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1

明郭子章纂。子章字相奎,泰和人,隆慶五年進士。是書子章仿王伯原《地理通釋》義例,以釋郡縣名稱,而重於建置沿革。以明疆域制,首兩京,次十三省,各郡縣之名為之考釋。若二地一名,或一地二名,皆條分明析,使覽者一視了然也。吾國自晉棄中原,南北淆亂,郡邑紛紜僑置,河南有廣陵、丹陽之名,江諸有晉陽、太原之號。子章此書以地名之同者,一一考釋,舉其變遷因革,故獨重於建置沿革也。

122

歷代地理指掌圖不分卷明萬歷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3

明沈玄華纂。玄華事跡未詳。按是書為宋蘇軾撰,原書久佚,後之重纂者托軾名。此書玄華退食後游歷二十年所見之作,其編例為圖六十有四,各附圖說,圖繪及古今,窮極宇宙。古今華夷、郡國、州縣之區分,與藩鎮疆界考據准確。兼繪天文分野、二十八星宿圖、《附談》,為圖說也。

124

輿地圖考六卷明天啟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5

明程道生纂。道生字可生,海昌人。是書道生據《明一統志》,合嘉、隆以來郡縣改置,繪圖而成。首列兩京十三省圖一,省、府、州、縣,各有一圖,皆附圖說,考明沿革。是時明之疆理,京畿、直隸各六郡,外十三布政司。總為府一百四十九,為州一百二十八,為縣一千一百五。書成道生卒,其子之寶為之校刊。

126

目營小輯四卷舊抄本,蓋有鐵琴銅劍樓朱文印上海圖書館藏

127

明陸化熙纂。化熙字羽明,常熟人。萬歷癸丑進士,官至廣西提學僉事。是書為化熙於萬歷己亥,讀書婺州公署時所纂,按其序稱:「取一統志參對當代郡縣,多不蒙一。乃創立義例,取府州縣名提頭序列,而摘所載沿革山川填補其下,志所未及者參考補之。並考文錄奏議,關切邊防河防大計者,隨地見之。」按其序言,是書非惟摘錄於《明一統志》,並參錄他書而成之。考《明一統志》成於天順五年,嘉靖、隆慶間府縣多所更置,至萬歷、天啟時,一統志不適於用,故明人私纂總志甚多,是書其中之一也。按是書編例,首列方輿原始,兩京都督府,分隸各都指揮司,凡十六。次列十三布政司為綱,系以府、州、縣、衛、所。凡土貢之宜,鹽課之增損,屯田之稅鈔等,則隨地詮敘。是書列有太僕寺,又有行太僕寺,及各苑馬之增耗,與邊關堡塞之廢置,武弁員額,駐屯兵馬之處。間有《明一統志》《明會典》所未載者,故是書有助以對明史之研究。書成於天啟時。按化熙序署天啟辛酉,天啟元年焉,而書中永平府下敘至天啟五年。是書未見刊本,《四庫提要》載於《存目》,著錄《目營小輯》四卷。其名據化熙序謂:「取目若營四海之意也。」

128

刻一握坤輿十三卷明天啟七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9

明鄧景南纂。景南字焉,名未詳,別號竹溪主人,饒安人。此書依明職方制,分兩京十三布政司為序,編成十三卷。敘錄各京省府州縣之名山、大川、勝跡,與物產、漕糧之數。雖一水、一石、一祠、一墓、一洞之細,靡不盡載。書成經富沙餘昌祥鑒定,然後刊行,昌祥時稱善地理之學者也。

130

輿圖摘要十五卷明崇禎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1

明李日華纂,魯重民補訂。日華字君實,嘉禾人。重民字孔式,錢塘人。是書重民據日華原本補訂,錢蔚起校定而後刊行。其編例,以兩京十三省府縣分次,列圖摘要。分城池、形勝、山川、古跡、名宦諸門,輯錄核要,如圖說然,文簡事詳。

132

大明一統志名勝志二百八卷明崇禎三年三山曹氏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3

明曹學佺纂。學佺字能始,福建侯官人。少嘗入蜀,作《蜀中廣記》一百八卷,晚年又成此書。其自序略云:「因閱宗侯鬱儀《水經注箋》及《縉紳便覽箋釋》。某州縣以今據古,合者什七,所不合頗為感觸。乃與其友人陳汝翔等約,自北直隸、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南人足跡所罕到,學佺曾仕游之地,涉歷而流覽焉。自南直隸、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則請分任,廣西、雲南、貴州載籍頗稀,餘旁而參採之。蜀中惟是《廣記》所輯者,稍刪潤之而已。於是複徵諸郡縣志。」按序所言,此書大半為學佺所纂焉。取材於《明一統志》諸郡縣志外,又採錄《水經注》《九州要記》《郡國記》《城塜記》《寰匯記》等書。考錄沿革、山川、關隘、勝跡等,間有《明一統志》所未載者。其例以省分卷,各省匯為二百八卷。學佺總為編摩讎校,稿成而學佺遭糾削籍,台檄欲追其書版甚亟,家人欲焚其書。學佺於倉卒之中抱書遁去,以書稿置於淼軒,一夕為偷兒所竊,偷兒悔而還之,此書乃得傳世。

134

皇明職方兩京十三省地圖表三卷明崇禎九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135

明陳組綬纂。組綬字伯玉,武進人,崇禎甲戌進士。是書上卷兩京十三省圖表。中卷邊鎮、九邊、三關圖表。下卷川海、江山、漕黃、海運、江防、外夷圖表。按是書輿圖與表並列而不具圖說,覽圖索表,一視了然。

136

地圖綜要三卷明崇禎十六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7

明朱國達纂。國達字咸受,錢塘人。是書國達與吳學儼、朱紹本、朱國乾同纂成。其編例,首曰總卷:列京省道里,邊腹道里,華夷道里,諸省華夷形勝,京省邊境要害,星宿分界諸圖,均有圖說。次曰內卷:列北南兩京及十三省圖,均有圖說。又次曰外卷:列長江會源,江防漕河,黃河海防諸圖及海運、沿邊四夷圖,均有圖說。按是書所繪黃河海防與海運、沿邊兩圖,今猶有參考價值。

138

今古輿地圖說三卷明崇禎十六年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9

明吳國輔纂。國輔字期生,山陰人。是書國輔侍父寓居四明時,與沈定之同纂。列今古華夷圖一,明肇造圖一,明統一圖一,歷代職方圖各朝一,以山河、星野圖附後,皆有圖說。

140

形勝要略十二卷明抄本葉景葵手跋上海圖書館藏。存卷一至卷八

141

明盛敬纂。敬字聖傳,太倉人。是書卷前有莆田林佳璣序,及敬自序,近人葉景葵跋謂:「是書繪天下山川郡邑之圖,以考古今戰爭之事,而論其成敗焉。」按其編例,以兩京十三省順序排列,書前列《採古論議》,選錄韓信《論定三秦》等文數篇,以開卷端焉。惜此書自卷九以下久佚,已非全帙矣。按書每省當有一圖,而此本則僅存湖廣圖一幅,此書未見諸家藏書目著錄,為僅存孤本。

142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清宛溪顧氏家藏職思堂原稿本。上海圖書館藏清陶浚宣題識。近人葉景葵跋。

143

清顧祖禹纂。祖禹字景範,無錫人,隨父柔謙遷居於常熟宛溪。自少嗜輿地之學,康熙時修一統志,祖禹與太原閻若璩、常熟萬子鴻、德清胡朏明,同供纂職,四人號稱地理絕學。祖禹纂輯是書,言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所可見,而景物游覽之勝不錄焉。今是書流傳甚廣,刊印不下十餘種。此本為顧氏家藏原稿,原缺浙江十一冊,山東四十一冊,陶浚宣以舊抄本補配之。此本葉景葵跋略云:「流傳抄本甚多,皆從底本出。記得某書曾載,康熙初年完竟。無錫傳抄數全,可得一部,大抵鈔而未校,舛訛甚多。曾見孔氏嶽雪樓舊抄本頗精工,惜未收得,卷中夾簽,除參與重修諸君外,有同時校訂者,如浙江三四下買臣妻自溺一簽,當為顧君諍友。又有刊書時所加校簽,系就此鈔本比較異同者則無闕,宏旨讀者,宜細心別白之。」參景葵此跋外,餘又考見有關祖禹是書數端。見單學傅《鉤渚小志》載:「顧景範《方輿紀要》不止一百三十卷,底稿兩櫥,現猶存占魚塘橋某氏,當時傳抄,多以繁重,不能卒業。嘉慶中有廣東鐫板,亦摘其大略耳。」又見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述李兆洛「尤嗜地理學,購各省通志,較互千餘年來水地之書,証以正史,刊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原文之不符者。」惟驤又編《清代毗陵書目》卷二,著錄李兆洛刊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錢枝衍《讀史方輿紀要參解》二種,均未注明板刊或抄稿,惟驤未見其書焉。余考李兆洛校定之《讀書方輿紀要》,至道光二十八年涇縣包慎言始為刊成。據包慎言《校刊漢書地理志補注》序言及是書有云:「武進李申耆先生,得其手稿,錄副而題之曰:搜輯賅博,因以訂訛補缺,為檢稽者所藉手,其為利益甚大。李君學無所不通,尤深於輿地,推重如此。是書之足貴,尚可知顧君書,體大思精,然間有摭自類書與正史不符者,傳抄尤多舛誤,李君悉核史文補正成善本。今關、隴兩刊,皆據李校,而李君得此書時,年已垂七十,又病甚,不能親勘手書,荒卒訛誤十二三。李君謝世後,所錄副,為吾鄉潘蕓閣侍郎購得,餘因假至白門,付梓氏以廣其傳。屬族妹倩,陽湖楊汀蘆一作汀鷺傳第,族弟興、言誠,相與訂正其誤脫錯亂。至書內引用載籍,有文義疑滯,而無本可核者,悉仍其舊,不敢以臆改竄,俟藏書家續自刊定。積三百日梓成,因筆記其始末,道光二十有八年冬十月朔日。」按以上諸家言祖禹是書原稿首有訛誤,卷帙繁浩之書,勢所難免也。餘又見祖禹是書,因明清疆理之制不同,編例自相抵牾。案原本祖禹自訂凡例有云:「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東、山西,為京室之夾輔也。次以河南、陝西,重形勝也。次以四川、湖廣,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東南財賦所聚也。次以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自北而南聲教所為遠暨也。又次以川瀆異同,昭九州之脈絡也。終之以分野,庶幾俯察仰觀之義歟。」據其凡例所述,獨缺江南,而書內敘次卷一至九歷代州域形勢,卷十至一百二十三為直隸江南迄雲南、貴州十四省,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三十列川瀆、《禹貢》、山川、大河、淮水、漢水、大江、盤江、漕河、海道。則與凡例有謬焉。又《禹貢》山川與歷代州域形勢有混淆,時明之南北二畿,勢難分列,凡例以昭清疆理制,書內仍暗用明制,此所以自相矛盾也。昔日之校刊家,只核字體異同,不究全書體裁之謬誤,襲訛踵謬。光緒間圖書集成局重印是書,仍明制編為歷代州域形勢凡九卷,南北直隸十三省凡一百十四卷,山川源委凡六卷,天文分野一卷,體裁始為更正。

144

方輿記要州域形勢說五卷抄本,葉景葵跋上海圖書館藏

145

清顧祖禹纂,華長發參訂。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已著錄。長發,無錫人,事跡未詳。是書長發取祖禹之《方輿記要》卷一至九《歷代州域形勢》重輯而成。自虞舜置十二州,至元末群雄割據,州域形勢之變革,凡七十有二,及歷代所置州縣郡國制度,與夫形勢可以戰守之地。此本有近人葉景葵跋略云:「此從康熙丙午職思堂刊本抄出,省去熊、秦、吳三序及凡例。是時定名曰《二十一史方輿紀要總說》,只五卷,至元而止,即甘泉鄉人所見之本。錫山錢賓四穆購得刊本,丙子年春予在京曾見之,予寄是本至京,請賓四校對後書定,並無異同雲。」據景葵跋,此本系依刊本所抄也。

146

讀史方輿記要輿地總圖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47

此編不著撰人,按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所述地域,各為輿圖、地表、別為一書。輿地東起朝鮮,西至嘉峪關,南濱於海,北連沙漠;首列南北直府二十二,州六,屬三十四縣,為一圖。十三布政司各一圖,各圖後附各道、府、州、縣、衛、所表,表之各項,凡關地之要隘、海防等之重要者,又為之說。又有朝貢圖、東南夷圖、西南海夷圖、西域圖、黃河圖、長江圖、海運圖,各具圖說。覽是圖,則天下之要害指掌可知矣。

148

方輿紀要補編十二卷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49

近人吳廷燮纂。廷燮字向之,江寧人。清舉人,官山西通判,寧遠廳同知。辛亥後入袁世凱總統府,任秘書,後不複仕。纂《江蘇備志》及此本,皆未刊行。此本廷燮補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未收之省,補入者新疆、奉天、吉林、熱河、黑龍江、察哈爾、綏遠、寧夏、青海、蒙古、庫倫、西藏,匯輯為十二篇,各有小序,記補入各省地域之特殊;所敘錄者,大抵為山川、城邑、關堡。而文則有繁有略,由於所補諸省之文獻有多有寡,按明、清時,今邊疆各省,疆域制度與內省不同,故其書仍用旗盟、部落名稱。至清同治、光緒時,始逐漸改置行省也。

150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清樹藼草堂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51

清顧炎武纂。炎武初名絳,字寧人,昆山人。居邑之亭林鎮,號亭林先生,明諸生。入清不仕,周游四方,載書自隨。所至輒墾田度地,以備有事。晚年益篤志六經,精研考証,後卜居華陰老終。是書,炎武覽二十一史及天下郡縣志書而成。按自序云:「共成四十餘帙,一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據《胡培系雜著》有《請校刊顧亭林先生郡國利病書議》一文略云:「亭林先生《肇域志》《郡國利病書》,惜無為之編校以行世。《郡國利病書》有成都龍萬育刊本,而錯簡失次,烏焉豕亥率不可讀。亭林先生原稿,今在甘泉趙樨農廣文書禾處,共三十四冊,惟缺第十四本,末有黃丕烈跋,謂系傳是樓舊物。」此本系據原稿傳抄,共五十冊,編成一百二十卷。據此本自序謂:「共成四十餘帙。」原稿當不止此數。《四庫提要存目》著錄此書,謂:「實系輯錄成編,其中採錄舊文,同異兼收。間有矛盾之處,編次亦絕無體例,蓋未成之稿也。」胡培系故有請校刊此書之議。此書《四庫全書》入於《存目》,於道光三年龍萬育始為刊行。其後累經刊印,皆未詳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抄本為最精,與此本對核,編例文字大抵相同。按此本編次:卷一輿地山川總論,首列裴秀、賈耽二傳,次地脈形勝風土,徐問《百川考》。又次標明布政司名同府州縣者,府名同州縣者,州名同縣者,州名同者,縣名同者,衛名同者,衛名同千戶所者,所名同者,衛名與府州縣同而非其地者。卷二至卷一百十四,列北直、江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布政司為大綱,下分疆域、形勢、水利、倉廒、關隘、邊防、山川、外內拔路、邊境總圖、薊鎮疆域諸門,各系於布政司、府、州、縣、衛、所。卷一百十五為邊備,卷一百十六為河套,卷一百十七為西域,卷一百十八為交址,卷一百十九海外諸番,一百二十海外諸番入貢互市。此書體裁龐浩,採摭繁重,勢難免舊文同異兼收。如後有重印此書者,務需詳校,重訂體例,以成完美之書也。

152

肇域志五十卷抄本,成容鏡跋上海圖書館藏

153

清顧炎武纂。炎武纂《天下郡國利病書》,已著錄。按此書未有刻本,清曾國藩囑汪梅村編次為五十卷,而未刊行。其書專敘地域形勢、沿革也。每篇末兼及時事、漕耗、備倭寇之類,補《郡國書》未備之事。此本存江南十一冊,共七百十一頁。浙江二冊,共二百九頁。山東八冊,共五百三十頁。山西五冊,共三百四十五頁。河南四冊,共三百十頁。湖廣三冊,共二百七頁。陝西十冊,共七百二十五頁。雲南二冊,二百四十六頁。貴州一冊,五十二頁。廣東二冊,二百九頁。福建二冊,一百二十頁。書末有同治已巳寶應成蓉鏡跋云:「顧氏原書二十冊,據歙程易疇先生跋,已闕北直隸及四川、江西兩布政司。此冊為餘姚朱久香閣學所藏,即蔣寅昉評事所抄之本。江寧汪梅村先生跋所言,又缺廣西省也。湘鄉相國欲以活字板行之,爰依其式,凡上下方及旁注均攙入,而略以意分為卷。凡江南十一,浙江二,山東八,山西五,河南四,湖廣三,陝西十,雲南二,貴州一,廣東二,福建二,共五十卷。」又據《胡培系雜著。清校刊顧亭林先生郡國利病書議》有云:「《肇域志》原稿,曩在浙江許周生駕部宗彥家。咸豐乙卯培系曾為前署兩浙鹽運使繆武烈公梓校,鈔一副本。庚申粵匪竄擾,武烈殉難,書亦被??以駕部文孫季仁、中翰、善長攜家遠宦,其原稿遂不可問。同治間曾文正公開府兩江,得浙江蔣氏《肇域志》抄本,屬江寧汪梅村孝廉士鐸,商榷體例,擬以活字板印行,文正公旋督師北上,其事遂寢。」按胡培系此文所言,《肇域志》原稿已久無可問津矣。今存此抄本外,見《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抄本,存冊與此本同,頁數未詳。另有北京圖書館藏抄本,清王雪舫所抄焉,存二冊、六卷,有韓應陛跋。三種並合,仍不可臻全。按此本炎武自序有云:「此書自崇禎已卯起,先取一統志,後取各省府州縣志,後取二十一史,參互書之。凡閱志書一千餘部,本行不盡則注之旁,旁又不盡,則別為一集曰備錄。年來糊口四方,未遑刪訂,以成一家之書。嘆精力之已衰,懼韋編之莫就,庶後之人,有同志者,為續而傳之。俾區區二十餘年之苦心,不終泯沒爾。」嗟呼,《肇域志》傳流至今已三百餘年,而未見刊本,續纂補缺,則更無其人矣,抄本久將泯滅。此書若視為有用,出版者當加之意耳。

154

內府輿地全圖不分卷清康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55

清聖祖敕編。此本書前無序目,繪直隸、盛京、十四省輿地圖各一幅。書首列山海輿地全圖,世界全圖,皆無圖說。世界全圖球形,海洋陸洲與各國名稱,與今之世界地圖名殊形異,圖中上應星象,而以下繪有狗國,尤為荒率。此圖雖採西法,又合舊術數、天象之學而繪成。我國輿圖之學,自晉裴秀撰《禹貢九州地域圖》及《地形方丈圖》,而表達地之高下形勢,漸久失傳。至元代,朱思本繪《廣輿圖》,畫網格,開方計里數,輿圖家遂為濫觴矣。明代輿圖多淵源於朱思本圖,羅洪先之《廣輿圖》,為「朱圖」一派之繼往開來。而陳組之《皇明職方地圖》,可謂「朱圖」殿軍矣。及至清初西方教士繪中國地圖之後,而朱圖之支流餘裔不甚通行,至是消沉。清初所傳入西方輿圖法,而遂與中國古有輿地學合。如洪亮吉等之考古地圖,繪制有摹西方。至李兆洛繪圖用開方網格,而經緯線能表達中心點,可以表示都邑所在,里程之數。不若「朱圖」開方只可用於山川平原,而不可顯示郡邑。及至方楷奇才特出,承其鄉邦繪圖家與父祖輿地之學,參閱西圖,一望即能摹擬逼真,又繪《大地全球圖》一百四十八頁,採用中國丹青之術。所繪地理考古圖等,如《西漢百三郡國圖》《水經注圖》《長江圖稿》《光緒粵海圖說》,皆為當時有名之作也。

156

皇輿表十六卷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57

清??敘等修。??敘未詳何人焉。是篇為歷代郡邑沿革表,自唐虞至明止。用清疆域制排列,分京師、盛京、江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省以下列府州縣三條。《清一統志》康熙時修者久佚,幸賴是篇猶保存康熙時所定疆理之省、府、州、縣順序。

158

各省郡縣山川古跡通考不分卷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59

是篇不著纂人。其編次,首列直隸順天府迄盛京,次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省分布政使司,府、州、縣為順序。中惟湖廣分湖北、湖南二布政司,據此,則是篇為纂成於康熙中湖廣已分省、江南未分治之時。每省府、州、縣各分山川、古跡二條,而建置沿革,專載於府,州縣則無。按是篇取材於府、州、縣志書,兼採《水經注》及正史,文簡事核。

160

大清一統志三百五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九年陽湖薛子瑜據乾隆九年刊本、活字排印本上海圖書館藏

161

清陳德華等纂。德華字云倬,直隸安州人,雍正二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遷侍讀學士,提督廣東肇高學政,旋調廣韶學,遭母喪歸,未終制,召充一統志館副總裁官,纂成此志。後累遷官兵部尚書,因弟德正為陝西按察使,讞獄施用酷刑論罪。以德華既知弟事非,是當奏聞,乃為隱匿,非大臣體,降為侍郎。又以議處江西總兵高琦違例奪職。後複起為左副都御史、上書房行走,以督諸皇子課。乾隆二十三年擢禮部尚書,二十九年致仕,卒年八十三歲。此志於乾隆八年進呈,其例每省先立統部,冠以圖表,次列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職官、山川、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皆統括於一省。其諸府及直隸州,又各立一表,所屬諸縣系焉。目次首京師、直隸,統部十一府、六州;盛京、興京統部奉、錦二府及寧古塔、黑龍江。次江南統部八府、三州,又八府、四州。山西統部十府、十州。山東統部十府。河南統部十府、三州。陝西統部五府、十州。甘肅統部八府、三州、二廳。浙江統部十一府。江西統部十三府。湖北統部十府。湖南統部八府。四川統部十一府、八州、二廳、一衛。福建統部十一府、二州。廣東統部十府、二州。廣西統部十一府、一州。雲南統部二十二府、一廳、一軍民府。貴州統部十三府。又次牧廠一、察哈爾。又次外藩,蒙古統部五十二旗。屬國六。朝貢諸國二十。目次按志成時之疆理制也。嗣後乾隆二十八年西域諸回部,滇南諸土司,相繼內附。四十年又討定兩金川,開屯列戍,益廣幅員。僅數十年,而職方所隸已非此志所能囿。乾隆時又重纂一統志,至嘉慶始成。按清修一統志凡三。一修於康熙,三百五十六卷;二修即此志焉;三修始於乾隆末重纂,至嘉慶二十五年止,道光二十二年進呈,迄未刊布。存寫本全部五百六十二卷。至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始為影印,收入《四部叢刊續篇》,題為《嘉慶清一統志》。其書統部,分江南為江蘇、安徽,湖廣為湖南、湖北。增新疆統部三十四部,蒙古統部二十七部。及阿拉善厄魯特,青海厄魯特,西藏歸化。清代疆域制度,光緒末始統一行省制。據《清史稿·地理志》載:「穆宗中興以後,台灣、新疆改列行省。德宗嗣位複將奉天、吉林、黑龍江,改為東三省,與腹地同風。」凡省二十八,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新疆、內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爾,凡府廳州縣,一千七百有奇。清代疆域變革概述如上。

162

廣輿古今鈔二卷清乾隆中有誠堂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63

清程晴川纂。晴川字焉,名未詳,歙縣人。是書以清制列兩京,十四省,凡一百九十二府,二百三十二州,一千二百八十六縣為順序。各級地區,皆著錄建置沿革及編戶、地丁、賦額之數,山川、古跡之名,道里里程遠近。當時稱仕宦商賈必備之書。

164

地輿沿革表一卷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65

清錢儀吉纂。儀吉嘉興人。此本為儀吉未竟手稿,書名從其自署書簽,首頁儀吉題:「《一統志》序云:省十有八,府州縣千六百有奇,外藩屬國五十有七,朝貢之國三十有一。」儀吉擬成此書之鴻圖也。此本僅成山西、浙江、河南、廣西四省,書後附錄《東都事略》等書之有關資料。

166

歷代地理沿革圖一卷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葉景葵跋上海圖書館藏

167

清馮征麟纂。征麟字表臣,懷寧人。精研小學考據,於地理之學尤有深長。是書繪輿地圖凡二十二幅,每幅皆具圖考。首《禹貢九州圖》次歷代輿國,至《明地志圖》止。書成於楊守敬《歷代沿革圖》之前,考據繪法,不如楊圖精細。此本首題名者,署方朔。書蓋有「方朔藏印」朱文印及葉景葵跋,視為珍本。

168

歷代輿地略不分卷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69

清鮑子豐纂。子豐字焉,名未詳。淮陰人,別號半農山人。按此書成於清光緒中,子豐序謂:「讀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因之啟發而成。」此書敘自三皇五帝,迄歷代建都之地,及雄郡名邑之名稱沿革。如南北朝、五代割據之國,亦皆載之。

170

●卷一

171

○北 京

172

長興 陳光貽學

173

順天府志六卷明萬歷二十一年刊本天津人民圖書館藏。卷一、卷六抄配。

174

明沈應文修,張元芳纂。應文字征甫,浙江餘姚縣人。隆慶二年進士,萬歷二十一年任順天府府尹,升南京大理寺卿,官至吏部尚書。元芳福建閩縣人,監生,萬歷十九年任順天府大興縣縣丞。按本志沿革謂:「順天古稱幽州地,後晉天福元年割幽、薊十六郡,以報契丹援立之功,契丹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後改幽都為析津府,號燕京。宋宣和中改析津府為燕山府,尋複入金,稱燕京,又易燕京之名曰永安,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元至元初建中都,屬大都路,又立順天路。洪武初設北平布政使司,置北平府。永樂初以北平為行在所,升為順天府領五州二十二縣;先置尹丞等官如應天,以後遂為都替重職,其制視古京兆。」案昔時燕京志書,如《燕京志》《析津志》久佚矣,惟《析津志》僅見《永樂大典》中猶有引載。明洪武《北平圖經》,其書亦佚,嘉靖中創修府志,以考宮府故實不能得,旋複中輟。是編自萬歷初府尹謝傑創修於前,譚希恩繼修之,至萬歷癸巳應文任始克告成。其書體例,卷一地理志,首列金門圖、畿輔圖,分分野、沿革、疆域、形勝、風俗、山川、古跡七目。卷二營建志,分城池、公署、學校、壇社、郵舍、寺觀、創造七目。卷三食貨志,分戶口、田賦、徭役、馬政、經費、物產六目。卷四政事志,分歷官、職掌、名宦、祠典、武備五目。卷五人物志,分選舉、功烈、節孝、鄉賢、隱逸、流寓、仙釋七目。卷六藝文志,分碑刊、題詠二目。京師修志書,因人才薈聚,議論殊多;主纂者之所不易著筆也。按此志之紀載,敘京城宮府故實不多,而記州縣事較詳;然其記載,非略即舛,疏於考証。《四庫提要·存目》評此志謂:「頗為簡略,所立金門圖、京兆圖諸名粉飾求新,尤明季纖佻之習。」終不免後世誹議。

175

大興縣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北京圖書館藏

176

清張茂節修,李開泰纂。茂節江南沭陽縣人,拔貢,康熙十二年任大興知縣,十四年去,十九年再任。開泰字子如,大興縣人,康熙丙午科解元。大興置縣,始於金貞元二年,自明以來,為順天府郭縣,畿輔首邑,而從未有縣志。由於京師首善之區,凡有事實,胥不得為一縣所專;皆攸關國體,宜其難以著筆者也。是編為邑乘首創,茂節延開泰等開纂,起於康熙二十三年,翌年脫稿,大抵循府志之例,而草創成書,終難免缺漏。顧其採訪取材,限於京城東北,示與宛平有所劃別,刻舟劃地,尤為執筆者難之。其書體裁,分輿地、營建、食貨、政事、人物、藝文六門,凡三十一目。按其凡例謂:「悉遵庚戌重修府志所定體例也。」觀其所記京城景物,不免濫載,且與宛平縣事,亦有溷雜。?

《10-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五》[View] [Edit] [History]

1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十五

2

貴 州

3

貴州圖經新志十七卷明弘治間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4

貴州通志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

黔記六十卷明萬歷刊本,蓋有顧印嗣立、俠君等藏印上海圖書館藏,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缺

6

貴州通志三十三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卷四至卷十抄配

7

貴定縣志稿不分卷抄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8

開州志四卷清乾隆四十五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9

定番州志二十一卷清康熙五十七年修,抄本南京圖書館藏

10

安平縣志十卷清道光七年寫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11

天柱縣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2

思南府志八卷明嘉靖十五年刊本天一閣藏

13

增修仁懷廳志八卷首一卷清光緒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4

婺川縣備志不分卷清光緒間修,傳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5

平溪衛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傳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16

玉屏縣志十卷首一卷清乾隆間刊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17

清浪衛志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三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8

銅仁府志十二卷清道光四年刊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藏,現藏上海圖書館

19

普安州志十卷明嘉靖間刊本天一閣藏

20

雲南

21

雲南圖經志書十卷明景泰六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22

滇略十卷明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3

滇史十四卷明萬歷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4

道光雲南志鈔八卷清道光九年刊本複旦大學圖書館藏

25

滇南志略不分卷清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6

雲南府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27

重修富民縣志二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28

宜良縣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29

選錄宜良縣志稿二卷稿本上海師範學院圖書館藏

30

羅次縣志四卷景抄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1

昆陽州志十六卷清道光十九年刊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32

易門縣志不分卷清康熙五十九年修,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3

續修易門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清道光二十五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4

大理府志十卷傳抄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35

趙州志四卷舊抄明萬歷十五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36

趙州志四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37

重修鄧川州志十五卷明隆武二年修,抄本北京圖書館藏

38

雲南縣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39

臨安府志二十四卷清雍正九年刊本雲南省圖書館藏存卷二至八、卷十一至十四,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40

阿迷州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41

寧州志不分卷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2

續修河西縣志四卷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3

蒙自縣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4

續蒙自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宣統間修,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45

楚雄府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五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6

威遠所志八卷清道光十八年刊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47

鎮南州志六卷清咸豐三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8

南安州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49

雲南黑鹽井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複旦大學圖書館藏

50

琅鹽井志四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51

姚州志四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52

白鹽井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53

澄江府志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4

徵江府志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5

路南州志四卷傳抄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存卷一至二

56

廣南府志稿二卷清道光間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57

順寧府志十卷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8

古越州志十卷傳抄清同治六年李家珍重訂本南京圖書館藏

59

沾益州志四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60

尋甸府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閣藏

61

尋甸州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2

麗江府志略二卷清乾隆八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3

麗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緒二十一年修,稿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64

中甸縣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十八年修,稿本雲南省圖書館藏

65

維西見聞紀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66

維西縣志四卷民國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67

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豐間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68

永昌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69

開化府志十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0

雲南昭通鎮風土武備總冊不分卷清道光十九年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71

新修昭通府恩安縣志稿六卷清宣統三年傳抄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72

鎮雄州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3

元江府志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修,抄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4

元江州志四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5

永北府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76

西 藏

77

西藏志不分卷清乾隆間刊本,書眉有批注,未署名上海圖書館藏

78

衛藏通志十六卷舊抄本上海圖書館

79

西藏達賴喇嘛班禪德尼及大小呼圖克圖沙布嚨源流一卷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80

康藏寶鑒不分卷民國三十三年重纂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81

後 記

82

●卷 首 總志

83

長興 陳光貽學

84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益都李氏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本

85

唐李吉甫纂。吉甫字宏憲,趙州人。父棲筠官御史大夫,吉甫以蔭補左司禦率府倉曹參軍,貞元初為太常博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謚忠懿,事跡具《唐書》本傳。此本為益都李氏抄本,有李文藻校跋,及周嘉猷跋。書名題《元和郡縣圖志》,原存卷一至十八,卷二十一至二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七至三十五,卷三十七至四十。北京圖書館藏,乾隆三十四年錢氏通經樓抄本,有孔繼泰跋,題名亦稱《圖志》,存卷與此本同。《四庫全書》用浙撫採進本,重編為四十卷,使相聯屬,以便循覽也。以其圖亡,改名《元和郡縣志》。其《提要》曰:「是書據宋洪邁跋,稱為元和八年所上,然書中更置宥州一條,乃在元和九年。蓋其事為吉甫所經畫,故書成之後,又自續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稱:起京兆府,盡隴右道,凡四十七鎮,成四十卷,每鎮皆圖在篇首,冠於敘事之前,並目錄兩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縣圖志》。後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稱圖至今已亡,獨志存焉,故《書錄解題》唯稱:《元和郡縣志》四十卷。此本又缺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則缺其半,二十五卷亦缺二頁,又非宋本之舊矣。篇目斷續,頗難尋檢。考《水經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缺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為四十卷,使相聯屬。今用其例,亦重編為四十卷,以便循覽。仍注其所缺於卷中,以存舊第。其書《唐志》作五十四卷,証以吉甫之原序,蓋志之誤。又按《唐六典》,及新、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初分天下為十道,一關內道,二河南道,三河東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隴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劍南道,十嶺南道。此書移隴右為第十。殆以中葉後陷沒吐番,故退以為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缺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屬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內,有所屬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後。江南道內,有所屬之蘄、黃、安三州,列鄂、沔二州後,似乎傳寫之錯簡。然考《唐書·方鎮表》,大歷十四年,淮西節度使複治蔡州,尋更號申、光、蔡節度使。又永泰元年,蘄、黃二州隸鄂、岳節度,升鄂州都團練使為觀察使,增領岳、蘄、黃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觀察使為武昌軍節度使,增領安、黃二州。則中州、光州嘗由淮南道割隸河南道,蘄州、安州、黃州,亦嘗由淮南道割隸江南道。《唐志》偶失移並,非今本錯亂也。《輿記圖》《隋志》《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又按《唐書·地理志》序略云:「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令並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唐自天寶用兵,河西、隴右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複隴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亂,至於唐亡。《唐書·地理志》以開元二十八年戶部賬,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著錄之。《舊五代史·郡縣志》之輯,亦以《開元十道圖》為本也。天寶間隴右不守,咸通時收複,事在元和前後。《四庫提要》謂:「此書移隴右為第十,殆以中葉後陷沒吐蕃,故退以為殿。」《唐志》則以隴右為第六。此書則仍貞觀時十道制,而元和時唐之領土,非貞觀之制,亦非開元之盛矣。綜觀吾國地理之書,以《元和郡縣志》體裁最備,故《四庫全書》錄以冠地理總志之首。夫總志集郡縣志書而成,郡縣志書參總志體例而纂,兩者密切相關。故本《提要》著錄總志冠以卷首,而《元和郡縣志》為志乘家祖述之所自焉。

86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首二卷抄本北京圖書館藏朱彞尊原抄本,上海圖書館藏傳抄朱彞尊藏本。原缺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九

87

宋樂史纂。史字子正,宜黃人。宋太宗時上書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召為三館編修。雍熙中,獻所著書有四百餘卷,所著《太平寰宇記》,卷帙浩博。《四庫全書提要》稱:「史書雖卷帙浩博,而考據特為精核,要不得以末流冗雜,追咎濫觴之源矣。原本二百卷,諸家藏本並多殘闕,惟浙江汪氏進本,所缺自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僅佚七卷。又每卷末附校正一頁。不知何人所作,辨析頗詳,較諸本最為精善,今據以著錄。《文獻通考》作《太平寰宇志》,此本標題實作《太平寰宇記》,諸書所引名亦兩歧。今考史進原序亦作《宇記》,則《通考》為傳寫之誤,不足據也。」今此本首有目錄二卷,缺卷亦如汪氏進本之數,考諸家藏書目皆有缺,其佚七卷,由來已久矣。考史纂書之時,太宗始平閩、越,並北漢。史因合輿圖所隸,考尋始末,而成此書,始東京迄四裔。然是時幽、媯、營、檀等十六州,實未入版圖,史因賈耽《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之舊,概列其名。史進序又譏賈耽,李吉甫為漏缺,故其書採摭繁富,於列朝人物一一並登,至於題詠古跡,亦皆並錄。地理之書至是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矣。後來方志必列人物藝文者,其體皆始於史。元、明以來,是書為州縣志之濫觴。體例相沿,而藝文溢於全集,末大於本,而輿圖反若坿錄。其間假借誇飾,以侈風土,至是而流弊生,藝文則為題詠而設,而不為考據。其鄙俚者,文移案牘,江湖游乞,隨俗應酬而已耳,方志不純史法矣。章學誠《方志立三書議》有言曰:「方志既不為國史所憑,則虛設門類而不得其用。所謂觚而不觚也,方志乎哉。」

88

元豐九域志十卷抄本。清盧文弨校上海圖書館藏

89

宋王存等纂。存字敬仲,丹陽人。登進士第,調嘉興主簿,歷官尚書右丞,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始於四京,次於二十三路,終於省廢軍州及化外羈縻州。於鄉鎮之名,土貢之數,皆一一具載。其目次,總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二百三十五,敘述簡括。按宋疆理制,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天聖析為十八。元豐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西,曰京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浙,曰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曰福建,曰廣南東、西。崇寧四年複置京畿路,大觀元年別置黔南路,三年並黔南入廣西,以廣西黔南為名,四年仍舊為廣南西路。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縣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謂極盛矣參考《宋史·地理志序》。而燕雲既得即失,故《宋史·地理志》定宋疆域,以是書為准。《宋志》序云:「今據元豐所定,並京畿為二十四路。首之以京師,重帝都也,終之以燕、雲,以其既得而旋失,故坿見於後。」是書自祥符中,李宗諤、王曾先後修《九域圖》。至熙寧八年都官員外郎劉師旦,以州縣名稱多有改易,奏請重修,而以存總其事。迄元豐三年閏九月書成,以舊書名圖,而無繪事,改曰志。存等進書原序,有云:「州縣廢置,與夫鎮戍城堡之名,山澤虞衡之利,前書所略則謹志之。至於道里廣輪之數,昔人罕得其詳。今則一州之內,首敘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舉,弗相混淆。」宋修總志,當推此書最為詳明也。《四庫全書》以明毛晉景抄宋刊本收錄,而佚其第十卷,以蘇州朱煥家藏抄本補之,仍首尾完整。《四庫提要》有云:「其書最為當世所重,民間又有別本刊行,內多古跡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提要·存目》又另有《新定九域志》十卷,謂:「與王存原本,文並相同,惟府、州、軍、監、縣下,多出古跡一門。」查《元豐九域志》今存版本,《四庫》本外,有此本,北京圖書館藏盧文弨手抄校本,《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有舊抄本,新、舊本均為十卷。惟《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清抄本《元豐新定九域志》十卷、首一卷。《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新定九域志》十卷,注坊賈增訂,據《四庫存目》之說也。《存目》又言:「為出於南宋閩中刊本。」以睦州改嚴州。檢毛晉家景抄本,睦字未改。王士禎《居易錄》載:「所見《九域志》即元豐經進之書,則亦未見王存原本也。」又《玉海》引述:「《元豐九域志》。知該志在紹聖間曾以黃裳所言;《九域志》所載甚略,原負詔職方。取四方郡縣、山川、民俗、物產、古跡之類,輯為一書,補綴缺遺。遂於大觀二年四月二曰,詳定《九域圖志》。雖至宣和二年罷書局,不及成,而大觀中程演撰《職方紀要》,即新、舊《九域志》,二書綢次為書。」因疑《四庫存目提要》,以《新定九域志》為南宋坊賈所增之說有誤。

90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武英殿聚珍本上海圖書館藏

91

宋歐陽忞纂。忞史傳無考。晁公武《讀書志》謂:「著書者所假托,實無其人。」而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云:「其書成於政和中,忞,歐陽修從孫,以行名皆連心字為據。」據此忞非無其人也。《四庫全書提要》著錄《大清一統志》條有云:「宋之疆域最狹,歐陽忞《輿地廣記》於所不能有者,別立化外州之名,已為巧飾。」按宋之疆域,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道,而元豐所定,並京畿為二十四路,不可謂宋之疆域最狹。《元史·地理志》序有云:「自封建變為郡邑,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但宋自南渡後,喪失中原陝右,疆域日見狹隘。《宋史·地理志》序有云:「高宗渡江,駐蹕吳、會,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劃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其所存者,兩浙,西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路而已。迨德佑丙子,遂並歸於我皇元版圖。忞此書成時,燕、雲十六州已不能自有,書既稱《廣記》,而不足括輿地之全。故仍坿燕、云於各路之末,名之日化外州。觀是書體裁,最為清晰,其卷一至四,先敘歷代疆域,提其綱要,卷五以下,乃列宋疆域制為順序,述郡邑之名,則端委詳明,較易尋覽。清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皆仿其編例也。

92

方輿勝覽七十卷宋咸淳三年吳堅、劉震孫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93

宋祝穆纂。穆字和甫,建陽人。穆少名丙,與弟癸同受業於朱熹,穆曾為興化涵江書院山長。是書體例,分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賦、戶口、關塞、險要等門,皆選錄簡略。而次列名勝古跡,則多所臚列,末載詩、賦、序、記文獨備。《四庫提要》稱其書:「雖無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摛藻掞華,恆所引用,故自宋元以來,操觚家不廢其書焉。」按是書蓋成於理宗時,所記分十七路,各系所屬府、州、軍以下,而以行在所臨安府為首。是時中原陷落,已不入版圖,所可述者,惟南渡後疆域。穆是書故以詩文溢之耶。蓋其書多為登臨題詠之文,而不為地方故實之考據。又其書名雖似地志,而體例實類書也。按是書成於南渡之後,是時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劃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豈穆之意,惜不忍以國家昔所喪失之地不載;而割讓之地,已認訂約條,勢難背信。故其書例,示以非一統志之體耶。

94

輿地紀勝二百卷舊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95

宋王象之纂。象之金華東陽人。嘗官江寧縣。此本存卷一至十二,卷十七至四十九,卷五十五至一百二十五,卷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七,卷一百七十五至一百九十二。北京圖書館藏清景宋抄本,存十五本,卷一至十二,卷十七至四十九,卷五十五至九十五。《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清道光二十八年揚州岑氏懼盈齋抄本,存一百六十六卷。此書《四庫全書》未收,《存目》亦未見著錄。清阮元編《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用伍崇曜刊本著錄,其《提要》略云:「《四庫》未著錄。惟有《輿地碑記》四卷云:象之金華人,嘗知江寧縣。所著有《輿地紀勝》二百卷,今未見傳本,此即其中之四卷。今於江南得景宋抄本二百卷,前有象之自序。象之東陽人,略云:余披括天下地理之書,參訂會粹,每郡自為一編,以郡之因革見之編首。而諸縣次之,以及山川、人物、詩章、文翰,皆附見焉。東南十六路,則仿範蔚宗《郡國志》條例,以在所為首。而西北諸郡,亦次第編集,今考其成書之年,在南宋嘉定十四年。故其所指在所,以臨安府為首,而一切沿革,亦准是時。又宮闕殿門,壽康宮下,引《朝野雜記》云:「寧宗始受禪云云。則是作序在嘉定,全書之成在理宗時矣。」是書自卷一行在所起,至劍門軍訖,共府二十五,軍三十四,州一百零六,監一,共府、軍、州、監一百六十六,內或有一府一軍,而分為上下二卷,故與縣數不合。其卷數全缺者,自十三至十六,又自五十至五十四,又自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四,又自一百六十八至一百七十三,又自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共缺三十一卷。至其餘各卷內之有缺頁,又皆注明於目錄卷數之下。

96

大元大一統志一千三百卷影抄元刊本收藏者及存卷著錄見以下提要

97

元孛蘭肹、岳鉉等纂。據常熟瞿氏編《鐵琴銅劍樓書目》,著錄舊抄本《元一統志》七卷云:「題集賢太學生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上進案秘書監志。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世祖命集賢大學士行秘書監事札馬剌丁與秘書少監虞應龍,輯《大一統志》。成宗大德初,複從集賢侍制趙忭請重修,書成,藏之秘府。至正六年始刊行之,全書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其書分縣編次,記載分明,不同《明一統志》之府縣合並也。」錢大盺《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九《跋元大一統志殘本》云:「考元時《大一統志》凡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大學士行秘書監事札馬刺丁言:方今尺地一民,盡入版籍,宜為書以明一統。世祖嘉納,即命札馬刺丁與秘書少監虞應龍等,搜輯為志。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秘府。此初修之本地也。成宗大德初,複因集賢侍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載: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元一統志》凡二修,今存皆殘本耳。案元官修總志,始於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成書。其後雲南、甘肅、遼陽皆纂成圖經,因是倡議重修,延孛蘭肹、岳鉉等主其事,至大德七年纂成,名曰《大元大一統志》,至正六年刊成於杭州。《四庫全書》開館時,其書已佚,惟見《四庫提要》著錄《明一統志》中有云:「元嶽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為一千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複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二卷,頗可以考見其體例。」近人趙萬里輯《元一統志》,已見版行,序稱全書共一千三百卷,據常熟瞿氏著錄所稱之卷數焉。趙氏又稱其書於各州各縣史跡,承唐《元和郡縣志》、宋《太平寰宇記》等書成例,列建置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跡、宦跡、人物、仙釋等類。凡大江以南,大率取材於《輿地紀勝》及宋元舊志。以北則取材於《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趙自序略云:「《元一統志》明以後久無全帙,近年內閣大庫出元至正刊本殘帙七卷。此外常熟瞿氏舊藏抄本九卷,別有嘉慶間吳縣袁廷檮家抄本三十五卷,未見於瞿氏藏本者,有二十八卷。」查趙氏《元一統志》序所述之書,今見於《台灣善本書目》著錄:《大元大一統志》存三十五卷、四冊,清袁氏貞節堂抄本。《大一統志》存五卷、二冊,元刊本,存卷七百三十一,卷七百九十至九百九十二。《大元大一統志》存九卷、二冊,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烏絲欄精抄本。閱諸家藏書目,書名不一,疑為傳抄或著錄之誤焉。因是餘問之常熟瞿君鳳起,瞿君出其所藏影抄元刊三頁,稱:「非其鐵琴銅劍樓舊藏烏絲欄抄本之餘,為借得嘉興沈寐叟先生所藏,出於大庫檔案之元刊本而影抄也。」三頁為卷六百三十四、第九頁,卷七百九十、第九頁,卷七百九十一、第一頁。板框書品之大,偉為歷代修一統志之冠。而所珍貴者,為第七百九十一卷、第一頁第一行,題書名為《大元大一統志》。於是元一統志書名,據此可以確定矣。趙氏所輯之書,自稱歷經二十年,搜集軼文,於《永樂大典》《玄覽堂叢書續集》《遼海叢書》中所存殘卷,輯成十卷。其篇目卷一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卷二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卷三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卷四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卷五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卷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卷七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卷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卷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卷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趙氏之書不能盡括元之疆域,幸猶有《聖朝混一方輿勝覽》一書存,其書用《大元大一統志》疆理制為例,可以參覽也。

98

聖朝混一方輿勝覽三卷元明間刊《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另本上海圖書館藏

99

元缺名纂。此篇敘元朝方輿勝跡之書,用《大元大一統志》疆域為綱。《元一統志》久佚,考元朝疆理之制,則惟賴此篇矣。《元史·地理志》序云:「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按《元志》載,元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元志》敘述簡略,仍不可以考覽元朝疆理幅員之廣闊也。元朝疆理制,省以下有道、路、府、州、縣五等,大率道下以路領州領縣,而「腹裏」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於行中書省者。其省,如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裏」,與所統其他省路,行政制不同。元職方,與唐宋以前僅以郡領縣又不同。《元一統志》久佚,《元史·地理志》又敘述不詳,《新元史·地理志》序雖言《元史·地理志》缺略,而仍用其舊。故今欲研究元朝疆理制度,此篇篇目猶保存較為完備。此篇總目,上卷:直隸省郡,四路、三府,共二十二州即《元志》所謂「腹裏」之地,是為京畿地也。又,畿輔之地,有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領一路、二府,共五州。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領十二路、一府,共五十州。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山東東西道廉訪司,共領六路,凡二十一州。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管轄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領三路、一府,共十四州。遼東道宣慰司,領三路、一府。鎮東行中書省,管轄安撫高麗總管府,領十五州,沈州高麗總管府,新羅國軍民安撫司,合蘭府水達達田地鎮東即《元志》所謂征東。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管轄陝西中道肅政廉訪司,領五路、一府,共十三州。鞏昌便宜都總帥府,設鞏昌路,領四府十六州。中卷: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管轄西蜀四川道廉訪司,領成都路,十州、一軍。嘉定路二州,潼川府路二州,順慶路一府、二州。四川南道宣慰司,領四路、二府,共二十州。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河南江北道廉訪司,領三路、三府、二十州。淮東道宣慰司,領二路、二府、四州。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領五路、一府、七州。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廉訪司,合管二路、三府、二州。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直領四路、十一州。羅羅斯宣慰司,領三路、一府、十八州。烏撤烏蒙等處宣慰司,領四路、一州。曲靖道宣慰司,領三路、二府、十州。臨安道宣慰司,領三路、一部、六州,又領元江路十六部。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領大理路二府,五州,金齒百夷諸路,共二十五處,五州。下卷: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江南浙東道肅政廉訪司,領七路、二府、十三州。浙東道宣慰司。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合領七路、八州。江東道宣慰司,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合領八路、七州。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福建閩海肅政廉訪司,合領八路、二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領十一路,十四州。廣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廣東道肅政廉訪司,合領八路、七州。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管轄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領七路、一府、十州。播州軍民宣撫司,領蠻夷長官二。恩州軍民宣撫司,領蠻夷長官一。婺川縣蠻夷洞官一。敘州等處宣撫司,領二路、一府、七州,蠻夷宣撫司十五。湖南道宣慰司,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合領九路、十州。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合領十路、六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海北海南道宣慰廉訪司,合領五路。瓊州安撫司,領一路、三軍,左右兩江溪洞。田州上思等處軍民宣撫使、都元帥府,合領四路,共六十三州。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領六路、六州。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即和林,管西域諸小國部落,鄯善、且末、高昌、龜茲、波斯、大月氏、小月、缽和、波知、安目十小國部落。按《元史·地理志》所列行中書省,與此篇所列省順序不同。

100

廣輿圖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101

元朱思本撰,明羅洪先補輯。思本字本初,臨川人;博學多聞,足跡遍海內。尤精繪輿圖,其繪圖劃開方網格,以計里數;明代之輿圖學家,大抵淵源於思本,稱為「朱圖」一派。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嘉靖己丑進士第一,官至贊善。隆慶初贈太常寺少卿,卒謚文恭,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洪先為學,宗姚江良知之說,著《冬游記》一卷。此篇思本自序略云:「予幼讀書,知九州山川,及觀《史記》,司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後登會稽,泛洞庭。由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桐柏,又南至於祝融,至於海。往往訊遺黎,尋故跡,考郡邑之因革,核山川之名實。驗諸滏陽、安陸,不刊禹跡圖,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圖;乃知前人所作,殊為乖謬,思構為圖以正之。閱魏酈道元注《水經》、唐《通典》《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皇大一統志》,參考古今,量校遠近,既得其說,而未敢自是也。則每囑以質諸藩府,博採群言,隨地為圖;乃合而為一,自至大辛亥,迄延佑庚申而功始成。其間山河繡錯,城連徑屬;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漲海之東南,沙漠之西北;諸番異域,雖朝貢時至,而遼絕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詳,詳又未必可信;故於斯類,姑用闕如。」觀其序言,思本之成此圖,頗勞心跋涉之力;而有遣憾者,西北遼遠之域,未有畢載。按此圖原本,明時猶存,為洪先偶得之。而圖有計裡畫方之法,形實可據。於是洪先增其所未備,因圖廣至於數尺,歷十餘載始成。據洪先序言:「朱圖長廣七尺,不便舒卷;今據畫方,易以編簡。」按是篇為二卷,分八目,四十二圖;其諸沿革考証,不可盡載者,成其副紙,又為圖副六十八,即圖說也。今朱氏原目則無考,見《貞一齋文集》,有題此圖序一篇,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補》,倪燦《補遼金元藝志》,及《千頃堂書目》,均有著錄也。

102

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名釋一卷附元經世大典地圖一幅清洪鈞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03

清洪鈞纂。鈞字文卿,吳縣人;同治七年進士第一,由修撰累官兵部左侍郎。光緒間出使俄、德、荷、奧、鈞採訪亞西歷史地理,由是熟於西北輿地;於元朝歷史,效力尤深。著《元史譯文証補》,光緒間廣雅書局刊本,為三十卷,而原缺十二卷。上海圖書館藏其稿本二冊,一冊即為此篇;前有小序,言元史書法,凡國名、部族名、地名,皆高一格。又言元之譯名,與西方諸國譯名音有異。小序約二三百言,以下敘途魯吉、柯耳魯地、迄塔裏于、巴里黑;凡八十餘國名、部族名,地名、各為文一篇,敘其地域風土情況。刻本《元史譯文証補》,以是編列入卷二十六《地理志》,分上下二卷,名曰《西北地附錄釋地》,而刪去小序,每節記載比稿本簡節,故稿本猶有附考之價值也。附《元經世大典地圖》一幅,即是篇記載之境域。《大元大一統志》《元經世大典》已久不可徵,未詳鈞覓得於何處,按《元史》最難考者《地理志》,《新元史·地理志》小序略云:「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員尤廣;其後皇孫旭烈兀,建國波斯,與術赤、察合台之後,並為三大藩。職方之志,宜考其山川與其疆域之沿革;十一行省之後,不應如舊史《地理志》之褊狹也。然舊志本於《大一統志》與《經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徵,甚局於褊狹宜哉。今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舊;訂其舛訛,補其奪漏而已。」按《新元史·地理志》,仍因《元史·地理志》之舊;今欲詳悉元於西北之地,則是篇可足徵也。

104

寰宇通衢一卷常熟瞿氏影抄明洪武本〔上海圖書館藏〕

105

明洪武時官修,此本共一百四十五頁,起遼東都司,終於廣西府,凡馬驛站名及道里之數,以類編為書,所紀道里方隅之數有八焉。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寰宇通衢》一卷,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書成。先是太祖以輿地之廣,不可無書以紀之,乃命翰林儒臣纂成。此本序目皆無,但首頁至終,中無缺頁,是為全本耳。

106

大明一統志九十卷明天順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07

明李賢等纂。賢字原德,鄧州人,宣德八年進士,景泰初由文選郎進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英宗命修此書。其篇目,首列京師、南京、中都三京及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布政司,迄外夷凡九十卷。此本內述及嘉靖、隆慶時建置,蓋後人已有所續入,而不盡為天順之舊。按明洪武三年,始命魏俊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為《大明志》,其書久已不傳。後成祖採郡縣圖經,命儒臣纂輯亦未成書而中輟。至英宗複闢後,乃命賢等重編,天順五年四月,書成奏請,賜名《大明一統志》,鋟版頒行。是書義例一仍《大元大一統志》之舊,而取材簡略,卷帙不及《元志》三之一。又出眾手所裁,書中舛訛抵牾,疏謬尤甚。《四庫全書》雖採入是書,而《提要》謂:「此書之舛略,本無可採,特是職方圖籍,為國之常經。歷朝俱有成編,不容至明而獨缺,故仍錄存,以備一代之掌故焉。」案《明一統志》非舛訛疏略,而不能表達明之疆域制度。明之疆理頗繁,據《明史·地理志》序云:「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行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縣直隸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靡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群山,東臨滄海,南面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為直隸,又增設貴州、交址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累叛,旋複棄之外徼。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雲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八。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陝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御千戶所三百十一有五。又上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明以武功定天下,於邊疆要隘,皆設關、鎮、衛、所,明修關鎮衛所志亦多。此書疏略未盡載之,故錄《明史·地理志》所載疆域建置,以供參考也。

108

大明一統圖敘一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09

明桂萼纂。萼字見山,安仁人。是篇一名《廣輿圖敘記》,又名桂萼《皇明輿地圖》者,則為萬歷間所補刊本也。此本卷端有嘉靖丙寅豐城李廷觀《述刻》一文,當為嘉靖原本。是篇萼任大學士時所纂焉,嘉靖八年六月一日進呈。卷前有萼奏稿及御批聖旨:「賢卿所奏《輿地圖敘記》,明白切要,具見體國經濟,至意圖本。朕已留覽,還謄寫副本存留內閣,該部知道,欽此。」按此本編次,首總圖、次兩京十三省圖各一、附四夷圖一,每圖後略具兵馬錢糧之數,府州縣衛之名,亦不具到。所述利病,亦皆敷衍之辭。按元、明輿地圖之學,多淵源於元朱思本圖,思本圖計里劃方,其有用於山川,明悉遠近,而郡邑則非其用。其學流傳直至清初,自西方輿圖傳入,而「朱圖」之派漸息。至清嘉慶時,李兆洛繪輿圖具網格,能別經緯,分清起點、終點、中心點,吾國輿圖之學大變革新矣。

110

一統路程圖記八卷明隆慶四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11

明黃汴纂。汴字子京,號約山,休寧人。少嘗隨父兄為商。是書自序云:「汴弱冠隨父兄,自洪都至長沙;覽洞庭之勝,泛大江,溯淮、揚,薄戾燕都。是年河水徹底,乃就陸行,自兗至徐,歸心迫切。後僑居吳會與二京十三省,暨邊方商賈貿易,得程圖數家,於是窮其聞見,考其異同,反複校勘,積二十七年始成。」按序此書為出於商賈之作也。其編次,卷一、二,兩京至十三省程圖;卷三,兩京各省至所屬府縣圖;卷四,各邊路,東起開原衛,西至嘉峪關;卷五、六,江北水陸圖;卷七、八,江南水陸圖、而以南北諸名山附於各卷,使道旁登眺者,知所向往焉。按是書如同今日行程指南等書也。

112

職方考鏡上八卷明萬歷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113

明盧傳印纂。傳印字文翹,事跡未詳。是編傳印與其子奇、廉,侄彥、豪、淳,孫鼎、昂;一門三代匯編而成,刻於萬歷時。此書序例皆缺,無從考其匯編始末也。卷前列方域總圖一、海防總圖一,次《海防有瓊館論》《廣東要害論》《廣福人通番當禁論》《廣福浙兵船當會哨論》《福洋五寨會哨論》,皆出於傳印手撰。卷一方域圖賦總、北直隸、南直隸,卷二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卷三山東附遼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卷四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卷五九邊圖論、各鎮考、四夷圖說、諸國紀,卷六沿海圖論、海運考附占驗、河渠論附治浚、河源考、運道考、湖泉考、水利考、記物產、水利論。按是編有圖有考有論,且以著述及輯錄匯合成編;舉凡一國之疆域郡邑沿革,防海兵事,財賦物產,水道運輸,河源水利,靡不畢登,體裁全備,為地志書中之罕見者也。

114

廣輿記二十四卷明萬歷二十八年刊本上海圖書館刊本

115

明陸應陽纂。應陽字伯生,雲間人也。是書仿《明一統志》例,錄敘《一統志》核要,滲入各省郡縣志書資料而成。刪繁就簡,文省事賅,能概括《明一統志》《明會要》,及郡縣志書精華。卷前有萬歷庚子吳郡申時行序,極稱是書之善,次應陽自序謂:「十易寒暑,三易草而成也。」

116

方輿勝略十八卷附外夷六卷明萬歷四十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17

明程百二纂。百二字幼輿,新安人。明於天順間纂一統志,而缺戶田、官職二項。百二嘗游歷京師、吳、越、楚、蜀間,訪問當世之急務而討論之。因纂成是書,補一統志之曠缺,並益以西泰所上《五大洲全圖》,合成一書。百二序云:「一統志止載郡邑沿革,而不及稅糧與州縣上中下。」按是書載稅糧之數甚詳,卷首列《輿賦總》一篇。次列南北直隸及十三布政司為綱,以省府州縣為目。下各敘編裏戶口及夏秋賦之課額,與漕運、兵防、山川、勝跡、人物,亦各隨地敘錄,並附注說明。又附外夷六卷,以國名分條,用以詳悉外國情況也。

118

大明一統賦四卷附刪一卷明萬歷四十年錢塘胡文煥校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19

明莫旦纂。旦字景周,吳江縣人。成化六年鄉薦,作《一統》《賢關》二賦,名動京師。後授新昌縣訓導、纂成《新昌縣志》。九年,遷南京國子監學正,乞歸,年八十餘卒。是書卷前有胡文煥序,及旦侄孫光跋,胡序題名《皇輿要覽》而不以賦名,其序略云:「大明官制,《一統志》《寰通志》《廣輿圖》諸書,見其無事無物靡不畢具。是書自建置沿革、郡縣、山川,以至民風、土俗、人物、吟詠,概撮其端,《附刪》一卷,則敘外夷。」又旦自序謂:「古人於國家德業之盛,必托諸賦,以鋪張之,以昭映於無窮。」按此賦頌興基,定江左,殲吳平淛,取兩廣八閩,北伐中原,席卷列郡,迄統一分疆,文長四卷,一氣呵成。其紀載重於疆域形勢,自奠順天、應天、鳳陽畿甸,比及十三省,凡山川、郡邑、物產、人物,靡不畢具,要者又自注釋,賦文少鋪陳詞採而多侈談事物,末《附刪》一卷,則外記,另為一篇。

120

郡縣釋名二十六卷明萬歷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1

明郭子章纂。子章字相奎,泰和人,隆慶五年進士。是書子章仿王伯原《地理通釋》義例,以釋郡縣名稱,而重於建置沿革。以明疆域制,首兩京,次十三省,各郡縣之名為之考釋。若二地一名,或一地二名,皆條分明析,使覽者一視了然也。吾國自晉棄中原,南北淆亂,郡邑紛紜僑置,河南有廣陵、丹陽之名,江諸有晉陽、太原之號。子章此書以地名之同者,一一考釋,舉其變遷因革,故獨重於建置沿革也。

122

歷代地理指掌圖不分卷明萬歷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3

明沈玄華纂。玄華事跡未詳。按是書為宋蘇軾撰,原書久佚,後之重纂者托軾名。此書玄華退食後游歷二十年所見之作,其編例為圖六十有四,各附圖說,圖繪及古今,窮極宇宙。古今華夷、郡國、州縣之區分,與藩鎮疆界考據准確。兼繪天文分野、二十八星宿圖、《附談》,為圖說也。

124

輿地圖考六卷明天啟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5

明程道生纂。道生字可生,海昌人。是書道生據《明一統志》,合嘉、隆以來郡縣改置,繪圖而成。首列兩京十三省圖一,省、府、州、縣,各有一圖,皆附圖說,考明沿革。是時明之疆理,京畿、直隸各六郡,外十三布政司。總為府一百四十九,為州一百二十八,為縣一千一百五。書成道生卒,其子之寶為之校刊。

126

目營小輯四卷舊抄本,蓋有鐵琴銅劍樓朱文印上海圖書館藏

127

明陸化熙纂。化熙字羽明,常熟人。萬歷癸丑進士,官至廣西提學僉事。是書為化熙於萬歷己亥,讀書婺州公署時所纂,按其序稱:「取一統志參對當代郡縣,多不蒙一。乃創立義例,取府州縣名提頭序列,而摘所載沿革山川填補其下,志所未及者參考補之。並考文錄奏議,關切邊防河防大計者,隨地見之。」按其序言,是書非惟摘錄於《明一統志》,並參錄他書而成之。考《明一統志》成於天順五年,嘉靖、隆慶間府縣多所更置,至萬歷、天啟時,一統志不適於用,故明人私纂總志甚多,是書其中之一也。按是書編例,首列方輿原始,兩京都督府,分隸各都指揮司,凡十六。次列十三布政司為綱,系以府、州、縣、衛、所。凡土貢之宜,鹽課之增損,屯田之稅鈔等,則隨地詮敘。是書列有太僕寺,又有行太僕寺,及各苑馬之增耗,與邊關堡塞之廢置,武弁員額,駐屯兵馬之處。間有《明一統志》《明會典》所未載者,故是書有助以對明史之研究。書成於天啟時。按化熙序署天啟辛酉,天啟元年焉,而書中永平府下敘至天啟五年。是書未見刊本,《四庫提要》載於《存目》,著錄《目營小輯》四卷。其名據化熙序謂:「取目若營四海之意也。」

128

刻一握坤輿十三卷明天啟七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29

明鄧景南纂。景南字焉,名未詳,別號竹溪主人,饒安人。此書依明職方制,分兩京十三布政司為序,編成十三卷。敘錄各京省府州縣之名山、大川、勝跡,與物產、漕糧之數。雖一水、一石、一祠、一墓、一洞之細,靡不盡載。書成經富沙餘昌祥鑒定,然後刊行,昌祥時稱善地理之學者也。

130

輿圖摘要十五卷明崇禎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1

明李日華纂,魯重民補訂。日華字君實,嘉禾人。重民字孔式,錢塘人。是書重民據日華原本補訂,錢蔚起校定而後刊行。其編例,以兩京十三省府縣分次,列圖摘要。分城池、形勝、山川、古跡、名宦諸門,輯錄核要,如圖說然,文簡事詳。

132

大明一統志名勝志二百八卷明崇禎三年三山曹氏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3

明曹學佺纂。學佺字能始,福建侯官人。少嘗入蜀,作《蜀中廣記》一百八卷,晚年又成此書。其自序略云:「因閱宗侯鬱儀《水經注箋》及《縉紳便覽箋釋》。某州縣以今據古,合者什七,所不合頗為感觸。乃與其友人陳汝翔等約,自北直隸、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南人足跡所罕到,學佺曾仕游之地,涉歷而流覽焉。自南直隸、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則請分任,廣西、雲南、貴州載籍頗稀,餘旁而參採之。蜀中惟是《廣記》所輯者,稍刪潤之而已。於是複徵諸郡縣志。」按序所言,此書大半為學佺所纂焉。取材於《明一統志》諸郡縣志外,又採錄《水經注》《九州要記》《郡國記》《城塜記》《寰匯記》等書。考錄沿革、山川、關隘、勝跡等,間有《明一統志》所未載者。其例以省分卷,各省匯為二百八卷。學佺總為編摩讎校,稿成而學佺遭糾削籍,台檄欲追其書版甚亟,家人欲焚其書。學佺於倉卒之中抱書遁去,以書稿置於淼軒,一夕為偷兒所竊,偷兒悔而還之,此書乃得傳世。

134

皇明職方兩京十三省地圖表三卷明崇禎九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135

明陳組綬纂。組綬字伯玉,武進人,崇禎甲戌進士。是書上卷兩京十三省圖表。中卷邊鎮、九邊、三關圖表。下卷川海、江山、漕黃、海運、江防、外夷圖表。按是書輿圖與表並列而不具圖說,覽圖索表,一視了然。

136

地圖綜要三卷明崇禎十六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7

明朱國達纂。國達字咸受,錢塘人。是書國達與吳學儼、朱紹本、朱國乾同纂成。其編例,首曰總卷:列京省道里,邊腹道里,華夷道里,諸省華夷形勝,京省邊境要害,星宿分界諸圖,均有圖說。次曰內卷:列北南兩京及十三省圖,均有圖說。又次曰外卷:列長江會源,江防漕河,黃河海防諸圖及海運、沿邊四夷圖,均有圖說。按是書所繪黃河海防與海運、沿邊兩圖,今猶有參考價值。

138

今古輿地圖說三卷明崇禎十六年年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39

明吳國輔纂。國輔字期生,山陰人。是書國輔侍父寓居四明時,與沈定之同纂。列今古華夷圖一,明肇造圖一,明統一圖一,歷代職方圖各朝一,以山河、星野圖附後,皆有圖說。

140

形勝要略十二卷明抄本葉景葵手跋上海圖書館藏。存卷一至卷八

141

明盛敬纂。敬字聖傳,太倉人。是書卷前有莆田林佳璣序,及敬自序,近人葉景葵跋謂:「是書繪天下山川郡邑之圖,以考古今戰爭之事,而論其成敗焉。」按其編例,以兩京十三省順序排列,書前列《採古論議》,選錄韓信《論定三秦》等文數篇,以開卷端焉。惜此書自卷九以下久佚,已非全帙矣。按書每省當有一圖,而此本則僅存湖廣圖一幅,此書未見諸家藏書目著錄,為僅存孤本。

142

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清宛溪顧氏家藏職思堂原稿本。上海圖書館藏清陶浚宣題識。近人葉景葵跋。

143

清顧祖禹纂。祖禹字景範,無錫人,隨父柔謙遷居於常熟宛溪。自少嗜輿地之學,康熙時修一統志,祖禹與太原閻若璩、常熟萬子鴻、德清胡朏明,同供纂職,四人號稱地理絕學。祖禹纂輯是書,言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所可見,而景物游覽之勝不錄焉。今是書流傳甚廣,刊印不下十餘種。此本為顧氏家藏原稿,原缺浙江十一冊,山東四十一冊,陶浚宣以舊抄本補配之。此本葉景葵跋略云:「流傳抄本甚多,皆從底本出。記得某書曾載,康熙初年完竟。無錫傳抄數全,可得一部,大抵鈔而未校,舛訛甚多。曾見孔氏嶽雪樓舊抄本頗精工,惜未收得,卷中夾簽,除參與重修諸君外,有同時校訂者,如浙江三四下買臣妻自溺一簽,當為顧君諍友。又有刊書時所加校簽,系就此鈔本比較異同者則無闕,宏旨讀者,宜細心別白之。」參景葵此跋外,餘又考見有關祖禹是書數端。見單學傅《鉤渚小志》載:「顧景範《方輿紀要》不止一百三十卷,底稿兩櫥,現猶存占魚塘橋某氏,當時傳抄,多以繁重,不能卒業。嘉慶中有廣東鐫板,亦摘其大略耳。」又見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述李兆洛「尤嗜地理學,購各省通志,較互千餘年來水地之書,証以正史,刊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原文之不符者。」惟驤又編《清代毗陵書目》卷二,著錄李兆洛刊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錢枝衍《讀史方輿紀要參解》二種,均未注明板刊或抄稿,惟驤未見其書焉。余考李兆洛校定之《讀書方輿紀要》,至道光二十八年涇縣包慎言始為刊成。據包慎言《校刊漢書地理志補注》序言及是書有云:「武進李申耆先生,得其手稿,錄副而題之曰:搜輯賅博,因以訂訛補缺,為檢稽者所藉手,其為利益甚大。李君學無所不通,尤深於輿地,推重如此。是書之足貴,尚可知顧君書,體大思精,然間有摭自類書與正史不符者,傳抄尤多舛誤,李君悉核史文補正成善本。今關、隴兩刊,皆據李校,而李君得此書時,年已垂七十,又病甚,不能親勘手書,荒卒訛誤十二三。李君謝世後,所錄副,為吾鄉潘蕓閣侍郎購得,餘因假至白門,付梓氏以廣其傳。屬族妹倩,陽湖楊汀蘆一作汀鷺傳第,族弟興、言誠,相與訂正其誤脫錯亂。至書內引用載籍,有文義疑滯,而無本可核者,悉仍其舊,不敢以臆改竄,俟藏書家續自刊定。積三百日梓成,因筆記其始末,道光二十有八年冬十月朔日。」按以上諸家言祖禹是書原稿首有訛誤,卷帙繁浩之書,勢所難免也。餘又見祖禹是書,因明清疆理之制不同,編例自相抵牾。案原本祖禹自訂凡例有云:「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東、山西,為京室之夾輔也。次以河南、陝西,重形勝也。次以四川、湖廣,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東南財賦所聚也。次以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自北而南聲教所為遠暨也。又次以川瀆異同,昭九州之脈絡也。終之以分野,庶幾俯察仰觀之義歟。」據其凡例所述,獨缺江南,而書內敘次卷一至九歷代州域形勢,卷十至一百二十三為直隸江南迄雲南、貴州十四省,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三十列川瀆、《禹貢》、山川、大河、淮水、漢水、大江、盤江、漕河、海道。則與凡例有謬焉。又《禹貢》山川與歷代州域形勢有混淆,時明之南北二畿,勢難分列,凡例以昭清疆理制,書內仍暗用明制,此所以自相矛盾也。昔日之校刊家,只核字體異同,不究全書體裁之謬誤,襲訛踵謬。光緒間圖書集成局重印是書,仍明制編為歷代州域形勢凡九卷,南北直隸十三省凡一百十四卷,山川源委凡六卷,天文分野一卷,體裁始為更正。

144

方輿記要州域形勢說五卷抄本,葉景葵跋上海圖書館藏

145

清顧祖禹纂,華長發參訂。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已著錄。長發,無錫人,事跡未詳。是書長發取祖禹之《方輿記要》卷一至九《歷代州域形勢》重輯而成。自虞舜置十二州,至元末群雄割據,州域形勢之變革,凡七十有二,及歷代所置州縣郡國制度,與夫形勢可以戰守之地。此本有近人葉景葵跋略云:「此從康熙丙午職思堂刊本抄出,省去熊、秦、吳三序及凡例。是時定名曰《二十一史方輿紀要總說》,只五卷,至元而止,即甘泉鄉人所見之本。錫山錢賓四穆購得刊本,丙子年春予在京曾見之,予寄是本至京,請賓四校對後書定,並無異同雲。」據景葵跋,此本系依刊本所抄也。

146

讀史方輿記要輿地總圖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47

此編不著撰人,按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所述地域,各為輿圖、地表、別為一書。輿地東起朝鮮,西至嘉峪關,南濱於海,北連沙漠;首列南北直府二十二,州六,屬三十四縣,為一圖。十三布政司各一圖,各圖後附各道、府、州、縣、衛、所表,表之各項,凡關地之要隘、海防等之重要者,又為之說。又有朝貢圖、東南夷圖、西南海夷圖、西域圖、黃河圖、長江圖、海運圖,各具圖說。覽是圖,則天下之要害指掌可知矣。

148

方輿紀要補編十二卷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49

近人吳廷燮纂。廷燮字向之,江寧人。清舉人,官山西通判,寧遠廳同知。辛亥後入袁世凱總統府,任秘書,後不複仕。纂《江蘇備志》及此本,皆未刊行。此本廷燮補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未收之省,補入者新疆、奉天、吉林、熱河、黑龍江、察哈爾、綏遠、寧夏、青海、蒙古、庫倫、西藏,匯輯為十二篇,各有小序,記補入各省地域之特殊;所敘錄者,大抵為山川、城邑、關堡。而文則有繁有略,由於所補諸省之文獻有多有寡,按明、清時,今邊疆各省,疆域制度與內省不同,故其書仍用旗盟、部落名稱。至清同治、光緒時,始逐漸改置行省也。

150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清樹藼草堂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51

清顧炎武纂。炎武初名絳,字寧人,昆山人。居邑之亭林鎮,號亭林先生,明諸生。入清不仕,周游四方,載書自隨。所至輒墾田度地,以備有事。晚年益篤志六經,精研考証,後卜居華陰老終。是書,炎武覽二十一史及天下郡縣志書而成。按自序云:「共成四十餘帙,一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據《胡培系雜著》有《請校刊顧亭林先生郡國利病書議》一文略云:「亭林先生《肇域志》《郡國利病書》,惜無為之編校以行世。《郡國利病書》有成都龍萬育刊本,而錯簡失次,烏焉豕亥率不可讀。亭林先生原稿,今在甘泉趙樨農廣文書禾處,共三十四冊,惟缺第十四本,末有黃丕烈跋,謂系傳是樓舊物。」此本系據原稿傳抄,共五十冊,編成一百二十卷。據此本自序謂:「共成四十餘帙。」原稿當不止此數。《四庫提要存目》著錄此書,謂:「實系輯錄成編,其中採錄舊文,同異兼收。間有矛盾之處,編次亦絕無體例,蓋未成之稿也。」胡培系故有請校刊此書之議。此書《四庫全書》入於《存目》,於道光三年龍萬育始為刊行。其後累經刊印,皆未詳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抄本為最精,與此本對核,編例文字大抵相同。按此本編次:卷一輿地山川總論,首列裴秀、賈耽二傳,次地脈形勝風土,徐問《百川考》。又次標明布政司名同府州縣者,府名同州縣者,州名同縣者,州名同者,縣名同者,衛名同者,衛名同千戶所者,所名同者,衛名與府州縣同而非其地者。卷二至卷一百十四,列北直、江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布政司為大綱,下分疆域、形勢、水利、倉廒、關隘、邊防、山川、外內拔路、邊境總圖、薊鎮疆域諸門,各系於布政司、府、州、縣、衛、所。卷一百十五為邊備,卷一百十六為河套,卷一百十七為西域,卷一百十八為交址,卷一百十九海外諸番,一百二十海外諸番入貢互市。此書體裁龐浩,採摭繁重,勢難免舊文同異兼收。如後有重印此書者,務需詳校,重訂體例,以成完美之書也。

152

肇域志五十卷抄本,成容鏡跋上海圖書館藏

153

清顧炎武纂。炎武纂《天下郡國利病書》,已著錄。按此書未有刻本,清曾國藩囑汪梅村編次為五十卷,而未刊行。其書專敘地域形勢、沿革也。每篇末兼及時事、漕耗、備倭寇之類,補《郡國書》未備之事。此本存江南十一冊,共七百十一頁。浙江二冊,共二百九頁。山東八冊,共五百三十頁。山西五冊,共三百四十五頁。河南四冊,共三百十頁。湖廣三冊,共二百七頁。陝西十冊,共七百二十五頁。雲南二冊,二百四十六頁。貴州一冊,五十二頁。廣東二冊,二百九頁。福建二冊,一百二十頁。書末有同治已巳寶應成蓉鏡跋云:「顧氏原書二十冊,據歙程易疇先生跋,已闕北直隸及四川、江西兩布政司。此冊為餘姚朱久香閣學所藏,即蔣寅昉評事所抄之本。江寧汪梅村先生跋所言,又缺廣西省也。湘鄉相國欲以活字板行之,爰依其式,凡上下方及旁注均攙入,而略以意分為卷。凡江南十一,浙江二,山東八,山西五,河南四,湖廣三,陝西十,雲南二,貴州一,廣東二,福建二,共五十卷。」又據《胡培系雜著。清校刊顧亭林先生郡國利病書議》有云:「《肇域志》原稿,曩在浙江許周生駕部宗彥家。咸豐乙卯培系曾為前署兩浙鹽運使繆武烈公梓校,鈔一副本。庚申粵匪竄擾,武烈殉難,書亦被??以駕部文孫季仁、中翰、善長攜家遠宦,其原稿遂不可問。同治間曾文正公開府兩江,得浙江蔣氏《肇域志》抄本,屬江寧汪梅村孝廉士鐸,商榷體例,擬以活字板印行,文正公旋督師北上,其事遂寢。」按胡培系此文所言,《肇域志》原稿已久無可問津矣。今存此抄本外,見《台灣善本書目》著錄抄本,存冊與此本同,頁數未詳。另有北京圖書館藏抄本,清王雪舫所抄焉,存二冊、六卷,有韓應陛跋。三種並合,仍不可臻全。按此本炎武自序有云:「此書自崇禎已卯起,先取一統志,後取各省府州縣志,後取二十一史,參互書之。凡閱志書一千餘部,本行不盡則注之旁,旁又不盡,則別為一集曰備錄。年來糊口四方,未遑刪訂,以成一家之書。嘆精力之已衰,懼韋編之莫就,庶後之人,有同志者,為續而傳之。俾區區二十餘年之苦心,不終泯沒爾。」嗟呼,《肇域志》傳流至今已三百餘年,而未見刊本,續纂補缺,則更無其人矣,抄本久將泯滅。此書若視為有用,出版者當加之意耳。

154

內府輿地全圖不分卷清康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55

清聖祖敕編。此本書前無序目,繪直隸、盛京、十四省輿地圖各一幅。書首列山海輿地全圖,世界全圖,皆無圖說。世界全圖球形,海洋陸洲與各國名稱,與今之世界地圖名殊形異,圖中上應星象,而以下繪有狗國,尤為荒率。此圖雖採西法,又合舊術數、天象之學而繪成。我國輿圖之學,自晉裴秀撰《禹貢九州地域圖》及《地形方丈圖》,而表達地之高下形勢,漸久失傳。至元代,朱思本繪《廣輿圖》,畫網格,開方計里數,輿圖家遂為濫觴矣。明代輿圖多淵源於朱思本圖,羅洪先之《廣輿圖》,為「朱圖」一派之繼往開來。而陳組之《皇明職方地圖》,可謂「朱圖」殿軍矣。及至清初西方教士繪中國地圖之後,而朱圖之支流餘裔不甚通行,至是消沉。清初所傳入西方輿圖法,而遂與中國古有輿地學合。如洪亮吉等之考古地圖,繪制有摹西方。至李兆洛繪圖用開方網格,而經緯線能表達中心點,可以表示都邑所在,里程之數。不若「朱圖」開方只可用於山川平原,而不可顯示郡邑。及至方楷奇才特出,承其鄉邦繪圖家與父祖輿地之學,參閱西圖,一望即能摹擬逼真,又繪《大地全球圖》一百四十八頁,採用中國丹青之術。所繪地理考古圖等,如《西漢百三郡國圖》《水經注圖》《長江圖稿》《光緒粵海圖說》,皆為當時有名之作也。

156

皇輿表十六卷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57

清??敘等修。??敘未詳何人焉。是篇為歷代郡邑沿革表,自唐虞至明止。用清疆域制排列,分京師、盛京、江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省以下列府州縣三條。《清一統志》康熙時修者久佚,幸賴是篇猶保存康熙時所定疆理之省、府、州、縣順序。

158

各省郡縣山川古跡通考不分卷抄本上海圖書館藏

159

是篇不著纂人。其編次,首列直隸順天府迄盛京,次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省分布政使司,府、州、縣為順序。中惟湖廣分湖北、湖南二布政司,據此,則是篇為纂成於康熙中湖廣已分省、江南未分治之時。每省府、州、縣各分山川、古跡二條,而建置沿革,專載於府,州縣則無。按是篇取材於府、州、縣志書,兼採《水經注》及正史,文簡事核。

160

大清一統志三百五十六卷清道光二十九年陽湖薛子瑜據乾隆九年刊本、活字排印本上海圖書館藏

161

清陳德華等纂。德華字云倬,直隸安州人,雍正二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遷侍讀學士,提督廣東肇高學政,旋調廣韶學,遭母喪歸,未終制,召充一統志館副總裁官,纂成此志。後累遷官兵部尚書,因弟德正為陝西按察使,讞獄施用酷刑論罪。以德華既知弟事非,是當奏聞,乃為隱匿,非大臣體,降為侍郎。又以議處江西總兵高琦違例奪職。後複起為左副都御史、上書房行走,以督諸皇子課。乾隆二十三年擢禮部尚書,二十九年致仕,卒年八十三歲。此志於乾隆八年進呈,其例每省先立統部,冠以圖表,次列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職官、山川、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皆統括於一省。其諸府及直隸州,又各立一表,所屬諸縣系焉。目次首京師、直隸,統部十一府、六州;盛京、興京統部奉、錦二府及寧古塔、黑龍江。次江南統部八府、三州,又八府、四州。山西統部十府、十州。山東統部十府。河南統部十府、三州。陝西統部五府、十州。甘肅統部八府、三州、二廳。浙江統部十一府。江西統部十三府。湖北統部十府。湖南統部八府。四川統部十一府、八州、二廳、一衛。福建統部十一府、二州。廣東統部十府、二州。廣西統部十一府、一州。雲南統部二十二府、一廳、一軍民府。貴州統部十三府。又次牧廠一、察哈爾。又次外藩,蒙古統部五十二旗。屬國六。朝貢諸國二十。目次按志成時之疆理制也。嗣後乾隆二十八年西域諸回部,滇南諸土司,相繼內附。四十年又討定兩金川,開屯列戍,益廣幅員。僅數十年,而職方所隸已非此志所能囿。乾隆時又重纂一統志,至嘉慶始成。按清修一統志凡三。一修於康熙,三百五十六卷;二修即此志焉;三修始於乾隆末重纂,至嘉慶二十五年止,道光二十二年進呈,迄未刊布。存寫本全部五百六十二卷。至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始為影印,收入《四部叢刊續篇》,題為《嘉慶清一統志》。其書統部,分江南為江蘇、安徽,湖廣為湖南、湖北。增新疆統部三十四部,蒙古統部二十七部。及阿拉善厄魯特,青海厄魯特,西藏歸化。清代疆域制度,光緒末始統一行省制。據《清史稿·地理志》載:「穆宗中興以後,台灣、新疆改列行省。德宗嗣位複將奉天、吉林、黑龍江,改為東三省,與腹地同風。」凡省二十八,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新疆、內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察哈爾,凡府廳州縣,一千七百有奇。清代疆域變革概述如上。

162

廣輿古今鈔二卷清乾隆中有誠堂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163

清程晴川纂。晴川字焉,名未詳,歙縣人。是書以清制列兩京,十四省,凡一百九十二府,二百三十二州,一千二百八十六縣為順序。各級地區,皆著錄建置沿革及編戶、地丁、賦額之數,山川、古跡之名,道里里程遠近。當時稱仕宦商賈必備之書。

164

地輿沿革表一卷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65

清錢儀吉纂。儀吉嘉興人。此本為儀吉未竟手稿,書名從其自署書簽,首頁儀吉題:「《一統志》序云:省十有八,府州縣千六百有奇,外藩屬國五十有七,朝貢之國三十有一。」儀吉擬成此書之鴻圖也。此本僅成山西、浙江、河南、廣西四省,書後附錄《東都事略》等書之有關資料。

166

歷代地理沿革圖一卷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葉景葵跋上海圖書館藏

167

清馮征麟纂。征麟字表臣,懷寧人。精研小學考據,於地理之學尤有深長。是書繪輿地圖凡二十二幅,每幅皆具圖考。首《禹貢九州圖》次歷代輿國,至《明地志圖》止。書成於楊守敬《歷代沿革圖》之前,考據繪法,不如楊圖精細。此本首題名者,署方朔。書蓋有「方朔藏印」朱文印及葉景葵跋,視為珍本。

168

歷代輿地略不分卷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169

清鮑子豐纂。子豐字焉,名未詳。淮陰人,別號半農山人。按此書成於清光緒中,子豐序謂:「讀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因之啟發而成。」此書敘自三皇五帝,迄歷代建都之地,及雄郡名邑之名稱沿革。如南北朝、五代割據之國,亦皆載之。

170

●卷一

171

○北 京

172

長興 陳光貽學

173

順天府志六卷明萬歷二十一年刊本天津人民圖書館藏。卷一、卷六抄配。

174

明沈應文修,張元芳纂。應文字征甫,浙江餘姚縣人。隆慶二年進士,萬歷二十一年任順天府府尹,升南京大理寺卿,官至吏部尚書。元芳福建閩縣人,監生,萬歷十九年任順天府大興縣縣丞。按本志沿革謂:「順天古稱幽州地,後晉天福元年割幽、薊十六郡,以報契丹援立之功,契丹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後改幽都為析津府,號燕京。宋宣和中改析津府為燕山府,尋複入金,稱燕京,又易燕京之名曰永安,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元至元初建中都,屬大都路,又立順天路。洪武初設北平布政使司,置北平府。永樂初以北平為行在所,升為順天府領五州二十二縣;先置尹丞等官如應天,以後遂為都替重職,其制視古京兆。」案昔時燕京志書,如《燕京志》《析津志》久佚矣,惟《析津志》僅見《永樂大典》中猶有引載。明洪武《北平圖經》,其書亦佚,嘉靖中創修府志,以考宮府故實不能得,旋複中輟。是編自萬歷初府尹謝傑創修於前,譚希恩繼修之,至萬歷癸巳應文任始克告成。其書體例,卷一地理志,首列金門圖、畿輔圖,分分野、沿革、疆域、形勝、風俗、山川、古跡七目。卷二營建志,分城池、公署、學校、壇社、郵舍、寺觀、創造七目。卷三食貨志,分戶口、田賦、徭役、馬政、經費、物產六目。卷四政事志,分歷官、職掌、名宦、祠典、武備五目。卷五人物志,分選舉、功烈、節孝、鄉賢、隱逸、流寓、仙釋七目。卷六藝文志,分碑刊、題詠二目。京師修志書,因人才薈聚,議論殊多;主纂者之所不易著筆也。按此志之紀載,敘京城宮府故實不多,而記州縣事較詳;然其記載,非略即舛,疏於考証。《四庫提要·存目》評此志謂:「頗為簡略,所立金門圖、京兆圖諸名粉飾求新,尤明季纖佻之習。」終不免後世誹議。

175

大興縣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四年修,抄本北京圖書館藏

176

清張茂節修,李開泰纂。茂節江南沭陽縣人,拔貢,康熙十二年任大興知縣,十四年去,十九年再任。開泰字子如,大興縣人,康熙丙午科解元。大興置縣,始於金貞元二年,自明以來,為順天府郭縣,畿輔首邑,而從未有縣志。由於京師首善之區,凡有事實,胥不得為一縣所專;皆攸關國體,宜其難以著筆者也。是編為邑乘首創,茂節延開泰等開纂,起於康熙二十三年,翌年脫稿,大抵循府志之例,而草創成書,終難免缺漏。顧其採訪取材,限於京城東北,示與宛平有所劃別,刻舟劃地,尤為執筆者難之。其書體裁,分輿地、營建、食貨、政事、人物、藝文六門,凡三十一目。按其凡例謂:「悉遵庚戌重修府志所定體例也。」觀其所記京城景物,不免濫載,且與宛平縣事,亦有溷雜。?


相关内容

  • 论经济落后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立法----以贵州省社会保障法制实践为对象(1)
  • 内容提要: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国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而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纵观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 ...

  • 生态茶园实施方案
  • 镇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 "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精心谋划,真抓实干,现结合我镇茶园实际,特制定 2014年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任务及地点 2014年,生态茶 ...

  • 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研究
  • [提要]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索加强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河北: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 基金支持: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06):2012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课题(课题编 ...

  • "三敢"精神与贵州人才战略
  • "三敢"精神与贵州人才战略 内容提要:从古到今,人才的质量高低一直制约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生死存亡,掌握了人才这个关键因素,谁就抢占了制高点.从先秦时代的筑巢引凤到三顾茅庐,无不说明了人才特别说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21世纪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新的 ...

  • 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从< 诗经 ・ 小雅 ・ 蓼莪> 浅谈 孝 道文化 王 玉洁① (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 阳 5 02 ) 5 05 内容提要: 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 也是 中华民族独有之宝贵文化.< 诗经 ・ 小雅 ・ 蓼莪& ...

  •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

  • 浅谈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 浅析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内容提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使电视新闻的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新闻工作者们就必须掌握好新闻摄像技术,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画面的构图和镜头的运用.特写镜头在新闻画面中占一定的比重,是画面构图和镜头运用中尤为重要的一部 ...

  • 1安徽:稀見地方志提要 :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八
  • <稀見地方志提要卷八>[View] [Edit] [History] 1 安 徽 2 安徽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圖書館藏 3 安慶府志三十一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安徽圖書館藏全.天一閣藏存卷七至三十一 4 安慶府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匯藏書樓藏 5 懷寧縣志三十六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 ...

  • 稀见地方志提要 (上册)
  • 4分 我来评价 1人评价 想要纸本书?按需印刷服务 稀见地方志提要 (上册) 作者:陈光贻 出版日期:1987 页数:612 关键词:地方志 中国 提要 陈光贻 分类: 历史.地理 >总论 购买价格:11.0星币 本书为VIP专区图书,您需要开通读书包月服务才能阅读和下载 试读17页 购买本书 ...